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百家争鸣(情境化作业)闯关01 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的宇宙密语1.【新素养·史料实证】下图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有残缺)的影印件,其文字中可能包含的表述是(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B.抱法处世则治,背法处世则乱C.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这体现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且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而题干中是帛书《老子》,老子是道家代表,所以该表述可能包含在其中,A 项正确;“抱法处世则治,背法处世则乱” ,强调 “法” 的重要性,这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法家代表人物如韩非等强调以法治国,与道家《老子》的思想无关,排除B项;“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 ,“兼相爱,交相利” 是墨家学派的核心主张,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倡导人们互助互爱,这与道家《老子》的思想不相符,排除C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体现的是儒家的 “德治” 思想,是孔子的主张,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与道家《老子》的思想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2.“不敢为天下先”旨在告诫人们在日常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应保持不与他人相争的态度,以退为进。这句谚语表达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不与他人相争的态度,以退为进”和所学可知,这句谚语表达了不争是为争,以退为进的观点,应该属于道家老子的思想体现,B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春秋时期一位思想家的治国主张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战国时期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治国提倡( )A.选出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D.治国要依靠法令、权术和威势【答案】C【解析】材料“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治国思想。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治国理念。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同样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项正确;这是儒家或墨家的思想。儒家主张“选贤与能”,墨家主张“尚贤”,而道家并不强调人为选拔贤能,而是主张顺应自然。排除A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出自《孟子·尽心下》。孟子是儒家学派,与道家无关。排除B项;治国要依靠法令、权术和威势 这是法家的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如韩非子。法家与道家是截然不同的学派,排除D项。故选C项。4.【新情境·跨学科】与成语“物极必反”“福祸相依”“否极泰来”体现的内涵最接近的学派是(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成语“物极必反”“福祸相依”“否极泰来”的共同特点是强调事物发展到极端后会向相反方向转化,体现了一种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这与老子的道家思想完全相符,A项正确;法家强调“法治”“权术”“势”,主张以严刑峻法和权术统治国家,法家的思想更注重实际政治操作,缺乏对事物辩证关系的探讨,与题目中的成语无关,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强调平等和实用主义,墨家的思想更偏向社会伦理和实践,没有涉及事物对立转化的哲学观点,排除C项;儒家强调“仁”“礼”“中庸”,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虽然儒家也有“中庸”思想(避免极端),但并未明确提出“物极必反”“福祸相依”这样的辩证观点,排除D项。故选A项。5.【新情境·跨学科】“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无一不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人的生命运动,就是在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这是河南陈氏太极拳的理论创编来源,在一招一式之中,阴阳互变,相辅而生。陈氏太极拳反映的是( )A.道家的“辩证法”理念 B.儒家的“仁政”思想C.法家的“大一统”理念 D.墨家的“尚贤”思想【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无一不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人的生命运动,就是在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这是河南陈氏太极拳的理论创编来源,在一招一式之中,阴阳互变,相辅而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思想强调事物之间是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关系,陈氏太极拳中的阴阳互变即为道家的“辩证法”理念,A项正确;“仁政”思想是要求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大一统”理念是指国家统一的思想观念,材料中未涉及此内容的论述,排除C项;“尚贤”思想是指在人才选拔上要以贤能为标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闯关02 仁心传世:孔子与儒家学说的千秋教化6.以下示意图呈现的是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横线处应填( )A.“仁” B.“道”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答案】A【解析】据材料“有教无类”“为政以德”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他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打破教育垄断,还提出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等教育方法;在治国方面,反对苛政,倡导“为政以德”,希望统治者爱惜民力,与示意图内容契合,A项正确;“道”是道家学派(如老子、庄子)的核心概念,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等,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墨家墨子的主张,墨家强调无差别爱、反对战争,与图中思想内容不同,排除C项;“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法家强调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和图中“为政以德”等思想相悖,排除D项。故选A项。7.(2025·甘肃兰州·中考真题)甘肃出土的青铜礼器秦公簋,铭文内容以秦公语气歌颂先祖功业,表达了继承祖业、奋发治国的信念,蕴含敬天法祖、家国一体思想。与此有关的学派是(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铭文内容以秦公语气歌颂先祖功业,表达了继承祖业、奋发治国的信念,蕴含敬天法祖、家国一体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公簋铭文强调敬天法祖家国一体,这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儒家主张礼治,重视宗法制度、孝道和祖先崇拜,提倡效法先王、维护传统礼制(如孔子克己复礼),强调家国同构的伦理关系(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C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奋发治国矛盾,排除A项;墨家反对繁复礼制,提倡兼爱非攻,与礼器用途不符,排除B项;法家虽重视治国,但主张变法革新,强调法治而非效法祖先,排除D项。故选C项。8.【新素养·史料实证】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保存了一些先秦时期的典籍,其“仁”字的写法是“从身从心、上下结构”,还有“君子敦于反已”的记载。可见,“仁”强调的是( )A.追求规则与秩序 B.行动的方式准则C.内在的道德修养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仁”字结构为“从身从心”,强调身心结合;“君子敦于反己”意为注重自我反省。材料中“心”与“反己”均指向内在的道德修养,符合儒家“克己复礼为仁”的内省要求,C项正确;“规则与秩序”对应“礼”的外在规范,与“仁”无关,排除A项;“行动的方式准则”属外在行为,与“心”的侧重不符,排除B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宋代,与先秦“仁”的概念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9.【新素养·历史解释】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在于( )A.反对各国攻伐以维护社会秩序 B.认为经济发展能改善民众生活C.强调道德教化能提升百姓自觉 D.主张恢复西周制度以礼乐治国【答案】C【解析】据题干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教规范言行,强调道德教化能让百姓有羞耻心并自觉遵守规范,C项正确;“反对各国攻伐”意思是反对各国相互征战,题干未涉及,排除A项;题干重点是道德与礼教对民众的作用,非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排除B项;“齐之以礼”虽符合孔子恢复周礼的主张,但题干更侧重道德教化的效果而非制度本身,排除D项。故选C项。10.《论语》中记载,子路和冉有问孔子“闻斯行诸?(听到就行动吗?)”,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而对冉有则说“闻斯行之”(听到就行动起来)。这体现了孔子教学的哪一特点( )A.有教无类 B.温故知新 C.因材施教 D.学思结合【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孔子针对子路和冉有不同性格特点(子路鲁莽,需约束;冉有谨慎,需鼓励),对同一问题给予不同回答,体现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教学,C项正确;有教无类强调教育平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温故知新强调复习旧知识获新体会,排除B项;学思结合强调学习与思考结合,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是(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为政以德 D.有教无类【答案】D【解析】据题干“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将人看作是平等的”和所学知识可知,“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核心,主张不论贵贱、贫富、地域,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直接体现了“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理念,D项正确;“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以仁爱之心相处,属于伦理道德范畴,与教育平等无关,排除A项;“因材施教”是孔子提出的教学方法,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差异化教育,体现的是教育方法的灵活性,而非“平等”原则,排除B项;“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强调统治者应以道德教化治理国家,属于政治思想领域,与题干中“教育哲学”及“平等”主题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闯关03 群英荟萃:战国诸子的智慧交响12.【新素养·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同样的社会问题,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引发了社会制度的巨大变动B.争霸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C.“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兴起,人才辈出D.当时各国变法的推动【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私学勃兴,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不同的学派。因此各学派面对同样的社会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政治主张,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引发了社会制度的巨大变动,A项正确;争霸战争需要属于政治层面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私学兴起是文化条件,非根本原因,排除C项;各国变法属于政治层面,是百家争鸣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13.墨子借鉴了孔子学说中“仁爱”“举贤才”等思想,战国竹简记载的儒家著述亦含有墨家“尚贤”、“节用”思想。这反映出( )A.儒墨思想的互鉴 B.学术环境的宽松C.诸子观点的趋同 D.阶级矛盾的缓和【答案】A【解析】据题干“墨子借鉴孔子‘仁爱’‘举贤才’思想,儒家著述含墨家‘尚贤’‘节用’思想” 和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作为墨家代表吸收儒家“举贤才”等思想,儒家文献亦借鉴墨家“尚贤”“节用”主张,这种双向的思想借鉴体现了儒墨思想的互鉴,A项正确;“学术环境的宽松”是百家争鸣的背景,但题干仅聚焦儒墨思想的具体互动,未直接体现整体学术环境,排除B项;“诸子观点趋同” 错误,儒墨在核心主张(如“仁爱”与“兼爱”)上仍有本质差异,题干仅提及部分思想借鉴,并非整体趋同,排除C项;“阶级矛盾缓和”与题干无关,思想互动属于学术层面,无法推导出阶级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14.荀子主张实行“礼制”,明确尊卑等级;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二者都着眼于( )A.礼法并施 B.建构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人伦【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荀子主张实行‘礼制’,明确尊卑等级;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通过“礼制”明确尊卑等级,目的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韩非子通过“法治”规范行为、惩罚犯罪,目的也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二者的核心目标都是构建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只是手段不同,B项正确;荀子强调“礼”,韩非子强调“法”,并非“礼法并施”,排除A项;“厚古薄今”指推崇古代、贬低现代。题干未体现厚古薄今,且韩非子思想更倾向于适应现实、变革,排除C项;“人伦”指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如父子、君臣等)。韩非子的法治思想重点不在人伦,主要是规范社会运行,排除D项。故选B项。15.【新情境·时政热点】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传统文化创新表达与现代技术突破为核心,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重突破。其“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与“我偏要踏出一条自己的路”的宣言,直击观众内心。下列人物的思想与之最接近的是( )A.孔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子【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与“我偏要踏出一条自己的路”的宣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主张,他出身平民,代表小生产者利益,具有积极进取、敢于打破传统的精神。墨子强调通过自身努力和实践来改变社会,这种积极主动、勇于抗争的精神与题干所体现的挑战命运、自主奋斗的思想较为接近,C项正确;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倡导“克己复礼”,强调遵循传统的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主张通过自我约束来实现社会和谐 ,并非强调挑战命运、自主创造,所以与电影中表达的思想不符,排除A项;庄子主张“道法自然”“逍遥游”,追求顺应自然、在精神上超脱尘世的自由境界,侧重于顺应自然规律,而非积极主动地去打破命运、开辟新路 ,排除B项;韩非子作为法家代表,主张以法治国,强调君主集权和严刑峻法,重点在于建立和维护统治秩序,与题干中这种凸显个人精神、挑战命运的思想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16.【新素养·历史解释】战国时期,管子提出“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治也”;墨子提出了“一同天下”;孟子强调“(天下)定为一”;荀子主张“齐一天下”“一制度”。他们的思想主张( )A.日益趋于统一 B.得到天子支持 C.注重经济建设 D.蕴含统一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管子反对 “两天子”,墨子、孟子、荀子分别提出 “一同天下”“定为一”“齐一天下”,均明确表达了对天下统一的追求,蕴含了 “统一思想”,这与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社会渴望统一的历史趋势相呼应,D项正确;管子、墨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只是在 “统一” 这一主题上有共识,但理论体系和具体措施并不 “日益趋于统一”,排除A项;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天子(周王)已无实际权威。这些思想家的主张多为诸侯争霸或未来统一提供理论支持,而非直接 “得到天子支持”。且材料中未提及天子对他们思想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中诸子的主张均围绕 “天下统一”“政治制度统一” 展开,如 “一同天下”“齐一天下”“一制度”,并未涉及农业、商业等 “经济建设” 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7.【新素养·家国情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和平友好”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到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与材料中的“基本理念”一致的是( )A.老子的“无为而治” B.孔子的“仁者爱人”C.墨子的“兼爱、非攻” D.韩非的“以法治国”【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平友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的“兼爱、非攻”主张反对战争、倡导平等与和平,直接契合国际关系中的和平理念,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倡导的治国理念,强调政府不过多干预社会,让事物自然发展,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友好”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仁者爱人”侧重人与人之间要以仁爱相处,属于社会伦理道德层面的主张,并非专门针对国际关系的“和平友好”理念,排除B项;“以法治国”强调依靠法律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秩序,和国际关系里的“和平友好”理念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18.【新情境·时政热点】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全球“圈粉”,体现了“和”文化的被广泛认同。这种文化基因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 )A.以民为本 B.天人合一 C.“兼爱”“非攻” D.仁者爱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春节作为农耕文明产物,蕴含着顺应天时(如岁时更替、节气变化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像春节的时间节点(农历年 )与农耕周期契合,春节的祭祀、祈福等活动也体现对自然、天地的敬畏与和谐共处,这种文化基因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天人合一”思想,与春节申遗体现的“和”文化(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深度契合,B项正确;以民为本核心是重视民众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关注民生、民意,聚焦统治与民众的关系,和春节所体现的家庭团圆、社会和谐,以及更广泛的“和”文化(如人际和谐、文化融合等)关联度低,无法体现“和”文化基因来源,排除A项;墨家“兼爱”“非攻”侧重人际间无差别关爱、反对战争,虽有和谐内涵,但主要聚焦社会人际与战争层面,相比“天人合一”,未涵盖春节文化中与自然时序、天地和谐相关的深层“和”文化基因(如春节体现的顺应天时、天人和谐),对“和”文化的诠释不如“天人合一”全面贴合春节申遗体现的文化,排除C项;“仁者爱人”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准则,强调仁者对他人的关爱,侧重于人际道德层面的和谐,未涉及春节文化中与自然、宇宙和谐关联的部分,对“和”文化基因的体现不够全面,排除D项。故选B项。19.秦朝采用法家的“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思想,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西汉初年统治者采纳“无为而治”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创了“文景之治”;唐太宗采用儒家“民贵君轻”的思想,开创了“贞观之治”。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 )A.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与创新B.使各学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C.为统治者制定治国方略提供借鉴D.促进了古代思想和文学艺术繁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借鉴法家思想建立中央集权,西汉初年借鉴道家思想实行休养生息,唐太宗借鉴儒家思想开创“贞观之治”,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为后世统治者制定治国方略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借鉴,C项正确;材料中秦朝用法家思想、西汉初年用道家思想、唐太宗用儒家思想,均是思想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应用,未涉及对古代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推动,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不同朝代统治者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运用,并非各学派之间的辩论情况,排除B项;材料重点是诸子百家思想对治国的影响,没有体现对古代思想和文学艺术繁荣的促进,排除D项。故选C项。20.【新情境·家国情怀】一位同学在学习“百家争鸣”时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严重阻碍了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一源泉【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百家争鸣的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了体现,比如爱无差别等级就是平等,依法治国就是法治等,由此可知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C项正确;春秋战国期间百家争鸣属于思想文化方面,与推动战国经济的繁荣不符,排除A项;儒家思想在汉朝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阻碍后世儒家思想发展 ,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唯一”说法过于绝对,百家争鸣的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体现,但不是说“百家争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一源泉,排除D项。故选C项。1.(2025·四川达州·中考真题)202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该条例精神与古代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一脉相承( )A.老子:无为而治 B.孟子:实行仁政 C.墨子:提倡节俭 D.韩非:依法治国【答案】C【解析】据题干“《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所学可知,该条例精神与墨子主张节俭是相一致的,C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不刻意作为,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核心是关注民生、以仁爱治理国家,与节约反对浪费的理念不契合,排除B项;韩非主张依法治国,强调以法律制度治理国家,和节约理念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2.【新情境·以古鉴今】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小明同学老是不按时交作业,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他的学习小组提出了以下四种解决方案。其中体现了诸子百家中道家思想的是( )A.互相关爱、共同克服 B.制定规则、严管严罚C.顺应天性、自我觉悟 D.真情感化、道德教育【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因此顺应天性、自我觉悟体现道家的思想,C项正确;互相关爱、共同克服与墨家学派的“兼爱”思想相符合,排除A项;制定规则、严管严罚与法家学派主张依法治国思想相符合,排除B项;真情感化、道德教育与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思想相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3.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张不同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A.先进性 B.连续性 C.包容性 D.和平性【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它主张不同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可知,“和而不同”的核心是在承认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倡导不同文化相互借鉴、和谐共处,这正是“包容性”的典型体现。例如,中华文化历史上对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以及儒家对道家、法家思想的兼容并蓄,均符合“包容不同文化”的特征。题干中“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进一步印证了对异质文化的接纳与整合,C项正确;“先进性”强调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的进步性或优越性,而题干核心是不同文化的“包容共存”,未涉及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优劣对比或时代领先性,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连续性”指文化在时间维度上的传承与延续(如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未中断),而题干聚焦于不同文化的“横向互动”,而非纵向的历史传承,二者维度不同,排除B项;“和平性”侧重文化对外交往中的非暴力倾向(如反对侵略、追求和平共处),而题干强调的是文化内部对差异的包容,而非对外关系的和平属性,二者侧重点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4.【新情境·以古鉴今】下列两个事例中体现出的共同精神追求是( )《论语·乡党》中记载,有一天,孔子家中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到家中后看见马棚被烧,不是着急问·马怎么样了,而是询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 2024年12月19日,河北省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重要论述,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A.无为而治 B.以民为本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事例中,孔子关心人而非马,体现儒家“仁爱”和重视人的思想;第二个事例强调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两者共同点均是以民为本,B项正确;A项“无为而治”属道家,与主动关怀不符,排除A项;C项“兼爱非攻”属墨家,强调普遍之爱,与题干具体事例无关,排除C项;D项“以法治国”属法家,材料未涉及法律手段,排除D项。故选B项。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普适性的思想,如老子认为“道”是万物本原,孔子的“仁”相较于“礼”能覆盖社会所有成员,法家认为一切应以“法”为评判标准,墨家则主张“兼爱”“尚贤”等。这种普适性思想的出现( )A.加剧了民族矛盾与社会分裂 B.源于对理想社会秩序的追求C.体现了南方是政治文化中心 D.阻碍了农业技术的进步提高【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具有普适性,如“道”“仁”“法”“兼爱”等,均试图提出适用于全社会的准则。诸子百家针对社会动荡提出各自主张,旨在构建稳定秩序,如孔子主张“仁”以恢复礼治,法家主张“法”以强化统治,所以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B项正确;诸子思想虽观点不同,但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而非加剧分裂,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中心主要在北方中原地区,而非南方,排除C项;此时期农业技术(如铁器牛耕的出现并推广)显著进步,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新情境·探究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代安徽桐城“六尺巷”因礼让故事闻名。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在家书中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与邻居各让三尺,形成六尺巷。这一故事承载了谦和礼让、以德服人的传统美德,其精神内核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修身齐家”等思想一脉相承。材料二 2024年,安徽桐城市将“六尺巷调解法”引入基层治理,通过“听(倾听诉求)、辨(辨明是非)、劝(劝解疏导)、借(借古喻今)、让(互谅互让)、和(握手言和)”六步走法则化解矛盾。例如,五楼空调漏水影响三楼住户休息,社区工作人员引导双方协商,最终五楼主动维修,三楼承担部分费用,矛盾得以和解。这一方法强调“不强制干预,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体现了“以和为贵”与“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结合。——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民网等(1)依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反映的思想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哪两个思想学派。(2)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这些思想学派诞生的共同历史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分析这些中华传统学说思想对于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答案】(1)儒家和道家学派(2)历史背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等。(3)有利于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升个人修养、品德及素质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解析】(1)学派:根据材料一“‘和为贵’‘修身齐家’”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说主张“仁”,即仁者爱人,建立和谐社会,提高自身修养。根据材料二“‘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和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学说主张顺应自然,顺应本心,万事万物都能相互转化,坚持无为而治。(2)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私田逐渐兴起,诸侯权势日益增强,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间展开了争霸和兼并的战争,造成了社会的动荡。在动荡的背景下,诸子百家的学说逐渐兴起。(3)现实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可从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建设和谐社会、提高个人修养等角度作答,如:有利于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升个人修养、品德及素质等。第7课 百家争鸣(情境化作业)闯关01 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的宇宙密语1.【新素养·史料实证】下图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有残缺)的影印件,其文字中可能包含的表述是(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B.抱法处世则治,背法处世则乱C.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2.“不敢为天下先”旨在告诫人们在日常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应保持不与他人相争的态度,以退为进。这句谚语表达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3.春秋时期一位思想家的治国主张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战国时期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治国提倡( )A.选出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D.治国要依靠法令、权术和威势4.【新情境·跨学科】与成语“物极必反”“福祸相依”“否极泰来”体现的内涵最接近的学派是(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5.【新情境·跨学科】“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无一不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人的生命运动,就是在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这是河南陈氏太极拳的理论创编来源,在一招一式之中,阴阳互变,相辅而生。陈氏太极拳反映的是( )A.道家的“辩证法”理念 B.儒家的“仁政”思想C.法家的“大一统”理念 D.墨家的“尚贤”思想闯关02 仁心传世:孔子与儒家学说的千秋教化6.以下示意图呈现的是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横线处应填( )A.“仁” B.“道”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7.(2025·甘肃兰州·中考真题)甘肃出土的青铜礼器秦公簋,铭文内容以秦公语气歌颂先祖功业,表达了继承祖业、奋发治国的信念,蕴含敬天法祖、家国一体思想。与此有关的学派是(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8.【新素养·史料实证】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保存了一些先秦时期的典籍,其“仁”字的写法是“从身从心、上下结构”,还有“君子敦于反已”的记载。可见,“仁”强调的是( )A.追求规则与秩序 B.行动的方式准则C.内在的道德修养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新素养·历史解释】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在于( )A.反对各国攻伐以维护社会秩序 B.认为经济发展能改善民众生活C.强调道德教化能提升百姓自觉 D.主张恢复西周制度以礼乐治国10.《论语》中记载,子路和冉有问孔子“闻斯行诸?(听到就行动吗?)”,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而对冉有则说“闻斯行之”(听到就行动起来)。这体现了孔子教学的哪一特点( )A.有教无类 B.温故知新 C.因材施教 D.学思结合11.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是(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为政以德 D.有教无类闯关03 群英荟萃:战国诸子的智慧交响12.【新素养·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同样的社会问题,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引发了社会制度的巨大变动B.争霸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C.“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兴起,人才辈出D.当时各国变法的推动13.墨子借鉴了孔子学说中“仁爱”“举贤才”等思想,战国竹简记载的儒家著述亦含有墨家“尚贤”、“节用”思想。这反映出( )A.儒墨思想的互鉴 B.学术环境的宽松C.诸子观点的趋同 D.阶级矛盾的缓和14.荀子主张实行“礼制”,明确尊卑等级;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二者都着眼于( )A.礼法并施 B.建构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人伦15.【新情境·时政热点】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传统文化创新表达与现代技术突破为核心,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重突破。其“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与“我偏要踏出一条自己的路”的宣言,直击观众内心。下列人物的思想与之最接近的是( )A.孔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子16.【新素养·历史解释】战国时期,管子提出“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治也”;墨子提出了“一同天下”;孟子强调“(天下)定为一”;荀子主张“齐一天下”“一制度”。他们的思想主张( )A.日益趋于统一 B.得到天子支持 C.注重经济建设 D.蕴含统一思想17.【新素养·家国情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和平友好”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到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与材料中的“基本理念”一致的是( )A.老子的“无为而治” B.孔子的“仁者爱人”C.墨子的“兼爱、非攻” D.韩非的“以法治国”18.【新情境·时政热点】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全球“圈粉”,体现了“和”文化的被广泛认同。这种文化基因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 )A.以民为本 B.天人合一 C.“兼爱”“非攻” D.仁者爱人19.秦朝采用法家的“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思想,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西汉初年统治者采纳“无为而治”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创了“文景之治”;唐太宗采用儒家“民贵君轻”的思想,开创了“贞观之治”。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 )A.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与创新B.使各学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C.为统治者制定治国方略提供借鉴D.促进了古代思想和文学艺术繁荣20.【新情境·家国情怀】一位同学在学习“百家争鸣”时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严重阻碍了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一源泉1.(2025·四川达州·中考真题)202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该条例精神与古代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一脉相承( )A.老子:无为而治 B.孟子:实行仁政 C.墨子:提倡节俭 D.韩非:依法治国2.【新情境·以古鉴今】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小明同学老是不按时交作业,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他的学习小组提出了以下四种解决方案。其中体现了诸子百家中道家思想的是( )A.互相关爱、共同克服 B.制定规则、严管严罚C.顺应天性、自我觉悟 D.真情感化、道德教育3.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张不同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A.先进性 B.连续性 C.包容性 D.和平性4.【新情境·以古鉴今】下列两个事例中体现出的共同精神追求是( )《论语·乡党》中记载,有一天,孔子家中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到家中后看见马棚被烧,不是着急问·马怎么样了,而是询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 2024年12月19日,河北省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重要论述,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A.无为而治 B.以民为本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普适性的思想,如老子认为“道”是万物本原,孔子的“仁”相较于“礼”能覆盖社会所有成员,法家认为一切应以“法”为评判标准,墨家则主张“兼爱”“尚贤”等。这种普适性思想的出现( )A.加剧了民族矛盾与社会分裂 B.源于对理想社会秩序的追求C.体现了南方是政治文化中心 D.阻碍了农业技术的进步提高6.【新情境·探究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代安徽桐城“六尺巷”因礼让故事闻名。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在家书中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与邻居各让三尺,形成六尺巷。这一故事承载了谦和礼让、以德服人的传统美德,其精神内核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修身齐家”等思想一脉相承。材料二 2024年,安徽桐城市将“六尺巷调解法”引入基层治理,通过“听(倾听诉求)、辨(辨明是非)、劝(劝解疏导)、借(借古喻今)、让(互谅互让)、和(握手言和)”六步走法则化解矛盾。例如,五楼空调漏水影响三楼住户休息,社区工作人员引导双方协商,最终五楼主动维修,三楼承担部分费用,矛盾得以和解。这一方法强调“不强制干预,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体现了“以和为贵”与“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结合。——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民网等(1)依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反映的思想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哪两个思想学派。(2)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这些思想学派诞生的共同历史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分析这些中华传统学说思想对于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7课 百家争鸣(情境化作业)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原卷版).docx 第7课 百家争鸣(情境化作业)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