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情境化作业)(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情境化作业)(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情境化作业)
闯关01 造纸术的发明
1.【2024·山东枣庄中考】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
A.西汉时人们懂得造纸 B.蔡伦用树皮、麻头等为造纸原料
C.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 D.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答案】C
【解析】A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考古发现的西汉早期麻纸(如甘肃天水放马滩纸)证实了这一点,表述准确。B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时,确实使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作为原料,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质量,表述准确。C蔡伦是改进了造纸术,而非 “发明”。造纸术在西汉时期就已存在,蔡伦的贡献是优化了工艺,使纸的生产更加普及,因此该表述不准确。D造纸术传入世界后,推动了文化传播、教育发展和商业交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表述准确。
2.【史料实证】《三辅旧事》上曾说:卫太子刘据鼻子很大,汉武帝不喜欢他。江充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再去见武帝时“当持纸蔽其鼻”。这说明( )
A.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西汉时期已出现纸张
C.纸张比丝帛便宜 D.当时纸的使用非常普遍
【答案】B
【解析】题干中《三辅旧事》记载的是汉武帝时期(西汉)卫太子刘据用纸张遮蔽鼻子的故事。这一记载表明,在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纸张并被用于日常生活中。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蔡伦是东汉人,他改进了造纸术,而非发明;C项题干未涉及纸张与丝帛的价格对比;D项“使用非常普遍” 在材料中无体现,仅通过一个事例无法说明纸张的普及程度。因此,材料直接反映的是西汉时期已出现纸张。
3.【史料实证】近数十年考古工作的收获表明,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这些发现证明了( )
A.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B.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
C.西汉时纸已经出现 D.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提到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等遗址发现了西汉麻纸残片,这些考古发现属于实物史料,直接证明了在西汉时期已经存在纸张。A项“造纸术起源于西汉”说法不准确,目前考古发现仅能证明西汉有纸,但关于造纸术的起源仍需更多证据,且学术界普遍认为造纸术的发明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能仅凭西汉纸残片就断定起源于西汉;B项“传到国外” 错误,新疆罗布淖尔等地在西汉属于中国领土(西域地区),并非“国外”,无法证明造纸术外传;D项“已取代简帛”不符合史实,西汉时期纸的使用尚未普及,简帛仍是主要书写材料,纸取代简帛是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逐渐实现的。因此,这些考古发现最直接证明的是“西汉时纸已经出现”。
4.【材料题】美国作家麦克·哈特写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 100 名人排行榜》一书,将世界100位名人按照他们对人类历史和人民日常生活影响的大小排序,蔡伦排在第七位。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东汉时期的蔡伦被排在第七位的理由。
答案: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造纸术流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闯关02 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1.【2024·山东菏泽中考】他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一生广泛收集民间药方,总结前人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辨证诊断、对症治疗的理论与方法,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他留给后世的医学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答案】B
【解析】A《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并非东汉末年的著作,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广泛收集民间药方,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辨证施治理论,发展 “治未病” 思想,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系统阐述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原则,符合题干描述,正确。C《千金方》是唐代名医孙思邈的著作,总结了历代医学成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时间不符,排除。D《本草纲目》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药物学巨著,记载了大量药物和药方,时间远晚于东汉,排除。
2.【2024·重庆中考B卷】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劳动者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谷物加工的场景:左边3人扶在栏杆一头,借用身体下压的力量,启动杆头,达到舂米的效果。据此可知( )
东汉画像砖(四川彭县出土)
A.四川地区经济较发达 B.劳动者精通力学理论
C.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活动 D.政府组织大规模集体劳动
【答案】C
【解析】A题干仅展示了古代劳动者利用杠杆原理舂米的场景,汉代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四川地区相对落后,不能得出四川地区经济较发达的结论。B古代劳动者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了利用杠杆原理舂米的方法,这只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应用,不能说明他们精通力学理论,当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现代力学理论体系。C劳动者利用杠杆原理来舂米,将杠杆原理这一实用技术应用到了农业生产中的谷物加工环节,体现了实用技术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该选项正确。D从图片中只能看到3人在进行舂米劳动,人数较少,且题干未提及政府相关信息,无法得出这是政府组织的大规模集体劳动。
3.【跨学科·数学2024·广东佛山二模】下图为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的经典例题。据此可知,《九章算术》具有( )
今有田广十五步,纵十六步。问为田几何 今有粟一斗,欲为粝米。问得几何
A.实用性 B.创新性 C.总结性 D.艺术性
【答案】A
【解析】
A.题干中《九章算术》的例题分别涉及土地面积计算(“今有田广十五步,纵十六步。问为田几何?”)和粮食加工换算(“今有粟一斗,欲为粝米。问得几何?”),均是古代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体现了《九章算术》注重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征。
B.创新性:题干未体现其在数学理论或方法上的首创性。
C.总结性:题干未涉及对前人成果的系统归纳。
D.艺术性:数学例题与 “艺术性”无关。
4.【史料实证】《氾胜之书》载:“二月注雨(大雨),可种芋”“种麻,预调和田。二月下旬,三月上旬,傍雨种之”“三月榆荚时雨,高地强土可种禾”。这表明当时( )
A.精耕细作技术有所发展 B.农业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C.农学著作重视理论概括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A
【解析】《氾胜之书》中的记载详细描述了不同作物(芋、麻、禾)的种植时间与雨水条件的关联,如 “二月注雨可种芋”“傍雨种麻”“三月榆荚时雨种禾” 等,体现了当时农业生产中对气候、时节与作物种植关系的精准把握,以及根据自然条件安排农事的细致做法。这反映出古代农业在耕作过程中注重结合自然规律、优化种植时机,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具体表现。
B.农业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材料仅涉及种植技术与自然条件的结合,未提及生态环境的改善;
C.农学著作重视理论概括:材料中的内容是具体的种植经验,而非抽象的理论概括;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材料未涉及农产品的交易或流通,与商品化无关。
5.【时空观念】东汉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当时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时,最有可能参考的著作是 ( )
A.《黄帝内经》 B.《氾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九章算术》
【答案】B
【解析】本题可根据各著作的内容和成书时间分析:A.《黄帝内经》是医学著作,与农业生产无关,排除;B.《氾胜之书》是秦汉时期的农书,总结了农业生产经验,东汉光武帝时期的农民可能参考,符合题意;C.《齐民要术》成书于北朝,晚于东汉,排除;D.《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与农业生产无直接关联,排除。
闯关03 司马迁与《史记》
1.【2024·吉林长春中考】《史记》被后人赞誉:“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这说明历史研究应( )
A.形式创新 B.贯通古今 C.秉笔直书 D.彰显个性
【答案】C
【解析】题干中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是对《史记》的评价,意思是《史记》的文字质朴直白,记载的事件真实可靠,不凭空赞美,也不隐瞒丑恶,体现了《史记》如实记载历史的特点。A题干强调的是内容的真实性,与历史研究的形式无关,排除。B指的是历史研究要连接古代与现代,题干未涉及这一内容,排除。C意为公正、如实地记载历史,与题干中《史记》“不虚美,不隐恶” 的特点完全契合,符合历史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正确。D强调历史研究中体现个人特色,与题干强调的真实性相悖,排除。
2.【家国情怀】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这反映出司马迁( )
A.守卫国家的爱国情怀 B.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 D.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
【答案】C
【解析】A题干描述的是《史记》“不虚美,不隐恶” 的记载特点,未涉及司马迁对国家的守卫或爱国相关内容,与题干无关,排除。B以民为本” 是治国思想,强调重视百姓利益,而题干侧重的是司马迁记载历史的态度,并非治国理念,排除。C“不虚美,不隐恶” 意为不凭空赞美、不隐瞒丑恶,体现了司马迁如实记载历史、公正客观的治史态度,即 “秉笔直书” 的史家素养,与题干描述完全契合,正确。D《史记》被誉为 “实录”,强调的是真实性和客观性,而非浪漫的个性风格,排除。
3.【历史解释】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的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A.完全依靠史书的记载 B.注重对史料的考证
C.注重史学的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答案】B
【解析】根据《史记 太史公自序》的记载,司马迁为完成《史记》,不仅“大量阅读朝廷史官的记载”,还 “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这一过程体现了他并非单一依赖现成史书,而是通过多方搜集史料(包括文献记载与实地遗闻),并进行辨别、考证以确保真实性,充分反映出他注重对史料的考证。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A项“完全依靠史书”与“实地探访考察”矛盾;C项题干未提及对史学文学价值的追求;D项“秉承朝廷旨意” 在材料中无体现,反而其创作包含个人对史料的独立辨别,与“朝廷旨意”无关。
4.【新素材】2024年3月31日,“文史圣域·风追司马”2024甲辰年民祭史圣司马迁典礼在陕西省韩城市司马迁祠祭祀广场举行。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圣”是因为他著有 ( )
A.《春秋》 B.《汉书》 C.《资治通鉴》 D.《史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司马迁的史学成就,可通过分析各选项著作的作者及相关信息得出答案:A.《春秋》是春秋时期孔子修订的编年体史书,与司马迁无关,排除;B.《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断代史,并非司马迁的作品,排除;C.《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成书时间远晚于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排除;D.《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对后世史学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司,该选项符合题意。
闯关04 道教和佛教
1.【时空观念】央视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则被誉为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据此推断,这两处人文景观分别最早形成于 ( )
A.春秋时期、战国时期 B.春秋时期、秦朝时期
C.战国时期、西汉时期 D.战国时期、东汉时期
【答案】D
【解析】本题可根据两处人文景观的历史背景分析其最早形成时间: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因此其最早形成于战国时期。青城山:被誉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主要流派,其中张陵在青城山一带传教,使青城山与道教产生了紧密联系,因此其作为道教发源地的人文景观最早形成于东汉时期。综上,答案选 D。
2.【历史解释】《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作品,作品中描述了唐僧、孙悟空、如来佛祖等一系列角色,其中与“如来佛祖”有关的宗教是( )
A.伊斯兰教 B.佛教 C.道教 D.基督教
【答案】B
【解析】A.伊斯兰教:信仰唯一的真主“安拉”,核心教义与“如来佛祖”无关。
B.如来佛祖是佛教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在佛教教义中,如来是“佛陀”的尊称,代表着觉悟者和智慧的象征。《西游记》作为一部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元素的小说,其中的 “如来佛祖” 形象正是基于佛教经典中的佛陀形象创作的,与佛教直接相关。
C.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尊崇“道”和三清等神仙体系,与佛教的“如来佛祖”分属不同宗教体系。
D.基督教:信仰上帝(耶和华)和耶稣基督,与佛教的“如来佛祖”无关联。
3.【历史现象】东汉中期以后,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据此,我们可以了解道教兴起的( )
A.背景 B.教义 C.派别 D.传播方式
【答案】A
【解析】
A.题干描述了东汉中期以后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极度苦难,从而需要精神寄托,这为道教兴起提供了土壤。这些内容主要阐述的是道教兴起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属于道教兴起的背景。
B.指宗教所信奉的道理和学说,题干未涉及道教的具体教义内容。
C.指宗教内部的不同分支,题干没有提到道教的派别划分。
D.指宗教扩散和传播的途径、方法,题干并未描述道教如何传播。
因此,题干信息反映的是道教兴起的背景,正确答案为 A。
4.【知识匹配】下列人物、时间和科技文化成果的排列,完全正确的是( )
A.蔡伦——东汉——纸的发明和使用
B.张仲景——西汉——开创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C.司马迁——西汉——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张骞——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内地
【答案】C
【解析】
A选项:错误。人物与成果对应错误:蔡伦是东汉时期的宦官,他的贡献是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制成 “蔡侯纸”),而非“发明纸”。纸的发明时间更早,目前已知最早的纸是西汉时期的“灞桥纸”,但未普及。蔡伦的改进使纸的质量和产量提升,推动了纸的广泛使用。
B选项:错误。时间与成果均错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被称为“医圣”,其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础。开创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的是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并非张仲景。
C选项:正确。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他撰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约 3000 年的历史,体例严谨,影响深远。
D选项:错误。时间与事件均错误:张骞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使者,他两次出使西域,主要贡献是开辟了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是西汉末年(一般认为在汉哀帝时期),与张骞无关。
综上,只有 C 选项的人物、时间和科技文化成果完全对应正确。
5.【综合探究题】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展现出灿烂的文明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技创新】
材料一 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两汉之际,开始用麻等植物纤维造纸。东汉时期进一步改进造纸术,人们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之类的低成本原料造纸成功,价格便宜且易于书写。自此纸的使用逐渐推广。到东晋末,纸的使用已完全普及,并逐步传至周边各国,在世界范围内为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东汉时期为“改进造纸术”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并说说纸的发明和推广的意义。
【史学之萃】
材料二 邮票里的史学家
(2)材料二图片中人物所撰写的史册,为研究哪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史料 请你简述该人物被人们纪念的理由。
【医学传承】材料三 如图
张仲景 华佗
(3)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挑选其中一幅图片,为其中的医学家撰写人物简介。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让中华文明焕发时代光芒。
【答案】
(1)人物:蔡伦。意义:方便信息的记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等。(答出两点即可)
(2)时期:黄帝到汉武帝。理由: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3)示例一:张仲景:东汉末年名医,写成《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多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示例二:华佗:东汉末年名医,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4)做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要让中华民族文明焕发荣光,就要坚持守正创新,这需要借助新兴科技的力量,创新性地表达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弘扬历史上的人文精神,走文明立国之路,提升国家的文明水平,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恢复文明大国的地位。(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东汉造纸术的改进及意义,核心在于理解科技发明对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
从材料一“东汉时期进一步改进造纸术”及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总结前人经验,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改进造纸术,降低成本并提高质量,故第一问答案为蔡伦。分析纸的意义时,需结合材料中“价格便宜且易于书写”“使用完全普及”“传至周边各国”等信息,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归纳:国内层面,降低书写成本、便利文化传播与教育普及、促进典籍保存;国际层面,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体现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要影响。
(2)本题聚焦秦汉史学成就,考查《史记》的史料价值与司马迁的历史地位,强调史学传统的精神内核。材料二“邮票里的史学家”结合所学可知为司马迁,其著作《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因此为该时段研究提供了关键史料。
纪念司马迁的理由需兼顾学术贡献与精神品质:学术上,《史记》体例完备(纪传体)、史料详实,奠定了后世史学发展的基础;精神上,他在遭受宫刑的逆境中坚持著书,体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历史的责任感,这种治学精神与人格魅力值得后世敬仰。
(3)本题考查秦汉医学成就,通过人物简介形式,考查对医学家贡献的理解,注重史实与评价的结合。
解析需围绕核心成就展开:若选华佗:需说明其为东汉末年医学家,擅长外科手术,发明 “麻沸散”(世界最早麻醉剂),创编“五禽戏”(养生体操),被称为“外科圣手”,其创新推动了外科医学发展,对中医养生有深远影响。若选张仲景:需强调其为东汉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系统阐述了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被尊为“医圣”,其著作至今仍是中医学习的经典。
(4)本题为开放性问题,旨在从历史成就延伸至当代传承,考查对中华文明时代价值的思考。需结合材料中 “创新”(造纸术改进)、“传承”(史学、医学延续)的特点,提出具体路径。首先,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如科技智慧、治学精神、医学理念);其次,通过现代科技(数字化、新媒体)创新传播方式,扩大影响力;再次,融入教育体系,培养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最后,推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在借鉴中发展,让传统文化适应时代需求,实现 “古为今用”。
综上,四道题从具体成就到精神传承,层层递进,既考查基础知识,又引导思考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体现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命题思路。
1.【实践情境】某班同学为体验我国古代一项伟大发明的工艺流程,进行了以下实践活动。这项发明( )
A.对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B.发展了中医学的治疗理论
C.促进了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D.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答案】D
【解析】A.影响作战方式的是火药(如唐末用于军事,改变了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模式),与造纸术无关。B.发展中医学理论的是医学典籍(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实践经验,与造纸术无关。
C.促进远洋航海的是指南针(利用地磁指示方向,为航海提供导航),与造纸术无关。D.造纸术通过降低书写成本、扩大载体供应,直接推动了文化的记录、保存和传播,使得知识能够突破阶层限制,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扩散,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造纸术的核心贡献是推动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答案为D。
2.【密室逃脱】密室关卡提示:“解开此关需找到‘东汉外科第一刀’的发明 —— 能让病人手术时不疼的东西。” 东西是( )
A.《伤寒杂病论》 B.麻沸散 C.五禽戏图谱 D.司南
【答案】B
【解析】A是张仲景的医学著作,系统总结了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与外科手术麻醉无关,排除。B由华佗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手术时让病人服用后可减轻疼痛,符合 “让病人手术时不疼” 的描述,正确。C是华佗创编的健身功法,用于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与手术麻醉无关,排除。D是古代的指南工具,用于辨别方向,与医学和手术无关,排除。
3.【外卖点单】东汉 “医圣外卖” APP 显示:张仲景招牌套餐:含治暑汤(源自《伤寒杂病论》)+防未病养生指南。 这个套餐体现了张仲景的思想是( )
A.外科手术麻醉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治未病(预防为先) D.众生平等,因果轮回
【答案】C
【解析】A.外科手术麻醉:这是华佗的成就(发明 “麻沸散”),与张仲景无关,排除。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思想(如老子、庄子的主张),与张仲景的医学思想无关,排除。C.治未病(预防为先):套餐中的 “防未病养生指南” 直接体现了这一思想,而《伤寒杂病论》中也蕴含了早期诊断、防止疾病传变的理念,与选项完全匹配。D.众生平等,因果轮回:这是佛教思想,与张仲景的医学理论无关,排除。
4.【同类对比】据下表内容可知,张仲景和华佗都注重( )
A.针灸疗法 B.外科手术 C.预防疾病 D.运动健身
【答案】C
【解析】解决这道题,需结合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被称为 “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他系统总结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尤其重视通过辨证施治防治疾病,强调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隐含了预防疾病加重的思想。
华佗:东汉末年医学家,擅长外科手术(发明 “麻沸散” 作为麻醉剂),同时创编了 “五禽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从根本上预防疾病的发生。
A.针灸疗法:二者虽可能运用针灸,但这并非他们最核心的共同特点,且并非题干表格(结合常识推断)的主要指向。B.外科手术:这是华佗的突出成就(如用麻沸散进行腹腔手术),张仲景更侧重内科理论与治疗,因此并非共同点。C.预防疾病:张仲景通过早期诊断和辨证施治防止疾病恶化,华佗通过 “五禽戏” 强身健体以预防疾病,二者均注重疾病的预防,符合共同特点。D.运动健身:这仅与华佗的 “五禽戏” 相关,张仲景并未强调运动健身,因此排除。
5.【旅游情境】如图是河南省南阳市区的一处著名景
点医圣祠,导游向你介绍时,肯定会介绍到下列
哪一部作品 ( )
A.《本草纲目》 B.《史记》
C.《伤寒杂病论》 D.《论语》
【答案】C
【解析】医圣祠是为纪念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而建,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 “医圣”,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导游介绍医圣祠时,必然会提到这部作品。A.《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药物学巨著,与“医圣”张仲景无关;B.《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学著作,属于史学领域,与医学无关。D.《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属于思想文化领域,与医学无关。
6.【电竞皮肤】游戏《秦汉荣耀》推出新皮肤:张衡 浑天仪—— 装备后可在地图中显示 星宿导航。这个皮肤的设计灵感来自张衡的成就是( )
A.发明候风地动仪(测地震) B.改进浑天仪(演示星宿运行)
C.编写《九章算术》(数学著作) D.创作《史记》(史学作品)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 “张衡 浑天仪”“显示星宿导航” 等关键信息可知,该皮肤设计灵感来源于张衡改进浑天仪的成就。他制作的浑天仪通过水力转动铜球,能演示恒星的出没、中天等现象,可直观地显示星宿运行情况,与皮肤中 “显示星宿导航” 相契合。A候风地动仪是用于测地震的仪器,与浑天仪和星宿导航无关;C《九章算术》是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作者并非张衡;D《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史学著作,与张衡及星宿均无关联,排除。
7.【创设情境】李梅同学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没有封面的古代史书,目录: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卷二, 夏本纪第二……;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本史书应是( )
A.《论语》 B.《史记》 C.《资治通鉴》 D.《农政全书》
【答案】B
【解析】A《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属于语录体散文,并非史书,排除。B《史记》:由西汉司马迁撰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例分为 “本纪”(帝王事迹)、“世家”(诸侯事迹)、“列传”(重要人物及少数民族事迹)等,与题干中 “本纪”“列传” 的目录形式完全匹配,且内容涵盖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符合题干中 “五帝”“夏”“老子韩非” 等记载范围,正确。C.《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是编年体通史(按时间顺序记载历史),篇目不以 “本纪”“列传” 命名,与题干体例不符,排除。D.《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的农学著作,总结农业生产经验,不属于史书,排除。
8.【电视情境】在一部电视剧中,描写楚汉之争时,刘邦的夫人吕雉为了躲避战乱,逃进了尼姑庵中。对于这一情节的设置,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 )
A.正确的,佛教于西汉初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B.错误的,佛教在东汉时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C.真实的,道教于战国时期在我国兴起
D.虚构的,道教于东汉初年在我国兴起
【答案】B
【解析】题干情境设定在“楚汉之争”时期(秦末汉初),而吕雉逃进“尼姑庵”的情节涉及佛教相关场所。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西汉末年(一说东汉初年),但在社会上逐渐传播开来并形成一定影响是在东汉时期。楚汉之争发生在西汉建立之前,此时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更不可能存在 “尼姑庵” 这一佛教场所,因此该情节是错误的。A.错误,佛教并非在西汉初传播,且汉初尚无佛教传播的社会基础;C、D均与题干无关,题干涉及的是佛教(尼姑庵),而非道教;道教兴起于东汉后期,与楚汉之争时期也无关。因此,电视剧中这一情节的设置不符合历史事实,核心原因是佛教在东汉时才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楚汉之争时期不存在佛教相关场所。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情境化作业)
闯关01 造纸术的发明
1.【2024·山东枣庄中考】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
A.西汉时人们懂得造纸 B.蔡伦用树皮、麻头等为造纸原料
C.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 D.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2.【史料实证】《三辅旧事》上曾说:卫太子刘据鼻子很大,汉武帝不喜欢他。江充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再去见武帝时“当持纸蔽其鼻”。这说明( )
A.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西汉时期已出现纸张
C.纸张比丝帛便宜 D.当时纸的使用非常普遍
3.【史料实证】近数十年考古工作的收获表明,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这些发现证明了( )
A.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B.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
C.西汉时纸已经出现 D.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
4.【材料题】美国作家麦克·哈特写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 100 名人排行榜》一书,将世界100位名人按照他们对人类历史和人民日常生活影响的大小排序,蔡伦排在第七位。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东汉时期的蔡伦被排在第七位的理由。
闯关02 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1.【2024·山东菏泽中考】他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一生广泛收集民间药方,总结前人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辨证诊断、对症治疗的理论与方法,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他留给后世的医学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2.【2024·重庆中考B卷】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劳动者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谷物加工的场景:左边3人扶在栏杆一头,借用身体下压的力量,启动杆头,达到舂米的效果。据此可知( )
东汉画像砖(四川彭县出土)
A.四川地区经济较发达 B.劳动者精通力学理论
C.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活动 D.政府组织大规模集体劳动
3.【跨学科·数学2024·广东佛山二模】下图为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的经典例题。据此可知,《九章算术》具有( )
今有田广十五步,纵十六步。问为田几何 今有粟一斗,欲为粝米。问得几何
A.实用性 B.创新性 C.总结性 D.艺术性
4.【史料实证】《氾胜之书》载:“二月注雨(大雨),可种芋”“种麻,预调和田。二月下旬,三月上旬,傍雨种之”“三月榆荚时雨,高地强土可种禾”。这表明当时( )
A.精耕细作技术有所发展 B.农业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C.农学著作重视理论概括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5.【时空观念】东汉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当时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时,最有可能参考的著作是 ( )
A.《黄帝内经》 B.《氾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九章算术》
闯关03 司马迁与《史记》
1.【2024·吉林长春中考】《史记》被后人赞誉:“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这说明历史研究应( )
A.形式创新 B.贯通古今 C.秉笔直书 D.彰显个性
2.【家国情怀】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这反映出司马迁( )
A.守卫国家的爱国情怀 B.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 D.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
3.【历史解释】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的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A.完全依靠史书的记载 B.注重对史料的考证
C.注重史学的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4.【新素材】2024年3月31日,“文史圣域·风追司马”2024甲辰年民祭史圣司马迁典礼在陕西省韩城市司马迁祠祭祀广场举行。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圣”是因为他著有 ( )
A.《春秋》 B.《汉书》 C.《资治通鉴》 D.《史记》
闯关04 道教和佛教
1.【时空观念】央视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则被誉为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据此推断,这两处人文景观分别最早形成于 ( )
A.春秋时期、战国时期 B.春秋时期、秦朝时期
C.战国时期、西汉时期 D.战国时期、东汉时期
2.【历史解释】《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作品,作品中描述了唐僧、孙悟空、如来佛祖等一系列角色,其中与“如来佛祖”有关的宗教是( )
A.伊斯兰教 B.佛教 C.道教 D.基督教
3.【历史现象】东汉中期以后,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据此,我们可以了解道教兴起的( )
A.背景 B.教义 C.派别 D.传播方式
4.【知识匹配】下列人物、时间和科技文化成果的排列,完全正确的是( )
A.蔡伦——东汉——纸的发明和使用
B.张仲景——西汉——开创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C.司马迁——西汉——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张骞——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内地
5.【综合探究题】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展现出灿烂的文明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技创新】
材料一 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两汉之际,开始用麻等植物纤维造纸。东汉时期进一步改进造纸术,人们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之类的低成本原料造纸成功,价格便宜且易于书写。自此纸的使用逐渐推广。到东晋末,纸的使用已完全普及,并逐步传至周边各国,在世界范围内为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东汉时期为“改进造纸术”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并说说纸的发明和推广的意义。
【史学之萃】
材料二 邮票里的史学家
(2)材料二图片中人物所撰写的史册,为研究哪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史料 请你简述该人物被人们纪念的理由。
【医学传承】材料三 如图
张仲景 华佗
(3)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挑选其中一幅图片,为其中的医学家撰写人物简介。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让中华文明焕发时代光芒。
1.【实践情境】某班同学为体验我国古代一项伟大发明的工艺流程,进行了以下实践活动。这项发明( )
A.对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B.发展了中医学的治疗理论
C.促进了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D.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密室逃脱】密室关卡提示:“解开此关需找到‘东汉外科第一刀’的发明 —— 能让病人手术时不疼的东西。” 东西是( )
A.《伤寒杂病论》 B.麻沸散 C.五禽戏图谱 D.司南
3.【外卖点单】东汉 “医圣外卖” APP 显示:张仲景招牌套餐:含治暑汤(源自《伤寒杂病论》)+防未病养生指南。 这个套餐体现了张仲景的思想是( )
A.外科手术麻醉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治未病(预防为先) D.众生平等,因果轮回
4.【同类对比】据下表内容可知,张仲景和华佗都注重( )
A.针灸疗法 B.外科手术 C.预防疾病 D.运动健身
5.【旅游情境】如图是河南省南阳市区的一处著名景点医圣祠,导游向你介绍时,肯定会介绍到下列哪一部作品 ( )
A.《本草纲目》 B.《史记》 C.《伤寒杂病论》 D.《论语》
6.【电竞皮肤】游戏《秦汉荣耀》推出新皮肤:张衡 浑天仪—— 装备后可在地图中显示 星宿导航。这个皮肤的设计灵感来自张衡的成就是( )
A.发明候风地动仪(测地震) B.改进浑天仪(演示星宿运行)
C.编写《九章算术》(数学著作) D.创作《史记》(史学作品)
7.【创设情境】李梅同学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没有封面的古代史书,目录: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卷二, 夏本纪第二……;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本史书应是( )
A.《论语》 B.《史记》 C.《资治通鉴》 D.《农政全书》
8.【电视情境】在一部电视剧中,描写楚汉之争时,刘邦的夫人吕雉为了躲避战乱,逃进了尼姑庵中。对于这一情节的设置,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 )
A.正确的,佛教于西汉初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B.错误的,佛教在东汉时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C.真实的,道教于战国时期在我国兴起
D.虚构的,道教于东汉初年在我国兴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