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八年级语文课堂练习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学校组织“凝聚爱国心,铸就强国梦”阅兵式观看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语文实践任务。
1.下面是关于阅兵式的宣传广播稿,对加点字读音或字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三军将士翘首以待,屏息敛声,由衷自豪。战车呼啸前行,锐不可当;战机凌空翱翔,潇洒轻盈。这惮精竭虑的成果,绝非摧枯拉朽的虚言,是如梦初醒的东方伟力!”
A.“翘首(qiàoshǒu)”和“呼啸(hūxiào)”的读音都正确。
B.“屏息敛声”的“敛”与“惮精竭虑”的“惮”书写都正确。
C.“潇洒”和“轻盈”都是形容飞行姿态的恰当词汇。
D.“由衷”的含义是“犹豫不决”,“摧枯拉朽”在此处使用不当。
2.请根据下面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古诗文名句。(6分)
(1)《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中,抓住沙漠典型的景物进行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其中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乡多年,当你再次回到曾经熟悉的地方,却发现时移世易,空留白云一片,你也许会和崔颢共情,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3.下面是对某同学所写的阅兵式观后感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观看了这场阅兵盛典,我不仅对国家的发展成就感到无比自豪,更震撼于官兵们威武的雄姿。通过电视直播,展现了现代化国防建设的辉煌成果。对此,我们谨向《人民子弟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A.“观看了这场阅兵盛典,我不仅对国家的发展成就感到无比自豪,更震撼于官兵们威武的雄姿”一句存在语序不当的语病。
B.“通过电视直播,展现了现代化国防建设的辉煌成果”一句成分残缺,缺少主语。
C.“我们谨向《人民子弟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中的书名号使用不当,应删去。
D.使用“子弟兵”一词过于口语化,与文段庄重的风格不符。
近期,学校正在全力打造“诚信校园”,八年级(1)班班委决定围绕“人无信不立”主题,开展系列学习活动。作为班级一员,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引经据典识诚信】4.学习委员在搜集名言时遇到了疑问,下列先贤名言中,哪一项不属于所倡导的“信”?( )(2分)
A.轻诺必寡信。——《老子》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D.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
任务二:【班级论坛话诚信】班会上,同学们对“生活中是否该讲善意的谎言”展开了激烈辩论。
5.小麓说:“我认为可以说善意的谎言。比如好朋友剪了个新发型但不好看,为了避免她难过,我会说‘还不错’。”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以反方“小湘”的身份,完成以下阐述。(4分)
小湘说:“__________。比如”
6.辩论会后,班长总结道:“无论是诚信还是‘善意的谎言’,其出发点都应该是__________。”请根据你的理解,在横线上填入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完成班长的总结。(2分)
任务三:【校园行动践诚信】7.学校计划在图书馆设立“诚信借阅角”(无人值守,自主登记借还)。请你为“诚信借阅角”拟写一条宣传标语,旨在呼吁同学们诚实借阅、按时归还。(要求:紧扣主题,语言简洁,不超过20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共50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共8分)
【材料一】
①麓山景区管理处园林科科长李平介绍,彩叶植物对温度的要求特别高,一般要到温度10摄氏度以下,或者早晚温差超10摄氏度,叶片才会变红变黄,因此,岳麓山的枫叶一般要11月中下旬到12月初才会迎来观赏期。
②岳麓山是中国“四大赏枫基地”之一,这里大部分是枫香,另有北美红枫、挪威枫、鸡爪枫等进口枫树,赏红枫的路线以爱晚亭、青枫泉、放鹤亭、舍利塔为主。另外,在云麓宫旁,还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等到满树黄叶的时候,观赏效果极佳。岳麓山爱晚亭后坪左侧的一棵较大的鸡爪械也是网红树了,每年都是必打卡点。据统计,岳麓山秋色叶树种74种,其中红色叶29种、黄色叶43种,本地常见的主要有枫香、红枫、柿树、鸟柏、盐肤木、银杏、刺槐、水杉等。其中枫香、红枫为红叶,乌柏、盐肤木的树叶颜色偏紫红,银杏、刺槐呈黄色,水杉为比较深的红,它们共同绘就了岳麓山深秋的丰富颜色,尽现层林尽染之美景。
(选自《潇湘晨报》2021年10月28日,有删改)
【材料二】
①地球上的生命活力都来自太阳的恩泽,阳光驱动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借助太阳的辐射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糖类物质。太阳光线由七种可见光谱组成,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与彩虹的颜色相同,也被称为七色彩虹光谱。绿色是地球上的植物中最常见的颜色,这与植物叶片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阳光光谱有关。当一种物质吸收七色彩虹光谱中的一种或多种光,并反射或传输其余的光时,它就呈现出其余光的颜色。太阳的颜色、温度以及它与地球的距离,决定了地球上的植物可以吸收大部分波长的光,但不吸收绿色光,于是这一波长的光被反射回去,进入我们的眼睛,于是我们就会看到植物呈现绿色。
②秋天到了,山野间的树叶转眼间变成美丽的黄色或红色,这又是为什么呢?当秋天到来时,白天缩短而夜晚延长,树木开始落叶。在寒冷的季节,植物仍需要大量的能量和水来保持叶子的健康。我们知道,阳光供给植物能量,但是冬天又冷又干,而且通常没有充足的阳光。大多数植物为了减少养分的消耗,只好舍弃它们的叶子。在落叶之前,树木不再像春天和夏天时制造大量的叶绿素,叶绿素开始逐渐分解。这样,随着叶绿素含量的逐渐减少,其他色素的颜色就会在叶面上渐渐显现出来,于是树叶就呈现出黄、红等颜色。
③秋天,随着天气转凉,温带地区大约10%的树种会在几周时间里出现树叶变色的现象。很多种类的树叶会变成黄色,比如杨树、银杏等,这是因为树叶里参与光合作用的主要化学物质叶绿素降解,转运回树干、树根储存起来;而平时担任光合作用辅助角色的化学物质类叶黄素、胡萝卜素的颜色呈现出来。还有一些种类的树如枫树、黄栌的叶子变成红色,这是因为当气温达到0℃~7℃时,这些植物树叶里生成了一种叫作花青素的化学物质。秋天渐渐临近时,温度渐渐降低,枫树等树木为了抵御寒冷,体内的糖分增加,加上干燥的天气和白天的日照,非常有利于花青素的产生。
(选自《树叶为什么会随季节而变色》,《百科知识》2021年第17期,有删改)
【材料三】
今年9月1日至11月22日,长沙日平均最高温度分别比2018年、2017年高出2.41℃、2.73℃,日平均最低温度分别比2018年、2017年高0.44℃、0.15℃,所以枫叶变红的时间,加上9月到10月天气太干燥,连续五六十天都是干旱,枫叶的色泽、品相受到影响,有些红枫存在提前蜷缩落叶现象。
(选自华声在线2019.11.27,有删改)
8.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2分)
A.岳麓山的红叶品种全部是枫香。
B.岳麓山枫叶观赏期为11月底至12月初。
C.在落叶之前,树木仍然制造叶绿素。
D.秋天,随天气转凉,温带地区10%的树种会在几周时间里出现树叶变色的现象。
9.下列说法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第②段中的“据统计”若删去,不会影响语意的准确表达。
B.在温暖的季节,植物也需要大量的能量和水来保持叶子的健康。
C.秋天我们看到树叶呈黄色主要是因为叶片中的叶黄素、胡萝卜素吸收了黄色光。
D.材料三的空白处应该填上"比前两年提前了"。
10.请运用以上材料中的知识,帮小明回答他弟弟的提问。(4分)
12月初的一天,小明的爸爸妈妈带着他和弟弟一起回到了长沙乡下爷爷家,一下车,小明的弟弟就发现爷爷家门前椿树的树叶全变红了,小明的弟弟连忙问:“为什么椿树的叶子由绿变红了呢?”小明知道椿树到了深秋叶子变红的原因也和枫叶变红的原因是一样的。于是对弟弟说:“__________。”
(二)文学作品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汪曾祺
①沈先生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副挽辞,只有四句: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副挽辞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
②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做出一个名堂。沈先生瘦瘦小小,但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后来,他真的用一支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
③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看似不经意,但都是苦心雕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告诉我,写了半年。
④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边,都是修改的字迹。蜘蛛网似的,这里牵出一条,那里牵出一条。作品发表了,改。成书了,改。看到自己的文章,总要改。
⑤他很爱他的家乡。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可以作证。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树坳——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不胜神往。八十岁那年,他在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沈先生听了,说:“这是楚声,楚声!”他动情地听着“楚声”,泪流满面。他的家乡每年有人来看他,沈先生非常亲切地和他们谈话,一坐半天。
⑥沈先生对青年的帮助真是不遗余力。他的书是为了自己看,也为了借给别人看的。“借书一痴,还书一痴”,借书的痴子不少,还书的痴子可不多。有些书借出去一去无踪。他曾经自己出钱为一个诗人出了第一本诗集。诗人柯原的父亲故去,家中拉了一笔债,沈先生提出卖字来帮助他,价款直接寄给诗人。他对学生的作品细心修改,寄给相熟的报刊,尽量争取发表。他这辈子为学生寄稿的邮费,加起来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我在昆明写的稿子,几乎无一篇不是他寄出去的。
⑦沈先生于物质上看得很淡。他穿衣服从不讲究。我见他时总是一件洗得褪了色的蓝布长衫,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但在帮助家乡时先生总是竭尽全力。《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他又从存教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
⑧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⑨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
(摘编自《汪曾祺散文》,有改动)
注:沈从文,湖南凤凰县人,中国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著有《边城》等小说。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可知,沈先生有拼劲,有狠劲。
B.“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可知,可以文中的”耐烦”可以解释为:锲而不舍,不怕费劲。
C.沈从文先生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修改自己的文章,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文章不自信。
D.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竟成了一个大作家,写出了作者的震惊和难以置信。
E.沈从文的书既是为了给自己看也是为了给人看,表现了沈先生对人慷慨大方、热情的可贵品质。
12.小语同学认为汪曾祺特别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想请你从人物描写角度对第⑧段的画线句进行一番赏析。(6分)
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小语认为文章的题目“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用得特别好,想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题目的理解。沈从文先生的墓碑上刻着一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联系链接材料,谈谈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6分)
【链接材料】我是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沈从文《水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齐安城楼
(唐)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①。
【注】①长亭: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亦称“十里长亭”,供行旅休息
【诗歌含义】江楼上响起了呜咽的号角声,残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沙汀。不必倚靠栏杆苦苦回头眺望,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
14.下面对这首诗的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象声词“呜轧”,用在句首,造成似晴空一声雷的感觉,由于写“一声”就产生一个特殊的情节,与第二句恰好构成视听结合,很值得玩味。
B.那“潋潋”的江水,微带暖意的阳光,水中的汀洲,组成了一幅清新明亮的画面,此情此景让作者出神,忽然一声角鸣,才使他从美景中惊醒。
C.第三句“不用凭栏苦回首”,似是自我劝解,实际上起着强化诗情的作用。
D.最后一句数字垛积别有妙处,首先从音节(顿)方面看,由于运用数字,使末句形成“二三二”特殊节奏(通常应为“二二三”)。其次声音的拗折传达出凭栏者情绪的不平静,又是一层妙用。
15.如果要将这首诗改编成一段短视频,该如何还原其画面?请你根据示例,结合诗歌内容,完成下面的拍摄脚本。(5分)
背景乐声 ①__________、轻柔的水声 联系诗句:第一句、第二句
画面元素 ②__________、广阔的江面、隐约的长亭 联系诗句:第二句、第四句
人物活动 ③__________ 联系诗句:第三句
表达的情感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康乐公谢灵运出刺①温州,每政暇,即游江心寺,寺之境界②,宛在江中,足以远尘俗而绝嚣喧也。寺之侧旧有谢公亭,相传谢公来游必憩息于此,今千有余年,而废兴者数矣。
其亭十楹③,高一丈二尺,深一丈六尺,涂以丹粉,绘以兰蕙,周回杂植竹木怪石,中置图书笔砚,极为幽雅。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侍席怡情,则潮水之生落,鱼龙之出没,咸集眼底。宁④不令人心旷神清,万虑尽销息乎?谢公禀性旷达,酷好山水,尝游于此也。
(节选自何文渊《谢公亭记》,有删减)(均选自《宋史·列传》)
【注】①出刺:出任州府长官。②境界:场景与边界。③楹:柱子。④宁:难道。
16.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文言词句 方法 释文
寺之境界 语境推断法 A的
每政暇,即游江心寺 参考成语法:应接不暇 B.空闲
足以远尘俗而绝嚣喧也 课内迁移法:绝巘多生怪柏(《三峡》) C.极
咸集眼底 查阅字典法:①共同,一起;②皆,都;③和睦,同心;④毕,终结。(《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D.填序号:②
17.下列选项中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
B.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
C.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
D.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
18.翻译句子。(3分)
宁不令人心旷神清,万虑尽销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上述文章和联系小贴士,探究历代文人追念谢灵运的原因。(4分)
【小贴士】谢灵运博览群书,工诗善文;才华横溢。他清高自持,不被朝廷赏识重用,屡遭贬谪。他淡泊名利,喜欢游山玩水,写下众多吟咏山水的诗篇,有中国山水诗鼻祖的美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8分)
《红星照耀中国》作为一部“红色经典”,自问世以来享誉多年,经久不衰。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完成下列内容。
(一)他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二)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
20.根据以上选段信息,写出这两位“红星”人物的姓名。(2分)
“红星”一:____________________“红星”二: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从《红星照耀中国》中,选一位你敬重的“红星”,结合原著中人物事迹品评他的形象,并谈谈你的看法或感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共50分)
请以“藏在______里的成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内填具体事物或场景;
2.结合自身经历,写出“事物/场景”与“成长”之间的关联,体现真实感悟;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八年级语文课堂练习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学校组织“凝聚爱国心,铸就强国梦”阅兵式观看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语文实践任务。
1.下面是关于阅兵式的宣传广播稿,对加点字读音或字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三军将士翘首以待,屏息敛声,由衷自豪。战车呼啸前行,锐不可当;战机凌空翱翔,潇洒轻盈。这惮精竭虑的成果,绝非摧枯拉朽的虚言,是如梦初醒的东方伟力!”
A.“翘首(qiàoshǒu)”和“呼啸(hūxiào)”的读音都正确。
B.“屏息敛声”的“敛”与“惮精竭虑”的“惮”书写都正确。
C.“潇洒”和“轻盈”都是形容飞行姿态的恰当词汇。
D.“由衷”的含义是“犹豫不决”,“摧枯拉朽”在此处使用不当。
【答案】C
2.请根据下面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古诗文名句。(6分)
(1)《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中,抓住沙漠典型的景物进行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其中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乡多年,当你再次回到曾经熟悉的地方,却发现时移世易,空留白云一片,你也许会和崔颢共情,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答案】(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下面是对某同学所写的阅兵式观后感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观看了这场阅兵盛典,我不仅对国家的发展成就感到无比自豪,更震撼于官兵们威武的雄姿。通过电视直播,展现了现代化国防建设的辉煌成果。对此,我们谨向《人民子弟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A.“观看了这场阅兵盛典,我不仅对国家的发展成就感到无比自豪,更震撼于官兵们威武的雄姿”一句存在语序不当的语病。
B.“通过电视直播,展现了现代化国防建设的辉煌成果”一句成分残缺,缺少主语。
C.“我们谨向《人民子弟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中的书名号使用不当,应删去。
D.使用“子弟兵”一词过于口语化,与文段庄重的风格不符。
【答案】D
近期,学校正在全力打造“诚信校园”,八年级(1)班班委决定围绕“人无信不立”主题,开展系列学习活动。作为班级一员,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引经据典识诚信】
4.学习委员在搜集名言时遇到了疑问,下列先贤名言中,哪一项不属于所倡导的“信”?( )(2分)
A.轻诺必寡信。——《老子》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D.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
【答案】B
任务二:【班级论坛话诚信】
班会上,同学们对“生活中是否该讲善意的谎言”展开了激烈辩论。
5.小麓说:“我认为可以说善意的谎言。比如好朋友剪了个新发型但不好看,为了避免她难过,我会说‘还不错’。”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以反方“小湘”的身份,完成以下阐述。(4分)
小湘说:“__________。比如”
6.辩论会后,班长总结道:“无论是诚信还是‘善意的谎言’,其出发点都应该是__________。”请根据你的理解,在横线上填入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完成班长的总结。(2分)
【答案】善意的谎言也是谎言(或者围绕诚信来答题);善(或“爱”、“仁”等体现积极情感的词语,但“善”最为贴切)
【解析】此空考查在具体情境中对诚信道德标准的高阶理解。班长的总结需要超越非黑即白的辩论,点明“诚信”与“善意”的本质联系,引导同学们理解行为的动机比形式更重要。
任务三:【校园行动践诚信】
7.学校计划在图书馆设立“诚信借阅角”(无人值守,自主登记借还)。请你为“诚信借阅角”拟写一条宣传标语,旨在呼吁同学们诚实借阅、按时归还。(要求:紧扣主题,语言简洁,不超过20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带走的是知识,留下的是诚信。示例二:轻轻一点一还,诚信你我相传。示例三:阅的是书,考的是信。(评分标准:紧扣“诚信借阅”主题1分,语言简洁流畅、有感染力1分。)
二、阅读(共50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共8分)
【材料一】
①麓山景区管理处园林科科长李平介绍,彩叶植物对温度的要求特别高,一般要到温度10摄氏度以下,或者早晚温差超10摄氏度,叶片才会变红变黄,因此,岳麓山的枫叶一般要11月中下旬到12月初才会迎来观赏期。
②岳麓山是中国“四大赏枫基地”之一,这里大部分是枫香,另有北美红枫、挪威枫、鸡爪枫等进口枫树,赏红枫的路线以爱晚亭、青枫泉、放鹤亭、舍利塔为主。另外,在云麓宫旁,还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等到满树黄叶的时候,观赏效果极佳。岳麓山爱晚亭后坪左侧的一棵较大的鸡爪械也是网红树了,每年都是必打卡点。据统计,岳麓山秋色叶树种74种,其中红色叶29种、黄色叶43种,本地常见的主要有枫香、红枫、柿树、鸟柏、盐肤木、银杏、刺槐、水杉等。其中枫香、红枫为红叶,乌柏、盐肤木的树叶颜色偏紫红,银杏、刺槐呈黄色,水杉为比较深的红,它们共同绘就了岳麓山深秋的丰富颜色,尽现层林尽染之美景。
(选自《潇湘晨报》2021年10月28日,有删改)
【材料二】
①地球上的生命活力都来自太阳的恩泽,阳光驱动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借助太阳的辐射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糖类物质。太阳光线由七种可见光谱组成,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与彩虹的颜色相同,也被称为七色彩虹光谱。绿色是地球上的植物中最常见的颜色,这与植物叶片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阳光光谱有关。当一种物质吸收七色彩虹光谱中的一种或多种光,并反射或传输其余的光时,它就呈现出其余光的颜色。太阳的颜色、温度以及它与地球的距离,决定了地球上的植物可以吸收大部分波长的光,但不吸收绿色光,于是这一波长的光被反射回去,进入我们的眼睛,于是我们就会看到植物呈现绿色。
②秋天到了,山野间的树叶转眼间变成美丽的黄色或红色,这又是为什么呢?当秋天到来时,白天缩短而夜晚延长,树木开始落叶。在寒冷的季节,植物仍需要大量的能量和水来保持叶子的健康。我们知道,阳光供给植物能量,但是冬天又冷又干,而且通常没有充足的阳光。大多数植物为了减少养分的消耗,只好舍弃它们的叶子。在落叶之前,树木不再像春天和夏天时制造大量的叶绿素,叶绿素开始逐渐分解。这样,随着叶绿素含量的逐渐减少,其他色素的颜色就会在叶面上渐渐显现出来,于是树叶就呈现出黄、红等颜色。
③秋天,随着天气转凉,温带地区大约10%的树种会在几周时间里出现树叶变色的现象。很多种类的树叶会变成黄色,比如杨树、银杏等,这是因为树叶里参与光合作用的主要化学物质叶绿素降解,转运回树干、树根储存起来;而平时担任光合作用辅助角色的化学物质类叶黄素、胡萝卜素的颜色呈现出来。还有一些种类的树如枫树、黄栌的叶子变成红色,这是因为当气温达到0℃~7℃时,这些植物树叶里生成了一种叫作花青素的化学物质。秋天渐渐临近时,温度渐渐降低,枫树等树木为了抵御寒冷,体内的糖分增加,加上干燥的天气和白天的日照,非常有利于花青素的产生。
(选自《树叶为什么会随季节而变色》,《百科知识》2021年第17期,有删改)
【材料三】
今年9月1日至11月22日,长沙日平均最高温度分别比2018年、2017年高出2.41℃、2.73℃,日平均最低温度分别比2018年、2017年高0.44℃、0.15℃,所以枫叶变红的时间,加上9月到10月天气太干燥,连续五六十天都是干旱,枫叶的色泽、品相受到影响,有些红枫存在提前蜷缩落叶现象。
(选自华声在线2019.11.27,有删改)
8.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2分)
A.岳麓山的红叶品种全部是枫香。
B.岳麓山枫叶观赏期为11月底至12月初。
C.在落叶之前,树木仍然制造叶绿素。
D.秋天,随天气转凉,温带地区10%的树种会在几周时间里出现树叶变色的现象。
【答案】C
9.下列说法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第②段中的“据统计”若删去,不会影响语意的准确表达。
B.在温暖的季节,植物也需要大量的能量和水来保持叶子的健康。
C.秋天我们看到树叶呈黄色主要是因为叶片中的叶黄素、胡萝卜素吸收了黄色光。
D.材料三的空白处应该填上"比前两年提前了"。
【答案】B
10.请运用以上材料中的知识,帮小明回答他弟弟的提问。(4分)
12月初的一天,小明的爸爸妈妈带着他和弟弟一起回到了长沙乡下爷爷家,一下车,小明的弟弟就发现爷爷家门前椿树的树叶全变红了,小明的弟弟连忙问:“为什么椿树的叶子由绿变红了呢?”小明知道椿树到了深秋叶子变红的原因也和枫叶变红的原因是一样的。于是对弟弟说:“__________。”
【参考答案】弟弟,到11月底12月初左右,长沙温度降低,昼夜温差加大。(1分)此时椿树制造的叶绿素减少,(1分)而叶子里生成了一种叫花青素的化学物质并逐渐增多。(1分)这种物质吸收了阳光中大部分波长的光,但不吸收红色光,于是将红色光反射出去,于是我们就看到椿树叶是红色的了。(1分)
(二)文学作品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汪曾祺
①沈先生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副挽辞,只有四句: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副挽辞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
②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做出一个名堂。沈先生瘦瘦小小,但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后来,他真的用一支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
③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看似不经意,但都是苦心雕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告诉我,写了半年。
④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边,都是修改的字迹。蜘蛛网似的,这里牵出一条,那里牵出一条。作品发表了,改。成书了,改。看到自己的文章,总要改。
⑤他很爱他的家乡。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可以作证。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树坳——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不胜神往。八十岁那年,他在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沈先生听了,说:“这是楚声,楚声!”他动情地听着“楚声”,泪流满面。他的家乡每年有人来看他,沈先生非常亲切地和他们谈话,一坐半天。
⑥沈先生对青年的帮助真是不遗余力。他的书是为了自己看,也为了借给别人看的。“借书一痴,还书一痴”,借书的痴子不少,还书的痴子可不多。有些书借出去一去无踪。他曾经自己出钱为一个诗人出了第一本诗集。诗人柯原的父亲故去,家中拉了一笔债,沈先生提出卖字来帮助他,价款直接寄给诗人。他对学生的作品细心修改,寄给相熟的报刊,尽量争取发表。他这辈子为学生寄稿的邮费,加起来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我在昆明写的稿子,几乎无一篇不是他寄出去的。
⑦沈先生于物质上看得很淡。他穿衣服从不讲究。我见他时总是一件洗得褪了色的蓝布长衫,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但在帮助家乡时先生总是竭尽全力。《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他又从存教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
⑧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⑨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
(摘编自《汪曾祺散文》,有改动)
注:沈从文,湖南凤凰县人,中国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著有《边城》等小说。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可知,沈先生有拼劲,有狠劲。
B.“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可知,可以文中的”耐烦”可以解释为:锲而不舍,不怕费劲。
C.沈从文先生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修改自己的文章,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文章不自信。
D.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竟成了一个大作家,写出了作者的震惊和难以置信。
E.沈从文的书既是为了给自己看也是为了给人看,表现了沈先生对人慷慨大方、热情的可贵品质。
【答案】CD
【评分标准】对1个选项两分,两个全对4分
12.小语同学认为汪曾祺特别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想请你从人物描写角度对第⑧段的画线句进行一番赏析。(6分)
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运用神态、动作描写(2分),通过“放声大笑”“合不拢嘴”“摆动双手”等动作,生动地写出了沈先生开心时孩子气的样子(或畅快的样子)(1分),表现了他率真自然的性格,(看破一切得失荣辱),超越苦难的豁达与对世界始终如一的热爱(心地明净),有一颗赤子之心(2分)。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的欣赏和敬佩。(1分)
13.小语认为文章的题目“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用得特别好,想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题目的理解。沈从文先生的墓碑上刻着一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联系链接材料,谈谈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6分)
【链接材料】
我是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沈从文《水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题目的理解:“星斗其文”是说沈从文创作了很多经典作品,文学成就高,作品多且好,文学成就如星辰般璀璨。(2分)“赤子其人”是说沈从文有一颗赤子之心,他对家乡充满深情,对青年不遗余力地帮助,自奉甚薄却竭尽全力资助家乡办学,历经漂泊与困境仍始终以善意、含情的微笑面对世界,晚年更能如孩子般畅快大笑,看破一切得失荣辱,全置度外,是一个豁达、心地纯洁善良的人。(2分)
启发:我们应该像沈老一样,通过独立思考,用自己的尺寸和分量,坚守自我的判断标准。做出符合内心的选择,不随波逐流(不要盲从),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2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齐安城楼
(唐)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①。
【注】①长亭: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亦称“十里长亭”,供行旅休息
【诗歌含义】江楼上响起了呜咽的号角声,残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沙汀。不必倚靠栏杆苦苦回头眺望,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
14.下面对这首诗的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象声词“呜轧”,用在句首,造成似晴空一声雷的感觉,由于写“一声”就产生一个特殊的情节,与第二句恰好构成视听结合,很值得玩味。
B.那“潋潋”的江水,微带暖意的阳光,水中的汀洲,组成了一幅清新明亮的画面,此情此景让作者出神,忽然一声角鸣,才使他从美景中惊醒。
C.第三句“不用凭栏苦回首”,似是自我劝解,实际上起着强化诗情的作用。
D.最后一句数字垛积别有妙处,首先从音节(顿)方面看,由于运用数字,使末句形成“二三二”特殊节奏(通常应为“二二三”)。其次声音的拗折传达出凭栏者情绪的不平静,又是一层妙用。
【答案】B
【解析】“微阳潋潋落寒汀”的意思是:微弱的阳光洒落在寒冷的江中小洲上。“微阳”是微弱的阳光,“寒汀”给人寒冷之感,整体画面并非清新明亮,而是略带凄凉。且“微带暖意的阳光”理解错误;故选B。
15.如果要将这首诗改编成一段短视频,该如何还原其画面?请你根据示例,结合诗歌内容,完成下面的拍摄脚本。(5分)
背景乐声 ①__________、轻柔的水声 联系诗句:第一句、第二句
画面元素 ②__________、广阔的江面、隐约的长亭 联系诗句:第二句、第四句
人物活动 ③__________ 联系诗句:第三句
表达的情感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号角“呜轧”一声;②黯淡无光的夕阳;③诗人凭栏远眺;④宦游人的离绪和诗人对故乡的思念(1~3空一空1分,第4空2分)
【解析】①空:“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描绘了江边的城楼上传来一声号角声,微弱的阳光洒落在寒冷的江中小洲上。可看出背景乐声是号角“呜轧”一声、轻柔的水声。号角“呜轧”一声、轻柔的水声,营造出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因此这里可填:号角“呜轧”一声;②空:第二句“微阳潋潋落寒汀”和第四句“故乡七十五长亭”写出了微弱的阳光洒落在寒冷的江中小洲上,诗人的故乡远在七十五个长亭之外。诗句中提到了“微阳”“寒汀”“长亭”,可以想象到太阳快要落山,夕阳黯淡无光,诗人在江边的城楼上眺望,看到广阔的江面,“故乡七十五长亭”说明故乡距离遥远,长亭在画面中可以是隐约的、模糊的,通过远景或者虚焦的处理方式,表现出长亭的遥远和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可看出画面元素是黯淡无光的夕阳、广阔的江面、隐约的长亭。因此这里可以填:黯淡无光的夕阳;③空:第三句“不用凭栏苦回首”说的是不必靠着栏杆痛苦地回头眺望。诗人一直高踞在城楼,俯临大江,凭栏回首,远眺通向乡关之路。这句诗表明人物的活动是站在城楼上,凭栏远眺。因此这里可以填:诗人凭栏远眺。④空:整个短视频通过背景乐、画面元素和人物活动,展现了诗人在江边城楼的孤独感,“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诗人明明心中思念故乡,却又劝自己不要靠着栏杆痛苦地回首眺望,因为故乡远在七十五个长亭之外,可望而不可即,由此表达了诗人这个宦游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康乐公谢灵运出刺①温州,每政暇,即游江心寺,寺之境界②,宛在江中,足以远尘俗而绝嚣喧也。寺之侧旧有谢公亭,相传谢公来游必憩息于此,今千有余年,而废兴者数矣。
其亭十楹③,高一丈二尺,深一丈六尺,涂以丹粉,绘以兰蕙,周回杂植竹木怪石,中置图书笔砚,极为幽雅。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侍席怡情,则潮水之生落,鱼龙之出没,咸集眼底。宁④不令人心旷神清,万虑尽销息乎?谢公禀性旷达,酷好山水,尝游于此也。
(节选自何文渊《谢公亭记》,有删减)(均选自《宋史·列传》)
【注】①出刺:出任州府长官。②境界:场景与边界。③楹:柱子。④宁:难道。
【参考译文】刘宋时期的康乐公谢灵运出任温州刺史时,常常在政务闲暇时到江心寺游玩。看江心寺的环境的情形,宛如处在江水之中,足以远离尘俗,隔绝喧囂。在江心寺的旁边,以前曾有一个谢公亭,相传谢灵运来此游玩时,一定在这儿休息,如今过了一千多年,荒废和兴建多次了。
那亭子的十根柱子,高一丈二尺,深一丈六尺,用彩色的颜料在柱子上彩绘兰草和蕙草,亭子周围环绕着各种竹子,树木等植物和奇形怪状的石头,亭中放置有图书笔砚,非常幽静雅致。倚靠栏杆观看,就有山林苍翠,烟霞聚散,都汇聚在自己的视野里。放下书卷靠在座席上怡悦情怀,就有潮水起落,鱼儿沉浮,都聚合在眼前。怎么不令人心胸开阔,神智清明,一切思绪都消失停止了啊。谢公天性旷达,十分爱好山水,这应该是他曾在此游玩(的原因)吧。
16.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文言词句 方法 释文
寺之境界 语境推断法 A的
每政暇,即游江心寺 参考成语法:应接不暇 B.空闲
足以远尘俗而绝嚣喧也 课内迁移法:绝巘多生怪柏(《三峡》) C.极
咸集眼底 查阅字典法:①共同,一起;②皆,都;③和睦,同心;④毕,终结。(《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D.填序号:②
【答案】C【解析】隔绝/隔断
17.下列选项中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
B.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
C.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
D.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
【答案】A
18.翻译句子。(3分)
宁不令人心旷神清,万虑尽销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难道不让人心情开阔、精神清爽,万千忧虑全都消除吗?
【解析】重点词:“宁”,难道;“心旷神清”,心情开阔、精神清爽;“万虑”,万千忧虑;“销息”,消除。
19.结合上述文章和联系小贴士,探究历代文人追念谢灵运的原因。(4分)
【小贴士】谢灵运博览群书,工诗善文;才华横溢。他清高自持,不被朝廷赏识重用,屡遭贬谪。他淡泊名利,喜欢游山玩水,写下众多吟咏山水的诗篇,有中国山水诗鼻祖的美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谢灵运博览群书,工诗善文,才华横溢。其对山川美景的描绘能力超凡,后人对其文学造诣钦佩不已。乙文中描述谢灵运每政暇即游江心寺等山水之地,且能在游玩过程中怡情养性,领略山水之美。
个人境遇引发共鸣:他清高自持,不被朝廷赏识重用,屡遭贬谪,这种经历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得他们在追念谢灵运时,不仅是对其文学才华和山水情怀的赞赏,也包含着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与慰藉。
(四)名著阅读(共8分)
《红星照耀中国》作为一部“红色经典”,自问世以来享誉多年,经久不衰。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完成下列内容。
(一)
他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二)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
20.根据以上选段信息,写出这两位“红星”人物的姓名。(2分)
“红星”一:____________________“红星”二: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毛泽东,周恩来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把握。第一空:根据(一)“面容瘦削削,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判断为毛泽东。作者初遇毛泽东的情节在《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篇“在保安”第一节“苏维埃掌权人物”中,“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主要介绍了许多他所知道的毛泽东的事迹,包括他的传奇、他的妻子、他的影响、平时的生活包括日常饮食等,尤其体现了他的性格:复杂、有趣、天生精明、精力过人和高度自尊等。
第二空:根据“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可判断为周恩来。作者初遇周恩来的情节在《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第二节“造反者”中,“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斯诺在百家坪初识周恩来,斯诺在吃饭时与红小鬼发生的有趣故事。周恩来为斯诺安了一个92天的采访红区旅程,比较详细介绍了周恩来(一个书出身的造反者)的人生经历与其独具一格的人格魅力。
21.从《红星照耀中国》中,选一位你敬重的“红星”,结合原著中人物事迹品评他的形象,并谈谈你的看法或感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人物1分,形象结合具体事例分析1点2分,共计4分,看法或感悟1分)
人物示例一:毛泽东,他的财物只有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伙食同每个人一样,在退学后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坚持自学,研读群书,由此可以看出他生活俭朴、勤奋好学的品质。
人物示例二:周恩来,第一次与作者见面时用英语打招呼,为他规划采访行程,揽着“红小鬼”的胳膊在乡间散步,体现出他热心周到、平易近人的品格。
人物示例三:朱德,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一起讲故事、打球;在长征途中,将马让给走累的同志骑,自己大部分步行,体现他平易近人、爱护部下的品格。
人物示例四:彭德怀,在长征途中,他常常将自己的马让给走累了或受了伤的同志骑,体现出他爱护部下的品格。
人物示例五:贺龙,他总是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体现出他谦虚的品格。
人物示例六:徐海东,他因担心战友被马碰伤而自己磕掉了门牙,体现出他善良真诚、爱护士兵的品格。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埃德加 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标题中的“红星”可以是红军领袖、将领、红军战士等,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邓发、徐海东,或者“红小鬼”等。选择一位“红星”结合原著中人物具体事迹品评他的形象即可。
三、写作(共50分)
请以“藏在______里的成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内填具体事物或场景;
2.结合自身经历,写出“事物/场景”与“成长”之间的关联,体现真实感悟;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1.审题
本次作文核心是引导学生围绕“回忆”展开创作,需结合自身经历或感悟,体现成长中各种幸福、温馨、成功的时刻与意义。写作需符合“不少于600字”“记叙文”“把题目补充完整”“无真实人名、校名、地名”的要求,旨在考查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情感表达能力。贴合湖南中考导向:题目紧扣湖南中考“聚焦成长、贴近生活、强调真实体验”的核心要求,难度与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匹配,既避免过于抽象的话题,也不局限于单一校园场景,给学生充足的写作空间。
2.立意
紧扣选择的主题,立意深刻,能结合具体经历或感悟,情感真挚。结构清晰完整,层次分明,开头能明确主题,中间叙事逻辑连贯,结尾升华主旨,首尾呼应。考查核心能力:重点考查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的能力(如作文需关联具体事物与成长经历),以及“通过叙事体现成长感悟”的表达能力,符合中考对“情感真挚、观点明确”的评分倾向。
3.选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