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卷座号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 分得 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文学社准备举行“青春读诗,诗见青春”主题学习活动。下面是文学社策划的方案,请你参与完善。文学社社长小语拟写了一张宣传单,邀请九年级同学参加此次主题活动。下面是她整理的文稿,请你完善。诗词是触动心灵的音符,是情感流动的旋律。回溯千年,诗词中有“① ,②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物是人非的感慨,也有“③ ,④ ”[李白《行路难》(其一)]乐观自信的呐喊;诗词中有“⑤ ,⑥ ”(杜甫《月夜忆舍弟》)寄月思亲的深情,也有“⑦ ⑧ ”(秋瑾《满江红》)以英雄自勉的豪迈。驻足近现代,诗词中有“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沁园春·雪》)的娇艳与雄伟,有“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A) fǔ 烂在土地里面”的忠贞与(B) juàn 恋(艾青《我爱这土地》)……朗读这些诗词,我们可以领略别样意境,感受多样情感。为激发我校学子学诗热情,感受诗歌之美,我社将于2025年9月举办“青春读诗,诗见青春”活动。让我们去读诗,去写诗,去品诗,去走进这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吧!1.语段中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 请写出正确的拼音。(2分)①溯 ②分2.语段中两个拼音处应该分别填写什么字 请工整书写。(2分)A. B.3.请你根据语境,把空缺处引用的古诗词名句补充完整。(8分)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5.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品读诗歌,小语搜集了关于诗歌的品鉴方法,但中间几句的顺序有待推敲,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品读诗歌,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诗歌分行的形式造成诗句的独立与诗意的空白。其次,要注意品味诗歌的语言,尤其是诗人“陌生化”处理后表意新颖别致的诗句。再次,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如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邮票、船票等意象,赋予了它们相思的内涵。最后, 。 。 。 。这耐人寻味的哲理涵养着我们的心田。①还要品味诗歌的情感,它是诗歌的灵魂②如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表面上写林中之路,实际上在写人生之路③“如果逐一去掉诗歌的要素,那么最后剩下的、不能再去掉的一定是诗歌的情感”④而诗歌在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还蕴藏着理性美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④②①③ D.①③④②6.文学社策划举行一场诗歌品鉴直播活动,活动还有1小时开始,请你根据活动方案,以文学社直播间的主播身份,介绍相关内容,吸引观众观看直播。(100字左右)(6分)活动名称 青春读诗,诗见青春活动时间 9月25日下午2点活动地点 学校阶梯教室活动流程 上半场:诗歌朗诵 下半场:诗歌沙龙(包含诗歌鉴赏和诗歌创作)宣传形式 利用网络平台现场直播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走进红旗渠①站在红旗渠坚固的石堤上,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把它称为“世界奇迹”。②1959年,十年九旱的林县(现林州市)再次遭遇特大旱灾,从春到秋,没下过一场透雨。此前,林县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这个号召,一经提出就得到热烈响应。这年年底,一个壮举——“引漳入林”工程诞生了。将漳河水拦腰截流,把河水从山西平顺引上太行山、引进林县。③元宵佳节,县委书记杨贵和县委全体同志率领由3万多位民工组成的修渠大军,冒着寒风,踏着霜冻,开上了太行山,扑到荒无人烟的漳河滩和“引漳入林”工程的各个施工段。④在寒冷的太行山深处,铁锤声、钢钎声打破了太行山几千年的宁静,坚硬的岩石和血肉之躯开始碰撞。⑤这战场一摆就是十年。⑥今天,在老鹰嘴,我仰头注视着那几欲下坠的绝壁悬崖,试图复原出当年建设者之一任羊成和他的除险队凌空除险的场景和心境。难以想象,在这飞鸟不能驻足、猿猴难以攀缘的石壁上悬空作业,需要多强的意志和多大的勇气!⑦那时,除险队员用绳索捆住腰,手持长杆抓钩,身背铁锤钢钎等工具,将一块块浮石钩撬、撤落下来。因腰部长时间被粗绳捆绑系磨,久而久之,任羊成的腰部形成了一层厚厚的老茧,粗糙如老榆树的树皮。一次,任羊成去排除塌方险情,炸药突然爆炸,他一下子被崩裂的烂石埋住,瞬间失去知觉。人们赶紧东寻西找,终于从乱石堆中拽出了血肉模糊的任羊成。⑧在红旗渠干部学院的课堂上,我们通过现场连线的方式,见到了已经九旬高龄的老英雄任羊成。他虽然手抖得厉害,可说起当年的故事,眉宇间依然充溢着一股豪迈之气。他说,人需要有种精神,苦熬没个尽头,苦干才有出路。假如再修红旗渠,他还是要去参加除险队。⑨历史这样记载着: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杨贵带领林县人民历经10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千米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终于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⑩一个人靠着责任和情怀、意志和精神,究竟能达到何种人生的高度 在这里,杨贵和他带领的红旗渠建设者们,用行动乃至生命给出了答案。 这种精神,后来被人们提炼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在林州人的接续奋斗下,如今的林州俨然已是“银龙舞太行,千里谷米香”。 20世纪80年代,一批在红旗渠建设中锻炼成长的能工巧匠,奔赴各地从事建筑业。他们带向各地的,不仅仅是在修渠战斗中锻造出来的一流建筑技术,还有红旗渠中流淌的吃苦耐劳、敢打硬仗的精神。林州人王付银有一支建筑队,专接别人不愿干的苦活难活。在汉十高铁关键控制性工程——崔家营汉江特大桥的施工中,王付银的队伍接活后日夜施工,圆满完成任务。 10年前,坐落在太行山脚下的庙荒村还是个贫困村。这里土薄石厚,房屋破旧。2012年,郁林英担任庙荒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她与乡亲们一起,不等不靠,立足村子背靠太行山、红旗渠穿村而过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如今,村里已建成农家院14户,特色院20户,每年接待游客十余万人,小山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作者:时国金。有删改)7.文章围绕红旗渠串联起不同时期的故事。请根据已有提示,梳理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内容。(4分)①②20世纪80年代,在红旗渠建设中成长起来的能工巧匠,奔赴各地从事建筑业敢打硬仗。③8.品味语言是读懂文章的重要方法。第⑨段画线处的数字很有表现力,请你简要赏析。(4分)杨贵带领林县人民历经10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千米的人工天河——红旗渠。9.下面两段文字均围绕“红旗渠”展开,你会选择哪一段作为文章的结尾 为什么 请简述两点理由。(4分)A.红旗渠的故事并未远去,红旗渠精神始终闪耀着历久弥新的光芒,在林州大地上代代流传……B.走下红旗渠的石堤,我终于明白,红旗渠就是“世界奇迹”。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10.一个人要不断超越自我,达到更高的人生高度。红旗渠建设者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4分)(二)阅读以下两个文本,完成11~13题。(12分)文本一爱国,是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①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每个中华儿女心中最深沉、最炽热的情感,它宛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又如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在我们心间熊熊燃烧。②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用他们的行动诠释着爱国的真谛。古有岳飞精忠报国,身披战甲率岳家军浴血奋战,抵御金兵入侵;近有林则徐秉持大义,在虎门当众销毁鸦片,不惧列强威胁;③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应将爱国之情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④让我们时刻铭记,爱国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力量,是我们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以爱国为荣,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书写爱国的壮丽篇章,让爱国之光闪耀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有删改)文本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共筑时代发展之基①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自然使命和责任担当。②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生命基因,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儿女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独立和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是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壮丽旗帜。③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重视学校教育。学生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在每一学科的日常教学中,重视上好学校思想政治课。以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增强爱国情感。④同时,要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的家庭文明新风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生活中,家长应以身作则,注重培养孩子热爱自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增强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教智慧、家国情怀、传统美德等,不断推进新时代家风建设。⑤还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尊严。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国家的阴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⑥最根本的,是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进入新时代,我们应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凝聚爱国共识。⑦总之,在当今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推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必然要求。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有删改)11.下列关于两个文本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文本一的标题《爱国,是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爱国之情应热烈且持久。B.文本一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接下来分别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展开论述,最后发出呼吁。C.文本二第⑤段强调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并提出了具体做法。D.两个文本语言风格的不同点表现在:文本一运用通俗易懂的语句表达观点;文本二则使用了有一定深度的词汇来阐述观点。E.两个文本都论述了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但侧重点不同,文本一主要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进行论述,文本二则是以个人视角来阐述。12.文本二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请简要梳理其论证思路。(4分)13.以下两则材料,你觉得哪一则用在文本一第②段横线处更合适 请简述理由。(4分)材料一:今有袁隆平,怀揣“禾下乘凉梦”,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为解决粮食问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材料二:今有戍边烈士陈祥榕,面对外军的蓄意挑衅和暴力攻击,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践行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17题。(11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范文正公徽①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②乎 ”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③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 无乃⑥失于卑耶 ”公曰:“嗟乎,岂为是哉!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能及⑧小火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摘选自吴曾《能改斋漫录》,有删节)【注】①微:贫贱。②位相:做宰相。③利:谋求利益。④无乃:恐怕,只怕,比较委婉地表示对某一事的看法。⑤及:(恩惠)到。14.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射于家圃(《卖油翁》)B.或异二者之为 或王命急宣(《三峡》)C.不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D.果能为良医也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15.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6.诵读活动中,小文把握不准甲文中“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的情感,请你给出朗读建议并作简要分析。(3分)17.甲文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这里的“进”与“退”分别指什么 乙文中谈到的范仲淹的“进”“退”选择,又分别指什么 (4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4分)水调歌头苏 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恶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8.这首词中,苏轼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分)四、整本书阅读(5分)19.请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5分)(1)人们常说:“小人物也可以有大精神。”请结合下面的人物及相关故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大堰河(《艾青诗选》)(2)作为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的主题可以用“善”“情”等来概括。请你从中任选其一,结合你的阅读体验简要阐述。五、作文(50分)20.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50分)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也许来自别人的表扬赞赏,也许来自别人的批评指正。回想你曾得到的他人的表扬或批评,你是怎么看待的 (1)请以《那次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讲讲你的经历和收获。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不少于600字。(2)这段话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不少于6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