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情境化作业)(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情境化作业)(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情境化作业)
闯关01 天:宇宙规律——天文、历法与医学
1.【新素养·史料实证】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古代中原人民具有( )
A.扎实的农耕知识 B.朴素的天文学智慧
C.丰富的手工业技术 D.高超的建筑工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巩义双槐树遗址北斗九星、甲骨文中常见干支纪日、商丘观星授时火星台(阙伯台)遗址”可知,材料明确提到了北斗九星、干支纪日和观星授时火星台,这些都是古代天文学观察和应用的实例。北斗九星是古代导航和天文观测的重要工具,干支纪日则是一种基于天文现象的时间记录方式,而观星授时火星台则直接与天文观测和农业生产的时间安排有关。这些都体现了古代中原人民在天文学方面的朴素智慧,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关于天文观测等内容,而非直接体现农业上的农耕,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关于天文观测等内容,并没有提及与手工业技术相关的内容,与制造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天文学观测和应用的,甲骨文中常见干支纪日与建筑工艺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农历,又称夏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了阴阳合历。之所以得名为“农历”,是因为( )
A.由古代农民集体编制 B.能够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C.纪念传说中的神农氏 D.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历之所以被称为“农历”是因为它在古代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每个节气都与农业活动紧密相关,B项正确,历法的编撰需要专业而精准,需要专业的知识,农历并不是由农民集体编制的,排除A项,神农氏教民耕种五谷,但农历的由来与神农氏无关,排除C项;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的需求需要农历这样的历法来指导,但这与“农历”得名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书。书中描述:每年三月人们投入到采桑养蚕的工作中。到了五月,则要种植作为丝织品染料的蓝草。据此可推断( )
A.中国是最早出现历法的国家
B.《夏小正》是研究夏王朝的唯一史料
C.养蚕缫丝是当时重要的生计
D.《夏小正》记录了当时农事生产生活
【答案】D
【解析】据题干“每年三月人们投入到采桑养蚕的工作中。到了五月,则要种植作为丝织品染料的蓝草”可知,题干信息反映了《夏小正》记录了当时农事生产生活,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不能直接推断中国是最早出现历法的国家,排除A项;“《夏小正》是研究夏王朝的唯一史料”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题干主要是记录了当时农事生产生活,不能说明“养蚕缫丝是当时重要的生计”,排除C项。故选D项。
4.【新情境·时政热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中国式浪漫”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一经播出便好评如潮。其中“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反映了( )
A.农作物品种丰富 B.种植技术推陈出新
C.耕地面积的扩大 D.农历节气指导农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可知,芒种是农作物栽培的好时期,又一轮农作物开始成长。时至夏至,进入了农人一年最为繁忙的夏收、夏种季节,表明农历节气指导农耕,D项正确;诗句主要强调的是在“芒种”和“夏至”这两个节气时农作物生长的状态,没有体现农作物品种丰富这一信息,排除A项;诗句中没有涉及种植技术改进、创新的内容,重点是节气与农作物生长阶段的对应,排除B项;从诗句中无法看出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主要是围绕节气和农作物,排除C项。故选D项。
5.早期人类在采集、狩猎过程中,通过观察动植物特性,逐渐发现部分植物、矿物具有缓解病痛的作用,形成“尝百草”的医药探索模式。这有利于研究我国( )
A.农耕文明的起源B.文化艺术的起源 C.中医文化的起源 D.政治制度的起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医文化的起源以草药、矿物的药用探索为基础,“尝百草”是教材中描述远古医药实践的典型表述(如传说神农氏尝百草发明医药)。题干中“观察动植物特性”“缓解病痛”直接体现了中医对自然药物的早期认知,符合中医文化起源的研究范畴,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植物、矿物缓解病痛”的医药探索,与农业生产无关,排除A项;题干内容围绕医药实践,不属于艺术范畴,排除B项;政治制度的起源关注原始社会的部落管理、早期国家的形成(如夏朝的世袭制、商朝的宗法制),与医药探索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新素养·史料实证】2012年,四川省出土了近千枚竹简,命名为“天回医简”。经专家学者论证,竹简中的“敝昔”就是传说中的扁鹊,而“天回医简”极有可能就是《史记》里面记载的失传了两千多年的扁鹊医书。由此可见( )
A.传说故事就是真实历史 B.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C.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 D.文物与文献同时代出现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天回医简,经专家学者论证,竹简中的‘敝昔’就是传说中的扁鹊,极有可能就是《史记》里面记载的失传了两千多年的扁鹊医书”和所学知识可知,“天回医简”这一文物与《史记》中关于扁鹊医书的文献记载相互关联,体现了文物与文献之间的相互印证关系,B项正确;虽然“天回医简”与扁鹊传说有关,但仅这一个例子不能就此认定所有传说故事都是真实历史,传说往往包含想象等成分,排除A项;题干只是通过文物和文献的关联来说明问题,并没有对文献记录和其他方式的真实性进行比较,不能得出文献记录更具真实性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说明文物与文献之间存在关联,能够相互补充和验证,并没有提及文物(“天回医简”)与文献(《史记》)是同时代出现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7.某校在“走进博物馆”的研学活动中,在广州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发现了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该著作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史称“医书之祖”。据此可知,他们研学的内容是( )
A.《庄子》 B.《诗经》 C.《扁鹊》 D.《黄帝内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讲述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还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在中医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尊称为“医书之祖”,D项正确;《庄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阐述了道家的思想理念和人生态度等,并不是医学典籍,排除A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不涉及医学知识,排除B项;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他发明了“望、闻、问、切” 四诊法等医学成就,但并没有名为《扁鹊》的这样一部被称为 “医书之祖” 且符合题目描述的医学典籍,排除C项。故选D项。
闯关02 地:人间秩序——甲骨文与青铜器
8.(2025·山东烟台·中考真题)殷墟遗址是一座商文明的巨大宝库,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下列文物出土于这座“宝库”的是( )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司母戊鼎
C.毛公鼎 D.商鞅铜方量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器,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朝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出土于殷墟遗址,B项正确;人面鱼纹彩陶盆,是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具,与“殷墟遗址”的内容不符,排除A项;西周毛公鼎,铸有文字497个,一说499个,是目前所见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不是商朝的,排除C项;商鞅铜方量是战国商鞅变法时期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新素养·史料实证】2024年陕西宝鸡周原遗址的宫城南门外壕沟内出土卜甲、卜骨残片213片,初步辨识出刻辞295字,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军事战争、数字卦等多方面,历史价值重大。据此可知( )
A.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B.遗址中有大量的宫殿建筑群
C.商周时期青铜器数量多种类丰富
D.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答案】D
【解析】据题干“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军事战争、数字卦等多方面,历史价值重大”可知,题干指出周原遗址出土的甲骨刻辞内容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军事战争等多方面,直接说明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丰富,D项正确;周原遗址位于黄河流域,与长江下游无关,排除A项;“大量宫殿建筑群”题干未直接提及,仅提到“宫城南门”,排除B项;青铜器是一种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与题干中的卜甲、卜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新情境】郑州地铁4号线会展中心站内,“先下后上文明乘车”提示标语下方配有古文翻译,这是为了宣传( )
A.灵宝西坡遗址出土的彩陶 B.良渚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
C.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 D.殷墟遗址发现的甲骨文字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郑州地铁4号线会展中心站内,‘先下后上文明乘车’提示标语下方配有古文翻译”结合所学可知,殷墟遗址发现的甲骨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之一 ,在宣传文明乘车标语下方配古文翻译,很有可能是宣传甲骨文字,D项正确;灵宝西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主要体现的是当时的制陶工艺等方面,与古文字宣传关系不大,排除A项;良渚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突出的是玉器制作等文化特征,并非古文字,排除B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主要展示的是当时的饰品等方面,和古文字宣传不相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甲骨文中的猪和犬分别写作和,侧面视像猪之形,侧面视像犬状,但突出犬尾巴上翘的特征,极为生动传神。这反映出其造字方法是( )
A.指事 B.会意 C.形声 D.象形
【答案】D
【解析】据题干“侧面视像犬状,但突出犬尾巴上翘的特征,极为生动传神”和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条形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猪和犬字是直接描绘外形特征,D项正确;指事是用象征符号或图形上加以指示性符号表义,排除A项;会意是组合多个部件表新意义,排除B项;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叫形声,排除C项。故选D项。
12.【新素养·史料实证】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 )
A.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 B.青铜铸造技术进步,品种多样
C.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 D.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
【答案】B
【解析】据题干“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可知,妇好墓出土青铜制品丰富,包括礼器、工具、武器等,说明当时青铜器种类丰富,多样化的器物种类反映了技术进步和铸造能力的提升,B项正确;广泛使用青铜制品不符合史实,商朝青铜器主要用于贵族礼器和军事,未普及到社会各领域,排除A项;武器均用青铜铸造说法过于绝对,且题干未提及战争频繁,排除C项;未出现青铜农具错误,商朝已有少量青铜农具,但未普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3.【新情境·跨学科】经光谱定性分析,司母戊鼎成分中铜占84.77%,锡占11.64%,铅占2.79%,与《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青铜合金比例基本相符。这主要说明司母戊鼎( )
A.用于祭祀 B.属于商朝时期
C.铸造工艺成熟 D.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成分经测定和《周礼 考工记》记载的青铜合金比例基本相符,说明其在铸造时对铜、锡、铅等比例把控精准,反映出铸造工艺成熟,C项正确;题干围绕司母戊鼎的成分及与文献记载的青铜合金比例对比展开,未提及 “用于祭祀” 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任何信息能体现司母戊鼎 “属于商朝时期”,重点在成分与合金比例,排除B项;题干没有将司母戊鼎与其他青铜器在大小方面比较,未体现 “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排除D项。故选C项。
14.【新素养·史料实证】下图所示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的部分器物,其铭文中的四个字“太保墉燕”(意为“太保召公奭来到燕地建设都城”),填补了青铜时代城市设计记载的空白。据此可知,这些文物( )
A.属于研究西周青铜器的二手史料 B.表明北京曾作为周朝都城而闻名
C.实证了姜太公辅佐武王伐纣灭商 D.是分封制下北京建城发展的见证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的部分器物,其铭文中的四个字‘太保墉燕’(意为‘太保召公奭来到燕地建设都城’),填补了青铜时代城市设计记载的空白”可知,铭文“太保墉燕”直接印证了召公奭(周初太保)受封于燕地并建设都城的历史,据此可知,这些文物是分封制下北京建城发展的见证,D项正确;出土的文物属于一手史料,排除A项;铭文仅说明召公奭(太保)在燕地(今北京一带)建设都城,但北京并非周朝核心都城,排除B项;铭文中的“太保”指召公奭(周初重臣),与姜太公无关,且铭文中未提及伐纣灭商,排除C项。故选D项。
15.【新情境·时政热点】2025年为农历乙巳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眉眼设计的灵感就来源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蛇身上的歧羽纹、臣字目。其中臣字目纹样也广泛出现在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和玉器上。这说明( )
A.青铜铸造技术日臻成熟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C.艺术审美观念存在差异 D.青铜器物注重军事用途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信息“三星堆遗址”“其中臣字目纹样也广泛出现在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和玉器上”可知,三星堆遗址属于长江流域文明,中原地区代表黄河流域文明,三星堆青铜蛇上的臣字目纹样在中原地区青铜器和玉器上也广泛出现,说明不同地区的文明既有各自特色(多元),又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体),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正确;题干重点强调的是三星堆遗址青铜蛇上的纹样在中原地区也有出现,并非围绕青铜铸造技术是否成熟展开,排除A项;纹样有相似之处,说明艺术创作审美观念相似,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青铜器军事方面的描述,不能得出该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闯关03 人:诗歌源头——《诗经》与“楚辞”
16.【新素养·历史解释】《诗经》十五国风中,全部或大部分属于中原地区的有9个,占总数的60%;以篇数而论,属于中原九国的诗篇共计109首,占国风总数的70%。这反映出( )
A.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B.《诗经》的创作风格单一
C.华夏文明的多元发展 D.黄河流域是诗歌发源地
【答案】A
【解析】据题干“《诗经》十五国风中,中原地区相关的国占总数 60%,中原九国诗篇占国风总数70%” 和所学知识可知,《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国风大多和中原文化有关,说明当时中原地区处于文化中心,文化成就居多,博大精深,A项正确;《诗经》分为“风”“雅”“颂”,所以其创作风格是多元化,而不是单一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表现出华夏文明的多元发展,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黄河流域就是我国诗歌发源地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7.【新素养·历史解释】中国诗歌源头处的《诗经》和“楚辞”,分别奠定了中国诗歌风格的两种不同的最基本范式,显示出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不同的地域特点:河朔(北方)重乎气质,江左(南方)贵于清绮(文风清淡)。材料分析( )
A.折射了古代文学的地域特色 B.认为文学只有两种范式
C.表明文学风格无关地域环境 D.否定经济对文学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据题干“显示出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不同的地域特点:河朔(北方)重乎气质,江左(南方)贵于清绮(文风清淡)”和所学知识可知,因为《诗经》代表黄河流域文明,“楚辞”代表长江流域文明,它们体现了不同地域文明的特点,也就折射出古代文学的地域特色,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诗经》和“楚辞”固定了不同的基本范式,但并没有表明文学只有这两种范式,“只有”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明确提到《诗经》和“楚辞”显示出不同流域文明的地域特点,说明文学风格和地域环境是有关的,并非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诗经》和“楚辞”固定了不同的基本范式,并没有提及经济对文学的影响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8.【新情境·时政热点】日全食,又称日全蚀,是一种罕见的天文现象。2024年4月8日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在北美洲上演,专家预测下一次日全食将发生于2044年8月23日。追本溯源,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记载在( )
A.《春秋》 B.《诗经》 C.《离骚》 D.《黄帝内经》
【答案】B
【解析】据题干“专家预测下一次日全食将发生于2044年8月23日。追本溯源,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记载在”和所学知识可知,《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B项正确;《春秋》中记载了哈雷彗星,排除A项;《离骚》表达了屈原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排除C项;《黄帝内经》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9.【新素养·家国情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这首诗反映了秦国人民( )
A.崇尚武力,热爱国家 B.崇尚秦王,愚忠愚孝
C.勤劳勇敢,热爱生活 D.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的意思是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崇尚武力、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因此选项“崇尚武力,热爱国家”符合题意,A项正确;“崇尚秦王,愚忠愚孝”是对题干信息的错误解读,与题干主旨强调的崇尚武力,热爱国家不符,排除B项;“勤劳勇敢,热爱生活”主要与农耕生活相关,与题干反映的军事方面的信息不符,排除C项;“反对战争,热爱和平”是墨家的主张,与题干主旨“崇尚武力,热爱国家”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0.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余读《离骚》《天问》……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作者的意思是( )
A.屈原应该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
B.楚辞体作品缺乏远大志向追求
C.被屈原遗作中爱国志向所感动
D.认为屈原的遭遇和结局太悲惨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余读《离骚》《天问》……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离骚》《天问》是屈原的代表作品,作品表达了作者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司马迁“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表达了司马迁对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赞扬,C项正确;题干体现了司马迁对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赞扬,与屈原应该积极投身于文学、楚辞体作品缺乏远大志向追求无关,排除AB项;题干体现的是对屈原爱国情感的赞誉,未涉及屈原命运的不平,排除D项。故选C项。
1.(2025·湖北·中考真题)据考证,商朝的汉字数量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现在常用的汉字多数在商朝已经定型,如祖、父、妣(bǐ)、母、兄、弟、姑、子等亲属称谓当时已出现。这说明商朝( )
A.文字较为成熟 B.统治范围扩大 C.社会等级森严 D.王权色彩浓厚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提到商朝汉字数量超 4400个,已识别超1500个,且常用汉字多数定型,像亲属称谓等都已出现。这表明商朝的文字具备一定规模和规范,能够较为成熟地记录信息、表达含义,所以可说明文字较为成熟,A项正确;题干内容围绕商朝文字的发展情况,如数量、定型等,未涉及统治范围(如疆域大小、管辖区域 )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统治范围扩大的结论,排除B项;虽然亲属称谓可能反映一定家族等级,但仅从这些信息不能全面体现社会等级森严(社会等级还涉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阶级差异 ),题干重点是文字,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关于王权(如王的权力、统治方式、王权象征 )的描述,无法得出王权色彩浓厚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5·广东广州·中考真题)下图为出土于殷墟的亚长牛尊,其材质坚硬,铜、锡、铅成分配比合理。它以野生水牛为造型,头前伸,嘴微张,憨态可掬;牛身上绘有二十六只动物,花纹细腻。这反映了商朝( )
亚长牛尊
A.海外贸易活跃 B.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
C.牛耕得到普及 D.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
【答案】B
【解析】据题干“殷墟的亚长牛尊”、“它以野生水牛为造型,头前伸,嘴微张,憨态可掬;牛身上绘有二十六只动物,花纹细腻”和所学知识可知,殷墟是商朝遗址,商朝是青铜时代,青铜器技术高超,殷墟出土的牛尊就是一个青铜器,造型形象,花纹细腻,可反映商朝青铜技术高超,B项正确;海外贸易和题干无关,排除A项;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得到推广和普及,排除C项;甲骨文内容丰富和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5·四川广安·中考真题)文物是凝固的历史。“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以上介绍,体现了何尊这一文物的( )
A.历史价值 B.艺术价值 C.科学价值 D.经济价值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可知其以实物史料提供了“中国”一词最早的证明,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A项正确;艺术价值是指其制作工艺的精美,材料未涉及此方面的论述,排除B项;科学价值是指其制作具有科学性,或者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材料未涉及此内容的论述,排除C项;经济价值是指其可以带来经济利润,材料未涉及此内容的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
4.【新情境·时政热点】2025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眉眼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蛇身上的歧羽纹、臣字目。其中臣字目纹样也广泛出现在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和玉器上。这说明( )
A.当时青铜铸造技术臻于成熟 B.青铜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
C.艺术创作审美观念趋向统一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2025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眉眼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蛇身上的歧羽纹、臣字目。其中臣字目纹样也广泛出现在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和玉器上”可知,臣字目纹样作为商周青铜器的典型纹饰,既出现在三星堆青铜蛇形器上,又广泛分布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和玉器,体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影响,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D项正确;题干未直接涉及技术层面的描述,且三星堆与中原的青铜技术虽有共性(如块范法),但三星堆独特的芯骨工艺(如青铜器内的木条支撑)显示其技术具有本土创新,因此,技术成熟并非题干主旨,排除A项;题干讨论的是纹饰的文化象征意义,而非器物的实际用途。三星堆青铜蛇和中原玉器上的臣字目纹样更多与祭祀、礼仪相关,与“生活化”无关,排除B项;尽管臣字目纹样在两地出现,但三星堆与中原的艺术风格差异显著:三星堆以夸张的青铜面具、神树为特色,中原则以庄重的礼器为核心,这种差异表明,两地审美观念并未“统一”,而是通过纹饰共享体现文化认同下的多元共存,排除C项。故选D项。
5.【新情境·跨学科】《诗经》内容丰富,不仅记录了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提到了选择农作物良种种植的观念。这表明《诗经》( )
A.文笔清新 B.想象丰富 C.关注现实 D.韵律典雅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诗经》内容丰富,不仅记录了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提到了选择农作物良种种植的观念”可知,《诗经》聚焦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和农业等方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体现了其关注现实的特点,C项正确;文笔清新通常指文章的写作风格清新自然、优美灵动,重点在于文字的表现形式和给人的审美感受,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想象丰富主要侧重于作品中充满奇幻、夸张、超越现实的想象内容,而题干《诗经》是对现实的记载,排除B项;韵律典雅强调的是《诗经》在韵律方面具有优美、高雅、规范等特点,属于诗歌的形式和音韵范畴,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6.【新素养·史料实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青铜器图片 青铜器简介
A介绍序号( ) ①商朝晚期礼器,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角各塑一羊,显现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是十大传世国宝之一。②西周早期祭器,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尊内铭文中发现了“宅兹中国”四个字,这是最早出现的关于“中国”两个字的记载。 ③西周早期炊器,其器壁较厚,壁斜外张,立耳微外撇,腹部横向宽大,成垂腹状,下承三蹄足。壁铸铭文记载了周康王讲述商朝大臣沉溺于酒亡国的故事。它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
B介绍序号( )
C介绍序号( )
(1)阅读青铜器图片的简介,在相应的青铜器图片中填写介绍序号。
A B C
材料二
堇鼎,1975年出土于北京琉璃河遗址贵族墓地,为西周早期青铜器。堇鼎内壁铸有铭文 26 字,释文:燕侯派大臣“堇”前往宗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为太保(召公奭,燕侯克的父亲)奉献食物,太保于庚申之日赏赐“堇”许多贝币(西周初期货币),为纪念此荣誉特做此器。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召公奭以其长子就封于燕,填补了文献史料对西周燕国记载的不足,进一步证实了北京琉璃河地区即当时古燕国的始封地。
(2)根据材料二写出堇鼎铭文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的名称,并分析其发现的意义。
材料三
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鼎重达 832.84公斤,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金属原料铸造。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4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大约需要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司母戊鼎工艺制作的特点。谈谈青铜器铸造所体现的工匠精神。
【答案】(1) ③ ① ②
(2)分封制。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召公奭以其长子就封于燕;填补了文献史料对西周燕国记载的不足;进一步证实了北京琉璃河地区即当时古燕国的始封地。
(3)工艺复杂,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等。
【解析】(1)填空:据材料“四角各塑一羊……是十大传世国宝之一”并结合所学可知,该青铜器为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的青铜礼器,属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四羊方尊以四只卷角羊为装饰,羊头和龙纹装饰,结构复杂,铸造工艺高超,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与材料信息相符,因此其为四羊方尊;据材料“宅兹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因此其为何尊;据材料“西周早期炊器,其器壁较厚,壁斜外张,立耳微外撇,腹部横向宽大,成垂腹状,下承三蹄足”可知,其为大盂鼎,鼎内有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讲述商朝大臣沉溺于酒亡国的故事,内容还包括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建国的经验,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这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和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与材料信息相符。而A为大盂鼎,其介绍序号为③;B为四羊方尊,其介绍序号为①;C为何尊,其介绍序号为②。
(2)名称:据材料二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召公奭以其长子就封于燕,填补了文献史料对西周燕国记载的不足”可知,分封于燕体现了分封制的实行,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与材料信息相符,因此该制度为分封制。
意义:据材料二“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召公奭以其长子就封于燕”可知,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召公奭以其长子就封于燕;据材料二“填补了文献史料对西周燕国记载的不足”可知,填补了文献史料对西周燕国记载的不足;据材料二“进一步证实了北京琉璃河地区即当时古燕国的始封地”可知,进一步证实了北京琉璃河地区即当时古燕国的始封地。
(3)特点:据材料三“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4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大约需要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并结合所学司母戊鼎的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工艺复杂,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工匠精神:据材料一“十大传世国宝之一”等信息可知,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等。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情境化作业)
闯关01 天:宇宙规律——天文、历法与医学
1.【新素养·史料实证】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古代中原人民具有( )
A.扎实的农耕知识 B.朴素的天文学智慧
C.丰富的手工业技术 D.高超的建筑工艺
2.农历,又称夏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了阴阳合历。之所以得名为“农历”,是因为( )
A.由古代农民集体编制 B.能够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C.纪念传说中的神农氏 D.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3.《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书。书中描述:每年三月人们投入到采桑养蚕的工作中。到了五月,则要种植作为丝织品染料的蓝草。据此可推断( )
A.中国是最早出现历法的国家
B.《夏小正》是研究夏王朝的唯一史料
C.养蚕缫丝是当时重要的生计
D.《夏小正》记录了当时农事生产生活
4.【新情境·时政热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中国式浪漫”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一经播出便好评如潮。其中“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反映了( )
A.农作物品种丰富 B.种植技术推陈出新
C.耕地面积的扩大 D.农历节气指导农耕
5.早期人类在采集、狩猎过程中,通过观察动植物特性,逐渐发现部分植物、矿物具有缓解病痛的作用,形成“尝百草”的医药探索模式。这有利于研究我国( )
A.农耕文明的起源B.文化艺术的起源 C.中医文化的起源 D.政治制度的起源
6.【新素养·史料实证】2012年,四川省出土了近千枚竹简,命名为“天回医简”。经专家学者论证,竹简中的“敝昔”就是传说中的扁鹊,而“天回医简”极有可能就是《史记》里面记载的失传了两千多年的扁鹊医书。由此可见( )
A.传说故事就是真实历史 B.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C.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 D.文物与文献同时代出现
7.某校在“走进博物馆”的研学活动中,在广州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发现了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该著作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史称“医书之祖”。据此可知,他们研学的内容是( )
A.《庄子》 B.《诗经》 C.《扁鹊》 D.《黄帝内经》
闯关02 地:人间秩序——甲骨文与青铜器
8.(2025·山东烟台·中考真题)殷墟遗址是一座商文明的巨大宝库,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下列文物出土于这座“宝库”的是( )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司母戊鼎
C.毛公鼎 D.商鞅铜方量
9.【新素养·史料实证】2024年陕西宝鸡周原遗址的宫城南门外壕沟内出土卜甲、卜骨残片213片,初步辨识出刻辞295字,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军事战争、数字卦等多方面,历史价值重大。据此可知( )
A.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B.遗址中有大量的宫殿建筑群
C.商周时期青铜器数量多种类丰富
D.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10.【新情境】郑州地铁4号线会展中心站内,“先下后上文明乘车”提示标语下方配有古文翻译,这是为了宣传( )
A.灵宝西坡遗址出土的彩陶 B.良渚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
C.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 D.殷墟遗址发现的甲骨文字
11.甲骨文中的猪和犬分别写作和,侧面视像猪之形,侧面视像犬状,但突出犬尾巴上翘的特征,极为生动传神。这反映出其造字方法是( )
A.指事 B.会意 C.形声 D.象形
12.【新素养·史料实证】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 )
A.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 B.青铜铸造技术进步,品种多样
C.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 D.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
13.【新情境·跨学科】经光谱定性分析,司母戊鼎成分中铜占84.77%,锡占11.64%,铅占2.79%,与《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青铜合金比例基本相符。这主要说明司母戊鼎( )
A.用于祭祀 B.属于商朝时期
C.铸造工艺成熟 D.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14.【新素养·史料实证】下图所示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的部分器物,其铭文中的四个字“太保墉燕”(意为“太保召公奭来到燕地建设都城”),填补了青铜时代城市设计记载的空白。据此可知,这些文物( )
A.属于研究西周青铜器的二手史料 B.表明北京曾作为周朝都城而闻名
C.实证了姜太公辅佐武王伐纣灭商 D.是分封制下北京建城发展的见证
15.【新情境·时政热点】2025年为农历乙巳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眉眼设计的灵感就来源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蛇身上的歧羽纹、臣字目。其中臣字目纹样也广泛出现在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和玉器上。这说明( )
A.青铜铸造技术日臻成熟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C.艺术审美观念存在差异 D.青铜器物注重军事用途
闯关03 人:诗歌源头——《诗经》与“楚辞”
16.【新素养·历史解释】《诗经》十五国风中,全部或大部分属于中原地区的有9个,占总数的60%;以篇数而论,属于中原九国的诗篇共计109首,占国风总数的70%。这反映出( )
A.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B.《诗经》的创作风格单一
C.华夏文明的多元发展 D.黄河流域是诗歌发源地
17.【新素养·历史解释】中国诗歌源头处的《诗经》和“楚辞”,分别奠定了中国诗歌风格的两种不同的最基本范式,显示出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不同的地域特点:河朔(北方)重乎气质,江左(南方)贵于清绮(文风清淡)。材料分析( )
A.折射了古代文学的地域特色 B.认为文学只有两种范式
C.表明文学风格无关地域环境 D.否定经济对文学的影响
18.【新情境·时政热点】日全食,又称日全蚀,是一种罕见的天文现象。2024年4月8日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在北美洲上演,专家预测下一次日全食将发生于2044年8月23日。追本溯源,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记载在( )
A.《春秋》 B.《诗经》 C.《离骚》 D.《黄帝内经》
19.【新素养·家国情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这首诗反映了秦国人民( )
A.崇尚武力,热爱国家 B.崇尚秦王,愚忠愚孝
C.勤劳勇敢,热爱生活 D.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20.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余读《离骚》《天问》……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作者的意思是( )
A.屈原应该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
B.楚辞体作品缺乏远大志向追求
C.被屈原遗作中爱国志向所感动
D.认为屈原的遭遇和结局太悲惨
1.(2025·湖北·中考真题)据考证,商朝的汉字数量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现在常用的汉字多数在商朝已经定型,如祖、父、妣(bǐ)、母、兄、弟、姑、子等亲属称谓当时已出现。这说明商朝( )
A.文字较为成熟 B.统治范围扩大 C.社会等级森严 D.王权色彩浓厚
2.(2025·广东广州·中考真题)下图为出土于殷墟的亚长牛尊,其材质坚硬,铜、锡、铅成分配比合理。它以野生水牛为造型,头前伸,嘴微张,憨态可掬;牛身上绘有二十六只动物,花纹细腻。这反映了商朝( )
亚长牛尊
A.海外贸易活跃 B.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
C.牛耕得到普及 D.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
3.(2025·四川广安·中考真题)文物是凝固的历史。“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以上介绍,体现了何尊这一文物的( )
A.历史价值 B.艺术价值 C.科学价值 D.经济价值
4.【新情境·时政热点】2025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眉眼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蛇身上的歧羽纹、臣字目。其中臣字目纹样也广泛出现在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和玉器上。这说明( )
A.当时青铜铸造技术臻于成熟 B.青铜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
C.艺术创作审美观念趋向统一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5.【新情境·跨学科】《诗经》内容丰富,不仅记录了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提到了选择农作物良种种植的观念。这表明《诗经》( )
A.文笔清新 B.想象丰富 C.关注现实 D.韵律典雅
6.【新素养·史料实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青铜器图片 青铜器简介
A介绍序号( ) ①商朝晚期礼器,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角各塑一羊,显现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是十大传世国宝之一。②西周早期祭器,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尊内铭文中发现了“宅兹中国”四个字,这是最早出现的关于“中国”两个字的记载。 ③西周早期炊器,其器壁较厚,壁斜外张,立耳微外撇,腹部横向宽大,成垂腹状,下承三蹄足。壁铸铭文记载了周康王讲述商朝大臣沉溺于酒亡国的故事。它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
B介绍序号( )
C介绍序号( )
(1)阅读青铜器图片的简介,在相应的青铜器图片中填写介绍序号。
A B C
材料二
堇鼎,1975年出土于北京琉璃河遗址贵族墓地,为西周早期青铜器。堇鼎内壁铸有铭文 26 字,释文:燕侯派大臣“堇”前往宗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为太保(召公奭,燕侯克的父亲)奉献食物,太保于庚申之日赏赐“堇”许多贝币(西周初期货币),为纪念此荣誉特做此器。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召公奭以其长子就封于燕,填补了文献史料对西周燕国记载的不足,进一步证实了北京琉璃河地区即当时古燕国的始封地。
(2)根据材料二写出堇鼎铭文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的名称,并分析其发现的意义。
材料三
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鼎重达 832.84公斤,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金属原料铸造。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4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大约需要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司母戊鼎工艺制作的特点。谈谈青铜器铸造所体现的工匠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