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视角
从历史人物学习历史是一种新视野下的学习方式。本课以杨炎这一历史人物,从入仕、当官、理财三个方面,探究官吏选拔、国家运行、赋税经济的制度变化创新的过程,体会制度与大一统封建国家发展的联系。教导我们要重视“创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最重要的位置上。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隋唐时代是于分裂中完成统一、发展繁荣的新时期,隋唐制度不仅作为成熟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并为中国古代历朝基本沿袭,也随着隋唐社会繁荣发展、中外文化整合对西方各国产生深远影响,如繁星点点, 闪耀古今。将从单元结构、单元课时结构和本节课的内容结构三个方面总结其内在关系。从单元结构的角度来看,本课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紧扣标题中“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大一统国家发展的部分,是中国制度文明的典范,他的前提是秦汉时期的建立和巩固,后又促进大一统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单元课程结构角度来看,在本单元中涵盖从三国到隋唐的历史,时间跨度比较大,内容比较多,重点是分别从制度、区域、民族融合和思想文化四个方面展现这一时期大一统国家发展面貌。同时,又是从这四个方面为隋唐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从本节课的内容结构来看,标题重点是 “变”和“新”二字,需要突出的是过程性的变化,所以隋唐制度建立演变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教材编写上就有清晰的体现,而隋唐更多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分别是“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与“赋税制度”,这三个子目之间具备着怎样的逻辑关系呢?在研读教材的过程,我们可以总结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赋税制度是维持政权运行的保障。而选官制度可以理解为官吏的选拔,三省六部制是国家新官僚机构,其二者维持着赋税制度的实施和完善,三者都维持着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从三个角度都体现了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内在关系。学生情况分析本课面向对象为高一学子,经过初中相关基础知识学习,学生对于“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等基本事实有一定了解;经过三年学习训练,基本拥有提炼信息、因果分析的能力;同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逐步尝试以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意识去掌握选官制度、中央官僚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和原因。但学生仍停留在史实的表面,仅对重要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并不清楚其内在联系,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仅了解两税法和租庸调,而忽视土地关系改变对于赋税制度演变的影响。仅了解中央官僚制度经过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的改变,但忽略了与大一统中央集权封建社会的关系。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能通过表格、研读史料,对比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认识科举制在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基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历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能通过图示和材料,了解三省六部制的职权,认识三省六部制的变化的特点和影响。(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通过填写表格、研读史料,了解租庸调制和两税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废除租唐调制设两税法的原因,掌握历代赋税制度变化的特点和意义。(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通过对隋唐制度变化的学习,联系隋唐盛世的表现,理解政治制度与盛世出现的内在联系,认识到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素养目标: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科举制的作用、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租庸调制的进步之处和两税法的特点教学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演变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入仕——选官制度当相——中枢机构理财——赋税制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北大教授袁行霈对隋唐时期的评价引入新课。 采用北大教授《中华文明史》对隋唐时期的评价,以“整合、创新、辐射力”三个词来贯穿于整节课。
一、入仕——选官制度 首先我们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杨炎的过往经历。在新旧唐书都提到了他“美须眉,峻风宇”,你们觉得呢?在当时人是从须、眉等外在来评价个人的美貌,当时杨炎不仅外貌出众,而且他还有内涵,“文藻雄丽、博以文学,早负时称” 可以和司马迁相匹敌的文笔,在家乡和京城基于颇有名气。因此,评价一个人应该从内而外的全面地去看待。这样德才兼备的帅哥,岂能长居人下?自然是到处有人抢了。和当年大多数人不一样,杨炎没有经过科举考试,就直接被河西节度使吕祟贲辟为掌书记,成为他的幕僚队伍,从此开启自己的仕途之路。那么,杨炎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在此之前国家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呢?我们可以追溯至杨炎的先辈一代。根据材料推断出杨炎祖辈是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入仕。带着学生回顾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背景、选官方式、选官标准、影响。阅读史料结合教材中“历史纵横”,思考“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选拔方式、选拔标准。通过文字史料总结九品中正制后期发生的变化,引出科举制的背景。根据教材总结隋唐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通过梳理科举制的发展过程,提炼出科举制的创新之处。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的选官制度,延续了1300多年,被西方的学者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如何正确看待科举制度?在了解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基础上,总结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了解杨炎的个人生平。认真阅读史料,根据材料:祖辈是士族,再根据材料中的“弘农华阴人”的信息以及老师提供的知识链接,推测出杨炎是世家大族,通过九品中正制入仕。自主阅读教材和“历史纵横”了解九品中正制度的产生背景以及选拔标准和演变过程。通过材料和教材的阅读,从“历史纵横”中得出该制度的背景以及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并从材料三中得出九品中正制的问题:认识到九品中正制选拔标准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最后依旧被世族所垄断。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根据表格,归纳出选官制度演变趋势。 通过问题链和简单的介绍的设置带领学生走入杨炎的世界。通过问题呈现杨炎先辈的基本情况来导入九品中正制。并巩固学生对察举制内容的掌握。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试总结九品中正制的背景、特点,对九品中正制有初步的认识。通过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到九品中正制的背景及变化,在此基础上思考其意义,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史料实证能力,一份史料说一份话;同时培养学生辩证思想。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二、当相——中枢机构 1.通过杨炎仕途履历以及假设政策推行的问题,引出三省六部制中枢机构的功能。2.结合教材再次细化三省六部制的变化。通过文字材料,依次总结出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过程:唐初,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三省长官共为宰相。为提高行政效率,设立政事堂,中书门下合署办公;唐玄宗时期,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设五房主管政务,中书门下集决策和行政于一身,中书门下从宰相议事地点变成宰相机构。说明:三省出现了一体化趋势。分析出三省六部制的优势。 通过杨炎的仕途履历,引出三省六部机构,再通过创设“推行政策需要哪些中央行政流程”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进行思考,认识到三省六部的办公程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理财——赋税制度 在这样一套完整的中央官制下,杨炎最终得以实施他的税制改革,但是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里面说过:某一制度之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前,已有其前身,渐渐地创立。所以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赋税制度的发展脉络。租调制Y 阅读教材和材料来解决这两个问题。(1)阅读教材,总结租调制的具体内容。(2)根据材料,思考实施这一赋税制度的前提。均田制租庸调制((1)说出何家村出土的银饼的史料类型。((2)同租调制相比,租庸调制的进步意义。两税法背景:通过材料总结出租庸调制无法运行的原因,引出两税法新的赋税制度。小组讨论:根据材料归纳出两税法的新的赋税制度实施的具体内容。根据材料总结出两税法的影响。总结以表格的形式进行租庸调制度和两税法的总结。 根据问题,阅读教材,总结租调制的基本内容。阅读材料,知道租调制是以人丁为征税标准,“租”以粮食,“调”以布或帛以及成年男子承担徭役。以庸代役,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有了较充分的成产时间,国家财政有了保证,与此同时农民的负担也不是很重。讨论分析出两税法的基本内容。根据材料思考两税法的作用。 了解租调制的基本信息以及重要概念的解释。此处的教学环节,除了通过史料介绍租庸调制的基本内容外,还强化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培育历史解释素养,进一步实现深度教学。从租调制开始到租庸调再到租庸调被废除,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税制改革发展过程,同时增强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通过补充材料认识两税法实施的弊端,古代封建国家赋税制度改革总是逃不出“黄宗羲定律”,“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进而从两税法制度改革中吸取制度创新的教训,以史为鉴。
课堂小结 历史是由人创造和书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活动的背后体现的都是整个时代的特点,今天我们一起从杨炎的身上看到了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而通观这些变化与创新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趋向公平公正与公开,并为后世所沿用。今天,我也用现代AI智能的创新手段,为本节课书写一首《隋唐鼎新赋》。
教学反思
以人物为线索贯穿课堂,使课堂情境化,多次互动并邀请同学进行补充、评价,在课堂过程中贯穿着“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本节课涉及抽象烦琐的概念比较多,对情境创设、逻辑思维考验要求比较高;多数以文本史料展开,并且部分史料难度较大,可能导致课堂枯燥;时间安排比较紧张。可以适当增加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阅读。
PAGE
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