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3张PPT)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曲琵琶曲连接了两个遭遇不同命运相似的人的悲凉情感,一首《琵琶行》拨动了无数命运坎坷文人的脆弱心弦。这首有着如此魔力的《琵琶行》究竟是怎样的诗歌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情境导入知人论诗吊白居易唐·李忱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不仅具有政治才能,也颇为爱好诗歌,他对白居易尤为敬重。但在唐宣宗即位后五个月,即会昌六年八月,七十五岁高龄的白居易不幸溘然长逝,唐宣宗不胜悲悼,以一往深情,写下了这首《吊白居易》。 人物介绍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生于河南新郑,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居士 ,中唐著名诗人,是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白居易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者简介——夙慧早现,读书不懈出生六、七月时,乳母抱至屏风前,就能默识“之”、“无”二字。五、六岁开始学习写诗,九岁已识声韵。白居易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唐德宗贞元三年,十六岁时,从江南来到长安,携所作诗文,谒见当时名士顾况。顾况一见诗卷上的名字“居易”二字,便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及至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一首,中间有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才感叹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顾况便到处替白居易宣扬,白居易一时声名大振。作者简介——口舌成疮、手肘生胝二十岁时,白居易悄然离开长安,到徐州去,住在族兄家中,发愤读书,“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作者简介——德宗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七九八年),白居易开始投入科考。贞元十六年进士及第,此时他二十七岁,在十七位同榜进士中最年轻,曾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同时登科授职的还有元稹,后来成为白居易的终身好友。作者简介——老妪能解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也。白居易主张“君爱咬文嚼字,我爱老妪能解”。白居易每次写诗,都让一位老妇人先读。老妇人能读懂,则将诗收录下来;若不能读懂,则改写其文句。影响所及,晚唐社会写实的诗鄙俗而多俚语。知人论诗白居易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前期 入仕--贬江州司马后期 贬江州司马--死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创作变化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又名"新乐府运动"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写下了以《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为代表的许多“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文化常识青衫:青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古书中有对官员品服颜色的详细规定:“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并金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当时对所有社会成员的等级身份、大小官员的品秩序列都有所规定,从此正式形成由黄、紫、朱、绿、青、黑、白七色构成的颜色序列,成为封建社会结构的等级标志。当时社会上穿紫袍者煊赫,着青衫者寒酸。由“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便知白居易当时是卑微的八九品小官。唐诗中还有许多此类以服色代指人物者,如“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白氏长庆集·秦中吟十首·歌舞》)。文化常识司马:古代官职名称。掌管军政和军赋。相传商代已置,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西周为三公(司徒、司马、司空)之一。《周礼》列为六卿之一,为夏官。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到唐朝时,为军事主官的僚属,各州置司马,名义为郡守之佐,实为闲职。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文化常识《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玄宗李隆基酷爱音乐,会演奏各种乐器。相传李隆基曾经梦见游月宫,听到天上有仙人奏曲,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李隆基醒来后,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他很想把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让乐工演奏,让歌女们舞蹈,可是怎么也谱不全这首曲子,十分苦恼。有一次,李隆基来到三乡驿,他向着远远的女儿山眺望,山峦起伏,烟云缭绕,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他把在梦中听到的仙乐全想起来了,立即在谱子上记录下来。李隆基命令乐工排练《霓裳羽衣曲》,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在宫廷中专门建立了一个梨园(后泛指唱戏的地方)排练。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白居易称赞此舞精美:“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文化常识五陵年少:指京城富家豪族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家豪族多聚居在这一带。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其他表示降低官职的词还有谪、贬、放、左除、左降、左转等。写作背景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写于元和11年(公元816年),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期的作品。写作背景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体验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在浔阳江边送客时,遇到从京城流落此处善弹琵琶的倡女。诗人听其感伤身世,也引起自身的贬谪之感。作者与琵琶女虽有官、妓身份的悬别,遭遇却同病相怜。他们都曾在京师,曾有过盛时,又都经历了天涯沦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诗人把她引为同调,写来格外动人。《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吟、引、曲、谣、辞统称“乐府歌行体“,属于古体诗。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多口语化,声律自由”,富于变化,便于叙事、抒情。汉乐府:指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乐府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题目解读叙事诗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情节一般较为简单。这种体裁形式,有故事有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有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代表诗人:白居易、元稹。代表作品: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湓(pén) 浦(pǔ)口 倡(chāng)女 铮(zhēng)铮然 商贾(gǔ) 浔(xún)阳 江浸(jìn)月 荻(dí)花 霓(ní)裳(cháng) 六幺(yāo) 捻(niǎn) 间(jiàn)关 幽咽(yè) 铁骑(jì) 裂帛(bó) 西舫(fǎng) 悄(qiǎo)然 虾(há)蟆(má)教坊(fāng) 钿(diàn) 头 银篦(bì) 阑(lán)干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抹复挑(mò)字词正音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 ,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小序贬官降职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曾经美色托身,这里是嫁的意思商人畅快忧郁的样子漂泊流落宁静安适的样子被贬谪因此创作作歌总共命名第二年省略句状后状后叫人摆酒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在湓浦口送客,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铿锵脆亮有京都流行的乐曲声调。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技艺高超的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姿色退尽,嫁给商人为妻。(我)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颜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到地方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创作一首七言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为《琵琶行》。小序译文序言部分交代了哪些内容?具有什么作用?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经过:写作背景动因:感情基调:课文分析被贬第二年秋天湓浦口诗人、客人、琵琶女奏曲、自序身世、作诗同病相怜,伤感迁谪凄切、伤怀诗歌共分5个自然段,每一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简要概述情节第1段:江头送客闻琵琶第2段:江上聆听琵琶曲第3段:歌女倾诉身世苦第4段:同病相怜伤迁谪第5段:重闻琵琶青衫湿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少年欢乐中年沦落悲苦心境琵琶行整体感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夜晚我到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枫树、 芦荻被秋风吹得发出飒飒声响。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中浸着一轮冷月。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江边第一段音乐互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环境描写①:交代事由、地点,描绘了一幅萧瑟的清秋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奠定全诗感情基调。互文,借代:以管弦代指音乐。景色描写,茫茫的江水月色,将空旷、寂寥惆怅之感与主人和客人的失意融为一体,为下文突然出现的转机——“忽......”做铺垫,一个“惨”字,点出凄凉之意。课文分析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①交代背景(时间、地点)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③推动情节(作铺垫、埋伏笔)④烘托人物(心理、性格、形象)⑤揭示主题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考点链接:环境描写的作用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声音低沉深长的情思得意低头调弦校音低声询问迟疑不决才重新掌灯第二段忽然听见江面传来阵阵琵琶声;我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想动身。寻着声源轻声询问弹琵琶的是谁?琵琶停了许久将要回答,又有些迟疑。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重新掌灯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依然怀里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她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还没弹成曲调却先有了感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深长的情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一生的不如意。她低眉随手慢慢地连续弹奏,尽情地倾诉心底无限的伤心事。第二段译文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开始拟声词,形容声音沉重舒长拟声词,形容声音轻细急促分别比喻乐声的重浊和清脆婉转流利“拢捻抹挑”谈琵琶的四种指法鸟鸣婉转形容乐声梗塞不畅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声音沉重抑扬如暴风骤雨,小弦细促轻幽、急切细碎,如人窃窃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大小小的珍珠一颗颗掉落玉盘。一会儿像黄鹂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一会儿又像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好像冰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第二段译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内心深藏的忧愁和怨恨突然溅射突然冲出悄然像另有一种忧愁和怨恨暗暗滋生,此时声音暂歇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琵琶之音陡然高昂,像银瓶突然破裂,水浆迸射一样;像铁骑突然冲出,刀枪齐鸣一般。乐曲终了,用拨子在琵琶的中间部位划过四弦。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东面和西面的画舫和游船都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之中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第二段译文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暗问”写出了诗人被乐声吸引而欣喜急切的心情。从侧面表现了乐声的感染力之大。“迟”表现出琵琶女的犹豫,暗示出她的满腹愁怨。动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听闻琵琶曲的欣喜和急欲与琵琶女相见的迫切。内容上:写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结构上:承上启下“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出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与羞怯的情态。技艺娴熟曲调未成而已知情,诗人可谓“知音”“转轴拨弦三两声......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的是琵琶女在弹奏之前调弦定音的过程,并没有具体描写乐声,有人认为可以删去,你同意吗?为什么?琵琶女调弦定音便觉声中含情,随手续弹就好像已将无限心事灌注其中。一来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二来也为后文具体描写乐声和琵琶女悲惨身世做好铺垫。思考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赏析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诗 人琵琶女邀 见寻问移邀添回重开宴千呼万唤停欲语迟抱琵琶半遮面场景描写人物形象欣喜难耐急欲相见难言之痛矛盾含羞未见其人,先现其神,形神兼备。琵琶女是怎样出场的?思考讨论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序曲缓诉悲情第一乐章欢快明朗第二乐章幽愁暗恨第三乐章刚劲急促尾声曲终收拨低沉抑郁沉重舒长轻细急促错落有致婉转流畅低沉抑郁激越雄壮戛然而止清脆圆润音乐特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水浆迸 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音乐旋律高亢激越戛然而止急切愉悦幽愁暗恨余音绕梁优美婉转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的轨迹。清脆圆润沉吟冷涩高亢激越沉浸在往昔回忆中的幸福与快乐置身于现实生活的窘迫与凄凉传达出女子愤怒的抗争与呐喊诗歌精彩而细腻地写出了琵琶曲的感人效果。诗人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①(正面)弹奏的动作。“转轴拨弦三两声”“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些动作娴熟连贯而有节奏,体现技艺之高超。②(正面)表现手法。比喻 叠词 摹声 通感③(侧面)听众的反应。“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如痴如醉,进入忘我境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寂静无声的环境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余音绕梁,听众沉醉。侧面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思考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整理显出端庄的脸色佩服成妆,画好妆节拍京城富家豪族子弟默默沉思争给,争送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常轻美的丝织品第三段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她说她本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十三岁就已学会弹奏琵琶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乐团的第一部里。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城的富贵子弟争着给我赏赐,每当一曲弹罢,不知要给多少彩绸。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第三段译文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再、又平常、随随便便年纪大了美好的时光时间流逝走了以后容貌旧,衰老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教坊的兄弟参军去了,当家的阿姨也死了,暮去朝来我也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自己的年岁大了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只重营利,对离别看得很轻淡,上个月他到浮梁买茶办货去了。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船的秋水凄寒。更深夜阑常常梦到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第三段译文概述琵琶女的人生遭遇,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写的?琵琶女时间当年如今身份容貌亲朋心情处境京城名娼商人怨妇艳压群芳年老色衰门庭若市门前冷落春风得意孤苦寂寞盛极一时漂沦憔悴对比反衬完成表格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讨论思考你读出琵琶女是个什么形象 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思考“绕船月明江水寒”这一句写景,蕴含了怎样的感情?琵琶女空船为伴,唯有明月、江水绕船,孤单冷寂之意不言自明,景物描写烘托出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境。本段使用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反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反衬独守空船,用昔日欢笑反衬今日心酸,用梦中美好往事反衬现实孤寂伤感的情怀。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叹息各地见离开忽然,一下子在这里更加还是沉沦流落独酌声音嘈杂刺耳啼声悲切再再写作第四段我听了琵琶声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加叹息。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怜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便一直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居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长些黄芦苦竹。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第四段译文哪两句诗把琵琶女和诗人的遭遇联系在一起?作者会发出哀叹,是因为他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旨句)琵琶女 白居易来历相同才华相同遭遇相同情感想通自言本是京城女我自去年辞帝京名属教坊第一部诗才盛名漂沦憔悴被贬江州借曲抒怀闻曲伤怀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分析以下几句是如何抒情的?“春江花朝秋月夜”乐景;“往往取酒还独倾”哀事;以乐景衬哀事,倍增其哀。虽偶有春花秋月之良辰,诗人也只能取酒独酌,可见内心的孤独凄凉。“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照应上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同时与琵琶女的琵琶仙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诗人谪居以来的痛苦心情。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返回座位坐下更加急促以前把琴弦拧紧黑色单衣掩面哭泣眼泪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凄凄切切不下不像以前的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江州司马的泪水已经湿透了黑色的单衣。第五段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以音写声直接描写音乐的悲凄以人衬声侧面烘托音乐的感人凄凉哀伤第三次演奏思考:诗人为何泪湿青衫?①伤琵琶女:“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来就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诗中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郁郁不得志孤苦惆怅失意潦倒雅好音乐同情下层劳动人民故事情节 明线 (实)感情波澜 暗线 (虚)月夜弹琵琶凄凉话身世同是天涯沦落人却坐促弦急满座皆掩泣月夜听琵琶闻声作叹息相逢何必曾相识翻作琵琶行歌女的身世诗人的感受两线交汇双线交织,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相交,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全诗脉络本文是双线索。一是以乐女弹奏为线索,一是以诗人感受为线索。一明一暗。①直接描写音乐。②运用比喻描写音乐。③通过写音乐效果描写音乐。④通过写演奏者的动作态度描写音乐。⑤运用叠词、双声叠韵词描写音乐。⑥点拨音乐中的感情。本诗描写音乐有哪些方法和角度?讨论思考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黄芦苦竹绕宅生绕船明月江水寒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离愁别绪 )。江头送客时的环境,萧瑟感伤,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赏析环境描写的诗句(1)诗人通过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及凄凉身世。(2)明暗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由此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3)表达了对琵琶女遭遇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诗人被贬江州后孤寂悲苦的心境。同时,隐含了对朝廷政治腐败、扼杀人才的控诉。明晰主旨繁华喧闹的京都、朱红的琉璃和玉盘珍馐记录了短暂易逝的笑语。无论这位佳人,还是这个才子,春风中的美丽终成过往,如缤纷的春花,一场风雨,即是落英狼籍。当孤独的琵琶弹痛乐天的心弦,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伤痛,瞬间袭击了两颗沦落天涯的心。于是一曲悲歌唱了千年,一弯秋月注视了千年,一江荻花苍白了千年。次美丽的邂逅,就这样凝结成了弦上永恒的月光。历史制造了许多悲剧,而并非所有悲剧都因悲剧的主角而演绎成永恒的绝美。感悟思考了解中国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知识拓展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思,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知识拓展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从前韩娥向东去齐国, (路上)缺乏粮食,到雍门,唱歌来乞讨换取食物。她走了以后,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经过多日未断绝,左右邻舍都认为她还没离开。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她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便用长音悲哭,整个街巷的老人小孩都悲伤忧愁,泪眼相对,多日吃不下饭。(人们)赶紧追赶韩娥。韩娥回来,又用长音放声歌唱。整个街巷的老人小孩高兴的又蹦又跳,不能自控,忘记了先前的悲伤。(人们)于是给了她很多的财物,打发她走了。所以雍门那的人,至今还善于唱歌表演,那是效仿韩娥留下的歌唱(技艺)啊.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比喻歌声优美动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知识拓展失传的《广陵散》《广陵散》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广陵散》原名《聂政刺韩王》。战国时期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误了期限,被韩王所杀。那个时候,聂政尚在母亲腹中。他自幼闻听母亲讲述父亲的惨死,立志为父报仇。聂政曾潜入宫中刺杀韩王未遂、逃入深山幽谷,遇到一个仙人授其琴艺,潜心学艺十载,习得超绝琴艺归来,决定再次复仇。他用刀石毁容、吞炭毁声,就怕韩王能认出自己来。聂政来到韩国城门楼下,依墙弹奏。他绝佳的琴艺引起“观者成行,马牛止听”的轰动。韩王听说后,即刻召聂政进宫弹琴献艺,琴曲正酣之际,聂政从琴内拔出匕首,刺入韩王心脏,终于替父复仇。后人为了纪念聂政,特地创编了古曲《聂政刺韩王》。为回避刺杀君王的命题,《聂政刺韩王》易曲名为《广陵散》,其意为:流传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地区的琴曲。嵇康是三国曹魏时期的名士。他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尔虞我诈的官场仕途,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且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他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张,深深刺痛了当权者的要害。公元262年,统治者司马昭借吕安的案子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但行刑官依旧下达了执行死刑的命令。行刑前,最后弹奏了一曲《广陵散》。嵇康死后,《广陵散》失传。知识拓展古代官职调动用词文化常识拓展古代官职调动用词一、关于任职授官的词:1. 任:担当,担任 如《史记 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2.授(授官,任命)《汉书 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fú)縌(nì)(朱衣玉佩) ,朱轮车,即军中拜授。”3.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 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4.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5.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文化常识拓展二、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1.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如《张衡传》 :公车特征拜郎中。2.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3.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4.察、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孟子 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三国志 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文化常识拓展关于提升职务的有:1.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汉书.赵充国传》:“擢为后将军。”(后将军:武官名。)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2.陟(提升,提拔),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3.升(提升),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升(鲁)台都事。《元史 贾鲁传》4.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用于较高职务。《史记.孙膑传》:“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如:成语“加官进爵”5.起复:恢复原职务。《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文化常识拓展6.迁:一般指提升。超迁:越级破格提升:《史记.贾谊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7.简、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8.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 辛弃疾传》9.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化常识拓展1.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起家: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2.提:提拔。《北史.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名望和德行)为先,浮华轻险(轻浮油滑奸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3.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刺史),拔三十余人。”此外,还有:4.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孔丛子.答问》:“(陈涉曰)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5.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步夫人卒,追赠皇后。”6.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汉书.苏武传》:“武以故二千石与(参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7.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8.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 子张》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 许迈传》9.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 侯可传》文化常识拓展其他表示官职的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