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 秦统一中国(情境化作业)闯关01 秦灭六国1.【2025 河南中考】某学者曾说: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材料表明该学者( )A.认为秦的版图空前绝后 B.感叹秦的制度泽被后世C.批评秦的专制残酷暴虐 D.强调秦的统一顺应时势2.【2025 天津中考】有学者认为,研究秦统一中国的历史,离开睡虎地秦简等出土史料是很难的,仅依靠《史记》作为基本史料显然不够了。对这一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A.《史记》没有研究价值 B.睡虎地秦简史料价值更高C.秦的研究应综合多种史料 D.个人立场影响史学研究3.【时空观念】下面是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与①代表的朝代相关的史实是( )西周 → 春秋 战国 → ① → 西汉A.上承夏商,创立分封 B.诸侯争霸,铁犁牛耕C.百家争鸣,诸国变法 D.结束分裂,完成统一4.【唯物史观】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为这一现象出现奠定物质基础的是 ( )A.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安定统一 B.商鞅变法效果显著,实现富国强兵C.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网罗天下英才 D.秦国战争策略得当,采取远交近攻5.【唯物史观】“一代秦皇龙气魄,七千兵俑虎精神”说出了“千古一帝”席卷天下、实现统一的丰功伟业,其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 )A.商鞅变法起了决定作用 B.秦顺应了人民渴望统一的历史潮流C.长平之战起了关键作用 D.秦王嬴政具备实现统一的雄才大略6.【时空观念】年代尺有助于我们理清历史的脉络。“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诗中的“秦王扫六合”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哪一处 ( )公元元年前3世纪 前2世纪 2世纪 3世纪 7.【材料题】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对中国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他的历史功绩。材料一 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李斯原来是楚国的一个小吏,被嬴政拜为客卿。王翦是秦国名将,嬴政因未采纳王翦的建议,伐楚失败,就亲自到王翦家当面检讨。图1商鞅变法 图2长平之战(1)由材料一分析秦能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3分)材料二(2)结合材料二,描述秦灭六国的过程,并说出秦统一中国的重大历史意义。闯关02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山西 2025】《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反映了秦朝实行(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2.【2024·四川成都】毛泽东评价秦朝,“百代皆行秦政制”;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他们都肯定了秦朝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B.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C.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 D.万里长城的坚不可摧3.【史料实证】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该制度与西周分封制的本质区别在于( )A.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B.推行法家思想治国C.疆域范围扩大 D.诸侯权力受限4.【史料实证】“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唯其所好。自秦以来,唯天子之印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这说明 ( )A.秦朝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秦朝金玉为印,民用所好C.秦朝皇帝为民,与民共享 D.秦以前玉玺已为皇帝独有闯关03 巩固统一的措施1.【2025 江苏南京中考】历史学家在研究秦朝历史时,发现一份秦朝官方文件残片(如下图示意),上面的文字字体规整统一。根据所学知识,这与秦始皇的哪项措施直接相关?(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文字 C.修筑长城 D.推行郡县制2.【2024·山东烟台】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8-461号木方”记载内容中的“统一” ( )A.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 B.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C.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 D.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3.【史料实证】阳陵虎符(如图)是秦朝统一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兵符,用铜铸成,中分为二,刻有“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12个字。虎符上的这些文字应该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4.【史料实证】秦代铜权(称重器)刻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注:廿六年指公元前 221 年)(1)铭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2 分)(2)说明铜权作为实物史料的历史价值。(4 分)5.【综合探究·论述题】注:秦统一前,各国文字的形体非常混乱,如……注:秦统一前,各国货币不一。统一“马”字,就有多种写法。统一后,实行“同书文字”后……废除六国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半两钱。阅读材料,围绕“秦统一的利与弊”为主题,确定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要有总结。)1.【联系时政】随着中国的免签“朋友圈”扩容,出入境旅游热潮持续升温。2024年4月3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境外融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这也是陕西省首家文博单位发布的方便国外游客支付便利的融合服务平台。“秦始皇”的主要贡献是( )A.统一中国 B.焚书坑儒 C.轻徭薄赋 D.重文轻武2.【盲盒情境】打开 “秦朝贸易盲盒”,抽到以下场景,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商人用半两钱在咸阳市场购买丝绸 B.官员用小篆在竹简上记录户籍信息C.农民用不同规格的斗称量粮食 D.士兵沿驰道快速运送军粮3.【创设情境】作为咸阳市场的量器监督员,你负责检查商户使用的量器。下列情形中需要处罚的是( )A.粮商用商鞅方升售卖粟米 B.布商用楚国尺测量丝绸长度C.酒肆用统一规格的铜权称重 D.盐商用秦制斗斛分装食盐4.【剧场情境】某剧组拍摄 “焚书坑儒"”场景,以下道具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竹简书写的《诗经》《尚书》 B.丝绸绘制的地图C.刻有小篆的石碑 D.标注楷书的户籍简5.【戍卒家书情境】阅读秦朝戍卒李甲的家书:“…… 蒙将军令修长城,每五里设一烽燧。昨日匈奴来犯,吾辈燃狼粪为烟,半日传至咸阳…… 家中田亩可曾以商鞅方升丈量?盼寄半两钱十枚……”家书中反映的统一措施有( )① 修长城 ② 统一文字 ③ 统一度量衡 ④ 统一货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灵渠水利工程】作为灵渠工程的设计者,你向秦始皇汇报时应阐述的核心功能是( )A.凿通湘漓,连接长江珠江,利兵运粮 B.筑堤拦水,灌溉关中平原万亩农田C.疏通黄河,解除水患以安百姓 D.连接驰道,方便商旅往来贸易7.【跨学科·语文】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下面诗词准确反映秦长城作用的是 ( )A.奉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B.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C.万里长城横玉带,六街灯火已阑珊 D.长城绵绵无边际,绵延不断三千里8.【由古及今】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健全纪检监察制度是防止官吏贪污腐化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皇时期设置了( )A.丞相 B.御史大夫下C.太尉 D.郡守9.【秦朝的朋友圈情境】@咸阳市民甲:今天看到官府张贴的小篆告示,终于看懂了!以前六国文字太乱啦~@岭南商人乙:驰道修到家门口,运丝绸去咸阳只要10天!@匈奴使者丙:秦朝长城好长啊,根本过不去......(1)市民甲的评论反映了秦朝哪项措施?(2分)(2)商人乙和匈奴使者的评论分别说明了什么?(4分)(3)创意写作:【我的 “秦朝朋友圈”】以秦朝百姓身份发一条朋友圈,描述统一后的生活变化。(2分)10.【跨学科融合·数学】已知秦朝 1 两 = 24 铢,1 铢≈0.65 克。(1)计算一枚标准秦半两钱(12 铢)的重量。(2分)(2)半两钱与战国齐刀币(约 40 克)比较,分析货币统一对商业结算的意义。(4 分)第9课 秦统一中国(情境化作业)闯关01 秦灭六国1.【2025 河南中考】某学者曾说: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材料表明该学者( )A.认为秦的版图空前绝后 B.感叹秦的制度泽被后世C.批评秦的专制残酷暴虐 D.强调秦的统一顺应时势【答案】D【解析】该学者指出,近世对秦政的评价多斥其专制,但从实际来看,秦人开创中国统一的新局面,其努力 “均为当时事势所需”。这一观点的核心在于强调秦统一六国并非单纯的专制产物,而是顺应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兼并、民众渴望安定、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的历史趋势。A 选项 “秦的版图空前绝后” 与题干无关,题干未提及疆域问题;B 选项 “制度泽被后世” 侧重秦制的深远影响,而题干重点在于 “当时事势所需”,即统一的时代必然性;C 选项 “批评秦的专制” 与学者观点相悖,学者虽承认近世有此评价,但更强调秦统一的合理性。因此,该学者通过 “当时事势所需” 直接点明秦统一顺应历史潮流,正确答案为 D。2.【2025 天津中考】有学者认为,研究秦统一中国的历史,离开睡虎地秦简等出土史料是很难的,仅依靠《史记》作为基本史料显然不够了。对这一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A.《史记》没有研究价值 B.睡虎地秦简史料价值更高C.秦的研究应综合多种史料 D.个人立场影响史学研究【答案】C【解析】该观点强调研究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时,不能仅依赖《史记》等传统文献史料,还需结合睡虎地秦简等出土史料。这是因为不同类型的史料具有不同的价值和局限性:《史记》作为汉代文献,虽系统记载了秦代历史,但可能存在后人主观解读或信息偏差;而睡虎地秦简作为秦代的法律文书和竹简记录,属于一手实物史料,能更直接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因此,研究历史应综合多种史料,相互印证,才能更全面、客观地还原历史真相。A 选项 “《史记》没有研究价值” 表述错误,《史记》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B 选项 “睡虎地秦简史料价值更高” 过于绝对,两类史料各有优势,并非简单的价值高低之分;D 选项 “个人立场影响史学研究” 与题干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C,即秦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史料,以弥补单一史料的不足。3.【时空观念】下面是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与①代表的朝代相关的史实是( )西周 → 春秋 战国 → ① → 西汉A.上承夏商,创立分封 B.诸侯争霸,铁犁牛耕C.百家争鸣,诸国变法 D.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答案】D【解析】“上承夏商,创立分封” 描述的是西周时期的史实,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制,并非秦朝,A选项错误;“诸侯争霸,铁犁牛耕” 是春秋时期的特征,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相互争霸,铁犁牛耕开始推广,与秦朝无关,B选项错误;“百家争鸣,诸国变法” 主要发生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百家争鸣,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图强,并非秦朝的主要史实,C选项错误;“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符合秦朝的历史贡献。秦朝于公元前 221 年灭掉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D 选项正确。4.【唯物史观】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为这一现象出现奠定物质基础的是 ( )A.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安定统一 B.商鞅变法效果显著,实现富国强兵C.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网罗天下英才 D.秦国战争策略得当,采取远交近攻【答案】B【解析】李白诗句 “秦王扫六合” 描绘的是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壮举,而为此现象奠定物质基础的是B选项。商鞅变法在秦国成效显著,通过 “废井田、开阡陌” 等举措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极大激发了农业生产积极性,实现经济繁荣,为国家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同时 “奖励耕战” 政策让民众通过务农和军功获得爵位,既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又形成了 “富国强兵” 的良性循环。这种经济实力与军事力量的双重提升,构成了秦国能够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根本物质条件。其他选项中,A 项人民渴望统一属于社会心理因素,C项秦王的雄才大略和D项远交近攻的策略虽为统一提供了助力,但均不属于唯物史观强调的 “物质基础” 范畴,故正确答案为B。5.【唯物史观】“一代秦皇龙气魄,七千兵俑虎精神”说出了“千古一帝”席卷天下、实现统一的丰功伟业,其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 )A.商鞅变法起了决定作用 B.秦顺应了人民渴望统一的历史潮流C.长平之战起了关键作用 D.秦王嬴政具备实现统一的雄才大略【答案】B【解析】根据历史根本原因的分析,历史发展趋势或生产力原因是根本的,从本题看,A、C、D三项都是秦朝统一的重要原因或条件,只有B项是根本原因。6.【时空观念】年代尺有助于我们理清历史的脉络。“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诗中的“秦王扫六合”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哪一处 ( )公元元年前3世纪 前2世纪 2世纪 3世纪【答案】A【解析】世纪与年代的换算规则:公元前的世纪数为 “年份首位数 + 1”,例如公元前 221 年,首位数为 2,对应 “前 3 世纪”。公元前的年份数值越大,时间越早(如前 300 年早于前 200 年)。“秦王扫六合” 的时间:秦始皇于公元前 221 年完成统一六国,结束战国时期。年代尺位置分析前 3 世纪:时间范围为公元前 300 年 — 公元前 201 年。公元前 221 年处于前 300 年至前 201 年之间,属于前 3 世纪末期。前 2 世纪:公元前 200 年 — 公元前 1 年,晚于前 221 年,排除。2 世纪、3 世纪:属于公元后,与公元前 221 年无关,排除。7.【材料题】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对中国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他的历史功绩。材料一 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李斯原来是楚国的一个小吏,被嬴政拜为客卿。王翦是秦国名将,嬴政因未采纳王翦的建议,伐楚失败,就亲自到王翦家当面检讨。图1商鞅变法 图2长平之战(1)由材料一分析秦能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3分)答: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与秦抗衡;秦王嬴政善于用人,雄才大略。材料二(2)结合材料二,描述秦灭六国的过程,并说出秦统一中国的重大历史意义。答: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闯关02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山西 2025】《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反映了秦朝实行(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答案】B【解析】《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的记载,反映了秦朝实行的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西周以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分封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郡设郡守、郡尉、郡监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郡下设县,所有官员均由朝廷直接任免,不得世袭。这一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统治的局面,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为后世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制度,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时期,行省制则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均与题干中秦朝的制度不符,因此正确答案为 B 选项。2.【2024·四川成都】毛泽东评价秦朝,“百代皆行秦政制”;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他们都肯定了秦朝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B.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C.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 D.万里长城的坚不可摧【答案】A【解析】中央集秦朝建立了一套以皇帝为中心,包括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在内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打破了之前的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得国家权力高度集中。此后,历代王朝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上大多借鉴和发展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如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等,都是在秦朝制度基础上的演变和完善,故 A 选项正确;儒学独尊地位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的,与秦朝无关,故B选项错误;秦朝二世而亡,统治时间短暂,并非长治久安,所以C选项不符合史实;万里长城主要是军事防御工程,虽然是秦朝的重要工程成就,但与 “秦政制”“中国之政” 所指的政治制度无关,故 D 选项错误。3.【史料实证】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该制度与西周分封制的本质区别在于( )A.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B.推行法家思想治国C.疆域范围扩大 D.诸侯权力受限【答案】A【解析】郡县制下郡守由皇帝任免,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分封制下诸侯世袭统治,本质区别在于中央集权程度,A 项正确;B 项是治国思想,C 项是影响,D 项是分封制后期现象,均非本质区别。4.【史料实证】“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唯其所好。自秦以来,唯天子之印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这说明 ( )A.秦朝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秦朝金玉为印,民用所好C.秦朝皇帝为民,与民共享 D.秦以前玉玺已为皇帝独有【答案】A【解析】题干提及“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唯其所好。自秦以来,唯天子之印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鲜明体现了 A 选项 “秦朝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的本质。秦以前,金玉印的使用相对随意,民众可按个人喜好使用;而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将 “玺” 规定为天子专属的印信,且限定材质为玉,严禁群臣使用。这种对印信材质、称谓及使用权限的严格垄断,实质是通过制度化手段强化皇帝的至高权威,使皇权成为独一无二的权力象征,凸显了皇帝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独尊地位。B 项 “秦朝金玉为印,民用所好” 与题干中 “群臣莫敢用” 的表述矛盾;C 项 “秦朝皇帝为民,与民共享”与秦朝专制统治的史实不符;D 项“秦以前玉玺已为皇帝独有” 既违背题干中秦以前民众可用金玉印的描述,也忽视了“皇帝”称号始于秦朝的历史事实,故正确答案为 A。闯关03 巩固统一的措施1.【2025 江苏南京中考】历史学家在研究秦朝历史时,发现一份秦朝官方文件残片(如下图示意),上面的文字字体规整统一。根据所学知识,这与秦始皇的哪项措施直接相关?(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文字 C.修筑长城 D.推行郡县制【答案】B【解析】图片中秦朝官方文件的文字字体规整统一,这与秦始皇推行的 “统一文字” 措施直接相关。秦始皇为巩固统一,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消除了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差异,使政令能够在全国顺利推行,也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A 选项 “统一度量衡” 针对的是长度、容量、重量等标准的统一,与文字无关;C 选项 “修筑长城” 是军事防御工程,旨在抵御匈奴;D 选项 “推行郡县制” 是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题干强调的是文字的规整统一,而非经济、军事或政治制度,因此正确答案为 B。2.【2024·山东烟台】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8-461号木方”记载内容中的“统一” ( )A.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 B.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C.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 D.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答案】D【解析】秦统一文字、官府文书等主要是为了加强政治统治和管理的需要,虽然对思想文化交流有促进作用,但并没有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等,秦朝实行的思想文化政策相对较为专制,如 “焚书坑儒”,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所以A项错误;结束长期以来争战混乱局面的是秦统一六国这一军事和政治行动,而不是统一文字形体、官府文书等内容,故B项错误;C选项材料中所述的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等内容,与国家财政状况的改善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国家财政的改善通常与经济政策、税收制度、资源开发等因素相关,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秦统一文字形体,使得各地的人们在文字交流上有了统一的标准,有利于消除因地域差异导致的文化隔阂;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能让各级官府在传达政令、执行法律时更加规范和统一,减少误解和偏差,从而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故D项正确。3.【史料实证】阳陵虎符(如图)是秦朝统一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兵符,用铜铸成,中分为二,刻有“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12个字。虎符上的这些文字应该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答案】B【解析】题干指出阳陵虎符是秦朝统一后颁发的兵符,其上刻有 “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12 字,需判断文字字体。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下令以小篆为标准字体推行全国,取代此前六国文字,小篆字体规整、笔画圆转,是官方文书和器物铭文的规范用字。A项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与秦朝时间不符;C项隶书虽在秦朝已有萌芽,但主要作为民间便捷字体使用,并非官方正式字体;D项楷书形成于汉末,晚于秦朝,更不符合题干情境。因此,虎符上的文字应为秦朝官方推行的小篆,正确答案为B。4.【史料实证】秦代铜权(称重器)刻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注:廿六年指公元前 221 年)(1)铭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2 分)(2)说明铜权作为实物史料的历史价值。(4 分)【答案】(1)秦始皇统一六国(2 分)。(2)①佐证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政策;②反映中央集权制度建立;③小篆文字体现文化统一。(任答 2 点,每点 2 分)【解析】(1铭文 “廿六年,尽并兼天下诸侯” 对应公元前 221 年统一事件,准确答出得 2 分。(2从 “度量衡工具”“皇帝诏令”“小篆文字” 角度分析,每点对应史实得 2 分。5.【综合探究·论述题】注:秦统一前,各国文字的形体非常混乱,如……注:秦统一前,各国货币不一。统一“马”字,就有多种写法。统一后,实行“同书文字”后……废除六国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半两钱。阅读材料,围绕“秦统一的利与弊”为主题,确定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要有总结。)观点:秦统一中国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与发展。论证:①政治上,秦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打破贵族世袭,为后世王朝奠定政治制度基础。②经济上,秦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消除六国时期的经济壁垒,推动全国商品流通与经济整合,提升社会生产效率。③文化上,秦以小篆为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传播与认同,加速区域文化融合,形成中华文明共同体的核心凝聚力。结论:秦朝从政治制度到经济文化的统一措施深刻影响后世,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里程碑。评分标准:论点明确(2 分);史实准确(每点 3分,共 6 分);逻辑清晰,结论合理(2 分)。1.【联系时政】随着中国的免签“朋友圈”扩容,出入境旅游热潮持续升温。2024年4月3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境外融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这也是陕西省首家文博单位发布的方便国外游客支付便利的融合服务平台。“秦始皇”的主要贡献是( )A.统一中国 B.焚书坑儒 C.轻徭薄赋 D.重文轻武【答案】A【解析】秦始皇于公元前 230 年至前 221 年,先后攻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首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 —— 秦朝,A项正确;焚书坑儒,是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焚烧列国史书与民间私藏典籍(医药、占卜等除外),并坑杀非议朝政的方士、儒生四百余人。虽强化了中央集权,但破坏了文化传承,属于暴政行为,并非历史贡献,B项错误;秦始皇统治时期,大兴土木(如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墓),频繁征发劳役,赋税沉重,百姓负担极重,与 “轻徭薄赋” 完全不符,此政策反而是秦朝灭亡的诱因之一,C项错误;“重文轻武” 是宋朝为防止武将专权而推行的治国策略,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六国,统治中更侧重军事威慑与集权,与该政策无关,D项错误。2.【盲盒情境】打开 “秦朝贸易盲盒”,抽到以下场景,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商人用半两钱在咸阳市场购买丝绸 B.官员用小篆在竹简上记录户籍信息C.农民用不同规格的斗称量粮食 D.士兵沿驰道快速运送军粮【答案】C【解析】秦朝统一度量衡,C 项 "不同规格的斗" 不符合史实;A、B、D 均符合统一后的社会状况。3.【创设情境】作为咸阳市场的量器监督员,你负责检查商户使用的量器。下列情形中需要处罚的是( )A.粮商用商鞅方升售卖粟米 B.布商用楚国尺测量丝绸长度C.酒肆用统一规格的铜权称重 D.盐商用秦制斗斛分装食盐【答案】B【解析】秦朝统一度量衡,楚国尺属于六国旧制,B 项违规;A、C、D 均使用秦统一标准量器。4.【剧场情境】某剧组拍摄 “焚书坑儒"”场景,以下道具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竹简书写的《诗经》《尚书》 B.丝绸绘制的地图C.刻有小篆的石碑 D.标注楷书的户籍简【答案】D【解析】楷书形成于汉末,秦朝主要使用小篆和隶书,D 项错误;秦朝书籍多为竹简,地图可用丝绸绘制,石碑刻小篆,A、B、C 项符合史实。5.【戍卒家书情境】阅读秦朝戍卒李甲的家书:“…… 蒙将军令修长城,每五里设一烽燧。昨日匈奴来犯,吾辈燃狼粪为烟,半日传至咸阳…… 家中田亩可曾以商鞅方升丈量?盼寄半两钱十枚……”家书中反映的统一措施有( )① 修长城 ② 统一文字 ③ 统一度量衡 ④ 统一货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修长城、商鞅方升(度量衡)、半两钱(货币)均为统一措施,家书未提及文字统一,排除②,选 C。6.【灵渠水利工程】作为灵渠工程的设计者,你向秦始皇汇报时应阐述的核心功能是( )A.凿通湘漓,连接长江珠江,利兵运粮 B.筑堤拦水,灌溉关中平原万亩农田C.疏通黄河,解除水患以安百姓 D.连接驰道,方便商旅往来贸易【答案】A【解析】灵渠连接湘江与漓江,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便于南征百越的军事运输,A 正确;灌溉关中是郑国渠,B 错误;C、D 与灵渠无关。7.【跨学科·语文】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下面诗词准确反映秦长城作用的是 ( )A.奉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B.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C.万里长城横玉带,六街灯火已阑珊 D.长城绵绵无边际,绵延不断三千里【答案】A【解析】“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直接点明秦长城如铁牢般坚固,使得匈奴(蕃戎)不敢越过临洮侵扰,准确体现了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的作用。A项正确;B 项“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借长城反衬尧帝仁德,侧重政治理念而非防御功能;C 项“万里长城横玉带,六街灯火已阑珊”描绘长城景观与城市夜景,未涉及实际作用;D 项“长城绵绵无边际,绵延不断三千里” 仅描述长城长度,未体现军事价值。因此,A 项最符合题意。8.【由古及今】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健全纪检监察制度是防止官吏贪污腐化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皇时期设置了( )A.丞相 B.御史大夫下C.太尉 D.郡守【答案】B【解析】题干强调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考查秦始皇时期设置的相关官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掌管律令、图籍,符合题干 “监察官员” 的需求,故B选项正确。A项 “丞相” 分管行政事务,是百官之首;C项 “太尉” 负责军事,但秦朝实际并未常设此职;D项 “郡守” 是地方郡级行政长官,负责地方行政事务,三者均与监察职能无关。因此,正确答案为B。9.【秦朝的朋友圈情境】@咸阳市民甲:今天看到官府张贴的小篆告示,终于看懂了!以前六国文字太乱啦~@岭南商人乙:驰道修到家门口,运丝绸去咸阳只要10天!@匈奴使者丙:秦朝长城好长啊,根本过不去......(1)市民甲的评论反映了秦朝哪项措施?(2分)(2)商人乙和匈奴使者的评论分别说明了什么?(4分)(3)创意写作:【我的 “秦朝朋友圈”】以秦朝百姓身份发一条朋友圈,描述统一后的生活变化。(2分)【答案】(1)统一文字(2 分)。(2)商人乙:驰道修建促进交通发展; 匈奴使者:长城起到防御作用。(每点 2 分)(3)现在买东西都用半两钱,去邯郸卖布两天就到!官府的告示也能看懂啦,再也不怕走错路~(2分)【解析】(1)“小篆告示”“看懂六国文字” 对应 “书同文” 政策,准确答出措施名称得 2 分。(2)从 “驰道修到家门口”“长城过不去” 提取核心作用,每点准确得 2 分。(3)评分要点:体现 “统一货币 / 交通 / 文字” 中至少两点(1 分),语言符合情境(1 分)。10.【跨学科融合·数学】已知秦朝 1 两 = 24 铢,1 铢≈0.65 克。(1)计算一枚标准秦半两钱(12 铢)的重量。(2分)(2)半两钱与战国齐刀币(约 40 克)比较,分析货币统一对商业结算的意义。(4 分)【答案】(1)秦半两钱重量:12 铢 ×0.65 克 / 铢 = 7.8 克(2 分)(2)意义:①半两钱重量统一,便于标准化结算;②相比战国货币(如 40 克刀币)更轻便,利于携带(每点 2 分)。解析:(1)计算正确得 1 分。(2)从 “标准化” 和 “实用性” 分析,每点逻辑清晰得 2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9课 秦统一中国(情境化作业)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原卷版).docx 第9课 秦统一中国(情境化作业)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