资源简介 《钟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内容综述】一、教学内容《音乐小屋》是一首富有童趣和想象力的儿童歌曲。其旋律轻快、节奏鲜明,歌词通过“叮咚”的门铃声和“打开门”进入音乐世界的情境,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首歌曲的核心教学价值在于通过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富有弹性和欢快的声音演唱,初步感受音乐中的节奏美感(如前八后十六节奏型),并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欢迎”与“探索”的快乐情感,是单元开启的理想载体。《钟声叮叮当》这首澳大利亚民歌旋律简洁、朗朗上口,具有鲜明的民谣风格。歌曲以“钟声”为主题,其结构规整,节奏平稳,非常适合进行初步的合唱体验。在教学上,它通常被设计为简单的二声部轮唱或合唱,旨在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演唱的能力,让他们在和谐的和声中感受钟声回荡、此起彼伏的音乐效果,为后续《美丽的黄昏》更复杂的轮唱打下基础,并拓宽学生的世界音乐视野。《维也纳的音乐钟》这是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的管弦乐组曲《哈里·亚诺什》中的选段,一首极具描绘性的标题音乐作品。乐曲以其精巧的配器和诙谐、灵动的旋律,形象地模仿了音乐钟里各种小人物、小动物随着钟声报时依次登场的热闹场景。通过欣赏,可以引导学生发展音乐联想能力,辨识乐曲中代表钟声的固定音型(固定低音)和不同的乐器音色,感受乐曲的回旋曲式结构所带来的“循环”与“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音乐听觉体验。“轮唱”是本单元核心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要点。它是一种简易而有效的多声部演唱形式,要求不同声部按一定的时间间隔依次演唱同一旋律。教材通过《钟声叮叮当》和《美丽的黄昏》等歌曲进行实践。学习轮唱不仅能训练学生保持自己声部旋律和节奏的稳定性,更能培养他们敏锐的听觉和与他人默契配合的协作能力,是学生从单声部旋律思维向多声部和声思维过渡的重要一步,对于建立初步的合唱概念和感受音乐的立体美感具有关键作用。二、内容联系本单元是一个围绕核心主题与核心技能,精心设计的、具有严密逻辑性和递进关系的教学系统。(一)核心主题统领,构建情感与意象统一整个单元以“钟声”为核心意象,将所有内容紧密串联。从《音乐小屋》具象化的“门铃叮咚声”,到《钟声叮叮当》欢快清脆的钟声模拟,再到《美丽的黄昏》悠远宁静的钟声意境,最后到《维也纳的音乐钟》华丽而富有故事性的钟声幻想,共同构建了一个从现实到想象、从具象到抽象、从白天到黄昏的完整“钟声”世界。这种统一的主题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感受和理解“钟声”在音乐中丰富的表现力与美感。(二)核心技能贯穿,实现知识与能力递进本单元的教学主线是“轮唱”技能的学习与实践,其设计体现了清晰的“感知→实践→巩固→应用”的递进关系:兴趣导入与初步感知(《音乐小屋》): 作为单元起始,它并不直接涉及轮唱,但其活泼的节奏和“叮咚”声像是一把钥匙,激发了学生对“声音”和“音乐”的兴趣,为迎接后面的“钟声”做好了情绪和注意力的准备。技能初探与简单实践(《钟声叮叮当》): 这首歌是轮唱技能的“入门课”。其旋律简洁、节奏规整,是进行二声部轮唱最理想的素材。学生在这里首次系统地体验“你追我赶”的演唱形式,在相对简单的音乐材料中专注于声部的协调与配合,初步建立轮唱的概念。技能深化与意境融合(《美丽的黄昏》): 这是轮唱技能的“提升课”。在掌握了《钟声叮叮当》的轮唱技巧后,学生需要将这一技能应用到一首意境更深远、三拍子韵律感更强的歌曲中。这不仅是对轮唱技巧的巩固,更是技巧与音乐表现力的结合。学生需要运用在《钟声叮叮当》中学到的方法,同时用更优美的声音去表现《美丽的黄昏》的宁静与祥和,实现了从“会唱”到“唱好”的飞跃。听觉扩展与概念强化(《维也纳的音乐钟》): 欣赏曲目并非孤立存在,它从“听”的角度极大地支持和丰富了“轮唱”的概念。乐曲中那个不断重复、变幻出现的“音乐钟”主题,本身就是一种“器乐化的轮唱”或“回旋曲式的循环”。学生在聆听时,能直观地感受到一个旋律线索如何在不同声部、不同音色中穿梭、呼应,这深化了他们对“多个声部交织进行”这一立体音乐思维的理解,为他们的演唱提供了宝贵的听觉范例和审美支撑。本单元以“钟声”为“魂”,以“轮唱”为“骨”,用《音乐小屋》引路,用《钟声叮叮当》搭建骨架,用《美丽的黄昏》丰富血肉,最后用《维也纳的音乐钟》开阔视野、注入灵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从易到难、从唱到听、从技巧到表现力的有机整体,旨在引导学生步深入地领略多声部音乐的魅力和表现力。三、学情分析学生对“钟声”这一主题有天然的亲近感,无论是《音乐小屋》的神秘有趣,还是《钟声叮叮当》的欢快活泼,都能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与探索的欲望。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节奏型(如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简单的旋律跟唱能力,能够胜任《音乐小屋》和《钟声叮叮当》主旋律部分的学习。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学生具备初步的集体协作意识,愿意参与小组活动,这为进行轮唱、合唱等需要配合的音乐活动提供了可能性。然而,本单元的核心——“轮唱”技能,是学生面临的主要挑战。他们首次系统接触二声部配合,极易出现声部间相互干扰、音准不稳、节奏混乱(“跟跑”现象)等问题。同时,学生难以快速切换并驾驭《钟声叮叮当》的欢快与《美丽的黄昏》的宁静这两种不同的音乐情绪。在欣赏《维也纳的音乐钟》时,理解其回旋曲式结构与乐器音色也较为抽象,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教学需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从《钟声叮叮当》入手进行轮唱基础训练,逐步过渡到《美丽的黄昏》进行技能巩固与意境表现;并通过图形谱、律动等方式将抽象欣赏内容具体化,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平稳完成从单声部到多声部的过渡。四、教学价值本单元《钟声》的核心教学价值,在于其以“核心技能(轮唱)为骨,以统一意象(钟声)为魂”的整合性设计,它成功地实现了学生音乐素养在三个关键维度上的协同发展。1. 能力维度:实现了从“横向旋律”到“纵向和声”的思维跨越。本单元的核心价值是系统地构建了学生的多声部音乐思维。它通过《钟声叮叮当》的初步实践到《美丽的黄昏》的意境融合,引导学生完成了从演唱单一旋律线,到同时处理多条旋律线(轮唱)的关键跨越。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声部独立性、协作能力和精准的听觉,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未来学习合唱、合奏等更复杂的音乐形式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石。2. 审美维度:在统一主题下深化了音乐的感受与表现力单元以“钟声”这一具象事物为焦点,展现了音乐表现的广度与深度。学生从欢快的门铃《音乐小屋》、清脆的《钟声叮叮当》,体验到悠远的《美丽的黄昏》,直至欣赏华丽的《维也纳的音乐钟》。这一过程让学生在统一的意象下,深刻感受到音乐如何通过速度、力度、和声等要素,塑造出截然不同的情绪与画面,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审美体验与表现力。3. 文化维度:以听赏为窗口开启了多元文化的启蒙选材上,单元汇集了中、澳、欧美及东欧的音乐作品。这使学生在学习核心技能的同时,能自然地浸润于多元的音乐风格与文化背景之中,潜移默化地拓宽了艺术视野,培养了初步的文化感知与包容心态。总结而言, 本单元远非几首歌曲的简单集合,它是一个功能明确、结构严谨的教学系统。它巧妙地将知识技能(会轮唱)、审美情感(懂表现)与文化认知(见世界) 三维目标融合于“钟声”这一主线之中,实现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整体性提升,体现了音乐教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深层价值。【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主题:以钟声为纽带,通过丰富的轮唱实践,探索多声部音乐的魅力,在协作中感受和声之美。单元学习目标:1.学生能通过聆听、对比与演唱,感知并描述《钟声叮叮当》的“清脆欢快”与《美丽的黄昏》的“悠远宁静”在速度、力度和情绪上的差异;并能运用自然、有控制的声音,准确地背唱歌曲,初步表现出这两种不同的音乐意境。(艺术表现 审美感知)2.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稳定地参与《钟声叮叮当》和《美丽的黄昏》的二声部轮唱。在协作中,能专注聆听同伴的声部,努力保持自己声部的音准、节奏与稳定性,体验声部交织所带来的和谐美感,建立初步的多声部音乐思维与合作意识。(艺术表现 审美感知)3.学生能以《音乐小屋》中的“叮咚”门铃节奏或《钟声叮叮当》的典型乐句为素材,运用打击乐器、身体律动或图形符号,进行简单的节奏创编或固定音型设计,并自信地融入歌曲的表演中,体验从“模仿”到“创造”的音乐乐趣。(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4.通过欣赏《维也纳的音乐钟》并与本单元演唱的中外歌曲进行比较,学生能初步感知与讨论不同地域音乐中“钟声”所承载的多样风格与文化气息,理解音乐是文化的载体,萌发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兴趣与尊重。(文化理解 审美感知)【单元教学安排】【单元学习评价】要求:在评价等级处填写A、B、C。(A:优秀 B:良好 C:需努力)学业质量描述 核心素养 评价等级 (A B C)自评 互评 师评1 学生能通过聆听、对比与演唱,感知并描述《钟声叮叮当》的“清脆欢快”与《美丽的黄昏》的“悠远宁静”在速度、力度和情绪上的差异;并能运用自然、有控制的声音,准确地背唱歌曲,初步表现出这两种不同的音乐意境。 艺术表现审美感知2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稳定地参与《钟声叮叮当》和《美丽的黄昏》的二声部轮唱。在协作中,能专注聆听同伴的声部,努力保持自己声部的音准、节奏与稳定性,体验声部交织所带来的和谐美感,建立初步的多声部音乐思维与合作意识。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3 3.学生能以《音乐小屋》中的“叮咚”门铃节奏或《钟声叮叮当》的典型乐句为素材,运用打击乐器、身体律动或图形符号,进行简单的节奏创编或固定音型设计,并自信地融入歌曲的表演中,体验从“模仿”到“创造”的音乐乐趣。 创意实践艺术表现4 通过欣赏《维也纳的音乐钟》并与本单元演唱的中外歌曲进行比较,学生能初步感知与讨论不同地域音乐中“钟声”所承载的多样风格与文化气息,理解音乐是文化的载体,萌发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兴趣与尊重。 审美感知文化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