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09 辛亥革命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背景(1)1911年9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2)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积极谋划起义。(3)1911年10月9日,起义计划泄露,起义领导机关遭到破坏,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形势非常紧迫。2.主要力量: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3.时间、地点:1911年10月10日,武昌。4.概况5.发展: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911年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6.辛亥革命的命名: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名师点拨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的原因1.清政府统治已失去人心。2.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长期宣传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得到全国人民的理解与支持。易错警示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即封建帝制,并没有结束封建制度。因为封建制度包含封建经济制度(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政治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特别提醒名称与农历年相关的历史事件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甲午年戊戌变法--1898年,戊成年辛丑条约》--1901年,辛丑年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年知识点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中华民国的建立(1)背景:1911年12月,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2)建立①标志: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②措施纪年 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改用阳历。机构 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会议代表任参议员。易错警示中华民国成立时,宣统帝并没有退位,当时存在着南京临时政府和清政府两个政权。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意味着清政府统治结束。情境导学中华民国的创建材料1911年12月29日上午,17省45位代表齐集南京,举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临时大总统选举会。投票结果: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一卷)(3)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车命的重要成果。相关史事教材第54页本段文字主要记述了从武昌起义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这段时间孙中山的活动。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海外筹备革命经费,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努力争取外国政府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他的活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列强对革命的干涉。教材素材创新设问材料研读教材第54页谈谈孙中山对临时大总统职责的认识。提示材料大意是孙中山认为临时大总统的职责是带领国家从专制过渡到民主,确保国家稳定,并适时让位,体现了他对民主原则的坚定信念。认识:“图谋民生幸福”体现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反映其“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思想。“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体现民主共和精神和对人民主权的尊重。他承诺完成使命后辞职展现了他对职责的清晰认知和对民主原则的坚守。一材多问,材料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政治理念和领导风格 提示民主共和的理想: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权利;自我约束与谦逊风格等等。知识链接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方法公元纪年法年份-1911=民国纪年法年份,民国纪年只适用于1912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段时间。名师点拨中华民国与南京临时政府的关系①中华民国:存在于1912-1949年,分三个时期,即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②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初期存在的政府,只存在约3个月(1912年1月1日至4月初)。特别提醒南京临时政府中,除革命派外,还有立宪派、旧官僚,但政府主要权力掌握在革命派手中,而且它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无不带有革故鼎新、“尽扫专制流毒”的新精神。因此,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权。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间 1912年3月。制定机构 临时参议院。颁布者 孙中山。主要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④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法院行使司法权,司法独立。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评价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想一想、教材第55页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提示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国家性质、国民权利和政治体制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它以法律形式否定了独裁专制的君权,赋予国民自由权利。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精神。核心概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颁布了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一座丰碑,也是辛亥革命的最主要成果。知识点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背景①武昌起义成功后,出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奉命率军南下镇压革命。湖北军政府迫于压力与袁世凯交涉,力图通过和平方式早日实现共和。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在重重压力下被迫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自己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2)经过①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清廷接受南京临时政府提出的优待条件,发布退位诏书,宣统皇帝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②孙中山辞职:1911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③结果: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名师点拨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原因①袁世凯控制着北洋军阀。②帝国主义列强对袁世凯的扶植。③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④南京临时政府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对革命派发动进攻。情境导学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下面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内阁成员名单袁世凯亲信 内阁总理 唐绍仪陆军总长 段祺瑞内务总长 赵秉钧海军总长 刘冠雄无党派 外交总长 陆徵祥立宪派 财政总长 熊希龄同盟会成员 司法总长 王宠惠教育总长 蔡元培农林总长 宋教仁工商总长 陈其美2.二次革命易错警示改组国民党的是宋教仁,不是孙中山。的名师点拨1.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 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清朝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而发起的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为二次革命。特别提醒革命党人的斗争方式①二次革命前:政治上依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责任内阁制、选举、组阁等进行斗争,即合法斗争。②二次革命:重新采用武装斗争方式,反对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3.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失败的共同原因及对其认识原因 ①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彻底的反帝纲领,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彻底的反封建纲领,缺乏群众基础。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和革命军队。④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认识 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其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5.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核心概念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具有深远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旨在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随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构建起全新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确立民主共和原则,奠定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基础。但在革命进程中,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为维护共和,孙中山等发起二次革命,虽以失败告终,却彰显革命党人捍卫民主的坚定决心。辛亥革命深刻改变中国社会面貌,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传播民主共和理念,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是中国现代化探索的重要里程碑。1.(2025秋 余干县校级期中)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的相同点有( )①孙中山的号召和领导②都是革命武装斗争③矛头指向北洋军阀④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2.(2025秋 荔城区校级期中)武汉市的“首义路”“首义广场”“首义公园”等地名让我们联想到(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3.(2025秋 望花区校级期中)孙中山一生致力于革命,直到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 )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C.袁世凯统治未被推翻D.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4.(2025秋 台山市校级期中)民国时期一位老人说:“从前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要被打倒,别人一定把他当疯子。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B.帝国主义扶持袁世凯C.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5.(2025秋 常州期中)学者金冲及在《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一文中指出:“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推动了人民思想解放 B.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C.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D.抵制了袁世凯的复辟6.(2025秋 雷州市校级期中)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原因是( )A.武昌起义的胜利B.中华民国的成立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D.清帝下诏退位7.(2025秋 昌乐县校级期中)梁启超曾捐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B.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C.实现了民族完全独立 D.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8.(2025秋 定远县校级期中)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A.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B.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C.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D.改变了近代社会性质9.(2025秋 遵化市期中)如图为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15个省份先后担任该省最高军政长官(都督)的人员构成图。该图反映了辛亥革命的( )A.妥协性 B.基础性 C.彻底性 D.反复性10.(2025秋 高新区校级期中)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在积极方面虽然没有能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体,在破坏方面却有绝大的成绩,造成了一个大解放的空气,各种革命的新种子才能生根发芽—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B.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C.为中国社会转型奠定基础D.未能促进中国民主进程11.(2025秋 渝中区期中)纪念币通常是为了纪念重大历史事件而发行的。如图纪念币所纪念的历史事件(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12.(2025秋 龙华区校级期中)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安徽、江苏、贵州、浙江、广西、福建、广东、山东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这种现象反映了( )A.清政府瓦解是大势所趋B.人民群众主导革命进程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军阀割据局面已经形成13.(2025秋 中山市校级期中)下面是作家叶圣陶1911年日记的部分内容,这反映出( )①10月12日,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②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③26日,课毕后阅报纸,如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广东亦有独立之说。A.辛亥革命的原因 B.辛亥革命的发展C.辛亥革命的胜利 D.辛亥革命的意义14.(2025春 梁溪区校级期中)有学者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背叛共和后,辛亥革命就失败了。但是,如果从民主发展的进程来说,袁世凯反对民主、背叛共和失败的那么惨那么快,又是辛亥革命的结果。他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B.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C.使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D.使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5.(2025秋 昆山市期中)“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其含义是辛亥革命( )A.根除了封建社会的传统陋习B.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C.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D.结束了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16.(2025秋 远安县校级期中)“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这副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萍浏醴起义 B.黄花岗起义C.镇南关起义 D.安庆绍兴起义17.(2025秋 槐荫区期中)“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萍浏醴起义 B.武昌起义C.浙皖起义 D.黄花岗起义18.(2025秋 肇源县期中)“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指的是( )A.浙皖起义 B.黄花岗起义C.萍浏醴起义 D.镇南关起义19.(2025秋 三江县期中)“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此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C.黄花岗起义 D.广西起义20.(2025秋 宁乡市期中)“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这是黄兴为某次起义亲手撰写的一副挽联。据此判断,这次起义是( )A.萍浏醴起义 B.黄花岗起义C.安庆起义 D.广西起义21.(2025秋 淄博期中)1911年4月,黄兴于广州写绝笔一封(如图):“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此图可以收录至( )A.《边疆危机救国路》 B.《卅年洋务自救录》C.《辛亥革命回忆录》 D.《民主科学思潮记》22.(2025秋 砚山县期中)历史实地考察能使学生亲身接触到历史文化遗迹,加深对历史的感悟。参观如图所示的这两处地方,有助于我们了解( )A.革命志士的奋斗 B.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C.思想文化的发展 D.西学的传入23.(2025秋 蓬莱区期中)如图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专题时间轴。下列选项中的信息,可以填写在时间轴“?”处的是( )A.秋瑾亲自领导 B.成立湖北军政府C.“黄花岗起义” D.组织护国军北上24.(2025秋 官渡区校级期中)孙中山在《七十二烈士序》中写到“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之役并寿”,材料中“斯役”指的是( )A.黄花岗起义 B.安庆绍兴起义C.镇南关起义 D.萍浏醴起义25.(2025秋 菏泽期中)“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材料中的“斯役”是指( )A.萍浏醴起义 B.广西起义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26.(2025秋 延庆区期中)黄花岗起义中,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以上叙述可以用来说明黄花岗起义的(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意义27.(2025秋 苏州期中)黄花岗起义“军事上虽失败了,心理上则大成功,因为革命精神从此深入国民的脑际。”这表明该起义( )A.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B.开革命党人进行武装斗争的先河C.严重瓦解了清政府的思想基础D.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28.(2025秋 碑林区校级期中)历史遗迹能够反映特定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纪念价值。如图所示历史遗迹反映的是( )A.安庆起义 B.镇南关起义C.萍浏醴起义 D.黄花岗起义29.(2025秋 海门区期中)孙中山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这里孙中山所指的战役是( )A.安庆起义 B.广西起义C.武昌起义 D.黄花岗起义30.(2025秋 莱芜区期中)“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材料阐述了广州黄花岗起义的( )A.背景 B.经过 C.性质 D.影响31.(2025秋 景泰县校级期中)武汉市有“首义路”“首义广场”“首义公园”等地名,与这些地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C.武昌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32.(2025秋 高新区校级期中)小民的笔记上出现了“共进会”、“新军工程营”、“楚望台”、“湖北军政府”等词语,这说明他正在学习的历史事件是( )A.萍浏醴起义 B.武昌起义C.护国战争 D.南昌起义33.(2025秋 朔州期中)针对湖广总督分调湖北新军开赴各地以瓦解革命的形势,革命党人联合起来作了必要的联络布置,以便相互响应。1911年9月24日决定在汉口成立政治筹备处,加紧制作起义时所需的旗帜、印玺、文告等,并决定在武昌成立军事指挥部,加紧制定军事计划,10月10日晚,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据此可知武昌起义成功得益于( )A.革命党人卓有成效的宣传B.各地革命党人广泛的参与C.周密的准备和翔实的计划D.武汉新军多数人倾向革命34.(2025秋 涪城区期中)革命党人除在新军中组织共进会、文学社等团体外,还“不时在小关帝庙戏台上开各团体演讲大会,演讲词非常激烈,听者无不动容”,所以“武汉的民气,以及民众团体的力量,也都已暗中有所准备”。据此可知,武昌起义( )A.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需要B.具备多种形式的斗争手段C.得到外国列强的大力支持D.注重动员和争取民意支持35.(2025秋 海安市期中)“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材料评价的事件是( )A.南昌起义 B.中国同盟会成立C.武昌起义 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36.(2025秋 荔湾区校级期中)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一向仇视革命的广西巡抚在全副武装的革命志士及新军将领的“说服”下,一跃成为新政府的领导人;而同盟会广西支部部长未能在新政府获得一官半职,甚至连在广西都督府成立大会上发言的资格也没有。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A.清朝的领土已四分五裂B.革命的社会基础广泛C.辛亥革命潜伏失败隐患D.民主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7.(2025秋 福清市期中)如图所示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安庆起义 B.黄花岗起义C.武昌起义 D.萍浏醴起义38.(2025秋 平遥县期中)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使武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历史事件是( )A.安庆起义 B.武昌起义C.萍澧浏起义 D.黄花岗起义39.(2025秋 巧家县期中)漫画《望风而起》描绘了1911年的中国时局。画面中的“风”来自( )A.广西起义 B.武昌起义C.萍浏醴起义 D.五四运动40.(2025秋 东台市期中)1911年,上海的一首竹枝词写道:“武昌起义众心惊,报馆齐张革命声。争向门前探捷报,望平街上路难行……但看某城光复矣,眉飞色舞竟忘餐。”这表现民众( )A.声援戊戌变法B.推动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C.支持辛亥革命D.反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41.(2025秋 双城区期中)武昌起义后,一个月内13省相继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其中没有一个省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统治便土崩瓦解。以上材料说明( )A.清朝自身原因导致其灭亡B.革命军军事力量弱小C.武昌起义是一个偶然事件D.所有省份都宣布42.(2025秋 洪山区期中)如表所示是某校小组社会实践活动计划。请问该社会实践活动要去的地方是( )实践主题 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巨变研究实践地点 楚望台遗址公园、首义碑林景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A.虎门 B.南京 C.武汉 D.上海43.(2025秋 槐荫区期中)武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在今天的武汉市有“首义路”“首义广场”“首义公园”等,这里的“首义”主要是为了纪念( )A.金田起义 B.武昌起义C.黄花岗起义 D.安庆起义44.(2025秋 越秀区校级期中)武昌起义的胜利,引发了各省纷纷响应。最终,革命行动( )A.结束了清朝统治 B.结束了封建专制C.推翻了北洋政府 D.创建了人民军队45.(2025秋 盐田区校级期中)如表内容充分体现了( )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均发生在1911年)(部分)掌权 革命党 原新军 原新军 原新军 立宪派 原巡抚 原新军时间 10月23日 10月29日 10月31日 11月1日 11月5日 11月5日 11月5日省份 湖南 山西 云南 江西 浙江 江苏 贵州——据《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编A.中国同盟会的强大组织力B.武昌起义产生的直接影响C.黄花岗起义产生巨大影响D.孙中山已成为公认的领袖46.(2025秋 武汉期中)辛亥革命后,随着人们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更多的人对国事政事发生了兴趣,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出现了关心政治,追求民主、平等的社会心态。这说明辛亥革命( )A.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B.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C.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47.(2025秋 防城区期中)清帝宣告退位,新政府的成立,意味着一个更为重大的历史转折,这不是数千年来一个王朝替代另外一个王朝的轮回,也不是政治权力一家一姓的再次转换,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化。材料表明辛亥革命最主要的意义是( )A.成立了中华民国B.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C.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D.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48.(2025秋 昌邑市期中)如表中第二十章最适合的标题是( )第二十章?(一)武昌起义……350(二)清帝退位……351(三)历史意义……354A.走向共和 B.民族危机 C.君主立宪 D.国家统一49.(2025秋 湖北期中)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弘扬了民主科学C.推动了思想解放 D.实现了自强求富50.(2025春 新乡期中)“辛亥革命创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和良好契机……它并非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是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材料旨在说明辛亥革命(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B.依靠群众基础极其薄弱C.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D.促成了中华民国的成立51.(2025春 于都县期中)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B.宣告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52.(2025秋 昌邑市期中)下表中第二十章最适合的标题是( )第二十章?(一)武昌起义……350(二)清帝退位……351(三)历史意义……354A.走向共和 B.民族危机 C.君主立宪 D.国家统一53.(2025秋 中原区期中)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翻阅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北京报纸,发现革命前对老百姓的“子民”“蚁民”“贱民”等称呼,在革命后被“国民”“公民”等词语代替。他由此对辛亥革命的意义有了深入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传播了民族民主思想 B.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C.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实现了救亡图存目标54.(2025秋 盐田区校级期中)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突出成就是( )A.用暴力方式推翻了封建清王朝B.三民主义在实践中得到实现C.成立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55.(2025秋 恩施市期中)有学者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指( )A.结束君主专制的统治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C.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 D.实现中华民族独立56.(2025秋 六盘水期中)“辛亥革命是世界尤其是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和侵略势力,鼓舞了世界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材料说明了辛亥革命( )A.实现了民族解放 B.推翻清朝统治C.具有世界性影响 D.促进思想解放57.(2025秋 宜州区期中)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当时蔡元培先生书写了一对挽联纪念他:“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根据材料,下列属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历史意义的是(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②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终结③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④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58.(2025秋 卫辉市校级期中)“中国历史上的多次革命,唯有辛亥革命在破旧与立新两方面,堪称历史性的首创之举。”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是( )A.创立了中华民国 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C.发动了武装起义 D.颁布了宪法59.(2025秋 海安市期中)辛亥革命后,梁启超说:“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如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这体现了( )A.自强求富符合潮流 B.改革维新势在必然C.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民主科学利国利民【60.(2025秋 中山市期中)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话意指辛亥革命( )A.结束了封建帝制 B.建立了中华民国C.传播了民主共和 D.解放了人们思想考点清单进攻总督衙门新军工程营起义夺取军械库占领全城结果: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根本原因: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临时约法》直接原因:“宋教仁案”③结果:国民党内围绕武力讨袁问题发生分歧。袁世凯与外国银行团签订条件苛刻的借款合同,积极进行军事部署,随后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密令北洋军南下①起因:1912年,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并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明显优势②经过: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后身亡,可能牵涉袁世凯本人爆发:孙中山和黄兴等被迫发布讨袁宣言和通电,二次革命爆发结果: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习题精选地考点01辛亥革命地考点02黄花岗起义地考点03武昌起义地考点0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专题09 辛亥革命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背景(1)1911年9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2)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积极谋划起义。(3)1911年10月9日,起义计划泄露,起义领导机关遭到破坏,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形势非常紧迫。2.主要力量: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3.时间、地点:1911年10月10日,武昌。4.概况5.发展: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911年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6.辛亥革命的命名: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名师点拨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的原因1.清政府统治已失去人心。2.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长期宣传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得到全国人民的理解与支持。易错警示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即封建帝制,并没有结束封建制度。因为封建制度包含封建经济制度(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政治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特别提醒名称与农历年相关的历史事件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甲午年戊戌变法--1898年,戊成年辛丑条约》--1901年,辛丑年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年知识点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中华民国的建立(1)背景:1911年12月,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2)建立①标志: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②措施纪年 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改用阳历。机构 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会议代表任参议员。易错警示中华民国成立时,宣统帝并没有退位,当时存在着南京临时政府和清政府两个政权。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意味着清政府统治结束。情境导学中华民国的创建材料1911年12月29日上午,17省45位代表齐集南京,举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临时大总统选举会。投票结果: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一卷)(3)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车命的重要成果。相关史事教材第54页本段文字主要记述了从武昌起义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这段时间孙中山的活动。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海外筹备革命经费,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努力争取外国政府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他的活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列强对革命的干涉。教材素材创新设问材料研读教材第54页谈谈孙中山对临时大总统职责的认识。提示材料大意是孙中山认为临时大总统的职责是带领国家从专制过渡到民主,确保国家稳定,并适时让位,体现了他对民主原则的坚定信念。认识:“图谋民生幸福”体现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反映其“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思想。“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体现民主共和精神和对人民主权的尊重。他承诺完成使命后辞职展现了他对职责的清晰认知和对民主原则的坚守。一材多问,材料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政治理念和领导风格 提示民主共和的理想: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权利;自我约束与谦逊风格等等。知识链接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方法公元纪年法年份-1911=民国纪年法年份,民国纪年只适用于1912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段时间。名师点拨中华民国与南京临时政府的关系①中华民国:存在于1912-1949年,分三个时期,即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②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初期存在的政府,只存在约3个月(1912年1月1日至4月初)。特别提醒南京临时政府中,除革命派外,还有立宪派、旧官僚,但政府主要权力掌握在革命派手中,而且它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无不带有革故鼎新、“尽扫专制流毒”的新精神。因此,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权。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间 1912年3月。制定机构 临时参议院。颁布者 孙中山。主要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④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法院行使司法权,司法独立。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评价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想一想、教材第55页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提示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国家性质、国民权利和政治体制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它以法律形式否定了独裁专制的君权,赋予国民自由权利。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精神。核心概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颁布了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一座丰碑,也是辛亥革命的最主要成果。知识点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背景①武昌起义成功后,出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奉命率军南下镇压革命。湖北军政府迫于压力与袁世凯交涉,力图通过和平方式早日实现共和。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在重重压力下被迫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自己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2)经过①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清廷接受南京临时政府提出的优待条件,发布退位诏书,宣统皇帝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②孙中山辞职:1911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③结果: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名师点拨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原因①袁世凯控制着北洋军阀。②帝国主义列强对袁世凯的扶植。③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④南京临时政府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对革命派发动进攻。情境导学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下面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内阁成员名单袁世凯亲信 内阁总理 唐绍仪陆军总长 段祺瑞内务总长 赵秉钧海军总长 刘冠雄无党派 外交总长 陆徵祥立宪派 财政总长 熊希龄同盟会成员 司法总长 王宠惠教育总长 蔡元培农林总长 宋教仁工商总长 陈其美2.二次革命易错警示改组国民党的是宋教仁,不是孙中山。的名师点拨1.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 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清朝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而发起的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为二次革命。特别提醒革命党人的斗争方式①二次革命前:政治上依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责任内阁制、选举、组阁等进行斗争,即合法斗争。②二次革命:重新采用武装斗争方式,反对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3.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失败的共同原因及对其认识原因 ①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彻底的反帝纲领,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彻底的反封建纲领,缺乏群众基础。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和革命军队。④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认识 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其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5.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核心概念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具有深远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旨在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随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构建起全新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确立民主共和原则,奠定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基础。但在革命进程中,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为维护共和,孙中山等发起二次革命,虽以失败告终,却彰显革命党人捍卫民主的坚定决心。辛亥革命深刻改变中国社会面貌,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传播民主共和理念,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是中国现代化探索的重要里程碑。1.(2025秋 余干县校级期中)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的相同点有( )①孙中山的号召和领导②都是革命武装斗争③矛头指向北洋军阀④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依据所学,辛亥革命的对象是清政府,因此③矛头指向北洋军阀不是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的相同点。①②④都是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的相同点。故选:B。2.(2025秋 荔城区校级期中)武汉市的“首义路”“首义广场”“首义公园”等地名让我们联想到(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并经过一夜的激战占领了武昌城,史称“武昌首义”。武昌是武汉三镇之一,结合题目中所给出的“首义路”“首义广场”“首义公园”可知,这些命名纪念的是辛亥革命。故选:B。3.(2025秋 望花区校级期中)孙中山一生致力于革命,直到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 )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C.袁世凯统治未被推翻D.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答案】A【解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是孙中山先生的遗嘱,“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的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A符合题意。故选:A。4.(2025秋 台山市校级期中)民国时期一位老人说:“从前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要被打倒,别人一定把他当疯子。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B.帝国主义扶持袁世凯C.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答案】C【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反映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选:C。5.(2025秋 常州期中)学者金冲及在《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一文中指出:“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推动了人民思想解放 B.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C.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D.抵制了袁世凯的复辟【答案】A【解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据“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可知,这反映了辛亥革命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选项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故选:A。6.(2025秋 雷州市校级期中)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原因是( )A.武昌起义的胜利B.中华民国的成立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D.清帝下诏退位【答案】D【解答】导致孙中山得出题干这一结论的直接原因是清帝下诏退位,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孙中山说这句话是在1912年2月13日,是在清帝下诏宣布退位的第二天,孙中山认为推翻帝制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并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致力于实业建设。故选:D。7.(2025秋 昌乐县校级期中)梁启超曾捐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B.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C.实现了民族完全独立 D.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答案】B【解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据“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可知,梁启超主要肯定辛亥革命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8.(2025秋 定远县校级期中)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A.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B.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C.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D.改变了近代社会性质【答案】A【解答】“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贡献。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可知,A符合题意。故选:A。9.(2025秋 遵化市期中)如图为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15个省份先后担任该省最高军政长官(都督)的人员构成图。该图反映了辛亥革命的( )A.妥协性 B.基础性 C.彻底性 D.反复性【答案】A【解答】据图片看出,武昌起义后,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的有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这说明辛亥革命具有明显的妥协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他们没有发动、依靠人民群众,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A符合题意;图片不能反映辛亥革命的基础性、反复性,排除BD;辛亥革命不彻底,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排除C。故选:A。10.(2025秋 高新区校级期中)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在积极方面虽然没有能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体,在破坏方面却有绝大的成绩,造成了一个大解放的空气,各种革命的新种子才能生根发芽—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B.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C.为中国社会转型奠定基础D.未能促进中国民主进程【答案】C【解答】根据材料“在破坏方面却有绝大的成绩,造成了一个大解放的空气,各种革命的新种子才能生根发芽”体现的是辛亥革命冲击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引发了思想解放的浪潮,为接下来的革命奠定基础,为中国社会转型奠定基础,C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排除A项;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与“造成了一个大解放的空气,各种革命的新种子才能生根发芽”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民主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C。11.(2025秋 渝中区期中)纪念币通常是为了纪念重大历史事件而发行的。如图纪念币所纪念的历史事件(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答案】C【解答】根据“辛亥革命”等信息可知,纪念币所纪念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可知C符合题意。ABD都是对辛亥革命的错误表述。故选:C。12.(2025秋 龙华区校级期中)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安徽、江苏、贵州、浙江、广西、福建、广东、山东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这种现象反映了( )A.清政府瓦解是大势所趋B.人民群众主导革命进程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军阀割据局面已经形成【答案】A【解答】据题干“武昌起义以后……相继宣布独立”可知,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表明清朝统治大势已去。故A正确;辛亥革命并未广泛发动群众,人民群众主导革命进程无从得出,排除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军阀割据局面已经形成是在袁世凯死后,排除D。故选:A。13.(2025秋 中山市校级期中)下面是作家叶圣陶1911年日记的部分内容,这反映出( )①10月12日,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②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③26日,课毕后阅报纸,如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广东亦有独立之说。A.辛亥革命的原因 B.辛亥革命的发展C.辛亥革命的胜利 D.辛亥革命的意义【答案】B【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记内容反映的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后,各地纷纷响应,是辛亥革命的发展,B项正确;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已经爆发,日记内容未体现辛亥革命的原因,排除A项;辛亥革命胜利指推翻清王朝,排除C项;辛亥革命宣告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等,而日记内容未反映出辛亥革命的意义,排除D项。故选:B。14.(2025春 梁溪区校级期中)有学者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背叛共和后,辛亥革命就失败了。但是,如果从民主发展的进程来说,袁世凯反对民主、背叛共和失败的那么惨那么快,又是辛亥革命的结果。他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B.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C.使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D.使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答案】A【解答】A.根据材料“如果从民主发展的进程来说,袁世凯反对民主、背叛共和失败的那么惨那么快,又是辛亥革命的结果。”可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虽然被袁世凯窃取了,但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做法很快也失败了,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A项正确。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C.袁世凯逝世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排除C。D.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故选:A。15.(2025秋 昆山市期中)“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其含义是辛亥革命( )A.根除了封建社会的传统陋习B.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C.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D.结束了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答案】B【解答】根据题干“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说明辛亥革命不仅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等级陋习,而且促进了民族平等意识的觉醒,B项正确;根除了封建社会的传统陋习中的“根除”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C项;辛亥革命终结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排除D项。故选:B。16.(2025秋 远安县校级期中)“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这副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萍浏醴起义 B.黄花岗起义C.镇南关起义 D.安庆绍兴起义【答案】B【解答】1911年4月,黄兴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吓得爬后墙逃走,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众寡悬殊而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后来,将收敛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上也将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这副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黄花岗起义。故选:B。17.(2025秋 槐荫区期中)“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萍浏醴起义 B.武昌起义C.浙皖起义 D.黄花岗起义【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七十二健儿”“湿黄花”,可以判断出是“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故选:D。18.(2025秋 肇源县期中)“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指的是( )A.浙皖起义 B.黄花岗起义C.萍浏醴起义 D.镇南关起义【答案】B【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七十二健儿”“湿黄花”,可以判断出是“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其中72人的遗骸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故选:B。19.(2025秋 三江县期中)“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此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C.黄花岗起义 D.广西起义【答案】C【解答】本题属于材料式选择题,题干内容出自黄兴的挽七十二烈士联,“七十二健儿”是指起义牺牲的72名烈士,“湿黄花”是指合葬72烈士的地点是黄花岗,所以可以判断是“黄花岗起义”。故选:C。20.(2025秋 宁乡市期中)“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这是黄兴为某次起义亲手撰写的一副挽联。据此判断,这次起义是( )A.萍浏醴起义 B.黄花岗起义C.安庆起义 D.广西起义【答案】B【解答】根据题干可知,“七十二健儿”是指起义牺牲的72名烈士,“湿黄花”是指合葬72烈士的地点是黄花岗,所以可以判断是“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B项正确;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都是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但与“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等内容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21.(2025秋 淄博期中)1911年4月,黄兴于广州写绝笔一封(如图):“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此图可以收录至( )A.《边疆危机救国路》 B.《卅年洋务自救录》C.《辛亥革命回忆录》 D.《民主科学思潮记》【答案】C【解答】依据“1911年4月”“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可知,与黄花岗起义有关。黄花岗起义是中国同盟会领导的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武装起义。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被阐发为三民主义。黄兴等人参加黄花岗起义是为了实现三民主义,推翻清王朝统治。故题干信息的图片可以收录至《辛亥革命回忆录》,C符合题意;边疆危机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洋务洋务与洋务运动有关,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民主科学与新文化运动有关,排除D。故选:C。22.(2025秋 砚山县期中)历史实地考察能使学生亲身接触到历史文化遗迹,加深对历史的感悟。参观如图所示的这两处地方,有助于我们了解( )A.革命志士的奋斗 B.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C.思想文化的发展 D.西学的传入【答案】A【解答】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在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革命志士,秋瑾是中国近代女民主革命家,在辛亥革命中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并英勇就义。参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和秋瑾纪念馆,能够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到革命志士为推翻清王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他们为国家、民族所做出的巨大牺牲,有助于我们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A正确;这两处遗迹主要体现的是革命斗争方面,与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没有直接关联。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主要体现在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等方面,如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等,排除B;虽然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但这两处遗迹重点强调的是革命志士的行动和精神,而非思想文化本身的发展脉络等内容,排除C;西学的传入主要涉及西方学术、思想、科技等方面的传播,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和秋瑾纪念馆所承载的主要历史意义不相符,排除D。故选:A。23.(2025秋 蓬莱区期中)如图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专题时间轴。下列选项中的信息,可以填写在时间轴“?”处的是( )A.秋瑾亲自领导 B.成立湖北军政府C.“黄花岗起义” D.组织护国军北上【答案】C【解答】根据题干“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可知“斯役”发生在武昌起义半年之前,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据此推测可知是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C符合题意;黄花岗起义有黄兴领导,排除A;武昌起义胜利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排除B;蔡锷组织护国军北上,排除D。故选:C。24.(2025秋 官渡区校级期中)孙中山在《七十二烈士序》中写到“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之役并寿”,材料中“斯役”指的是( )A.黄花岗起义 B.安庆绍兴起义C.镇南关起义 D.萍浏醴起义【答案】A【解答】据“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及所学知识可知,文中所指的“斯役”指的是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起义失败,战役牺牲的烈士安葬于黄花岗。此次起义因此又称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鼓舞了人民革命斗志,加速了民主革命进程。故有孙中山“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的盛赞,A符合题意;安庆绍兴起义是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排除B;镇南关起义是发生于1907年12月由孙中山领导的第六次反清起义,排除C;萍浏醴起义是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排除D。故选:A。25.(2025秋 菏泽期中)“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材料中的“斯役”是指( )A.萍浏醴起义 B.广西起义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答案】C【解答】萍浏醴起义发生于1906年,排除A项;广西起义发生于1907年,排除B项;根据题干“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可知“斯役”发生在武昌起义半年之前,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据此推测可知是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C项正确;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排除D项。故选:C。26.(2025秋 延庆区期中)黄花岗起义中,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以上叙述可以用来说明黄花岗起义的(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意义【答案】D【解答】题干材料表述的是黄花岗起义的意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起义失败,战役牺牲的烈士安葬于黄花岗。此次起义因此又称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但鼓舞了人民革命斗志,体现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加速了民主革命进程。故有孙中山“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的盛赞,选项D符合题意;ABC材料没有体现。故选:D。27.(2025秋 苏州期中)黄花岗起义“军事上虽失败了,心理上则大成功,因为革命精神从此深入国民的脑际。”这表明该起义( )A.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B.开革命党人进行武装斗争的先河C.严重瓦解了清政府的思想基础D.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答案】A【解答】据“黄花岗起义‘军事上虽失败了,心理上则大成功,因为革命精神从此深入国民的脑际。’”可知,黄花岗起义的革命精神深入民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A项正确;“开革命党人进行武装斗争的先河”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B项;题干只是体现了黄花岗起义的革命精神深入民心,“严重瓦解了清政府的思想基础”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C项;题干只是体现了黄花岗起义的革命精神深入民心,“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28.(2025秋 碑林区校级期中)历史遗迹能够反映特定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纪念价值。如图所示历史遗迹反映的是( )A.安庆起义 B.镇南关起义C.萍浏醴起义 D.黄花岗起义【答案】D【解答】据图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可知,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收殓到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这次起义体现起义者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D符合题意;安庆起义是1907年,与图片无关,排除A;镇南关起义是1907年,与图片无关,排除B;萍浏醴起义是1906年与图片无关,排除C。故选:D。29.(2025秋 海门区期中)孙中山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这里孙中山所指的战役是( )A.安庆起义 B.广西起义C.武昌起义 D.黄花岗起义【答案】D【解答】据“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及所学知识可知,文中所指的“斯役”指的是广州黄花岗起义。从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起义失败,战役牺牲的烈士安葬于黄花岗。此次起义因此又称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鼓舞了人民革命斗志,加速了民主革命进程。故有孙中山“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的盛赞,D项正确;从所学知识可知,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策划、组织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并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最终起义失败,徐锡麟等被捕,慷慨就义,排除A项;从所学知识可知,1902年到1905年的广西,爆发了以天地会为核心,以游勇为主干力量的广西会党起义,在清政府残酷镇压下失败,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B项;从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排除C项。故选:D。30.(2025秋 莱芜区期中)“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材料阐述了广州黄花岗起义的( )A.背景 B.经过 C.性质 D.影响【答案】D【解答】据“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段文字所提及的是黄花岗起义的影响。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起义失败,战役牺牲的烈士安葬于黄花岗。此次起义因此又称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鼓舞了人民革命斗志,加速了民主革命进程。故材料阐述了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影响,D符合题意;背景、经过和性质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31.(2025秋 景泰县校级期中)武汉市有“首义路”“首义广场”“首义公园”等地名,与这些地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C.武昌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答案】C【解答】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并经过一夜的激战占领了武昌城,史称“武昌首义”。武昌是武汉三镇之一,结合题目中所给出的“首义路”“首义广场”“首义公园”可知,这些命名纪念的是武昌起义。戊戌变法发生在北京;义和团运动起源于山东;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于金田起义。故选:C。32.(2025秋 高新区校级期中)小民的笔记上出现了“共进会”、“新军工程营”、“楚望台”、“湖北军政府”等词语,这说明他正在学习的历史事件是( )A.萍浏醴起义 B.武昌起义C.护国战争 D.南昌起义【答案】B【解答】据材料“‘共进会’‘楚望台’‘湖北军政府’”并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为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他们夺取军械库,打开城门迎接驻守城外的炮兵入城,然后步炮联合,进攻总督衙门。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与材料信息相符,B项符合题意;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三万余人参加起义,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与湖北无关,排除A项;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与湖北军政府等无关,排除C项;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南昌城,与湖北军政府无关,排除D项。故选:B。33.(2025秋 朔州期中)针对湖广总督分调湖北新军开赴各地以瓦解革命的形势,革命党人联合起来作了必要的联络布置,以便相互响应。1911年9月24日决定在汉口成立政治筹备处,加紧制作起义时所需的旗帜、印玺、文告等,并决定在武昌成立军事指挥部,加紧制定军事计划,10月10日晚,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据此可知武昌起义成功得益于( )A.革命党人卓有成效的宣传B.各地革命党人广泛的参与C.周密的准备和翔实的计划D.武汉新军多数人倾向革命【答案】C【解答】据题干“作了必要的联络布置、加紧制定军事计划”和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党人针对形势及时部署,制定军事计划,这说明武昌起义成功得益于周密的准备和翔实的计划。故C符合题意;题干中革命党人针对形势及时了部署,但没有提到革命党人的宣传,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各地革命党人广泛参与,排除B;题干不能反映新军多数人倾向革命,排除D。故选:C。34.(2025秋 涪城区期中)革命党人除在新军中组织共进会、文学社等团体外,还“不时在小关帝庙戏台上开各团体演讲大会,演讲词非常激烈,听者无不动容”,所以“武汉的民气,以及民众团体的力量,也都已暗中有所准备”。据此可知,武昌起义( )A.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需要B.具备多种形式的斗争手段C.得到外国列强的大力支持D.注重动员和争取民意支持【答案】D【解答】依据材料“组织共进会、文学社等团体”“开各团体演讲大会,演词非常激烈,听者无不动容”可知,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就已经在群众中做了充分的工作,争取民意支持,D项正确;武昌起义虽注重动员和争取民意,但不等同于其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需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的准备情况,不能体现起义时的斗争手段和得到外国列强的大力支持,排除B、C项。故选:D。35.(2025秋 海安市期中)“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材料评价的事件是( )A.南昌起义 B.中国同盟会成立C.武昌起义 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答案】C【解答】A.1927年8月1日进行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B.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这是第一个统一的全国规模的革命政党,排除。C.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党人占领武昌,并占领汉口、汉阳,控制武汉,武汉处于中国腹地,很快,其他一些省份也纷纷宣布独立,清王朝很快土崩瓦解,符合题意。D.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这是辛亥革命的重大成果,排除。故选:C。36.(2025秋 荔湾区校级期中)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一向仇视革命的广西巡抚在全副武装的革命志士及新军将领的“说服”下,一跃成为新政府的领导人;而同盟会广西支部部长未能在新政府获得一官半职,甚至连在广西都督府成立大会上发言的资格也没有。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A.清朝的领土已四分五裂B.革命的社会基础广泛C.辛亥革命潜伏失败隐患D.民主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C【解答】据“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一向仇视革命的广西巡抚在全副武装的革命志士及新军将领的‘说服’下,一跃成为新政府的领导人;而同盟会广西支部部长未能在新政府获得一官半职,甚至连在广西都督府成立大会上发言的资格也没有。”可知,武昌起义爆发后,旧巡抚窃取了军政大权,革命派骨干人物被排斥在新政府之外,这表明辛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隐患,故选C项;武昌起义后不久,革命势力和清朝残余势力即发展为南北对峙状态,“领土已四分五裂”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革命的社会基础广泛”在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状况,排除D项。故选:C。37.(2025秋 福清市期中)如图所示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安庆起义 B.黄花岗起义C.武昌起义 D.萍浏醴起义【答案】C【解答】依据图片信息“武昌”“楚望台”可知与武昌起义有关。武昌起义前夕,由于革命机关被破获,起义重要领导人刘复基等遇害,孙武受伤,蒋翊武被迫逃亡。黄兴、宋教仁等革命领导人也不在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湖北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C符合题意;安庆起义发生在安徽安庆,排除A;黄花岗起义发生在广州,排除B;萍浏醴起义发生在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排除D。故选:C。38.(2025秋 平遥县期中)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使武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历史事件是( )A.安庆起义 B.武昌起义C.萍澧浏起义 D.黄花岗起义【答案】B【解答】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12日,起义军完全控制武汉三镇。史称“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昌起义影响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武昌起义是使武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历史事件,B项正确;安庆起义是徐锡麟在安庆策划、组织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并率领学生军起义,排除A项;萍澧浏起义是在江西、湖南交界发动的武装起义,排除C项;黄花岗起义是在广州举行的起义,排除D项。故选:B。39.(2025秋 巧家县期中)漫画《望风而起》描绘了1911年的中国时局。画面中的“风”来自( )A.广西起义 B.武昌起义C.萍浏醴起义 D.五四运动【答案】B【解答】据题干漫画《望风而起》可知,这幅漫画描绘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的形势。1911年10月10日发生的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标志性事件,它迅速引发全国各地的响应,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迅速瓦解。因此,画面中的“风”象征武昌起义引发的革命浪潮,B项正确;广西起义发生在190年,广西起义并非辛亥革命的直接导火索,排除A项;萍浏醴起义发生在1906年,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早期反清起义,但影响有限,排除C项;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与1911年的时局无关,排除D项。故选:B。40.(2025秋 东台市期中)1911年,上海的一首竹枝词写道:“武昌起义众心惊,报馆齐张革命声。争向门前探捷报,望平街上路难行……但看某城光复矣,眉飞色舞竟忘餐。”这表现民众( )A.声援戊戌变法B.推动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C.支持辛亥革命D.反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答案】C【解答】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的标志性事件。竹枝词中“武昌起义”“革命声”“光复”等关键词直接指向辛亥革命。“争向门前探捷报”“眉飞色舞竟忘餐”体现了民众对革命胜利的 热烈支持 和 兴奋之情 ,C项正确;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与1911年无关,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在1900年已失败,且与辛亥革命无关,排除B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是在1912年,与诗中“光复”的即时性不符,排除D项。故选:C。41.(2025秋 双城区期中)武昌起义后,一个月内13省相继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其中没有一个省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统治便土崩瓦解。以上材料说明( )A.清朝自身原因导致其灭亡B.革命军军事力量弱小C.武昌起义是一个偶然事件D.所有省份都宣布【答案】A【解答】武昌起义之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江西等13个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王朝的灭亡,不仅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王朝自己瓦解的,A是正确的选项;材料没有体现革命军军事力量弱小,排除B;武昌起义是一个必然事件,排除C;武昌起义后,并不是所有省份都宣布独立,排除D。故选:A。42.(2025秋 洪山区期中)如表所示是某校小组社会实践活动计划。请问该社会实践活动要去的地方是( )实践主题 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巨变研究实践地点 楚望台遗址公园、首义碑林景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A.虎门 B.南京 C.武汉 D.上海【答案】C【解答】根据题意中的关键信息辛亥革命、湖北新军楚望台军械库可知辛亥革命爆发于湖北的武昌,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昌起义,C项正确;虎门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地方,排除A项;南京不是辛亥革命起义的地方,排除B项;上海是中共一大召开的地方,排除D项。故选:C。43.(2025秋 槐荫区期中)武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在今天的武汉市有“首义路”“首义广场”“首义公园”等,这里的“首义”主要是为了纪念( )A.金田起义 B.武昌起义C.黄花岗起义 D.安庆起义【答案】B【解答】根据所学可知,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武昌起义爆发,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故B项正确;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标志,金田起义发生在广西桂平县的金田村,与武汉不符,排除A项;黄花岗起义发生在广州,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安庆起义发生在安庆,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的武装起义,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44.(2025秋 越秀区校级期中)武昌起义的胜利,引发了各省纷纷响应。最终,革命行动( )A.结束了清朝统治 B.结束了封建专制C.推翻了北洋政府 D.创建了人民军队【答案】A【解答】A.结合所学可知,武昌起义的胜利,引发了各省纷纷响应。最终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故A正确。B.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封建制度,排除B。C.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排除C。D.1927年南昌起义的爆发,标志着人民军队的创建,排除D。故选:A。45.(2025秋 盐田区校级期中)如表内容充分体现了( )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均发生在1911年)(部分)掌权 革命党 原新军 原新军 原新军 立宪派 原巡抚 原新军时间 10月23日 10月29日 10月31日 11月1日 11月5日 11月5日 11月5日省份 湖南 山西 云南 江西 浙江 江苏 贵州——据《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编A.中国同盟会的强大组织力B.武昌起义产生的直接影响C.黄花岗起义产生巨大影响D.孙中山已成为公认的领袖【答案】B【解答】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12日,起义军完全控制武汉三镇。史称“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据“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均发生在1911年)”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表内容充分体现了武昌起义产生的直接影响,B项正确;“中国同盟会的强大组织力”在题干图表中未有体现,排除A项;黄花岗起义与“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均发生在1911年)”不符,排除C项;“孙中山已成为公认的领袖”在题干图表中未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46.(2025秋 武汉期中)辛亥革命后,随着人们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更多的人对国事政事发生了兴趣,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出现了关心政治,追求民主、平等的社会心态。这说明辛亥革命( )A.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B.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C.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答案】C【解答】依据题干“更多的人对国事政事发生了兴趣,开始将集会......平等的社会心态”和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和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民主意识逐渐觉醒,由此可见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但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窃取,没有能够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能彻底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BD项。故选:C。47.(2025秋 防城区期中)清帝宣告退位,新政府的成立,意味着一个更为重大的历史转折,这不是数千年来一个王朝替代另外一个王朝的轮回,也不是政治权力一家一姓的再次转换,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化。材料表明辛亥革命最主要的意义是( )A.成立了中华民国B.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C.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D.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答案】D【解答】材料“这不是数千年来一个王朝替代另外一个王朝的轮回,也不是政治权力一家一姓的再次转换”强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不是突出新政权中华民国的成立,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更重要的是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辛亥革命对中国传统历史的影响,不是突出对未来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48.(2025秋 昌邑市期中)如表中第二十章最适合的标题是( )第二十章?(一)武昌起义……350(二)清帝退位……351(三)历史意义……354A.走向共和 B.民族危机 C.君主立宪 D.国家统一【答案】A【解答】根据题干“武昌起义、清帝退位、历史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相关的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首义,辛亥革命后,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方袁世凯进行南北议和,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走向共和,A正确;材料事件和民族危机无关,排除B;清帝退位后,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而非君主立宪制,排除C;材料没有强调国家统一与否,实质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陷入军阀割据局面,排除D。故选:A。49.(2025秋 湖北期中)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弘扬了民主科学C.推动了思想解放 D.实现了自强求富【答案】C【解答】据题干“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分析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思想解放。故C正确;辛亥革命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没有推翻封建制度,排除A;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排除B;洋务运动追求自强求富,排除D。故选:C。50.(2025春 新乡期中)“辛亥革命创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和良好契机……它并非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是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材料旨在说明辛亥革命(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B.依靠群众基础极其薄弱C.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D.促成了中华民国的成立【答案】C【解答】“辛亥革命创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和良好契机……它并非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是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材料旨在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故C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排除A;材料旨在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不能说明辛亥革命依靠群众基础极其薄弱,排除B;材料旨在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不能强调辛亥革命促成了中华民国的成立,排除D。故选:C。51.(2025春 于都县期中)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B.宣告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答案】D【解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因此ABC正确;D不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选:D。52.(2025秋 昌邑市期中)下表中第二十章最适合的标题是( )第二十章?(一)武昌起义……350(二)清帝退位……351(三)历史意义……354A.走向共和 B.民族危机 C.君主立宪 D.国家统一【答案】A【解答】根据材料“武昌起义”“清帝退位”和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到清帝退位,描述的是中国从封建帝制走向共和制的过程,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而走向民主共和,A项正确;从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是清朝末年的一个主题,但第二十章的内容主要关注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即从帝制到共和制的转变,而不是民族危机,排除B项;从所学知识可知,君主立宪是戊戌变法的政治目标,排除C项;从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A。53.(2025秋 中原区期中)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翻阅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北京报纸,发现革命前对老百姓的“子民”“蚁民”“贱民”等称呼,在革命后被“国民”“公民”等词语代替。他由此对辛亥革命的意义有了深入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传播了民族民主思想 B.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C.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实现了救亡图存目标【答案】A【解答】辛亥革命前对老百姓的称呼是“子民”“蚁民”“贱民”,这些称呼体现了封建等级观念和对人民的轻视;革命后称呼变为“国民”“公民”,这反映出人民地位的变化,意味着民族民主思想得到了传播,人们的观念在更新,更加强调平等和民主,A项正确;题目中关于称呼的变化,没有直接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排除B项;“国民”“公民”等称呼的改变,并不能直接表明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排除C项;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A。54.(2025秋 盐田区校级期中)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突出成就是( )A.用暴力方式推翻了封建清王朝B.三民主义在实践中得到实现C.成立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答案】A【解答】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暴力方式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即推翻了封建清王朝。这一举措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重大成就,A正确。三民主义在实践中并没有完全实现。民族独立的目标尚未完全达成,民权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民生的平均地权等主张也未彻底实现,B错误。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只是革命的准备工作,相较于推翻封建清王朝这一重大成果,其影响力和意义相对较小,C错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错误。故选:A。55.(2025秋 恩施市期中)有学者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指( )A.结束君主专制的统治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C.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 D.实现中华民族独立【答案】A【解答】根据材料“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可知,材料的描述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A项正确;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材料中内容没有体现,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材料中内容没有体现,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56.(2025秋 六盘水期中)“辛亥革命是世界尤其是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和侵略势力,鼓舞了世界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材料说明了辛亥革命( )A.实现了民族解放 B.推翻清朝统治C.具有世界性影响 D.促进思想解放【答案】C【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辛亥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发生的革命,对于亚洲和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具有世界性意义,C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潮的广泛传播,材料没有体现辛亥革命促进思想解放,排除D项。故选:C。57.(2025秋 宜州区期中)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当时蔡元培先生书写了一对挽联纪念他:“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根据材料,下列属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历史意义的是(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②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终结③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④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解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①③④属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历史意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58.(2025秋 卫辉市校级期中)“中国历史上的多次革命,唯有辛亥革命在破旧与立新两方面,堪称历史性的首创之举。”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是( )A.创立了中华民国 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C.发动了武装起义 D.颁布了宪法【答案】B【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辛亥革命的“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指的是通过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项正确;创立中华民国、颁布宪法属于“立新”,排除AD项;发动武装起义是“破旧”的手段,排除C项。故选:B。59.(2025秋 海安市期中)辛亥革命后,梁启超说:“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如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这体现了( )A.自强求富符合潮流 B.改革维新势在必然C.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民主科学利国利民【答案】C【解答】根据材料“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及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任何人再做皇帝梦也不能实现,C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A项;改革维新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追求,19世纪末已经失败,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旧思想、旧道德,不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60.(2025秋 中山市期中)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话意指辛亥革命( )A.结束了封建帝制 B.建立了中华民国C.传播了民主共和 D.解放了人们思想【答案】A【解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因此“句号”是指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A项正确;材料中“句号”强调的是结束,而不是强调“建立”,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都但与题干材料“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不符,排除CD项。故选:A。考点清单进攻总督衙门新军工程营起义夺取军械库占领全城结果: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根本原因: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临时约法》直接原因:“宋教仁案”③结果:国民党内围绕武力讨袁问题发生分歧。袁世凯与外国银行团签订条件苛刻的借款合同,积极进行军事部署,随后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密令北洋军南下①起因:1912年,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并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明显优势②经过: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后身亡,可能牵涉袁世凯本人爆发:孙中山和黄兴等被迫发布讨袁宣言和通电,二次革命爆发结果: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习题精选地考点01辛亥革命地考点02黄花岗起义地考点03武昌起义地考点0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09 辛亥革命(word)八上历史人教版2024 期中复习 知识点+习题(原卷版).doc 专题09 辛亥革命(word)八上历史人教版2024 期中复习 知识点+习题(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