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
八年级 语文学科 期中学情检测
命题人:SXQ 审题人:MXL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冬去春来,跨越寒冬,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挑战,更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请认真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并回答各题。
在风雪载途的寒冬,连翘和海棠似乎都销声nì( )迹了,它们的花朵不再绽放,只留下光秃秃的枝条在风中摇曳。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季节里,生命的奇迹依然在孕育中。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ǎi( )时,春天就来到了,万物复苏,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再次展现出它的力量。海棠的花朵次第开放,为大地带来一片生机勃勃。这不禁让人想到,生命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能够绽放出绚烂的光彩,而风雪只是暂时的,春天的wéi( )幕终会拉开。
1. 请根据拼音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
销声nì( )迹 雾ǎi( ) wéi( )幕
2. 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zǎi yè zhàn B. zài zhuài zhàn
C. zài yè zhàn D. zài yè dìng
3.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下列修改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棠的花朵次第开放,为大地带来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B. 海棠的花朵次第开放,为大地制造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C. 海棠的花朵次第,为大地带来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D. 海棠的花朵次第依次开放,为大地带来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4. 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A. ⑤③① B. ④⑤① C. ②①③ D. ⑤③②
5. 走进名著。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段文字选自名著《①______》。阅读这部名著,我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公②______巨大人格魅力,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更震撼于主人公在双腿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不畏艰难,最终用生命写成了《③______》。
6. 【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指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耗用的能量,即碳排放少、低能量、低能耗、低开支的一种生活方式。它代表着一种更为健康、更为自然的生活态度,意味着人类要负起保护地球的责任和义务。
2020年,我国政府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材料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作为一名中学生,为了使人类的明天更加美好,我们要在低碳上多做贡献。为此,学校组织开展“倡导低碳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如下:
(1)我校宣传办公室正在征集相关的宣传标语,请你也写一个,来投稿吧!(至少用一种修辞)
(2)在践行低碳生活这种生活方式时,小行为往往会带来大改变。请你从衣、食、住、行方面提出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7. 按教材原文填空。
漫步古诗苑,观万千景象,感万种情怀!
读诗,我们读懂了“景语”。读《桃花源记》“(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感慨于桃源人在美景中悠然自得的生活;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驰目于洞庭湖的汹涌澎湃;读《蒹葭》“蒹葭苍苍,(4)____________。”惊叹于诗人冒着秋寒徘徊岸边,追寻思慕的人的深情执着。
读诗,我们读懂了“情语”。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5)____________。”感受友情不为地域所隔的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关雎》“求之不得,(6)____________。”我们看到了爱而不得,日思夜想的执着与深情。读《式微》“(7)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体会到作者以质问的语气表达了对统治者剥削人民的不满。
二、阅读(45分)
(一)(10分)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各题
核舟记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季弟获桃坠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②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③;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④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⑤,似闻足音仆仆前。
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⑥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选自宋起凤《核工记》,有删改)
【注】①桃坠:桃核做的坠子。②雉(zhì):城墙垛子。③应门:应声开门。④卷帙(zhì):书卷,这里指佛经。⑤小陀:小和尚。⑥舣舟:拢船靠岸。
8.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2)如延纳状( )
9. 请给【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
11. 【甲】【乙】两文都介绍了我国古代微雕作品,两文非常相似,其相同之处是都赞美了雕刻家们高超的技艺。但也有不同之处。【甲】文说明对象是核舟,主要描绘的是“____________”的情景,【乙】文说明对象是______,突出的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
(二)(10分)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各题。
【材料一】
(摘编自“新华网”2024年3月14日)
【材料二】
国家疾控局发布的近视防控工作解读表示,下一步,国家疾控局将持续推进近视防控工作,继续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及影响因素的监测评估,推广近视防控适宜技术,加大专业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南、规范、标准的宣传普及力度。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监督工作,督促学校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做好科普宣传,指导学生、家长和教师了解科学用眼和护眼知识,帮助儿童青少年养成良好用眼卫生习惯。
(摘编自《北京日报》2024年3月14日)
【材料三】
①西安市中心医院眼科主任杜医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些孩子在考学、选择专业时可能会因为近视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喜欢的学校或者专业。而且,近视度数越高越容易发生一些致盲眼病。因此,近视对广大学生而言绝对不是一副眼镜的事,家长、学校都应该重视起来。”
②杜医生介绍,家庭遗传影响不容忽视。如果父母是高度近视尤其是病理性近视,孩子容易发生近视。
③“后天用眼环境不佳对近视发生的影响更大,包括用眼习惯、近距离用眼时间、睡眠、饮食、户外运动时间和方式等。”杜医生说,“以电子产品使用为例,现在,有些学习任务需要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工具,孩子较长时间处在近距离用眼状态,户外活动时间不够,远距离眺望时间很少,长此以往,眼睛很难得到充分放松,睫状肌紧张,晶状体处在调节状态,容易发生近视。”
④据介绍,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发生近视的重要原因,比如写字看书坐姿不端正,不能做到“一尺一拳一寸”。躺在被窝里看书、趴在桌子上写字、喜欢熬夜等,都可诱发近视。同时,爱吃甜食的孩子,相对比较容易发生近视,所以均衡饮食也很重要。
(摘编自《陕西日报》2024年2月28日)
12. 下列有关材料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图表中: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较2021年下降0.7个百分点,这一句主要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 相关医学专家表示,近视往往受先天和后天两大因素影响,先天因素的影响更大。
C. 近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但不会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
D. 如果父母是高度近视尤其是病理性近视,孩子就会发生近视。
13. 仔细阅读【材料一】,请你写出从图表中读出的一条信息。
14. 请结合【材料三】,概括儿童青少年患近视的原因。
(三)(14分)
阅读《夫妻豆腐坊》,回答各题。
夫妻豆腐坊
车承金
①步行一段上坡路,就到那家豆腐坊了。豆腐坊门朝着大路,方便人们购买。热气憋着一股劲似的,从门口上方往外涌。
②我站在门口,透过浓浓的热气,见一位中年男人两手握着木架,在晃动豆腐包。一位与他年纪相仿的妇女手拿着瓢,从锅里往豆腐包里舀豆汁。乳白色的豆浆瀑布似的,流进下面的缸里。
③听见我的脚步声,那位中年妇女说:“您稍等会儿,马上弄完了。”几分钟后,她腾出手,过来招呼我。我说:“来两块豆腐,听说这儿的豆腐好。”她拣了两块豆腐装进塑料袋递给我,扯下肩上的毛巾,擦擦脸上的汗,“让您久等了!”她笑着说,“好不好的,您吃了自然知道。”
④回家后,我细看那豆腐,白白嫩嫩,有股浓浓的豆香味。上手做了一道小葱拌豆腐,豆腐还略带余温,我夹一块放进嘴里,不凉不热,清爽滑嫩。剩下那块豆腐我中午炖着吃了,没有炖碎,放了一上午,竟然还那么鲜嫩、好吃。
⑤过了两天,我又来到豆腐坊。趁着中年男人休息的当口,我和他攀谈起来,知道了他姓赵,今年五十六岁。老赵指着那女人说:“这是我爱人,姓田。”夫妻俩来自农村,有一儿一女,女儿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儿子在大学读书。此时,买豆腐的人渐渐多了。他忙一阵歇一阵,和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⑥“过去,我在农村老家,每天都做豆腐。放在推车上,前后村转一圈,就卖光了。豆腐渣还能喂猪,日子也算过得去。可后来,村里人少了。人少,买豆腐的就少,豆腐当天卖不完,剩一半,不挣钱还赔钱,我就不做了。”
⑦“大概四年前吧,我们村来了驻村第一书记【注】,三十多岁。那天书记来我家,看到做豆腐的工具,问我,你会做豆腐?我说会,在场的人也说我做的豆腐好吃。他让我第二天早上做个豆腐,黄豆钱他出。怕我不信,他走时又说,不是玩笑,是真的,如果好吃,想想办法,没准你能重操旧业,有一份稳定收入呢!”
⑧“书记走后那天晚上,我泡了六斤黄豆。第二天凌晨4点,我和妻子起来,磨豆子,熬豆汁,过包……忙完已经7点多了。书记带着两名村干部来了,一尝豆腐,都说好吃。又让我炖两块,吃了几口,说这是他吃过最好吃的炖豆腐。”
⑨“尝完豆腐,书记问我,想不想走出去做豆腐、卖豆腐?我随口一说想啊,能挣钱就行。书记掏出来一百元钱放在柜子上说,这是黄豆钱,走出去做豆腐的事让我等他消息。”
⑩“一开始我没当真,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对卖豆腐不抱什么希望了。谁知道,两周后,书记又来了,进门就说县城城郊有两间门房,租金也不贵,一年半年都能租,问我干不干?我说干,还要干好。人家书记这么费心,我能不干吗?收拾收拾,第三天就搬来了。这下咱也算进城了,还有了工作。后来赚了些钱,我又把豆腐坊搬到现在这儿,这边人多。生意更好做!”老赵笑着说。
正说话间,老赵的妻子拎个小铝盆从里屋走出来,把盆放在电动车车筐里,解下围裙擦擦手,对老赵说:“我去敬老院送豆腐。”老赵嗯了一声。一问才知,离这一里多地有个敬老院,十几个老人,喜欢吃老赵做的豆腐,他跟妻子一商量,两天送一次,一次十块,不要钱。我吃惊地又问了一遍:“不要钱?”老赵摆摆手说:“都是孤寡老人,不要钱。几块豆腐也没几个钱。”
几个推着自行车的人朝豆腐坊走来,离着挺远就大声问道:“老赵,还有豆腐吗?”老赵回答说:“有,给你们留着呢。”老赵告诉我,当时“怂恿”他把豆腐坊往城中心搬的,就是这几位老主顾。其中一位走过来接过话茬:“老赵,我们没骗你吧?”老赵说:“没骗我。以前一天卖三大块豆腐,来这里一天卖五大块。你们,还有我们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都是我的贵人,我能有今天全靠你们帮忙。”那人笑道:“是你为人好,手艺也好,做豆腐用新黄豆,传统的卤水工艺,做出的豆腐好吃。你过来了,我们买你家豆腐才方便嘛。”
来人提了豆腐,推着车有说有笑地走了。我感慨:“看来你这生意做大了。也够辛苦啊。”“辛苦是辛苦,每天凌晨3点起床,做五大块豆腐,两块零卖,三块送饭店,但收入比起在村里那会儿翻了好几番。如今女儿已经参加工作,儿子明年毕业,以后都不用我们操心了。我们两口子吃喝不愁,还有余钱,养老保险也交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老赵信心满满。
丁零零、丁零零,手机响了。老赵看看手机,说:“到点了,该给饭店送豆腐去了。”此时,他妻子已把豆腐放在车上。老赵骑上车,发动,驶入宽广大道……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8月23日,有删改)
【注】驻村第一书记:为推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而选派的优秀干部。
15. 选文第①段划线句从内容上看属于(1)______描写,生动地描写出老赵的夫妻豆腐坊里(2)_____的场景,也暗示着夫妻豆腐坊的生意(3)______。
16. 阅读第③—④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中年妇女为什么“笑着说”?
17. 第 段加点词语“怂恿”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18. 阅读 — 段,思考并回答老赵“生意做大了”的原因有哪些?
19. 文章结尾处“老赵骑上车”“驶向宽广大道”这一情节,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四)(11分)
阅读《让勤奋学习成为扬帆远航动力》,回答各题。
让勤奋学习成为扬帆远航的动力
易舟
①如今,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知识,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使自己的思维视野、认知水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青年人,要让勤奋学习成为扬帆远航的动力。
②勤奋学习要夯实基础,持之以恒。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1)古人云:“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保持一股持之以恒的韧劲,在学习阶段把基石打深、打牢,才能为青春蓄满能量。
③勤奋学习既要学书本知识,也要注重实践。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增长本领。(2)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们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在广袤田野落地生根;80后“新农人”魏巧,靠自身所学和一股子拼劲,返乡创业成为数字化大田种植的行家里手,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广大青年带着理论知识寻找实践坐标,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④勤奋学习要不断探索,创新提高。今年1月,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圆满完成商业首航,背后是中国船舶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大型邮轮项目设计青年团队的默默付出。团队成员王高帅说:“当时国内资料有限,每次一拿到资料,大家就分组学习,再通过交流汇报的方式进行总结。”从零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到学习吸收再创造,青年团队见证了一张张图纸变成一艘巨轮,该团队也获评一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
⑤青年人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才能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0. 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1. 分别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内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1)( ) (2)( )
22. 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勤奋学习也要注重实践?
23. 从②—④段看,青年人要怎样勤奋学习?
三、作文(50分)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生活中,人们每天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数字。有的数字就只是一个数字而已,而有的数字,又不只是一个数字。考试分数最是吸引眼球,操场跑圈数牵动人心,家人的手机号码是连接纽带,十月一日是伟大祖国的生日,举国欢庆……数字背后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承载着一缕情思,蕴含着特别的意义。
请以“这不只是一个数字”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25. 材料作文
路边长着一株雏菊,一个小女孩每天都来给它浇水。然而有一天,小女孩不来了。雏菊开始担心起来,它将从哪里获得维持生命的水?“总会有办法的”,雏菊鼓励自己说。它闭上眼睛,陷入了深思……它开始努力向下生长它的根。它的根向泥土下越扎越深,终于从深深的泥土下品尝到清凉而甘甜的水。日子一天天过去,雏菊长得越来越茁壮,开出新的花朵。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依靠自己,方能致远;直面困难,要保持积极心态;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实现目标。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
八年级 语文学科 期中学情检测
命题人:SXQ 审题人:MXL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冬去春来,跨越寒冬,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挑战,更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1~3题答案】
【答案】1. ①. 匿 ②. 霭 ③. 帷 2. C 3. A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 ①. 《钢铁是怎样炼成》 ②. 保尔·柯察金或保尔 ③. 《暴风雨所诞生的》
【6题答案】
【答案】(1)标语示例1:让绿色成为生活的旋律,让低碳成为生活的态度,让地球唱响环保的赞歌。(排比)
示例2: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促进自然和谐发展。(对偶)
(2)建议:(1)循环使用购物袋儿,落实垃圾分类回收
(2)节约用电,随手关灯
(3)尽量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7题答案】
【答案】 ①. 黄发垂髫 ②. 并怡然自乐 ③. 气蒸云梦泽 ④. 白露为霜 ⑤. 天涯若比邻 ⑥. 寤寐思服 ⑦. 微君之躬
二、阅读(45分)
(一)(10分)
【8~11题答案】
【答案】8. ①. 戴着高高的帽子 ②. 请/邀请
9. 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10. (1)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2)敲钟的人(一副)轻松自得(的样子),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
11. ①. 大苏泛赤壁 ②. 桃坠
(二)(10分)
【12~14题答案】
【答案】12. A 13. 示例: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呈现下降趋势
14. (1)家庭遗传的影响;(2)后天用眼环境不佳;(3)不良的行为习惯。(4)不良饮食
(三)(14分)
【15~19题答案】
【答案】15. ①. 景物(环境) ②. 热气腾腾 ③. 红火
16. 听了我的夸赞而高兴,自家的豆腐确实鲜嫩好吃而自豪自信;没有马上招呼我,让我久等了,表达歉意。
17. 鼓励 18. 为敬老院孤寡老人免费送豆腐,为人好;手艺好,采用传统工艺,做出的豆腐好吃;得到了第一书记和老主顾的帮助;夫妻二人不辞辛劳。
19. ①象征着老赵一家在致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生活越来越好,充满了希望和无限可能。②代表着在政策帮扶和自身努力下,农村(百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走上了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四)(11分)
【20~23题答案】
【答案】20. 青年人,要让勤奋学习成为扬帆远航的动力。
21. ①. 道理论证 ②. 举例论证
22. 在实践中才能学真知,悟真谛,增长本领。
23. 勤奋学习要夯实基础,持之以恒;勤奋学习既要学书本知识,也要注重实践;勤奋学习要不断探索,创新提高。
三、作文(50分)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24题答案】
【答案】例文:
这不只是一个数字
书桌上的玻璃下压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用蓝墨水写着“37.2℃”,字迹歪歪扭扭,却像一颗小太阳,每次看到都能暖到心里。这个普通的温度数字,对我来说从来都不只是一个数字。
那是小学三年级的冬天,我突然发起高烧,迷迷糊糊中感觉有人一直在摸我的额头。睁开眼,是奶奶端着一杯冒着热气的水,手里还攥着一个银色的体温计。“乖孙,再量一次,刚才好像退了点。”奶奶的声音带着沙哑,我才发现她眼底满是红血丝,想来是守了我一整夜。
体温计在腋下夹了五分钟,奶奶小心翼翼地拿出来,眯着眼睛看了半天,又凑到台灯下反复确认。“37.2℃!”她突然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盛开的菊花,“退下去了!终于退下去了!”她一边念叨,一边快步走到厨房,没多久就端来一碗生姜红糖水,还卧了两个荷包蛋。“快趁热喝,喝了就彻底好了。”
后来我才知道,奶奶不认多少字,也看不懂复杂的体温表,只记得医生说过,37℃以下是正常体温,超过38℃就要吃药。那天她怕看错,特意把“37.2℃”写在纸条上,贴在冰箱上,时不时就去看一眼,生怕那个数字再往上跳。从那以后,每次我感冒发烧,奶奶都会把测得的体温记在纸条上,而“37.2℃”那张,因为是我退烧后的第一个温度,被她宝贝地收了起来,后来又特意交给我保管。
现在奶奶回了老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守着我退烧,但每次我生病,都会给她打视频电话,报出体温数字。去年冬天我又发烧,视频里奶奶拿着老花镜,认真地听我说“37.3℃”,又像以前那样念叨:“快了快了,再喝点热水,明天就能到37.2℃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个数字早就不是简单的体温记录,它藏着奶奶对我满满的牵挂,藏着那些深夜里的守护,藏着最朴实也最动人的爱。
如今那张写着“37.2℃”的纸条依然压在书桌下,每次看到它,我就想起奶奶温暖的手掌和欣慰的笑容。这个小小的数字,早已成了我心里最珍贵的记忆符号,提醒着我,有些数字背后,藏着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温暖。
【25题答案】
【答案】例文: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当小女孩每日的脚步声消失在远方,那株曾经被精心浇灌的雏菊,面临的不只是干渴的威胁,更是生存方式的彻底颠覆。它可以选择在等待中枯萎,也可以选择在绝境中重生。幸运的是,它选择了后者——当外在的依靠消失,它开始了一场向下的远征,在黑暗的泥土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水源。这不仅是植物的求生本能,更是对生命成长最深刻的隐喻:所有向上的蓬勃生长,都离不开向下的默默扎根。
真正独立始于外在依靠的瓦解。小女孩的离去,打破了雏菊习以为常的依赖模式。这何尝不像我们的人生?童年时,父母的呵护如影随形;求学时,老师的指导无微不至。然而终有一天,我们会走出这些庇护,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雨。那个时刻,正是我们生命中的“小女孩离去之时”。史铁生在二十一岁瘫痪双腿,他所有的外在依靠——奔跑的能力、既定的前程——轰然倒塌。正是在这绝对的困境中,他开始了向内心的探索,用地坛的宁静治愈灵魂的伤口,用笔尖的力量构建精神的高地。
向内探索需要直面黑暗的勇气。雏菊的根须伸向的是冰冷、坚硬的泥土,是看不见光明的深处。这份向下扎根的旅程,注定孤独而艰难。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将大半生沉入大漠的孤寂。她面对的不仅是物质的匮乏,更是学术研究的漫漫长夜。正是在这文化土壤的深处,她找到了自己精神的泉源,让千年敦煌在新时代重焕光彩。向下,不是沉沦,而是为了更深的汲取;黑暗,不是终点,而是光明的另一种酝酿。
当根系足够深厚,生命自会找到它绽放的方式。雏菊最终品尝到了“清凉而甘甜的水”,这水并非来自天上的恩赐,而是源于地下的探索。中国航天便是如此,从被技术封锁的困境中,一代代航天人埋头深耕,自力更生,在基础科学的“深土”中顽强汲取。当长征火箭划破长空,当嫦娥揽月、天问探火成为现实,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民族向下扎根后迸发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让生命不仅能够生存,更能开出前所未有的花朵。
每个生命都曾是被浇灌的雏菊,但真正的成熟,始于我们学会为自己寻找水源。让我们像那株智慧的雏菊一样,当外在的依靠不再,不妨静下心来,将生命的触角伸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在那片看似黑暗的土壤中,蕴藏着我们从未想象过的甘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