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境化作业)闯关01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1.有人说:“三国尽归司马懿”,但有人认为不对,因为最终使国家归于统一的是另外一个人,这“另一个人”是( )A.曹操 B.曹丕 C.司马炎 D.刘备【新情境.时空观念】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部分朝代的更替情况,其中“□”对应的朝代应是( )A.秦、汉 B.西晋、汉 C.秦、西晋 D.秦、夏3.【新情境.史料实证】“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是唐朝怀古诗中的名篇,诗中描述的事件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该事件是( )A.西晋灭吴 B.西晋定都洛阳 C.西晋灭蜀 D.西晋迁都长安4.【新情境.时空观念】如图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封建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魏晋时期民族交融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闯关02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5.【新情境.史料实证】晋武帝司马炎认为:“(曹)魏薄待宗室,实传虚爵,本根无所庇荫,遂乃三叶而亡”,最终被自己篡位。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大封同姓诸王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推恩” D.削弱诸侯势力6.【新情境.史料实证】对于“短命王朝”,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评论道,“魏削宗室而权臣篡,晋封同姓而骨肉残”。材料中“晋封同姓而骨肉残”是指( )A.牧野之战 B.国人暴动 C.黄巾起义 D.八王之乱7.【新情境.史料实证】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时海内大乱……中原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这反映的是西晋末年 ( )A.赤壁之战 B.三国鼎立 C.中原人口南迁 D.西晋政治腐化8.【新情境.历史解释】晋武帝为了拱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说明“八王之乱”的起因是( )A.连年不断混战局面 B.西晋分封的弊端 C.晋惠帝的昏庸无能 D.北方各族的内迁9.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 )A.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 B.推恩令的实行C.两朝君主的腐朽统 D.民族矛盾激化10.【新情境.史料实证】据史书记载:“(晋惠帝)及居大位,政出群下,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焉。”由此可见,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是( )A.皇族之间的连年混战 B.统治集团的腐朽C.内迁民族的反抗活动 D.农民起义的频发11.【新情境.史料实证】下面是成语故事会上张明讲的“狗尾续貂”的故事。此故事反映西晋灭亡的原因是( )狗尾续貂 晋武帝司马炎封司马伦为赵王,司马伦通过政变篡位称帝后,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甚至连听差的奴役也给以爵位,官职泛滥成灾。当时规定,凡高级官员的官服,都统一式样,帽子上插着貂尾做装饰。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一时间貂尾都不够用了,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这种情况被民间讥讽为"貂不足,狗尾续"。A.暴政引发起义 B.民族矛盾激化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统治集团十分腐朽闯关03 北方各族的内迁12.【新情境.史料实证】下图是西晋朝廷给鲜卑首领封爵的印信,“归义”是西晋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远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侯”在古代指爵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治理少数部族的措施往往是分封其首领为“王、侯、君、长”。此文物可见证( )“晋鲜卑归义侯”印A.鲜卑民族的政治认同 B.西晋朝廷的奢靡腐化C.八王之乱后王朝分裂 D.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13.下表是甘肃嘉峪关魏晋主墓室壁画题材的统计(部分)(单位:幅)。对此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类型 农耕图 畜牧图 狩猎图数量 49 48 38A.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B.社会分工逐渐趋于完善C.民族交融得到加强 D.少数民族放弃游牧生活14.【新情境.时空观念】如下两幅图片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图。这两幅图片中农牧分界线的变化说明( )A.游牧业比农耕发展得更快 B.北方游牧民族内迁C.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发展 D.中外经济交流加快15.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部的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些举措( )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兴盛过程 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D.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16.根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游牧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根本上是为了( )A.加强经济交流 B.证明地位正统 C.学习先进文化 D.缓和社会矛盾17.胡族一直保持着“炙肉未熟,人人长跪前割之”的烤炙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烤炙法在刀工、手法、火候、餐具等汉族社会饮食特性方面有了诸多要求。这可用于研究当时( )A.民族文化交融 B.中外交流发展 C.北方人口南迁 D.江南地区开发18.西晋时,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生产,与各族杂居的汉族人民也学习到了先进的牲畜选种、改良和畜病防治技术。与上述现象有关的是( )A.北方政权并立 B.政策鼓励引导 C.北方各族内迁 D.商业贸易繁荣19.《晋书》记载,匈奴人刘渊没有采取匈奴传统的草原政权模式,而是自称汉王,建立了汉政权。在即位时,他以汉室后裔发布诏书,追述了两汉及蜀汉三祖五宗的功绩。刘渊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中原的文化 B.赢得中原世族的支持C.认祖归宗,强化血缘 D.构建政权的合法性20.三国时史学家鱼豢所著《魏略》中记载:“(氐人)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材料所述现象表明,氐人( )A.建立政权并统一了北方地区 B.充分了解汉族典章制度C.已经改变传统生活习惯 D.受蜀汉开发西南地区的影响21.走近史料·了解西晋。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项目名称】一眼千年·多样史料【项目目标】通过举办展览活动,走近考古发现,研读历史材料,感受西晋王朝的历史兴衰、跌宕起伏,体会历史上的民族交融。【项目任务】历史文物 简介 历史价值“晋鲜卑归义侯”印 西晋金质官印,镌“晋鲜卑归义侯”六字,是西晋朝廷赐给鲜卑族首领的印信。西晋王朝对内徙的少数民族首领颁赐金印,以示怀柔。 ①西晋持刀陶俑 这是西晋武吏或士兵的形象。陶俑头戴高冠,冠上插有束发用的簪子。他身穿交领窄袖上衣,双手紧握一把环首铁刀,刀上饰有简单的花纹。 ②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 此幅壁画古朴、真实地再现了当地平民百姓在水草丰茂的草原上放养牲畜和日常生活的情景。 ③彬州晋简 西晋简牍是郴州博物馆镇馆之宝。简牍记载了西晋惠帝时期桂阳郡政府机构设置、郡县治理、地理交通、人口与赋税、土地与物产、祭祀习俗等内容。 ④任务一 一组同学以“考古发现·见证历史”为主题,整理了如下文物信息并准备布展。(1)问题一:请你根据表格中历史文物简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表格文物的历史价值。任务二 二组同学以“历史资料·民族印记”为主题,整理了如下文献设计展览。①鉴于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现实,刘邦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②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部队,并且命部下穿着上衣下裤的胡服,以便骑乘。 ③西晋时,关中人口有100多万,其中内迁各族各占据一半。迁到汾河流域的匈奴人多达数万户,超过迁居当地的西北部各族人口之和。(2)问题二:请将上面备选资料的序号填入下面对应的展板中,并据此为这一版面写出结语。(4分)前言:为更好地了解民族交融,举办本次展览。展览共分为三个板块。展板一 展板二 展板三战国时期的民族交融 汉匈和亲 北方各族的内迁结语:22.七年级(3)班组织“西晋统一·民族内迁”的展览活动。张华同学聚焦“短暂繁荣的时代”制作了如下版面,请你完成展板相关内容设计。【寻联系·知三国归一】西晋形势图(1)概括表格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它与右图的联系。展板二【研史料·忆乱世往事】(2)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晋武帝“大封宗室”的原因及导致的后果。从大致方位判断①②所代表的内迁少数民族的名称。晋武帝以魏氏孤立无援的弊害作为警戒,因而大封宗室,赋予他们职权。晋武帝又诏告诸王可以选择封国中的官吏。 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展板三【读文献·哀国家之殇】(3)根据以下材料,概括西晋灭亡的原因。(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阔。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 诏以刘渊为匈奴北部都尉。渊轻财好施,倾心接物,五部豪桀,幽、冀名儒,多往归之。 晋为无道,奴隶御我。今司马氏父子兄弟自相鱼肉,此天厌晋德,授之于我……渊(匈奴首领)少好学,习《毛诗》,……尤好《左氏春秋》。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境化作业)闯关01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1.有人说:“三国尽归司马懿”,但有人认为不对,因为最终使国家归于统一的是另外一个人,这“另一个人”是( )A.曹操 B.曹丕 C.司马炎 D.刘备【答案】 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中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C 项符合题意。曹操是东汉末期的人物,A 项排除;曹丕建立曹魏,B 项排除;刘备建立蜀汉,D 项排除。故答案选 C 。【新情境.时空观念】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部分朝代的更替情况,其中“□”对应的朝代应是( )A.秦、汉 B.西晋、汉 C.秦、西晋 D.秦、夏【答案】 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秦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实现了短暂的统一,因此,两处"□"对应的朝代分别是秦、西晋,C 项正确。故答案选 C 。3.【新情境.史料实证】“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是唐朝怀古诗中的名篇,诗中描述的事件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该事件是( )A.西晋灭吴 B.西晋定都洛阳 C.西晋灭蜀 D.西晋迁都长安【答案】A【解析】通过诗中的“王溶楼船”以及题干中的“该事件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可以推断出该事件为西晋灭吴,A 项正确。西晋定都洛阳发生在266年,此时西晋还没有实现南北统一,排除 B 项。263年魏灭蜀,此时西晋还没有建立,C 项说法错误。313年,西晋在经历了八王之乱和内迁各族武力进攻的打击后,晋愍帝司马邺将都城由洛阳迁至长安,316年,长安被破。迁都长安已经是西晋覆亡的前夕,排除 D 项。4.【新情境.时空观念】如图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封建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魏晋时期民族交融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它主要控制北方地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主要控制东南地区;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所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项正确;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反映的是魏蜀吴三国分立,排除A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仅是中间图片的主题,不够全面,排除B项;魏晋时期民族交融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闯关02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5.【新情境.史料实证】晋武帝司马炎认为:“(曹)魏薄待宗室,实传虚爵,本根无所庇荫,遂乃三叶而亡”,最终被自己篡位。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大封同姓诸王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推恩” D.削弱诸侯势力【答案】A【解析】首先理解题干,晋武帝司马炎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当皇帝遭遇权臣把持朝政时,宗室诸王无法援救,因此曹魏政权三世而亡。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八王之乱产生的背景可知,西晋大封同姓诸王,派遣他们据守州郡重镇,故 A 项符合题意。分封同姓诸王,并且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这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 B 项。"推恩"为西汉汉武帝采取的削弱诸侯王势力举措,与西晋无关,排除 C 项。晋武帝采取的举措是给予同姓诸王较大的势力,并不是削弱诸侯势力,排除 D 项。6.【新情境.史料实证】对于“短命王朝”,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评论道,“魏削宗室而权臣篡,晋封同姓而骨肉残”。材料中“晋封同姓而骨肉残”是指( )A.牧野之战 B.国人暴动 C.黄巾起义 D.八王之乱【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八王之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侯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侯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诸王势力日益强大,最终导致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材料描述的便是这一史事,D 项正确。牧野之战是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的战役,A 项排除;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B 项排除;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C 项排除。故答案选 D 。7.【新情境.史料实证】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时海内大乱……中原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这反映的是西晋末年 ( )A.赤壁之战 B.三国鼎立 C.中原人口南迁 D.西晋政治腐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原人口南迁。根据材料“时海内大乱……中原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西晋末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后,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人口数以十万计,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C 项正确。 A 、 B 两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答案选 C 。8.【新情境.历史解释】晋武帝为了拱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说明“八王之乱”的起因是( )A.连年不断混战局面 B.西晋分封的弊端 C.晋惠帝的昏庸无能 D.北方各族的内迁【答案】 B【解析】根据题干“晋武帝为了拱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可知,这说明"八王之乱"的起因是西晋分封的弊端。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B 项正确。 A 、 C 、 D 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选 B 。9.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 )A.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 B.推恩令的实行C.两朝君主的腐朽统 D.民族矛盾激化【答案】 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西汉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晋惠帝时出现了“八王之乱”,给西汉和西晋以沉重的打击,A 项符合题意。推恩令是汉武帝的统治措施,B 项排除;汉景帝的统治并不腐朽,C 项排除;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民族矛盾激化不符合史实,D 项排除。故答案选 A 。10.【新情境.史料实证】据史书记载:“(晋惠帝)及居大位,政出群下,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焉。”由此可见,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是( )A.皇族之间的连年混战 B.统治集团的腐朽C.内迁民族的反抗活动 D.农民起义的频发【答案】 B【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晋惠帝)及居大位,政出群下,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惠帝昏庸无能,纲纪大坏,因此,统治集团的腐朽,这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B 项正确。 A 、 C 、 D 三项题干未体现,排除。故答案选 B 。11.【新情境.史料实证】下面是成语故事会上张明讲的“狗尾续貂”的故事。此故事反映西晋灭亡的原因是( )狗尾续貂 晋武帝司马炎封司马伦为赵王,司马伦通过政变篡位称帝后,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甚至连听差的奴役也给以爵位,官职泛滥成灾。当时规定,凡高级官员的官服,都统一式样,帽子上插着貂尾做装饰。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一时间貂尾都不够用了,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这种情况被民间讥讽为"貂不足,狗尾续"。A.暴政引发起义 B.民族矛盾激化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统治集团十分腐朽【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并结合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知,西晋统治者滥封官爵,以致“貂不足,狗尾续”,这体现出统治集团十分腐朽,是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D 项符合题意。该故事并没体现出暴政,排除 A 项。该故事中也没有体现出民族矛盾激化,排除 B 项。司马伦是西晋的宗室,不属于外戚或宦官。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导致东汉王朝走向衰亡,C 项不符合题意。闯关03 北方各族的内迁12.【新情境.史料实证】下图是西晋朝廷给鲜卑首领封爵的印信,“归义”是西晋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远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侯”在古代指爵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治理少数部族的措施往往是分封其首领为“王、侯、君、长”。此文物可见证( )“晋鲜卑归义侯”印A.鲜卑民族的政治认同 B.西晋朝廷的奢靡腐化C.八王之乱后王朝分裂 D.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根据材料对“归义侯”的解释可知,“晋鲜卑归义侯”印反映了鲜卑族当时对西晋王朝的归附,也体现出其对汉文化及其政权的认同,A 项正确。 B 、 C 、 D 三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答案选 A 。13.下表是甘肃嘉峪关魏晋主墓室壁画题材的统计(部分)(单位:幅)。对此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类型 农耕图 畜牧图 狩猎图数量 49 48 38A.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B.社会分工逐渐趋于完善C.民族交融得到加强 D.少数民族放弃游牧生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表格中呈现的壁画题材,有农耕图、畜牧图、狩猎图,说明这一时期北方人民既从事农耕又进行畜牧和狩猎,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加强,C 项正确。表格涉及农业、畜牧业和狩猎活动,体现不出农业生产得到恢复,A 项排除;表格内容仅涉及北方地区的生产活动,体现不出社会分工状况,B 项排除; D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答案选 C 。14.【新情境.时空观念】如下两幅图片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图。这两幅图片中农牧分界线的变化说明( )A.游牧业比农耕发展得更快 B.北方游牧民族内迁C.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发展 D.中外经济交流加快【答案】 B【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从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农牧分界线南移,北方的一些农耕区变成了游牧区。这说明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北方政局动荡,农耕经济遭到破坏,游牧区扩大,B 项正确。 A 、 C 、 D 三项题干未体现,排除。故答案选 B 。15.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部的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些举措( )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兴盛过程 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D.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部的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D 项正确。加快了中原王朝的兴盛过程不符合史实,A 项排除;北方各族的内迁并未使边患危机严重,B 项排除;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 项排除。故答案选 D 。16.根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游牧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根本上是为了( )A.加强经济交流 B.证明地位正统 C.学习先进文化 D.缓和社会矛盾【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可知,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同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是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B 项正确。 A 、 C 、 D 三项不是“内迁的游牧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的根本目的,排除。故答案选 B 。17.胡族一直保持着“炙肉未熟,人人长跪前割之”的烤炙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烤炙法在刀工、手法、火候、餐具等汉族社会饮食特性方面有了诸多要求。这可用于研究当时( )A.民族文化交融 B.中外交流发展 C.北方人口南迁 D.江南地区开发【答案】 A【解析】根据题干“胡族一直保持着‘炙肉未熟,人人长跪前割之’的烤炙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烤炙法在刀工、手法、火候、餐具等汉族社会饮食特性方面有了诸多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族保持着烤炙传统,但是在刀工、手法、火候、餐具等汉族社会饮食特性方面有了诸多要求,这可以用于研究当时民族文化交融,A 项正确。 B 、 C 、 D 三项题干未体现,排除。故答案选 A 。18.西晋时,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生产,与各族杂居的汉族人民也学习到了先进的牲畜选种、改良和畜病防治技术。与上述现象有关的是( )A.北方政权并立 B.政策鼓励引导 C.北方各族内迁 D.商业贸易繁荣【答案】C【解析】题干主要讲述了西晋时内迁的羯人从事农耕生产,汉族人民学习到牲畜养殖技术,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交融,这种现象与北方各族内迁有关,C 项符合题意。题干视角主要聚焦于各族之间的相互学习,无法判断出当时的政权情况,排除 A 项。西晋统治阶级压迫内迁各族,并没有在政策上鼓励引导,排除 B 项。题干的主题与农业生产有关,与商业贸易繁荣的关系并不大,排除 D 项。19.《晋书》记载,匈奴人刘渊没有采取匈奴传统的草原政权模式,而是自称汉王,建立了汉政权。在即位时,他以汉室后裔发布诏书,追述了两汉及蜀汉三祖五宗的功绩。刘渊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中原的文化 B.赢得中原世族的支持C.认祖归宗,强化血缘 D.构建政权的合法性【答案】B【解析】通过阅读题干我们获取关键信息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追述了两汉及蜀汉三祖五宗的功绩,主要是为了赢得中原汉族世家大族的支持,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答案选B;选项A、C、D并不是刘渊的主要目的,所以排除。20.三国时史学家鱼豢所著《魏略》中记载:“(氐人)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材料所述现象表明,氐人( )A.建立政权并统一了北方地区 B.充分了解汉族典章制度C.已经改变传统生活习惯 D.受蜀汉开发西南地区的影响【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氐人生活在西北,原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题干中“俗能织布,善田种”表明氐人的生活习惯已经发生改变,C 项符合题意。在三国时期以前,氐人并没有建立政权,统一北方地区,排除 A 项。题干没有体现氏人了解汉族典章制度,排除 B 项。蜀汉开发西南地区与氐人没有关系,排除 D 项。21.走近史料·了解西晋。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项目名称】一眼千年·多样史料【项目目标】通过举办展览活动,走近考古发现,研读历史材料,感受西晋王朝的历史兴衰、跌宕起伏,体会历史上的民族交融。【项目任务】历史文物 简介 历史价值“晋鲜卑归义侯”印 西晋金质官印,镌“晋鲜卑归义侯”六字,是西晋朝廷赐给鲜卑族首领的印信。西晋王朝对内徙的少数民族首领颁赐金印,以示怀柔。 ①西晋持刀陶俑 这是西晋武吏或士兵的形象。陶俑头戴高冠,冠上插有束发用的簪子。他身穿交领窄袖上衣,双手紧握一把环首铁刀,刀上饰有简单的花纹。 ②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 此幅壁画古朴、真实地再现了当地平民百姓在水草丰茂的草原上放养牲畜和日常生活的情景。 ③彬州晋简 西晋简牍是郴州博物馆镇馆之宝。简牍记载了西晋惠帝时期桂阳郡政府机构设置、郡县治理、地理交通、人口与赋税、土地与物产、祭祀习俗等内容。 ④任务一 一组同学以“考古发现·见证历史”为主题,整理了如下文物信息并准备布展。(1)问题一:请你根据表格中历史文物简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表格文物的历史价值。任务二 二组同学以“历史资料·民族印记”为主题,整理了如下文献设计展览。①鉴于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现实,刘邦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②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部队,并且命部下穿着上衣下裤的胡服,以便骑乘。 ③西晋时,关中人口有100多万,其中内迁各族各占据一半。迁到汾河流域的匈奴人多达数万户,超过迁居当地的西北部各族人口之和。(2)问题二:请将上面备选资料的序号填入下面对应的展板中,并据此为这一版面写出结语。(4分)前言:为更好地了解民族交融,举办本次展览。展览共分为三个板块。展板一 展板二 展板三战国时期的民族交融 汉匈和亲 北方各族的内迁结语:【答案】(1)①:“晋鲜卑归义侯”印是研究西晋与鲜卑民族往来的重要文物。②:西晋持刀陶俑是研究西晋军队发展、兵器使用的重要文物。③: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是研究当时北方民族游牧生活的一手史料。④:彬州晋简是研究西晋惠帝时期地方社会情况和国家治理制度的历史见证。(2)展板一:②;展板二:①;展板三:③。结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命题意图本题设置真实任务情境,立足历史解释,考查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战国时期的民族交融、汉匈和亲。【解析】(1)根据简介内容“西晋朝廷赐给鲜卑族首领的印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晋鲜卑归义侯”印是研究西晋与鲜卑民族往来的重要文物;根据简介内容“西晋武吏或士兵的形象”“双手紧握一把环首铁刀”可知,②西晋持刀陶俑是研究晋国军队发展、兵器使用的重要文物;根据简介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是研究当时北方民族游牧生活的一手史料;根据简介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④彬州晋简是研究西晋惠帝时期地方社会情况和国家治理制度的历史见证。(2)结合所学知识对应展板内容即可,结语运用符合题意的表述,价值观正确,言之有理即可。22.七年级(3)班组织“西晋统一·民族内迁”的展览活动。张华同学聚焦“短暂繁荣的时代”制作了如下版面,请你完成展板相关内容设计。【寻联系·知三国归一】西晋形势图(1)概括表格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它与右图的联系。展板二【研史料·忆乱世往事】(2)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晋武帝“大封宗室”的原因及导致的后果。从大致方位判断①②所代表的内迁少数民族的名称。晋武帝以魏氏孤立无援的弊害作为警戒,因而大封宗室,赋予他们职权。晋武帝又诏告诸王可以选择封国中的官吏。 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展板三【读文献·哀国家之殇】(3)根据以下材料,概括西晋灭亡的原因。(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阔。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 诏以刘渊为匈奴北部都尉。渊轻财好施,倾心接物,五部豪桀,幽、冀名儒,多往归之。 晋为无道,奴隶御我。今司马氏父子兄弟自相鱼肉,此天厌晋德,授之于我……渊(匈奴首领)少好学,习《毛诗》,……尤好《左氏春秋》。【答案】(1)现象:魏国相比较蜀、吴两国,在户数、人口及兵力方面皆占有优势,国家实力强大。联系:为右图中西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2)原因: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后果: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到晋惠帝时,八个宗亲王为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发生“八王之乱”,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①鲜卑;②匈奴(3)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使得道德沦丧,政治腐败,奢侈腐化;西晋朝廷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激起他们的强烈反抗;匈奴首领刘渊轻财好施,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励精图治。【解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根据表格可知,魏国相比较蜀、吴两国,在户数、人口及兵力方面皆占有优势,国家实力强大,这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根据材料“以魏氏孤立无援的弊害作为警戒”可知,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故“大封宗室”。后果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①②所代表的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根据材料“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渊轻财好施,倾心接物,五部豪桀,幽、冀名儒,多往归之”“晋为无道,奴隶御我”“渊(匈奴首领)少好学,习《毛诗》,……尤好《左氏春秋》”可知,西晋灭亡的原因有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使得道德沦丧,政治腐败,奢侈腐化;西晋朝廷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激起他们的强烈反抗;匈奴首领刘渊轻财好施,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励精图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境化作业)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原卷版).docx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境化作业)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