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题2025.01(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4页,第Ⅱ卷5~8页。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试卷密封线内及答题卡上面的考生信息填涂清楚。所有试题答案均须涂、写在答题卡限定的区域,答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郧县人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郧县人的发现进一步实证了我国( )A. 百万年人类史 B. 五千多年文明史C. 一万年文化史 D. 阶级社会发展史2. 如表是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骨哨。据此可推知,河姆渡人( )骨哨吹响之时,发出的声音正是鹿鸣的声音。专家认为这种骨哨子就是当时河姆渡人用来猎鹿的工具,以声音对其进行诱引。A. 音乐素养的提高 B. 从事稻作农业C. 生产工具的进步 D. 过着定居生活3. 如图为山东日照出土的蛋壳黑陶杯,工艺精美,器壁最薄处不足1毫米( )A. 贫富分化明显 B. 制陶工艺达到较高水平C. 制瓷技术先进 D. 大汶口文化得到了传承4. 据《左传》记载,夏启镇压了争夺王位的有扈氏,并召集各方国首领,确立了夏启“共主”的地位,史称“钧台之享”。“钧台之享”( )A. 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B. 继承了举贤禅让的做法C. 建立了奴隶制王朝 D. 确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5. 周王朝立“七十一国”,姬姓子弟占绝大多数,其中武王幼弟康叔封于卫、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西周统治者实施该措施的目的是( )A. 发展地方经济 B. 巩固周王统治C. 推行郡县制度 D. 维护统一局面6. 到楚庄王时期,楚国由中原诸侯国眼里南方蛮夷,潜移默化地成为华夏的一部分,这一变化( )A. 加快国家走向统一 B. 推动楚国称霸中原C. 促进民族文化交融 D. 破坏人民安定生活7. 相比夏商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山林得到开发,农业实现深耕细作。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争霸战争不断 B. 手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C. 变法政策鼓励 D.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8. 根据如表,各诸侯国变法共同目的是( )史事 诸侯国 主要内容李悝变法 魏国 发展生产,稳定市场。吴起变法 楚国 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商鞅变法 秦国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A. 富国强兵 B. 增强军事 C. 发展经济 D. 打压贵族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中这些话语反映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A. 法 B. 道 C. 礼 D. 仁10. “至于商朝的历史,则因有近代殷墟出土的遗物以为佐证,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可以佐证商朝为信史的遗物是( )A. B.C. D.11. 《诗经》中的作品或反映民俗民情,或歌颂美好爱情,或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这表明该诗集( )A. 保存先秦史料 B. 作者来源广泛C. 注重形式格律 D. 关注社会现实12. 关注教材课目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阶段特征。下图中横线处应为( )秦汉时期:______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A. 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B.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C.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3.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一举措( )A. 促进水路交通 B. 加强中央集权C. 推动经济交流 D. 加速秦朝灭亡14. 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至文景时期,“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一变化是因为西汉实行( )A. 休养生息 B. 和亲 C. 轻徭薄赋 D. 削藩15. “大农(大司农)诸官尽笼(掌控)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无)所牟大利,则反本(农业),而万物不得腾跃。”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 )A. 统一铸币 B. 盐铁专卖 C. 平抑物价 D. 征收车船税16.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民知所从矣。”汉武帝接受该建议的目的是( )A. 加强思想控制 B. 实现以法治国C. 削弱诸侯势力 D. 培养治国人才17. 秦末大泽乡起义和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都加速了封建王朝覆灭。这些史实印证了( )A. 人民群众是历史推动者 B.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 秦汉时期国家尚未统一 D. 秦汉统治者的残暴18.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府。73年,东汉朝廷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这些史实的共同作用是( )A. 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B. 沟通了欧亚陆上交通C.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D. 密切汉与匈奴的联系19. “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材料中“它”是指( )A. 《伤寒杂病论》 B. 造纸术 C. 《九章算术》 D. 麻沸散20. “它给予贫苦人民以一个‘死后天国’之期待”“方士走向民间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季大饥馑、大疠疫(瘟疫)的时代”。这说明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A. 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B. 体现专制统治强化C. 迎合苦难人民心理 D. 见证中外交往成果21. 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到曹魏时期“农官兵田,阡陌相属”。这一变化说明三国时期( )A. 民族关系实现缓和 B. 全国实现统一C. 诗词创作取得进步 D. 经济得到恢复22. 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道:“钱无耳,可使鬼。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这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A. 金钱至上 B. 鼓励消费 C. 豪华奢侈 D. 重农抑商23. 学习历史要注重对历史地图的识读。下图所示战役( )A. 导致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 B.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C. 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D. 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4. 郦道元在研究前人地理著作和野外考察基础上,完成了《水经注》:祖冲之在三国刘徽“割圆术”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可知( )A. 集中于地理领域 B. 成果领先世界C. 继承与创新结合 D. 反映社会现实25. 贾思勰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作者旨在强调农业生产需要( )A. 民生为本思想 B. 技术创新意识C. 倡导多种经营 D. 遵循自然规律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 经济活动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返。材料一 生产力的发展,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耕作),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新兴地主阶级成长起来。——摘编自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影响。材料二 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遥远的西方。——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2)据材料二、概括汉代丝织品大量远销的原因,并归纳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材料三 孙吴建国后,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西晋末年,大批北方人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3)据材料三、概括当时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27. 历史演进中充满了政治变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材料二 东汉中后期政治现象示意图。(2)据材料二、指出该政治局面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影响。材料三 三国至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3)据材料三、指出图示中①和②分别代表的政权,并概括该时期的时代特征。28. 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两汉时期,中央设置“典属国”官职,专门负责处理归顺“蛮夷”事务,强化联系……百越、东北、西南等边疆地区,设有官府管理的“关市”,民间“私市”也十分繁荣……用统一的伦理纲常规范各地民众行为,达到“六合同风——摘编自任继愈《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塑型》(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政府加强民族交往的主要策略。材料二 民族大迁徙不仅给汉族注进了大量新鲜血液,而且汉族汲取了少数民族文化精华,大大丰富了自身的物质及精神文化。同时,与其他民族一起,对恢复北方社会经济和开发江南作出了贡献。——摘编自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对汉族发展的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该时期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概括这一方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材料三 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摘编自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他”促进鲜卑人汉化的措施。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题2025.01(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4页,第Ⅱ卷5~8页。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试卷密封线内及答题卡上面的考生信息填涂清楚。所有试题答案均须涂、写在答题卡限定的区域,答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A【2题答案】【答案】C【3题答案】【答案】B【4题答案】【答案】A【5题答案】【答案】B【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A【9题答案】【答案】D【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D【12题答案】【答案】C【13题答案】【答案】B【14题答案】【答案】A【15题答案】【答案】C【16题答案】【答案】A【17题答案】【答案】A【18题答案】【答案】A【19题答案】【答案】B【20题答案】【答案】C【21题答案】【答案】D【22题答案】【答案】A【23题答案】【答案】A【24题答案】【答案】C【25题答案】【答案】D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题答案】【答案】(1)影响: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新兴地主阶级成长起来。(2)原因: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意义: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东西方交往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3)原因:北方人的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江南相对安定;统治者适宜的统治政策等。【27题答案】【答案】(1)措施:颁布推恩令。(2)特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影响:导致政治腐败不堪,社会混乱。(3)政权:①西晋,②东晋。时代特征:政权分裂和民族大融合。【28题答案】【答案】(1)主要策略:用统一的伦理纲常规范各地民众行为,具体是在中央设置“典属国”官职,专门负责处理归顺“蛮夷”事务,派专人远赴西域;在边疆地区,设有官府管理的“关市”,民间“私市”也十分繁荣。(2)主要方式:民族大迁徙;积极影响:对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为隋唐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3)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