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2025年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2025年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符合“距今约170万年”“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三个信息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山顶洞人
2.自1964年以来,考古学者对“蓝田人”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共发现各类石器200多件,这些石器的制作都比较粗糙。据此可知,“蓝田人”(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C.处于新石器时代 D.广泛使用磨制石器
3.考古学家在某一早期人类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古人类头骨化石,头骨具有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额骨突出等特征;遗址中还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用火痕迹。该早期人类处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制工具时代
4.1987年北京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原因是该遗址(  )
A.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原始人化石
B.发现人类最早使用的石器
C.为研究人类的演进提供了实证
D.位于我国首都北京市境内
5.一万多年前金华浦江上山的一粒稻米,连同和它一起出土的彩陶共同印证了该地(  )
A.正处于旧石器时代
B.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C.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6.历史学家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已取得长足发展,黄河流域主要种植黍和粟,长江流域则以稻作农业为主。”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力水平不同 B.自然条件不同
C.地域生活习惯不同 D.生活时代不同
7.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该遗迹(  )
A.为人类的起源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B.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C.能够佐证原始手工业的出现
D.能够说明中原文化对周边的影响
8.某校举办“百件文物讲述历史故事”图片展。如图为某遗址出土的文物图片(或复原图)。据此推测(  )
A.该文物出土于黄河流域
B.该文物是旧石器时代的器物
C.该地生活的居民已学会养鱼
D.该地居民生活环境潮湿多雨
9.河南灵宝西坡遗址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大型文化遗址之一。考古发现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子(图为大房子基址)和大型墓葬。多数墓葬中随葬品为陶器,墓中并无奢侈品随葬,这反映出当时西坡社会(  )
A.重视大型墓葬修建 B.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C.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D.已经存在宗教信仰
10.郑州大河村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时期遗址,从出土的陶器看,不但有典型的仰韶文化特色,而且还有东部的大汶口文化及南方的屈家岭文化的元素。这表明当时(  )
A.大河村处于旧石器时代
B.区域文化存在着交流交融
C.手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D.社会活动呈现较强组织力
11.距今约5000年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玉琮、玉钺等精美玉器。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反映出当时(  )
A.原始农业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
12.考古发现,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山西陶寺都城遗址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是(  )
A.种类丰富 B.多元一体 C.渐趋一致 D.独立发展
13.在我国境内,黄帝陵有5个,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建有黄帝庙。这一现象反映了黄帝(  )
A.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部落首领
B.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C.是我国史上最著名的传说人物
D.足迹遍及我国大部分地区
14.传说中的尧、舜、禹,在我国历史上深受人们的爱戴,下列对他们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
B.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C.禹曾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D.他们都是通过世袭制而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的
1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中国史前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
二、材料题
16.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我国的远古居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旧石器文化,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篇章。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20余处,分布范围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到安徽,特别是沿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域分布较为密集。
——摘编自《中国原始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有哪些特点?
材料二:北京人用火的证据十分明显。考古学者在发掘北京人化石地点的中段靠近南北裂缝的堆积时,曾发现过三层灰烬。……灰烬的发现,不仅证明了北京人已经使用了火,而且由于灰烬在同一层中,有时很厚,有时很薄,有时又间断,又可以证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管制火的能力。……人类能够使用和管制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必须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经验,有了相当的智慧才有可能办到的。正因为北京人能够如此,才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对对付自然已有了一定的办法。
——摘编自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断定北京人已能使用火的证据和北京人已有“管制火的能力”的理由。简述北京人用火“对付自然”的重大意义。
材料三:如图,下列图片所示文物是在我国原始人类遗址中发掘出来的。
(3)根据这两件文物,你能推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生产和生活的技能吗?并说一说你判断的依据。
17.【考古发现中的早期文明】
材料一:1952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化石。同时还发现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为主,花纹简练朴素。
材料二;1973年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等遗存。
——以上两则材料摘编自《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师用书》
(1)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完成有关推论。
材料一:
发现:粟的遗存。推论:   
材料二:
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遗存。推论:   
材料三:2019年,世界遗产大会将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给出的定位为:它是代表史前稻作文明的最高成就,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最直接、最典型、最有力的实证,堪称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良渚古城的城内建筑、城墙、外城以及水利系统的土石方工程量达1005万m3。其中,良渚古城核心区面积约为6.3km3,是世界上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系统之一。宫殿区营建在长方形人工土台上,面积约30万m3,发现了35座长方形房址,多为南北朝向,排列整齐。发掘的墓葬显示,社会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分化和职业差别,以12号墓规格最高,出土了600余件(组)玉器,包括体量最大的“玉琮王”和“玉钺王”,标志着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同时掌握着神权、军权和王权的统治者。
以火耕、水耨技术为代表的原始稻作农业已经相当成熟。水稻的驯化历程基本完成,出土了大量稻作农业工具,水稻产量也大大增加。在一个大型灰坑遭迹(H11)中,出土约1.3万千克的炭化稻米。
——宋姝等《良渚古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实证之城》
关于良渚水坝的考古证据非常充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证据是碳十四的测年数据,水坝碳十四测年数据在公元前3100﹣公元前2700年之间。
——英国剑桥大学科林 伦福儒《世界早期复杂社会视野下的良渚古城》
(2)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良渚古城遗址给出了定位。请依据材料三为划线处的定位列举相关证据。(不能照抄材料,要求概括性叙述,至少答出两条证据)
材料四:1921年4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到河南省三门峡市仰韶村考古调查,采集到一些石器和陶片,他由此判断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年来,中国考古学界多次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仰韶文化遗址数以千计,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远及青海、湖北、河北、内蒙古等地。……这里同时存有大量关于黄帝、炎帝的古史传说,仰韶文化与中华人文初祖黄帝或有着密切关系。考古学界认为,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为后来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打下重要根基,称仰韶文化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
——摘编自新华社《百年发掘揭秘“仰韶文化”》
(3)众多文化遗存的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均已进入了早期的文明社会。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识。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A A A B B B A B B B
题号 12 13 14 15
答案 B B A
一、选择题
1.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符合“距今约170万年”“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三个信息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山顶洞人
【解答】据“距今约170万年”“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可知,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通过对元谋人遗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故选:A。
2.自1964年以来,考古学者对“蓝田人”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共发现各类石器200多件,这些石器的制作都比较粗糙。据此可知,“蓝田人”(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C.处于新石器时代 D.广泛使用磨制石器
【解答】A.根据题干信息“蓝田人”“共发现各类石器200多件,这些石器的制作都比较粗糙”可知蓝田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制作的工具比较粗糙,故A正确;
B.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而不是蓝田人,故B错误;
C.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出现出现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以及陶器和磨制工具的发展,而题干涉及的石器制作比较粗糙说明处于旧石器时代,故C错误;
D.“广泛使用磨制工具”标志着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而题干涉及的是旧石器时代,故D错误。
故选:A。
3.考古学家在某一早期人类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古人类头骨化石,头骨具有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额骨突出等特征;遗址中还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用火痕迹。该早期人类处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制工具时代
【解答】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京人,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不是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制工具时代,排除BCD。
故选:A。
4.1987年北京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原因是该遗址(  )
A.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原始人化石
B.发现人类最早使用的石器
C.为研究人类的演进提供了实证
D.位于我国首都北京市境内
【解答】1987年北京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原因是该遗址为研究人类的演进提供了实证。1929年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该发现对研究世界古人类学有极重要价值。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故选:C。
5.一万多年前金华浦江上山的一粒稻米,连同和它一起出土的彩陶共同印证了该地(  )
A.正处于旧石器时代
B.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C.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解答】根据材料“一万多年前金华浦江上山的一粒稻米,连同和它一起出土的彩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该地种植水稻,制作陶器,材料反映了该地原始农业兴起的相关信息。故B正确;“稻米”“彩陶”反映的是新石器时代的相关信息,排除A;夏商周时期被称之青铜时代,排除C;夏商周时期属于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阶段,排除D。
故选:B。
6.历史学家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已取得长足发展,黄河流域主要种植黍和粟,长江流域则以稻作农业为主。”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力水平不同 B.自然条件不同
C.地域生活习惯不同 D.生活时代不同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因为南北方地理自然环境的不同,所以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在粮食培育、住房结构方面存在差异。河姆渡居民种植的是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种植的是粟,住半地穴式房屋,B是正确的选项;ACD不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
故选:B。
7.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该遗迹(  )
A.为人类的起源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B.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C.能够佐证原始手工业的出现
D.能够说明中原文化对周边的影响
【解答】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表明河姆渡遗址为人类的起源研究提供了新证据,排除A;题干材料与原始手工业无关,排除C;题干材料不能说明中原文化对周边的影响,排除D。
故选:B。
8.某校举办“百件文物讲述历史故事”图片展。如图为某遗址出土的文物图片(或复原图)。据此推测(  )
A.该文物出土于黄河流域
B.该文物是旧石器时代的器物
C.该地生活的居民已学会养鱼
D.该地居民生活环境潮湿多雨
【解答】图片分别是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人制作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故A符合题意;半坡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排除B;半坡人不会养鱼,排除C;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少雨,排除D。
故选:A。
9.河南灵宝西坡遗址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大型文化遗址之一。考古发现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子(图为大房子基址)和大型墓葬。多数墓葬中随葬品为陶器,墓中并无奢侈品随葬,这反映出当时西坡社会(  )
A.重视大型墓葬修建 B.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C.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D.已经存在宗教信仰
【解答】根据“多数墓葬中随葬品为陶器,墓中并无奢侈品随葬”可知,当时西坡社会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故B项正确;当时虽然存在大型墓葬,但并不能说明对大型墓葬的重视,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国家产生的两大标志是阶级的分化及公共权力的出现,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宗教信仰,排除D项。
故选:B。
10.郑州大河村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时期遗址,从出土的陶器看,不但有典型的仰韶文化特色,而且还有东部的大汶口文化及南方的屈家岭文化的元素。这表明当时(  )
A.大河村处于旧石器时代
B.区域文化存在着交流交融
C.手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D.社会活动呈现较强组织力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不仅有仰韶文化,还有大汶口文化及屈家岭文化的元素,这说明当时中原文化将东夷文化、南方苗蛮文化吸收和借鉴,即当时已出现区域文化的交融,故B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河村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材料中只涉及大河村遗址中陶器的出现,不能表明“手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社会活动的组织力,排除D。
故选:B。
11.距今约5000年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玉琮、玉钺等精美玉器。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反映出当时(  )
A.原始农业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
【解答】根据材料“距今约5000年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玉琮、玉钺等精美玉器。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可知,在此时期权贵的陪葬规格更高,社会已经出现了阶层分化。故B正确;原始农业产生时间大约是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排除A;禅让制盛行是在尧舜禹时期,排除C;中央集权确立是在秦朝时期,排除D。
故选:B。
12.考古发现,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山西陶寺都城遗址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是(  )
A.种类丰富 B.多元一体 C.渐趋一致 D.独立发展
【解答】根据材料“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山西陶寺都城遗址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可知,中华大地发现了大量极具地域特色的古城遗址,并且这些遗址存在一定的共性,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和一体化的特征,B项正确;“种类丰富、渐趋一致、独立发展”都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
故选:B。
13.在我国境内,黄帝陵有5个,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建有黄帝庙。这一现象反映了黄帝(  )
A.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部落首领
B.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C.是我国史上最著名的传说人物
D.足迹遍及我国大部分地区
【解答】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在我国境内,黄帝陵有5个,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建有黄帝庙的原因是黄帝历史功绩巨大,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B是正确的选项;相传燧人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部落首领,排除A;我国史上最著名的传说人物很多,排除C;黄帝没有足迹遍及我国大部分地区,排除D。
故选:B。
14.传说中的尧、舜、禹,在我国历史上深受人们的爱戴,下列对他们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
B.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C.禹曾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D.他们都是通过世袭制而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的
【解答】相传,尧年老的时期,征求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推举有才德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的时候,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所以D项表述错误。
故选:D。
1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中国史前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
【解答】A.史前时期即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中国境内人的发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史,直到最后建立夏朝,从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史前时期的特征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符合题意。
B.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期,排除。
D.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对外政策开明开放,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选:A。
二、材料题
16.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我国的远古居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旧石器文化,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篇章。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20余处,分布范围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到安徽,特别是沿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域分布较为密集。
——摘编自《中国原始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有哪些特点?
材料二:北京人用火的证据十分明显。考古学者在发掘北京人化石地点的中段靠近南北裂缝的堆积时,曾发现过三层灰烬。……灰烬的发现,不仅证明了北京人已经使用了火,而且由于灰烬在同一层中,有时很厚,有时很薄,有时又间断,又可以证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管制火的能力。……人类能够使用和管制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必须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经验,有了相当的智慧才有可能办到的。正因为北京人能够如此,才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对对付自然已有了一定的办法。
——摘编自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断定北京人已能使用火的证据和北京人已有“管制火的能力”的理由。简述北京人用火“对付自然”的重大意义。
材料三:如图,下列图片所示文物是在我国原始人类遗址中发掘出来的。
(3)根据这两件文物,你能推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生产和生活的技能吗?并说一说你判断的依据。
【解答】(1)根据材料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20余处,分布范围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到安徽,特别是沿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域分布较为密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特点有遍及全国各地,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
(2)根据材料二“考古学者在发掘北京人化石地点的中段靠近南北裂缝的堆积时,曾发现过三层灰烬。……灰烬的发现,不仅证明了北京人已经使用了火,而且由于灰烬在同一层中,有时很厚,有时很薄,有时又间断……”可知,断定北京人已能使用火的证据和北京人已有“管制火的能力”的理由在发掘“北京人”化石的地点中,曾发现过三层灰烬。由于灰烬在同一层中,有时很厚,有时很薄,有时又间断。北京人用火“对付自然”的重大意义有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根据这两件文物,我能推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的生产和生活的技能有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有爱美意识,判断的依据是骨针表明光滑,末端有针孔;会制作和佩戴装饰品。
故答案为:
(1)遍及全国各地,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
(2)在发掘“北京人”化石的地点中,曾发现过三层灰烬。由于灰烬在同一层中,有时很厚,有时很薄,有时又间断;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有爱美意识。骨针表明光滑,末端有针孔;会制作和佩戴装饰品。
17.【考古发现中的早期文明】
材料一:1952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化石。同时还发现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为主,花纹简练朴素。
材料二;1973年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等遗存。
——以上两则材料摘编自《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师用书》
(1)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完成有关推论。
材料一:
发现:粟的遗存。推论: 半坡人会种植粟。 
材料二:
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遗存。推论: 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 
材料三:2019年,世界遗产大会将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给出的定位为:它是代表史前稻作文明的最高成就,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最直接、最典型、最有力的实证,堪称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良渚古城的城内建筑、城墙、外城以及水利系统的土石方工程量达1005万m3。其中,良渚古城核心区面积约为6.3km3,是世界上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系统之一。宫殿区营建在长方形人工土台上,面积约30万m3,发现了35座长方形房址,多为南北朝向,排列整齐。发掘的墓葬显示,社会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分化和职业差别,以12号墓规格最高,出土了600余件(组)玉器,包括体量最大的“玉琮王”和“玉钺王”,标志着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同时掌握着神权、军权和王权的统治者。
以火耕、水耨技术为代表的原始稻作农业已经相当成熟。水稻的驯化历程基本完成,出土了大量稻作农业工具,水稻产量也大大增加。在一个大型灰坑遭迹(H11)中,出土约1.3万千克的炭化稻米。
——宋姝等《良渚古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实证之城》
关于良渚水坝的考古证据非常充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证据是碳十四的测年数据,水坝碳十四测年数据在公元前3100﹣公元前2700年之间。
——英国剑桥大学科林 伦福儒《世界早期复杂社会视野下的良渚古城》
(2)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良渚古城遗址给出了定位。请依据材料三为划线处的定位列举相关证据。(不能照抄材料,要求概括性叙述,至少答出两条证据)
材料四:1921年4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到河南省三门峡市仰韶村考古调查,采集到一些石器和陶片,他由此判断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年来,中国考古学界多次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仰韶文化遗址数以千计,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远及青海、湖北、河北、内蒙古等地。……这里同时存有大量关于黄帝、炎帝的古史传说,仰韶文化与中华人文初祖黄帝或有着密切关系。考古学界认为,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为后来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打下重要根基,称仰韶文化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
——摘编自新华社《百年发掘揭秘“仰韶文化”》
(3)众多文化遗存的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均已进入了早期的文明社会。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识。
【解答】(1)据材料一“1952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可知,这说明半坡人会种植粟和蔬菜;据材料二“1973年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可知,这说明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建造房屋。
(2)据材料三“良渚古城的城内建筑、城墙、外城郭以及水利系统的土石方工程量达1005万m3。其中,良渚古城核心区面积约为6.3km3,是世界上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系统之一。宫殿区营建在长方形人工土台上,面积约30万m3,发现了35座长方形房址,多为南北朝向,排列整齐。发掘的墓葬显示,社会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分化和职业差别。以12号墓规格最高,出土了600余件(组)玉器,包括体量最大的‘玉琮王’和‘玉钺王’,标志着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同时掌握着神权、军权和王权的统治者。以火耕、水耨技术为代表的原始稻作农业已经相当成熟。水稻的驯化历程基本完成,出土了大量稻作农业工具,水稻产量也大大增加。在一个大型灰坑遗迹(H11)中,出土约1.3万千克的炭化稻米。”“关于良渚水坝的考古证据非常充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证据是碳十四的测年数据,水坝碳十四测年数据在公元前3100﹣公元前2700年之间。”及图片内容可知,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良渚古城遗址给出了定位依据是:城市建筑和水利工程规模大,有较强社会组织能力;宫殿区和墓葬反映社会等级差别和阶级分化;稻作工具和稻谷遗存,原始稻作农业相对成熟;科学测年显示距今五千多年。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才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文化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答案为:
(1)发现:粟的遗存;推论:半坡人会种植粟;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推论: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
(2)定位依据:城市建筑和水利工程规模大,有较强社会组织能力;宫殿区和墓葬反映社会等级差别和阶级分化;稻作工具和稻谷遗存,原始稻作农业相对成熟;科学测年显示距今五千多年。
(3)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才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文化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