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境化任务化视域下的主题教学。 本课教学主题为“《长安三万里》中的大唐盛世”,借助高适与李白的人生抱负,塑造以高适和李白的两次约定为主线的历史情境,围绕角色的人生起伏,通过主题式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和认识大国治理的政治智慧及个人与时代之间的紧密联系。在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设定两大学习主线、三大学习任务:通过追溯扬州城的发展历史,分析隋的强盛、灭亡及唐朝的建设;通过探究一般规律下的盛世,感悟唐朝的盛世景象及大国风范;通过解读高适和李白的人生际遇,认识唐后期的社会状况以及唐的灭亡,感悟个人与时代的联系,讨论新时代下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每个任务中,设置逻辑相扣的启发问题,形成问题链,以问题引领学生对本课的学习。 紧密围绕课程标准和教材展开教学设计。 一方面,研读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学习任务和探究问题;另一方面,基于上述问题情境设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运用教材知识解决所创设的新情境下的学习问题,进一步突破学习重、难点。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变迁,主要包括三个子目:隋朝兴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三个子目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呈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叙述性较强,但子目之间的联系性并不明显,因此可以通过主题任务的串联,对教材内容进行编排,加深学生对本课学习的重点知识的把握。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对本课内容所涉及的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基本史实已有一定的学习和了解,具备学习基础;但学生正处于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阶段,尚未从记忆式学习转向分析、理解式学习,仍需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加强历史解释的能力,深化知识理解的同时感悟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基本历史发展。 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和分析文字、图片史料,以扬州的发展为线索探究,学生能知道隋唐的盛世形成的原因、概况和所潜藏的危机,学会辩证看待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和研读地图史料,对唐朝民族交融深度发展的原因进行探究,学生能够理解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进一步认识到民族交融对国家发展和大国治理的重要性。(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总结出关于大国治理的重要启示和历史规律,并感悟接棒时代任务的使命。(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隋的统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 隋灭亡的原因、藩镇割据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地图 文字史料 多媒体 《长安三万里》片段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提到电影,老师想分享一部我个人很喜欢的一部影片,从主人公的身上我不光感悟到了友情的深刻和命运的遗憾,也让我不禁思考,在新时代之下的我们,又能怎样借助时代之东风,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那让当我们带着问题,以《长安三万里》为切入,跟随着李白与高适的两次约定,走进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学生通过谈话互动,进行回忆思考,进入学习状态。 以电影作为切入点,通过日常化/生活化的教学材料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一年之约——扬州繁华 从影片情节引入一年之约,扬州相见。 【任务1】通过追溯扬州城的发展历史,分析隋的强盛/灭亡及唐朝的建设。 播放视频1——扬州繁华 问题1:扬州繁华经历过几代君主的努力?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结合所学作答。 隋朝:久违的统一 1 建立 2统一 3建设 问题2: 隋朝的衰亡与此前的王朝有何不同?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4 灭亡 唐朝:盛世之路的形成 1 制度设置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之策。 2 民族交融 播放视频2——民族交融并提问 问题3:柘枝舞可能源自哪里?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唐朝民族关系空前发展的结论。并阅读课本开展小组合作,分析地图史料,用表格总结措施、特点和意义。 3 盛世景象 【任务2】总结一般盛世的概况,结合史料分析唐朝盛世景象的表现。 组织学生参与“小纸团”活动,通过“多重证据法”得出结论。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 ——(唐)王维 阅读教材并会回顾旧知,梳理和感受隋朝的发展历史。 通过知识迁移和材料解读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同时锻炼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其余同学总结概括。 观看视频并进行思考,得出结论后通过小组合作得出客观认知。 参与小纸团活动,加深对唐朝盛世景象的理解和认知。 通过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读教材并结合所学梳理隋朝建立和发展的历史。 通过对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培养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 。 设置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通过视频创设情境,从西到东的文化交流,让学生感受民族关系空间发展,交融程度之深。 通过展示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民族治理政策中因地制宜的特点,并进一步感受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深厚底蕴,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历史感和时空观念。 通过设计互动游戏,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感,提高兴趣的同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加深对盛世表现一般规律的认知。
二、十年之约——长安难再 过渡语:盛世之下也难免有遗憾,诗人怀才不遇,女子报国无门。怀着遗憾,李白和高适于扬州分别,之后又在边塞相遇,许下十年之约。 【任务三】通过解读高适和李白的人生际遇,认识唐后期的社会状况以及唐的灭亡,感悟个人与时代的联系,讨论新时代下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问题1:十年之后,李白和高适的鸿鹄之志于归于现实,一人戍边,一人出世,为何仕途如此之艰难?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得出唐朝后期中央政治黑暗的结论。 问题2:756年对李白和高适来说都是特别的一年,高适一跃成为淮南节度使,李白则沦为阶下囚,与什么事件有关? 引导学生解读安史之乱形势图,结合课文总结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出示安史之乱后期形势图、文献史料及影片人物“程公公”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后期的社会状况。 教师讲述唐朝的灭亡及周世宗改革的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王朝兴衰更迭的启示。 问题三:新时代之下,青少年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些什么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他们从不同的社会角色下出发去思考,感悟身体力行之下的中国梦。 讨论结束后总结: 同学们,其实中国梦并不遥远,它在我们的未来更在我们的脚下,你们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就已经是在为中国梦添砖加瓦了。当然,追梦的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老师化用李白的一句诗与大家共勉——关关难过关关过,轻舟终过万重山! 代入角色,感悟梦想实现之艰难,进而感受政治腐败之黑暗。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课文梳理玄宗后期的政治情况。 分析地图,提取信息,阅读课文总结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理解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结合所学,得出启发性认知。 进行小组讨论,感悟家国情怀。 情境串联,让学生的参与感加强,同时埋下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知识梳理能力,突出学习主体地位。 进一步串联情境,加深个人抉择与时代底色的思考。 培养时空观念以及史料分析和总结能力。 融入专有名词的解释,融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顺应“经世致用”的能力考察方向。 感悟本课主题——个人命运与时代任务的紧密联系,融入家国情怀。 化用电影情节,鼓励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将理想的中国梦拉回现实的行动,践行育人育才的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出示本课结构图,梳理相应知识要点,体会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可组织相应习题进行的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采用了主题式、情境化和任务化教学,旨在借助电影情节,为学生创设自然生动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但由于课堂内容和主题结构的限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区域经济开发”这个知识点探究不足;探究任务多,所以在课堂节奏的推进仍然有一定挑战,在之后的实践当中应该再深化设计。
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