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散步/莫怀戚》同步练习题一、基础知识题1、文学常识填空(1)《散步》的作者是______,他是______(籍贯)人,当代作家。其代表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等。(2)《散步》创作于1985年,文章以“_______”为中心事件和线索,串联起祖孙三代的生活片段,创作灵感源于作者从美国汉学家口中得知中国人______的传统美德在世界范围内备受认可。(3)《散步》是一篇意蕴深厚的(文体),文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展现了______的家庭氛围和______的传统美德。2、解释词语(1)信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取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两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粼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各得其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蹒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对《散步》作者信息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B.莫怀戚,重庆籍当代作家C.史铁生,代表作《我与地坛》D.鲁迅,原名周树人(2)文中一家人散步的季节是( )A.南方的初春B.北方的盛夏C.南方的深秋D.北方的严冬(3)散步过程中发生的核心分歧是( )A.散步的时间长短B.走大路还是走小路C.是否要休息片刻D.是否邀请邻居同行(4)“我决定委屈儿子”的根本原因是( )A.儿子年纪小不懂事B.妻子更支持走大路C.陪伴母亲的时间已不多D.大路的风景更优美(5)对“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一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体现了母子间的角色转换B.暗含着亲情的传承C.说明母亲年老后失去主见D.表现了儿子的孝顺(6)文中“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属于什么描写( )A.人物动作描写B.环境景物描写C.心理活动描写D.语言对话描写(7)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分歧(qí)一霎(shà)B.粼粼(lín)信服(xìn)C.蹒跚(mán)委屈(wěi)D.拆散(chāi)熬过(áo)(8)文章结尾“整个世界”的含义是( )A.指广阔的自然世界B.指一家人的全部生活C.指中年人肩负的责任D.指作者的人生理想(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文中景物描写作用的有( )A.烘托温馨的家庭氛围B.暗示生命的蓬勃生机C.推动情节发展D.揭示人物性格缺陷(2)文中体现的家庭美德包括( )A.尊老爱幼B.互敬互爱C.诚实守信D.责任担当(3)下列对文章语言特点表述正确的有( )A.质朴平实B.饱含深情C.华丽雕琢D.富有对称美(4)文中“我”的形象特点有( )A.孝顺长辈B.关爱晚辈C.有责任感D.固执己见(5)下列关于文章标题的说法正确的有( )A.直接点明核心事件B.奠定舒缓的感情基调C.暗示文章主旨D.限制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二、内容理解与赏析1、简答题(1)文章开头交代“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样的句式有什么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熬”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祖孙之间的分歧最终是如何解决的?这一过程体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两次景物描写(初春田野与小路尽头风光)有何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章以“散步”为题,若换一个题目,你会拟什么?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赏析题(1)赏析句子:“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赏析句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赏析文中对称句的表达效果,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全文,分析“我”在家庭中的角色与责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探究题(1)文章看似写寻常家事,却蕴含深刻主题,请结合内容谈谈文章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散步》与《秋天的怀念》都涉及亲情主题,二者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妻子”的形象着墨不多却很鲜明,请分析其人物特点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综合拓展题1、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牵着母亲的手过马路①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儿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②到菜市场需要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耐心地听着。【A】______,我的手突然被母亲的手紧紧地抓了一下,我忙低头一看,母亲的脸上显出些焦急,“过马路,小心点儿。”我心里怦然一动,这感觉太熟悉了。③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每天下班都要经过学校门口。放学时,我和几个小伙伴边走边玩,一到马路边就松开手,蹦蹦跳跳地往前跑。母亲看到了,【B】______地冲过来,一把将我抓住,嗔怪道:“你个小调皮,吓死妈了!”在母亲的牵手中,我走过了一个个春秋,母亲的手由白皙变得粗糙,由有力变得柔弱,但她牵我的手依然那么坚定。④我曾在一首诗里写道:“那双手,在我跌倒时将我扶起;在我哭泣时为我拭泪;在我迷茫时给我指引……”是呀,母亲的手曾经给了我多少温暖与力量。⑤想到这里,我不由地将母亲的手又紧了紧,对母亲说:“妈,你放心,有我呢!”母亲抬起头,眼里闪烁着泪光,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牵着母亲的手过马路,心里的感觉是如此幸福与温暖。(1)在文中【A】【B】两处填入合适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猛然间慌慌张张B.渐渐地从容不迫C.不经意急急忙忙D.突然间慢条斯理(2)本文与《散步》都描写了亲情,二者有何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散步》中“背母亲”和本文中“牵母亲手”的细节,谈谈你对“亲情传承”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仿照文中第④段的句式,续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中语文《散步/莫怀戚》练习题答案一、基础知识题1、文学常识填空(1)莫怀戚;重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2)散步;尊老爱幼、赡养父母(3)散文;温馨和睦;尊老爱幼2、解释词语(1)信服:相信并佩服。(2)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3)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于”字)。(4)一霎:一会儿,短时间。(5)两全:顾全两个方面。(6)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的样子。(7)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8)蹒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3、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散步》作者为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A项朱自清代表作《背影》,C项史铁生与本文无关,D项鲁迅为近代作家,均排除。(2)A解析:文中明确描写“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可知季节为南方初春。(3)B解析:散步过程中的核心分歧是路线选择,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4)C解析:“我”认为陪伴儿子的时间还很长,而能为母亲做事的时间已不多,故决定委屈儿子。(5)C解析:该句体现母子间角色转换与亲情传承,并非母亲失去主见,C项理解错误。(6)B解析:句子描写菜花、桑树、鱼塘等景物,属于环境景物描写。(7)C解析:“蹒跚”的“蹒”应读“pán”,C项注音错误。(8)C解析:“整个世界”象征中年人肩负的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承前启后的责任。(二)多项选择题(1)ABC解析:文中景物描写烘托氛围、暗示生命、推动情节,未揭示人物缺陷,D项排除。(2)ABD解析:文章体现尊老爱幼、互敬互爱与责任担当,未涉及诚实守信,C项排除。(3)ABD解析:本文语言质朴平实、饱含深情且富有对称美,并非华丽雕琢,C项排除。(4)ABC解析:“我”孝顺母亲、关爱儿子、有家庭责任感,并非固执己见,D项排除。(5)ABC解析:标题点明事件、奠定基调、暗示主旨,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D项错误。二、内容理解与赏析1、简答题(1)采用简洁的判断句,开门见山交代散步的地点和人物,句式工整,语气庄重,暗含着“一家人”的整体性与和谐感,为全文奠定温馨的基调。(2)“熬”字有“忍受、艰苦支持”的含义,既写出了母亲在严冬中身体和精神所受的苦难,表现了母亲的坚强,也流露出“我”对母亲平安度过寒冬的欣慰与珍视之情。(3)“我”决定先委屈儿子走大路,后来母亲改变主意同意走小路,最终一家人分别背着母亲和儿子走小路。这一过程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孝顺、对儿子的关爱,以及母亲对孙子的疼爱,展现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理解与体谅。(4)相同点:都属于环境景物描写,都烘托了温馨的氛围,都与生命主题相关。不同点:前者描写初春田野的新绿、嫩芽、冬水,侧重表现生命的蓬勃复苏;后者描写菜花、桑树、鱼塘,侧重展现小路的“有意思”,呼应儿子的选择,也衬托母亲心情的转变。(5)示例一:《三代》。理由:文章核心人物是祖孙三代,通过散步事件展现三代人之间的亲情与责任,标题直接点明人物关系,凸显文章对家庭代际关系的关注。示例二:《责任》。理由:文章通过“我”在路线选择中的抉择,以及结尾“整个世界”的象征意义,凸显中年人承前启后的家庭责任,标题直击文章主旨。2、赏析题(1)该句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景物描写。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用“大块小块”“浓淡”等词描绘新绿的分布与层次,用“咕咕”拟声词写出冬水的活力。“随意地铺着”“嫩芽儿也密了”等细节,生动展现了初春万物复苏的生机。结尾直接点出“生命”,将自然景象与生命感悟相连,既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的愉悦心情,也为全文的生命主题埋下伏笔。(2)该句是全文的主旨句,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表面写在小路上行走的小心,实则体现中年人照顾家人时的谨慎与担当。“我背上的母亲代表过去,妻子背上的儿子代表未来”,“整个世界”是大词小用,将家庭责任升华为生命传承的重任,既写出了作者对家庭的使命感,也深化了尊老爱幼的主题。(3)文中多处运用对称句,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从表达效果看,对称句句式整齐,富有音韵美和对称美,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从内容看,将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对举,如母子间的角色转换、前后行走的家庭成员,既强化了情感表达,又引人深思,耐人寻味。(4)“我”是家庭的核心与纽带。在情感上,“我”孝顺母亲,劝母亲多散步,在路线选择中优先考虑母亲;关爱儿子,虽委屈他却心怀补偿之意;体贴妻子,与妻子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在责任上,“我”是家庭矛盾的化解者,面对祖孙分歧,“我”的抉择维系了家庭和谐;“我”也是家庭责任的承担者,结尾“背母亲”的行为象征着对家庭重任的担当,体现了中年人承前启后的角色。3、探究题(1)文章主旨可从三个层面理解:一是家庭层面,通过散步中的小事,展现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家庭关系;二是文化层面,凸显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其传承价值;三是生命层面,通过初春景物与家庭传承,暗含对生命活力与代代相传的感悟,以及中年人肩负的生命传承责任。(2)《散步》的感情基调是清新、明朗、愉悦、舒缓从容的。文章通过初春美景与温馨的家庭互动,传递出温暖的亲情与对生活的热爱,虽有分歧却最终和谐,情感平和而真挚。《秋天的怀念》则因涉及母亲重病与离世,感情基调沉痛、感伤,结尾虽有释然却仍带着悲慨,与《散步》的温暖舒缓形成鲜明对比。(3)“妻子”形象具有温柔、贤惠、体贴的特点。文中写她“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在路线选择中默默支持“我”的决定,与“我”共同背老人和孩子,虽着墨不多,却体现了她对家庭的付出与对丈夫的体谅。其作用是丰富家庭群像,展现家庭关系的和谐,与“我”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凸显“夫妻同心”的家庭理念。(4)这句话源于作者对民族传统美德的重新审视。文中“我”优先照顾母亲、母亲疼爱孙子的细节,正是尊老爱幼的具体体现。这种美德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融入日常小事中的自然流露——如“我”劝母亲散步、化解路线分歧,母亲为孙子改变主意。这种代代相传的亲情关怀,构成了中国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作者认为其“全世界最好”的核心原因,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豪。三、综合拓展题1、阅读拓展(1)C解析:【A】处“不经意”符合日常散步时的状态,【B】处“急急忙忙”呼应母亲担心“我”安危的心情,符合语境。A项“猛然间”过于突兀,B项“从容不迫”与母亲的焦急不符,D项“慢条斯理”不符合情境,均排除。(2)相同点:都以生活小事为切入点,通过具体动作细节(《散步》的“背”,本文的“牵”)展现亲情,都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关爱与亲情的传承。不同点:《散步》聚焦祖孙三代,凸显中年人承前启后的责任;本文聚焦母子二人,侧重成年子女对母亲的反哺,情感更集中于母子间的情感延续。(3)《散步》中“我背母亲”是成年后对母亲的照顾,回应了儿时母亲的关爱;本文中“我牵母亲手”是成年后对母亲的保护,呼应了儿时母亲牵“我”过马路的场景。这两个细节都体现了亲情的双向传承——长辈对晚辈的呵护会转化为晚辈对长辈的关爱,亲情在代际交替中不断延续,成为连接不同年龄阶段的情感纽带。(4)示例:在我成功时为我鼓掌;在我疲惫时给我依靠;在我迷茫时为我点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