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情境化作业)闯关01 军事的大动荡——战国七雄1.《史记·晋世家》记载:“(晋)静公二年(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平民),晋绝不(祭)祀。”该史料反映的史实是( )A.尊王攘夷 B.西周分封 C.三家分晋 D.七雄争霸【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祭)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晋国各世卿为夺取晋国政权相互兼并,至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三分晋地,晋君成为附庸。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所以材料体现了三家分晋,C项正确;尊王攘夷是春秋争霸时期提出的口号,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西周分封是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七雄争霸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诸侯国数量减少,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下列为某同学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事件的笔记,笔记内容反映出( )1.春秋末年,晋国由六家卿大夫掌控政权,最终被韩、赵、魏三家瓜分。2.战国初年,齐国卿大夫田氏废君自立,周王被迫承认其诸侯地位。3.战国中期,魏、韩、赵、燕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A.诸侯国间冲突剧烈 B.西周各种制度逐渐崩坏C.阶级矛盾非常严重 D.卿大夫成为统治阶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涉及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及各诸侯国君称王,反映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崩溃,B项正确;材料强调传统统治秩序崩溃,不涉及诸侯间的冲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不涉及阶级矛盾,排除C项;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反映的是卿大夫成为统治阶级,但是与“燕”国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B项。3.【新素养·时空观念】如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A.齐、楚、秦、燕 B.秦、楚、齐、燕C.燕、齐、秦、楚 D.燕、齐、楚、秦【答案】D【解析】据题干“如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和所学知识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齐、楚、秦、燕、韩、赵、魏七国实力最强,史称“战国七雄”。齐国在东,秦国在西,楚国在南,燕国在北,韩国、魏国、赵国在中间。因此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燕、秦、齐、楚,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4.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情况。这主要反映了( )时间(年) 诸侯国数量(个)公元前770 123公元前670 83公元前370 21公元前270 11A.君主权力的加强 B.分封制的优越性 C.统一是大势所趋 D.华夏认同的增强【答案】C【解析】据题干“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诸侯国数量锐减,反映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即统一是大势所趋,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君主权力变化,排除A项;分封制下诸侯割据混战,此时已不能体现优越性,排除B项;诸侯国数量减少与华夏认同增强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5.【新情境·思维导图】下面是王老师在课堂上出示的某一历史时期的思维导图。由此判断,王老师讲述的主题是( )A.原始的农耕生活 B.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C.动荡的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答案】D【解析】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兼并战争”“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各国变法改革”等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在各个方面的变化情况,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发展,这时期各诸侯混战,为富国强兵而各诸侯国进行了变法改革,D项正确;原始农耕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与图片无关,排除A项;夏商西周是早期国家阶段,政治格局以部落、方国或分封制下的诸侯为主,不存在“七雄兼并”“各国变法”,排除B项;春秋时期的核心是“诸侯争霸”,而非“七雄兼并”,且春秋变法尚未形成“各国变法改革”的规模与深度,排除C项。故选D项。6.【新素养·史料实证】深圳大梅沙遗址发掘出了新石器时代遗存和青铜时代遗存,在这里的10座春秋战国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些青铜器(如图所示),包括短剑、长矛、短矛、钺等。这反映出当时( )A.青铜制造技术高超 B.阶级分化非常明显C.战争攻伐比较频繁 D.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短剑、长矛、短矛、钺等”可知属于武器,说明当时战争攻伐比较频繁,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青铜器冶炼技术,无法说明青铜制造技术高超,排除A项;题干没有说明墓葬品的差异,无法说明阶级分化非常明显,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农业发展情况,无法说明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排除D项。故选C项。闯关02 政治的大变革——商鞅变法7.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魏国李悝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农民精耕细作;楚国吴起变法“明法审令”,打击旧贵族势力。各国变法的共同目的是( )A.实现富国强兵 B.发展文化教育 C.加强思想控制 D.改善民众生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为在兼并战争中立足并扩张,变法核心是富国强兵:魏国李悝变法通过发展农业增国力、强军事;楚国吴起变法打击旧贵族,建高效军政体系,A项正确;变法偶涉文教,但非主要目的,当时核心是国力竞争,排除B项;变法以增强国力为主,思想控制并非重点(如商鞅变法侧重经济军事),排除C项;改善民生是变法客观效果,并非初衷(如商鞅变法根本是强秦争霸),排除D项。故选A项。8.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主张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楚国吴起提出“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秦国商鞅提出“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限制了宗室贵族的特权。由此可知,各国通过变法( )A.停止了兼并战争 B.维护了封建土地制度C.推动了社会转型 D.巩固了周王室的权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阶段,旧贵族世官特权是奴隶制残余。各国变法削弱旧贵族,按功劳、能力选官,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崛起,促进政治、阶级结构变革,推动社会向封建制转型,C项正确;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各国变法是为增强国力、在兼并战争中取胜,而非停止战争。李悝、吴起、商鞅的变法措施聚焦选官、削弱旧贵族,未涉及终止战争,排除A项;题干中 “食有劳而禄有功”“三世而收爵禄”“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主要围绕选官和贵族特权,未提及封建土地制度,排除B项;战国时周王室衰微,各国变法旨在增强自身实力、争夺霸权,未巩固周王室权威,反而加速分封制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赵烈侯在用人上“选练举贤,任官使能”;韩昭侯建立了因功行赏制度;齐威王赏赐在政事上有成绩的人,处罚弄虚作假的人。这表明统治者( )A.重视人才 B.发展经济 C.关注民生 D.严刑峻法【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赵烈侯在用人上‘选练举贤,任官使能’;韩昭侯建立了因功行赏制度;齐威王赏赐在政事上有成绩的人,处罚弄虚作假的人”可知,赵烈侯“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强调选拔和任用贤能之人;韩昭侯建立“因功行赏”制度,根据功劳进行奖赏;齐威王赏赐政绩突出者,处罚弄虚作假者。这些措施的核心是改革用人制度,通过选拔贤能、论功行赏、赏罚分明来提升国家治理效率,体现了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A项正确;题干描述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措施,重点在于用人、赏罚制度,未涉及农业、商业等经济改革内容,排除B项;题干描述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措施,重点在于用人、赏罚制度,未提到减轻赋税、改善百姓生活等措施,与民生无关,排除C项;齐威王的处罚措施仅为赏罚制度的一部分,重点并非强调刑罚严厉,且赵烈侯、韩昭侯的措施以奖励为主,排除D项。故选A项。1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商鞅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其中“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起到的作用是( )A.加强地方管辖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削弱国家实力 D.增加农民负担【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商鞅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推行以军功取代贵族世袭的新法,使普通士兵可通过战功获得贵族地位。此措施打破贵族垄断,激励士兵奋勇作战,直接提升军队战斗力,B项正确;加强地方管辖与郡县制(行政改革)相关,但题干中的“军功代贵族”专指军事爵位制度,不直接涉及地方管理,排除A项;“削弱国家实力”与史实相悖,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综合实力,军功爵制是重要推动力,排除C项;题干强调“军功代贵族”的作用,核心是军事激励,“农民负担”未在题干中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1.商鞅认为:强盛的国家必须掌握“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壮年男、女人数,老、弱者人数,官吏和士的人数,靠游说谋生者的人数,富人的人数)”。为此,他在变法中( )A.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B.鼓励耕织生产C.奖励军功授爵赐地 D.建立户籍制度【答案】D【解析】题干中商鞅强调掌握各类人口数量(如壮男、壮女、官吏、士人等),其核心在于通过统计人口加强国家管理。而建立户籍制度,直接对应国家登记人口、分类管理的要求,便于掌握各类人群数量以调配资源,D项正确;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属于打破贵族垄断权力的措施,与人口统计无关,排除A项;鼓励耕织生产,属于经济改革,旨在发展经济,不直接涉及人口管理,排除B项;奖励军功授爵赐地,属于军事激励政策,与题干中统计人口的目的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2.【新素养·历史解释】史书记载,秦国旧贵族对商鞅变法多有不满,其中“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一规定引发强烈反对。该规定所涉及的变法措施是( )A.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B.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D.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秦国旧贵族对商鞅变法多有不满,其中‘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一规定引发强烈反对”和所学知识可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意思是宗室贵族若无军功,不能列入宗族簿籍(失去贵族特权),这与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措施直接相关,这一举措打击旧贵族世袭特权,因此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C项正确;奖励耕织是鼓励农业生产,和“军功”“宗室属籍”无关,排除A项;废除井田制是土地制度变革,涉及土地买卖等,与军功、贵族特权关联小,排除B项;确立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改革,侧重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和军功、贵族属籍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有国外学者认为:商鞅推广县制,是秦国国力日强,并最终打败群雄,建立中华一统国家的根本原因。该学者如此评价,主要原因在于县制( )A.强化了诸侯义务 B.规范了选官标准C.增强了军事实力 D.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推行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县,县的长官(县令、县丞等)由国君直接任命,取代了以往分封制下的贵族世袭统治。这一措施使地方行政权直接受控于中央,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强化为秦国集中全国资源进行战争、推行统一政策奠定了制度基础,因此是秦国崛起的根本原因之一,D项正确;商鞅变法推广的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此时秦国已废除分封制,不存在 “诸侯” 阶层,排除A项;县制的核心是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并未直接涉及选官标准的规范,排除B项;县制作为地方行政制度,其作用在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而非直接提高军队战斗力,排除C项。故选D项。14.《史记 商君列传》:“僇(lù)力本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家奴婢)。”商君这一做法意在( )A.加强地方管理 B.发展农业生产 C.成为军事强国 D.缓和阶级矛盾【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提到“僇(lù)力本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家奴婢)”,意思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而从事商业等末业以及因为懒惰而贫穷的人,会被收为官府奴婢。这里强调了对农业和商业的不同态度,鼓励农业生产,抑制商业,B项正确;题干内容主要围绕农业和商业政策,未涉及地方管理相关措施,排除A 项;题干中没有直接体现出与军事方面的关联,主要是经济(农业和商业)政策,排除C项;题干措施主要是关于农业和商业的奖惩,没有明显指向缓和阶级矛盾,排除 D项。故选B项。15.【新素养·史料实证】湖北云梦睡虎地一座战国末期秦代墓葬中出土了号称“中国最早家书”的《黑夫木牍》,从内容来看是当时从军在淮阳参加对楚作战的黑夫,写信给兄长衷询问自己的“爵位”授予有没有得到落实。由此可推知,战国晚期的秦国( )A.实行奖励军功的措施 B.已击败楚国统一南方C.形成完备的邮驿系统 D.推崇厉行法治的措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以得出材料中黑夫是从军参加对楚作战,他写信询问自己的“爵位”授予有没有得到落实。结合所学知识,在秦国商鞅变法后,实行奖励军功的政策,规定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等。黑夫关注自己因军功获得爵位的落实情况,这充分反映出战国晚期的秦国实行奖励军功的措施,A项正确;题干只是说黑夫从军在淮阳参加对楚作战,并询问爵位落实情况,并没有任何信息表明此时秦国已击败楚国统一南方。事实上,秦国统一六国是一个渐进过程,当时还处于对楚作战阶段,尚未完成对楚国及南方的统一,排除B项;虽然出土了黑夫写给兄长的家书,但仅从这一点不能得出秦国形成了完备的邮驿系统。一封家书的存在只能说明当时有传递书信的途径,但“完备”一词过于绝对,缺乏更多证据来支撑邮驿系统的完备性,排除C项;题干主要围绕黑夫因军功关注爵位授予情况展开,并没有提及任何关于秦国推崇厉行法治措施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闯关03 经济的大发展——大国工程都江堰16.【新素养·史料实证】历史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并对其形成合理解释的重要证据。下列文物图片可以印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是( )A. B.C. D.【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动荡的春秋时期的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制农具的出现和推广,使得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所以铁制农具可以印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A项正确;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甲骨文主要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信息,并非直接体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排除B项;半地穴式房屋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房屋,它适应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是原始人类为了更好地居住而建造的。半地穴式房屋主要反映的是原始农耕时期人们的居住情况,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工具,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古老的时期,主要特征是使用通过打制方法制作的石器。打制石器代表的是远古时期的生产工具,不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7.【新素养·历史解释】战国时期,秦国攻伐魏国后,把孔氏家族迁到南阳。之后,孔氏家族大规模地经营冶铸业,开辟鱼塘养鱼,经常游访诸侯,借此获取经商发财的便利,博得了乐施好赐的美名。这折射出( )A.巨商大贾颠覆社会等级秩序 B.战国时期的工商业有所发展C.商人势力过大危及政权统治 D.多样化经营已成为普遍现象【答案】B【解析】据材料“孔氏家族大规模地经营冶铸业,开辟鱼塘养鱼,经常游访诸侯,借此获取经商发财的便利”可知,孔氏家族在南阳大规模经营冶铸业、开辟鱼塘养鱼,还通过游访诸侯获取经商便利,这表明战国时期工商业有一定发展空间,工商业活动较为活跃,反映出战国时期工商业有所发展,B项正确;在战国时期,社会等级秩序虽有变动,但仅从孔氏家族经商一事不能得出巨商大贾颠覆社会等级秩序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任何信息显示孔氏家族等商人势力对政权统治造成危害,排除C项;仅孔氏家族多样化经营不能代表多样化经营已成为普遍现象,“普遍现象” 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8.【新素养·史料实证】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文物共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农业耕种技术的提高 B.生产工具的进步C.冶炼铸造技术的发展 D.煮盐业的兴盛【答案】C【解析】据材料“铁农具”“勾践剑”“铜冰鉴”可知,都涉及铁和铜的冶炼,体现的是冶炼铸造技术的发展,C项正确;只有“铁农具”体现了农业耕种技术的提高,其他文物不符,排除A项;铁农具是生产工具,其他不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盐,煮盐业的兴盛与材料涉及的冶炼业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9.公元前256年,在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作为全世界最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之一,都江堰于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为成都平原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 B.促进了四川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C.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促进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据题干“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和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水利工程,都江堰为成都平原提供灌溉水源,而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是隋朝大运河,而非都江堰,都江堰与南北交流无关,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都江堰为成都平原提供灌溉水源,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都江堰是世界最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之一,体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都江堰为成都平原提供灌溉水源,促进四川农业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0.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楚国修建的芍陂通过在地势较低的地方修筑堤堰,形成人工湖泊,用于灌溉农田;秦国修建都江堰科学地解决了水患问题,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秦国还在关中地区修建了郑国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灌溉了四万多顷的土地。水利工程的兴建( )A.推动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 B.实现了各国富国强兵的目的C.促进了各诸侯国农业发展 D.突显水利工程的决定性作用【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楚国芍陂、秦国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都用于灌溉农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各诸侯国农业发展,C项正确;封建地主土地私有主要是通过各国变法(如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等政治变革推动,水利工程兴建与之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虽然水利工程对农业有促进作用,但仅靠水利工程不能实现各国富国强兵的目的,富国强兵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排除B项;水利工程对农业发展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农业发展还受土地制度、生产技术、劳动力等多种因素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新素养·家国情怀】学界普遍认为,《史记》的可信度很高。其中《史记·楚世家》开篇言:“楚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子孙,昌意之子也。”《史记·秦本纪》开篇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由此说明( )A.楚人的祖先是黄帝后裔 B.黄帝始族地位得到各族认同C.楚人比秦人血统更纯正 D.秦楚两地对中原文化的认同【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通过秦、楚两国的祖先记载,楚和秦的统治者(或史官)试图将自己的家族起源与黄帝、颛顼这一中原正统谱系联系起来。这种追溯体现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因为黄帝是华夏文明的核心象征,说明秦楚两地对中原文化的认同,D项正确;《楚世家》提到楚人是黄帝后裔,但题干的核心是通过秦、楚两国的记载说明一个共同现象,而非单独强调楚人,排除A项;“各族”范围过大,题干仅涉及秦、楚两国的记载,无法推及其他族群,排除B项;题干无任何关于“血统纯正”的比较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2.【新素养·唯物史观】公元前641年,梁国统治者强迫民众修城、挖护城河,引起了“民溃”,秦国乘机灭掉它。春秋战国之际,群众首领跖带领几千人,所向无敌,给各国统治者以沉重打击。上述材料可用来研究( )A.阶级斗争的作用 B.社会形态的更替C.社会存在的影响 D.传统文化的传承【答案】A【解析】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梁国民众因不堪压迫发生“民溃”导致政权崩溃,跖领导群众反抗给统治者沉重打击,两则事件均体现了被压迫阶级通过斗争冲击旧统治秩序,直接反映了阶级斗争在瓦解旧势力中的作用,A项正确;社会形态更替强调制度转型,材料仅体现具体斗争事件,未涉及社会形态根本变革,排除B项;社会存在的影响侧重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材料强调的是阶级对抗的直接表现,排除C项;传统文化传承与题干中阶级冲突的史实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新情境·跨学科】战国时期,人们在制造农具、车辆和兵器等时已有角度的概念。 《考工记》中就有很多角度的名称。《墨子》中也有点、线、面、方、圆等几何概念。这些记载,折射出( )A.学校教育普及 B.生产力发展的推进C.变法成效显著 D.周王室影响力降低【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战国时期,人们在制造农具、车辆和兵器等时已有角度的概念。《考工记》中就有很多角度的名称。 《墨子》中也有点、线、面、方、圆等几何概念”可知,生产力发展的推进了制造农具、车辆和兵器等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和兵器的发展,并在生产中应用几何概念,有利于改进工具设计、提高制造精度等,所以这些记载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推进,B项正确;题干未提及教育的相关内容,且战国时期的教育主要是贵族教育,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出现了几何概念,变法成效显著表现为国家实力增强等变化情况,题干中没有相关信息,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出现了几何概念,周王室影响力降低主要表现为礼崩乐坏、诸侯割据混战等,但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4.【新情境·跨学科】货币的出现对经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观察下列商周时期的货币,从其演变中可看出该时期( )A.货币不讲究制作工艺 B.货币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转变C.新的社会阶层出现 D.社会制度发生了变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商王武丁时期是贝壳货币(自然货币),图二东周前期是铜贝币(人工铸造货币),图三战国时期是铜刀币(人工铸造货币),体现了货币从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转变的过程,B项正确;从图中商周时期货币看,不管是贝壳货币,还是铜贝币、铜刀币,都有一定制作工艺,并非不讲究制作工艺,排除A项;货币演变主要反映的是经济领域货币形态变化,不能直接体现新社会阶层出现,新社会阶层出现有其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背景,排除C项;社会制度变革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变化,货币演变只是经济领域的一个小方面,不能直接说明社会制度发生变革,排除D项。故选B项。5.西周时期上层贵族在饮食方面讲究“八珍(肉类为主)”与“食礼”,而普通百姓多以粟米、野菜为主。战国时期,百姓饮食结构有所丰富,粟米、豆类、猪肉逐渐普及。这反映( )A.贵族制度已经趋于稳定 B.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C.经济发展带来生活变迁 D.礼仪制度强化饮食限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贸易活动活跃,直接促进了食物生产与流通,使普通百姓饮食多样化,因此出现了材料中“战国时期,百姓饮食结构有所丰富,粟米、豆类、猪肉逐渐普及”的现象,体现了经济基础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C项正确;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互相征伐,分封制已然瓦解,贵族特权受到冲击,贵族制度已经趋于稳定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平民食材从以粟米、野菜为主到粟米、豆类、猪肉逐渐普及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排除B项;西周“食礼”确实强化了贵族与平民的饮食差异,但战国时期礼仪制度弱化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百姓饮食丰富化反而表明限制减少,并非强化,排除D项。故选C项。6.【新情境·专题探究】某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探究并回答问题。【文献解史】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摘编自司马迁《史记》(1)材料一中卫鞅的话表明了他的什么主张?【图表说事】材料二:秦军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败北58次 3次 4次(2)材料二所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相对应?商鞅变法产生的影响是什么?【歌谣记事】歌谣一: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歌谣二:孝公治国有心计,商鞅变法最有力,战国后期秦最强,商鞅变法了不起。(3)写出歌谣一和歌谣二所反映的历史时期。(4)齐桓公能成为“第一霸主”和“战国后期秦最强”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分析以上歌谣,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主张:应当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国家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变法。(2)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歌谣一:春秋时期;歌谣二:战国时期。(4)共同原因:都施行了改革。启示:不要因循守旧,要改革创新。【解析】(1)主张:根据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说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办法,只要有利于国家,不必沿袭古代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卫鞅的话表明了他的主张,是应当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国家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变法。(2)措施:根据材料二“秦军战绩”并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措施可知,在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激发了军队的战斗力,因此秦军在对外作战中胜多败少。故措施: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影响: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知识可知,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根据歌谣一“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可知歌谣一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春秋时期。时期:根据歌谣二“孝公治国有心计,商鞅变法最有力,战国后期秦最强,商鞅变法了不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可知歌谣二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战国时期。故歌谣一:春秋时期;歌谣二:战国时期。(4)共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能成为“第一霸主”,是因为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战国后期秦最强”,是因为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因此共同原因,是都施行了改革。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提高了齐国的国力;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因此可从改革创新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不要因循守旧,要改革创新。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情境化作业)闯关01 军事的大动荡——战国七雄1.《史记·晋世家》记载:“(晋)静公二年(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平民),晋绝不(祭)祀。”该史料反映的史实是( )A.尊王攘夷 B.西周分封 C.三家分晋 D.七雄争霸2.下列为某同学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事件的笔记,笔记内容反映出( )1.春秋末年,晋国由六家卿大夫掌控政权,最终被韩、赵、魏三家瓜分。2.战国初年,齐国卿大夫田氏废君自立,周王被迫承认其诸侯地位。3.战国中期,魏、韩、赵、燕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A.诸侯国间冲突剧烈 B.西周各种制度逐渐崩坏C.阶级矛盾非常严重 D.卿大夫成为统治阶级3.【新素养·时空观念】如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A.齐、楚、秦、燕 B.秦、楚、齐、燕C.燕、齐、秦、楚 D.燕、齐、楚、秦4.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情况。这主要反映了( )时间(年) 诸侯国数量(个)公元前770 123公元前670 83公元前370 21公元前270 11A.君主权力的加强 B.分封制的优越性 C.统一是大势所趋 D.华夏认同的增强5.【新情境·思维导图】下面是王老师在课堂上出示的某一历史时期的思维导图。由此判断,王老师讲述的主题是( )A.原始的农耕生活 B.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C.动荡的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6.【新素养·史料实证】深圳大梅沙遗址发掘出了新石器时代遗存和青铜时代遗存,在这里的10座春秋战国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些青铜器(如图所示),包括短剑、长矛、短矛、钺等。这反映出当时( )A.青铜制造技术高超 B.阶级分化非常明显C.战争攻伐比较频繁 D.农业文明高度发达闯关02 政治的大变革——商鞅变法7.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魏国李悝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农民精耕细作;楚国吴起变法“明法审令”,打击旧贵族势力。各国变法的共同目的是( )A.实现富国强兵 B.发展文化教育 C.加强思想控制 D.改善民众生活8.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主张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楚国吴起提出“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秦国商鞅提出“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限制了宗室贵族的特权。由此可知,各国通过变法( )A.停止了兼并战争 B.维护了封建土地制度C.推动了社会转型 D.巩固了周王室的权威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赵烈侯在用人上“选练举贤,任官使能”;韩昭侯建立了因功行赏制度;齐威王赏赐在政事上有成绩的人,处罚弄虚作假的人。这表明统治者( )A.重视人才 B.发展经济 C.关注民生 D.严刑峻法1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商鞅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其中“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起到的作用是( )A.加强地方管辖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削弱国家实力 D.增加农民负担11.商鞅认为:强盛的国家必须掌握“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壮年男、女人数,老、弱者人数,官吏和士的人数,靠游说谋生者的人数,富人的人数)”。为此,他在变法中( )A.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B.鼓励耕织生产C.奖励军功授爵赐地 D.建立户籍制度12.【新素养·历史解释】史书记载,秦国旧贵族对商鞅变法多有不满,其中“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一规定引发强烈反对。该规定所涉及的变法措施是( )A.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B.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D.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13.有国外学者认为:商鞅推广县制,是秦国国力日强,并最终打败群雄,建立中华一统国家的根本原因。该学者如此评价,主要原因在于县制( )A.强化了诸侯义务 B.规范了选官标准C.增强了军事实力 D.加强了中央集权14.《史记 商君列传》:“僇(lù)力本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家奴婢)。”商君这一做法意在( )A.加强地方管理 B.发展农业生产 C.成为军事强国 D.缓和阶级矛盾15.【新素养·史料实证】湖北云梦睡虎地一座战国末期秦代墓葬中出土了号称“中国最早家书”的《黑夫木牍》,从内容来看是当时从军在淮阳参加对楚作战的黑夫,写信给兄长衷询问自己的“爵位”授予有没有得到落实。由此可推知,战国晚期的秦国( )A.实行奖励军功的措施 B.已击败楚国统一南方C.形成完备的邮驿系统 D.推崇厉行法治的措施闯关03 经济的大发展——大国工程都江堰16.【新素养·史料实证】历史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并对其形成合理解释的重要证据。下列文物图片可以印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是( )A. B.C. D.17.【新素养·历史解释】战国时期,秦国攻伐魏国后,把孔氏家族迁到南阳。之后,孔氏家族大规模地经营冶铸业,开辟鱼塘养鱼,经常游访诸侯,借此获取经商发财的便利,博得了乐施好赐的美名。这折射出( )A.巨商大贾颠覆社会等级秩序 B.战国时期的工商业有所发展C.商人势力过大危及政权统治 D.多样化经营已成为普遍现象18.【新素养·史料实证】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文物共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农业耕种技术的提高 B.生产工具的进步C.冶炼铸造技术的发展 D.煮盐业的兴盛19.公元前256年,在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作为全世界最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之一,都江堰于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为成都平原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 B.促进了四川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C.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促进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20.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楚国修建的芍陂通过在地势较低的地方修筑堤堰,形成人工湖泊,用于灌溉农田;秦国修建都江堰科学地解决了水患问题,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秦国还在关中地区修建了郑国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灌溉了四万多顷的土地。水利工程的兴建( )A.推动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 B.实现了各国富国强兵的目的C.促进了各诸侯国农业发展 D.突显水利工程的决定性作用1.【新素养·家国情怀】学界普遍认为,《史记》的可信度很高。其中《史记·楚世家》开篇言:“楚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子孙,昌意之子也。”《史记·秦本纪》开篇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由此说明( )A.楚人的祖先是黄帝后裔 B.黄帝始族地位得到各族认同C.楚人比秦人血统更纯正 D.秦楚两地对中原文化的认同2.【新素养·唯物史观】公元前641年,梁国统治者强迫民众修城、挖护城河,引起了“民溃”,秦国乘机灭掉它。春秋战国之际,群众首领跖带领几千人,所向无敌,给各国统治者以沉重打击。上述材料可用来研究( )A.阶级斗争的作用 B.社会形态的更替C.社会存在的影响 D.传统文化的传承3.【新情境·跨学科】战国时期,人们在制造农具、车辆和兵器等时已有角度的概念。 《考工记》中就有很多角度的名称。《墨子》中也有点、线、面、方、圆等几何概念。这些记载,折射出( )A.学校教育普及 B.生产力发展的推进C.变法成效显著 D.周王室影响力降低4.【新情境·跨学科】货币的出现对经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观察下列商周时期的货币,从其演变中可看出该时期( )A.货币不讲究制作工艺 B.货币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转变C.新的社会阶层出现 D.社会制度发生了变革5.西周时期上层贵族在饮食方面讲究“八珍(肉类为主)”与“食礼”,而普通百姓多以粟米、野菜为主。战国时期,百姓饮食结构有所丰富,粟米、豆类、猪肉逐渐普及。这反映( )A.贵族制度已经趋于稳定 B.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C.经济发展带来生活变迁 D.礼仪制度强化饮食限制6.【新情境·专题探究】某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探究并回答问题。【文献解史】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摘编自司马迁《史记》(1)材料一中卫鞅的话表明了他的什么主张?【图表说事】材料二:秦军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败北58次 3次 4次(2)材料二所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相对应?商鞅变法产生的影响是什么?【歌谣记事】歌谣一: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歌谣二:孝公治国有心计,商鞅变法最有力,战国后期秦最强,商鞅变法了不起。(3)写出歌谣一和歌谣二所反映的历史时期。(4)齐桓公能成为“第一霸主”和“战国后期秦最强”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分析以上歌谣,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情境化作业)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原卷版).docx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情境化作业)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