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爱妈妈》大单元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爱妈妈》大单元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我爱妈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内容综述】
一、教学内容
《妈妈格桑拉》是一首具有藏族民歌风格的儿童歌曲,通过“格桑花”象征母爱,以淳朴的旋律和拟人化歌词(如“风雪不怕”)传递对母亲的感恩与依恋。歌曲结构规整,节奏舒缓,适合三年级学生用自然的声音表达深情。教学中可结合歌词意象引导学生体会母爱,并通过分句模唱、律动体验强化情感表达,初步建立音乐与情感关联的能力。
《妈妈》这首经典意大利作品以流畅的旋律和真挚的歌词赞颂母爱,展现了欧洲艺术歌曲的抒情性。其音乐线条悠长,情感饱满,能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男高音饱满的音色与声乐艺术的感染力。教学中可侧重引导学生对比中外音乐中“母爱”主题的共通性,拓展音乐文化视野,同时通过旋律起伏体会歌曲的情感张力。
《母亲教我的歌》作为德沃夏克的代表作,这首歌曲以细腻的旋律和略带忧郁的色调,回忆童年时母亲教导的温情场景。音乐中柔和的节奏与丰富的和声变化,传递出怀念与感恩交织的复杂情感。欣赏时可引导学生关注乐句的连贯性与音色变化,理解音乐如何通过速度、力度表现情绪,同时渗透亲情教育,衔接“乐句”知识点的实践感知。
本单元将“乐句”、“男高音”、“女高音”这三个音乐基础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作品聆听与感知中。“乐句”的学习通过《妈妈》等作品的旋律线条,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如同说话一样,是由一个个有停顿、有气息的句子构成的;“男高音”和“女高音”则通过对比欣赏意大利歌曲《妈妈》与之前学过的童声或女声演唱,引导学生辨别不同人声音色的高低与特质。这种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知识的方式,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提升他们的音乐听辨与分析能力。
二、内容联系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并非将几个关于“妈妈”的作品简单罗列,而是构成了一个“由情感主线贯穿、知识与技能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
1. 情感主线的统一与深化
所有教学内容都由“母爱”这一核心情感主题紧密串联。学生首先通过演唱《妈妈格桑拉》,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直接体验和表达对妈妈的爱,建立了真挚的情感基础。随后,在欣赏环节中,情感视角从“自我表达”转向“聆听他人”,感受意大利孩子对妈妈热情奔放的赞美(《妈妈》)以及捷克作曲家对母亲深沉内敛的怀念(《母亲教我的歌》)。这种从“表达”到“共情”的过渡,使得“母爱”主题不再单一,而是变得立体、丰富且国际化,深刻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2. 知识与技能在作品中的有机融合
本单元的知识点(乐句、人声分类)没有孤立呈现,而是巧妙地镶嵌在具体的欣赏作品之中,让学生通过聆听来感知和理解。
意大利歌曲《妈妈》的旋律气息悠长,线条非常连贯,其结构本身就是感受“乐句”的完美范例。同时,这首作品经典的男高音演唱版本,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对“男高音”高亢、明亮、富有穿透力音色的听觉记忆。作品的艺术特点与知识要点高度匹配。
《母亲教我的歌》这首歌曲的乐句同样清晰且富有歌唱性,但其情感更为细腻,旋律中蕴含的回忆与思念,恰好可以通过“乐句”的连贯演绎来传递。学生在进一步强化“乐句”概念的同时,可以对比聆听女高音柔和、圆润、抒情的音色。这便自然地引入了“女高音”的概念,并与前一首的“男高音”形成对比,帮助学生初步分辨不同人声分类的特点。
3. 教学功能的互补与递进
《妈妈格桑拉》是“体验核心”:是学生主动参与和情感输出的主要载体。
两首欣赏曲目是“感知与知识双翼”:它们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另一方面作为“乐句”和“人声分类”这两个知识点的具体听觉载体。两者一外一中、一热情一含蓄、一男高一女高,形成了完美的对比与互补,共同支撑起学生的音乐认知架构。
本单元的设计精妙之处在于,它通过统一的情感主题吸引学生,再通过精心挑选的、具有典型音乐特征的作品,将需要学习的音乐知识可视化、可听化。学生不是在枯燥地记忆概念,而是在感受不同国度和风格对同一主题的赞美时,顺其自然地、在语境中掌握了“乐句”、“男高音”和“女高音”。最终实现了情感熏陶、审美提升与知识学习的三位一体。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约8-9岁)对母爱有着最直接、最深厚的体验和依赖,情感纯真。他们能够理解歌曲中表达的对妈妈的爱与感恩,并愿意进行表达。然而,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可能较为外显和单一,需要通过音乐引导他们体验更深层次、更多元的爱的情感(如崇敬、怀念)。
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有意注意时间仍有限。因此,像《妈妈格桑拉》这样旋律优美、有故事画面的歌曲能迅速吸引他们,而两首外国欣赏曲目则可能因语言、风格陌生而让部分学生走神,需要教师设计有效的聆听活动(如画旋律线、听辨人声)来维持兴趣。
他们对“乐句”、“男高音”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必须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式。例如,将“乐句”比作“一句话”,用画旋律线的方式“看到”乐句;将“男高音”比作“高大的爸爸的声音”,通过对比鲜明的音响来建立感性认识。
本单元的教学对象是一群情感丰富但表达直接、具备基础音乐技能但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的三年级学生。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将“母爱”这一情感核心作为贯穿始终的纽带,将所有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都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体验、可参与的具体音乐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操。
四、教学价值
1.核心价值:情感教育与审美浸润
单元以“母爱”这一 情感为主题,通过聆听与演唱,引导学生从感受爱走向表达爱,在音乐中完成一次深刻的情感体验与感恩教育,实现“以美育人、以情动人”的教育目标。
2.基础价值: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
将“乐句”、“人声分类”等抽象知识融入具体音乐情境中,让学生在《妈妈》里“画”出乐句,在对比中听辨“男高音”与“女高音”,使知识学习建立在直接的听觉感知上,有效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听辨与分析能力。
3.延伸价值:文化视野与多元认知
通过中国藏族风格歌曲、意大利艺术歌曲和捷克古典歌曲的对比欣赏,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直观感受到音乐的多元性,理解“母爱”是全球共通的艺术主题,从而拓宽音乐文化视野,培养开放包容的审美心态。
4.整合价值:教学设计示范
本单元展现了优秀的课程整合能力,以情感主线贯穿,将知识技能、审美体验与文化认知有机融合,为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实现“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成功范例。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主题:通在音乐中感悟母爱,在歌唱中表达感恩
单元学习目标:
1.学生能运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并结合对歌词意境(如“格桑花”、“风雪”)的理解,有感情地背唱《妈妈格桑拉》,尝试通过力度的细微变化来增强演唱的表现力,真切传达对妈妈的感恩之情。(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2.通过对比欣赏意大利歌曲《妈妈》与捷克歌曲《母亲教我的歌》,学生能辨别男高音与女高音的音色特点及其塑造的不同情感氛围(如热情与深情),并初步理解不同国家、不同音色却共同歌颂母爱的文化现象。(审美感知 文化理解)
3.学生能以《母亲教我的歌》为范例,通过身体律动(如画旋律线)感知并划分出音乐的乐句,并能够尝试为《妈妈格桑拉》的特定乐句创编简单的动作或节奏型,以个性化的方式表现对音乐结构的理解。(审美感知 创意实践)
【单元教学安排】
【单元学习评价】
要求:在评价等级处填写A、B、C。
(A:优秀 B:良好 C:需努力)
学业质量描述 核心素养 评价等级 (A B C)
自评 互评 师评
1 1.学生能运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并结合对歌词意境(如“格桑花”、“风雪”)的理解,有感情地背唱《妈妈格桑拉》,尝试通过力度的细微变化来增强演唱的表现力,真切传达对妈妈的感恩之情。 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2 2.通过对比欣赏意大利歌曲《妈妈》与捷克歌曲《母亲教我的歌》,学生能辨别男高音与女高音的音色特点及其塑造的不同情感氛围(如热情与深情),并初步理解不同国家、不同音色却共同歌颂母爱的文化现象。 审美感知
文化理解
3 3.学生能以《母亲教我的歌》为范例,通过身体律动(如画旋律线)感知并划分出音乐的乐句,并能够尝试为《妈妈格桑拉》的特定乐句创编简单的动作或节奏型,以个性化的方式表现对音乐结构的理解。 创意实践
审美感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