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情境化作业)(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情境化作业)(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情境化作业)
闯关01 淝水之战
1.【新情境·时空观念】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中的某一阶段。图中A政权应是()
A.前秦 B.北魏 C.北朝 D.南朝
【答案】B
【解析】本题立足时空观念,考查北魏政权的建立。根据朝代更替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B项正确。故答案选B。
2.【新情境·时空观念】下图可用于研究()
前秦 东晋
军队人数 到达前线约30万人 8万精兵
军队质量 临时征召军队,士兵缺乏训练 募集英勇善战之兵;军队有足够的休整有训练时间
指挥控制 将领缺乏指挥大军阵的经验 主要将领谢玄等经常领数万人作战
A.淝水之战的原因 B.前秦战败的原因 C.东晋军队的规模 D.淝水之战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淝水之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前秦虽然在军队人数上占有优势,但是军队质量和指挥控制方面都不如东晋,这成为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答案选B。
闯关02 北魏孝文帝改革
3.【新情境·时空观念】(2025·河北·中考真题)公元3-5世纪,鲜卑族拓跋部经历了由森林到草原、由草原进入中原的漫长迁徙过程(如右图所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
A.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B.转变了生产生活的方式
C.助推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D.结束了南北政权对峙的状态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公元3-5世纪,鲜卑族拓跋部经历了由森林到草原、由草原进入中原的漫长迁徙过程”和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3-5世纪,鲜卑族拓跋部由北向南迁徙,从游牧生活逐步趋向定居生活,直到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拓跋部才稳定下来。鲜卑族拓跋部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使生产生活的方式发生了转变,B项正确;题干图示反映了鲜卑族拓跋部由北向洛阳迁徙的路程,不能说明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排除A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5·福建·中考真题)乘坐牛车本是汉族的习惯。北魏时,原本习惯纵马疾驰的鲜卑官员,开始把牛车作为出行工具,后来形成了专门的制度。这体现的是()
A.农业繁荣 B.民族交融 C.军事装备改良 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北魏时,原本习惯纵马疾驰的鲜卑官员,开始把牛车作为出行工具,后来形成了专门的制度”,可知题干指出鲜卑官员从骑马改为乘坐牛车,并形成制度,而牛车原是汉族习惯。这反映了鲜卑族主动学习汉族文化,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交融的体现,B项正确;“农业繁荣”与出行工具变化无直接关联,且农业繁荣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工具,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排除A项;“军事装备改良”与牛车作为交通工具无关,主要涉及的交通方式的变革,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在唐朝安史之乱之后,与北魏时期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新情境·时空观念】“禁止穿鲜卑服,一律改穿汉服”“规定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黜官”“改鲜卑的复姓为近似的单音汉姓”。与这些措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五胡内迁 B.孝文帝改革 C.唐蕃会盟 D.澶渊之盟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干中涉及的这些措施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所以与这些措施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孝文帝改革,与五胡内迁、唐蕃会盟以及澶渊之盟无关,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6.【新情境·时空观念】(2025·福建厦门·二模)《魏书》记载,大臣高闾认为夏商周三代疆域不大却实行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仪式),劝孝文帝也举行封禅大典。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由此可见,孝文帝()
A.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B.推动北方人口南迁 C.加大民族交融力度 D.胸怀国家统一大志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大臣高闾认为夏商周三代疆域不大却实行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仪式),劝孝文帝也举行封禅大典。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认为在国家尚未完全统一,南方还有地区未归顺的情况下,不适合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是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盛大仪式,通常被视为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的象征。孝文帝以南方未归顺为由拒绝封禅,体现了他将国家统一放在首位,以统一全国为重要目标,胸怀国家统一大志,D项正确;虽然孝文帝学习汉族政治制度,但与题干强调的胸怀国家统一大志不符,排除A项;孝文帝在位时确实有迁都洛阳和鼓励鲜卑贵族南迁的政策,但此事件未涉及人口迁移问题,排除B项;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但此事件焦点是拒绝封禅的理由,并未直接体现民族交融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7.【新情境·史料实证】(2024·重庆A卷)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绘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晋文公、汉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画风与《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这反映了()
A.鲜卑族的农业生产水平 B.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C.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并立 D.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绘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晋文公、汉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画风与《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可知,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的画风与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反映了汉族文化传播到了北魏,汉文化对北魏社会产生了影响,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鲜卑族的农业生产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没有体现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并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新情境·史料实证】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答案】B
【解析】孝文帝改革时期实行迁都洛阳的措施。材料中描述洛阳的“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排除A项;虽然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但是不能消除民族隔阂,排除C项;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是隋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9.【新情境·大单元整合】(2025 山西晋中一模)某历史学习小组探究“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制作了表格,其中▲处可以填写(  )
时期 史实
春秋战国时期 各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民族交融
秦汉时期 北击匈奴,设置西域都护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文成公主入吐蕃 B.设置驻藏大臣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设置伊犁将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
A.文成公主入吐蕃发生在唐朝,增进了汉藏民族之间的友谊,与题干时期不符,排除A项。
B.清朝时期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与题干时期不符,排除B项。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场封建化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该事件发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项正确。
D.清朝时期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控制,与题干时期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闯关03 北朝政权更替
10.【跨学科主题学习·历史+语文】(2025·福建龙岩·一模)《三字经》:“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特征是()
A.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B.文教发展与人才辈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江南开发与重心南移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文字描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这些政权中既有汉族政权,也有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权的更迭中各民族相互融合,C项正确;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出现在东汉中后期,排除A项;“文教发展与人才辈出”出现在宋朝时期,排除B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获得开发,但还没有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11.【新情境·时空观念】(2025·河北邯郸·二模)关于以下示意图空白处代表的国家叙述正确的是()
A.淝水之战后再分裂 B.促使北方重归统一 C.与北齐统称为北朝 D.为唐统一打下基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北朝更替示意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北周灭北齐。因此,空白处为北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周统一了北朝,北朝的统一为后来的唐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D项正确;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标志着前秦的衰落,排除A项;581年,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建立隋朝,随后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排除B项;北朝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的五个朝代的总称,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排除C项。故选D项。
闯关04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2.【新情境·图片史料】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室砖画。图中两名汉族妇女正在制作原为少数民族食物的蒸馍与烙饼,砖画内容可以反映出当时()
A.各民族交往密切 B.南北方战乱频繁 C.佛教雕刻艺术精巧 D.政权更迭,政局混乱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内容,“两名汉族妇女正在制作原为少数民族食物的蒸馍与烙饼”反映了当时各民族交往密切,A项正确;题干图片不能反映南北方战乱频繁,政权更迭,政局混乱,排除BD项;图中生活情境,与佛教无关,排除C项。故选A项。
13.(2025·安徽·中考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经历了汉号立国、礼法治国、郡县理国,经史记国的进程。这反映出当时()
A.文化认同逐渐加深 B.阶级矛盾趋向缓和 C.北方陷入长期战乱 D.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经历了汉号立国、礼法治国、郡县理国,经史记国的进程”,可知题干指出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经历了“汉号立国、礼法治国、郡县理国、经史记国”的进程,表明这些政权主动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如礼法、郡县制、儒家经典),反映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逐渐加深,推动了民族融合,A项正确;“阶级矛盾缓和”与题干无关,材料中未涉及地主和农民之间关系的论述,且该时期社会动荡,矛盾未必缓和,排除B项;“北方长期战乱”虽是史实,但题干未直接体现战乱,排除C项;“藩镇割据”是唐朝中后期的现象,时间不符,且材料涉及的是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制度的学习,排除D项。故选A项。
14.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答案】A
【解析】从跪坐到垂脚高坐体现了汉族对少数民族习俗的接受,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加强,故选A;儒学正统地位并没有丧失,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融合的加强,而非政权分立的加剧,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习俗的融合,并不是少数民族汉化,排除D。
15.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说明了()
A.民族的交融 B.江南的开发 C.文治的出现 D.科技的进步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了民族的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交融没有涉及江南的开放,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文治,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民族的交融没有体现科举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A项。
16.(2025·云南昆明·一模)这一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也有不少政权力图统一天下,因此是一个孕育新的统一的时期。这一时期五胡内迁,中原部分汉人避乱南下,初步开发了江南地区,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各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该时期是()
A.商周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出现八王之乱,中原人口大量南迁,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中原动荡,中原部分汉人避乱南下,促进江南地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因此题干信息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B项正确;商周时期属于奴隶社会,没发生五胡内迁和江南开发等事件,排除A项;隋唐时期,国家实现统一,与题干“政权分立”不符,排除C项;辽宋夏金元时期虽然多民族政权并立,但与题干“五胡内迁”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7.(2025·云南昆明·二模)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汉族人民则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至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
A.各民族的大交融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华夏认同的观念 D.铁器与牛耕技术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汉族人民则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北方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术,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少数民族的乐器、歌舞、服饰等,至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措施,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是指华夏族以外的民族对华夏族的认同,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铁器与牛耕技术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8.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A.丝绸之路始通 B.北方经济发达 C.民族交融加强 D.南北政权分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汉人的饮食融入了胡人的饮食,体现了此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相互融合和影响,故选C;丝绸之路的开通是汉武帝时期,A错误;B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9.【新情境·史料实证】(2025·重庆一模)山西省侯马市发现了多座北魏墓葬。这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汉族文化的遗物,包括瓷器、漆器、铜器和陶器等,这些墓葬的形制也反映了汉族的丧葬习俗。这说明()
A.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发展 B.北魏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C.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D.北魏政权建立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在其墓葬中出现大量汉族文化的遗物和汉族丧葬习俗,这表明在北魏时期,鲜卑族与汉族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交流与融合,这种民族交融已经对北魏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C项正确;题干中仅提及北魏墓葬中出现汉族文化遗物和汉族丧葬习俗,没有明确指向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对北魏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排除A项;生活水平的提升需要从更多方面综合判断,如生产技术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普通民众日常消费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等,题干中并未提供这些信息,排除B项;题干重点强调的是民族交融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而不是北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20.【新情境·史料实证】(2025 山西太原一模)《元和郡县图志 太原府》中记载:“后魏(北魏)置太原郡,迁鲜卑贵族于晋阳,赐姓韦、陆等汉姓。”这说明北魏时期的太原地区(  )
A.是北魏的都城所在地 B.成为人口迁徙的主要区域
C.是鲜卑贵族统治中心 D.民族交流交融进一步加强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根据题干信息“后魏(北魏)置太原郡,迁鲜卑贵族于晋阳,赐姓韦、陆等汉姓”可知,反映的是汉化措施,进一步加强了民族交流交融,D项正确;北魏都城前期在平城,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排除A项;太原并非人口迁徙的主要区域,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北魏前期平城是贵族统治中心,后期在洛阳,排除C项。故选:D。
21.汉化改革.民族交融。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及各族的交流,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大交融。
【迁都.志向宏远】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决心迁都的原因。
北魏统一中原以后,首都平城地处边陲,已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平城地区半耕半牧,土地贫瘠,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而中原至平城又不通水运,一遇灾年,便饿殍遍野。孝文帝从小性好读书,"五经之义,览之便讲"。服丧满三年后,孝文帝为实现"文治"理想,决心迁都洛阳。
【汉化·锐意改革】
(2)根据如下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洛阳出现北魏墓葬群相关的历史事件,并写出这一事件的相关措施。
北魏帝陵的墓葬形制基本沿袭汉文化传统,其中圆形封土基底体现洛阳风格。 牵手俑身穿左衽大袖挎褶,挎褶原是北方民族便于骑马所穿的套装,至南北朝时已融入汉族特色。
【活力·民族交融】
(3)结合图片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北方传入内地的少数民族坐具
【答案】(1)原因:平城地处边陲不利于统治;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影响财赋收入;孝文帝深受汉学影响;为实现"文治"理想的需要。
(2)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迁都洛阳;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答出任意3点)
(3)示例:
观点: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论述: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各族不断内迁。西晋时,关中人口中,内迁各族占据一半。内迁的北方各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他们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4世纪后期,氐人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他们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这期间,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交融,汉语成了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促进了民族交融。
综上所述,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不断地交流和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华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呈现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交融。
(1)根据材料"首都平城地处边陲,已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平城地区半耕半牧,土地贫瘠,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中原至平城又不通水运""孝文帝从小性好读书""为实现'文治'理想"可知,孝文帝决心迁都的原因有平城地处边陲不利于统治;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影响财赋收入;孝文帝深受汉学影响;为实现"文治"理想的需要。
(2)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北魏帝陵的墓葬风格与牵手俑的服饰都体现了汉族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观点,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言之有理即可。
22.孝文改革·振兴发展。某校历史社团欲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他们通过资料搜集和整理,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
【溯源:改革背景】
(1)根据材料,指出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的历史背景。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对汉文化衷心钦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实践:改革措施】
(2)对比文献,下列两则材料反映了哪两项改革措施?它们有怎样的共同作用?
(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爵。 ——摘编自《资治通鉴》
魏主下诏:"魏之先(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摘编自《资治通鉴》
【领袖:改革人物】
(3)依据图文材料,概括作者对孝文帝评价很高的主要原因。
孝文帝塑像
孝文帝的南迁并不仅仅是首都的迁移,而是以迁移首都为手段、契机,进行了一场自觉地融入汉族的重大改革。……中国历史上掌握了政权的非华夏民族统治者最主动、最彻底的汉化,终于实现了。 ——葛剑雄《不变与万变》
【探索:改革启示】
(4)从下面表格中任选三个历史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要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前178年 汉文帝三十税一
前127年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494年 孝文帝迁都洛阳
【答案】(1)背景:鲜卑族习俗落后;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熏陶。
(2)措施:说汉语;改汉姓。
作用: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原因: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
(4)示例:
观点: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论述:秦始皇统治时期,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朝廷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汉文帝在位时期,把田租降低到三十税一,有的年份朝廷还下令免去田租,推动了"文景之治"的到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加强了中原地的统治。
综上所述,改革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顺应历史潮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推动时代发展。
【解析】命题意图本题渗透史料实证意识,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1)根据材料"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r1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对汉文化衷心钦慕"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的历史背景是鲜卑族习俗落后;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熏陶。
(2)根据文献可知,材料反映的改革措施分别是说汉语;改汉姓。结合所学知识,它们的共同作用是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中国历史上掌握了政权的非华夏民族统治者最主工动、最彻底的汉化,终于实现了"可知,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任选三例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观点正确、条理清楚、史论结合,言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情境化作业)
闯关01 淝水之战
1.【新情境·时空观念】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中的某一阶段。图中A政权应是()
A.前秦 B.北魏 C.北朝 D.南朝
2.【新情境·时空观念】下图可用于研究()
前秦 东晋
军队人数 到达前线约30万人 8万精兵
军队质量 临时征召军队,士兵缺乏训练 募集英勇善战之兵;军队有足够的休整有训练时间
指挥控制 将领缺乏指挥大军阵的经验 主要将领谢玄等经常领数万人作战
A.淝水之战的原因 B.前秦战败的原因 C.东晋军队的规模 D.淝水之战的影响
闯关02 北魏孝文帝改革
3.【新情境·时空观念】(2025·河北·中考真题)公元3-5世纪,鲜卑族拓跋部经历了由森林到草原、由草原进入中原的漫长迁徙过程(如右图所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
A.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B.转变了生产生活的方式
C.助推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D.结束了南北政权对峙的状态
4.(2025·福建·中考真题)乘坐牛车本是汉族的习惯。北魏时,原本习惯纵马疾驰的鲜卑官员,开始把牛车作为出行工具,后来形成了专门的制度。这体现的是()
A.农业繁荣 B.民族交融 C.军事装备改良 D.经济重心南移
5.【新情境·时空观念】“禁止穿鲜卑服,一律改穿汉服”“规定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黜官”“改鲜卑的复姓为近似的单音汉姓”。与这些措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五胡内迁 B.孝文帝改革 C.唐蕃会盟 D.澶渊之盟
6.【新情境·时空观念】(2025·福建厦门·二模)《魏书》记载,大臣高闾认为夏商周三代疆域不大却实行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仪式),劝孝文帝也举行封禅大典。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由此可见,孝文帝()
A.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B.推动北方人口南迁 C.加大民族交融力度 D.胸怀国家统一大志
7.【新情境·史料实证】(2024·重庆A卷)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绘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晋文公、汉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画风与《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这反映了()
A.鲜卑族的农业生产水平 B.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C.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并立 D.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
8.【新情境·史料实证】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9.【新情境·大单元整合】(2025 山西晋中一模)某历史学习小组探究“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制作了表格,其中▲处可以填写(  )
时期 史实
春秋战国时期 各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民族交融
秦汉时期 北击匈奴,设置西域都护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文成公主入吐蕃 B.设置驻藏大臣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设置伊犁将军
闯关03 北朝政权更替
10.【跨学科主题学习·历史+语文】(2025·福建龙岩·一模)《三字经》:“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特征是()
A.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B.文教发展与人才辈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江南开发与重心南移
11.【新情境·时空观念】(2025·河北邯郸·二模)关于以下示意图空白处代表的国家叙述正确的是()
A.淝水之战后再分裂 B.促使北方重归统一 C.与北齐统称为北朝 D.为唐统一打下基础
闯关04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2.【新情境·图片史料】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室砖画。图中两名汉族妇女正在制作原为少数民族食物的蒸馍与烙饼,砖画内容可以反映出当时()
A.各民族交往密切 B.南北方战乱频繁 C.佛教雕刻艺术精巧 D.政权更迭,政局混乱
13.(2025·安徽·中考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经历了汉号立国、礼法治国、郡县理国,经史记国的进程。这反映出当时()
A.文化认同逐渐加深 B.阶级矛盾趋向缓和 C.北方陷入长期战乱 D.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14.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15.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说明了()
A.民族的交融 B.江南的开发 C.文治的出现 D.科技的进步
16.(2025·云南昆明·一模)这一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也有不少政权力图统一天下,因此是一个孕育新的统一的时期。这一时期五胡内迁,中原部分汉人避乱南下,初步开发了江南地区,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各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该时期是()
A.商周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17.(2025·云南昆明·二模)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汉族人民则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至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
A.各民族的大交融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华夏认同的观念 D.铁器与牛耕技术
18.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A.丝绸之路始通 B.北方经济发达 C.民族交融加强 D.南北政权分立
19.【新情境·史料实证】(2025·重庆一模)山西省侯马市发现了多座北魏墓葬。这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汉族文化的遗物,包括瓷器、漆器、铜器和陶器等,这些墓葬的形制也反映了汉族的丧葬习俗。这说明()
A.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发展 B.北魏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C.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D.北魏政权建立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20.【新情境·史料实证】(2025 山西太原一模)《元和郡县图志 太原府》中记载:“后魏(北魏)置太原郡,迁鲜卑贵族于晋阳,赐姓韦、陆等汉姓。”这说明北魏时期的太原地区(  )
A.是北魏的都城所在地 B.成为人口迁徙的主要区域
C.是鲜卑贵族统治中心 D.民族交流交融进一步加强
21.汉化改革.民族交融。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及各族的交流,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大交融。
【迁都.志向宏远】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决心迁都的原因。
北魏统一中原以后,首都平城地处边陲,已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平城地区半耕半牧,土地贫瘠,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而中原至平城又不通水运,一遇灾年,便饿殍遍野。孝文帝从小性好读书,"五经之义,览之便讲"。服丧满三年后,孝文帝为实现"文治"理想,决心迁都洛阳。
【汉化·锐意改革】
(2)根据如下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洛阳出现北魏墓葬群相关的历史事件,并写出这一事件的相关措施。
北魏帝陵的墓葬形制基本沿袭汉文化传统,其中圆形封土基底体现洛阳风格。 牵手俑身穿左衽大袖挎褶,挎褶原是北方民族便于骑马所穿的套装,至南北朝时已融入汉族特色。
【活力·民族交融】
(3)结合图片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北方传入内地的少数民族坐具
22.孝文改革·振兴发展。某校历史社团欲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他们通过资料搜集和整理,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
【溯源:改革背景】
(1)根据材料,指出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的历史背景。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对汉文化衷心钦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实践:改革措施】
(2)对比文献,下列两则材料反映了哪两项改革措施?它们有怎样的共同作用?
(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爵。 ——摘编自《资治通鉴》
魏主下诏:"魏之先(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摘编自《资治通鉴》
【领袖:改革人物】
(3)依据图文材料,概括作者对孝文帝评价很高的主要原因。
孝文帝塑像
孝文帝的南迁并不仅仅是首都的迁移,而是以迁移首都为手段、契机,进行了一场自觉地融入汉族的重大改革。……中国历史上掌握了政权的非华夏民族统治者最主动、最彻底的汉化,终于实现了。 ——葛剑雄《不变与万变》
【探索:改革启示】
(4)从下面表格中任选三个历史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要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前178年 汉文帝三十税一
前127年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494年 孝文帝迁都洛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