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情境化作业)(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情境化作业)(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情境化作业)
闯关01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时空观念】年代尺有助于记忆历史,下面年代尺上的“ ”处应填入的是 ( )
王莽建立新朝 ? 黄巾起义爆发
公元9年 公元25年 公元184年
A.武帝尊崇儒术 B.刘秀建立东汉 C.七国之乱 D.卫青北击匈奴
【答案】B
【解析】要解答这道题,需结合年代尺上的时间节点和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年代尺上给出的时间点分别是公元 9 年(王莽建立新朝)、公元 25 年(“?”处)、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
选项A“武帝尊崇儒术” 发生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公元前 134 年左右),时间远早于公元 25 年,不符合。选项 B公元 25 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这一事件正好处于公元 9 年王莽建新朝之后、公元 184 年黄巾起义之前,时间线完全匹配。选项 C“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汉景帝时期(公元前 154 年),时间过早,排除。选项D“卫青北击匈奴”主要发生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27年等),时间也早于公元25年,不符合。
2.【史料实证】“牛”作为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化身,在许多中国文物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下图反映了汉代 ( )
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局部)
A.石画技巧的成熟 B.耕牛的广泛运用
C.耕地面积的扩大 D.耕作技术的改良
【答案】D
【解析】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的核心价值在于展现汉代农业生产中的牛耕技术细节,从拓片中能观察到 “二牛抬杠” 的协作耕作模式,这种方式相比前代的单牛挽犁或人力耕作,能更高效地翻土、深耕,体现了农具与耕作方法的进步,即耕作技术的改良。而选项A中石画技巧的成熟并非题干聚焦的 “牛耕”历史意义,与题意无关;选项B中耕牛的广泛运用无法从单一拓片直接证明,需更多证据支撑;选项C中耕地面积的扩大与土地范围变化相关,拓片未体现,因此这三个选项均不符合画像石反映的核心信息。
3.【解读历史文物 感悟历史价值】
历史文物承载历史价值。分析东汉时期的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说唱俑的原因。简述下列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价值。
东汉击鼓说唱俑(右图),下穿长裤,左腿屈膝,右腿上扬,赤足,张口笑着,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憨态可掬,体现正在击鼓说唱的形象。说唱俑又称说书俑,汉代百戏之一。汉代俳优(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大致以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表演时,边击鼓边歌唱。他们往往随侍主人左右,作即兴表演。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乐舞百戏图中经常可以看见这种说唱俑。
【答案】原因:东汉时期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发展繁荣等。
历史价值: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
【解析】汉时期出土大量说唱俑,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紧密相关:国家统一使政局相对稳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民间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俳优以调谑、滑稽、讽刺为主的表演形式深受各阶层喜爱,这种社会需求和文化氛围促成了说唱俑的盛行。
东汉击鼓说唱俑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从艺术角度看,其夸张诙谐的神态、生动的动作展现了汉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和现实主义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从历史研究角度看,它直观反映了汉代 “百戏” 的繁荣景象和俳优表演的具体形态,为研究东汉时期的民间娱乐生活、社会风貌以及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是了解当时社会生活与精神文化的重要窗口。
4.【材料题】
材料 光武帝即位的第二年,他首先下令,凡被卖为奴隶而希望回到父母身边者,都可获得解放,又于建武六年,将王莽时期因触犯律法被贬为奴的民众全部赦免,恢复了他们的庶民身份。同年,降低了王朝因军事财政不足而施行的十税一的田租,恢复了西汉三十税一的税制,缓和了民众的不满情绪。建武七年,光武帝又断然实行兵制改革,废除了郡兵制度,翌年彻底废除征兵制度,让农民专心从事农耕。
——《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
根据材料,概括光武帝采取的统治措施。光武帝实行这些措施促使了哪一盛世局面的产生
【答案】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减轻田租;废除征兵制度,让农民专心从事农耕等。“光武中兴”。
闯关02 东汉后期的政局动荡
1.【历史解释】从吕思勉《秦汉史》目录中,可以看出东汉后期( )
第十章 后汉衰乱
第一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上
第二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下
第五节 灵帝荒淫
A.军阀割据严重,战乱频繁 B.豪强势力膨胀,争权夺利
C.诸侯相互争霸,对抗中央 D.皇帝无能与外戚宦官专政
【答案】D
【解析】从吕思勉《秦汉史》目录中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上”“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下”“灵帝荒淫” 等内容可以看出,东汉后期的主要问题在于皇帝无能与外戚宦官专政:其中 “外戚宦官之祸” 直接揭示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混乱局面,而 “灵帝荒淫” 则反映出当时皇帝的昏庸无能,这两者共同构成了目录所呈现的东汉后期核心状况;而选项 A 的军阀割据、B 的豪强势力膨胀、C 的诸侯争霸等内容,在提供的目录信息中均未体现,因此正确答案为 D。
2.【史料实证】东汉豪强大族的住宅院落平面呈方形,院内有供临窗眺望的谯楼,有手持兵器的武士,住宅与防御设施紧密结合。该材料透露的历史信息是 ( )
A.豪强大族把持了朝政 B.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C.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D.政治清明,国泰民安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提到东汉豪强大族的住宅与防御设施紧密结合,设有供眺望的谯楼和手持兵器的武士,这一细节凸显了住宅的防御功能。这种防御性建筑的存在,反映出当时社会并非安定有序 —— 只有在社会动荡、矛盾尖锐的背景下,豪强大族才需要通过此类设施来保障自身安全。而选项 A中“把持朝政”在材料中无体现,选项 C“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和D“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均与防御性住宅所暗示的社会不安定状态相悖,因此正确答案为 B。
闯关03 黄巾起义
1.【史料实证】《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民首次领导大型起义 B.朝政腐败引起人民不满
C.张角利用宗教鼓动人民 D.前期宣传起到根本作用
2.【历史比较】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 )
A.创立宗教组织 B.反对暴政
C.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 D.提出了口号
【答案】A
【解析】要判断黄巾起义与秦末农民战争的主要不同特征,需对比两者的核心特点:秦末农民战争(如陈胜吴广起义)因秦朝暴政引发,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口号,旨在反对暴政,沉重打击了秦朝统治,但未依托宗教组织;而黄巾起义由张角利用“太平道”这一宗教组织发动,通过宗教宣传动员民众,这是其独有的特征。选项中,B“反对暴政”、C“沉重打击封建王朝” 是两者的共同点;D“提出了口号” 虽存在,但并非最显著差异;只有 A“创立宗教组织” 是黄巾起义区别于秦末农民战争的主要不同特征。因此,正确答案是 A。
3.【材料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
皇帝 和帝 和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继位年龄 10岁 1岁 13岁 11岁 2岁
皇帝 和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继位年龄 8岁 15岁 12岁 14岁 9岁
材料二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三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1)材料一表格反映了什么问题 该问题会导致什么后果?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这种情况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原因。说说“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导致的结果。
(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当今执政者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答案】(1)东汉中期以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后果: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已,导致政治腐败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
(3)原因:东汉后期朝廷越来越腐败,政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再也无法忍受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结果:东汉统治受到沉重打击,名存实亡。
(4)执政者应勤于政事,为政清明廉洁;应仁心待民、关注民生、爱惜民力、与民休息。
1.【厨房历史课】历史老师在烹饪课上类比:“东汉就像一锅乱炖 —— 光武帝先‘焯水去血沫’(稳定政局),后来外戚和宦官像‘反复加盐’(专权),最后黄巾起义成了‘煮糊的锅’。” 其中 “焯水”指的是( )
A.光武中兴 B.外戚专权 C.黄巾起义 D.党锢之祸
【答案】A
【解析】“焯水去血沫” 比喻光武帝刘秀通过改革稳定东汉初年局势,指 “光武中兴” 的巩固措施。
2.【抖音评论区】观看“东汉皇帝即位年龄”短视频,视频内容是东汉 14 位皇帝中,9 岁以下即位者占一半,下列评论正确的是( )
A.难怪外戚宦官轮流掌权 B.光武帝肯定很欣慰
C.这有利于中央集权 D.黄巾起义就是因为皇帝太多
【答案】A
【解析】幼帝即位导致外戚宦官专权,A 符合 “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3.【淘宝购物奇遇】小明在淘宝“东汉杂货店”下单,下列商品介绍存在史实错误的是( )
A.新到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书写更顺滑 B.五铢钱特惠,汉武帝同款,东汉通用
C.太平道符水,包治百病,张角亲制 D.曲辕犁促销,东汉农民的好帮手
【答案】D
【解析】曲辕犁为唐代发明,东汉无此农具,D 错误。A、B、C 均符合东汉史实。
4.【小皇帝的早朝】9岁的汉和帝坐在龙椅上,小声问身边宦官:“舅舅又要杀大臣,朕该怎么办?” 宦官低声答:“陛下放心,奴才们会帮您除掉他。” 这一场景反映了( )
A.光武中兴的清明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豪强地主的跋扈 D.黄巾起义的背景
【答案】B
【解析】小皇帝依赖宦官对抗外戚,是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典型场景。
5.【农民陈述】农民王二说:“今年用二牛抬杠耕地,收成比去年多了三成,官府收的税也少了。”邻居说:“这都是托‘建武皇帝’的福。”王二陈述中的“好年成”得益于( )
A.西汉休养生息 B.光武中兴政策 C.外戚专权改革 D.黄巾起义影响
【答案】B
【解析】“建武” 是光武帝刘秀的年号,二牛耕作普及、赋税减轻是光武中兴时期农业恢复的表现。
6.【时政联系】2025年国家宝藏纪念币上的“击鼓说唱俑”笑容灿烂,考古学家说它“印证了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氛围”。这一时期最可能是( )
A.王莽篡汉时期 B.光武中兴时期 C.外戚梁冀专权时期 D.黄巾起义时期
【答案】B
【解析】光武中兴时期社会安定,民间艺术繁荣,与俑的 “欢乐” 氛围匹配。
7.【工匠的骄傲】东汉一名铁匠说;“我们现在用‘水排’鼓风,效率比以前高多了,铁器又多又好!”水排的作用是( )
A.灌溉农田 B.提高冶铁质量 C.烧制青瓷 D.运输粮食
【答案】B
【解析】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升冶炼效率和质量。
8.【东汉的传单】184年,洛阳街头出现传单,上面写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传单中的 “苍天” 指( )
A.西汉王朝 B.王莽新朝 C.东汉王朝 D.黄巾军政权
【答案】B
【解析】黄巾起义口号中,“苍天”代指腐朽的东汉,“黄天”指起义军希望建立的新秩序。
9.【跨学科·道德与法治】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东汉初期促成“光武中兴”局出现的民生方面的措施是( )
A.改革内政,惩处贪官 B.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提倡节俭
【答案】B
【解析】要判断东汉初期促成“光武中兴”局面的民生措施,需紧扣 “民生” 这一核心,即直接关乎百姓生存与生活的举措。选项A“改革内政,惩处贪官” 属于整顿吏治的政治措施,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是行政机构改革,D“提倡节俭” 更多是对社会风气或统治者作风的引导,均不直接涉及民生。而B“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中,释放奴婢使底层民众获得人身自由,减轻负担直接缓解了农民的经济压力,两者都切实改善了民众的生活状态,属于典型的民生措施,也正是这类举措推动了“光武中兴”的出现。因此,正确答案是B。
10.【材料题】
材料题1:东汉的 “治国诏书”
东汉诏书(节选):“朕承天命,复汉定都洛阳。念天下久乱,百姓困苦。其令郡国释私奴为良,敢有略卖人者,斩!流民无田者,可耕荒地,三年勿收租税。郡县官多繁冗,可并省四百余县,裁汰贪吏,赃满三十匹者,死!北边各族,愿内迁者,官府赐田宅,勿得欺凌。”
(1)这份诏书的颁布者最可能是(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王莽
(2)根据材料,概括诏书的核心措施(至少 3 点)。
(3)结合所学,说说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材料题2:东汉流民的日记(公元 150 年,日记片段)
正月:家乡遭灾,地主抢了仅剩的粮,只能逃荒。听说太平道张角大师能治病,跟着去看看。
三月:张角弟子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明年甲子年,天下就太平了。好多人都信,我们都头裹黄巾。
十月:官府来抓太平道信徒,说我们要造反。可我们只想有口饭吃啊!”
(1)日记中的“太平道”与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
A.陈胜吴广起义 B.绿林赤眉起义 C.黄巾起义 D.黄巢起义
(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中的 “苍天” 指什么?这一口号反映了流民的什么愿望?
(3)结合日记,分析这一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
材料题 3:东汉权力公告
太后令:帝年九岁,未能亲政,国事由太后与大将军(太后之兄)共掌。百官奏事,先呈大将军,后报太后。 —— 永元元年(公元 89 年)”
帝诏:大将军窦宪谋反,已诛。其党羽皆罢官,由宦官郑众等掌禁军,参理朝政。 —— 永元四年(公元 92 年)
(1)公告反映了东汉哪一政治现象( )
A.皇帝专权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豪强割据 D.农民起义
(2)结合材料,说明这一现象的具体过程。
(3)这种现象对东汉统治有何影响?
【答案】材料1
(1)C(解析:刘秀建立东汉,推行光武中兴,与诏书 “释奴、减税、裁官” 措施一致)
(2)措施:释放奴婢,禁止买卖;分给流民荒地并免税;合并郡县,裁减贪官;安抚内迁各族。
(3)影响: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史称 “光武中兴”。
材料2
(1)C(解析:张角利用太平道组织黄巾起义,口号与日记内容吻合)
(2)“苍天” 指东汉王朝;愿望:推翻腐朽统治,渴望生活太平。
(3)根本原因: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
材料3
(1)B(解析:材料先讲太后与外戚掌权,后讲皇帝联合宦官诛外戚,体现交替专权)
(2)过程:皇帝年幼→太后依赖外戚掌权→皇帝长大后联合宦官诛杀外戚→宦官专权。
(3)影响:政治腐朽,民生困苦,社会混乱,加速东汉衰亡。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情境化作业)
闯关01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时空观念】年代尺有助于记忆历史,下面年代尺上的“ ”处应填入的是 ( )
王莽建立新朝 ? 黄巾起义爆发
公元9年 公元25年 公元184年
A.武帝尊崇儒术 B.刘秀建立东汉 C.七国之乱 D.卫青北击匈奴
2.【史料实证】“牛”作为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化身,在许多中国文物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下图反映了汉代 ( )
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局部)
A.石画技巧的成熟 B.耕牛的广泛运用
C.耕地面积的扩大 D.耕作技术的改良
3.【解读历史文物 感悟历史价值】
历史文物承载历史价值。分析东汉时期的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说唱俑的原因。简述下列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价值。
东汉击鼓说唱俑(右图),下穿长裤,左腿屈膝,右腿上扬,赤足,张口笑着,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憨态可掬,体现正在击鼓说唱的形象。说唱俑又称说书俑,汉代百戏之一。汉代俳优(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大致以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表演时,边击鼓边歌唱。他们往往随侍主人左右,作即兴表演。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乐舞百戏图中经常可以看见这种说唱俑。
4.【材料题】
材料 光武帝即位的第二年,他首先下令,凡被卖为奴隶而希望回到父母身边者,都可获得解放,又于建武六年,将王莽时期因触犯律法被贬为奴的民众全部赦免,恢复了他们的庶民身份。同年,降低了王朝因军事财政不足而施行的十税一的田租,恢复了西汉三十税一的税制,缓和了民众的不满情绪。建武七年,光武帝又断然实行兵制改革,废除了郡兵制度,翌年彻底废除征兵制度,让农民专心从事农耕。
——《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
根据材料,概括光武帝采取的统治措施。光武帝实行这些措施促使了哪一盛世局面的产生
闯关02 东汉后期的政局动荡
1.【历史解释】从吕思勉《秦汉史》目录中,可以看出东汉后期( )
第十章 后汉衰乱
第一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上
第二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下
第五节 灵帝荒淫
A.军阀割据严重,战乱频繁 B.豪强势力膨胀,争权夺利
C.诸侯相互争霸,对抗中央 D.皇帝无能与外戚宦官专政
2.【史料实证】东汉豪强大族的住宅院落平面呈方形,院内有供临窗眺望的谯楼,有手持兵器的武士,住宅与防御设施紧密结合。该材料透露的历史信息是 ( )
A.豪强大族把持了朝政 B.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C.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D.政治清明,国泰民安
闯关03 黄巾起义
1.【史料实证】《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民首次领导大型起义 B.朝政腐败引起人民不满
C.张角利用宗教鼓动人民 D.前期宣传起到根本作用
2.【历史比较】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 )
A.创立宗教组织 B.反对暴政
C.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 D.提出了口号
3.【材料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
皇帝 和帝 和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继位年龄 10岁 1岁 13岁 11岁 2岁
皇帝 和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继位年龄 8岁 15岁 12岁 14岁 9岁
材料二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三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1)材料一表格反映了什么问题 该问题会导致什么后果?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这种情况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原因。说说“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导致的结果。
(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当今执政者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1.【厨房历史课】历史老师在烹饪课上类比:“东汉就像一锅乱炖 —— 光武帝先‘焯水去血沫’(稳定政局),后来外戚和宦官像‘反复加盐’(专权),最后黄巾起义成了‘煮糊的锅’。” 其中 “焯水”指的是( )
A.光武中兴 B.外戚专权 C.黄巾起义 D.党锢之祸
2.【抖音评论区】观看“东汉皇帝即位年龄”短视频,视频内容是东汉 14 位皇帝中,9 岁以下即位者占一半,下列评论正确的是( )
A.难怪外戚宦官轮流掌权 B.光武帝肯定很欣慰
C.这有利于中央集权 D.黄巾起义就是因为皇帝太多
3.【淘宝购物奇遇】小明在淘宝“东汉杂货店”下单,下列商品介绍存在史实错误的是( )
A.新到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书写更顺滑 B.五铢钱特惠,汉武帝同款,东汉通用
C.太平道符水,包治百病,张角亲制 D.曲辕犁促销,东汉农民的好帮手
4.【小皇帝的早朝】9岁的汉和帝坐在龙椅上,小声问身边宦官:“舅舅又要杀大臣,朕该怎么办?” 宦官低声答:“陛下放心,奴才们会帮您除掉他。” 这一场景反映了( )
A.光武中兴的清明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豪强地主的跋扈 D.黄巾起义的背景
5.【农民陈述】农民王二说:“今年用二牛抬杠耕地,收成比去年多了三成,官府收的税也少了。”邻居说:“这都是托‘建武皇帝’的福。”王二陈述中的“好年成”得益于( )
A.西汉休养生息 B.光武中兴政策 C.外戚专权改革 D.黄巾起义影响
6.【时政联系】2025年国家宝藏纪念币上的“击鼓说唱俑”笑容灿烂,考古学家说它“印证了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氛围”。这一时期最可能是( )
A.王莽篡汉时期 B.光武中兴时期 C.外戚梁冀专权时期 D.黄巾起义时期
7.【工匠的骄傲】东汉一名铁匠说;“我们现在用‘水排’鼓风,效率比以前高多了,铁器又多又好!”水排的作用是( )
A.灌溉农田 B.提高冶铁质量 C.烧制青瓷 D.运输粮食
8.【东汉的传单】184年,洛阳街头出现传单,上面写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传单中的 “苍天” 指( )
A.西汉王朝 B.王莽新朝 C.东汉王朝 D.黄巾军政权
9.【跨学科·道德与法治】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东汉初期促成“光武中兴”局出现的民生方面的措施是( )
A.改革内政,惩处贪官 B.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提倡节俭
10.【材料题】
材料题1:东汉的 “治国诏书”
东汉诏书(节选):“朕承天命,复汉定都洛阳。念天下久乱,百姓困苦。其令郡国释私奴为良,敢有略卖人者,斩!流民无田者,可耕荒地,三年勿收租税。郡县官多繁冗,可并省四百余县,裁汰贪吏,赃满三十匹者,死!北边各族,愿内迁者,官府赐田宅,勿得欺凌。”
(1)这份诏书的颁布者最可能是(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王莽
(2)根据材料,概括诏书的核心措施(至少 3 点)。
(3)结合所学,说说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材料题2:东汉流民的日记(公元 150 年,日记片段)
正月:家乡遭灾,地主抢了仅剩的粮,只能逃荒。听说太平道张角大师能治病,跟着去看看。
三月:张角弟子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明年甲子年,天下就太平了。好多人都信,我们都头裹黄巾。
十月:官府来抓太平道信徒,说我们要造反。可我们只想有口饭吃啊!”
(1)日记中的“太平道”与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
A.陈胜吴广起义 B.绿林赤眉起义 C.黄巾起义 D.黄巢起义
(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中的 “苍天” 指什么?这一口号反映了流民的什么愿望?
(3)结合日记,分析这一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
材料题 3:东汉权力公告
太后令:帝年九岁,未能亲政,国事由太后与大将军(太后之兄)共掌。百官奏事,先呈大将军,后报太后。 —— 永元元年(公元 89 年)”
帝诏:大将军窦宪谋反,已诛。其党羽皆罢官,由宦官郑众等掌禁军,参理朝政。 —— 永元四年(公元 92 年)
(1)公告反映了东汉哪一政治现象( )
A.皇帝专权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豪强割据 D.农民起义
(2)结合材料,说明这一现象的具体过程。
(3)这种现象对东汉统治有何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