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标题 从“圣王”到“暴乱”
授课年级:高一 课时:40min 课型:新授课
一、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上看,高一学生在初中七年级上册时已经学习了秦统一中国的相关史实,具体内容在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当中。但对“大一统国家”与“早期国家”之间的区别理解仍有欠缺,需要授课时弥补和加强。 从素养要求上看,高一学生对秦建立和巩固措施有一定理解和认知,但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上看,对原始史料的阅读和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上仍有待提升。 基于学情,本课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直观图片展示等,将秦的统一归结为几大关键词,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统一脉络和理解“大一统国家”建立的意义和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知识和感情铺垫。
二、课标及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分为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属于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从单元框架下看,本课上承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下启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从历史发展脉络看,以公元前221年秦的统一为标志,中华文明从“早期国家”的起源、奠基时期过渡到“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发展时期;从本课内容看,三个子目不仅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更体现了中国“大一统”趋势的发展。第一个子目可以分解成几个重点问题:秦统一的原因、秦统一的过程、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秦统一的意义;第二、三子目一脉相承,重点在阐述秦迅速灭亡的原因及过程,并为下一课汉朝的建立进行铺垫。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结构化的梳理,运用地图、图片、文字等不同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解释历史现象。并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三、教学目标
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与高一学生的学情,本子目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通过阅读《战国策》《史记》文字史料和浏览战国、秦王朝形势图、地形图等史料,了解秦得以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包括客观条件和主观措施。(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通过辨析史料的真伪和提取史料的信息,认识秦在建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通过阅读《泰山石刻》、秦简等文字史料,认识秦在统一六国后迅速灭亡的原因,并能够分析得出农民起义是其灭亡的直接原因,社会矛盾的激化是其深层原因。(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难点:了解秦能够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原因;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过程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讲授法 教学用具: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黑板、粉笔、多媒体
六、ai赋能历史教学创新点
1、人工智能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和作业 在本节课的课堂活动部分,教师通过提供人工智能关键语段“帮我生成两段秦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史料,一段伪造,一段来自于真实的一手史料(教师已对真实史料经原文校对),用于高一历史教学。伪造的史料不要用现代化用于和过于隐晦,着重对比体现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原因、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意义”来生成破案游戏,让学生扮演历史侦探。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另一方便能够帮助学生回顾前面所讲内容,启发学生得出统一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包括辩证使用人工智能和辩证分析判断史料真伪的能力)。最后在设置作业时,通过提供人工智能关键语段“帮我依照课标和《中外历史纲要(上)》设计一个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第一子目课后作业,用于高一历史教学”,并结合教师个人的分析、选择、判断来设置分层作业。 2、不盲目使用人工智能于古代史教学 由于秦距今年代久远,相关的一手史料多集中于出土文物(竹简等)和官修史书(《史记》等),相较于近代史而言,可获取的史料较少,关于秦始皇口述的一手史料也多为《史记》中的记述。若用人工智能让历史人物开口说话,一方面可信度堪忧,另一方面有“为了用ai而用ai”的感觉。故在本节课中没有设置相关的“人物开口说话”环节。
教 学 过 程
过程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情境代入,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战国时期的大背景,衔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生活在战国末期,每天清晨醒来,耳边可能不是鸡鸣犬吠,而是战马的嘶鸣和刀剑的碰撞声。(停顿)那时的中国,七国并立,文字不同、货币各异,甚至车轮的宽度都不一样。从邯郸到咸阳,你可能每过一个关卡都要重新换车、换钱。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大家觉不觉得生活十分提心吊胆而且不方便呀?(学生答:觉得!)
秦国君臣的心中一直有一个 “圣王梦”,无论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商鞅,还是战国末期的秦国宰相吕不韦,都提到过“圣王”。 【资源呈现】 跟随教师思路,代入历史场景 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从战国末期逐步过渡到秦朝。
2、圣王何以为“圣” 子目内容框架分为:何以通圣、何以称圣、何以成圣、何以达圣 “何以通圣”部分 教师依次展示《战国策.齐策五》中摘取的史料和七国货币图片,阐释秦能统一的原因之一:顺天应时;通过展示秦国地势图,揭示统一原因之二:据险致胜;通过展示《史料》中《求贤令》和《商鞅列传》的截取史料揭示原因之三:聚力成势 “何以称圣”部分 通过时间轴和展示战国形势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秦灭六国的顺序;展示秦疆域图说明秦王朝建立初期巩固边防的措施 “何以成圣”部分 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以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等秦巩固专制皇权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何以达圣”部分 通过小组讨论探究,让学生判断史料真伪,尝试分析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在学生回答后再带领学生一同分析,同时教师指出当中最核心的内容为“政治建构”。 教师将板书的内容有机地串联为一个“圣”字,结合当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行升华。 跟随教师,阅读、分析相关《史记》《战国策》等史料并做出历史解释,得出结论。 教师问:第二个关键词是据险致胜。结合上一节课所学的,和老师在本节课开头说过的,秦国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 学生答:西部边陲的 回忆本子目内容,认识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意义 认识ai在历史学习中的利弊 1、培养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解读史料、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2、了解秦统一的原因、过程和巩固的措施,掌握必备基础知识,落实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 3、培养学生辩证、批判能力,理性看待和适度把握人工智能在历史学习中运用。提示学生不能盲目地使用人工智能分析史料,需要加以自身的辩证分析
3、暴君何以为“暴” 1、通过观察秦刻石分布地图和阅读秦《泰山石刻》节选内容,评价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的行为做法。 2、问题设计:秦始皇的做法如何体现其“暴”的一面 (1)赋役繁重 (2)严刑峻法 (3)钳制思想 3、通过阅读三段材料,试简要分析秦迅速崩溃的原因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1、掌握基础必备知识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乱民何以为“乱” 1、通过图文阐释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第一次农民起义,揭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引出成功推翻秦王朝统治的楚、汉 2、项羽和刘邦作为秦末农民起义的胜利者再次展开了长达四年的争霸,人们常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但为什么最后是刘邦取得了胜利呢? 观察楚汉战争形势图和教材,归纳出刘邦成功、项羽失败的原因 学会提取教材信息
5、总结升华与布置作业 1、升华:秦朝迅速崩溃的现实告诉我们,真正的统一绝不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心有人民,让人民感受到国家的好,才能永葆统一。 2、教师分层布置作业,其中一个为必做: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制作一幅思维导图;另外一个为拓展提升选做的——思考:秦的 “统一多民族国家”与我们当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有何区别或联系? (1)本质属性不同 秦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封建专制王朝下的政治统一,核心是通过军事征服、制度整合(如郡县制、书同文等)实现对多族群区域的管辖,统治逻辑是“以秦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对各地族群的治理”,族群关系服务于王朝统治。 当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现代主权国家框架下的民族共同体理念,强调各民族在平等基础上的团结统一,“多元”指各民族保持自身特色,“一体”指各民族同属中华民族、共同维护国家统一,本质是平等合作的共同体关系。 (2)族群关系基础不同 秦代的多民族互动更多基于政治强制与等级差异(如对边疆族群的管控、中原文化对周边的单向影响),缺乏平等意识。 当今“多元一体”以民族平等、共同发展为基础,通过法律保障各民族权益,强调文化互鉴、共同参与国家建设,是双向互动的平等关系。 二、历史联系 秦的统一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奠定了早期政治基础:秦通过统一文字、度量衡、交通等,打破了各地族群的隔阂,促进了中原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传统,为后世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整合提供了历史范本。这种“大一统”理念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对“统一”的文化认同,成为当今“多元一体”中“一体”(国家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 简言之,秦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古代专制制度下的政治整合,而当今“多元一体”是现代民主制度下的平等共同体,前者是后者的历史前提之一,后者则是对前者的超越与发展。 对本课内容进行结构化记忆,部分学生选做拓展作业 1、升华主题,同时拉起授课内容主线,对课堂进行总结。 2、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3、深化课程认识,对“大一统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行辨析
部分板书展示: 1、圣王何以为圣 2、通圣、称圣、成圣、达圣: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资源呈现】
试讲后反思: 1、教案反思: 优点:教学目标明确,能够结合课标进行教学内容分析;同时结合了初中课本的内容,彰显出了衔接性;资源呈现准备充分,不同板块分类明确。 缺点:语言需要更精炼。 解决方法:参考优秀教学设计,模仿其语言风格;完善衔接术语,彰显内在逻辑。 2、课堂反思: 课堂上插入板书的时间可以放在学生思考问题或进行课堂探究活动中;留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较短;请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人数较少,互动性有待加强;总结升华部分可以更精炼。
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