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10月学业水平质量监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 满分45分)1.在盘龙城商城遗址中,一般贵族墓葬中青铜礼器的组合是一件食器鼎或鬲,再加上一套酒器即觚、爵、斝各一;高等贵族墓葬中则有体量较大的鼎和多套觚、爵、斝,再加上尊或罍等大型酒器;而平民墓葬中多为陶鬲。据此判断,商代( )A.形成较成熟的礼乐系统 B.贵族阶层饮食结构丰富C.等级秩序渗入社会生活 D.早期国家认同已经形成2.在中古西欧,修道士不但要在基督教教义方面,而且还要在作为神圣的经典语言和仪式语言的拉丁文方面指导他们的信徒。他们不得不教授读和写,以及那些为教会事务和仪式所必需的艺术和科学,如书法、绘画、音乐。这主要体现了,中古西欧教会具有( )A.文化教育的功能 B.宗教传播的作用C.社会治理的职责 D.艺术发展的贡献3.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的《训政纲领》规定:“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这一规定( )A.标志着军政时期的开始 B.为“围剿”红军制造舆论C.违背了主权在民的初衷 D.表明宪政实践宣告破产4.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甲午战争后,梁启超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上述材料反映了( )A.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 B.国民教育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C.反专制与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 D.革命派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统治5.明清时期,在儒家正统“从道不从君”的观念下,谏诤的传统仍然存续,统治者可能会给予直言进谏者一定嘉奖,譬如“死谏、死节、阵亡者,皆得赠官”。但严格的考课制度、庞大的监察体系、常规化的廷杖制度、株连甚广的奸党罪无不成为君主打击直言进谏者的武器。这表明,明清时期( )A.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B.决策效率大大提高C.思想控制非常严密 D.儒家正统地位动摇6.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渐形成两党政治,但由于两党轮流执政,所以任意一党得势后都会大幅度地在官僚体系中排除异己,甚至还滥用职权,任人唯亲。这造成的最严重后果在于( )A.有利于旧贵族势力的壮大 B.容易滋生官员的官僚习气C.导致资产阶级政权的丧失 D.不利于政府工作的连续性7.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籍》中提到:“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中国士民,至今安于固陋者尚多,环球之大势不知,国家之经制不晓,外国兴学、练兵制器之要不闻,……游谈呓语,将焉用之?”清廷命各省学政广为刊印。20世纪初张之洞上书提出废科举、改革官制等一系列改革主张,清政府旋命张之洞以湖广总督兼参与政务大臣,推行清末新政。材料反映出当时A.地方势力左右政府政策 B.中体西用思想仍是主流C.维新思想日益占据上风 D.民主革命思潮风起云涌8.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大明律》之外,还编纂了刑事案例《大诰》。《大诰》法外施法,使用了很多酷刑,如断手、廷杖等。这一现象反映出( )A.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B.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加强C.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D.君主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9.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法律体系是指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法典化的成文法为主要形式,分为公法和私法两部分;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注重程序“诉讼中心主义”。这两大法律体系都( )A.以习惯法为基础 B.突出司法独立和法官作用C.注重成文法作用 D.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10.下图反映了新中国A.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B.“依法治国”方略已实现C.法律体系已经完善健全 D.法律内容存在不平衡性11.《孙子》中说:“不可怒而兴师”,“不可以愠而致战”,主张将领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孙膑认为战争的胜利必须讲“天时、地利、人和”,“三胜不得,虽胜有殃”。这些言论折射出( )A.兵家理论融合儒道思想 B.兼并战争推动战术革新C.诸子百家崇尚人本精神 D.分封礼乐制度全面蒯溃12.据《牛津英国通史》描述“中世纪后期英格兰人在不列颠岛或者在欧洲大陆上与其他民族对抗,而且常常是以暴力对抗”正是这些战争“使英格兰人意识到他们的特性、统一性和共同的传统与历史”。这表明英国( )A.军事力量迅速崛起 B.民族意识得到强化C.宗教信仰更加坚定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13.自13世纪元朝将西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起,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在将西藏纳入统一国家的前提下,还采取了“因俗而治”“因事而治”等特殊的政策,在行政建制和治理方式上,采取与全国其他地方有所差异的政策。材料意在强调A.西藏自治区成立于建国之前.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C.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历史渊源. D.元朝宣政院是自治制度的雏形14.下面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出现的一些典型精神。这可用于说明( )脱贫攻坚精神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三牛”精神 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探月精神 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新时代北斗精神 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A.新生政权的政治教育成效较显著 B.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得以实现C.新中国加快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 D.中国时代精神特性与共性并存15.中国历代的王朝都存在出于各种目的对人口进行强制迁移的政策。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史籍也有关于汉朝将地方豪强旧族迁徙到关中的记载。秦汉此举主要目的是( )A.促进统一国家的民族融合 B.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C.平衡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 D.加强王朝中央集权需要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 满分55分)16.对比研究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朝的中央政府是“三权分立”的,行政、军政、财政分别由中书、枢密院、三司管理。中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宰相府,但同传统宰相府相比,宋朝的中书不管军政,也不管财政。枢密院的级别比中书略低,三司更低, ……枢密院负责军队的调度等,三司主要负责财政,管理国库。——摘编自越冬梅《北宋精致的分权制衡》材料二 美国所实行的三权分立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展现各自的权威,实现相互的协作。……当“三权”中的一个权力部门专权,导致权力失衡时,其他部门便可以依据宪法授予的权力给予限制和纠正,使权力恢复平衡,进入正轨。——摘编自岳西宽《略述美国三权分立体制形成的过程》材料三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伯里克利(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分权目的和内容的角度指出中国宋代分权与美国分权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雅典民主制与近代西方民主制在形式上有何不同?概括近代西方民主制度有哪两种类型?并说明近代西方各国政治模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这一制度创始于商鞅变法之时,当时大约有十几个爵级,爵级上附丽着各种特权,如授予田宅、赎罪减刑等;还可享受多种与平民不同的礼遇,比如爵高一级,坟头就可以多种一棵树之类,依商鞅之法,即使出身贫贱,只要斩获一个敌方军官的首级,君主就赐爵一级;斩获两个,君主就赐爵两级,所以关东诸国称秦为“尚首功之国”,按照商鞅的规定,即令是宗室成员,如果没有军功,也要从宗室名籍中除名。——据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材料二 秦朝的迅速灭亡给汉朝提供了教训,专任法治的文吏政治用来巩固政权被认为是不可取的。汉文帝时,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之后不定期举行察举选官活动,到武帝时代已经发展成为“举孝廉”的一种体制完备的制度。察举制的实行,使大量儒生步入行政管理的活动领域……人们开始接受这样一种观点:政治的优良与否取决于执政者道德水平的高低,“好人”们依其德性和权威而进行的管理是最好的管理,一旦有了贤明的君主和一大批的清官,达到天下大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摘编自谷字、房政《试论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及其精神》(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功爵制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治国思想,并说明实行军功爵制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文帝到汉武帝时期察举选官的主要标准,并简析其成因。18.赋税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纯(一种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纯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摘编自《旧唐书·食货志上》材料二 清朝初年,由于刚刚经过连年战乱,逃荒的农民相当多,而剩下的农民要承担原有丁额的丁役,负担非常重。另外,官府与地方豪绅勾结,巧取豪夺,更加助长了“逃丁”现象。至此,延用明朝的一条鞭法便暴露出许多问题。康熙帝说:“致治之道,民为最要,凡是与民生有益,即益行之。”康熙五十一年,康熙下谕:“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这拉开了摊丁入亩的序幕。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统一的赋税制度。——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从1990年起,中央开始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安徽全省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并提出五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的目标。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中国存在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摘编自人民日报《新中国成就档案:正式取消农业税》(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内容,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意义。(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推行摊丁入亩赋税制度的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析中国取消农业税这一历史现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工业结构中,轻工业所占比重高达70%以上,而重工业所占比重不足30%,畸形的工业结构严重阻碍了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正处于激烈的较量之中,“一边倒”成为我国的外交战略,在西方国家经济封锁的背景下,苏联的工业化模式成为我国的学习对象。面对亟需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和巩固新生国家政权的现实要求,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作为“一五”时期工业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摘编自杜思雨、白晋博《“一五”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工业建设的探索与基本经验研究》材料二 “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部分)领域 成绩经济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超过100万亿元科技创新 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脱贫攻坚 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消除了绝对贫困就业规模 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社会保障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摘编自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材料三 从1953年至今,我国取得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五年计划。中国共产党在运用五年计划指导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一方面五年计划不断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也在历次五年计划指导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又成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的方法论。——摘编自李少青《中国共产党运用五年计划领导经济建设的探索及其基本经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施“一五”计划的原因及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就。(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编制和实施五年计划(规划)的宝贵经验。高二历史试题 第1页 共3页2025-2026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10月学业水平质量监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满分45分)1.在盘龙城商城遗址中,一般贵族墓葬中青铜礼器的组合是一件食器鼎或鬲,再加上一套酒器即觚、爵、斝各一;高等贵族墓葬中则有体量较大的鼎和多套觚、爵、斝,再加上尊或罍等大型酒器;而平民墓葬中多为陶鬲。据此判断,商代()A.形成较成熟的礼乐系统B.贵族阶层饮食结构丰富C.等级秩序渗入社会生活D.早期国家认同已经形成2.在中古西欧,修道士不但要在基督教教义方面,而且还要在作为神圣的经典语言和仪式语言的拉丁文方面指导他们的信徒。他们不得不教授读和写,以及那些为教会事务和仪式所必需的艺术和科学,如书法、绘画、音乐。这主要体现了,中古西欧教会具有()A.文化教育的功能B.宗教传播的作用C.社会治理的职责D.艺术发展的贡献3.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的《训政纲领》规定:“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这一规定()A.标志着军政时期的开始B.为“围剿”红军制造舆论C.违背了主权在民的初衷D.表明宪政实践宣告破产4.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甲午战争后,梁启超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上述材料反映了()A.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B.国民教育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C.反专制与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D.革命派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统治5.明清时期,在儒家正统“从道不从君”的观念下,谏诤的传统仍然存续,统治者可能会给予直言进谏者一定嘉奖,譬如“死谏、死节、阵亡者,皆得赠官”。但严格的考课制度、庞大的监察体系、常规化的廷杖制度、株连甚广的奸党罪无不成为君主打击直言进谏者的武器。这表明,明清时期()高二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高二历史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C A A D B D D A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A B C D D(1)目的:宋代分权为了维护君主专制,而美国分权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内容:宋代分权是行政权、军权、财权三权分立,美国分权则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2)不同: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是代议制民主(间接民主)。 两种类型:一种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一种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原因: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国情)、社会发展道路和原有历史传统的不同17.(1)学派:法家。意义:打击了贵族特权;为平民提供了改变身份的途径;推动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促进社会转型;使秦国实现“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标准:品德。原因:吸取秦速亡的教训;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维护统治的需要。18.(1)内容:租庸调制。意义: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保证了农民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封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障了国家赋税收入。(2)背景:“逃丁”现象严重;民众赋税负担过重;一条鞭法弊端的暴露;社会矛盾突出。(3)评析: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改善了民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1)原因:①改变我国工业落后局面的需要;②“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影响;③苏联工业化模式的示范作用;④巩固新生国家政权的需要。(答出两点得4分)意义:①优化了我国的经济结构;②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③增强了我国经济的独立性;④奠定了现代化的工业基础;⑤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答出两点得4分)(2)①社会经济发展迅速;②创新领域广泛、成果丰硕;③脱贫攻坚成果瞩目;④就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⑤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答出三点得6分)(3)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经济发展规划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③及时总结经验,形成科学的方法论。(答出两点得4分)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新海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新海高二历史月考试题.pdf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