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一、选择题1. 生态瓶的非生物成分不包括( )A. 水 B. 塘泥 C. 光照 D. 分解者2.以下最适合作为生态瓶消费者的是( )A. 大型鲤鱼 B. 小型水蚤 C. 小龙虾 D. 鲶鱼3.制作生态瓶时,塘泥需提前洗净,目的是( )A. 增加美观度 B. 杀死所有生物 C. 减少污染物 D. 只保留生产者4.生态瓶能短期稳定的关键是( )A. 成分完整、比例合理B. 瓶子越大越好C. 只放一种生物D. 完全密封后从不观察5.观察生态瓶时,无需记录的是( )A. 生物存活数量 B. 水温变化 C. 溶解氧含量 D. 瓶子颜色6.某生态瓶中鱼大量死亡,最可能的原因是( )A. 水草太多B. 鱼的数量超过水草承载能力C. 塘泥太少D. 光照太充足7.对比 “有塘泥” 和 “无塘泥” 的生态瓶,后者更易失衡,因为缺少( )A. 无机盐 B. 生产者 C. 分解者 D. 消费者8.若想延长生态瓶稳定时间,可行的改进是( )A. 增加 1 条肉食性鱼 B. 把瓶子放在完全遮光处C. 每天开盖观察生物 D. 补充富含腐殖质的塘泥二、非选择题9.方案设计分析:问题①:小组设计 “3 株水草 + 5 条小鱼” 的生态瓶,是否合理?为什么?问题②:如何改进该方案?10.失衡原因推导:(1)案例 1:生态瓶放在窗台强光直射处,3 天后鱼全部死亡。(2)案例 2:生态瓶未加塘泥,1 周后水草腐烂、水蚤死亡。11. 跨学科实践题(光照调控):任务:利用物理器材(凸透镜、黑布等)设计“可调节光照的生态瓶”,解释原理及生物影响。12. 项目式探究题(生态瓶升级):任务:从 “成分、环境、监测” 三方面,设计 “更接近自然生态” 的生态瓶升级方案。【参考答案】1.D(分解者是生物成分)2.B(体型小、植食性,易存活)3.C(降低杂菌 / 污染物干扰,保护生态平衡)4.A5.D(瓶子颜色与生态系统功能无关)6.B解析:鱼(消费者)过量→氧气 / 食物不足,直接导致死亡;A、D 是有利条件(排除);C 影响长期,短期死亡更可能是消费者过量(选 B)。7. C解析:塘泥的核心生物成分是分解者(负责物质循环);无机盐是塘泥的非生物贡献,但 “失衡” 更直接源于 分解者缺失(残体堆积、水质恶化),故选 C。8. D解析:A→消费者过量(破坏比例,排除);B→植物无法光合(排除);C→破坏封闭性(引入外界干扰,排除);D→补充分解者,促进物质循环(合理,选 D)9.①不合理,原因:消费者(鱼)数量过多,生产者(水草)不足,无法支撑食物链的能量 / 物质供应。②减少鱼的数量(如 1~2 条),或增加水草数量(如 5~6 株),确保 生产者生物量>消费者。10. (1)原因:光照过强→水温升高→水中溶解氧减少,动物缺氧死亡(环境条件→生物生存受影响)。(2)原因:缺少分解者→动植物残体无法分解,水质恶化(物质循环受阻)。共性逻辑:生态瓶稳定依赖 成分完整、比例合理、环境适配 的协同作用,任一环节失衡都会引发连锁反应。11. 原理:增强光照:凸透镜聚焦光线→提升光合效率(短期氧气增加),但需搭配温度计,防止水温过高;减弱光照:黑布遮光→降低光合速率(长期可能缺氧),模拟阴天环境。生物影响:光照变化直接影响 生产者的光合强度,进而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12. 升级方向:成分优化:加入浮萍(浮水植物,扩大光合面积)、螺蛳(滤食性消费者,清洁水质);环境调控:安装 微型温控器(维持水温 25℃±2℃)、定时补光装置(模拟自然光照时长,如 12 小时光照);监测系统:接入溶解氧、温度、pH 传感器,通过手机 APP 实时记录数据,分析波动规律。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