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D.清风过之其/香离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①/以时发者也。1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自古人知贵兰贵:以…为贵B不为无人而不芳芳:芳香C遁世无闷遁:逃避D.沃以汤茗则芳沃:浇灌20.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0分)(1)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2)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二)古代诗歌欣赏(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送魏二①唐.王吕龄醉别江楼橘袖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追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注】①这首诗是诗人被贬为龙标尉时所作。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醉别”叙事,“江楼”点出地点,“橘柚香”写景并点明时令,描绘了送别的环境。B.萧萧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舟”,暖色调的意象,烘托出送别的温暖和惬意。C.第三句中的“遥”字,既写出与友人相隔距离远,又暗示分别后相见难,传达出依依州加之情。D.“愁听清猿梦里长”以凄清的环境烘托愁苦的心情,与“猿鸣三声泪沾裳”在情感表边异曲同工。22.下列对王昌龄《送魏二》一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欧创作于繁花似锦的春季,通过描写烂漫春光烘托送别时的愉悦心境。B.诗中“醉别江楼橘柚香”一句,以“橘柚香”点明送别地点的环境特色,暗含温暖氛围。C,全诗主要采用直接抒情的手法,直白地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担忧。D.诗歌结尾并未涉及离别后的场景想象,仅聚焦于当下的送别画面。(三)名句、名篇款写(6分)23.根据下面情境,在横线上补写诗文名句。(6分)诗文中有山川之美。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两岸石壁,五色交晖”是山色绚烂之美:廊道元《三峡》中“①,不以疾也”是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之美:王维《使至塞上》中“②长河落日圆”是大唐边塞的壮丽之美。诗文中也有情思之美。曹操《龟虽寿》中“③志在千里”流露的是诗人骨子里入年蚊语文试卷第7页共8页的壮志:曹植《梁甫行》中“入方各异气,④”彰显的是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真情:李白《渡荆门送别》中“⑤”表见的则是对故乡的养念之情。四、名著阅读(5分)请阅读一下语段,完成后面各题。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制、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焖焖有神,鼻梁很高,麵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24.以上这段对毛泽东的介绍是出自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名字(2分)25.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斯诺突破国民党封锁进入陕北,体现了他对新闻真相的执着追求。B.毛泽东在访谈中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强调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C.斯诺在初见红军时,对其纪律性和与百姓的亲密关系印象深刻,态度逐渐转变。D.红军领导层在1936年夏仍坚持“抗日反蒋”并行,把蒋介石视为“民族投降”与“土地革命”双重敌人,因而拒绝任何层面上的“联合”或“妥协”。五、表达与写作(60分)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后盾”意即背后支持和援助的力量。生活中,亲朋是后盾:学习中,师长是后盾:行动时,伙伴是后盾:藏惫了,信念是后盾…请以“你是我的后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1)内容充实具体,情感真实:(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不要扩写材料:(4)不得透露个人和学校信息。入年饭语文试卷第8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