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沂水四中2023级高三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分值:100分 时间:90分钟 2025.10.08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第I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1926年1月,吴玉章在广州国民党二大期间的一次答词中说:民国元年的革命虽然成功,但所主张的不过是十八世纪法国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当然是走不通的”。他强调的是( )A.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 B.创新革命理论的紧迫性C.需要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 D.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2.1928年4月,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的红军造币厂铸造了第一批“工字银元”(图1)。该币币形模仿晚清以来流行于中国的墨西哥鹰洋样式,币面左上角雄鹰翅膀位置凿了一个“工”字标记,是红色政权首批金属货币。“工字银元”的出现( )图1A.密切了苏区与世界经济联系 B.扩大了红色政权的政治影响C.打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D.有助于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3.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了左联等文化组织,并创造出一些代表性文艺作品(见表2)此举旨在( )表1作品 主要内容小说《子夜》 实业家吴荪甫在美资支持的赵伯韬挤压下最终破产影片《渔光曲》 渔民徐福被渔霸何仁斋逼死后,徐家子弟生活艰难影片《风云儿女》 诗人辛白华因挚友牺牲而走上抗战道路A.丰富民众文化生活 B.创建民族统一战线C.推动革命政治斗争 D.转变革命斗争策略4.1938年7月,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正式成立。剧团演出时,会在戏台两边挂起“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明白世理,尽情尽理,有说有笑、红火热闹”的对联;民众剧团常年在边区巡回演出,深受欢迎。该剧团的主要任务是( )A.创新民族文化宣传方式 B.团结工农建设边区政权C.动员民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 D.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5.1948年9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首次用“人民民主专政”代替“工农民主专政”。他说:“我们政权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但不仅仅是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一转变( )A.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B.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C.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任务完成 D.纠正了右倾错误的影响6.图2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新中国”的使用频数,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2A.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 B.三大改造的稳步推进C.新政权逐步走向稳固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7.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由“战争边缘政策”“大规模报复政策”调整为遏制而不孤立政策。这一调整的大背景是基于中国( )A.冲破“一边倒”政策的束缚 B.成为第三世界中坚力量C.逐渐放弃反美的基本立场 D.重新考量国际战略格局8.表2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表2类别 年份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马力) 机械耕种面积(万公顷) 机电灌溉面积(万公顷) 化肥施用量(万吨) 农业用电量(亿度)1952年 25 13.6 31.7 7.8 0.51978年 15975 4067 2489.5 884 253.1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农业合作社的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工业对农业的反哺9.下表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政府开展的一系列外交活动( )表3年份 外交活动2013年 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6年 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2017年 主办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2019年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2022年 举办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A.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B.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C.拓宽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D.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10.2018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具备了“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一成就( )A.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时期 B.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最新突破C.说明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国企活力 D.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11.图3空格处应是( )图3A.古埃及文明 B.阿兹特克文明 C.地中海文明 D.古巴比伦文明12.中世纪英国某市商人行会规章规定:除基尔特会员之外,任何人皆不得购买蜂蜜、油脂、腌青鱼、磨石、生革、生皮,或任何种类之油,亦不得开设酒馆;违反此项禁令者,一经查明属实,应即没收其货物归于国王。这反映该市( )A.工商业经营范围大受限制 B.工商业者遭受国王的盘剥C.工商业自治得到王权支持 D.工商业发展导致行业垄断13.阅读下图:“1521年的美洲国家”。其中的“朝贡行省”定期向王室纳贡,“战略行省”则要向王室提供各种援助,但朝贡和援助需要经双方同意后才建立。这反映了( )图4A.阿兹特克人国家体制的松散特征 B.印加帝国实行政区分治的统治方式C.中美洲古代文明实行中央集权制 D.玛雅人与阿兹特克人处于敌对状态14.16世纪末,郁金香传入荷兰,因其娇美的外形和艳丽的颜色受到宠爱。1636年,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能换取一辆马车、几匹马等;1637年,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售价高达6700荷兰盾,这笔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出现“郁金香狂热”的泡沫经济现象,主要反映了( )A.商业贸易范围不断扩大 B.商业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C.商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D.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15.1517年,马丁·路德将反对教会的论文钉在威登堡教堂的大门上,论文被用德文印刷并在“15天内传遍全国”。从1520年至1540年,德文书出版的数量是这之前20年出版的3倍之多。这表明印刷术的发展( )A.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B.改变了人们的宗教意识C.助推了民族意识的发展 D.削弱了教会的统治地位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第II卷共5大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甲午中日战争的民族记忆甲午中日战争结束距今已有130周年,作为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之一,自其结束之日起即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不同的民族记忆。记忆一 1931年10月暨南大学训育主任汤德民日本侵略中国自甲午始,在此卅六年中,予中国民族之耻辱,实占中华国耻史之大部分。记忆二 1936年的报刊文章九一八事变后的种种失策,仍然和四十二年前甲午之前一样,根本原因是由于没有抵抗的最后决心。因为我们的不彻底抵抗,日本觉得取之太容易了……四十二年前的一幕悲剧,我们又重演了一大半,希望及早回头,不要直演到底。记忆三 全面抗战爆发后,爱国将领张治中发表通电今日之事,为甲午以来四五十年之最后清算,彼曲我直,彼怯我壮,彼为发挥野心之侵略,我为决死求生之自卫,无论暴敌如何披猖,最终胜利必属于我。愿我举国同胞,武装袍泽……以悲壮热烈之精神,共负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之重任。”记忆四 1938年10月时人文章将甲午战争与全面抗战作对比,归纳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甲午战争是短期战,而此次抗战则系持久战”;第二,“甲午战争是局部战,而此次抗战则系全面战”;第三,“甲午战争中不少对日屈服的将士,而此次抗战中则只有死职的,绝没有降敌的”。记忆五 1945年9月中央社的报道自从甲午以来,五十年间日本对于我们国家无数的欺凌侮辱和不断的压迫侵略的旧账,尤其是从“九一八”以来十四年间的深仇大耻,到今天都已经根本的清算了。——据杜恩义《民国时事报刊视野中的甲午战争民族记忆探析(1928—1948)》(1)结合材料,以新的视角对上述民族记忆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6分)(2)应如何认识上述民族记忆?谈谈你的看法。(6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材料一表4 1949年中国与外国主要工业品总产量比较产品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法国原煤(万吨) 4300 50838 26109 3975 5253原油(万吨) 20 26671 3788 29 15发电(亿度) 46 3887 912 449 330钢(万吨) 61 8785 2733 484 865水泥(万吨) 141 3872 1019 446 7421949年,在国民收入中,工业总产值占16%,农业和手工业占84%。在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生产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26%,消费资料生产产值则占74%。在1949年创造的工业产值中,94%是由上海、青岛、天津、南京、北京等7个城市提供,占国土面积45%的西北、内蒙工业产值仅占全国2%,全国90%的发电集中于东北和东部沿海。——摘编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材料二图5 1953—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占比变化 图6 1953—1956年工农业生产增长率“一五”期间工农业增长快速是因为贯彻了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稳步发展的方针。“一五”期间国家以苏联援助的156项重工业为中心,同时又兼顾一般工业。投资主要集中于骨干大型企业,但也照顾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投资比例上,沿海地区工业投资占41.8%,内地占47.8%。投资数额达限额以上的694个工业建设单位,有472个分布在内地,占总额的68%。——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提取材料信息,以“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人民日报》(1981年10月4日)说明材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哪些情况。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欧洲人视野中的巴西印第安人形象16世纪初,葡萄牙人卡米尼亚在奏折中将印第安人比作“圣经中的亚当”,强调其友好、爱干净、易于引导信仰天主教。16世纪中期,印第安人“野蛮人”形象凸显。汉斯·施塔登的回忆录大肆渲染图皮人“食人”场景,葡萄牙地图多将巴西标记为“食人族之地”。16世纪晚期,甘蔗种植园将印第安人从其原有的“原始、简单的乐趣”中连根拔起,欧洲人称之为“脆弱懒惰的散漫人”,其形象淡出主流视野。——据潘芳《16世纪欧洲人视野中巴西印第安人形象的转变》摘编对“欧洲人视野中的巴西印第安人形象”进行解释。(12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西科技的发展表5 16—19世纪中叶中国科技发展主要成就(部分)类别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医学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中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丰富经验的总结。农学 徐光启 《农政全书》——集传统农业技术之大成,还吸收了部分西方灌溉技术的资料。天文历法 徐光启、刑云路等 修订《崇祯历书》——修历后的新测算法,使日食、月食的推测较前大为精密。水利 陈潢、 张霭生 《河防述言》——当时治水经验的总结。地理 官修 《皇舆全览图》——这部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建筑 官修 故宫、大报恩寺塔、南京孝陵、苏州园林——彰显了皇权的威严,对于今天的建筑仍有借鉴价值。表6 16—19世纪中叶西方科技发展主要成就(部分)类别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天文学 哥白尼 《天体运行论》——是人类认识宇宙天体历史的里程碑。医学 哈维 《动物心血运动的解剖研究》——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物理学 伽利略 《关于两个世界体系的对话》——实验科学的奠基人。牛顿 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使经典力学体系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生物学 达尔文 《物种起源》——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了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地质学 赖尔 《地质学原理》——为近代地质学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摘编自朱绍候、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97年以“科技与社会”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高三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C C B C D D D D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C C A B C1.【官方答案】D【官方解析】试题以辛亥革命、法国大革命、国民革命等具体的革命运动切入,要求考生在对这些具体历史事件理解的基础上,深刻认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材料中“旧的方法”是指辛亥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吴玉章认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只是效仿法国革命,是一场资产性质的政治革命,最大成果是推翻了当时的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改变社会性质。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面临着解除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解放;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开发实业,解决土地问题,建设发展国家;启导人们的觉悟,组织动员广大民众等革命任务。基于这一认识,吴玉章强调有必要采用新的方法,开展一场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的社会革命运动,将革命推向全国。同时,结合“1926年”等信息,可知“现在的新环境”是指国民革命的蓬勃兴起,故D选项正确。吴玉章的话着眼于中国社会和革命活动的整体和全局。而非革命力量、革命理论等单一的具体问题,故A、B选项错误。从吴玉章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旧方法”,在中国“走不通”等信息可以看出,吴玉章对法国大革命持有否定态度。因此,其讲话并不在于强调从法国大革命中吸取经验教训,故C选项错误。2.【答案】B【解析】“工字银元”是红色政权的首批金属货币,是用来进行商品交易的金属货币,所以湖南桂东、酃县及江西万安、泰和等地的商人冲破敌人封锁,偷运各种物资到根据地内部搞物资交易,也纷纷将官府银元兑换成“工”字银元,从而活跃了边界经济,繁荣了集市贸易,进一步扩大了根据地的政治影响,故选B项;“工字银元”主要用于根据地内部及与周围地区的商品交易,并未对外贸易,所以不能起到密切苏区与世界经济联系的作用,排除A项;“工字银元”的出现对于搞活根据地的经济、改善军民生活、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其尚处于出现阶段,并未彻底打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排除C项;大生产运动是专有名词,专指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尤其是延安军民在日军的“大扫荡”和包围封锁中开展的生产自救运动,与这一时期革命根据地军民的生产运动无关,且“工字银元”是用来交换的,而不是用来生产的,排除D项。3.【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实业家吴荪甫在美资支持的赵伯韬挤压下最终破产” 可知小说《子夜》的体现了外资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榨,主题是号召民族资产阶级反抗外资压迫;结合材料“渔民徐福被渔霸何仁斋逼死后,徐家子弟生活艰难”可知《渔光曲》体现了土豪劣绅对平民百姓的欺压,主题是号召民众反抗阶级压迫;结合材料“诗人辛白华因挚友牺牲而走上抗战道路”可知《风云儿女》主题是号召民众奋起抗日,三者都体现号召民众奋起革命的意图,故选C项;三则材料的主题都与反抗压迫有关,所以目的是号召民众革命推翻压迫,文艺只是一种方式,而非最终目的,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主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号召社会各阶层团结抗日,但材料中仅有《风云儿女》体现了抗日内容,前两则材料和抗日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只看到通过文艺作品宣传这一种革命斗争策略,没有看到革命斗争策略有没有转变,如何转变,故排除D项。4.【答案】C【解析】据题干“1938年”、“陕甘宁边区”可知,题干所述史实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结合所学可知,该剧团的演出,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政治影响,成为发动群众、鼓舞战士、教育新兵(俘虏)的“活教材”,人民深受鼓舞,纷纷表决心、提保证,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解放全中国,据此可知,该剧团的主要任务是动员民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故选C项;据题干可知,剧团是进行民族文化宣传的形式,并没有体现出“创新”之意,排除A项;据题干“1938年”可知,该剧团的主要任务是动员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战争,而不是“建设边区政府”,排除B项;题干所述能够体现出该剧团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但并不是其“主要任务”,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毛泽东用“人民民主专政”代替“工农民主专政”,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除了工农之外,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这是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工农民主专政思想的发展,故选B项;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始终是无产阶级,而题干所述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比之前工农民主专政的扩大,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的任务在1948年9月的时候还没有完成,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1948年及其之前的一段时间,中国共产党并未犯右倾错误,所以就谈不上纠正右倾错误的影响,排除D项。6.【答案】C【解析】据图示可知,“新中国” 一词在《人民日报》中使用的频数在1949~1952年逐年下降但幅度不大,1953~1956年与前一阶段相比下降幅度较大且这几年使用频数基本持平,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材料中的变化正是新政权逐步走向稳固的表现,故选C项;“新中国”使用的频数呈现下降趋势,说明面临的国际形势有所好转,且外交因素并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三大改造从1953年开始,并不能解释1949~1952年逐年下降的原因,排除B项;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而图2中的变化早于1956年,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一定改变,第三世界国家兴起,中国实力发展迅速,同时中苏关系恶化,这推动我国外交策略逐渐发生变化,同时复杂度国际形势也推动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因此美国对华政策也发生转变,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一边倒”是中国在特定国际环境下的外交策略,不是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60年代的中国没有成为第三世界的中坚力量,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6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依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因此中国没有放弃反美立场,排除C项。8.【官方答案】D【官方解析】由数据的变动可以发现,农业机械总动力、机械耕种面积、机电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用电量等指标增长迅速,这主要得益于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充分体现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故D选项正确。A选项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B选项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与题干的内容与时间均不符,故不选;题干中呈现的农业发展指标提高,体现的是这一时期工业发展带动农业进步的结果,并非国家贯彻重农政策的结果,故C选项不选。9.【答案】D【解析】由表格中的“倡议”、“主办”和“举办”等词汇可以得出,中国政府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主动引领作用,所以可以说中国政府在外交上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故选D项;表格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和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三个会议都不属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所以不能说表格中的外交活动是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排除A项;表格中的活动都属于以和平方式处理外交关系,但并不只是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还有致力于长远发展的金融、经济和文明对话等问题,排除B项;表格中所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与世界发达国家间的合作,还有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且合作领域也跟之前没有增加,所以拓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10.【答案】D【解析】据材料“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可知我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激活社会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要影响,这说明我国将马克思主义原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故选D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A项;“中小企业”属于经济领域而非政治领域,排除B项;材料中的“中小企业”主要指的是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国企的范畴,排除C项。11.【答案】C【解析】据材料“新石器时代文化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地中海在亚、欧、非三大洲之间,随着西亚和古埃及地区文明的发展和传播,相距不远的地中海东部的中间的克里特岛受其共同影响,产生了古典文明,即地中海文明,新石器时代各文明之间,错综复杂,东正教文明、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受到地中海文明的影响,均是同源,故选C项;据图显示古埃及文明间接的影响了古希腊的文明,古埃及文明和东正教文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明体系。 古埃及文明是非洲东北部的古代文明,主要以尼罗河为中心,而东正教文明则是基督教的三大流派之一,源自地中海希腊文明,排除A项;阿兹特克文明是墨西哥古代阿兹特克人所创造的印第安文明,是美洲古代三大文明之一,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项;古巴比伦文明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一部分,据图示克里特文明汲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逐渐形成了海洋文明古希腊文明,成为了西方文明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渊源,排除D项。12.【官方答案】C【官方解析】行会参与社会治理是中世纪西欧新兴城市的重要特征,也是城市具有自治权的基本表现之一。材料显示商人行会自行发布规章对工商业进行管理,反映出行会在该领域的自治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才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而从“没收其货物归于国王”可知,该市商人行会自治的权力来源于国王而非其他封建领主,故C项正确。材料显示非行会成员不得购买蜂蜜等,是行会对该市工商业经营者身份的限制,且对于整个城市而言仍有基尔特会员经营这些行业,商品经营范围并未缩小,故A项错误。违反禁令即被没收货物,罚没货物不是目的而是治理的手段,与剥削有本质区别,故B项错误。材料只描述了商人行会对工商业经营者身份的种种限制,其中有垄断的因素,但并未指明垄断与工商业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故D项错误。13.【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朝贡行省”和“战略行省”与王室的关系相对灵活,需要双方同意才能建立关系,这反映了阿兹特克人国家体制的一种松散特征,故选A项;图中并未直接展示印加帝国的统治方式,排除B项;图中虽然显示了阿兹特克人的势力范围,但并未明确显示其中央集权的程度,排除C项;玛雅人与阿兹特克人的关系在图中并未明确标注为敌对,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1636、1637年荷兰出现了“郁金香狂热”的泡沫经济现象,作为一种花,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实际价值,显然是人为炒作的,是一种虚假的泡沫经济。当时是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它带来了商业革命,特别是商业经营方式的新变化,如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股份公司等,正是这些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助推了郁金香价格炒作形成泡沫经济,故选B项;与商业贸易范围、贸易规模、商贸中心转移关系不大,也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C.D项。15.【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马丁·路德反对教会的论文被用德文印刷后迅速传播,而德文书籍也随着印刷的进步而大量出版,这有利于增强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即印刷术助推民族意识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德文出版书籍增加,重点是用民族语言进行思想宣传,即增强德意志民族意识,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马丁·路德反对教会并不意味着改变人们的宗教意识,人们仍然是虔诚的宗教信仰者,排除B项;材料表明经过印刷使得大量德文书籍出版并迅速传播,与教会统治地位无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6.【答案】(12分)(1)示例一:记忆功能视角国耻记忆:记忆一,甲午战争被表述为日本侵华的开端,成为与日本有关民族耻辱的记忆起点,用民族耻辱记忆唤起民众的民族情感。鉴往察今:记忆二用甲午之耻警醒国人,悲剧不要重演;记忆三,鼓舞国人担负责任,坚定必胜信念,以雪甲午之耻;记忆四将甲午战争与全面抗战作对比,指出全面抗战的优势:持久战、全面战、不屈服,以此来鼓舞民众斗志;1939年的报刊文章;记忆五,总结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分析全面抗战争胜利的对应条件,树立必胜信念。雪耻记忆:记忆五,抗战胜利后,甲午战争记忆也演变成为一种雪耻记忆,唤起民众爱国心、民族自豪感。(分类科学3分,解释合理3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共6分)示例二:记忆主体视角普通民众:记忆二用甲午之耻警醒国人,悲剧不要重演;记忆四将甲午战争与全面抗战作对比,指出全面抗战的优势:持久战、全面战、不屈服,以此来鼓舞民众斗志;记忆五,总结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分析全面抗战争胜利的对应条件,树立必胜信念。教育人士:记忆一,甲午战争被表述为日本侵华的开端,成为与日本有关民族耻辱的记忆起点,用民族耻辱记忆唤起民众的民族情感。爱国将领:记忆二鼓舞国人担负责任,坚定必胜信念,以雪甲午之耻。官方新闻机构:记忆六,全民抗战取得最终胜利后,甲午战争记忆也演变成为一种雪耻记忆,唤起民众爱国心、民族自豪感。(分类科学3分,解释合理3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共6分)示例三:记忆时段视角局部抗战阶段:记忆一,甲午战争被表述为日本侵华的开端,成为与日本有关民族耻辱的记忆起点,用民族耻辱记忆唤起民众的民族情感;记忆二用甲午之耻警醒国人,悲剧不要重演。全面抗战阶段:记忆三鼓舞国人担负责任,坚定必胜信念,以雪甲午之耻;记忆四将甲午战争与全面抗战作对比,指出全面抗战的优势:持久战、全面战、不屈服,以此来鼓舞民众斗志。抗战胜利后阶段:记忆五,全民抗战取得最终胜利后,甲午战争记忆也演变成为一种雪耻记忆,唤起民众爱国心、民族自豪感。(分类科学3分,解释合理3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共6分)(2)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民族记忆与时局紧密相连,服务于时局,如通过甲午中日战争的记忆鼓舞民众雪耻抗战;甲午中日战争的民族记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日本大举侵华勾起甲午中日战争的记忆;甲午战争的民族记忆具有传承性,成为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民族记忆具有现实意义,它激励我们自强不息,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民族记忆,受时局、立场等影响,具有主观色彩,如记忆四认为抗战中没有投降之人。(局限性2分,其他任答两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得分,满分共6分)【解析】(1)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的民族记忆”中的“记忆一 1931年10月暨南大学训育主任汤德民”、“记忆二 1936年的报刊文章”、“记忆三 全面抗战爆发后,爱国将领张治中发表通电”、“记忆四 1938年10月时人文章”、“记忆五 1945年9月中央社的报道”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记忆功能”或者“记忆主体”或者“记忆时段”视角思考,如示例一:记忆功能视角,具体围绕国耻记忆、鉴往察今、雪耻记忆组织答案;如示例二:记忆主体视角,具体围绕普通民众、教育人士、爱国将领、官方新闻机构组织答案;如示例三:记忆时段视角,具体围绕局部抗战阶段、全面抗战阶段、抗战胜利后阶段组织答案。(2)据材料“自其结束之日起即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不同的民族记忆”、“记忆一 1931年10月暨南大学训育主任汤德民”、“记忆二 1936年的报刊文章”、“记忆三 全面抗战爆发后,爱国将领张治中发表通电”、“记忆四 1938年10月时人文章”、“记忆五 1945年9月中央社的报道”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多个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如甲午中日战争的民族记忆与时局紧密相连,服务于时局、甲午中日战争的民族记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甲午战争的民族记忆具有传承性、甲午战争的民族记忆具有现实意义以及民族记忆受时局、立场等影响,具有主观色彩等,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17.【答案】(11分)(一)信息提取信息举例:(1)材料一:1949年,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产量与外国相比很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分布区域差异大。(2)材料二:1953——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占比增加,工农业增长明显,重工业发展尤为迅速,工业投资兼顾了企业规模及地域分布。(若能提取其他信息,合理即可)层次要求:层次1: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层次2:提取信息比较全面,并能对信息进行合理地分类归纳。(二)历史阐述阐述角度:(阐述应主要包括三个角度)(1)结合1949年我国工业品总产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分布区域差异大等信息,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背景角度阐述;(2)结合1953——1956年我国经济结构、工业发展变化等信息,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措施及成效角度阐述;(3)综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落后状况和一五计划工业发展等信息,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建的成效角度阐述;(若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层次要求:(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阐述进行评价)层次1: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并进行简要说明;层次2: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并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进行完整、充分的阐释说明。(三)历史表述层次1:不能表述成文,思路不清,词不达意;层次2:能表述成文,思路不够清晰,语言不够流畅;层次3:能表述成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四)示例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压榨掠夺,以及连续的战争破坏,新中国成立时工业十分落后。(2分)主要表现为:工业品产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工业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低,工业地域布局不合理。(2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恢复国民经济,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了“一五计划”,开始工业化建设。“一五”期间坚持了科学的发展方针,工农业总值不断增长,重工业发展最为突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维持了农、轻、重比例的协调发展;经过对资本主义工业的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占据主体地位;通过加大对内地的投资,初步改变了沿海和内地工业发展不平衡状况。(5分)总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落后的工业面貌开始改变,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工业布局,有利于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为新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分)18.【答案】(9分)结合“1981年”等信息,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角度作答;(3分)结合“杨小运愿向国家交售2万斤粮食”“超卖5000斤粮食的农户”,天津厂“改造和建设生产线”“生产能力提高”“日产量提高”“完成计划并大幅增产”等信息,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生产力得到提高角度作答;(3分)结合农民对自行车的需求等信息,从随着改革开放进行,人民群众生活日益改善角度作答;(3分)结合《人民日报》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等信息,从党和政府致力于宣传改革开放,改善城乡关系、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推动改革不断走向发展角度作答。(3分)(答出三个角度即可,每个角度信息1分,反映情况2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根据材料“1981年10月4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根据材料“杨小运愿向国家交售2万斤粮食”“超卖5000斤粮食的农户”,天津厂“改造和建设生产线”“生产能力提高”“日产量提高”“完成计划并大幅增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生产力得到提高;根据材料中农民对自行车的需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随着改革开放进行,人民群众生活日益改善;根据材料中《人民日报》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可得出党和政府致力于宣传改革开放,改善城乡关系、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推动改革不断走向发展。19.【答案】(12分)欧洲人对巴西印第安人形象塑造从“可教化”到“野蛮化”再到“边缘化”。(1分)新航路开辟初期,欧洲殖民者以资源勘探和宗教传播为核心目标。葡萄牙人卡米尼亚将印第安人描述为“单纯如亚当”,强调其“易于引导信仰”,塑造为“可教化”的形象。(背景2分,特点1分,共3分)随着殖民扩张加剧,武力冲突频发。葡萄牙为合理化军事镇压,通过汉斯·施塔登的回忆录大肆渲染图皮人“食人”场景,地图标注“食人族之地”,建构“野蛮化”的形象以强化殖民合法性。(背景2分,特点1分,共3分)种植园经济兴起后,殖民经济模式从资源掠夺转向劳动力剥削,印第安人因不适应高强度的奴役劳动被排斥,“边缘化”形象凸显。(背景2分,特点1分,共3分)欧洲人对巴西印第安人形象的塑造并非基于客观事实,而是欧洲人根据自身现实利益对其建构的结果,是殖民话语体系的产物。(2分)【解析】首先,阅读材料,寻找出欧洲人对巴西印第安人形象塑造的变化,即从16世纪初将印第安人比作“圣经中的亚当”到16世纪中期认为印第安人是“野蛮人”,再到16世纪晚期使之“边缘化”。然后结合所学16世纪的史实进行阐释,也就是分析为什么不同时期欧洲人对印第安人会有不同的形象塑造。要注意结合欧洲对美洲殖民扩张活动的发展作为时代背景依次分析,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实要准确。最后,总结陈词,说明欧洲人对巴西印第安人形象塑造变化的实质即可。20.【答案】(11分)从社会环境决定科技发展的角度作答。如,中国小农经济发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思想大一统;中国科技注重经验总结和实用性,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皇权统治;(背景2分,特点1分,共3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思想解放运动;西方科技注重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和理论研究。(背景2分,特点1分,共3分)从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作答。如,西方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工业革命到来,加快思想解放,推动了西方的社会转型;(2分)而中国科技巩固发展了小农经济,但未能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2分)表述成文。(1分)【解析】再从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据材料“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使经典力学体系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地质学原理》——为近代地质学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及所学从其社会作用可知,牛顿经典力学等科技成就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进而加快了思想解放的步伐,促进了西方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据材料“《农政全书》——集传统农业技术之大成,还吸收了部分西方灌溉技术的资料”及所学,从明清科技的影响角度分析可知,中国的科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发展了小农经济,如《农政全书》对农业技术的总结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但由于其主要服务于封建统治和农业生产,未能突破传统的框架,未能推动中国实现社会转型,中国依然停留在封建社会。最后,总结升华:由此可见,科技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社会环境塑造了科技发展的方向和特点,而科技的进步又反过来对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推动或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