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概念的概述 课件(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概念的概述 课件(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新论·鄙名第十七》载:“庄里有人,字其长子曰盗,次子曰殴,盗持衣出耨,其母呼之曰:'盗!’吏因缚之。其母呼殴殴喻吏,遽而声不转。但言:'殴!殴!’吏因殴之。盗几至于殪。
这种情况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这是因为母亲与官吏对概念的理解不同引起的。
同为“盗”,母亲理解为“长子之名”,官吏理解为“盗贼”;
同为“殴”,母亲理解为“次子之名”,官吏理解为“殴打”。
可见,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能明确概念,就有可能引起概念混淆,造成误解。
探究与分享
什么是概念?
有一天,柏拉图与学生们散步。一个学生问柏拉图:“您说,人是什么?”柏拉图说:“人是两腿直立的动物。”
于是有一个调皮的学生,抓来一只鸡,问柏拉图:“请问老师,这是人吗?”柏拉图觉得自己的说法有漏洞。连忙修正自己刚才的说法:“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腿直立的动物。”又有一个学生,找来了一只拔光了羽毛的鸡,在柏拉图面前高高举起,问老师:“这只没有羽毛的鸡,难道是您说的人吗?”
思考:柏拉图对“人”的定义为什么会闹笑话?
有眼睛、有耳朵、有四肢
能直立行走
能用肺呼吸
能血液循环
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
揭示“人”的本质属性
其他动物也可能具有,
属于非本质属性

一、概念的含义
(1)属性的含义
事物总有许许多多的性质和关系。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
(2) 属性的分类
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非本质属性:是指既为某事物所具有,也可能为其它事物所具有的属性。
例如:“人都有逃生的本能”,“逃生”属于非本质属性。
1、事物的属性及分类
一、概念的含义
例如:“葡萄是甜的的”。其中“甜的”是“葡萄“的性质。
“姐姐比弟弟大两岁”,这里“大”表示的是“姐姐”与“弟弟”的关系。
(1)含义: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2)特点: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
2、概念的含义及其特点
P23相关链接
依据“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这一本质属性,我们可以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人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认识了这些本质属性,才能产生“人”的概念。
反映某一客观事物的概念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它们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人”这个概念,一方面舍去了人的男、女、老、少等个性特征,抽象出“人”所共有并且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不专指某个具体对象,比如张三或李四,而是指所有的“人”。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
一、概念的含义
示例:“白头翁”会飞?
白头翁会飞
王爷爷是白头翁
所以,王爷爷会飞
【评析】“白头翁”有时表示一种鸟,有时表示白发老汉。该语词有多种含义,在不同的情景中表达不同的概念。混乱地使用不同的概念,是不合逻辑的。
出现如此错误判断的原因是什么?
白头翁
白头翁
一、概念的含义
(1)语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
(2)概念和语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①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例如:“母亲”和“妈妈”是不同的语词,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
②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例如:“先生”这个词既可以指“老师”,也可以指“尊者”等。 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3、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一、概念的含义
(1)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例如,对于苹果,我们可以用手摸到它的外形,用眼看到它的色泽,用舌品尝它的滋味。可是,对于头脑中的概念却看不见也摸不着,概念作为一种思想,必须用一种物质载体把它表达出来,才能成为现实的东西,而被人们理解和掌握。因此,语词是概念的体现者,没有语词,概念就不能存在。
(2)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3) 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每一个语词都表达概念。一般,汉语中的实词都表达概念,而虚词(除连词外)不表达概念。连词“如果…那么…”“或”“而且”“只有……才……”等,虽属虚词,但把它们组合到判断中,却能表达概念。孤立的助词和叹词则通常不表达概念。
突破提升:分辨概念与语词
突破提升:比较概念与属性、概念与语词
项目 概念与属性 概念与语词
关系 ①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②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③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①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
②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③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结论 把握概念,就是把握其本质属性 对概念和语词进行区分,避免概念的混淆
突破提升:图示概念、语词和事物本质之间的关系
一、概念的含义
事物的本质属性
概念
思维的内容
(反映对象)
思维的形式
(对事物作出的反映)
语词
体现为
表达
物质载体
(标识这一反映的符号)
(1)内涵:——概念究竟反映什么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2)外延:——概念究竟在指“谁”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1、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与外延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例: “人”的概念的内涵是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
例:“人”的概念的外延包括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和不同生活习惯的所有的人。
概念 内涵(是什么) 外延(有哪些)
书籍 装订成册的著作的总称
法律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建筑 人工建造的资产,属于固定资产范畴。
物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正数 比0大的数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概念 内涵(是什么) 外延(有哪些)
书籍 装订成册的著作的总称 历史书、军事书、农业书、医学书、文学书等
法律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宪法》、《《商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
建筑 人工建造的资产,属于固定资产范畴。 庙宇、宫殿、房屋、桥梁……
物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空气、书桌、磁场、生产力、国家
正数 比0大的数 0.2、1、1.5、8、100……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1)相容关系: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
依据所指范围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关系分为:全同关系、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交叉关系。
①全同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②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③交叉关系:指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全同关系
属种关系
种属关系
交叉关系
A
A
A
B
B
B
包含关系
包含于关系
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A
B
种类 内容 图示 举例
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母亲和妈妈
属种关系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蔬菜和辣椒
种属关系 辣椒和蔬菜
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小学生和演员
相容关系的类型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探究与分享(P24)
 第1组:“《史记》的作者”与“司马迁”
 第2组:“动物”与“马”
第3组:“马”与“动物”
第4组:“中学生”与“球迷”
第五组: “人”和“小孩”
第六组: “北京大学”和“大学”
全同关系
属种关系
种属关系
交叉关系
属种关系
种属关系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2)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
不相容关系的两种特殊情况: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①矛盾关系: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②反对关系: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全异关系
A
B
表示为:A+B=C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A
B
A
B
C
C
表示为:A+B < C
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全异关系 不具有相同部分 人事和人世
矛盾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党员与非党员
成年人与未成年人
反对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黑色和红色
输和赢
不相容关系的类型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团员”和“非团员”
“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
“团员”和“党员”
“小麦”和“农作物”
“妇女”和“律师”
“小说”和“武侠小说”
“中国“和”北京“?
矛盾关系
全同关系
反对关系
种属关系
交叉关系
判断以下各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全异关系
北京市在中国,所以误认为“北京市”这个概念的外延应该在“中国”这个概念的外延里面。这一错误的实质在于将概念间的外延关系混同于事物之间的关系。
北京(城市)是中国的首都,是国家的象征,它的外延与中国(国家)的外延是二个不同的概念范畴,所以中国和北京是全异关系。
属种关系
小试牛刀
项目 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含义 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部分 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 类别 全同关系 属种关系 种属关系 交叉关系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阐释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 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被另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 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突破提升: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为了证明“白马非马”的论题,公孙龙提出了很多理由。比如,求“马”,给“黄马”“黑马”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求“白马”,给“黄马”“黑马”就不合要求。“马”讲的是马的形体;“白”马讲的是“马的颜色”。讲颜色不同于讲形体,所以“白马非马”。
你是否赞同公孙龙的论证?为什么?
点评:
对公孙龙的论证,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关键在于理解“非”。
①“白马非马”中的“非”如果理解为“不是”。从概念的内涵来看,“白马非马”就是错误命题。
② “白马非马”中的“非”如果理解为“不等于”。从概念的外延看,因为“白马”是种概念,“马”是属概念, “白马”的外延小于“马”的外延, “白马非马”就是正确命题。
课堂小结:
基本特征
(内容)
表达: 语词
概念
含义
属性
任何概念都是
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