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 学年(上)浙教版九年级科学期中测试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1.下列有关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中,三者皆指同一物质的是 ( )A. 氧化钙、消石灰、CaO B. 氯化氢、盐酸、HCl C. 碳酸钙、熟石灰、CaCO D. 氢氧化钠、烧碱、NaOH2.为了探究盐酸除铁锈的实验中,气体是由什么反应生成的,设计如下实验:①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铁粉和铁锈;②分别加入等量、等浓度的稀盐酸,观察现象。针对该实验下列评价改进正确的是( )A.该实验步骤正确完整B.应补充一个铁与水反应的实验C.应补充一个铁锈与水反应的实验D.应补充一个铁锈与水反应的实验和补充一个铁与水反应的实验3.氢氧化钙是一种重要的碱,也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下列做法或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农业生产中,常用熟石灰来改良酸性土壤B.在建筑业中,常用石灰浆来抹墙,为使墙壁快点干燥,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C.为使氢氧化钙溶液底部的少量固体溶解,通常采用升温的方法D.在工业生产中,常用氢氧化钙来中和酸性废水,防止污染4.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室称量氢氧化钠时可以将氢氧化钠放在纸上称量B.氢氧化钠易潮解,要密封保存C.不小心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氢氧化钠进行中和,然后用大量的水冲洗D.溶于水放出大量热的白色固体一定是氢氧化钠5.要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下列方法不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A. 分别通入 CO B. 分别滴加 Na CO 溶液C.分别滴加酚酞试液 D.分别加热原溶液到 60℃6.实验室的试剂常与空气中的一些成分作用而发生化学变化,下列对试剂在空气中发生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铁粉生锈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氧气有关B.氢氧化钠潮解变质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有关C.浓盐酸变稀和空气中的水蒸气有关D.氧化钙的变质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有关7. 向 H SO 和 CuSO4 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 NaOH 溶液,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关系的是( )8.下列有关 NaOH 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 ( )A. 用 NaOH 固体干燥 CO 气体B.用熟石灰和纯碱为原料制取 NaOHC.用酚酞试液检验 NaOH 溶液是否变质D. 用 CaCl 溶液除去 NaOH 溶液中的少量 Na CO 9.从石灰浆抹的墙壁上掉下一块白色固体,某学生为探究其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将固体研磨成粉末状,加水搅拌固体没有全部溶解;②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根据以上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一定有 CaCO3 和 Ca(OH)2 B.一定有 Ca(OH)2,可能有 CaCO3C.一定没有 CaCO3 和 Ca(OH)2 D.一定有 CaCO3,可能有 Ca(OH)210.为测定一瓶 NaOH 溶液是否完全变质,分别取该溶液于 A、B 两个密闭容器中,将一定浓度的稀盐酸滴加到 A 中,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测定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结果如图 1 所示;将一定浓度的氯化钙溶液滴加到 B 中,利用 pH 传感器测定溶液 pH 变化情况,结果如图 2 所示 下列实验结论不正确的 ( )A.说明 NaOH 溶液是部分变质B、图 1 中 ab 段主要发生中和反应C.图 2 随着氯化钙溶液不断加入,pH 不可能等于 7D 根据图 2,反应结束时,溶质只有 NaCl11.其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硫酸,原来采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通过调节流量阀,使最终排出的溶液呈中性(如图)。现改用氢氧化钾溶液处理以得到钾肥、若氢氧化钾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原来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假设两种碱溶液的密度相同),在废水流量不变的情况下,碱液的流量阀应做的调节为 ( )A.保持不变 B.加大流量 C.减小流量 D.无法确定12.未经打磨的铝片放入盛有足量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通过气压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和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a→b 段气压几乎没增大,是因为铝基本未参加反应 B.b→d 段气压增大是因为产生气体与反应放热综合所致C. e 点一定是容器中化学反应的结束点 D. c 点时容器中溶液的溶质是 HCl、AlCl 13.如图各组转化中,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组合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14.如图烧杯中盛有质量相等、质量分数相等的足量稀盐酸,天平调平后,同时向左右两边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碳酸钙块状固体和碳酸钠粉末,则从反应开始到完全反应的过程中,天平指针指向的变化是 ( )A.向左偏 B.向右偏C.先向右偏后向左偏 D.先向左偏后向右偏15.将一定质量的金属铁放入 AgNO3 与 Zn(NO ) 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入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下列对滤渣和滤液的成分判断中,正确的是 ( )A.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锌B.滤渣中一定含有银、铁、锌 C.滤液中的溶质只有 Fe(NO ) D.滤液中一定含有 AgNO 、 Fe(NO ) 和 Zn(NO ) 二.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40 分)16.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请选择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A. 干冰; B. 酒精; C.消石灰; D.碳酸钠;(1)用作中和酸性土壤的是 。(2)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3)“侯氏联合制碱法”中的“碱”是 。17.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某校在端午节开展了包粽子活动。粽子吃起来咸淡适中,有同学猜想其中一定含有食盐。于是从煮过粽子的锅里取少量的水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了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你认为这样的实验现象能否证明食盐的存在,并说明理由: 。18.盐酸先生闯迷宫,前面有很多妖魔鬼怪会“吃掉”它(即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或物质的溶液),盐酸先生必须避开它们,否则会被“吃掉”。(1)试将盐酸走出迷宫不会被“吃掉”的路线,从入口至出口的顺序用序号相连:HCl→→出口。(2)盐酸想走捷径,从最近距离走出,却被“吃掉”,生成一种固体时叫“干冰”的气体,用迷宫中的物质检验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3)盐酸在迷宫中,不小心迷了路,走错方向,结果被“吃掉”,生成一种呈黄色的溶液,其化学方程式为 。19.为了证明溶液中含有 SO4 ,甲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1)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方案不严密,理由是 。(2)利用甲同学所用的实验试剂,重新设计实验证明 SO4 的存在,写出实验方案及预期现象(可模仿上面甲同学实验方案的书写形式): 。20.将一根生锈的铁钉插入足量的稀硫酸中,首先看到 ,反应方程式为 ,一段时间后,又看到铁钉表面 出现,反应方程式为 。21.金属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如图: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X) Ag Pt Au、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请回答下面问题:(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 X 是 元素。(2)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了一会儿,观察到的现象有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向一定质量 AgNO 和 Cu(NO )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 Zn 粉,溶液质量随反 应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图中 B 点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 。22.兴趣实验能激励同学们学习化学实验,某同学用图 1 装置进行实验,先后将两种溶液快速全部推入,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一段时间内压强变化如图 2 所示:(1)先推入的液体是 NaOH 溶液,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cd 段压强变大,其原因是什么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3)实验反思:欲证明 c 点处反应后的生成物,除了用盐酸还可以用的不同类别的物质是什么 (写一种即可)。三.实验探究题(每空 2 分,共 40 分)23.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在实验前后对两支试管的物质进行称量,并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装置不漏气。某次实验的数据如下:反应前 反应后 质量差试管+固体混合物 65.8g 61.4g试管+石灰水 118.8g 122.6g(1)△m 与△m 的关系在理论上应该是 (填“>”“<”或“=”)的。(2)本次实验结果与理论值是否一致 答: ,其原因可能是什么 (最少答出两种原因)。24.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 (常含有少量的 NaCl)。课外探究小组为测定市售食用碱中 的含量,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设计思路:用空气将装置 B 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缓缓吹入装置 D 中,利用装置 D 的质量变化测定食用碱中 的含量。请结合实验装置和设计思路,回答下面问题:(1)装置 D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装置 A 的作用是 。(3)缓缓通入空气的目的是 。(4)若撤除装置 A,直接通入空气会导致实验结果 ,若撤除装置 C,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填“偏大”“偏小”或“不变”)25.通过下列实验判断稀硫酸与 KOH、 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实验一:KOH 溶液+酚酞试液+稀硫酸实验二: 溶液+稀硫酸实验三: 溶液+稀硫酸实验四: 溶液+稀硫酸(1)上述实验中没有明显现象的是 。(2)实验二中发生的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3)同学们将实验后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后续实验及现象如图:①无色滤液 b 一定呈 性(填“酸”“碱”或“中”)。②上述实验所得无色滤液 b 中有一种溶质可能存在,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该溶质是否存在。你设计的实验的具体操作是26.为了比较甲、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小吴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如图)。他取两种金属(表面积相同)各 m 克,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相同质量和质量分数)进行反应。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不同时间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实验记录如下表:反应时间(秒) 20 40 60 80 100 120 140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毫升) 甲金属 25 60 95 130 160 170 170乙金属 30 75 120 150 150 150 150(1)由实验结果可知:金属活动性较强的是________。(2)为使得到的实验数据准确,小吴开始收集气体的时间点应该是________。27.已知影响金属与酸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和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科为验证该结论,现将等质量的铁粉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测定并记录各组在不同时间(t)产生气体体积(V)的数据,见表,并绘制得到图甲。组别 盐酸的溶质 温度(℃)质量分数(%)1 8 322 12 503 8 204 12 32(1)分析实验________ (填组别)数据,可知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对金属与酸反应速率的影响;(2)小科分析数据得出温度越高,酸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则反应越快。那么图甲中表示第 1 组实验数据的曲线是________ (填字母);(3)图乙为室温下足量镁片与 20 毫升 8%的稀盐酸的反应,利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反应后瓶内气压变化如图丙中曲线Ⅰ所示,仅根据生成的氢气质量计算出的气压变化如曲线Ⅱ所示,发现计算值比实际值偏小,计算可能没有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28.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硫酸钾、氢氧化钾、碳酸钙、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白色固体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白色沉淀Ⅰ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白色沉淀Ⅱ的化学式 。(3)原白色固体中含有的物质 。四.解答题(第 28 题 5 分,第 29.30.31 题各 10 分,共 35 分)29.某铁矿粉,主要成分为铁的氧化物 一学生利用实验作进一步分析,过程及数据如下。(注:铁矿粉中杂质不参与下列过程中的反应)Ⅰ.取 30g 该铁矿粉在 CO 气流中充分加热,将反应后的气体用烧碱溶液充分吸收,烧碱溶液增重 17.6g;Ⅱ.将上述加热后的固体取出后,再向固体逐滴加入稀硫酸,测得产生气体与滴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通过计算回答下列问题:(1)30g 铁矿粉所含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的质量为 g,氧元素的质量为 g(2)该铁的氧化物化学式中,x、y 的最简整数比 x:y= 。30.某实验小组为了研究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装置如图 1 所示,他们用等质量不同形状的金属锌(所用金属锌均不含任何杂质)和稀盐酸反应(见下表),实验中使用传感器装置测算生成氢气的体积,绘制氢气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 2 所示。实验编号 药品I 6.5g 锌块、150g 含 HCl 7.3%足量的稀盐酸Ⅱ 6.5g 锌粒、150g 含 HCl 7.3%足量的稀盐酸Ⅲ 6.5g 锌粉、150g 含 HCl 7.3%足量的稀盐酸(1)小组按照图 1 中装置进行的三个实验中,实验 (填实验编号)反应速率最慢;图 2 中的曲线 (填“甲”“乙”或“丙”)代表的是实验Ⅲ,从曲线甲、乙、丙中可得出的结论是(2)分析表中锌和稀盐酸的用量可知: (填物质名称)反应消耗完;请计算以上任意一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质量(写出具体计算过程)。(3)分析上表数据,请在图 3 中画出在 6.5g 锌中加入 0~150g 稀盐酸过程中,产生氢气质量对应的变化曲线图,并标注必要的数值。31.向含有 CuCl2 和 HCl 的 100 克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 NaOH 溶液 200 克,参加反应的 NaOH 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 Cu(OH)2 的质量关系如图,据图回答:(1)P 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 (2)m 为多少克 (列式计算)(3)混合溶液与 NaOH 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保留小数点后一位)32.某科学兴趣小组用足量的稀硫酸对 10 克铜锌合金样品进行科学探究,有关数据见图。(1)图中 M 的值为________克。(2)AB 和 BC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原因是________。(3)求所用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2025~ 2026学年(上)浙教版九年级科学期中测试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 2.B 3.C 4.B 5.C 6.C 7.D 8.B 9.B 10.D11.B 12.C 13.C 14.D 15.D二.填空题16. (1)C (2)A (3) D17.不能,本实验只能证明Cl - 的存在,不能证明Na +的存在。18.(1)HCl→②→④→⑥→⑨→⑧→ →出口。(2)方程式为(3)19. (1)如果溶液中含 而不含 也会出现此白色沉淀。20. 铁锈溶解,溶液变为黄色;有气泡冒出;21. (1) Hg(2)铝丝上附着红色固体,溶液的蓝色变浅;22.(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容器内压强减小(3)氯化钙溶液三.实验探究题23. (1) =(2)不一致;①反应中生成了一部分 CO;②CO 产生的气流太多太快,一部分 没有被石灰水吸收.24.(2)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防止进入装置 D(3)使氢氧化钡和二氧化碳完全反应(4)偏大 偏大25. (1)实验三;(2) ;(3) ① 中;②取样,加入硝酸钡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有硫酸钾,否则没有。26. (1)乙 (2)导管口一有气泡冒出时就收集27. (1) 1、4(2) C(3) ①反应放热,温度升高;②氯化氢气体挥发,氢气中混入了氯化氢气体 (或温度升高,水汽化成水蒸气的数量增多)28.(1)和 KOH四.解答题29. (1)16.8 6.4(2)3:430. (1) I 甲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固体的颗粒越小,反应速率越快(或“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2)锌解: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x。65 26.5g x解得 x=0.2g 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0.2g。(3)如图所示:31. (1)NaCl 和(2)设生成 9.8g 氢氧化铜沉淀需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 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 z,80 98 117x×10% 9.8g z氯化氢和氢氧化钠反应时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40g,所以(3)设氯化氢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 y,40 58.540×10% yM 点溶液中的溶质氯化钠的质量为:11.7g+5.85g=17.55g,M 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3%。32. (1)109.8(2)AB 段是稀硫酸与锌反应有气体放出,BC 段反应结束,加入稀硫酸的量即为溶液物质增加的质量(3)解: 氢气的质量:120 克+10 克-129.8 克=0.2 克设 100 克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 x98 2x 0.2 克x=9.8 克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9.8 克/100 克×100%=9.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