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情境化作业)(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情境化作业)(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情境化作业)
闯关01 张骞通西域
1.【(2025·天津中考】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历经十余年,收效不多。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顺利到达,成果丰硕。其主要原因是( )
A.万里长城的修建 B.“文景之治”的出现
C.“推恩令”的实施 D.漠北战役的胜利
【答案】D
【解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成果不同的原因。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顺利是因为漠北战役的胜利,匈奴遭受重创,减少了出使阻碍,答案为 D 。解题需结合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与张骞出使的关系。
2.【2024·湖北中考】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时,听说了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情况,再次出使西域时,他派副使访问了安息,随后,安息使节来到汉朝,并将鸵鸟蛋等礼物送给汉武帝。这说明张骞通西域( )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相互了解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
【答案】B
【解析】题干描述了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汉朝与安息之间的互动:张骞首次出使时了解到安息的情况,再次出使时派副使访问安息,随后安息使节也来到汉朝并赠送礼物。这一系列事件体现的是西汉与西域(包括安息等更远的地区)之间通过交往逐渐加深了彼此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正确答案是B。A选项错误,因为题干中未涉及国家财政状况的改善,与材料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汉与西域政权之间的交往,而非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西域当时并非西汉直接管辖的地方);D选项错误,“文景之治”出现在汉武帝之前,张骞通西域是汉武帝时期的事件,时间上不匹配。
3.【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西汉时,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的人是(  )
A.蒙恬 B.班超 C.张骞 D.甘英
【答案】C
【解析】西汉时期,张骞于汉武帝时期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虽未达成军事目的,但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第二次出使则进一步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A选项蒙恬是秦朝将领,主要功绩是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与出使西域无关。B选项班超是东汉时期的人物,他在西域经营多年,巩固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并非西汉时期开辟西域道路的人。D选项甘英是东汉时期班超的副使,曾奉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但并未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
4.【史料实证】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
A.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B.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C.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D.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提到张骞引入“胡种”,如苜蓿、胡瓜等,这些都是西域的物种,传入中原后,丰富中原地区的物产,直接影响中原人的物质生活(如饮食、农业种植等)。A选项虽与张骞出使西域相关,但材料重点是物种引入,而非交通路线的形成;B选项是张骞出使的影响之一,但材料未体现民族关系的具体互动;D选项不符合史实,西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始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并非张骞出使时期;因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张骞出使西域丰富了中原人的物质生活,正确答案为C。
5.【2025·江苏扬州中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来自西域的胡乐就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琵琶、箜篌、胡笳、羌笛等少数民族和外国乐器传入中原,如今都是我国常见的乐器,成为中华民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材料二 丝绸之路的物质交往促进了各民族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的经济联系,带来了文化交流和人口迁移,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重要推动力量。沿线经贸及相关活动带来的人口流动迁移,也推动了“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发展。丝绸之路使中华文明在与诸文明的互动中形成了融合内部丰富性与外部多元性为一体的突出的包容性特征。
——摘编自吕超、吴玘玥《丝绸之路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述丝绸之路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
【答案】(1)影响: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乐器和文化交流;开辟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汉朝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为西域都护的设置奠定基础。
(2)作用:促进各民族经济互通有无、互利共赢;推动人口迁移和民族格局的“多元一体”发展;增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融合内外多元文化。
【解析】(1)影响:根据材料一“胡乐源源不断进入中原,琵琶等乐器传入”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文化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并为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奠定基础。
(2)作用:根据材料二“丝绸之路物质交往促进了各民族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的经济联系”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各民族经济互通有无、互利共赢;根据材料二“沿线经贸及相关活动带来的人口流动迁移,也推动了‘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发展”可知,推动人口迁移和民族格局的“多元一体”发展;根据材料二“丝绸之路使中华文明在与诸文明的互动中形成了融合内部丰富性与外部多元性为一体的突出的包容性特征”可知,丝绸之路增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融合内外多元文化。
闯关02 丝绸之路
1.【2024·福建中考】琵琶源于西亚,现代维吾尔语称琵琶为“巴比特”(bartbit),与古波斯语对琵琶的称呼“巴波特”(barbot)十分相似。这一现象应缘于(  )
A.丝绸之路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隋大运河的开通 D.郑和下西洋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提到琵琶源于西亚,现代维吾尔语对琵琶的称呼与古波斯语的称呼十分相似,这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联系。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中国与西亚、欧洲等地的重要贸易和文化通道,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物种、技术、艺术等多方面的交流。琵琶作为一种乐器,很可能通过丝绸之路从西亚传入中国,并在传播过程中保留了相关的名称痕迹。B选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促进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与西亚文化无关;C选项隋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加强国内南北交通,与西亚交流无关;
D选项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与亚非沿海国家交往,且时间在明朝,晚于琵琶传入的时间,也不涉及西亚的波斯地区。因此,这一现象应缘于丝绸之路,正确答案为A。
2.【2024·四川泸州中考】“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的画面。这一画面反映的是(  )
A.蒙恬北击匈奴 B.丝绸之路贸易 C.玄奘西行天竺 D.甘肃行省设置
【答案】B
【解析】诗句“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描绘了商队带着丝绸(白练)经过沙漠(碛)前往安西(西域地区)的场景,体现了通过河西走廊连接中原与西域的贸易活动。这一画面与丝绸之路的贸易特征完全吻合 —— 丝绸之路以河西走廊为重要通道,主要运输丝绸等商品,连接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远的地区。A选项“蒙恬北击匈奴”是秦朝的军事行动,与商队贸易无关;C选项“玄奘西行天竺”是唐朝的宗教文化交流,并非商业贸易场景;D选项“甘肃行省设置”始于元朝,与唐朝诗人描述的时代不符。因此,诗句反映的是丝绸之路贸易,正确答案为B。
3.【2024·四川自贡中考】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写道:“无数铃声遥过碛(qì;沙漠),应驮白练到安西。”诗歌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运送丝绸的画面。这一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答案】B
【解析】诗句描绘的是商队经河西走廊向西域运送丝绸的场景,这与丝绸之路的贸易特征相符。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的交通逐渐畅通,丝绸等商品通过河西走廊运往西域乃至更远地区,形成了早期的丝绸之路贸易。A选项秦朝时期,主要经营北方边防(如蒙恬北击匈奴),尚未开辟通往西域的稳定贸易通道;C选项唐朝是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但并非这一场景最早出现的时间;D选项宋朝时,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等原因逐渐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与 “最早”不符。因此,这一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西汉,正确答案为B。
4.【史料实证】对下列出土文物最合理的解释是中国古代( )
A.青铜铸造技艺高超
B.特色商品风靡世界
C.丝绸之路连贯东西
D.冶金技术世界领先
【答案】C
【解析】题干中列举的两件文物具有鲜明的 “跨地域” 特征:汉代铜镜在阿富汗出土,说明中国的手工业制品通过某种通道传播到了西域乃至中亚地区;东罗马金币在洛阳出土,表明西方的货币(代表西方的经济或文化)也传入了中国中原地区。这两件文物共同体现了东西方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而连接中国与中亚、欧洲的重要通道正是丝绸之路。A 选项“青铜铸造技艺高超” 仅能解释汉代铜镜的技术水平,无法涵盖东罗马金币的存在;B选项“特色商品风靡世界”只强调了中国商品的传播,忽略了西方物品传入中国的事实;D选项“冶金技术世界领先”与东罗马金币无关,且题干未体现“领先” 的对比;因此,最合理的解释是丝绸之路连贯东西,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正确答案为C。
5.【时空观念】下面是丝绸之路示意图,图中的第一个方框和最后一个方框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它们分别是( )
→ 河西走廊 → 今新疆地区 → 中亚、西亚 →
A.长安、大月氏 B.洛阳、安息
C.成都、大秦 D.长安、大秦
【答案】D
【解析】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中国与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其起点为西汉的都城长安(今西安)。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西亚,最终延伸至欧洲的大秦(古罗马帝国)。A选项中“大月氏”是中亚的古国,并非丝绸之路的终点;B选项“洛阳”在东汉时期也曾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但西汉时起点为长安,且“安息”(今伊朗地区)是中亚至西亚的重要中转站,并非终点;
C选项“成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并非传统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因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终点是大秦,正确答案为D。
6.【历史解释】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传入中原。这反映出( )
A.中原传入西域的主要是地方特产 B.西域传到中原的主要是技术
C.丝绸之路加强了欧亚之间的交流 D.丝绸之路双向交流的特点
【答案】D
【解析】题干描述了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物品(丝绸、漆器)和技术(开渠、凿井、铸铁)传入西域,同时西域的物产(核桃、葡萄等)和物品(香料、玻璃等)也传入中原。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相互传播物质和技术的双向交流特征。A选项错误:中原传入西域的不仅有地方特产,还有开渠、凿井等技术,并非“主要是地方特产”;B选项错误:西域传到中原的主要是核桃、葡萄等物产,而非技术,技术是中原向西域传播的;C选项不准确:题干主要体现的是中原与西域的交流,“欧亚之间”范围过大,且核心是“双向交流”而非单纯的“加强交流”;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丝绸之路双向交流的特点,正确答案为D。
7.【历史解释】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据此可知,丝绸之路( )
A.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B.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大大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明确列举了两方面内容: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和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体现东方对西方的输出);西域的核桃、葡萄等物产和乐器、歌舞等文化成果传入中原(体现西方对东方的输入)。这两方面共同反映了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往来的通道,实现了经济(物品、技术)和文化(艺术、物产)的双向交流,因此D选项最符合题意。A选项仅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忽略了西域文化的传入和对西方的影响,表述片面;B选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形成于近代,与汉朝丝绸之路无关,时间不符;C选项“推动欧洲社会变革”在材料中未体现,题干主要涉及中国与西域的交流,而非欧洲。综上,丝绸之路的核心作用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答案为 D。
闯关03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1.【史料实证】右图是1953年在新疆出土的一枚青铜印,印面阴刻篆文“汉归义羌长”5字。“归义”是汉中央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远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与此件文物能够形成互证的史事是( )
A.设置西域都护府 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推恩令”的实施 D.建立刺史制度
【答案】A
【解析】题干中 “汉归义羌长” 青铜印,体现了汉朝对边远少数民族(羌人)的管辖,通过封号确立了中央与少数民族首领的统辖关系,反映了汉朝对西域地区的治理。A设置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这一举措与 “汉归义羌长” 所体现的中央对西域少数民族的管辖形成直接互证,均反映了汉朝对西域的有效治理。B主要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指匈奴、鲜卑等北方民族向中原地区迁移,与题干中新疆(西域)及汉朝对少数民族的封号无关。C是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措施,针对的是汉朝内部的诸侯王国,与少数民族管辖无关。D是汉朝为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设立的制度,属于中央对地方行政的监察体系,与少数民族管辖无直接关联。综上,“汉归义羌长”青铜印与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共同印证了汉朝对西域地区的管辖,答案为A。
2.【家国情怀】东汉时期,他奉命出使西域,重建西域与中原汉朝的联系。“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典故都与之有关。材料中的“他”是 ( )
A.甘英 B.班勇 C.卫青 D.班超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提到的“奉命出使西域,重建西域与中原汉朝的联系”“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关键信息,均指向东汉时期的外交家、军事家班超。A甘英:班超的副手,曾奉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但未留下“投笔从戎”等相关典故,与题干不符。B班勇是班超之子,也曾出使西域,但主要活动在班超之后,且“投笔从戎”等典故并非与他相关。C卫青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主要活动在北方边境,与“出使西域”“重建联系”无关。D东汉时期,班超放弃文墨生涯,投身军旅(“投笔从戎”),奉命出使西域,在鄯善国时,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突袭匈奴使者,成功稳定西域局势,重建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符合题干所有信息。综上,材料中的“他”是班超,答案为 D。
3.【史料实证】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西城设置西城都护府
东汉 73年,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驻守西城,经营西域30多年
123年,改西城都护府为西城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城的职权
A.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C.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D.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答案】C
【解析】表格中的史实展示西汉和东汉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域(今新疆地区)的管辖措施: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时期,班超出使并经营西域30 多年,后改设西域长史府继续管理西域,说明中央对西域的管辖持续有效。史实共同证明,新疆地区(古代西域)自汉代起就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选项错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始于西汉(公元前 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而非东汉;B选项错误:表格中“公元前60年”属于汉宣帝时期,并非汉武帝时期,且材料未单独强调汉武帝的管辖;D选项错误:表格涉及的是“西域”(今新疆),与西藏地区无关。综上,正确答案为 C。
4.【综合探究题】史学家曾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任务一【出使西域——史料实证】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汉书·张骞传》
(1)从图片中提取信息是一种历史技能。结合任务一的图文,简述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并概括张骞身上所具备的精神品质。
任务二【丝绸之路——时空观念】
丝绸之路图
(2)据以上地图说说“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任务一和任务二有何内在联系
任务三【经营西域——时空观念】
图一 秦朝形势图 图二西汉形势图
(3)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疆域相比秦朝有何重大变化。促使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任务四【古途新路——家国情怀】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今天我国正在重新振兴古丝绸之路。今天的丝绸之路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节选
(4)今天中国重振丝绸之路,共建“一带一路”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1)史实:公元前138年,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联结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精神品质:具备不畏艰险,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
(2)起点:长安;终点;欧洲。
联系:张骞通西城使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3)变化:疆域面积(在西北方向)大大增加。主要原因: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4)促进相关国家的经贸合作;促进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解析】(1)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及精神品质
史实解析:汉武帝时期,匈奴对汉朝北部边境威胁严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最初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第一次出使,前138年)。尽管此次未达成军事联盟,但张骞在西域停留十余年,详细记录了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习俗,为汉朝了解西域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第二次出使(前119年)时,汉朝对匈奴已取得军事优势,张骞的任务转为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此次出使后,汉朝与西域的交往常态化。《汉书》中 “骞凿空” 的“凿空”意为“开通道路”,指张骞首次打通中原与西域的官方联系,打破了此前的隔绝状态。此后汉朝使者凭借张骞“博望侯”的信誉,更容易获得西域各国信任,进一步推动了交流。
精神品质解析:张骞两次出使均历经艰险(如被匈奴扣押多年),却始终坚守使命,体现 “不畏艰险、坚韧不拔”;通过外交手段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体现 “机智果敢、善于沟通”;为国家战略服务,体现 “忠诚担当、以国为重”。
(2)丝绸之路的起点、终点及与张骞出使的联系
起点和终点解析:丝绸之路以西汉都城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及中亚地区),再通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的古罗马(当时称“大秦”)。这一路线是张骞出使后逐渐形成的贸易与文化通道。
内在联系解析:张骞出使西域是丝绸之路开辟的 “前提条件”。没有张骞的“凿空”之举,汉朝对西域的了解和联系无从谈起;正是张骞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沟通渠道,才使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成为可能,进而形成了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因此,张骞出使是丝绸之路诞生的基础,丝绸之路则是张骞出使成果的延伸与发展。
(3)西汉与秦朝疆域的变化及原因
疆域变化解析:对比秦朝与西汉形势图,秦朝疆域主要集中在中原、南方及北方部分地区,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东部)尚未纳入管辖;而西汉疆域向西大幅扩展,将西域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管辖范围(公元前 60 年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原因解析:根本原因是张骞出使西域为汉朝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 —— 张骞两次出使让汉朝掌握了西域的实际情况,为后续军事行动和外交策略提供了依据;同时,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军事打击(如卫青、霍去病北伐)削弱了匈奴对西域的控制,使汉朝得以在西域建立统治,最终实现疆域扩展。
(4)共建“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
经济层面:通过加强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港口)和贸易合作,降低物流成本,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互补,推动共同发展(如中欧班列提升了亚欧贸易效率)。
文化层面: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 的丝路精神,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如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年、教育合作),减少文明隔阂,增进相互理解。
国际合作层面:通过“对接发展战略”(如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与东南亚国家的产业合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为全球治理提供 “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发展层面:助力沿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缓解全球发展不平衡问题,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
1.【跨学科·英语】在九年级的一节外语课上,外语教师展示一张图片(见下图),据此你认为该图片的核心内容是( )
A.佛教兴起 B.都江堰的修建
C.丝绸之路 D.秦帝国的统一
【答案】C
【解析】从题目逻辑看,图片里“Silk Road(丝绸之路)”是核心概念,“Zhang Qian(张骞)”是开辟丝绸之路的关键人物,“Chang An(长安)”是丝路起点,“Da Qin Danasty(古罗马)”是丝路西端交流对象,“Trade(贸易)”是丝路主要活动。这些元素共同指向丝绸之路,所以该图片核心内容对应选项C(丝绸之路),它们从人物、起点、贸易对象、主要行为等维度,完整呈现丝绸之路的关键信息,契合“判断图片核心内容为丝绸之路”的题目需求。
2.【跨学科·语文】“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的画面。这一画面反映的是( )
A.蒙恬北击匈奴 B.丝绸之路贸易 C.玄奘西行天竺 D.甘肃行省设置
【答案】B
【解析】诗中“边城暮雨……应驮白练到安西”,“白练”(丝绸)是丝绸之路典型贸易商品,“安西”是唐代西域地区(今新疆等地 ),商队经河西走廊去西域的路线、贸易行为,契合丝绸之路贸易的特征(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西域,沟通中外贸易 )。A 蒙恬北击匈奴是秦朝对北方边疆的军事行动,与唐代商队、西域贸易无关;C玄奘西行天竺是佛教文化交流,侧重宗教传播,并非商队贸易;D甘肃行省设置是元朝行省制度内容,时间、性质与唐代商队场景不匹配。综上,诗句反映的是丝绸之路贸易,选 B 。
3.【跨学科·地理】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海上通道。这条道路开通时连接的两大海域是 ( )
A.东海和阿拉伯海 B.太平洋和印度洋
C.渤海和孟加拉湾 D.印度洋和大西洋
【答案】B
【解析】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港口(如广东徐闻、广西合浦等地 )出发,经南海(属于太平洋),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可达南亚、西亚等地 。所以其开通时连接的两大海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B选项正确;A选项中“阿拉伯海”只是印度洋一部分,表述不全面;C选项“渤海”并非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涉及海域,“孟加拉湾”也只是印度洋一部分;D选项“大西洋”与汉朝海上丝绸之路连接海域无关,当时航线未延伸至大西洋。
4.【时政联系】丝路精神传承话题讨论下,最贴合的内容是( )
A.封闭保守,拒绝交流 B.开放包容,互利共赢
C.武力征服,强迫贸易 D.只传技术,不换商品
【答案】B
【解析】教材强调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和平交流,体现的是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精神,与A、C的“封闭”“征服”相反,也不同于D的片面描述,故选B。
5.【朋友圈】班超发朋友圈:“今日平定鄯善,@张骞前辈,您开辟的丝路,我辈定当守护!” 班超“守护丝路”的方式是( )
A.第一次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 B.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
C.出使西域,重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D.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答案】C
【解析】班超是东汉人,其主要贡献是出使西域,平定叛乱,重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延续了张骞开辟的丝路;A是张骞的事迹,B是西汉的举措,D与班超无关,故选 C。
6.【盲盒身份卡】“丝路人物盲盒”身份卡写着:“我是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上任,我的官印能调遣西域军队。”这位人物的职责核心是( )
A.负责西域与中原的贸易谈判 B.代表中央政府管辖西域
C.专门对抗匈奴,不参与管理 D.只负责传播中原文化
【答案】B
【解析】西域都护府是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的管理机构,西域都护的核心职责是代表中央政府管辖西域(如颁行汉令、调遣军队),A、C、D 均是片面解读,故选 B。
7.【猜谜语】“猜猜我是谁?我是班超的下属,曾试图出使大秦,最远到了安息。”谜底对应的人物贡献是( )
A.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B.直接到达了大秦(罗马)
C.设立了西域都护府 D.第一次出使西域
【答案】A
【解析】班超的下属甘英曾出使大秦,虽在安息受阻未达,但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B错误(未到大秦),C是西汉举措,D是张骞的事迹,故选 A。
7.【投票】如果给张骞颁发一个奖项,你选哪个?投票结果最高的应该是( )
A.最佳诗人 B.丝路开拓者 C.农业发明家 D.书法大师
【答案】B
【解析】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是公认的“丝路开拓者”,而 A、C、D 均与他的主要贡献无关,故选B。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情境化作业)
闯关01 张骞通西域
1.【(2025·天津中考】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历经十余年,收效不多。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顺利到达,成果丰硕。其主要原因是( )
A.万里长城的修建 B.“文景之治”的出现
C.“推恩令”的实施 D.漠北战役的胜利
2.【2024·湖北中考】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时,听说了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情况,再次出使西域时,他派副使访问了安息,随后,安息使节来到汉朝,并将鸵鸟蛋等礼物送给汉武帝。这说明张骞通西域( )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相互了解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
3.【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西汉时,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的人是(  )
A.蒙恬 B.班超 C.张骞 D.甘英
4.【史料实证】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
A.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B.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C.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D.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5.【2025·江苏扬州中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来自西域的胡乐就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琵琶、箜篌、胡笳、羌笛等少数民族和外国乐器传入中原,如今都是我国常见的乐器,成为中华民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材料二 丝绸之路的物质交往促进了各民族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的经济联系,带来了文化交流和人口迁移,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重要推动力量。沿线经贸及相关活动带来的人口流动迁移,也推动了“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发展。丝绸之路使中华文明在与诸文明的互动中形成了融合内部丰富性与外部多元性为一体的突出的包容性特征。
——摘编自吕超、吴玘玥《丝绸之路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述丝绸之路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
闯关02 丝绸之路
1.【2024·福建中考】琵琶源于西亚,现代维吾尔语称琵琶为“巴比特”(bartbit),与古波斯语对琵琶的称呼“巴波特”(barbot)十分相似。这一现象应缘于(  )
A.丝绸之路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隋大运河的开通 D.郑和下西洋
2.【2024·四川泸州中考】“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的画面。这一画面反映的是(  )
A.蒙恬北击匈奴 B.丝绸之路贸易 C.玄奘西行天竺 D.甘肃行省设置
3.【2024·四川自贡中考】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写道:“无数铃声遥过碛(qì;沙漠),应驮白练到安西。”诗歌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运送丝绸的画面。这一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4.【史料实证】对下列出土文物最合理的解释是中国古代( )
A.青铜铸造技艺高超
B.特色商品风靡世界
C.丝绸之路连贯东西
D.冶金技术世界领先
5.【时空观念】下面是丝绸之路示意图,图中的第一个方框和最后一个方框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它们分别是( )
→ 河西走廊 → 今新疆地区 → 中亚、西亚 →
A.长安、大月氏 B.洛阳、安息
C.成都、大秦 D.长安、大秦
6.【历史解释】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传入中原。这反映出( )
A.中原传入西域的主要是地方特产 B.西域传到中原的主要是技术
C.丝绸之路加强了欧亚之间的交流 D.丝绸之路双向交流的特点
7.【历史解释】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据此可知,丝绸之路( )
A.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B.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大大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闯关03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1.【史料实证】右图是1953年在新疆出土的一枚青铜印,印面阴刻篆文“汉归义羌长”5字。“归义”是汉中央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远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与此件文物能够形成互证的史事是( )
A.设置西域都护府 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推恩令”的实施 D.建立刺史制度
2.【家国情怀】东汉时期,他奉命出使西域,重建西域与中原汉朝的联系。“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典故都与之有关。材料中的“他”是 ( )
A.甘英 B.班勇 C.卫青 D.班超
3.【史料实证】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西城设置西城都护府
东汉 73年,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驻守西城,经营西域30多年
123年,改西城都护府为西城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城的职权
A.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C.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D.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4.【综合探究题】史学家曾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任务一【出使西域——史料实证】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汉书·张骞传》
(1)从图片中提取信息是一种历史技能。结合任务一的图文,简述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并概括张骞身上所具备的精神品质。
任务二【丝绸之路——时空观念】
丝绸之路图
(2)据以上地图说说“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任务一和任务二有何内在联系
任务三【经营西域——时空观念】
图一 秦朝形势图 图二西汉形势图
(3)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疆域相比秦朝有何重大变化。促使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任务四【古途新路——家国情怀】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今天我国正在重新振兴古丝绸之路。今天的丝绸之路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节选
(4)今天中国重振丝绸之路,共建“一带一路”有什么现实意义?
1.【跨学科·英语】在九年级的一节外语课上,外语教师展示一张图片(见下图),据此你认为该图片的核心内容是( )
A.佛教兴起 B.都江堰的修建
C.丝绸之路 D.秦帝国的统一
2.【跨学科·语文】“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的画面。这一画面反映的是( )
A.蒙恬北击匈奴 B.丝绸之路贸易 C.玄奘西行天竺 D.甘肃行省设置
3.【跨学科·地理】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海上通道。这条道路开通时连接的两大海域是 ( )
A.东海和阿拉伯海 B.太平洋和印度洋
C.渤海和孟加拉湾 D.印度洋和大西洋
4.【时政联系】丝路精神传承话题讨论下,最贴合的内容是( )
A.封闭保守,拒绝交流 B.开放包容,互利共赢
C.武力征服,强迫贸易 D.只传技术,不换商品
5.【朋友圈】班超发朋友圈:“今日平定鄯善,@张骞前辈,您开辟的丝路,我辈定当守护!” 班超“守护丝路”的方式是( )
A.第一次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 B.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
C.出使西域,重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D.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6.【盲盒身份卡】“丝路人物盲盒”身份卡写着:“我是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上任,我的官印能调遣西域军队。”这位人物的职责核心是( )
A.负责西域与中原的贸易谈判 B.代表中央政府管辖西域
C.专门对抗匈奴,不参与管理 D.只负责传播中原文化
7.【猜谜语】“猜猜我是谁?我是班超的下属,曾试图出使大秦,最远到了安息。”谜底对应的人物贡献是( )
A.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B.直接到达了大秦(罗马)
C.设立了西域都护府 D.第一次出使西域
7.【投票】如果给张骞颁发一个奖项,你选哪个?投票结果最高的应该是( )
A.最佳诗人 B.丝路开拓者 C.农业发明家 D.书法大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