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情境化作业)闯关01 削弱地方势力1.【2025·广东深圳中考】秦始皇规定历法的岁首(过年的时间)为十月初一,汉武帝将其改为正月初一。岁首的规定,让全国有了一致的行政时间。由此可知,他们的做法( )A.促进了科技发展 B.维护了国家统一C.丰富了节日文化 D.推广了法家思想【答案】B【解析】A:岁首的规定主要涉及的是时间制度的统一,与科技发展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统一全国的岁首,让全国在行政时间上保持一致,这有利于国家在行政、军事、经济等各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该选项符合题意。C:题干中强调的是岁首规定在行政时间上的作用,并非主要着眼于对节日文化的丰富,该选项与题干主旨不符。D: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主要思想并非法家思想,且岁首的规定与推广法家思想没有直接关联,该选项不正确。2.【2025·安徽中考】汉武帝认为部分郡辖域过大,故将一郡分成数郡,如从陇西郡分出天水郡,将酒泉郡一分为三。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有效管辖西域 B.加强中央集 C.抑制地方豪强度 D.废除封国制【答案】B【解析】汉武帝将大郡拆分为小郡,本质上是通过缩小地方行政单位的规模,削弱地方郡级政权的实力,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一举措与 “推恩令” 削弱封国的逻辑一致,均为强化中央集权的手段。西域管辖(A)主要通过设置西域都护府实现,与拆分内地郡域无关;抑制地方豪强(C)多通过迁徙豪强、任用酷吏等方式,非拆分郡县的主要目的;废除封国制(D)与题干无关,且汉代封国制并未完全废除。因此,正确答案为 B。3.【2025·北京中考】汉武帝在位中后期,多次巡行祭祀五岳。此后,五岳祭祀的国家制度逐渐完善。读图可知,汉武帝( )汉武帝在位前五岳示意图 汉武帝在位中后期五岳示意图A.依据黄老思想治国 B.北击匈奴扩大了疆域C.通过祭祀强化皇权 D.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答案】C【解析】A.依据黄老思想治国错误。黄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主要是汉初文景时期的治国理念,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核心,与黄老思想无关。B.北击匈奴扩大了疆域与题干无关。题干聚焦于“五岳祭祀”,并未涉及军事扩张或疆域变化,北击匈奴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军事举措,但与祭祀制度无直接关联。C.通过祭祀强化皇权正确。五岳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天地秩序的象征,祭祀五岳是将皇权与天命信仰结合的政治行为:汉武帝以皇帝身份主持国家层面的五岳祭祀,将自身统治与 “天命”“天道” 绑定,借助宗教性仪式强化皇权的神圣性和权威性,这是中央集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体现。D.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错误。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制度,汉武帝通过 “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但并未完全取消分封制,郡国并行的局面在西汉后期仍一定程度存在,且题干未涉及地方行政制度变革。4.【2024·山东烟台中考】汉武帝即位后,随着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国策由“无为”转为“有为”。下列能体现其政治“有为”的是 ( )A.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施了“推恩令”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统一铸造五铢钱【答案】B【解析】汉武帝即位后,随着社会经济实力增强,国策由 “无为” 转向 “有为”,在政治上的 “有为” 表现中,正确答案为B选项“实施了‘推恩令’。因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推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使侯国归郡管辖,通过“分而治之”的方式削弱了诸侯王实力,有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A选项“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的举措,并非汉武帝;C选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属于汉武帝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有为”;D选项“统一铸造五铢钱”则是其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均不符合题干中政治“有为”的要求。5.【2024·黑龙江大庆中考】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由此可知,汉武帝推行的措施是( )A.实施“推恩令” B.尊崇儒术C.盐铁专卖 D.北击匈奴【答案】A【解析】汉武帝为解决诸侯王势力过大的问题,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了“推恩令”。其主要内容是,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这一措施使得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根据题干描述,汉武帝推行的措施是“推恩令”,应选A选项。B选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的思想文化措施,C选项盐铁专卖是经济措施,D选项北击匈奴是军事行动,均与题干描述不符。6.【2024·重庆中考】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期,地方郡国势力及豪强地主的不法行为威胁中央集权,刺史作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员,“以六条问事”,重点监察地方官吏的贪污腐败、豪强地主的兼并行为等。通过定期巡视,刺史直接向中央汇报,形成对地方的有效监督,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分化王国力量:分化王国力量的措施是 “推恩令”,而非设置刺史,排除。B.提升儒学地位:汉武帝通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提升儒学地位,与刺史制度无关,排除。C.监察地方势力:刺史制度的本质是监察地方行政,符合题干中 “巡视所部郡国” 的职能,当选。D.拓展统治范围:拓展统治范围主要通过军事行动(如对匈奴作战、开拓西域等),与刺史的监察职能无关,排除。7.【材料题】汉武帝即位后,因汉文帝、汉景帝的“文景之治”,天下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但这只是表面的祥和,时局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汹涌.汉武帝深知自己正处于火山口上。同姓王分封引起的藩国危机中央所辖郡数:15 中央人口:约450万王国所辖郡数:39 王国人口:约850万(1)图表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这一问题是怎么造成的 (3)汉武帝对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的高明之处。【答案】(1)问题:王国所辖郡数与人口远超中央,表明藩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2)成因: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王,随时间推移王国势力坐大。(3)措施:推行“推恩令”。(4)高明之处:以和平方式分化王国,借宗法制度将其越分越小,削弱势力且阻力小。【解析】(1)数据反映的问题:王国控制的郡数和人口远超中央,说明地方藩国势力强大,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2)问题成因:汉初实行 “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王,随着时间推移,王国势力逐渐膨胀,甚至挑战中央权威(如 “七国之乱”)。(3)汉武帝的措施:推行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4)措施的高明之处:不战而屈人之兵:通过和平手段分解王国,避免战争动荡。分化瓦解:利用宗法制度,将大王国拆分为多个小侯国,使其势力弱化。名义合法:以 “推恩” 为名义,让诸侯王难以反对,巧妙强化中央集权。闯关02 加强经济管控1.【2025·四川成都中考】秦始皇下令通行半两钱,汉武帝下诏铸造五铢钱。这两种货币的推行旨在( )A.推广冶铁技术 B.巩固国家统一 C.发展商品经济 D.践行休养生息【答案】B【解析】秦始皇下令通行半两钱、汉武帝下诏铸造五铢钱,这两种货币的推行旨在巩固国家统一。从选项来看,A选项“推广冶铁技术”不正确,因为半两钱和五铢钱均为铜质货币,其推行核心并非推广冶铁技术,且冶铁技术在秦汉更多服务于农具、兵器等领域,与货币统一无直接关联;B选项“巩固国家统一”正确,一方面统一货币能消除地区贸易壁垒、促进经济整合,为国家统一奠定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中央垄断铸币权是中央集权的体现,可削弱地方经济割据势力,直接服务于国家统一;C 选项 “发展商品经济” 有误,尽管统一货币客观上有利于商业发展,但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中央更注重通过货币统一稳定统治,而非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目的;D选项“践行休养生息”不符合,“休养生息”是汉初文景时期的政策,汉武帝时期推行五铢钱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势力,与休养生息无直接联系。综上,正确答案为B。2.【2024·吉林长春中考】西汉时期,对盐、铁实行统一生产和销售,利润为国家所有。实行这一政策的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答案】D【解析】西汉时期对盐、铁实行统一生产和销售并将利润收归国家所有的政策,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入而推行的重要举措。汉武帝时期,长期对匈奴作战导致国库空虚,而地方富商大贾垄断盐铁经营积累巨额财富,却不愿支持国家财政,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将盐铁生产和销售收归官府,实施官营专卖,通过垄断这一重要经济资源,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也削弱了地方豪强势力,强化了中央对经济的控制。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并未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因此正确答案为D。3.【2024·湖南娄底中考】汉武帝为筹措对匈奴作战的经费,向地方富商借贷,但有些富商大贾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不肯借贷。对此,汉武帝 ( )A.颁布推恩令 B.统一度量衡C.实施盐铁官营专卖 D.命张骞通西域【答案】C【解析】汉武帝为筹措对匈奴作战经费向地方富商借贷时,因部分富商唯利是图不肯借贷,遂实施盐铁官营专卖。盐铁作为当时重要的战略物资和民生必需品,此前多由地方富商大贾经营,他们借此积累巨额财富却不愿支持国家财政。汉武帝将盐铁收归官府经营,通过垄断这一重要经济资源,大幅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既解决了军费短缺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豪强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因此正确答案为C。而颁布推恩令是为削弱诸侯王势力,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时期的措施,命张骞通西域主要是为联络西域势力夹击匈奴,均与题干中筹措军费的需求无关,故排除 A、B、D 选项。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面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齐桓公任用管仲,主持国政 B.汉武帝是具有雄韬伟略的封建帝王C.公元前 202年,刘邦建立西汉 D.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答案】C【解析】A、C、D均为具体的历史事实陈述(如齐桓公任用管仲、刘邦建西汉、商鞅变法的时间),属于 “历史叙述”;B中“雄韬伟略” 是对汉武帝的主观评价,结合其加强中央集权、反击匈奴等史实,属于“历史解释”,符合题干要求。闯关03 尊崇儒术1.【2024·重庆中考】在长安为太常博士的弟子兴建太学,使他们在太学中随博士受业,经考试后,按等第录用。各地方也都设立学校。汉武帝此举旨在( )A.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剥夺诸侯王的权力C.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答案】C【解析】汉武帝在长安为太常博士的弟子兴建太学,让他们随博士受业并经考试按等第录用,同时在各地方设立学校,此举旨在C巩固儒学主导地位。因为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后,需通过制度建设强化儒学正统地位,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博士均为儒家学者,弟子考试合格可入仕,形成“以儒取士 的选官体系,而地方学校的设立则将儒学教育推广至全国,使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基层,通过教育与选官制度的结合,将儒学与政治权力绑定,从思想层面巩固中央集权统治。A选项休养生息是汉初政策,与汉武帝治国方向不符;B选项剥夺诸侯王权力的主要措施是“推恩令”,与教育举措无关;D选项打击地方豪强多通过政治经济手段,而非教育,均不符合题意。2.【历史解释】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尊崇儒术”,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B.法家思想的至尊地位C.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化趋势 D.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因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各诸侯国为争霸而鼓励思想自由发展,形成了 “百家争鸣” 的多元化局面;秦代完成统一后,为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将法家思想确立为独尊地位,以此强化对国家的管理;到了西汉,汉武帝为进一步巩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采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实现了思想界的大一统。这一思想演变过程,本质上是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在政治格局变化下,为适应统治需求而对思想进行整合的结果,故答案选 D。3.【材料题】材料一 材料二(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什么“心神不宁”。(2)汉武帝根据材料二中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3)汉武帝实行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4)他采取的措施对封建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原因: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导致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上各种学说流行,人们的思想不统一。(2)措施:①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②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3)目的:为了稳固统治。(4)影响: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闯关04 北击匈奴1.【历史解释】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的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汉武帝时期匈奴势力衰弱 D.和亲政策在当时已不起作用【答案】B【解析】西汉初年因历经战乱,社会经济凋敝,国力贫弱,面对强大的匈奴只能采取和亲政策,通过联姻和馈赠财物来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而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 “文景之治” 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国库充盈,具备了支撑长期战争的物质基础,同时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整合内部力量,使得汉朝有能力改变对匈奴的策略,从被动和亲转为主动出击,所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答案选 B。2.西汉初年和匈奴和亲的直接原因是( )A.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不断南下袭扰 B.西汉国力疲弱C.匈奴单于英勇善战 D.冒顿单于统一了漠北草原【答案】B【解析】背景:汉初因长期战乱(秦末起义、楚汉之争),社会经济凋敝,国力衰微。据《汉书》记载,当时连皇帝驾车都难以找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马,将相只能乘牛车,可见国力疲弱。直接原因:匈奴在冒顿单于统一后势力强盛,屡次南下袭扰(A 为客观因素),但西汉因无力与匈奴正面抗衡,被迫采取 “和亲” 政策,通过宗室女远嫁匈奴换取边境暂时安宁。排除干扰项:C(匈奴单于英勇善战)是匈奴强盛的表现,非西汉和亲的直接原因;D(冒顿统一漠北)为匈奴南下的前提,但西汉选择和亲的根本动因是自身实力不足。3.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曾评论:“汉武诸将,首推卫霍,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汉史中之一奇也。”卫、霍二人相同的“立功”是 ( )A.尊崇儒术 B.平定叛乱 C.北击匈奴 D.修筑长城【答案】C【解析】卫青与霍去病均为汉武帝时期名将,二人以率军北击匈奴著称。卫青多次率军深入漠北,大破匈奴主力;霍去病则曾 “封狼居胥”,沉重打击匈奴势力,二人战功赫赫,是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核心将领。其他选项中,A(尊崇儒术)为汉武帝思想政策,与军事无关;B(平定叛乱)多指汉初七国之乱,非卫霍功绩;D(修筑长城)为秦朝蒙恬等所为,均与题意不符。4.秦始皇派蒙恬北上修筑长城,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兵出征,又设河西四郡进行管理。他们的措施( )A.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B.激化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C.促进了汉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 D.体现国家治理的灵活多变【答案】A【解析】这些措施均旨在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秦始皇通过军事征服与行政设置拓展疆域并巩固统治,汉武帝则通过军事打击与区域治理强化对边疆的掌控,二者虽手段不同,但都有效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推动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拓展与秩序稳定,本质上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而B选项中激化民族矛盾与史实不符,当时的措施更多是维护国家统一;C选项促进民族交往是客观影响,并非主要目的;D选项国家治理灵活多变并非这些措施的核心体现,故正确答案为A。5.【新考法·综合探究】读经典典籍,探索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展板一 公元前 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面对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局面,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材料一 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 上(汉高祖)……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躬耕以劝百姓……除民田之租税……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材料三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1)如果我们用展板一作为研究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史料,指出三则史料与此政策的关系分别是什么?展板二 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着诸多新问题,以下历史人物为汉武帝解决难题立下了汗马功劳,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人物 以下据司马光《资治通鉴》 主要措施或贡献 带来的作用董仲舒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C FA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 D 削弱了诸侯王的力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B “各将五万骑……是时,汉所杀虏匈奴合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北击匈奴 巩固北方边疆,维护国家安定桑弘羊 “稍置均输,以通货物。……悉禁郡、国无铸钱……尽管天下盐铁。” E G(2)结合所学知识,补全展板一中的表格。展板三 西汉的盛世,从“文景之治”开端,武帝即位后,调整了文景时期的政策,把西汉的盛世推向高峰。武帝晚期虽颇多失误,但国家元气未伤。在武帝之后,经过昭帝和宣帝的政策调整,保持了盛世的延续……西汉盛世前后持续了一百三十多年。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3)概括展板三中的材料,以“ 是西汉盛世出现的主要原因”为题,结合展板一、二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有总结提升。)【答案】(1)关系:材料一是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原因(背景);材料二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表现(内容);材料三是然养生息政策的作用(效果)。(2)A:主父偃;B:卫青(或霍去病);C:尊崇儒术;D:“推恩令”;E:统一调配物资,中央统一铸币,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F:从此,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G: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3)观点:适时调整统治政策是西汉盛世出现的主要原因。论述:西汉初年,面对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局面,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一步步减轻赋税,提倡节俭等,最后迎来了“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的效果,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后来,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在董仲舒、主父偃、卫青等人的辅佐下,在思想、政治、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最终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结论:综上所述,合理的政策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促使西汉出现盛世。【解析】(1)材料一直接反映了秦末战乱后社会经济的残破局面(如人口锐减、物资匮乏),这是汉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原因 —— 唯有通过轻徭薄赋、恢复生产,才能稳定统治。材料二明确列举了汉初统治者在农业税、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属于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践内容(如减轻赋税、提倡节俭、重视农耕),是政策的直接体现。材料三描述了休养生息政策实施后的社会经济成果,说明政策有效恢复了生产、积累了财富,为 “文景之治” 和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属于政策的效果总结。(2)A 处:主父偃与推恩令:主父偃提出 “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形成更多小侯国,从而分化诸侯势力,解决王国问题,与表格中 “削弱诸侯王力量” 的作用对应。B 处:卫青 / 霍去病与北击匈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北伐匈奴,重创匈奴主力,使其 “远遁漠北”,对应史料中对匈奴作战的描述,作用是巩固边疆。C 处与 F 处:董仲舒与 “尊崇儒术”:董仲舒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排斥其他学说,汉武帝采纳后确立了儒学的官方地位,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影响延续至明清。E 处与 G 处:桑弘羊与经济改革桑弘羊推行的经济措施包括:均输法:统一调配地方物资,减少运输损耗;盐铁官营、铸币权收归中央:垄断重要经济资源,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的军事、政治改革提供物质基础。(3)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从经济残破到 “文景之治”背景与措施:汉初因秦末战乱和楚汉之争,经济极度凋敝(如材料一 “米石五千,人相食”“天子不能具醇驷”),刘邦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田租(十五税一)、鼓励农业生产。文帝、景帝进一步减轻赋税(景帝时三十税一)、废除田租,并提倡节俭(材料二 “躬修俭节,躬耕劝农”)。效果:至武帝初期,社会经济恢复,出现 “民人给家足,廪庾尽满,府库余财” 的景象(材料三),形成 “文景之治”,为盛世奠定物质基础。汉武帝政策革新:从稳定到鼎盛的跨越政治与军事:面对王国势力膨胀,主父偃提出 “推恩令”(展板二 A),将王国土地分封给子弟,分化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展板二 B),设河西四郡,解除边疆威胁,拓展疆域。思想与经济:采纳董仲舒 “尊崇儒术” 建议(展板二 C),以儒家 “大一统” 思想统一意识形态,确立儒学正统地位(效果 F);桑弘羊推行盐铁官营、统一铸币等政策(展板二 E),国家掌控经济命脉,财政收入大增(效果 G),为扩张与建设提供经济支撑。总结提升西汉从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的全面改革,统治者始终根据时代需求调整政策:汉初以 “无为” 恢复经济,武帝以 “有为” 强化集权。这种因时制宜的治理策略,既解决了不同阶段的社会矛盾,又推动了国家从复苏走向鼎盛。可见,政策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是国家走向盛世的核心动力。(评分标准:观点明确且符合史实,无价值导向错误,1分;至少列举两个史实,4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不照搬观点,1分)1.【时政联系】当下,我国强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督体系以确保权力规范运行。在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御史大夫 B.推行郡县制 C.建立刺史制度 D.实行察举制【答案】C【解析】御史大夫是秦朝设立的中央监察官员,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并非监察措施 ,察举制是选官制度,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 13 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符合时政中监察体系构建的情境联系,所以选 C。2.【微信朋友圈】汉武帝时期某诸侯王的儿子发朋友圈:“老爹把封地分给我们兄弟啦!我分到 2 个县,归旁边的郡管~皇上这招真是高明,既给了我们面子,又让王国越来越小… #推恩令真香 #做个安分的列侯”。该朋友圈反映的是( )A.刺史制度 B.推恩令 C.察举制 D.酎金夺爵【答案】B【解析】推恩令规定诸侯王可将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且侯国归邻近的郡管辖,从而达到削弱王国势力的目的。题干中“把封地分给我们兄弟”“归旁边的郡管”“王国越来越小”等信息,与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完全相符。A选项刺史制度是汉武帝为监察地方而设立,与封地分配无关;C选项察举制是选拔人才的制度,不符合题意;D选项酎金夺爵是汉武帝以诸侯所献黄金成色不足为由,削夺其爵位,并非主动拆分封地,因此选B。3.【历史剧本杀】剧本杀《汉武新政》中,玩家扮演刺史巡查地方,拿到线索卡:“发现豪强李四在封地内私设公堂,欺压百姓。按律应上报朝廷处置…”。玩家的行为依据是汉武帝时期的( )A.郡县制 B.推恩令 C.刺史制度 D.察举制【答案】B【解析】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 13 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题干中“刺史巡查地方”“发现豪强不法行为上报”,正是刺史职责的体现。A 选项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涉及地方治理,与监察无关;B选项推恩令旨在削弱王国势力,与监察豪强行为无关;D选项察举制是选官制度,和监察职能没有关联,所以正确答案是C。4.【考古盲盒】打开 "汉武帝政治" 盲盒,获得以下文物:①刻有 "某州刺史督察郡国" 的竹简;②记录 "夺爵 106 人" 的铜牍。这些文物对应的措施是( )A.推恩令与察举制 B.刺史制度与酎金夺爵C.郡县制与独尊儒术 D.察举制与盐铁官营【答案】B【解析】①“某州刺史督察郡国” 明显指向汉武帝设立的刺史制度,用于监察地方;②“夺爵 106 人” 对应酎金夺爵,汉武帝以诸侯所献酎金的分量或成色不足为借口,削夺了大批列侯的爵位。A选项推恩令是拆分王国封地,察举制是选官,与文物信息不符;C选项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独尊儒术是思想措施,均与文物无关;D选项察举制和盐铁官营分别属于选官和经济措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5.【朝臣奏议】主父偃向汉武帝奏言:“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直接削藩易引发叛乱)为此,汉武帝采纳的对策是( )A.颁布推恩令,以“恩”代“削”,和平拆分王国B.实行盐铁官营,断绝诸侯经济来源C.设立刺史,监视诸侯动向D.北击匈奴,调诸侯兵力消耗其实力【答案】A【解析】主父偃指出直接削藩(如晁错削藩引发七国之乱)的弊端,故建议推恩令 —— 以 “分封子弟” 的和平方式拆分王国,避免叛乱;B、C、D 均非 “解决削藩叛乱风险” 的直接对策。6.【货币演变】对比 “汉初郡国铸币”(各地货币样式不一)与 “汉武帝五铢钱”(全国规格统一),可知汉武帝此举的核心目的是( )A.简化货币样式,方便流通 B.打击富商大贾,抑制兼并C.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强化经济集权 D.推行重农抑商,鼓励农业生产【答案】C【解析】汉初郡国自行铸币导致货币混乱,汉武帝统一铸五铢钱,本质是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经济控制;A是表面效果,B、D是附带影响,核心是“经济集权”。7.【边疆治理】汉武帝时期,在“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今甘肃至新疆一带无匈奴势力)的地区设置郡县。这一举措的直接背景是( )A.推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B.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收复河西C.张骞出使西域,联络乌孙 D.尊崇儒术,以儒学教化边疆【答案】B【解析】河西地区(今甘肃)是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后收复的领土,汉武帝在此设郡县以巩固统治;A是内政,C是外交铺垫,D是思想措施,均非“设郡县”的直接背景。驿站传递情境7.【史料情境】汉代驿站出土的竹简文书载:“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大将军青出定襄,骠骑将军去病出代,皆大破匈奴,至狼居胥山,禅姑衍。”文书记录的事件是( )A.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 B.漠北战役,汉匈力量逆转C.设置河西四郡,管辖西域 D.班超管理西域【答案】B【解析】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的漠北战役是汉匈决战,“大破匈奴”“封狼居胥”是标志性成果,使匈奴无力南侵;A 是外交,C 是战后治理,D 是东汉事件,均不符。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情境化作业)闯关01 削弱地方势力1.【2025·广东深圳中考】秦始皇规定历法的岁首(过年的时间)为十月初一,汉武帝将其改为正月初一。岁首的规定,让全国有了一致的行政时间。由此可知,他们的做法( )A.促进了科技发展 B.维护了国家统一C.丰富了节日文化 D.推广了法家思想2.【2025·安徽中考】汉武帝认为部分郡辖域过大,故将一郡分成数郡,如从陇西郡分出天水郡,将酒泉郡一分为三。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有效管辖西域 B.加强中央集 C.抑制地方豪强度 D.废除封国制3.【2025·北京中考】汉武帝在位中后期,多次巡行祭祀五岳。此后,五岳祭祀的国家制度逐渐完善。读图可知,汉武帝( )汉武帝在位前五岳示意图 汉武帝在位中后期五岳示意图A.依据黄老思想治国 B.北击匈奴扩大了疆域C.通过祭祀强化皇权 D.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4.【2024·山东烟台中考】汉武帝即位后,随着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国策由“无为”转为“有为”。下列能体现其政治“有为”的是 ( )A.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施了“推恩令”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统一铸造五铢钱5.【2024·黑龙江大庆中考】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由此可知,汉武帝推行的措施是( )A.实施“推恩令” B.尊崇儒术C.盐铁专卖 D.北击匈奴6.【2024·重庆中考】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7.【材料题】汉武帝即位后,因汉文帝、汉景帝的“文景之治”,天下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但这只是表面的祥和,时局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汹涌.汉武帝深知自己正处于火山口上。同姓王分封引起的藩国危机中央所辖郡数:15 中央人口:约450万王国所辖郡数:39 王国人口:约850万(1)图表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这一问题是怎么造成的 (3)汉武帝对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的高明之处。闯关02 加强经济管控1.【2025·四川成都中考】秦始皇下令通行半两钱,汉武帝下诏铸造五铢钱。这两种货币的推行旨在( )A.推广冶铁技术 B.巩固国家统一 C.发展商品经济 D.践行休养生息2.【2024·吉林长春中考】西汉时期,对盐、铁实行统一生产和销售,利润为国家所有。实行这一政策的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3.【2024·湖南娄底中考】汉武帝为筹措对匈奴作战的经费,向地方富商借贷,但有些富商大贾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不肯借贷。对此,汉武帝 ( )A.颁布推恩令 B.统一度量衡C.实施盐铁官营专卖 D.命张骞通西域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面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齐桓公任用管仲,主持国政 B.汉武帝是具有雄韬伟略的封建帝王C.公元前 202年,刘邦建立西汉 D.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闯关03 尊崇儒术1.【2024·重庆中考】在长安为太常博士的弟子兴建太学,使他们在太学中随博士受业,经考试后,按等第录用。各地方也都设立学校。汉武帝此举旨在( )A.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剥夺诸侯王的权力C.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2.【历史解释】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尊崇儒术”,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B.法家思想的至尊地位C.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化趋势 D.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3.【材料题】材料一 材料二(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什么“心神不宁”。(2)汉武帝根据材料二中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3)汉武帝实行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4)他采取的措施对封建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闯关04 北击匈奴1.【历史解释】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的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汉武帝时期匈奴势力衰弱 D.和亲政策在当时已不起作用2.西汉初年和匈奴和亲的直接原因是( )A.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不断南下袭扰 B.西汉国力疲弱C.匈奴单于英勇善战 D.冒顿单于统一了漠北草原3.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曾评论:“汉武诸将,首推卫霍,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汉史中之一奇也。”卫、霍二人相同的“立功”是 ( )A.尊崇儒术 B.平定叛乱 C.北击匈奴 D.修筑长城4.秦始皇派蒙恬北上修筑长城,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兵出征,又设河西四郡进行管理。他们的措施( )A.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B.激化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C.促进了汉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 D.体现国家治理的灵活多变5.【新考法·综合探究】读经典典籍,探索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展板一 公元前 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面对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局面,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材料一 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 上(汉高祖)……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躬耕以劝百姓……除民田之租税……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材料三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1)如果我们用展板一作为研究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史料,指出三则史料与此政策的关系分别是什么?展板二 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着诸多新问题,以下历史人物为汉武帝解决难题立下了汗马功劳,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人物 以下据司马光《资治通鉴》 主要措施或贡献 带来的作用董仲舒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C FA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 D 削弱了诸侯王的力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B “各将五万骑……是时,汉所杀虏匈奴合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北击匈奴 巩固北方边疆,维护国家安定桑弘羊 “稍置均输,以通货物。……悉禁郡、国无铸钱……尽管天下盐铁。” E G(2)结合所学知识,补全展板一中的表格。展板三 西汉的盛世,从“文景之治”开端,武帝即位后,调整了文景时期的政策,把西汉的盛世推向高峰。武帝晚期虽颇多失误,但国家元气未伤。在武帝之后,经过昭帝和宣帝的政策调整,保持了盛世的延续……西汉盛世前后持续了一百三十多年。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3)概括展板三中的材料,以“ 是西汉盛世出现的主要原因”为题,结合展板一、二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有总结提升。)1.【时政联系】当下,我国强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督体系以确保权力规范运行。在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御史大夫 B.推行郡县制 C.建立刺史制度 D.实行察举制2.【微信朋友圈】汉武帝时期某诸侯王的儿子发朋友圈:“老爹把封地分给我们兄弟啦!我分到 2 个县,归旁边的郡管~皇上这招真是高明,既给了我们面子,又让王国越来越小… #推恩令真香 #做个安分的列侯”。该朋友圈反映的是( )A.刺史制度 B.推恩令 C.察举制 D.酎金夺爵3.【历史剧本杀】剧本杀《汉武新政》中,玩家扮演刺史巡查地方,拿到线索卡:“发现豪强李四在封地内私设公堂,欺压百姓。按律应上报朝廷处置…”。玩家的行为依据是汉武帝时期的( )A.郡县制 B.推恩令 C.刺史制度 D.察举制4.【考古盲盒】打开 "汉武帝政治" 盲盒,获得以下文物:①刻有 "某州刺史督察郡国" 的竹简;②记录 "夺爵 106 人" 的铜牍。这些文物对应的措施是( )A.推恩令与察举制 B.刺史制度与酎金夺爵C.郡县制与独尊儒术 D.察举制与盐铁官营5.【朝臣奏议】主父偃向汉武帝奏言:“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直接削藩易引发叛乱)为此,汉武帝采纳的对策是( )A.颁布推恩令,以“恩”代“削”,和平拆分王国B.实行盐铁官营,断绝诸侯经济来源C.设立刺史,监视诸侯动向D.北击匈奴,调诸侯兵力消耗其实力6.【货币演变】对比 “汉初郡国铸币”(各地货币样式不一)与 “汉武帝五铢钱”(全国规格统一),可知汉武帝此举的核心目的是( )A.简化货币样式,方便流通 B.打击富商大贾,抑制兼并C.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强化经济集权 D.推行重农抑商,鼓励农业生产7.【边疆治理】汉武帝时期,在“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今甘肃至新疆一带无匈奴势力)的地区设置郡县。这一举措的直接背景是( )A.推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B.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收复河西C.张骞出使西域,联络乌孙 D.尊崇儒术,以儒学教化边疆7.【史料情境】汉代驿站出土的竹简文书载:“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大将军青出定襄,骠骑将军去病出代,皆大破匈奴,至狼居胥山,禅姑衍。”文书记录的事件是( )A.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 B.漠北战役,汉匈力量逆转C.设置河西四郡,管辖西域 D.班超管理西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情境化作业)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原卷版).docx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情境化作业)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