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总思路
本课以历史时序和华夏文明发源及发展历程为两条基本线索展开教学,以文化遗址及相关文物作为基本切入点,致力于突破课标中对阶级、私有制、国家三者的相关问题。本课主要分为原始社会时期、奴隶制社会时期两大部分,前者以文化遗址中的相关发现作为切入点解决阶级、私有制与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后者以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为基本切入点揭示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考虑到高一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和历史思维,但是对于阶级、私有制、国家等抽象概念理解难度较大,故采用文化遗址和文物等发现作为切入点,以期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二、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为通过了解石器时期中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故本课的课标要求实际上可以拆分为三个部分。其一,学生需要掌握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如姜寨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等。并通过对这些文化遗存的了解,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些遗存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二,学生需要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如何在石器时代逐渐产生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其三,学生需要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并理解这些特征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
宏观层面: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开篇,属于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开端。它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史的基础,还为后续学习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等内容提供了背景和铺垫。从长时段来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起点,对理解整个中国古代史乃至世界文明史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本课与后续单元的联系紧密,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封建国家的制度和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国家的特征。同时,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等内容也为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济史和社会史等模块提供了背景和线索。而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其他古老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相互呼应,有助于学生从全球视野理解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和共性。
中观层面:
本单元以时间为线索,从中华文明的起源讲起,依次介绍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等内容。这种时间顺序的编排符合历史发展的脉络,便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从知识逻辑上看,教材先介绍了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然后探讨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最后分析了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逻辑结构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而正如在宏观层面提到的,本课内容与后续课程紧密相连,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为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等内容提供了背景和基础。同时,本课中提到的礼乐制度、宗法观念等文化基因在后续的中国古代史中不断延续和发展,成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线索。
微观层面:
本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等。这种结构清晰地展示了中华文明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全过程。各子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例如,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而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则是中华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则是对早期国家形成后各方面情况的详细分析,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印证,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学情分析
已知:
1. 学生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中国古代历史的相关内容,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定的初步了解,他们知道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文化遗址。同时,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基本学习方法有一定的掌握,能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归纳。
2. 学习风格
部分学生喜欢通过故事、传说等形式来了解历史,对神话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兴趣,例如对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传说感到好奇。而一些学生对考古发现和文物比较感兴趣,喜欢通过实物来感受历史,例如对甲骨文、青铜器等文物有较强的好奇心。
3. 兴趣点
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感兴趣,尤其是对那些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和故事,如华胥履雷泽迹生伏羲、女娲的传说等。
未知:
1. 学生知识基础
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具体过程和细节了解较少,例如对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具体特征、社会分工、阶级分化等内容缺乏系统的认识。而且,对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等具体内容了解不多,例如对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等制度的具体内容和作用缺乏深入的理解。
2. 学习风格
部分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缺乏系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对历史事件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不够深入。一些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不够熟练,例如在阅读教材时,不能很好地抓住重点内容,对历史地图和图表的分析能力较弱。
3. 易混点
学生容易混淆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例如对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制度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准确。
想知:
1. 学生知识基础
学生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具体过程和细节,例如想了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具体特征、社会分工、阶级分化等内容;希望系统地学习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等具体内容,例如想了解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等制度的具体内容和作用。
2. 学习风格
学生希望掌握系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希望熟练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例如在阅读教材时,能够更好地抓住重点内容,提高对历史地图和图表的分析能力。
3. 兴趣点
学生希望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传说和故事背后的历史真相,例如想了解华胥履雷泽迹生伏羲、女娲的传说与实际历史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化遗址、文物等历史细节的剖析,使学生掌握运用考古成果佐证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历史实证意识。同时,辅之以组织学生填充时间轴、填写表格等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基本历程,理解生产力的变革发展是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运用考古遗址和文物图片、示意图、文字材料等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分析早期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文化特征等,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家国情怀)
六、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1: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文化遗址与演变。
突出方法:通过填写表格和填充时间轴等方式,促使学生了解基本发展历程,进一步培养时空观念。同时,通过对各个文化遗址遗存文物、相关文字材料的解读,使学生认识各阶段的基本特征以及穿插其中的阶级、私有制、国家之间的演变、相互关系。
重点2:西周国家制度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突出方法:通过解读相关文字材料和青铜器铭文,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早期民本思想,辅之以小组合作探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 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理解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准和特征。
突破方法:通过对文化遗址、甲骨文、青铜器及相关文字材料的解读和组织相关学生活动,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理解私有制、阶级、国家概念及其相关关系。
七、教学方法及资源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结合教材内容,系统讲解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要知识点。
2. 讨论法:围绕考古遗址和文物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探究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等方面特征,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考古遗址、文物、历史场景等,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资源: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历史图片、文字史料、多媒体等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伏羲女娲图、《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中的神话故事片段,并提出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我们要到哪儿去?”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神秘感和探究欲望,导入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问题1: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活动:利用时间轴,组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填写教材表格,梳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主要文化遗址和生活方式。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小组填写表格的活动,使学生动起来,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同时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师活动:展示姜寨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考古遗址和文物图片,分析随葬品差距、社会分工、阶级分化等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进步对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分析和解读图片、史料。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化遗址图片、文字材料等进行剖析,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结构的变化,认识生产力进步对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
教师活动:介绍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如都城级聚落要素(宫殿、王陵、天文台、礼制系统)以及与《尚书·尧典》的契合之处,引导学生思考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总结出社会分工+阶级分化+城市出现+强制性权力→早期国家。
学生活动:认真分析文字材料,梳理早期国家形成的脉络,思考阶级、私有制、国家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对相关概念的解读分析,突破第一个重点: 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文化遗址与演变。
问题2:早期国家有何特征?
教师活动:讲解夏朝的建立及其完成了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突破,。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
教师活动:详细解读商朝的甲骨文、青铜器等文物,分析其对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价值,引导学生理解商朝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政治特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并分析解读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字材料的解读,加深学生印象,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教师活动:重点讲解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等制度,通过示意图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制度的内容、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各个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问题3:早期国家有何特征?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早期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等方面的特征,每组推选代表发言。并总结归纳,强调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王权至上、等级森严、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经济特征(农业经济为主、手工业发达、商业活动有限)、社会结构特征(阶级分化明显、家国一体、人口依附于土地)、文化特征(礼乐文化、文字出现、宗教信仰)。
环节3: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的脉络。强调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以及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关键阶段。并布置课后任务。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课涵盖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早期国家的形成等多个重要知识点,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等,为学生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通过大量的考古遗址和文物介绍(如姜寨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等),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直观感受。并且,注重历史逻辑与线索梳理,在讲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时,通过分析社会分工的细化、随葬品差距等考古发现,引导学生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历史逻辑,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不仅引用了《尚书》《孟子》等古籍文献,还结合了甲骨文、青铜铭文等考古资料,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了解历史,增强了历史学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但,本课内容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到西周时期,时间跨度长达数百万年,知识点繁多且复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可能难以深入讲解每一个知识点,导致学生对部分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一些考古遗址和文物的介绍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讲解和引导。且,跨学科知识整合难度大,本课涉及考古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然而,在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突出重点知识,如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等。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知识点,如考古遗址和文物的介绍,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进行直观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历史意义和价值。教师应加强自身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储备,关注考古学、文化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其有机融入历史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
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