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全等三角形 自我评估( 含答案)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章 全等三角形 自我评估( 含答案)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14章 全等三角形自我评估
(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0分)
1.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图形属于全等图形的是( )
A B C D
2. 已知△ABC≌△DEF,若∠A=60 ,∠F=85 ,则∠E的度数为( )
A. 35 B. 45 C.60 D. 85
3. 如图1,OC平分∠AOB,钟小燕同学在OC上取点P,移动角尺,使PO平分角尺的直角,再分别画出射线PM,PN,易知△OPM ≌△OPN. 这里用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 )
A. SAS B. SSS C. ASA D. HL
图1 图2 图3
4.在图2的正方形网格中,点均为格点,,点在同一直线上,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5. 在中,∠C=90 ,是上的一点,且,过作DE⊥AB交AC于点D,连接BD.若AC=4 cm,则的长为( )
A.4 cm B.5 cm C.8 cm D.10 cm
6.如图4,∠A=∠D,AB=DB,添加下列条件不能判定△ABE≌△DBC的是( )
A. ∠ABE=∠DBC B.∠C=∠E C. AE=DC D.BC=BE
7
图4 图5
7. 小丽与爸妈在公园里荡秋千,如图5,小丽坐在秋千的起始位置A处,与地面垂直,两脚在地面上用力一蹬,妈妈在距地面1 m高的B处接住她后用力一推,爸爸在C处接住她.若妈妈与爸爸到的水平距离,分别为 1.4 m和1.8 m,.爸爸在C处接住小丽时,小丽距离地面的高度是( )
A.1 m B.1.6 m C.1.8 m D.1.4 m
8. 观察图6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示意图,能得出∠CPD=∠AOB的依据是( )
A.由MN=GH可得∠CPD=∠AOB
B.由SSS可得△OGH≌△PMN,进而可证∠CPD∠AOB
C.由SAS可得△OGH≌△PMN,进而可证∠CPD∠AOB
D.由ASA可得△OGH≌△PMN,进而可证∠CPD∠AOB
图6 图7
9.在△ABC中,∠B=∠C=50°,将△ABC沿图中虚线剪开,剪下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的是(  )
A B C D
10.如图7,在长方形ABCD中,AB=8,BC=10,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AB 向点B匀速运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BC向点C匀速运动,点R从点C出发,以每秒a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CD向点D运动,连接PQ,RQ.三点同时开始运动,当某一点运动到终点时,其他点也停止运动,若在某一时刻,△PBQ与△QCR全等,则a的值为( )
A.2或4 B.2或 C.2或 D.2或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20分)
11. 如图8,△OAD≌△OBC,OA=3,OD=9,则BD的长为 .

图8 图9 图10
12.如图9,线段AB,CD相交于点O,且AC∥BD,只需补充一个条件 ,即可证得△AOC≌△BOD.
13.【跨学科】图10是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线段AB经过透镜CO折射后形成的像为A′B′,AB⊥BB′,A′B′⊥BB′,若BO=B′O,AB=5 cm,则像A′B′的长为 cm.
16.如图11,在长方形ABCD中,AB=4,AD=6,延长BC到点E,使CE=2,连接DE.昆虫P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BC→CD→DA向终点A运动,设它的运动时间为t秒,当t= 时,昆虫P与AB边构成的三角形与△DCE全等.
图11
三、(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满分16分)
15.如图12,在△ABC和△AEF中,AE=AB,AC=AF,∠BAE =∠CAF.求证:△ABC≌△AEF.
图12
16.如图13,在线段BC上有两点E,F,在线段CB的异侧有两点A,D,且满足,AE=DF,,连接AF.
(1)与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2)若,,AF平分时,求的度数.
图 13
四、(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满分16分)
17.如图14,点A,D,C,F在同一直线上,有下列条件:①AB=DE;②BC=EF;③AD=CF;④BC∥EF .
(1)请从中选择三个作为已知条件,余下一个作为结论,写出一个真命题:
如果___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证明(1)中命题的正确性.
图14
18.某建筑公司在扩建厂房时,在一空旷场地上发现一个较大的土丘(如图15),经分析判断很可能是一座王储陵墓,由于条件限制,无法直接测量A,B两点间的距离,请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按以下要求设计测量方案.
(1)画出测量方案;
(2)写出测量步骤(测量数据用字母a表示);
(3)计算A,B两点间的距离(写出求解或推理过程,结果用字母a表示).
图15
五、(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满分20分)
19.如图16, AD,BE都是△ABC的角平分线,AD与BE相交于点F,GF⊥AD交BC的延长线于点G,交AC于点H,∠GFE=45°,解答下列问题:
(1)求∠ACB的度数;
(2)求证:AF=GF;
(3)若AB=10,AH=5,BC=8,则CD的长为 .
图16
20.如图17,为了测量一幢6层高楼的高度,在旗杆CD与楼之间选定一点P,测得旗杆顶C的视线PC与地面的夹角∠DPC=21°,测楼顶A的视线PA与地面的夹角∠APB=69°,量得点P到楼底的距离PB与旗杆CD的高度都等于12米,量得旗杆与楼之间距离为DB=30米,求每层楼的高度.
图17
六、(本题满分12分)
21.如图18-①,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点D,BE⊥MN于点E.
(1)求证:①△ADC≌△CEB;②DE=AD+BE.
(2)根据(1)中的结论,探究DE,AD,BE之间的数量关系:
①当直线MN绕点C转动到图18-②的位置时, ;
②当直线MN绕点C转动到图18-③的位置时, .
(3)在图18-③中,作CG⊥AB,垂足为G,连接DG,EG.若CG=AG,请画出图形,并探究DG与EG之间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
① ② ③
图18
七、(本题满分12分)
22.(1)如图19-①,在△ABC中,∠ACB=90°,∠B=60°,AD,CE分别是∠BAC和∠ACB的平分线,AD,CE相交于点F,求∠EFA的度数;
(2)在(1)的条件下,请判断FE与F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19-②,在△ABC中,如果∠ACB不是直角,而(1)中的其他条件不变,试问在(2)中所得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① ②
图19
八、(本题满分14分)
23.(1)【阅读理解】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20-①,在△ABC中,若AB=8,AC=6,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到点E,使DE=AD,连接BE,请根据小明的思考方法补充完成下面的解题过程:
解:延长AD到点E,使DE=AD,连接BE.
因为AD是BC边上的中线,所以 = .
在△ADC和△EDB中, = ,∠ADC=∠EDB,CD=BD, 所以△ADC≌△EDB .
所以BE=AC=6, =2AD.
因为在△ABE中,AB=8,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8-6<AE<8+6,即2<2AD<14.
所以 <AD< .
(2)【方法感悟】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字样,可以考虑倍长中线构造 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结论集中到同一个三角形中.
(3)【问题解决】将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AEFG按图20-②所示放置,连接DE,BG,M是DE的中点.求证:BG=2AM.
① ②
图20
第14章 全等三角形自我评估
一、1.B 2.A 3.C 4.D 5.A 6.D 7.D 8.B 9.D 10.D
二、11.6 12.OA=OB(答案不唯一) 13.5 14.1或7
三、15.证明:因为∠BAE =∠CAF,所以∠BAE +∠CAE= ∠CAF +∠CAE,即∠BAC =∠EAF.
在△ABC和△AEF中,AB=AE,∠BAC=∠EAF,AC=AF,所以△ABC≌△AEF(SAS).
16.解: .理由如下:
因为,所以CE+EF=BF+EF,即CF=BE.
在△ABE和△DCF中,AB=DC,AE=DF,BE=CF,所以△ABE≌△DCF(SSS).所以.
(2)因为△ABE≌△DCF,所以.
所以.
因为平分,所以.
四、17.解:(1)①②③,④(或②③④,①)
(2)因为AD=CF,所以AD+DC=CF+DC,即AC=DF.
在△ABC和△DEF中,AB=DE,BC=EF,AC=DF,所以△ABC≌△DEF(SSS).
所以∠ACB=∠F,所以BC∥EF.
18.解:(1)如图1所示.
(2)在场地上找到可以直接到达A,B两点的一点O,在AO的延长线上取一点C,并使得OC=OA,在BO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并使得OD=OB,这时测得CD的长为a.
(3)由测量方案,可得OA=OC,∠AOB=∠COD,OB=OD,所以△AOB≌△COD(SAS).
所以AB=CD=a.
图1
五、19.(1)解:因为GF⊥AD,所以∠GFA=90°.
因为∠GFE=45°,所以∠AFE=90°-∠GFE=45°.
因为AD,BE都是△ABC的角平分线,所以∠ABC+∠BAC=2∠ABE+2∠DAB =2∠AFE=90°.
所以∠ACB=180°-(∠ABC+∠BAC)=90°.
(2)证明:因为BE是△ABC的角平分线,所以∠GBF=∠ABF.
因为∠GFE=∠AFE=45°,所以180°-∠GFE=180°-∠AFE,即∠GFB=∠AFB.
在△FAB和△FGB中,∠ABF=∠GBF,BF=BF,∠AFB=∠GFB,所以△FAB≌△FGB(ASA).
所以AF=GF.
(3)3
20.解:由题意,得CD⊥DB,AB⊥DB,所以∠CDP=∠ABP=90°.
因为∠APB=69°,所以∠PAB=90°-∠APB=21°.
因为∠CPD=21°,所以∠PAB=∠CPD.
在△BAP和△DPC中,,所以△BAP≌△DPC(AAS).
所以AB=PD.
因为BD=30米,BP=12米,所以AB=PD=BD-BP=18(米).
所以每层楼的高度为=3(米).
六、21.证明:(1)①因为AD⊥MN,BE⊥MN,所以∠ADC=∠CEB=90 .所以∠DAC+∠DCA=90 .
因为∠ACB=,所以∠ECB+∠DCA=90 .所以∠DAC=∠ECB.
在△ADC和△CEB中,∠ADC=∠CEB,∠DAC=∠ECB,AC=CB,所以△ADC≌△CEB(AAS).
②因为△ADC≌△CEB,所以CD=BE,AD=CE.
所以DE=CE+CD=AD+BE.
(2)解:① AD = BE+DE ② BE=AD+DE
(3)解:DG=EG且DG⊥EG.理由如下:
如图2,同(1)可证△ADC≌△CEB.所以AD=CE.
设AG与CD相交于点O.因为AD⊥MN,CG⊥AB,所以∠DAG+∠DOA=∠ECG+∠GOC= 90 .
因为∠DOA=∠GOC,所以∠DAG=∠ECG.
在△ADG和△CEG中,AD=CE,∠DAG=∠ECG,AG=CG,所以△ADG≌△CEG(SAS).
所以DG=EG,∠AGD=∠CGE.
因为∠CGE+∠AGE= 90 ,所以∠AGD+∠AGE= 90 ,即∠DGE= 90 .
所以DG⊥EG.
图2
七、解:(1)因为∠ACB=90°,∠B=60°,所以∠BAC=30°.
因为AD,CE分别是∠BAC和∠ACB的平分线,所以∠DAC=∠BAC=15°,∠ECA=∠ACB=45°.
所以∠EFA=∠FAC+∠FCA=15°+45°=60°.
(2)FE=FD.理由如下:
如图3-①,在AC上截取AG=AE,连接FG.
因为AD是∠BAC的平分线,所以∠EAF=∠GAF.
在△EAF和△GAF中,因为所以△EAF≌△GAF(SAS).
所以FE=FG,∠EFA=∠GFA=60°.
所以∠GFC=180°-60°-60°=60°.
又因为∠DFC=∠EFA=60°,所以∠DFC=∠GFC.
因为CE是∠ACB的平分线,所以∠ACE=∠BCE.
在△FDC和△FGC中,因为所以△FDC≌△FGC(ASA).
所以FD=FG.所以FE=FD.
① ②
图3
(3)(2)中的结论FE=FD仍然成立.
如图3-②,在AC上截取AH=AE,连接FH.同(2)可得△EAF≌△HAF,所以FE=FH,∠EFA=∠HFA.
又因为AD,CE分别是∠BAC和∠ACB的平分线,所以∠FAC=∠BAC,∠FCA=∠ACB.所以∠FAC+∠FCA=(∠BAC+∠ACB)=(180°-∠B)=60°.所以∠EFA=∠FAC+∠FCA=60°.
所以∠AFC=180°-(∠FAC+∠FCA)=120°.
所以∠EFA=∠HFA=60°.所以∠DFC=∠HFC=60°.
同(2)可得△FDC≌△FHC,所以FD=FH.所以FE=FD.
八、23.(1)解:依次填:BD,CD,AD,ED,AE,1,7.
(2)解:全等
(3)证明:如图4,延长AM到点H,使MH=AM,即AH=2AM,连接DH.
因为M是DE的中点,所以 DM=EM.
在△AEM和△HDM中,AM=HM,∠AME=∠HMD,EM=DM,所以△AEM≌△HDM(SAS).所以∠MAE=∠H,AE=HD.所以AE∥DH.所以∠DAE+∠ADH=180°.
因为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EFG是正方形,所以∠BAD=∠GAE=90°,AB=AD,AE=AG=HD.
因为∠BAD+∠GAE +∠BAG+∠DAE=360°,所以∠BAG+∠DAE=180°.所以∠BAG=∠ADH.
在△BAG和△ADH中,AB=DA,∠BAG=∠ADH,AG=DH,所以△BAG≌△ADH(SAS).
所以BG=AH=2AM.
图4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