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专题06 戊戌变法期中复习考点清单知识点一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背景 ①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②1895年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朝野一片反对声浪。时间、地点 1895年,北京。发起人 康有为、梁启超。经过 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结果 这次上书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影响 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考点清单知识点一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情境导学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考点清单知识点二 维新运动的开展上海《时务报》梁启超在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天津《国闻报》严复等主持,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作用: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影响较大考点清单知识点二 维新运动的开展教材素材创新设问材料研读:教材第35页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包提示: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措施是“变官制”。他指出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都是变法的重要方面,但要使变法取得重大成功,关键在于变革官制。变革官制意味着对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以适应变法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一材多问:变官制会遇到哪些阻力和挑战?梁启超为什么认为育人才是变法之本?包提示:阻力和挑战:变官制可能会遇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他们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和利益;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阻碍,人们对新的官制可能存在不理解和抵触;改革过程中的操作难度,如人员安置新旧制度衔接等问题。原因:有了具备新思想、新知识、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推动各项变革的进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进步。考点清单知识点二 维新运动的开展特别提醒维新运动>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是1895年兴起的、以建立君主立宪制为目标的、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系列行动。戊成变法是1898年维新派在光绪皇帝支持下进行的变法运动。戊戌变法从属于维新运动,是维新运动的高潮。教材素材创新设问人物扫描,教材第35页这段材料主要介绍了严复的个人背景、求学经历、在甲午战争爆发后的爱国行动,以及他的重要译著《天演论》和其中所宣传的进化理论产生的重大影响。考点清单知识点二 维新运动的开展补充追问:说明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宣传的进化理论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提示《天演论》宣传“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激发了人们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促使更多人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出路,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核心概念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通过光绪皇帝进行的倡导学习西方,改革政治、教育,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成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1考点清单知识点三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背景(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2)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呼吁变法救国。(3)在康有为等维新派推动下,光绪皇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2考点清单知识点三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2)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3)名称来历: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4)主要措施及影响考点清单知识点三 百日维新主要措施 影响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资产阶级上书言事,但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教育 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西方先进技术的传播。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但由于皇帝没有实权,此项措施无法实施。考点清单知识点三 百日维新特别提醒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这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是不同的。3考点清单知识点三 百日维新戊戌政变(1)原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诏令的贯彻。(2)概况: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软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考点清单知识点三 百日维新百日维新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教材素材创新设问学史崇德·教材第36页戊戌政变时,谭嗣同拒绝出走,用自己的生命来唤醒民众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他深知变法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是鲜血和生命,表现出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他在临刑前的呼喊,既表达对变法失败的无奈,又展现为理想献身的豪迈,其精神成为激励后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强大动力。补充追问:谭嗣同选择为变法献身反映了他怎样的价值观 会提示价值观:将探索救国置于个人生命之上,为了追求理想、推动社会进步不惜牺牲一切。4考点清单知识点三 百日维新结果由于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又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评价(1)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2)积极性:这场运动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易错警示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失败的事件是戊戌政变。56考点清单知识点三 百日维新情境导学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启示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皇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皇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戊戌新政时期,康有为、光绪皇帝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回顾戊戌重温历史》考点清单知识点三 百日维新名师点拨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比较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相同点 ①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②都主张发展工业、建立新式军队,重视教育。③都失败了。考点清单知识点三 百日维新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侧重点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器物)。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制度)。不同点 目的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性质 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意义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 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综合训练考点1 戊戌变法1.(2025春 于都县期中)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于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他认为变法要从根本上变革(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依据题干信息: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以看出,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和政治制度。所以,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西方的教育与政治制度。D项符合题意。故选:D。D典例分析综合训练考点2 康有为2.(2025秋 平舆县期中)“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这一主张最有可能出自(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据题干“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政治制度,主张在维护君主制的前提下,改良一些封建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具体主张体现在:主张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题干选项中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B项符合题意;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排除A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排除B项;陈独秀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思想,排除D项。故选:B。B典例分析综合训练考点3 公车上书3.(2025秋 高安市期中)“要求迁都长安,将二万万两赔款改充军费,誓不对日求和”的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武昌起义C.安庆起义 D.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二万万两赔款”与《马关条约》有关,与“要求迁都长安,将二万万两赔款改充军费,誓不对日求和”的历史事件是公车上书,D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899——1900年,与“迁都”“将二万万两赔款改充军费,誓不对日求和”不符,排除A项;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安庆起义发生在1907年,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D典例分析综合训练考点4 《时务报》4.(2025秋 阜宁县期中)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B.三民主义思潮兴起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D.文学革命应运而生据题干“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并结合所学可知,《时务报》宣传维新变法,其销量增长表明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故A符合题意;《时务报》宣传维新变法,不能表明三民主义思潮兴起,排除B;辛亥革命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排除C;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文学革命应运而生,排除D。故选:A。A典例分析综合训练考点5 戊戌政变5.(2025秋 红桥区期中)慈禧太后等阻挠和破坏维新变法并发动了“戊戌政变”,其根本原因是( )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B.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C.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D.变法改变了祖宗的律例慈禧太后等阻挠和破坏维新变法并发动了“戊戌政变”,其根本原因是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故选:A。A典例分析综合训练考点6 维新派和洋务派6.(2025秋 沙县区期中)洋务派出版机构翻译出版的图书偏重于自然科学、实用工艺和军事方面。而维新派刊印的图书以介绍各国政治、历史地理、法律和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的居多。这一变化表明( )A.欧洲列强对华侵略加剧B.近代民族工业加快发展C.救亡道路的调整与转变D.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洋务派出版机构翻译出版的图书偏重于自然科学、实用工艺和军事方面,而维新派刊印的图书以介绍各国政治、历史、地理、律例和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的居多。材料表明近代化探索方向的转变。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C。C典例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