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情境化作业)闯关01 第一站:夏朝——王权初现1.“‘夏有万邦’虽未能得到考古学的证明,但已发现的一些公元前2000年前的遗迹却说明当时已进入了‘城邦时期’”。材料有助于证明( )A.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 B.炎帝教民种植五谷C.夏朝时期的文明存在 D.甲骨文的造字特点2.【新素养·史料实证】下面是一本中国史书的部分目录,作者认为“寻觅”夏朝历史的最佳方法是( )第一章 多中心起源:部族时代 第二章 上古三代:夏、商、西周 第一节 寻觅中的夏 文献传说中的夏朝 夏文化的考古探索A.研究文献史料 B.文献传说与考古发现互证C.进行考古发掘 D.民间传说和史书记载结合3.【新情境·时政热点】2024年二里头遗址考古新发现大型宫殿基址,印证了《礼记》中“夏后氏世室”的记载。此发现最能说明( )A.早期国家形态形成 B.夏朝文字已成熟C.青铜器用于农业生产 D.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4.下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先秦时期的( )A.石器制作 B.农耕发展 C.国家治理 D.社会生活5.【新素养·史料实证】二里头遗址是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考古发现,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与《吕氏春秋》中记载的“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早期都城规划特点完全相符。这表明( )闯关02 第二站:商朝——甲骨密码6.【新素养·史料实证】关于商朝存在的时间,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具体见下表)。这说明表中的文献史料( )《史记集解》 六百余年《汲冢纪年》 四百九十六年《三统历》 六百二十九年《孟子》 五百余年A.记载存在差异性 B.对商朝存在时间的记载均准确无误C.记载的依据具有权威性 D.难以证明商朝存在的年限7.【新情境·跨学科】《诗经·商颂·殷武》称颂汤的业绩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材料说明商朝初期(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社会稳定 D.国力强盛8.【新素养·家国情怀】据《国语·鲁语(上)》记载可知,夏、商、周三族祭祀先祖时都会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夏、商、周时期( )A.文明发展的多元一体特征 B.统治者宣扬君权神授C.王位世袭制度的继承发展 D.华夏族的形成过程9.【新情境·时政热点】2024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新馆设8个展厅,地上共三层,是首个全景式展现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该馆聚焦的是( )A.史前文明 B.夏文明 C.商文明 D.周文明10.商朝时期无论王室子弟还是贵族子弟,都要学习“射”(射箭)、“御”(驾车)、“舞”(军事体育)等科目。这反映了商朝( )A.加强奴隶控制 B.施行严刑峻法 C.注重军队建设 D.逐渐走向衰落11.【新素养·史料实证】殷都位于今河南安阳,有大型宫殿和宗庙建筑,还有商王和奴隶主的墓葬区,目前共发现13座王陵和1400多个祭祀坑。都城内有专门铸造铜器、制造玉器的作坊。殷墟还出土大量的铜器、玉器、石器和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由此可知,商朝( )A.商纣王受战乱影响将都城迁到殷 B.有相对明显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C.各类手工业规模宏大且组织严密 D.只在龟甲等兽骨上刻写现代汉字12.考古学家认为郑州二里岗文化早于安阳殷墟文化,两者在都城布局、器物风格等方面一脉相承,均属于商文化,二里岗文化应为商王朝前期遗存。这表明( )A.二里岗是最早的中原文明 B.商王朝的文化具有延续性C.殷墟文化彻底取代二里岗 D.商前期没有形成都城制度13.【新情境·跨学科】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其故事主要来源于《封神演义》,以纣王无道、伐纣建周为历史背景。下列有关这段历史正确的表述有( )A.盘庚迁都导致商朝的灭亡 B.公元前1600年,周朝建立C.西周定都于洛邑 D.成语“酒池肉林”的典故出自这一时期14.【新素养·家国情怀】夏、商、西周三朝的灭亡,给后世君主的主要启示是要( )A.重视教育 B.改革创新 C.以民为本 D.发展经济闯关03 第三站:西周——分封天下15.【新素养·史料实证】下图(来源:2022年印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6页)中的文物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腹内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闻夙有商,辛未,正在阑师,赐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由此可见,该文物( )图 利簋及铭文A.证实了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西周时期B.证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C.是商朝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D.对研究武王讨伐商纣王的过程有重要价值16.【新素养·历史解释】这场战役使商王朝五百多年的基业彻底葬送,周王朝则从此确立了在中原地区的主导地位,周天子成为天下新秩序的共主,开启了周王朝八百多年的统治。这一战周军取胜的原因之一是( )A.周王组成了庞大的政治联盟 B.周王调集了各诸侯国的军队C.商汤残暴统治引发民众反抗 D.盘庚带领的商军在阵前倒戈17.青铜器利簋刻有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尚书·牧誓》也记载:“时甲子味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利簋和《尚书》共同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周初分封 B.牧野之战 C.平王东迁 D.国人暴动18.西周时期,周王保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的武装力量。分封各地的诸侯国要听命天子调遣。鲁国征伐淮夷时,发动“三郊三遂”(《尚书·费誓》),就有三军之众。材料说明( )A.周王分封诸侯以广阔土地B.诸侯国要承担巩固周王统治的义务C.诸侯国可以继续分封自己的子弟和功臣D.诸侯国要将俘虏的平民和奴隶进献给周王19.【新素养·史料实证】如下图是北京琉璃河出土的铜罍(léi),其内壁有“令(命)克(召公之子)侯于匽(燕)”的铭文。《史记 燕召公世家》中有“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的记载。《史记》的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了( )A.夏朝的建立 B.禅让制的出现 C.武王伐纣 D.分封制的实行20.《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A.分封对象兼顾先代贵族、功臣及宗族亲族 B.分封对象仅限于古代帝王后裔与周王亲属C.分封的主要目的是奖赏对周有贡献的人员 D.受封诸侯在封国内享有绝对的世袭统治权1.【新素养·史料实证】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下图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表,从图中可以得到最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A.该遗址可以用于研究商周政治制度B.说明当时社会阶级分化十分明显C.刻画符号可能是我国早期文字雏形D.这些文字与当今汉字没有任何区别2.“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指出,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这主要强调了中原文化的( )A.基础性 B.稳定性 C.辐射性 D.创造性3.【新情境·跨学科】西周时期,周公领命择址建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建议把洛阳作为陪都。据此推断,其择都原则是( )A.农业为本 B.依山傍水C.经济发达 D.天地之中4.【新素养·唯物史观】《史记》记载周厉王是有名的暴君,但据西周青铜器“宗周钟”的铭文记载,周厉王勤于治理疆土,打退濮子国入侵并使其臣服,东南夷也前来臣服。这表明( )A.《史记》对周厉王的记载不可信 B.实物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C.“宗周钟”的记载存在造假 D.实物史料丰富了研究周厉王的视角5.【新情境·探究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摘编自《礼记·礼运》材料二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摘编自[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天下为家”始于哪一制度,并简述这一制度确立的过程。(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并说明这一制度的作用。(3)综上所述,简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因素。从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中,谈谈你得到的启示。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情境化作业)闯关01 第一站:夏朝——王权初现1.“‘夏有万邦’虽未能得到考古学的证明,但已发现的一些公元前2000年前的遗迹却说明当时已进入了‘城邦时期’”。材料有助于证明( )A.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 B.炎帝教民种植五谷C.夏朝时期的文明存在 D.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答案】C【解析】据题干“‘夏有万邦’虽未能得到考古学的证明,但已发现的一些公元前2000年前的遗迹却说明当时已进入了‘城邦时期’”,结合所学知识,二里头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遗存。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大型宫殿建筑、城市布局、礼器等,可印证夏代已具备“城邦”(早期国家形态)的特征,说明题干中“当时已进入城邦时期”可通过二里头文化等考古发现佐证,C项正确;题干围绕夏代“城邦时期”的考古印证展开,“早期人类生产生活”与夏代时空范围、内涵不同,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炎帝教民种植五谷”属于炎黄传说时代的农业起源传说,与题干讨论的夏代城邦考古证据无关联,排除B项;甲骨文主要是商代成熟文字,且题干未涉及文字“造字特点”,与题干关于夏代城邦的核心论述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新素养·史料实证】下面是一本中国史书的部分目录,作者认为“寻觅”夏朝历史的最佳方法是( )第一章 多中心起源:部族时代 第二章 上古三代:夏、商、西周 第一节 寻觅中的夏 文献传说中的夏朝 夏文化的考古探索A.研究文献史料 B.文献传说与考古发现互证C.进行考古发掘 D.民间传说和史书记载结合【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文献传说中的夏朝”,“夏文化的考古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家一直在寻找与文献记载的夏朝地域和年代一致的遗址和遗物,希望发现属于夏朝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因此作者认为“寻觅”夏朝历史的最佳方法是文献传说与考古发现互证,B项正确;文献史料是指记录历史事件或事实的各种书面或口头材料,与考古探索内容不符,因为考古探索是指通过研究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重建人类历史的学科 ,排除A项;考古发掘的目的是揭示古人类生活遗址或古墓葬的内容,考察历史的真实面貌,与文献史料不符,排除C项;民间传说是中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由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与考古探索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3.【新情境·时政热点】2024年二里头遗址考古新发现大型宫殿基址,印证了《礼记》中“夏后氏世室”的记载。此发现最能说明( )A.早期国家形态形成 B.夏朝文字已成熟C.青铜器用于农业生产 D.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大型宫殿基址的发现,表明当时已有了权力集中的象征建筑,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化和权力中心,这是早期国家形态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说明夏朝已具备早期国家的一些特征,A项正确;题干中仅提及宫殿基址的发现,未涉及与文字相关的信息,无法得出夏朝文字已成熟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青铜器以及其是否用于农业生产的内容,所以不能得出此结论,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任何信息涉及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这一事件,排除D项。故选A项。4.下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先秦时期的( )A.石器制作 B.农耕发展 C.国家治理 D.社会生活【答案】C【解析】根据题中所示夏朝“象征军事实权的玉钺”与商朝“戴枷奴隶陶俑”都与当时的社会统治结构和统治方式密切相关,反映了奴隶社会中对奴隶的控制和管理,因此题干文物用于研究先秦时期的国家治理,C项正确;石器制作是原始社会时期的生产工具,题干夏朝和商朝属于奴隶社会,排除A项;农耕发展通常与青铜器、铁器等金属工具相关,与题干文物不符,排除B项;社会生活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与题干文物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新素养·史料实证】二里头遗址是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考古发现,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与《吕氏春秋》中记载的“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早期都城规划特点完全相符。这表明( )A.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B.考古发现可信度高于历史文献C.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 D.历史文献的记载全都是真实的【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考古发现,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与《吕氏春秋》中记载的‘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早期都城规划特点完全相符”可知,考古发现的二里头布局,印证了 《吕氏春秋》的记载,反映的是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相互印证,C项正确;题干仅涉及二里头遗址与文献记载的对应关系,未体现 “多元一体” 的整体特征,排除A项;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的两大重要途径,二者可信度需结合具体内容判断,不能简单说 “考古发现可信度更高”,排除B项;“历史文献的记载全都是真实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闯关02 第二站:商朝——甲骨密码6.【新素养·史料实证】关于商朝存在的时间,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具体见下表)。这说明表中的文献史料( )《史记集解》 六百余年《汲冢纪年》 四百九十六年《三统历》 六百二十九年《孟子》 五百余年A.记载存在差异性 B.对商朝存在时间的记载均准确无误C.记载的依据具有权威性 D.难以证明商朝存在的年限【答案】A【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到,《史记集解》记载商朝存在六百余年,《汲冢纪年》记载为四百九十六年,《三统历》记载是六百二十九年,《孟子》记载为五百余年,不同文献对商朝存在时间的记载各不相同,存在明显的差异性,A项正确;由于各文献记载的时间不一致,所以不能说对商朝存在时间的记载均准确无误,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依据,仅从这些文献记载的差异,并不能体现出它们记载的依据具有权威性,排除C项;这些文献虽然记载有差异,但都能为研究商朝存在年限提供参考,不能说难以证明商朝存在的年限,只是需要进一步综合研究分析。排除D项。故选A项。7.【新情境·跨学科】《诗经·商颂·殷武》称颂汤的业绩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材料说明商朝初期(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社会稳定 D.国力强盛【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可知,意思是说在商汤时期,连远方的氐羌等部族都不得不前来进贡和朝见,不敢不臣服于商朝,这反映了商朝初期的国力强盛,能够威慑周边部族,使其臣服,D项正确;政治清明主要指的是内部吏治清廉、政令畅通,但诗句强调对外部民族的征服与臣服,与内政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 经济繁荣侧重农业、手工业等物质生产发达,题干未提及经济状况,排除B项;社会稳定指国内秩序安定,而诗句凸显的是对外扩张与边疆稳固,属于外部环境,排除C项。故选D项。8.【新素养·家国情怀】据《国语·鲁语(上)》记载可知,夏、商、周三族祭祀先祖时都会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夏、商、周时期( )A.文明发展的多元一体特征 B.统治者宣扬君权神授C.王位世袭制度的继承发展 D.华夏族的形成过程【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夏、商、周三族祭祀先祖时都会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三族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说明夏、商、周时期华夏族的形成过程,D项正确;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是指中华文明起源地不止一个中心,而是分布于中国广阔大地上的各个区域。其一体性表现在各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又相互影响和促进,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祖先认同,与宣扬君权神授不符,排除B项;夏商周时期王位的继承确实是根据世袭制,但与题干中祖先认同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9.【新情境·时政热点】2024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新馆设8个展厅,地上共三层,是首个全景式展现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该馆聚焦的是( )A.史前文明 B.夏文明 C.商文明 D.周文明【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殷墟博物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墟是商朝的都城所在地,商朝的建国者是商汤,后来盘庚迁都到殷,商的都城稳定下来。可知该馆聚焦的是商文明,C项正确;史前文明指的是地球上存在的各种不同时期的文明遗迹,主要涵盖人类文字记载出现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与题干信息“殷墟博物馆”没有联系,排除A项;夏文明与夏朝时期的历史文明相关,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与题干信息“殷墟博物馆”没有联系,排除B项;周文明与周朝时期的文明相关,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与题干信息“殷墟博物馆”,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10.商朝时期无论王室子弟还是贵族子弟,都要学习“射”(射箭)、“御”(驾车)、“舞”(军事体育)等科目。这反映了商朝( )A.加强奴隶控制 B.施行严刑峻法 C.注重军队建设 D.逐渐走向衰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商朝时期无论王室子弟还是贵族子弟,都要学习‘射’(射箭)、‘御’(驾车)、‘舞’(军事体育)等科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商朝的军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商朝时期即使是王室贵族也要练习军事技能,体现了对军队建设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奴隶,不能看出加强奴隶控制,排除A项;商朝刑法严苛,但材料没有涉及商朝的法律建设,排除B项;材料只说明商朝重视军队,没有涉及商朝的衰落,比如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实力下降等,排除D项。故选C项。11.【新素养·史料实证】殷都位于今河南安阳,有大型宫殿和宗庙建筑,还有商王和奴隶主的墓葬区,目前共发现13座王陵和1400多个祭祀坑。都城内有专门铸造铜器、制造玉器的作坊。殷墟还出土大量的铜器、玉器、石器和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由此可知,商朝( )A.商纣王受战乱影响将都城迁到殷 B.有相对明显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C.各类手工业规模宏大且组织严密 D.只在龟甲等兽骨上刻写现代汉字【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都城内有专门铸造铜器、制造玉器的作坊。殷墟还出土大量的铜器、玉器、石器和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和所学知识,铜器、玉器都属于手工业制造,而“专门铸造铜器、制造玉器的作坊”和“出土大量的铜器、玉器、石器和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反映了商朝手工业种类多、规模大且组织严密,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商朝迁都,排除A项;题干“有大型宫殿和宗庙建筑,还有商王和奴隶主的墓葬区,目前共发现13座王陵和1400多个祭祀坑”体现不出商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排除B项;依据所学可知,商朝的兽骨上不可能刻写现代汉字,排除D项。故选C项。12.考古学家认为郑州二里岗文化早于安阳殷墟文化,两者在都城布局、器物风格等方面一脉相承,均属于商文化,二里岗文化应为商王朝前期遗存。这表明( )A.二里岗是最早的中原文明 B.商王朝的文化具有延续性C.殷墟文化彻底取代二里岗 D.商前期没有形成都城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郑州二里岗文化早于安阳殷墟文化,两者在都城布局、器物风格等方面一脉相承,均属于商文化,二里岗文化应为商王朝前期遗存。”可知,题干通过二里岗与殷墟的传承关系,体现商文化从前期(二里岗)到后期(殷墟)的延续性,B项正确;题干未提及二里岗是“最早的中原文明”,中原文明还包括更早的仰韶、龙山文化等,排除A项;题干强调“一脉相承”,而非“彻底取代”,排除C项;二里岗已有都城布局(如郑州商城),说明商前期已形成都城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13.【新情境·跨学科】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其故事主要来源于《封神演义》,以纣王无道、伐纣建周为历史背景。下列有关这段历史正确的表述有( )A.盘庚迁都导致商朝的灭亡 B.公元前1600年,周朝建立C.西周定都于洛邑 D.成语“酒池肉林”的典故出自这一时期【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纣王以奢侈荒淫著称,传说中他建造酒池肉林,供自己和宠妃妲己享乐。所以这个成语和商纣王有关,D项正确;盘庚迁殷让商朝中兴,排除A项;西周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排除B项;西周定都镐京,东周时才迁到洛邑,排除C项。故选D项。14.【新素养·家国情怀】夏、商、西周三朝的灭亡,给后世君主的主要启示是要( )A.重视教育 B.改革创新 C.以民为本 D.发展经济【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灭亡是因为夏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商朝灭亡是因为商纣王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西周的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 “国人暴动”,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可以看出,都是因为统治者残暴,不重视人民,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失去民心,最终灭亡。所以给后世君主的主要启示是要以民为本,C项正确;夏、商、西周的灭亡主要不是因为不重视教育,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并非是决定王朝存亡的关键因素,排除A项;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历史来看,不是因为没有改革创新而导致灭亡,而是因为统治者的残暴、社会矛盾等问题,排除B项;夏、商、西周三朝的灭亡主要不是因为经济没有得到发展,而是统治者的暴政等导致社会矛盾不可调和,排除D项。故选C项。闯关03 第三站:西周——分封天下15.【新素养·史料实证】下图(来源:2022年印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6页)中的文物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腹内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闻夙有商,辛未,正在阑师,赐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由此可见,该文物( )图 利簋及铭文A.证实了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西周时期B.证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C.是商朝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D.对研究武王讨伐商纣王的过程有重要价值【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武王征商,唯甲子朝”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故该文物对研究武王讨伐商纣王的过程有重要价值,D项正确;“利簋”是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排除A项;甲骨文证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排除B项;“利簋”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并不是商朝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排除C项。故选D项。16.【新素养·历史解释】这场战役使商王朝五百多年的基业彻底葬送,周王朝则从此确立了在中原地区的主导地位,周天子成为天下新秩序的共主,开启了周王朝八百多年的统治。这一战周军取胜的原因之一是( )A.周王组成了庞大的政治联盟 B.周王调集了各诸侯国的军队C.商汤残暴统治引发民众反抗 D.盘庚带领的商军在阵前倒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这场战役使商王朝五百多年的基业彻底葬送,周王朝则从此确立了在中原地区的主导地位”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战役是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进行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定都镐京,史称西周,这一战周军取胜的原因之一是周王组成了庞大的政治联盟,A项正确;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制,才出现了诸侯国,排除B项;商纣王残暴统治引发民众反抗,排除C项;商王盘庚时迁徙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并没有带领的商军在阵前倒戈,排除D项。故选A项。17.青铜器利簋刻有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尚书·牧誓》也记载:“时甲子味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利簋和《尚书》共同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周初分封 B.牧野之战 C.平王东迁 D.国人暴动【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青铜器利簋的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和《尚书·牧誓》中“甲子味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均明确记载了周武王在甲子日黎明时分于牧野与商军决战的历史事件,即牧野之战,B项正确;周初分封是西周建立后推行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平王东迁发生于东周初年,时间远晚于牧野之战,排除C项;国人暴动是西周后期的政治事件,与武王伐纣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8.西周时期,周王保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的武装力量。分封各地的诸侯国要听命天子调遣。鲁国征伐淮夷时,发动“三郊三遂”(《尚书·费誓》),就有三军之众。材料说明( )A.周王分封诸侯以广阔土地B.诸侯国要承担巩固周王统治的义务C.诸侯国可以继续分封自己的子弟和功臣D.诸侯国要将俘虏的平民和奴隶进献给周王【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诸侯要听命天子调遣、鲁国征伐淮夷时,发动“三郊三遂”(《尚书·费誓》),就有三军之众”可知,参与征伐淮夷,体现了分封制下诸侯需为周王提供军事支持,承担巩固周王统治的义务,B项正确;题干重点是诸侯的军事义务,并非周王分封土地,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诸侯再分封内容,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进献俘虏相关,排除D项。故选B项。19.【新素养·史料实证】如下图是北京琉璃河出土的铜罍(léi),其内壁有“令(命)克(召公之子)侯于匽(燕)”的铭文。《史记 燕召公世家》中有“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的记载。《史记》的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了( )A.夏朝的建立 B.禅让制的出现 C.武王伐纣 D.分封制的实行【答案】D【解析】据题干“北京琉璃河出土的铜罍(léi),其内壁有‘令(命)克(召公之子)侯于匽(燕)’的铭文。《史记 燕召公世家》中有‘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的记载”和所学知识可知,侯于匽(燕),即被分封在燕地做诸侯。《史记》的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了西周分封制的实行。分封制是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的一项制度,D项正确;夏朝的建立早在西周之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禅让制的出现是在原始社会时期,将首领位置禅让给贤德之人,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武王伐纣,于牧野之战灭商,西周建立。然而与题干中的“封召公于北燕”史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0.《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A.分封对象兼顾先代贵族、功臣及宗族亲族 B.分封对象仅限于古代帝王后裔与周王亲属C.分封的主要目的是奖赏对周有贡献的人员 D.受封诸侯在封国内享有绝对的世袭统治权【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结合所学可知,周武王分封了“先圣王”的后代(如神农、黄帝、尧、舜、禹的后裔),这属于先代贵族。同时分封了功臣谋士(如师尚父,即姜子牙),这属于功臣。还分封了宗族亲族(如弟弟周公旦),这属于宗族亲族。因此,西周分封制的对象兼顾了先代贵族、功臣及宗族亲族,A项正确;题干中分封对象包括功臣(师尚父),不限于“古代帝王后裔与周王亲属”,排除B项;分封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维护宗法制度,排除C项;题干仅描述分封行为,未涉及诸侯权利,且西周分封制下诸侯虽可世袭,但需服从周王(如纳贡、听命),无“绝对”统治权,排除D项。故选A项。1.【新素养·史料实证】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下图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表,从图中可以得到最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A.该遗址可以用于研究商周政治制度B.说明当时社会阶级分化十分明显C.刻画符号可能是我国早期文字雏形D.这些文字与当今汉字没有任何区别【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早期文字雏形,对研究汉字起源等有重要意义,C项正确;二里头遗址是研究夏文化等相关内容,西周政治制度与二里头遗址所属时代不符,不能用于研究西周政治制度,排除A项;仅从陶器上刻画符号,无法得出当时社会阶级分化十分明显的结论,排除B项;这些刻画符号与当今汉字有明显区别,是早期较为原始的符号形态,排除D项。故选C项。2.“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指出,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这主要强调了中原文化的( )A.基础性 B.稳定性 C.辐射性 D.创造性【答案】C【解析】根据“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可知,材料强调了中原文化对周围地区辐射文化影响力,中原文明通过文化传播,向四方扩散,形成“中华文化影响圈”,引领中华文明整体发展进程,因此说,材料主要强调了中原文化的辐射性,C项正确;材料论述的焦点在于中原文化成熟后的“辐射影响力”,而非起源基础,排除A项;材料研究成果未突出强调中原文明在动荡中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排除B项;材料核心描述是其中原文化的对周围地区的传播作用,并未体现出其创造性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3.【新情境·跨学科】西周时期,周公领命择址建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建议把洛阳作为陪都。据此推断,其择都原则是( )A.农业为本 B.依山傍水C.经济发达 D.天地之中【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以求地中”的信息可知,周公通过测量认为洛阳所处的地方是“天下之中”,因此确定洛阳为陪都,D项正确;本题干未涉及农业,排除A项;依山傍水题干未涉及,排除B项;经济发达题干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4.【新素养·唯物史观】《史记》记载周厉王是有名的暴君,但据西周青铜器“宗周钟”的铭文记载,周厉王勤于治理疆土,打退濮子国入侵并使其臣服,东南夷也前来臣服。这表明( )A.《史记》对周厉王的记载不可信 B.实物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C.“宗周钟”的记载存在造假 D.实物史料丰富了研究周厉王的视角【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史记》记载周厉王是有名的暴君,但据西周青铜器‘宗周钟’的铭文记载,周厉王长期勤劳治理疆土,打退濮子国入侵并使其臣服,东南夷也前来臣服”可知,青铜器的铭文对周厉王的记述为西周的研究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说明了实物史料丰富了研究周厉王的视角,D项正确;《史记》对周厉王的记载虽然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但不能完全作为唯一可信的史料,《史记》对周厉王的记载不可信的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实物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但“唯一”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来看,周厉王被描绘成一个有军功的君主,材料无法表明“宗周钟”的记载存在造假,排除C项。故选D项。5.【新情境·探究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摘编自《礼记·礼运》材料二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摘编自[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天下为家”始于哪一制度,并简述这一制度确立的过程。(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并说明这一制度的作用。(3)综上所述,简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因素。从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中,谈谈你得到的启示。【答案】(1)制度:世袭制。过程:在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2)制度:分封制。作用: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3)主要因素:制度的不断创新。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应当加强对地方的掌控。【解析】(1)制度:据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可知,这是世袭制,世袭制是一种职位或权力通过家族继承传递的制度,体现了天下为家的特征。过程:结合所学夏朝的政治的知识可知,在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2)制度:据材料二“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可知,该制度为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与材料信息相符。作用:据材料二“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3)主要因素:材料体现了世袭制和分封制等制度,由此可得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制度的不断创新。启示:开放性试题,综合材料信息回答即可,结合所学夏商西周灭亡的相关知识可知,得民心者得天下;据材料二分封制的描述可知,统治者应当加强对地方的掌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情境化作业)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原卷版).docx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情境化作业)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