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检测
历史问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范围:古代史一改革开放前期 出卷人:周黎静)
一、单选题(共32小题,每题1.5分,48分)
1.帝俊是中国古代始祖神话中的祖先神。《山海经》记录了具有不同姓氏,生活在不同地域的诸多部族皆以帝俊作为祖先神进行崇拜的现象。这体现出早期中华文明
A.信仰领域出现统一趋势 B.辐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
C.始祖信仰凸显文化认同 D.祖先崇拜推动血缘认同
2.西周时期历史记载中的天人观认为“天”(亦即上帝)与神明是人类社会的主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记载中,天人观发生了变化。《左传》记载:“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这说明
A.春秋战国出现了无神论 B.社会变革推动观念转变
C.唯物思想指导史学编纂 D.天人观念蕴含人本思想
3.“告”与“劾”是秦代官吏在职权范围内揭发非法行径所使用的法律术语。可以使用“告”的县属吏,如里典等,由无爵者或民爵者担任;可以使用“劾”的官吏,如县令等,由宫爵者担任,经君主任命。使用“劾”的官吏有权限受理“告”、处理司法案件、任命使用“告”的官吏。这说明秦朝
A.依据阶层的不同区分官员的等级B.重视基层治理中监察制度的建设
C.规范官吏权责分工强化地方治理 D.实现皇权对基层社会的直接控制
4.下表是有关两汉纸张的部分考古成果,可以用来证明
出土年份 出土情况
1942年 内蒙古额济纳河出土了东汉的纸张,纸上有墨色字迹,但词句不甚完整。
1957年 西安灞桥出土了西汉时期的麻纸,还不便于书写。
1974年 甘肃省出土了一批东汉纸。纸上残存文字墨迹,可辨出“青贝”等 字。
1986年 甘肃放马滩出土文帝、景帝时期时期的纸张,上有黑线绘制的山、河、道路等。
A、纸张在汉朝被广泛使用 B.汉代造纸技术演变过程
C、造纸术出现于西汉之前 D.纸张的使用被官方垄断
5.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围棋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东晋时范汪《棋品》首开围棋品评之风,南朝宋设“围棋中正”由宗室刘休仁任大中正,梁武帝亲自主持编纂《棋品》,为棋手排定品序。这一系列举措反映了
A.围棋技术的发展推动制度完善 B.社会崇尚以品级评定各类八才
C. 士族衰弱皇权加强的历史趋势 D.九品中正制渗透到文化生活中
6.武则天时期,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孙万荣反周。次年,李尽忠病死、孙万荣兵败被杀,其部下李楷固适时归附唐朝,并与“右武威卫将军骆务整讨契丹余众,擒之,献俘于含枢殿,则天大悦,特赐楷固姓武氏。”据此可知
A.唐朝实行灵活的民族政策 B.少数民族对唐朝产生认同
C.唐朝边境的民族矛盾尖锐 D.契丹出现被唐朝同化趋势
7.唐代宗(762-779)时,各地的节度、观察使认为广陵(今汤州)处于南北交通要冲:各类货物汇聚于此,便常借着储备军事物资的名义在此设置店铺,贩卖货物,名义是为军用,实际是谋取私利。唐德宗继位后则下令:停止由各地自主派遣水陆运使、度支巡院以及江淮转运使等到广陵。据此推断,当时
A.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B.地方经济特权受到限制
C.经济重心南移加速 D 政府放松对市场的管控
8.北宋嘉祐三年,包拯被提升为右谏议大夫,同时兼任权御史中丞。他在择长官、严考核、复封驳、精贡举、惩贪官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合理的改革意见,同时也勇于对不法官吏纠察、打击,曾6次弹劾利用裙带关系无耻求进的三司使张尧佐。这说明当时
A.中枢机构相互制衡 B.官僚机构臃肿影响行政效率
C.出现台谏合一趋势 D.中枢机构调整实现皇权制约
9.明朝万历年间,一位朝廷御史巡行至川滇交界的彝人聚居区。他看到当地土司正组织民众用彝文刻石碑,碑文既记载了土司家谱,也铭刻了朝廷颁行的律法条款。土司向御史解释道:“此碑立于寨门,既彰显朝廷威德,亦儆诫子弟安分守土。”御史颔首称善,回京后奏请嘉奖该土司。这一现象反映了明朝
A.以改土归流强化西南地区管理 B.通过土司制度实现边疆羁縻治理
C.以文化同化政策消除民族差异 D.创新管理模式维护民族地区稳定
10.明清时期,以早期人文主义思潮和实学思潮为代表的早期启蒙思潮兴起。早期人文主义思潮在汤显祖、袁宏道等人的作品以及民间通俗文学中均有集中体现、如《西游记》等;实学思潮则主张对君权加强舆论监督与制约,并提高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等。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自由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 儒家思想地位有所动摇
C.社会主流观念发生嬗变 D.社会转型趋势初现端倪
11.姚公鹤在《上海闲话》中指出:“外人亦严守中立,故租界因得圈出战线之外,于是远近避难者,遂以沪上为世外桃源。”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 )
A.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B,洋务运动的刺激C.两次鸦片战争的推动D.边疆危机的加剧
12.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严复在《原强》中谈及,自海禁开放以来,所兴办发展的事物(同文馆、制造、学堂等)“拉杂数之,盖不止一二十事”。而实际效果不佳,就像淮河以南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成了枳树。由此可知,严复意在强调洋务运动( )
A.顺应了全球工业化浪潮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缺乏实施的社会大环境 D.管理制度百弊丛生
13.有学者指出,此战之前中国的发展和实力,都让中国人自信这场战争稳操胜券。在过去三十几年中,中国利用国家力量不仅在经济总量上重回亚洲第一,而且中国的军事实力经过发展和改造,告别了冷兵器,进入了海洋时代。这场战争应该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庚子事变后,新思想界对时代有基本判断:世界已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国家间的竞争已非少数当权者间的竞争,而是国民间的竞争,竞争胜败决定于国民能力。欲国民能力发达,以竞争图存,必须赋予国民以参政权,建立“国民政治”。这一判断( )
A 反映民主科学已经广为传播 B.表明反清革命成为当时社会共识
C.说明变法图强转向政治实践 D.彰显出追求民主政治的迫切期望
15.清末,在废除科举后实行学堂选官制度,留学生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派遣或自费留学,朝廷虽有管理章程但毕竟鞭长莫及,地方兴办学校的反应甚至比京师迅速。各省武备学堂办学态度极为严谨,其分发录用也主要控制在各省督抚手中。据此可知,学堂选官制的实行
A.对清廷统治构成潜在威胁 B.暴露出了急功近利的弊端
C.为辛亥革命爆发奠定基础 D.与清末新政改革相辅相成
16.1837年,外国商船在广州的贸易值为5465万元(银元),1846年减为3621万元,10年间进出口总额下降了37%。1860年广州外贸总值占全国对外贸易总值的33.59%,1861年下降到25.86%,1863年下降到22.17%。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抵制B.列强侵略方式转变C.太平天国的影响 D.对外通商口岸开放
17.1920年,李大钊在演讲中提到:“我们很盼望知识阶级作民众的先驱,民众作知识阶级的后盾。知识阶级的意义,就是一部分忠于民众作民众运动的先驱者。”同时,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发表演说,强调工人要组织起来。这反映了当时( )
A.知识分子已与工人阶级紧密结合 B.工人运动成为革命的主要形式
C.社会各阶层达成救亡图存共识 D.先进知识分子对革命路径的新探索
18.1922年,中共二大会址曾是中央局成员李达的寓所,地处深巷,前门后门都可通行。中共二
大以小组讨论为主,每次全体会议都要更换地点,小组讨论也基本安排在党员家中。中共二大的选址安排 ( )
A.适应了国民革命的需要 B.意在规避国民党的破坏
C.反映了革命环境的险恶 D.便于发动群众参与会议
19.民国初期,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模式传入中国,但未得到广泛应用。.928年之后,部分民族企业开始尝试引入该模式,如永安纺织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对这一转变的合理解释是( )
A.国内市场发生需求显著变化 B.实业教育发展推动技术的接纳
C.工人罢工促使生产模式调整 D.南京国民政府政策的积极影响
20.1927年3月,毛泽东指出:一切革命同志必须知道,现在农村需要一个大的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站到反革命立场上去了”。毛泽东所指的“变动”应是
A.土地革命的全面展开 B.农民阶级的政治觉醒
C.扶助农工政策的实施 D.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21.1934年7月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给红七军团下达《关于开辟浙皖闽赣边新苏区给七军团的政治训令》。该训令明确派遣红七军团到敌人的深远后方,进行大范围的游击活动,在敌人的腹心地带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并在“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的旗帜之下,经过福建而到浙皖赣边行动”。中共中央指示红七军团开展浙皖闽赣边行动意在 ( )
A.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建立稳固的大后方基地
C.减轻中央苏区压力 D.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
22.1939年,中共南满省委出版的周刊《中国报》报道了日本国内反战运动和经济危机、中国抗日活动等消息,“日本军实为豆腐军,满军乃供应我军武器弹药之部队”“三个月内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部队伍战绩惊人”。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抗日战争的整体战局得到根本扭转 B.敌后战场承受的军事压力大幅缓解
C.东北抗联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 D.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开始初步形成
23.抗日战争时期,“久客南洋,心怀祖国,希图报国”的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组织和领导南洋华侨从各个方面支持和援助中国抗战;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率领国际医疗队奔赴中国战场支援中国人民的单争。这( )
A.说明了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力 B.反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协作
C.体现海外侨胞浓郁的家国情怀 D、诠释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多重因素
24.抗战后期,华北各根据地遵循中共中央指示,实行贸易统制制度。以晋绥边区为例,1942年至1946年进出口税额逐年递增,其中棉花、布匹等军民必需品进口量年均增长20%,羊毛、
皮革等土特产出口额增长35%,贸易收入不仅弥补了财政缺口的40%,还为手榴弹、地雷等军工生产提供了部分金属原料。由此可知,这一做法( )
A.实现根据地经济的自给 B.奠定战略反攻基础
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彻底打破日伪封锁
25.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之后,中共石家庄市委明确规定严禁以清算斗争方式查封没收民族工商业及其财产的行为;严禁周围农民随意到市区抓地主;对于资本家外逃的大兴纱厂,采取了暂时代管的办法。这些措施( )
A.保证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推动了战略反攻阶段的到来.D.体现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26.1948年3月,国民党召开“行宪国大”,进行“选举”。会议期间,选举遭到多方操纵,最终蒋介石、李宗仁分别当选总统、副总统。该“选举”实质是( )
A.迫于美国压力的无奈妥协 B.落实民主宪政的具体实践
C.挽救统治危机的政治表演 D.一党专政统治的成功延续
27.1950年3月,西南军政委员会颁发《关于纳粮民户可以人民币抵交公粮的通告》,“对用人民币交公粮的给予适当照顾,邻近大中城市的县,按9.8折缴纳,凡属交通不方便及距大中城-市较远的县份,均按9.5折缴纳”。该项规定( )
A.推动农村土改运动深入发展 B.体现优先保障城市的粮食供应
C.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有助于金融秩序的建立与稳定
28.下表为中国部分年份全国粮食生产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人均耕地面积(亩) 化肥施用量(万吨) 人均粮食产量 (公斤) 粮食单产(公斤 /亩)
1949 2.71 0.60 208.95 68.62
1952 2.81 4.00 285.19 88.15
1957 2.59 15.00 301.68 97.30
1960 2.57 41.00 217.28 78.33
1962 2.54 46.00 229.45 84.64
A. 1949-1952年各项数据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三大改造的顺利实施
B. 1952-1957年各项数据说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客观效果
C.1957--1960年粮食单产下降是因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实践
D,1960-1962年人均粮食产量上升主要原因是左倾指导思想的纠正
29.中共八大上,陈云同志在报告中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作为补
充。这一思想 ( )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B.体现了计划经济并不排斥市场作用的创新观念
C.为实施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奠定了基础
D.是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补充
30.1952年,鞍钢工人张明山在苏联专家协助下发明了“反围盘”技术。从此,鞍钢以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迅速开展起来。至1954年,有17000多名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38600多件,运用到生产中有13105件。这一时期的劳动竞赛( )
A.激发了工人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B.彰显了劳动人民主人翁精神
C.落实了外交上的“一边倒”政策 D.发挥了知识分子的引领效应
31.1962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的年度计划调整方案着重强调,要根据农轻重的方针和实际的可能,降低绝大多数重工业产品的指标。那些没有生产任务或者生产任务少的企业,应该立即裁并或缩小规模,并要求进一步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这一方案 ( )
A.反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B.配合了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开展
C.旨在促进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增长 D.体现出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变化
32.1964年1月,毛泽东指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非拉的广大经济落后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7月,他又将后一部分中间地带的范围扩大到北美、大洋洲和日本。“中间地带”范围的变动体现了( )
A.美国加大了对华遏制力度 B.中日建交的条件已经具备
C.冷战缓和冲击了中国外交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
二、非选择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1937年9月24日,毛泽东指示中共中央军委华北分会以及北方局,要求在恒山、五台和管涔三大山脉中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并以五台山脉为重点,设置军政委员会一类的领导机关,“立即开始普遍的组织地方支部及群众组织”。八路军--五师根据总部命令进入晋东北五台山地区取得平型关大捷后,10月23日,八路军主力随总部南下驰援娘子关,一一五师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则留守五台,率领师属独立团和骑兵营、师属教导队、总部特务团团直大部和三营的两个连,以及三四三旅派往平山和平定地区工作团、六八五团第六连,一二O师三五九旅派往平山和孟县地区的工作团的部分同志,共计约3000人,在中共地方组织的积极配合下,在五台山周围地区大刀阔斧展开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
-摘编自廖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研究》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近代的政权建设经历了显著变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满足农民土地需求,巩固工农联盟,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打击封建剥削。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适应民族战争需要,转变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强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解放战争时期,随着革命形势发展,逐渐构建起人民民主政权,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政权建设始终围绕革命任务与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完善。
-摘编自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建的背景,并分析其意义。(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梳理中国共产党近代政权建设的变化历程,并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8分)
34.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递媒介,在近代中国发挥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表3晚清关于报刊功能的主要言论
报人言论 报人/报刊
“大报馆为国家耳目,探访事情”,以能“民隐悉通,民情悉达”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 年
“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民报》1905年
--余玉、吴琴《“耳目”与“喉舌”之间:中国近代报刊功能嬗变的历史进路与逻辑理路》
材料二 无锡报人表廷梁所提“白话为维新之本”,在维新时期还应者寥寥,不数年,便得到了革命志士的普遍认同:“白话报者,文明普及之本也。”白话报刊迅速崛起,清末十年(1901-1911)间,竟有111种之多,甚至还出现?官办曰话演说报。此外,为了动员下层社会 清末启蒙者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非文字传播:经过改良的文明戏、大鼓辞、具有近代气息的画报和月份牌等,而应用最为广泛、最行之有效的媒介形式就是演说。
-摘编自程丽红《社会思潮与媒介嬗变-清末社会改革运动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1)根据材料一,解释报刊作为“耳目”或“喉舌”的内涵。(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末十年(1901-1911)大众传播媒介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有清一代,经过康雍乾三朝平叛和经营,清廷最终戡定西北边疆,重新恢复并推进了国家对新疆的治理。乾隆帝在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后,将西域改称新疆,明确其地理范围为天山南北路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清廷在新疆“设军府、驻重兵以震慑之;兴屯垦、讲牧政、筹经费以辅助之;更封以爵位,锡以俸禄,以羁縻其首领;尊其宗教,允其自治,以抚慰其百姓。此
是乾隆朝所制定实施者,历嘉、道、咸、同,奉行不渝”。
---摘编自沈秀荣《从“军府”走向“郡县”:清代新疆治理变迁》
材料二 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每师行所至,相度形势,以屯田为务,战事余暇,即令士卒持锄犁,开渠引水”。只要收复一地,左宗棠都要求招集“土、客民人及遣散勇丁,领地耕垦”。他还推广桑棉种植,发展畜牧业。左宗棠下今在哈密、吐鲁番、库车、阿克苏先行设立蚕织总局,负责推广种桑、育蚕、织绸。为了方便车马和人员进出新疆,左宗棠主持修筑从潼关开始,经陕西、甘肃、新疆到达乌鲁木齐的四千里官道,并在道路两旁植树造林,左宗棠采取一系列严厉措施禁止毁坏林木。左宗棠在新疆兴办库车火药局和阿克苏制造局,聘请德国技师米海里指导新疆的矿业生产。左宗棠还在新疆开办铁厂,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弱小的民族工商业减免税赋等。
-摘编自陈灏《左宗棠边疆治理的历史依据和时代价值》
材料三 1949-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在乌鲁木齐等地兴建了一大批现代工业,使乌鲁木齐市的工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1952年,乌鲁木齐地区工业生产总值达到了3243万元,仅次于伊犁州(包括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居全疆第二位。1953-1966年,随着“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的实施,大批现代化的工矿企业在新疆建立起来。1955年,乌鲁木齐的工业规模已跃居全疆首位。此后,随着军垦新城石河子和石油新城克拉玛依的出现,从乌鲁木齐市到克拉玛依市形成了一个工业经济带,这一地区逐渐成为新疆工业最集中的地区。1965年,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克拉玛依等地的工业总产值已占全疆的49.5%。
-摘编自王利中《论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布局变化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中期治理新疆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左宗棠在新疆进行经济建设的有利条件。(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49年至1965年新疆工业化建设的意义。(6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革命”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条件,即革命理想、革命武装和革命行动。革命理想,就是用先进的思想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并树立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解放的崇高理想。革命武装,就是拥有强大的革命组织并将其充分武装起来。革命行动,就是采取推翻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
--摘编自邓蓉敬、陈宏彩《党的自我革命的基因生成与制度建构: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的阐释》
就材料的整体或部分论述,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B C A B C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C D A D D C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D B D C D B B B
题号 31 32
答案 C D
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33.(1)背景: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无法充分动员民众;平型关大捷提升八路军威望。(4分)
意义:团结了各阶层力量,充分动员民众投身抗日;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奠定群众基础;为后续的根据地建设提供范式;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抗战领导力,有利于凝聚民心。(4分)
(2)变化历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解放战争时期构建人民民主政权。(3分)
原因:不同时期革命任务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形势的准确把握和对政权建设认识的深化。(3分)
34.(1)内涵:信息传递,通达民情;开启民智、提升认知;政治宣传,即政治团体的宣传工具。(一点2分,任意2点得4分)
(2)新变化:白话报刊数量增加;从单一文字到多种方式;传播对象从精英转向大众;传播主体多样化。(4分)
原因:戊戌变法失败后,知识分子认识到制度改革需以启蒙民智为基础;《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知识界迫切要求启蒙底层民众以救亡;清政府鼓励创办白话报,试图引导舆论;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
35.(1)措施:设立军府制度(如伊犁将军),驻扎重兵;推行屯田政策,发展畜牧业;对当地少数民族首领采取羁縻政策;尊重当地宗教信仰。(4分,)
(2)有利条件:
军事保障:西征军收复新疆,稳定社会秩序,为经济建设提供安全环境。
政策支持:清政府重视新疆治理,批准左宗棠的屯田、兴修水利等经济措施。
资源基础:新疆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发展农业、牧业和桑棉种植。
技术引进:聘请外国技师指导矿业、制造业,提升生产技术。(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意义:提升了新疆的经济实力;增强了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为新疆地区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推动了新疆各民族在生产合作中的交流交融,增强了国家认同感;为新疆后续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积累了技术、人才和经验的优势。(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6.论题:革命理想、革命武装和革命行动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伟大胜利。(2分)
阐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革命理想、革命武装和革命行动。首先,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怀抱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崇高理想。中共一大确立党的奋斗目标,中共二大制定符合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清晰指明革命方向,使党在复杂局势中坚守初心和使命。其次,中国共产党注重打造强大的革命武装。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创建人民军队,此后逐渐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新道路,动员广大农民参军参战,壮大革命队伍。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使党拥有一支忠诚可靠、战斗力强的革命武装。最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行动上灵活应变,不断自我调整。面对日本侵华,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并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抗战胜利后,根据形势变化,中共领导人民进行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8分)
结论: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武装与行动上不断发展,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伟大胜利,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2分)
(“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