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钟声叮叮当》教学设计课型:唱歌设计者: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学习任务2:独唱与合作演唱A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能用正确的姿势和方法、自然的声音,自信、有感情的独唱或与同伴合作进行齐唱、轮唱、固定阴性伴奏唱,以及其他形式较为简单的合唱。B认识常用的拍号、表情记号和力度、速度记号,知道他们的名称和用途;演唱是能够根据音乐术语或记号,适切的表达歌曲的情感,并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反应。C能正确识读或排挤简单节奏谱,跟随音乐模唱或用唱名视唱简单旋律。学习任务4:编创与展示A能即兴编创与音乐情绪、特点一致的声势、律动或舞蹈动作,并参与表演。B能对自己活他人的编创与表扬进行简单评价。2.教材分析《钟声叮叮当》是一首短小精悍、旋律优美的澳大利亚民歌。歌曲为6/8拍,大调式,营造了钟声回荡、轻松愉悦的音乐形象。全曲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下行模进,结构清晰。歌词中的“叮叮当”生动地模拟了清脆的钟声。其最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二声部的写作手法——“装饰性支声复调”。两个声部绝大部分时间齐唱同一旋律,但在第一声部的长音处,第二声部并未一同等待,而是演唱一个精巧的、波浪形的“装饰音群”,将停滞的瞬间转化为流动的旋律线,随后两个声部再度汇合。这种“同—分—同”的声部关系,极大地增强了音乐的趣味性和艺术感染力,是培养学生感受旋律变化、声部协作与音乐流动感的绝佳载体。3.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歌曲的齐唱部分,并对“在主旋律长音处,另一个声部加入变化”这种合作方式有了初步体验。然而,对于结尾处两个声部要唱出完全不同且方向相反的旋律,他们将面临新的挑战。他们需要学会在唱好自己旋律的同时,聆听并信任伙伴,感受两条旋律线如何像拉开幕布一样,在反向运动中共同将歌声推向高潮,这对他们的专注力、音准和协作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学习目标1.能感受歌曲中声部合作带来的丰富变化,体会齐唱的统一、长音处点缀的灵巧以及结尾处声部反向进行所带来的推动力与结束感。2. 能用和谐的声音完成齐唱,能准确地在长音处进行声部配合,并能在结尾句通过力度的渐强,表现出音乐走向高潮并圆满结束的效果。3.能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声部的合作与分离,加深对音乐结构的理解与表现。4.通过歌曲,感受合唱中声部合作的魅力,理解音乐家如何通过巧妙的声部设计来表达情感。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完整而富有表现力地演唱歌曲学习难点:在结尾句,两个声部在演唱方向相反的旋律时,能保持音准稳定、节奏一致,并和谐有力地结束。教学设计学习 目标 学习流程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激趣导入 导入部分 1. 安静聆听,辨别声音,自由回答“钟声”,并描述感受(如:庄严、清脆、悦耳)。2. 产生兴趣,集中注意力准备聆听新歌。 1. 音响导入:(播放一组不同的钟声音频:教堂大钟、学校铃声、八音盒钟声)师:同学们,欢迎来到音乐课堂!请你们闭上眼睛仔细听,这些是什么声音?它们带给你怎样的感受?2. 情境创设:师:你们的耳朵真灵!这些都是钟声。今天,有一群来自澳大利亚的‘音乐钟’想和我们交朋友,它们正唱着歌向我们走来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好听的《钟声叮叮当》。 学生能否专注聆听,并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1.能感受歌曲中声部合作带来的丰富变化,体会齐唱的统一、长音处点缀的灵巧以及结尾处声部反向进行所带来的推动力与结束感。 2. 能用和谐的声音完成齐唱,能准确地在长音处进行声部配合,并能在结尾句通过力度的渐强,表现出音乐走向高潮并圆满结束的效果。 4.通过歌曲,感受合唱中声部合作的魅力,理解音乐家如何通过巧妙的声部设计来表达情感。 新知新学 活动一:学唱第一段 1. 带着问题聆听观察,能准确描述出声部“大部分时间一致”和“长音处有变化”的现象。2. 清晰认知齐唱部分是旋律的根基,熟练演唱,为声部“合流”做好准备。3. a. 专注模仿,准确掌握二声部长音处的装饰旋律。b. 积极参与游戏,紧盯教师手势,能迅速、准确地从一声部旋律切换至二声部的装饰句演唱。4. a. 在分乐句练习中,一声部学会稳定长音,二声部学会准时进入,全体学会在装饰结束后精准地“合”到下一个乐句。b. 在完整演唱中,能基本遵循“合—分—合”的声部进行规律,体验支声复调独特的艺术魅力。 活动二:学唱第二段 1. 专注观察与聆听,能发现并描述结尾句两声部旋律“一上一下”的运动方向。 2. a. 高声部练习上行旋律,体会声音的“上扬”和力度的渐强。 b. 低声部练习下行旋律,体会声音的“下沉”与稳定支撑感。 3. a. 通过肢体律动,初步建立声部反向运动的身体记忆。 b. 在慢速中,紧跟指挥,尝试将两条反向的旋律线和谐地编织在一起,并共同做出渐强处理。 4. 在教师指挥下,完整演绎全曲。能在第一遍稳定发挥,并在结尾句自信、有力、和谐地完成演唱,体验推向高潮的成就感。 活动一:学唱第一段 1.(播放合唱版本,出示动态图形谱。用一条粗线代表齐唱部分,当二声部进行“装饰”时,粗线旁分出一条蜿蜒的细线)师:奇怪的的事情发生了!刚才整齐的钟声里,有一部分钟声学会了‘变魔术’。请大家仔细看图形谱、听音乐,找一找:大部分时间歌声是怎样的(合)?在什么地方发生了变化(分)?变化时听起来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大部分时间大家一起唱”“在长音的地方,有的钟声还在唱别的音”“像给长音绕了几个弯”2. 解密“魔术一:齐步走(‘合’的部分)师:原来,这些钟声大部分时间是‘齐步走’,唱得一模一样。这是我们歌声的‘家’,无论怎么变,最后都要回到这个统一的旋律上来。我们来巩固一下我们的‘家’。(带领全体学生再次巩固演唱齐唱部分,强调乐句感。)3. 解密“魔术二:长音处的花样(‘分’的部分)a.定位与模仿:师:魔术就藏在长音里!当一声部的同学准备唱一个长音时,二声部的同学要负责‘变花样’,唱出一串清脆的装饰音。我们一起来模仿这个‘花样’。教师单独范唱二声部的装饰乐句,如将长音“5 - -”变为“5 3 4”,学生用“叮咚”或唱名模唱,反复练习至熟练。b.“指令”与“反应”游戏:教师演唱一声部乐句,在即将到达长音时,给出一个明显的手势“指令”。 看到指令,全体学生(暂时扮演二声部)立即接唱练习好的“装饰花样”。4. 合成“魔术”:从“分”到“合”的完整循环a.构建乐句:师:现在,我们完成一个完整的乐句。请一声部唱前一句,在长音处稳稳地保持;二声部看准时机,准确‘变花样’;最后,所有声部必须一起、准确地唱出下一个乐句的第一个音,回到‘家’。(教师指挥,以一个乐句为单位进行练习,重点关注“分”的准确性与“合”的整齐度。)b.完整演绎:将学生分为两个声部,在教师指挥下尝试演唱全曲。强调:“记住,你们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只有在特定的长音魔法时刻才分开,之后要立刻找回彼此,继续‘齐步走’。 活动二:学唱第二段 1. 聆听发现——“会飞的旋律”:(播放完整歌曲,重点展示结尾句的图形谱,用上升箭头和下降箭头分别标注两个声部) 师:请大家睁大眼睛、竖起耳朵,重点听歌曲最后一句。看看图谱上的小箭头,这两个声部的旋律,是怎样‘运动’的?它们像什么? 2. 分声部练习——“攀登”与“滑翔”: a. 高声部——“阳光攀登者”:请高声部的同学做‘阳光攀登者’,你们的旋律要像爬山一样,一步一脚印,走向最高点,声音要越来越明亮!(教师带唱,用手势模拟向上攀登。) b. 低声部——“微风滑翔者”:请低声部的同学做‘微风滑翔者’,你们的旋律要像乘着微风平稳滑翔,声音要稳定、柔和,为高音部提供坚实的支撑。(教师带唱,用手势模拟向下滑行。) 3. 声部合练——“编织彩虹”: a. 无声默契:现在,我们来‘编织彩虹’。先不出声,一声部随我的手向上‘攀登’,二声部向下‘滑翔’,我们先感受这种力量。” b. 慢速合成:带上歌词,放慢速度。请两组同学紧盯指挥,感受你们的声音一个托起天空,一个稳住大地,最后在那个最亮的音上胜利会师!注意,我们的声音要越来越强,像太阳升起一样!” 4. 完整串联——从“默契”到“辉煌”:让我们把整首歌连起来:第一遍,展现我们声部间的默契;第二遍重复后,最后一句,让我们共同创造辉煌的结尾!” 学生能否明确指出声部“分”与“合”的位置。二声部学生能否熟练、准确地演唱装饰乐句。 在乐句合成时,两个声部能否在“分”后精准地“合”,实现乐句间的无缝衔接。 学生能否准确指出结尾乐句的声部运动特点。 分声部练习时,旋律线条是否清晰,音准是否到位。 合成结尾句时,两声部能否在保持自身线条的同时,聆听对方,实现和声的和谐,并共同做出力度变化。3.能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声部的合作与分离,加深对音乐结构的理解与表现。 拓 展 部分 1. 全体学生用指定的、差异化的肢体动作,将声音的“反向运动”视觉化、体态化。 2. 充满自信和激情地完成表演,深刻感受集体创造音乐的快乐与震撼。 1. 终极律动: 师:让我们用全身来歌唱!结尾句,请‘攀登者’们随音高缓缓起立举手,‘滑翔者’们随音高缓缓优雅俯身,让我们用身体搭起一座最美丽的‘彩虹桥’! 2. 巅峰演出: 组织学生加入最终的肢体律动,进行一场充满自豪感与表现力的完整演出。 学生的表演是否完整、投入,能否通过歌声与肢体语言,准确传达出音乐的情绪与结构变化。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是默契的合唱队员,更成为了打造‘黄金结尾’的小小音乐家!你们用歌声证明了,当不同的声音怀着同一个目标合作时,就能创造出最动人的音乐。我为你们感到骄傲!板书设计 《钟声叮叮当》—— 默契与辉煌 第一遍:默契伙伴 齐声唱 → 长音处:巧变化 第二遍(结尾):辉煌共建 高声部:向上“攀登” (越来越明亮) 低声部:向下“滑翔” (稳稳地托住) 合力推向 → 最响亮的终点!作业设计 回家做小老师,教家人唱一个声部,并和他们合作完成这首歌曲,重点展示精彩的结尾。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