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导入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让大家不必去找了,说“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孔子说:何必曰楚?王失弓,人得之。老子说:何必曰人?失弓得之。提到老子,你能想起哪些关键词 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思想家紫气东来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道德经》孔子问礼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耳长下垂),周守藏室之史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lún为钓鱼丝线),飞者可以为矰zēng(栓有丝绳的短箭)。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韩非列传》在孔子的描述中,老子犹如飞龙,山首不见尾,神秘莫测。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老子的传奇内容呢?老子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传奇的出生老子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孔子会怎么做?)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紫气东来)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然后,老子就骑着大青牛走了。相传归隐修炼于景室山(后更名为“老君山” )。传奇的作品“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老子传奇的思想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讲究不与人争。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老子善于用辩证的角度去看世界,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辩证法。②“上善若水”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当时所处春秋末期,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之礼仪伦理已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仪、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正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好胜等荣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占有之争。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背景简介文意疏通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车轮的中心部位揉和黏土门窗“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来安装车轴),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空间)起了作用。古代车轮:轮、辐、毂、轴。“轮”,最外面部分。“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连接轮毂的木条。自摄照片,建议替换生活中是否有“有”之以为用的例子?一本书或者一张报纸,可阅读的是“有”的书页而非“无”的书页间隙;用墨条研磨墨块时,可使用的是“有”的墨条而非虚无缥缈的“无”。对于一个器物来说,其“用”可能来自“有”,也可能来自“无”。这么说来,“用”无论源自“有”还是源自“无”,都终究来自于“物”。那么老子有关“有”和“无”的思考是无意义的吗?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这种对立统一的思想教会我们看事物要学会关注“无”这另一面。请大家积极思考,互相交流,分享你对无之以为用的实例分析守护好中国人的闲暇保持“有”“无”的平衡无题(五)——卞之琳我在散步中感谢襟眼是有用的,因为是空的,因为可以簪一朵小花。 我在簪花中恍然世界是空的,因为是有用的,因为它容了你的款步。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林语堂自摄照片,建议替换艺术领域的留白政治生活领域的休养生息人际交往领域的“分寸感”“空间感”工作学习时的“劳逸结合”读书时的“思考空间”心灵的放空有无相生哲理研读“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让“有”发挥作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举例论证)1、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无”?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老子的智慧:要正视那些曾被你忽视的“无”,发掘其潜能和价值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企者:踮起脚的人。不行:行走不稳。自见:自我显露。见,通“现”。明:形作动,显明。自是:自以为是。伐:夸耀。抽背:翘然矜鸣。功:名作动,建立功勋;也可理解成功绩、功勋长:长久,一说得到敬重。余食赘行:成语,意为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瘤。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物:代词,这里指常人。或:常常。处:做。第二十四章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是生活现象,老子借此想说明什么道理?这一观点对个人行事有何启示?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老子借此说明 “违背自然规律的强行作为,最终会适得其反”。启示:做事应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如 “学习不熬夜突击,而是每天稳步积累”,才能长久坚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人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过度强调自我的“有为”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自知:了解自己,宾语前置抽背: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刑人如恐不胜/沛公不胜杯杓/情不胜其欲强:刚强、果决强行者:勤勉而行的人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 ”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自知,汉初三杰”指西汉建立时张良、萧何、韩信三位开国功臣)第三十三章中,“智” 与 “明”、“力” 与 “强” 的区别是什么?体现了老子怎样的修身观?这体现老子 “重内修而非外求” 的修身观 —— 相比 “比别人强”,“认清自己、管好自己” 更重要,如 “承认自己的不足并改进,比嘲笑别人的缺点更有价值”。“智” 是 “了解他人”(对外的认知能力)“明” 是 “了解自己”(对内的自我觉醒)“力” 是 “战胜他人”(对外的力量对抗)“强” 是 “战胜自己”(对内的克服弱点)课外拓展2018年9月4日,孙杨在雅加达亚运会夺冠。之后被抽中接受药检。三个检测人员衣着随意,而且有人不能出示证件,孙杨拒绝接受检查,之后便是长达四年的禁赛。2024年8月25日,在2024年全国夏季游泳锦标赛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中,孙杨夺得冠军。这四年没有接受正规训练,只能在小区里的游泳池疯狂游泳,已经33岁的孙杨游出了3分49秒58的成绩。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显露迹象解决同“判”,分离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同“蔂”,土筐第六十四章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在没有陷入祸乱的时候就治理混乱。两臂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动手去做的有所把持的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接近成功常人所不想要的弥补、补救不加以干预动手去做就会坏事,(执意)有所把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四句,从正面论述了 “把握时机” 的重要性,反过来思考,若 “安时不持”“未兆不谋” 会有什么后果?“其安易持” 指事物稳定时容易维持若 “安时不持”(稳定时不珍惜、不维护)会让稳定逐渐被破坏 (如 “班级纪律好时不保持,慢慢会出现迟到、打闹现象”)“其未兆易谋” 指问题未显露征兆时容易解决若 “未兆不谋”(征兆出现时不重视、不处理),小问题会演变成大麻烦 (如“感冒初期不休息治疗,会发展成肺炎”)老子通过正面论述,反向强调 “防患于未然、抓住时机” 的重要性。如何理解“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叫我们什么都不做吗?“为”指的不是什么都不做,是指不顺应自然规律过分干预,“为”会导致有规律的内部系统紊乱,这时候还不放手,还要执着于此,只会导致彻头彻尾失去它。“无为”即“不妄作为”,需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比如汉初的“文景之治”就是很好的例子。为引导百姓安心从事农业,汉文帝还一次次减免税收,勉励农民通过诚实劳动赖以生存,做到了不扰害百姓,因而国力随之大增。汉景帝继位后,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减轻赋税。6、老子的 “无为” 思想常被误解为 “消极不作为”,结合文本,谈谈你对 “无为” 的正确理解?文本小结·粮药相济——知儒道互补文本小结对立统一概念 老子的智慧“有”与“无”看事物要学会关注“无”这另一面“不处”与“处”顺应自然规律,不过度有为“知(胜)人”与“自知(胜)”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为”与“不为”在事物发现苗头时及时干预 ,慎终如始5、四章内容看似独立,实则围绕同一核心思想展开,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是怎样的?)四章围绕 “道法自然” 核心,形成“事物本质规律→个人修养标准→具体行事方法”的逻辑链:①第一章(三十辐):从 “车轮、器皿” 等事物,揭示 “有无相生” 的自然规律(事物层面);②第二章(企者不立)、第三章(知人者智):从规律延伸到个人,提出 “不强行作为”“自知自胜” 的修养要求(个人层面);③第四章(其安易持):从修养延伸到行事,给出 “抓时机、不妄为” 的具体方法(实践层面)层层递进,完整呈现老子 “从认识规律到践行规律” 的思想体系。儒道异 同自身修养加法积极进取使命责任自然天性减法宁静和谐超越世俗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不满社会现实思维提升儒道智慧,不可或缺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做进取担当的堂堂“君子”做自适超然的悠悠“圣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