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情境化作业)闯关01 观王室之衰——礼崩乐坏的时代1.【新素养·史料实证】考古研究表明,河南地区东周墓葬中随葬玉器的数量虽多,但高等级礼仪玉器(如玉璧、玉琮)比例较西周显著下降,且多以象征性的石圭替代。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礼逐渐衰落 B.丧葬转向功利化 C.等级制度崩解 D.手工业技术倒退2.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但在湖北随州诸侯墓却出土了制作精美的九鼎八簋。出现这一状况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 )A.诸侯富可敌国,财力远超周王 B.诸侯重视墓葬规格,刻意僭越C.分封制度瓦解,等级秩序崩溃 D.冶铸技术进步,鼎簋产量大增3.【新素养·历史解释】中国最早的交质活动发生在东周王室和郑国之间。周平王太子狐“为质于郑”,郑庄公世子忽“为质于周”,史称周郑交质。交质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周王室与诸侯国地位平等 B.诸侯纷争有效解决C.旧有统治秩序受到了挑战 D.阶级矛盾得以缓和闯关02 探诸侯争霸——动荡不安的乱世4.【新素养·时空观念】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由齐国直奔吴国进献兵法,若从下侧地图中画出相应路线,这条路线应该是( )A.③→① B.①→④ C.③→④ D.②→①5.【新情境·跨学科】《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这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A.春秋争霸 B.牧野之战 C.国人暴动 D.涿鹿之战6.春秋时期,齐桓公实施“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晋文公推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政策。这些措施反映了春秋时期( )A.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耕作技术不断进步C.金属货币使用较广泛 D.中心城市商贾云集7.按照分封制与礼乐制的规定,西周初期晋国只有方圆百里之地。但在春秋时期晋国通过三次大规模的讨伐吞并战争,一跃成为土地最多的诸侯国。据此推测,春秋时期晋国封地的扩张(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冲击了原有的统治秩序C.表明晋文公已成为春秋霸主 D.促进了分封制度的完善8.【新素养·史料实证】“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仔细观察下图,对春秋时期社会特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和平发展是主流 B.经济大发展时期C.诸侯争霸不断 D.周王控制诸侯9.《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春秋之中;弑君三七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太史公”描述了春秋时期的( )。A.王室衰微 B.诸侯国林立 C.戎狄入侵 D.社会动荡10.【新素养·历史解释】“春秋时代,秦、楚等国开疆拓土,力图争霸中原,但还是被各中原诸侯国视为夷狄。战国时期,秦、楚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体现出( )A.春秋争霸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B.春秋争霸促进了民族交融C.春秋争霸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D.春秋争霸带来了深重灾难11.【新素养·唯物史观】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周王室衰微 B.诸侯之间兼并战争不断C.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D.通过争霸战争强化实力12.【新素养·史料实证】河南洛阳徐阳村曾发掘出一片春秋墓葬,后经认定为陆浑戎(西北少数民族)贵族墓地。该墓葬出土的陶器、青铜器等遗物与洛阳地区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墓葬出土遗物特征相似。这表明春秋时期( )A.各国战争频繁 B.出现民族交融 C.青铜制造繁荣 D.流行厚葬制度13.【新素养·家国情怀】春秋时期齐鲁“夹谷会盟”时,齐景公演奏“夷狄之乐”,足见齐国与东夷文化交融之深。楚武王认为自己是“蛮夷”,但到楚庄王时,俨然以华夏传统政治逻辑行事,自认德可配鼎,由以“蛮夷”自居到以“诸夏”自居。这表明( )A.地域形态影响文化特点 B.中华文化多元,异彩纷呈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闯关03 剖社会之变——经济发展的洪流14.【新素养·史料实证】据以下图文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恶金(铁金属)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A.农业技术革新 B.社会生活丰富 C.商品经济繁荣 D.手工技艺高超15.《管子·海王篇》相传是春秋时期军事家管仲创作的一篇散文。该文有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挑(读yao,古代一种大锄)。”此记载主要说明( )A.政府垄断了铁器的生产和销售B.铁制农具已成为农民必备的生产工具C.青铜器仍然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D.牛耕技术尚未得到应用16.【新素养·史料实证】《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鎒、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其意思是说“农民干活得有耜、铫、镰、鎒、椎、铚这些东西,有了它们才能干好农活”。上述史料可以用来论证( )A.中国已迈入铁器时代 B.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产生C.商品经济迅速地发展 D.官府重视手工业的发展17.【新素养·唯物史观】观察下组图片,这组图片可以见证中国古代( )A.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B.畜牧业的不断发展C.南北方自然环境不同 D.粮食产量不断增长18.春秋时期的人常以“牛”“耕”作为名或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这些现象说明了( )A.“牛”“耕”作为名、字比较吉利B.春秋时期,普通人也拥有了姓名权C.春秋时期,牛耕开始使用和推广D.春秋时期,人们普遍开始重视农业19.【新素养·史料实证】下图中的剑和矛上面布满精美的菱形花纹,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勾践剑 夫差矛A.生产工具出现革新 B.争霸战争持续不断C.农业生产的发展 D.铸造工艺的高超20.如下图片资料是小王同学为进行某主题研究而收集的,据此推测其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春秋时期( )A.生产工具的进步 B.经济的发展 C.冶铁业的领先技术 D.商业的繁荣1.春秋时,齐桓公、晋文公都曾举行会盟,但邀请周王室派使者参与会盟是正式成为“霸主”的必要环节。这说明了( )A.周王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 B.礼崩乐坏现象十分普遍C.传统分封秩序得到恢复 D.诸侯争霸局面得到平息2.【新情境·跨学科】公元前541年,晋国与狄人在大原山作战,将领魏舒认为“彼徒(步兵)我车(战车),所遇又阨(狭隘)”,于是“毁车以为行”,最终打败狄人。这反映了( )A.晋国与北方狄人的交往 B.晋文公夺得霸主的地位C.大规模民族交融的出现 D.地理环境影响作战方式3.【新素养·史料实证】《史记吴太(泰)伯世家》记载,泰伯为周太王之子,曾三让王位,从中原来到了梅里,建立了吴国,并开掘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流“伯渎河”,伯渎河至今还承担着运输和灌溉的作用。这说明了( )A.传说故事包含一定的真实成分B.历史传说基本是假的无法考证C.历史传说不需要通过考古发掘D.传说故事有人生哲理文化底蕴4.【新素养·家国情怀】春秋以后,氏族组织凝聚力下降,逐步走向解体,随着体制变革,国境之内的人们消除氏族身份的间隔,至战国时期成为国家编户之民。这一变化( )A.增强了民众的国家认同 B.加速了诸侯国变法改革C.导致各诸侯国征伐不断 D.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5.【新情境·探究学习】远古遗址·文明起源。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王室衰微】(1)观察下面两幅历史图片,写出它们反映的史实。简述两副图片反映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诸侯争霸】(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下面两幅历史图片进行解读。【经济发展】(3)观察下列思维导图,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情境化作业)闯关01 观王室之衰——礼崩乐坏的时代1.【新素养·史料实证】考古研究表明,河南地区东周墓葬中随葬玉器的数量虽多,但高等级礼仪玉器(如玉璧、玉琮)比例较西周显著下降,且多以象征性的石圭替代。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礼逐渐衰落 B.丧葬转向功利化 C.等级制度崩解 D.手工业技术倒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描述,玉璧、玉琮等是西周时期体现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东周时期其比例下降,说明传统礼制对墓葬的约束力减弱。石圭作为廉价替代品,表明贵族对礼器的垄断被打破,等级界限模糊。因此题干现象本质是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在东周时期逐步瓦解,C项正确;题干更强调墓葬等级差异的弱化,而非礼制本身的文化衰落,排除A项;“丧葬功利化”未体现,题干无实用主义或经济动机的描述,排除B项;“丧葬功利化”未体现,题干无实用主义或经济动机的描述,排除D项。故选C项。2.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但在湖北随州诸侯墓却出土了制作精美的九鼎八簋。出现这一状况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 )A.诸侯富可敌国,财力远超周王 B.诸侯重视墓葬规格,刻意僭越C.分封制度瓦解,等级秩序崩溃 D.冶铸技术进步,鼎簋产量大增【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但在湖北随州诸侯墓却出土了制作精美的九鼎八簋”和所学可知,按照周初礼制,只有周王才可以用九鼎,西周都城镐京、东周都城洛邑分别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和河南洛阳,所以在湖北随州周墓出土的九鼎八簋应为诸侯所铸。诸侯跨越等级使用周王才可以用的九鼎,实际上体现东周或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度瓦解,等级秩序崩溃,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度瓦解,等级秩序崩溃,没有涉及诸侯与周王财力对比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度瓦解,等级秩序崩溃,刻意僭越只是表面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冶铸技术进步有助于鼎簋产量增加,但根本原因是礼制崩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3.【新素养·历史解释】中国最早的交质活动发生在东周王室和郑国之间。周平王太子狐“为质于郑”,郑庄公世子忽“为质于周”,史称周郑交质。交质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周王室与诸侯国地位平等 B.诸侯纷争有效解决C.旧有统治秩序受到了挑战 D.阶级矛盾得以缓和【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周王室权威至高无上,诸侯国必须服从。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郑国等诸侯国崛起,甚至与周王室交换人质,这表明传统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秩序被破坏。交质现象正是旧秩序(周王室独尊)被挑战的表现,C项正确;周王室是天下共主,诸侯国是臣属,理论上地位不平等。交质行为表面上看似平等,但实际上反映了周王室权威的衰落,被迫与诸侯国以对等方式交往。不能简单理解为地位平等,而是周王室权威下降的表现,排除A项;交质是一种暂时的政治妥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诸侯纷争。周郑交质后,周王室与郑国之间仍然爆发了战争(如繻葛之战)。因此,这一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交质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博弈(周王室与诸侯国),与阶级矛盾(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闯关02 探诸侯争霸——动荡不安的乱世4.【新素养·时空观念】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由齐国直奔吴国进献兵法,若从下侧地图中画出相应路线,这条路线应该是( )A.③→① B.①→④ C.③→④ D.②→①【答案】C【解析】根据春秋时期的地理分布和孙武的迁徙路线,齐国位于今山东北部,即编号③,吴国位于今江苏南部,即编号④,孙武从齐国到吴国的路线为③→④,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①为楚国,②为秦国,③→①为齐国到楚国的路线,与题意要求不符,排除A项;①→④为楚国到吴国的路线,与题意要求不符,排除B项;②→①为秦国到楚国的路线,与题意要求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新情境·跨学科】《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这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A.春秋争霸 B.牧野之战 C.国人暴动 D.涿鹿之战【答案】A【解析】据题干“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和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题干中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正是其“尊王攘夷”政治策略的体现,A项正确;牧野之战是周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一场大战,排除B项;国人暴动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排除C项;涿鹿之战是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排除D项。故选A项。6.春秋时期,齐桓公实施“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晋文公推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政策。这些措施反映了春秋时期( )A.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耕作技术不断进步C.金属货币使用较广泛 D.中心城市商贾云集【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可知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推动商业贸易,反映出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A项正确;材料中的“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指的是对过往的鱼盐商人只检查不收税,与“通商宽农”主要是鼓励通商,没有提到耕作技术,排除B项;材料中虽是鼓励通商,但是没有提到金属货币,排除C项;材料中虽然鼓励通商,但没有提到中心城市商贾云集,排除D项。故选A项。7.按照分封制与礼乐制的规定,西周初期晋国只有方圆百里之地。但在春秋时期晋国通过三次大规模的讨伐吞并战争,一跃成为土地最多的诸侯国。据此推测,春秋时期晋国封地的扩张(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冲击了原有的统治秩序C.表明晋文公已成为春秋霸主 D.促进了分封制度的完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西周初期晋国只有方圆百里之地。但在春秋时期晋国通过三次大规模的讨伐吞并战争,一跃成为土地最多的诸侯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晋国通过大规模的讨伐吞并战争,一跃成为土地最多的诸侯,冲击了原有的统治秩序,B项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排除A项;晋国通过大规模的讨伐吞并战争,一跃成为土地最多的诸侯,材料并未体现晋文公,无从体现晋文公的地位,排除C项;晋国通过大规模的讨伐吞并战争,一跃成为土地最多的诸侯,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促进了分封制度的完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8.【新素养·史料实证】“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仔细观察下图,对春秋时期社会特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和平发展是主流 B.经济大发展时期C.诸侯争霸不断 D.周王控制诸侯【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春秋时期青铜胄”和“勾践剑(左)与夫差矛(右)”和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护头铜胄是军事装备,勾践剑、夫差矛是当时的武器装备,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是诸侯争霸不断,C项正确;A项与C项矛盾,不符合题干,排除A项;根据题干“春秋时期青铜胄”和“勾践剑(左)与夫差矛(右)”和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即政治领域的特点,无法体现经济发展情况,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周王,排除D项。故选C项。9.《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春秋之中;弑君三七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太史公”描述了春秋时期的( )。A.王室衰微 B.诸侯国林立 C.戎狄入侵 D.社会动荡【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春秋之中;弑君三七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春秋时期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D项正确;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诸侯国在斗争中很多灭亡,没有体现出诸侯国林立,排除B项;戎狄入侵未在题干中找到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0.【新素养·历史解释】“春秋时代,秦、楚等国开疆拓土,力图争霸中原,但还是被各中原诸侯国视为夷狄。战国时期,秦、楚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体现出( )A.春秋争霸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B.春秋争霸促进了民族交融C.春秋争霸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D.春秋争霸带来了深重灾难【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春秋时秦、楚被视为夷狄,战国时被认同为华夏组成部分,体现民族间认同和融合变化,B项正确;题干重点是民族认同变化,非国家统一进程,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经济文化交流的相关表述,主要是民族认同,排除C项;题干强调民族融合,不是战争灾难,排除D项。故选B项。11.【新素养·唯物史观】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周王室衰微 B.诸侯之间兼并战争不断C.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D.通过争霸战争强化实力【答案】C【解析】据题干“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春秋初年八十个国家,缩减为几个大国”、“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共处”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长期争霸战争,促进了国家局部统一,加速了各区域的民族融合,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C项正确 ;周王室衰微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变化,也是因为王室衰微,才出现诸侯争霸,但不是历史发展趋势,排除A项;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战争性质不同,排除B项;春秋时期各国争霸的目的是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但不是发展趋势,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新素养·史料实证】河南洛阳徐阳村曾发掘出一片春秋墓葬,后经认定为陆浑戎(西北少数民族)贵族墓地。该墓葬出土的陶器、青铜器等遗物与洛阳地区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墓葬出土遗物特征相似。这表明春秋时期( )A.各国战争频繁 B.出现民族交融 C.青铜制造繁荣 D.流行厚葬制度【答案】B【解析】由材料“后经认定为陆浑戎(西北少数民族)贵族墓地。该墓葬出土的陶器、青铜器等遗物与洛阳地区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墓葬出土遗物特征相似”可知,西北少数民族的墓葬与中原地区的墓葬的出土文物有相似性,这说明中原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已经出现了一定的交融与交流,表明春秋时期出现民族交融,B项正确;墓葬出土文物的风格与各国战争频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春秋时期墓葬文物的风格问题,除了青铜器还有陶器,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墓葬内的文物数量众多,故不能得出流行厚葬制度这一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3.【新素养·家国情怀】春秋时期齐鲁“夹谷会盟”时,齐景公演奏“夷狄之乐”,足见齐国与东夷文化交融之深。楚武王认为自己是“蛮夷”,但到楚庄王时,俨然以华夏传统政治逻辑行事,自认德可配鼎,由以“蛮夷”自居到以“诸夏”自居。这表明( )A.地域形态影响文化特点 B.中华文化多元,异彩纷呈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蛮夷’以‘诸夏’自居”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景公演奏“夷狄之乐”,表明齐国与东夷文化交融之深,到庄王熊侣时,俨然以华夏传统政治逻辑行事,自认德可配鼎,由蛮夷自居到以诸夏自居,说明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和民族走向融合,没有强调地域信息,排除A项;文化多元异彩纷呈是指各种文化同时发展,异彩纷呈,而材料反映的是中原文化与“蛮夷”文化走向融合及民族的认同,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交融和民族的认同,没有涉及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排除D项。故选C项。闯关03 剖社会之变——经济发展的洪流14.【新素养·史料实证】据以下图文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恶金(铁金属)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A.农业技术革新 B.社会生活丰富 C.商品经济繁荣 D.手工技艺高超【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 “恶金(铁金属)以铸锄、夷、斤、厮,试诸壤土” 可知,铁金属用于铸造农业生产工具,“战国铁犁铧”是铁制农具,铁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技术革新的重要体现,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A项正确;题干重点围绕铁农具,未体现社会生活丰富的多方面内容,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农业生产工具,和商品经济繁荣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虽然铁农具制作涉及手工技艺,但材料核心是突出铁农具对农业的作用,而非强调手工技艺高超本身,排除D项。故选A项。15.《管子·海王篇》相传是春秋时期军事家管仲创作的一篇散文。该文有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挑(读yao,古代一种大锄)。”此记载主要说明( )A.政府垄断了铁器的生产和销售B.铁制农具已成为农民必备的生产工具C.青铜器仍然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D.牛耕技术尚未得到应用【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挑(读yao,古代一种大锄)。”可知,当时女性都有铁制的生活工具,为农者一定有铁锄等农业工具,反映出铁器使用的广泛,涵盖了生活和生产领 域,B项正确;汉武帝实行盐铁专营,政府垄断了铁器的生产和销售,与题干信息春秋时期不符,排除A项;题干内容未体现青铜器,而是体现 铁制的生活工具,排除C项;牛耕技术是指使用牛作为动力,结合铁制犁头进行耕作的农业技术,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信息体现 铁制的生活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16.【新素养·史料实证】《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鎒、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其意思是说“农民干活得有耜、铫、镰、鎒、椎、铚这些东西,有了它们才能干好农活”。上述史料可以用来论证( )A.中国已迈入铁器时代 B.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产生C.商品经济迅速地发展 D.官府重视手工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鎒、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其意思是说“农民干活得有耜、铫、镰、鎒、椎、铚这些东西,有了它们才能干好农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铁农具的产生和推广,成为了农耕文明的重要工具,中国迈入铁器时代,A项正确;在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和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已经产生,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无法得出商品经济迅速地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有耜、铫、镰等这些铁质农具才能更好的干农活,体现了铁农具发展推动农业发展,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无法体现官府重视手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7.【新素养·唯物史观】观察下组图片,这组图片可以见证中国古代( )A.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B.畜牧业的不断发展C.南北方自然环境不同 D.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可知,都反映了古代人类从使用石器、骨器到金属工具这一工具材料的不断演进,说明了生产工具不断革新,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A项正确;题干是中国古代生产工具变化,没涉及家畜养殖的情况,排除B项;题干是中国古代生产工具变化,与自然环境差异无关,排除C项;北京人时期还没有农业发展,无法得出促进粮食产量增长,排除D项。故选A项。18.春秋时期的人常以“牛”“耕”作为名或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这些现象说明了( )A.“牛”“耕”作为名、字比较吉利B.春秋时期,普通人也拥有了姓名权C.春秋时期,牛耕开始使用和推广D.春秋时期,人们普遍开始重视农业【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春秋时期的人常以‘牛’‘耕’作为名或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到战国时,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的人常以“牛”“耕”作为名或字,说明了春秋时期牛耕开始使用和推广,C项正确;“牛”“耕”在我国不算吉利字眼,这些名字主要体现了这时期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排除A项;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可以为自己取名字,排除B项;我国是农业大国,从原始农耕时代开始,我们就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而不是春秋战国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19.【新素养·史料实证】下图中的剑和矛上面布满精美的菱形花纹,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勾践剑 夫差矛A.生产工具出现革新 B.争霸战争持续不断C.农业生产的发展 D.铸造工艺的高超【答案】D【解析】根据图中的勾践剑和夫差矛上有精美的花纹和文字,这表明当时可以铸造较为复杂的花样,表明铸造工艺高超技术水平,D项正确;生产工具出现革新是指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未涉及争霸战争,排除B项;春秋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的表现为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而材料中属于战争武器,排除C项。故选D项。20.如下图片资料是小王同学为进行某主题研究而收集的,据此推测其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春秋时期( )A.生产工具的进步 B.经济的发展 C.冶铁业的领先技术 D.商业的繁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反映了春秋时期农业生产中生产工具改进(铁农具)和耕作方式进步(牛耕) ;晋国的货币则体现了当时商业活动的开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穿有鼻环的牛尊反映的是牛耕技术和对牛的驯化利用,晋国的货币体现商业发展,仅 “生产工具的进步” 不能涵盖全部内容,排除A项;图片中穿有鼻环的牛尊和晋国货币与冶铁业领先技术并无直接关联,无法全面概括图片内容,排除C项;铁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主要体现的是农业方面的进步,“商业的繁荣” 不能完整涵盖这些资料反映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1.春秋时,齐桓公、晋文公都曾举行会盟,但邀请周王室派使者参与会盟是正式成为“霸主”的必要环节。这说明了( )A.周王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 B.礼崩乐坏现象十分普遍C.传统分封秩序得到恢复 D.诸侯争霸局面得到平息【答案】A【解析】据材料“但邀请周王室派使者参与会盟是正式成为‘霸主’的必要环节”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A项正确;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现象十分普遍,但材料强调周天子的作用,排除B项;传统分封秩序得到恢复说法错误,春秋时期,诸侯称霸,分封制度瓦解,排除C项;诸侯争霸局面得到平息说法错误,没有平息,后面还有吴国和越国争霸,排除D项。故选A项。2.【新情境·跨学科】公元前541年,晋国与狄人在大原山作战,将领魏舒认为“彼徒(步兵)我车(战车),所遇又阨(狭隘)”,于是“毁车以为行”,最终打败狄人。这反映了( )A.晋国与北方狄人的交往 B.晋文公夺得霸主的地位C.大规模民族交融的出现 D.地理环境影响作战方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彼徒(步兵)我车(战车),所遇又阨(狭隘)”分析可知晋国将领魏舒因作战地形狭窄,主动放弃传统战车,改为步兵作战,最终击败狄人,这一决策直接体现了地理环境对作战方式的制约和调整,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争冲突,交往一般指和平交往,排除A项;晋文公活跃于公元前7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民族交融”是长期历史现象,但题干仅反映战术调整,未体现民族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3.【新素养·史料实证】《史记吴太(泰)伯世家》记载,泰伯为周太王之子,曾三让王位,从中原来到了梅里,建立了吴国,并开掘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流“伯渎河”,伯渎河至今还承担着运输和灌溉的作用。这说明了( )A.传说故事包含一定的真实成分B.历史传说基本是假的无法考证C.历史传说不需要通过考古发掘D.传说故事有人生哲理文化底蕴【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伯渎河至今还承担着运输和灌溉的作用说明传说故事包含一定的真实成分,A项正确;历史传说基本是假的无法考证说法错误,历史传说包含一定的真实成分,排除B项;历史传说不需要通过考古发掘说法错误,需要考古发掘印证,排除C项;传说故事有人生哲理,文化底蕴,但材料未体现人生哲理,排除D项。故选A项。4.【新素养·家国情怀】春秋以后,氏族组织凝聚力下降,逐步走向解体,随着体制变革,国境之内的人们消除氏族身份的间隔,至战国时期成为国家编户之民。这一变化( )A.增强了民众的国家认同 B.加速了诸侯国变法改革C.导致各诸侯国征伐不断 D.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国境之内的人们消除氏族身份的间隔,至战国时期成为国家编户之民”可知,国境内的人们不再以氏族身份区分,逐渐成为国家的编户之民,使国家对民众控制加强的同时,也增强了民众的国家认同,A项正确;春秋战国的变法改革有商鞅变法等,目的是富国强兵,但题干信息中未提及变法相关情况,排除B项;战国时期征伐不断,但氏族解体与战争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氏族解体使人们逐渐成为国家的编户之民,增强了民众的国家认同,并不能直接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排除D项。故选A项。5.【新情境·探究学习】远古遗址·文明起源。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王室衰微】(1)观察下面两幅历史图片,写出它们反映的史实。简述两副图片反映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诸侯争霸】(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下面两幅历史图片进行解读。【经济发展】(3)观察下列思维导图,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1)图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我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图二: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郑庄公称霸中原。联系: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化解,周天子权势一落千丈。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2)图三:春秋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战;他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目的是争夺霸主地位;主要霸主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也北上争霸;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拓展,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图四:春秋后期在诸侯争霸过程中晋、楚协调霸权之争的会盟,弭兵大会对春秋时期的变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推动春秋历史进程;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大为减少,有了一个暂时和平的环境。(3)观点:中国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论述: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不创造了条件。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商业活动逐渐活跃,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总之,春秋后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解析】(1)史实:两幅历史图片“图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图二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因此它们反映的史实,图一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我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图二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郑庄公称霸中原。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平王东迁,进入东周以后,周王室开始衰弱,宗法制被破坏,诸侯称霸,群雄争战,势力强的诸侯国兼并势力弱的诸侯国。可知两副图片反映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于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化解,周天子权势一落千丈。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2)解读:根据图片信息“图三春秋争霸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平王东迁,进入东周以后,周王室开始衰弱,宗法制被破坏,诸侯称霸,群雄争战,势力强的诸侯国兼并势力弱的诸侯国。可知春秋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战;他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目的是争夺霸主地位;主要霸主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也北上争霸;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拓展,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根据“图四弭兵大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晋、楚协调霸权之争的会盟。公元前579年,宋国执政华元约合晋、楚在宋结盟,约定彼此互不交兵等。春秋后期在诸侯争霸过程中晋、楚协调霸权之争的会盟,弭兵大会对春秋时期的变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推动春秋历史进程;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大为减少,有了一个暂时和平的环境。(3)论述: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当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围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内容,可归纳出论点是中国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阐释围绕春秋后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的史实进行分析即可。如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不创造了条件。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商业活动逐渐活跃,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总之,春秋后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情境化作业)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原卷版).docx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情境化作业)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