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情境化作业)闯关01 东晋的兴亡1.【新情境·史料实证】著名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及某一朝代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朝代是()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2.【新情境·史料实证】若涵同学对“西晋和东晋的历史”进行了比较(如表)。下列选项中,能证明“东晋是西晋的延续”这一说法的是()建立者 起止时间 都城 推翻者 重大事件西晋 司马炎 266-316年 洛阳 匈奴人 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 司马睿 317-420年 建康 刘裕 江南地区的开发A.都被少数民族所消灭 B.都曾开发过江南地区C.都城都位于中原地区 D.建立者同属一个家族3.中国历史上某一朝代,终其一朝,一直是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个世家大族与皇帝“共天下”,这种政治格局被称为“门阀政治”。该朝代是()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北朝4.【新情境·文字史料】小亮收集到一些魏晋时期的童谣,其中有一句“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指的是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其都城在()A.杭州 B.洛阳 C.建康 D.长安5.【新情境·文字史料】王导是琅琊郡临沂县人,他曾上书说:“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司马睿览奏后,听从了王导的建议。该上书反映了()A.王导主张健全法制 B.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C.东晋朝廷重文轻武 D.司马睿善于向平民纳谏6.【新情境·图片史料】如图所示,历史人物连环画《祖逖》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描绘了祖邀矢志北伐,期盼收复中原的故事。祖逖的才干与胆识,受到后人的尊敬。与他相关的成语典故是()A.退避三舍 B.揭竿而起 C.中流击楫 D.破釜沉舟7.东晋初期,朝廷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北的部分地区,如祖邀北伐等。但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其主要原因是()A.南迁的北方人偏安东南 B.朝廷与北伐将领之间缺乏信任C.所有人民均不愿意北伐 D.军队战斗力薄弱,军备十分短缺8.【跨学科主题学习·历史+语文】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魏晋时期因战乱而举族避难的现实;唐长孺则认为迁人山林的百姓是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历史学家对魏晋百姓举族避难的影响有争议B.魏晋政府对南迁民众征派的赋役超过当地人C.《桃花源记》是文学作品没有历史研究价值D.《桃花源记》蕴含魏晋时期人口迁徙的信息闯关02 南朝的政治9.南朝宋建立后,宋武帝刘裕吸取前朝教训,采取“寒人掌机要”的举措重振皇权,即任用寒门庶族在朝堂担任要职。材料中的“前朝教训”是指()A.西晋司马炎大封同姓诸王 B.东晋门阀政治的政治格局C.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秦统治暴虐引发农民起义10.【新情境·时空观念】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由此可知南朝时期()A.阶级矛盾尖锐 B.政权更迭频繁 C.社会相对稳定 D.经济发展快速11.【跨学科主题学习·历史+语文】唐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把江南风光写得神奇迷离,同时渗透出诗人对王朝兴亡盛衰的感慨。诗中所述朝代的都城在当时称为()A.长安 B.南京 C.建业 D.建康闯关03江南地区的开发12.【新情境·唯物史观】(2023·海南·中考真题)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A.自然环境优越 B.生产工具改进 C.高产作物引进 D.农民辛勤劳动13.【跨学科主题学习·历史+语文】李白有诗云:“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诗句描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A.北方地区战乱频繁 B.北方统治者残暴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南方的经济发达14.【新情境·史料实证】317一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15.【新情境·史料实证】(2025·山西)青瓷莲花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南北朝时少见的大型青瓷器。下面的文字介绍能用于研究它的()北朝青瓷莲花尊 青花莲花草是瓷器制作技术成熟发展的产物。青花的“青”来源于内部胎体和外部釉料中的铁元素,2%左右的合适含量和烧制过程中对瓷窑内部火焰温度、通风量的控制,瓷器才能在土与火的“交融”中烧制出独有的青色。A.科学价值 B.实用价值 C.史学价值 D.艺术价值16.【新情境·图片史料】(2025·云南)下图的南朝青瓷莲花尊釉色莹润,釉厚处呈玻璃状,其肩及腹有覆状莲瓣三层,每层均以16个莲瓣围腹一周。从该瓷器可以看出当时()A.制瓷技术达到较高水平 B.雕刻艺术发展达到顶峰C.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社会上层普遍信仰佛教17.【新情境·史料实证】(2023·安徽·中考真题)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18.【新情境·史料实证】(2025·云南昆明·一模)南朝所造大船的载重量可达2万斛;南朝各时期还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如新丰塘、吴兴塘、赤山塘等,每一个都能灌溉耕地成千上万顷。通过这些史实可知()A.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C.南朝的军事实力强大 D.南方的海外贸易发达19.【新情境·史料实证】(2025·云南昆明·三模)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文人在其著作中描述自家田庄,提到田庄里种植着原本多见于北方的小麦、黍子,还有从北方引种过来的桃树、李树,且长势良好。这一记载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南方自然条件远胜北方 B.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C.南北经济差距持续拉大 D.北方生态环境严重恶化20.【新情境·史料实证】(2023·重庆A卷)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围绕主题收集了一些史料,现摘录部分典型如下。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内容 出处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过江沧。 《晋书》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 《宋书》A.政权建设与社会进步 B.技术发明与经济发展C.人口迁徙与区域开发 D.商业繁盛与文化交流21.东晋政治·江南开发。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材料一中的①和②分别对应的是哪一政权(或王朝)?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编自《史记·货殖列传》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材料三以前江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而此时则有稻、麦、黍(黏谷)、粟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作物许多来自北方。耕地面积扩大,同时(南朝)宋时豫章郡的良田可达一亩二十斛(石)。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薨,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3)根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南朝时江南农耕经济取得的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时期江南农耕经济发展的原因。22.区域开发.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晋覆灭后,晋元帝逃往江南,在江左重建了东晋王朝。长江天堑,是一个限制南北的天然屏障,使中原战火不能直接延烧到江南。永嘉之乱后"洛京倾覆,中州士人避乱江左,每十六七,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过江淮,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这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材料二东晋 黑釉鸡首瓷壶 ●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杞梓之利,充物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建业"贡使商旅,方舟万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2)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农业方面与之相关的表现。(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影响经济发展因素的认识。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情境化作业)闯关01 东晋的兴亡1.【新情境·史料实证】著名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及某一朝代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朝代是()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王与马,共天下”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2.【新情境·史料实证】若涵同学对“西晋和东晋的历史”进行了比较(如表)。下列选项中,能证明“东晋是西晋的延续”这一说法的是()建立者 起止时间 都城 推翻者 重大事件西晋 司马炎 266-316年 洛阳 匈奴人 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 司马睿 317-420年 建康 刘裕 江南地区的开发A.都被少数民族所消灭 B.都曾开发过江南地区C.都城都位于中原地区 D.建立者同属一个家族【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随后,317年,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他们的建立者同属同一个家族,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选D。3.中国历史上某一朝代,终其一朝,一直是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个世家大族与皇帝“共天下”,这种政治格局被称为“门阀政治”。该朝代是()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北朝【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东晋门阀政治。材料主要描述了东晋时世家大族与皇帝“共天下”的政治格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17年,司马睿在以王导为首的世家大族的拥戴下当上皇帝,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王导死后,虽然王氏地位有所下降,但世家大族与皇帝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并没有改变,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答案选B。4.【新情境·文字史料】小亮收集到一些魏晋时期的童谣,其中有一句“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指的是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其都城在()A.杭州 B.洛阳 C.建康 D.长安【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提取的关键信息为“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都城在建康,所以答案选C。A选项杭州在是南宋的都城,C选项洛阳为东汉的都城,D选项长安为西汉的都城,所以排除ACD选项。5.【新情境·文字史料】王导是琅琊郡临沂县人,他曾上书说:“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司马睿览奏后,听从了王导的建议。该上书反映了()A.王导主张健全法制 B.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C.东晋朝廷重文轻武 D.司马睿善于向平民纳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可知,该上书反映了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B项正确;题干材料阐述的兴办学校从重要性,没有涉及健全法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东晋重视教育,没有涉及轻视武将,排除C项;王导出身琅琊王氏,是东晋开国元勋,政治家、书法家,镇军司马王裁的儿子,不是平民,排除D项。故选B项。6.【新情境·图片史料】如图所示,历史人物连环画《祖逖》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描绘了祖邀矢志北伐,期盼收复中原的故事。祖逖的才干与胆识,受到后人的尊敬。与他相关的成语典故是()A.退避三舍 B.揭竿而起 C.中流击楫 D.破釜沉舟【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文字和连环画可得知考查的事件是祖逖北伐,根据所学了解祖逖北伐的过程中有这样的故事“西晋末年,祖逖流亡江南。为恢复中原,他自行招募军队,渡江北伐。船到中流,他慷慨激昂地击楫说:“我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复返!”跟随的人都被他的豪情壮志感动”,即“中流击楫”,所以答案选C。A选项“退避三舍”与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交战,晋国公子重耳遵守诺言主动把军队后撤九十里;B选项“揭竿而起”形容秦末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情景;D选项“破釜沉舟”是指秦末农民起义中项羽在巨鹿之战中,过河把郭都打破,船都弄沉,表示不再回来,最终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所以排除ABD。7.东晋初期,朝廷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北的部分地区,如祖邀北伐等。但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其主要原因是()A.南迁的北方人偏安东南 B.朝廷与北伐将领之间缺乏信任C.所有人民均不愿意北伐 D.军队战斗力薄弱,军备十分短缺【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建立后,朝廷多次北伐,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掣肘;有的统帅北伐动机不纯,利用北伐发展自己的势力,这些内耗最终导致东晋未能恢复中原,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选B。8.【跨学科主题学习·历史+语文】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魏晋时期因战乱而举族避难的现实;唐长孺则认为迁人山林的百姓是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历史学家对魏晋百姓举族避难的影响有争议B.魏晋政府对南迁民众征派的赋役超过当地人C.《桃花源记》是文学作品没有历史研究价值D.《桃花源记》蕴含魏晋时期人口迁徙的信息【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人口南迁。根据材料“因战乱而举族避难”“迁入山林”可知,《桃花源记》蕴含了魏晋时期人口迁徙的内容,D项正确。材料未提到举族避难的影响,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魏晋政府对南迁民众与当地人征派赋役的对比,B项排除;《桃花源记》虽是文学作品,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况,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C项排除。故答案选D。闯关02 南朝的政治9.南朝宋建立后,宋武帝刘裕吸取前朝教训,采取“寒人掌机要”的举措重振皇权,即任用寒门庶族在朝堂担任要职。材料中的“前朝教训”是指()A.西晋司马炎大封同姓诸王 B.东晋门阀政治的政治格局C.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秦统治暴虐引发农民起义【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南朝宋建立后”可以判断出,前朝指的是东晋。从“任用寒门庶族在朝堂担任要职”这一针对性举措,可以推断出前朝教训指的是东晋世家大族与皇帝共天下的门阀政治的政治格局,B项正确。司马炎大封同姓诸王引发八王之乱,其历史教训与任用寒门庶族无关,排除A项。宦官并不属于世家大族,排除C项。秦朝统治暴虐并没有引发世家大族与皇帝共天下的局面,排除D项。10.【新情境·时空观念】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由此可知南朝时期()A.阶级矛盾尖锐 B.政权更迭频繁 C.社会相对稳定 D.经济发展快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南朝政治。材料主要说明南朝政权的短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政权更迭频繁,B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政权更迭的频繁,仅据4个朝代存在时间较短,无法说明阶级矛盾尖锐,A项排除;政权更迭频繁,社会不可能稳定,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经济的发展状况,D项排除。故答案选B。11.【跨学科主题学习·历史+语文】唐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把江南风光写得神奇迷离,同时渗透出诗人对王朝兴亡盛衰的感慨。诗中所述朝代的都城在当时称为()A.长安 B.南京 C.建业 D.建康【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涉及的关键词“南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建康,历史上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史称“南朝”,都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D项正确;长安是西汉、隋、唐等朝代的都城,排除A项;南京这个名称始于明朝,排除B项;建业是南京在东吴时期的名称,排除C项。故选D项。闯关03江南地区的开发12.【新情境·唯物史观】(2023·海南·中考真题)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A.自然环境优越 B.生产工具改进 C.高产作物引进 D.农民辛勤劳动【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可知,题干材料重点强调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的辛勤劳动,D项正确;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工具改进是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B项;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高产作物引进,排除C项。故选D项。13.【跨学科主题学习·历史+语文】李白有诗云:“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诗句描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A.北方地区战乱频繁 B.北方统治者残暴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南方的经济发达【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A项正确。B、C、D三项不是北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排除。故答案选A。14.【新情境·史料实证】317一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317一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由火耕水耨这一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的是生产技术的进步,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环保意识增强、水利工程的兴修、自然条件优越的信息,排除BCD项。故选A项。15.【新情境·史料实证】(2025·山西)青瓷莲花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南北朝时少见的大型青瓷器。下面的文字介绍能用于研究它的()北朝青瓷莲花尊 青花莲花草是瓷器制作技术成熟发展的产物。青花的“青”来源于内部胎体和外部釉料中的铁元素,2%左右的合适含量和烧制过程中对瓷窑内部火焰温度、通风量的控制,瓷器才能在土与火的“交融”中烧制出独有的青色。A.科学价值 B.实用价值 C.史学价值 D.艺术价值【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文字详细阐述了青瓷莲花尊的“青”色形成与内部胎体和外部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2%左右合适),以及烧制过程中瓷窑内部火焰温度、通风量控制的关系,这些都属于科学技术层面的内容,能够用于研究该文物的科学价值,A项正确;实用价值强调物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功能,题干文字未提及它在生活中被用作何种实用器具、满足什么实际用途,排除B项;史学价值侧重于文物对研究历史事件、历史时期社会风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佐证作用,题干文字并非关于历史背景、社会层面等史学研究内容,排除C项;艺术价值通常涉及文物的造型美学、装饰艺术、审美风格等给人带来的艺术感受和审美体验,题干中没有对青瓷莲花尊审美特点等进行描述,排除D项。故选A项。16.【新情境·图片史料】(2025·云南)下图的南朝青瓷莲花尊釉色莹润,釉厚处呈玻璃状,其肩及腹有覆状莲瓣三层,每层均以16个莲瓣围腹一周。从该瓷器可以看出当时()A.制瓷技术达到较高水平 B.雕刻艺术发展达到顶峰C.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社会上层普遍信仰佛教【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南朝青瓷莲花尊釉色莹润,釉厚处呈玻璃状,其肩及腹有覆状莲瓣三层,每层均以16个莲瓣围腹一周”可知,材料中“釉色莹润,釉厚处呈玻璃状”可以看出当时制瓷工艺已经相当成熟,能够烧制出釉色莹润、质地优良的瓷器;从“肩及腹有覆状莲瓣三层,每层均以16个莲瓣围腹一周”可以看出瓷器的造型和装饰也十分精美,这进一步证明了当时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A项正确;材料中仅描述了青瓷莲花尊的釉色和莲瓣装饰,并没有提及雕刻艺术的发展情况,且“达到顶峰”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仅提及了一件南朝的瓷器,并没有涉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中仅描述了青瓷莲花尊的装饰有莲瓣,但并没有明确说明社会上层普遍信仰佛教,虽然莲花在佛教文化中有特殊意义,但不能仅凭此就断定社会上层普遍信仰佛教,排除D项。故选A项。17.【新情境·史料实证】(2023·安徽·中考真题)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当时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是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排除B项;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18.【新情境·史料实证】(2025·云南昆明·一模)南朝所造大船的载重量可达2万斛;南朝各时期还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如新丰塘、吴兴塘、赤山塘等,每一个都能灌溉耕地成千上万顷。通过这些史实可知()A.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C.南朝的军事实力强大 D.南方的海外贸易发达【答案】A【解析】据题干“南朝所造大船的载重量可达2万斛;南朝各时期还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如新丰塘、吴兴塘、赤山塘等,每一个都能灌溉耕地成千上万顷。”和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南迁,南方劳动力、技术得到补充,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水利工程的兴修,直接促进了农业灌溉,提高了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这是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重要表现。大船载重量的提升,反映了南朝造船技术的进步,侧面说明南方水运交通的发达,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A项正确;南方自然条件确实较好,但题目中的水利工程是人为修建的,说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而不仅仅是依赖自然条件,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的是经济方面的成就,如运输和农业,与军事直接关联不大,排除C项;大船可能用于海外贸易,但题目中只提到载重量,没有直接说明用于海外贸易,而且水利工程属于农业,排除D项。故选A项。19.【新情境·史料实证】(2025·云南昆明·三模)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文人在其著作中描述自家田庄,提到田庄里种植着原本多见于北方的小麦、黍子,还有从北方引种过来的桃树、李树,且长势良好。这一记载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南方自然条件远胜北方 B.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C.南北经济差距持续拉大 D.北方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提到田庄里种植着原本多见于北方的小麦、黍子,还有从北方引种过来的桃树、李树,且长势良好”分析可知南北朝时期一位文人的田庄中,种植了原本多见于北方的作物(如小麦、黍子)和从北方引种的果树(如桃树、李树),且这些作物在南方长势良好,这一记载直接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历史现象,B项正确;题干仅说明北方作物在南方适应良好,并未比较南北自然条件优劣,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经济差距变化,相反江南开发可能缩小了南北差距,而非拉大,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北方环境问题,仅聚焦南方田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20.【新情境·史料实证】(2023·重庆A卷)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围绕主题收集了一些史料,现摘录部分典型如下。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内容 出处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过江沧。 《晋书》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 《宋书》A.政权建设与社会进步 B.技术发明与经济发展C.人口迁徙与区域开发 D.商业繁盛与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幽、翼、青、并、充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过江沧。”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北方人南迁,依据材料“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及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江南地区由荒凉到繁盛的发展情况,因此,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人口迁徙与区域开发,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权建设”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技术发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21.东晋政治·江南开发。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材料一中的①和②分别对应的是哪一政权(或王朝)?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编自《史记·货殖列传》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材料三以前江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而此时则有稻、麦、黍(黏谷)、粟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作物许多来自北方。耕地面积扩大,同时(南朝)宋时豫章郡的良田可达一亩二十斛(石)。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薨,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3)根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南朝时江南农耕经济取得的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时期江南农耕经济发展的原因。【答案】(1)①吴;②东晋。(2)不同:《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是西汉时期,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贫困。《宋书》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是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农业发达,手工业水平很高,如纺织业。(3)新发展:作物品种增多;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长。原因: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的重视;等等。(答出任意3点)命题意图本题渗透史料实证意识,考查东晋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三国鼎立,所以材料一中的①对应吴;与十六国并立的政权是东晋,材料二中的②对应东晋。(2)根据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是西汉时期,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贫困;根据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书》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是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农业发达,手工业水平很高,如纺织业。(3)根据材料三可知,江南农耕经济取得的新发展有作物品种增多;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长。这一时期江南农耕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的重视;等等。22.区域开发.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晋覆灭后,晋元帝逃往江南,在江左重建了东晋王朝。长江天堑,是一个限制南北的天然屏障,使中原战火不能直接延烧到江南。永嘉之乱后"洛京倾覆,中州士人避乱江左,每十六七,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过江淮,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这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材料二东晋 黑釉鸡首瓷壶 ●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杞梓之利,充物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建业"贡使商旅,方舟万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2)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农业方面与之相关的表现。(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影响经济发展因素的认识。【答案】(1)原因:江南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优越;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2)现象:东晋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手工业快速发展,商业繁荣。表现: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实行多种经营。(答出任意2点)(3)认识:政局稳定利于经济发展;自然地理环境的优越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正确的政府政策推动经济发展。(答出2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一“长江天堑,是一个限制南北的天然屏障,使中原战火不能直接延烧到江南”“中州士人避乱江左,每十六七,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过江淮”“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可知,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有江南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优越;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等等。(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围绕政局、统治者的政策、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情境化作业)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原卷版).docx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情境化作业)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