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情境化作业)(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三国鼎立(情境化作业)(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第16课 三国鼎立(情境化作业)
闯关01 官渡之战
1.【新情境.史料实证】2023年,河南安阳高陵遗址博物馆落成开放,曹操和曹操墓再一次引发了世人的关注。如果为高陵遗址博物馆的主人公曹操撰写解说词,下列可以入选的是( )
A.“曹操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B.“曹操逐渐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C.“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 D.“曹操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2.【新情境.思维导图】岳老师为筹备“第16课三国鼎立”的公开课准备了以下思维导图。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思维导图中①②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孙刘联军;袁绍 B.袁绍;孙刘联军 C.刘备;孙权 D.孙权;刘备
3.【新情境.史料实证】《三国志》关于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昌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表明( )
A.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 B.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C.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D.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
4.有学者评价曹操:“济贫弱,兴屯田,费了三十多年的苦心经营,把汉末崩溃了的整个社会基本上重新秩序化了。”这一评价( )
A.基于史实客观求实 B.抬高曹魏政权形象
C.掩盖三国动乱真相 D.受历史演义的影响
5.【新情境.历史+美术】阅读连环画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列连环画反映的是发生于东汉末年、三方角逐中的一场大战,这场战役是( )
蒋干盗书 草船借箭
黄盖诈降 火烧战船
A.赤壁之战 B.牧野之战 C.官渡之战 D.长平之战
闯关02 赤壁之战
6.【新情境.史料实证】《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A.结束了楚汉之争 B.发生于公元2世纪初
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7.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对当时整个局势产生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大战
8.【新情境.历史+文学】元朝曲作家阿鲁威《蟾宫曲·山鬼》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 shi )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曲中提到的战役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C.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D.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闯关03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9.【新情境.史料实证】某历史社团在学习完《三国鼎立》一课后,找到曹操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进行研究。文中,曹操夸耀自己功绩时说:“设使国家无有孤(我),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以下能体现这句话的是( )
A.募民屯田,兴修水利 B.消灭军阀,利于统一
C.招贤纳士,唯才是举 D.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10.【新情境.史料实证】辛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
A.完成了北方统一 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改善了民族关系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
11.【新情境.唯物史观】《后汉书》中记载宦官毕岚发明了用来为皇帝出行时吸水洒路的翻车。三国时期,魏国马钧将翻车加以改进,使其可用手摇、脚踏、畜力、水力或风力驱动。该工具的使用( )
A.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B.提高了冶铁的生产效率
C.推动了犁耕技术的进步 D.体现了纺织水平的提升
12.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作为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影视剧《风起陇西》 B.小说《三国演义》
C.考古出土的孙吴简牍 D.画作《三顾茅庐图》
13.【新情境.时空观念】下图中所示是三国鼎立形势图,下列关于三国鼎立时期的论述正确的是( )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A.吴国的建立者派万人船队到达夷州 B.在洛阳建立了政权的统治者是曹操
C.三国中最先称帝建国的政权是蜀国 D.官渡之战对图中形势有关键性影响
14.【新情境.时空观念】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年代尺。①②处应填写( )
A.夏、汉 B.夏、魏 C.西夏、汉 D.前秦、魏
15.【新情境.时空观念】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229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下列示意图中,正确描述三国鼎立局面的是( )
16.【新情境.史料实证】对比同类型的历史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技能。以下是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这两种工具的共同之处是( )
汉朝耧车(模型) 《柳龙骨车》中的牛转翻车
A.都是三国时期的生产工具 B.都是当时重要的灌溉工具
C.都是当时重要的播种工具 D.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7.【新情境.史料实证】《三国志》中记载:“(黄龙)二年春……将军卫温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材料中的"夷洲"今天的台湾。这一举动( )
A.是台湾成为中国领土的开始 B.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C.是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标志 D.促进了蜀国造船业的发展
18.【新情境.史料实证】下表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本质特征是( )
政权 相关史事
曹魏 推行屯田制,开凿白沟等水利工程,整合北方农业与漕运体系
蜀汉 设司金中郎将专营盐铁,扩建都江堰,蜀中成为西南经济中心
孙吴 实行军屯与民垦并举,引进北方牛耕技术,开辟东南海上通道
A.南北趋于均衡 B.区域经济整合 C.文明深度交融 D.海洋为主干道
19.曹操指派官吏专门管理冶炼铁器,制造兵器和农具;在冶铁技术上,推广了利用水力来鼓风的办法。这( )
A.推动胡汉间民族交融 B.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
C.完善了官吏选拔制度 D.有助于恢复社会生产
20.【新情境.历史解释】“东汉以来各地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导致了政治分裂倾向日益加剧……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然继续进行,但这种局部统一和之前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相比,仍是又前进了一步”。材料中“又前进了一步”是指( )
A.促进了三国疆土的进一步扩展 B.豪强地主在兼并战争中势力迅速发展
C.局部地区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D.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1.三国时期,“遥领”“虚封”现象大量出现。如:刘备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兼任凉州(曹魏境内)牧;魏国任孙壹为交州(吴国境内)牧;吴国任丁奉为徐州(曹魏境内)牧。当时各国进行“遥领”“虚封”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B.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改进
C.为局部统一奠定思想基础 D.宣扬统一国家的政治愿景
22.长江东逝.刀光剑影。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项目名称】三国鼎立
【项目目标】通过对各种史料的探究与学习,了解东汉末年的形势,认识三国鼎立时期国家走向局部统一这一历史趋势。
【项目任务】
任务一 一组同学围绕三国时期的战争搜集了一些史料(如下为部分),准备布展。
图一 偷袭乌巢 图二 火烧赤壁
(1)问题1:写出与图一、图二相关的战役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一图二战役分别产生的影响。
任务二 二组同学通过收集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了解三国的历史。
①带领张飞、关羽三顾茅庐的是 ▲ ②写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是 ▲ ③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他是 ▲
(2)问题2:根据以上成语或典故、诗词写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并从魏蜀吴三个政权中任选一个,写出其对自身政权的治理措施。
任务三 三组同学围绕“局部统一”,制作并整理了如下示意图和图表。
(3)问题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并说明理由。
23.三国鼎立·局部统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帆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1)材料一中的诗描绘了东汉末年的什么社会现象?(2分)
材料二 三分天下有其一,关东义士首起兵。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
——《七律·赞曹公孟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操是如何崛起的。(4分)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吴、蜀两国发展经济的措施。根据材料三,概括三国鼎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第16课 三国鼎立(情境化作业)
闯关01 官渡之战
1.【新情境.史料实证】2023年,河南安阳高陵遗址博物馆落成开放,曹操和曹操墓再一次引发了世人的关注。如果为高陵遗址博物馆的主人公曹操撰写解说词,下列可以入选的是( )
A.“曹操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B.“曹操逐渐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C.“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 D.“曹操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为壮大实力,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就是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A 项符合题意。赤壁之战曹操战败,未能统一全国,B 项排除;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C 项排除;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D 项排除。故答案选A。
2.【新情境.思维导图】岳老师为筹备“第16课三国鼎立”的公开课准备了以下思维导图。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思维导图中①②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孙刘联军;袁绍 B.袁绍;孙刘联军 C.刘备;孙权 D.孙权;刘备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实力强大的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方。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取胜。208年,曹操挥师南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进行决战,曹操大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①是袁绍,②是孙刘联军,B 项正确。故答案选B。
3.【新情境.史料实证】《三国志》关于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昌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表明( )
A.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 B.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C.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D.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可知,奉天子与挟天子反映了历史表述的不同,魏与蜀处于敌对关系,立场不同,所以造成表述不同,综上可知立场不同对历史的叙述也不同,A项正确;材料不是对历史人物的评述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述,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表述,表明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4.有学者评价曹操:“济贫弱,兴屯田,费了三十多年的苦心经营,把汉末崩溃了的整个社会基本上重新秩序化了。”这一评价( )
A.基于史实客观求实 B.抬高曹魏政权形象
C.掩盖三国动乱真相 D.受历史演义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济贫弱,兴屯田,费了三十多年的苦心经营,把汉末崩溃了的整个社会基本上重新秩序化了”可知,材料基于史实而得出结论,属于相对客观的评价,A项正确;材料评价相对客观,不是对曹魏政权形象的人为抬高,且曹魏政权建立的标志是曹丕称帝,与材料不相符,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曹操发展经济,并不涉及政治上的动荡,也并未掩盖三国动乱真相,且三国鼎立局面诞生的标志是孙权称王建吴,排除C项;历史演义中对曹操的评价负面居多,排除D项。故选A项。
5.【新情境.历史+美术】阅读连环画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列连环画反映的是发生于东汉末年、三方角逐中的一场大战,这场战役是( )
蒋干盗书 草船借箭
黄盖诈降 火烧战船
A.赤壁之战 B.牧野之战 C.官渡之战 D.长平之战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蒋干盗书、草船借箭、黄盖诈降、火烧战船反映的是赤壁之战,A 项正确;牧野之战的交战双方为周武王和商朝军队,B 项排除;官渡之战的交战方是曹操和袁绍,曹操取得胜利,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C 项排除;长平之战发生于战国时期,D 项排除。故答案选A。
闯关02 赤壁之战
6.【新情境.史料实证】《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A.结束了楚汉之争 B.发生于公元2世纪初
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8年爆发的赤壁之战曹军大溃。孙刘联军乘胜扩大战果,曹操带着败兵北撤。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C项正确;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后定都长安,结束了楚汉之争,排除A项;公元208年是公元3世纪初,排除B项;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7.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对当时整个局势产生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大战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对当时整个局势产生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和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淝水之战是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战争,排除C项;郾城大战是南宋岳飞率领“岳家军”与金军之间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
8.【新情境.历史+文学】元朝曲作家阿鲁威《蟾宫曲·山鬼》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 shi )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曲中提到的战役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C.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D.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答案】D
【解析】结合曲中“曹公”“赤壁东风”和“南阳卧龙”等词可知,所提战役为赤壁之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 项正确。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排除A项。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229年孙权称帝,排除B项。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描述的是秦朝末年巨鹿之战的结果,排除D项。
闯关03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9.【新情境.史料实证】某历史社团在学习完《三国鼎立》一课后,找到曹操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进行研究。文中,曹操夸耀自己功绩时说:“设使国家无有孤(我),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以下能体现这句话的是( )
A.募民屯田,兴修水利 B.消灭军阀,利于统一
C.招贤纳士,唯才是举 D.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给出了材料的相关背景,即曹操夸耀自己功绩的话,这句话的大意是:“假如国家没有我的话,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王了。”因此可以看出,曹操的功绩是消灭了东汉末年形成的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B 项符合题意。A、C两项均是曹操巩固实力的行为,不能直接体现材料,故排除。建立魏国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排除D项。
10.【新情境.史料实证】辛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
A.完成了北方统一 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改善了民族关系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里“曹”指的是曹操。曹操通过官渡之战,歼灭袁绍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A项正确;曹操只是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并没有结束州郡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改善了民族关系的是诸葛亮,排除C项;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是孙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1.【新情境.唯物史观】《后汉书》中记载宦官毕岚发明了用来为皇帝出行时吸水洒路的翻车。三国时期,魏国马钧将翻车加以改进,使其可用手摇、脚踏、畜力、水力或风力驱动。该工具的使用( )
A.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B.提高了冶铁的生产效率
C.推动了犁耕技术的进步 D.体现了纺织水平的提升
【答案】A
【解析】翻车由宦官毕岚发明,其用途是皇帝出行时吸水洒路。曹魏时期马钧改进的翻车,动力来源更加广泛,结合教科书中的图片《<柳龙骨车>中的牛转翻车》可知,改进后的翻车变成了一种汲水工具,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A 项正确。作为一种汲水工具,翻车无法提高冶铁的生产效率,也无法推动犁耕技术的进步,更与纺织无关,排除B、C、D三项。
12.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作为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影视剧《风起陇西》 B.小说《三国演义》
C.考古出土的孙吴简牍 D.画作《三顾茅庐图》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给出的第一手史料的含义,考古出土的孙吴简牍属于那个时期留下的实物,是第一手史料,C 项正确。影视作品、小说演义和后世想象的画作,都是后人的记载或加工,不属于第一手史料,因此排除A、B、D三项。
13.【新情境.时空观念】下图中所示是三国鼎立形势图,下列关于三国鼎立时期的论述正确的是( )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A.吴国的建立者派万人船队到达夷州 B.在洛阳建立了政权的统治者是曹操
C.三国中最先称帝建国的政权是蜀国 D.官渡之战对图中形势有关键性影响
【答案】A
【解析】据题干“下图中所示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吴国建立者孙权曾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A项正确;在洛阳建立政权的是曹丕,曹操在世时并未称帝建立政权,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权臣,曹丕于220年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排除B项;三国中最先称帝建国的政权是魏国。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所以最先称帝建国的是魏国,不是蜀国,排除C项;官渡之战发生在200年,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此时还未形成三国鼎立局面。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14.【新情境.时空观念】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年代尺。①②处应填写( )
A.夏、汉 B.夏、魏 C.西夏、汉 D.前秦、魏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所以①处应填夏,对应商朝之前的中国第一个王朝;三国时期,曹丕建立魏国,所以②处应填魏,符合东汉灭亡后三国时期的政权顺序(魏→蜀→西晋),表中“蜀”后为西晋,因此东汉与蜀之间应插入三国魏,B项正确;①处应为“夏”,符合商朝之前的朝代顺序;②处若为“汉”,则与表中已有的“西汉”“东汉”重复,且东汉之后为三国时期的魏、蜀、吴,而非汉朝延续,排除A项;西夏为宋朝时期党项族政权,与商朝前的①处无关;②处填“汉”与表中已有汉朝冲突,排除C项;前秦为十六国时期政权,与商朝前的①处无关;②处填“魏”虽正确,但①处“前秦”不合逻辑,排除D项。故选B项。
15.【新情境.时空观念】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229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下列示意图中,正确描述三国鼎立局面的是( )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因此,三国的建立者分别是曹丕、刘备、孙权,B 项正确。魏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A 项排除;袁绍未参与三国鼎立局面,C 、D两项排除。故答案选B。
16.【新情境.史料实证】对比同类型的历史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技能。以下是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这两种工具的共同之处是( )
汉朝耧车(模型) 《柳龙骨车》中的牛转翻车
A.都是三国时期的生产工具 B.都是当时重要的灌溉工具
C.都是当时重要的播种工具 D.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魏马钧改进前代汲水工具,制成翻车。耧车是汉朝出现的播种工具,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耧,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提高了耕作效率。这两种工具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D 项正确。耧车出现于西汉,A 项排除;B、C两项不是两种工具的共同之处,排除。故答案选D。
17.【新情境.史料实证】《三国志》中记载:“(黄龙)二年春……将军卫温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材料中的"夷洲"今天的台湾。这一举动( )
A.是台湾成为中国领土的开始 B.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C.是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标志 D.促进了蜀国造船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黄龙)二年春……将军卫温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B 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答案选B。
18.【新情境.史料实证】下表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本质特征是( )
政权 相关史事
曹魏 推行屯田制,开凿白沟等水利工程,整合北方农业与漕运体系
蜀汉 设司金中郎将专营盐铁,扩建都江堰,蜀中成为西南经济中心
孙吴 实行军屯与民垦并举,引进北方牛耕技术,开辟东南海上通道
A.南北趋于均衡 B.区域经济整合 C.文明深度交融 D.海洋为主干道
【答案】B
【解析】据题干“整合北方农业与漕运体系”“设司金中郎将专营盐铁,扩建都江堰”“实行军屯与民垦并举,引进北方牛耕技术,开辟东南海上通道”和所学知识可知,曹魏、蜀汉、孙吴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和机制,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强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这属于区域经济整合,B项正确;题干只是列举了曹魏、蜀汉、孙吴统治者的经济措施,不能看出“南北趋于均衡”,排除A项;“屯田制”“水利工程”“专营盐铁,扩建都江堰”“牛耕技术”这些属于经济措施,不能体现文明交融,排除C项;曹魏与蜀汉并没有开发海洋,排除D项。故选B项。
19.曹操指派官吏专门管理冶炼铁器,制造兵器和农具;在冶铁技术上,推广了利用水力来鼓风的办法。这( )
A.推动胡汉间民族交融 B.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
C.完善了官吏选拔制度 D.有助于恢复社会生产
【答案】D
【解析】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曹操指派官吏管理冶铁并推广水力鼓风技术,直接提升了冶铁效率,铁制农具的普及增强了农业生产能力,兵器的制造则有助于维护军事稳定,两者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符合东汉末年战乱后曹操推行屯田制、恢复生产的政策背景,D项正确;胡汉交融主要通过人口迁移、文化互动等实现,与冶铁技术管理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江南大规模开发始于东晋南朝时期,曹操的活动重心在北方,题干未涉及江南,排除B项;官吏管理冶铁属于具体职能分工,与选拔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新情境.历史解释】“东汉以来各地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导致了政治分裂倾向日益加剧……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然继续进行,但这种局部统一和之前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相比,仍是又前进了一步”。材料中“又前进了一步”是指( )
A.促进了三国疆土的进一步扩展 B.豪强地主在兼并战争中势力迅速发展
C.局部地区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D.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但这种局部统一和之前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相比,仍是又前进了一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期间虽然仍有兼并战争,但与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相比,局部统一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体现在局部地区的统一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三国时期疆域并未进一步扩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三国鼎立的积极影响,而豪强地主在兼并战争中势力迅速发展属于消极因素,不利于国家走向统一,排除B项;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史实相符,但题干并未提及少数民族内迁,排除D项。故选C项。
21.三国时期,“遥领”“虚封”现象大量出现。如:刘备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兼任凉州(曹魏境内)牧;魏国任孙壹为交州(吴国境内)牧;吴国任丁奉为徐州(曹魏境内)牧。当时各国进行“遥领”“虚封”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B.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改进
C.为局部统一奠定思想基础 D.宣扬统一国家的政治愿景
【答案】D
【解析】材料中魏蜀吴这种遥领、虚封现象,官员管理的区域都不在自己的统治区域,表明魏蜀吴志在统一,那些管理区域以后会成为自己统治区域的一部分,宣扬统一国家的政治愿景,D项正确;“遥领”“虚封”现象大量出现体现了宣扬国家统一的思想,没有体现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技术改进方面的信息,三国时期各国进行“遥领”“虚封”主要是表明旨在统一,排除B项;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已经实现了局部统一,进行“遥领”“虚封”的主要目的是宣扬统一国家的政治愿景,而非为局部统一奠定思想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22.长江东逝.刀光剑影。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项目名称】三国鼎立
【项目目标】通过对各种史料的探究与学习,了解东汉末年的形势,认识三国鼎立时期国家走向局部统一这一历史趋势。
【项目任务】
任务一 一组同学围绕三国时期的战争搜集了一些史料(如下为部分),准备布展。
图一 偷袭乌巢 图二 火烧赤壁
(1)问题1:写出与图一、图二相关的战役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一图二战役分别产生的影响。
任务二 二组同学通过收集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了解三国的历史。
①带领张飞、关羽三顾茅庐的是 ▲ ②写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是 ▲ ③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他是 ▲
(2)问题2:根据以上成语或典故、诗词写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并从魏蜀吴三个政权中任选一个,写出其对自身政权的治理措施。
任务三 三组同学围绕“局部统一”,制作并整理了如下示意图和图表。
(3)问题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并说明理由。
【答案】(1)图一战役:官渡之战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图二战役:赤壁之战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①刘备②曹操③
措施:(任选一个政权作答即可)
魏: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蜀: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发展海外贸易;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州,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理由: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而且三国都注重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图表分别从国家统一和人口增加两个角度呈现了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围绕这两个角度回答理由即可。
23.三国鼎立·局部统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帆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1)材料一中的诗描绘了东汉末年的什么社会现象?(2分)
材料二 三分天下有其一,关东义士首起兵。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
——《七律·赞曹公孟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操是如何崛起的。(4分)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吴、蜀两国发展经济的措施。根据材料三,概括三国鼎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答案】(1)社会现象: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
(2)在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经济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措了军粮;在军事上,收编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影响: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
(4)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