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
初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考查目标
1.基础:考查学生对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一至六单元相关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 2.阅读:阅读古诗文,考查学生识记、理解、提取、概括的能力。阅读名著,考查学生理解、形成解释的能力。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考查学生提取、概括信息,形成解释的能力。阅读记叙文,考查学生整体感知、品味语言、把握主旨的能力。 3.写作:考查学生根据要求,完整叙述事情,表达真情实感,书写规范的能力。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为试卷和答题卡,共15页;其中试卷9页,答题卡6页。全卷共五道大题,23道小题。
2.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3.在试卷和答题卡的密封线内准确填写班级、姓名、考号、座位号。
4.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我校组织同学举办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你所在小组编写的《活动宣传册》,请你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完善。
1. 请你用正楷字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宣传册的封面。
第一部分 “山”之苍郁
巍巍大山,涵养万物。一座座矗立在华夏大地的山脉,是支撑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生态脊梁,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我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山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答卷。在秦岭,大熊猫、朱鹮等旗舰物种的栖息地面积持续扩大,苍劲的树木粗壮挺拔;在祁连山,退化的草原和湿地得到了有效修复,成群的马儿欢悦地驰骋;在贺兰山,裸露的岩壁重新披上绿装,“塞上江南”的绿洲生机盎然【甲】放眼神州大地,一道道生态屏障愈发苍郁。人们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持续进行矿山生态修复,一座座曾千疮百孔的矿山,如今也恢复了生机。山以其生机赋予水源源不断的活力,滋养草木【乙】涵养大地。
2. 检查文段后,你对加点字读音产生了疑问。下列选项中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矗立”应读“zhù lì” B. “栖息”应读“qī xī”
C. “苍劲”应读“cāng jìn” D. “驰骋”应读“chí pìn”
3. 文段中【甲】【乙】两处标点使用最恰当一项是( )
A. 【甲】…… 【乙】, B. 【甲】; 【乙】、
C. 甲】…… 【乙】、 D. 【甲】; 【乙】,
第二部分 “海”之浩瀚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跃出海面,粼粼波光化作地球最鲜活的纹路,那翻涌的浪花便是这颗蔚蓝星球跳动的脉搏,亿万年来从未停歇。
海洋,这片占据地球七成版图,是联通的纽带、生命的摇篮。从肉眼难辨的浮游生物到令人惊叹的遨游巨鲸,从珊瑚礁的绚丽织锦到海底火山的神秘脉动,海洋以其无与伦比的多样性,构建起的地球生命的繁华盛景让人叹为观止。海洋,亦是联通世界、促进发展的黄金纽带。无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还是现代国际贸易航线的纷至沓来,海洋始终在人类文明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海洋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宝库。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也愈加多元。从海洋能源到海洋药物,从海洋生物资源到海底矿产资源,海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4. 你检查了文段中成语的使用情况。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叹为观止 B. 纷至沓来 C. 举足轻重 D. 名副其实
5. 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问题,请你修改。
第三部分 “湖”之新章
①万羽飞鸟入翠峰,一湖碧水映云霞。不久前,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山水工程”)完美收官,这张安徽合肥“最好名片”历经治理终于熠熠生辉,成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②江河是地球的动脉,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我国是世界上河流湖泊最多的国家之一,流域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大约4.5万条,水面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接近3000个。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③在既往“山水工程”实践中,我们统筹实现河湖的供给、支撑、调节,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河湖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需求,积累了宝贵经验。如:内蒙古乌梁素海通过建设水生植物资源化综合处理工程,将乌梁素海湖区丰富的芦苇作为基础原料生产家居制品等。④每一脉水系、每一个江湖,都是这片土地不可或缺的“生态名片”。我们还要加强区域协作和部门联动,凝聚各方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让绿水长流,幸福常在。
6. 文段中四处划线句子,没有使用修辞的一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 同学们发现有很多描写湖水的名家名作,下面文段中有两处空缺,请你补充完整。
我国古代文人常借河湖寄情,留下诸多传世佳作。例如:①______(填朝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展现西湖的灵动之美;唐代②__________(填作者姓名)《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借清澈湖水写心境孤寂,是“永州八记”的经典篇章。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一)默写。(共6分)
8. 补写出空缺的部分
(1)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大道之行也》)
(3)____________,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4)____________,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5)乐器在古代生活中经常起到重要的作用。《关雎》中就有写到乐器的语句:“①____________”和“②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9. 《石壕吏》和《卖炭翁》在人物塑造上有不同。《石壕吏》构思巧妙,主要人物差役只在他一出场时用“①____________”一句来点出他的威势,之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卖炭翁》刻画人物入木三分,宫使②____________的特点通过“翩翩”一词跃然纸上。
10. 抓住诗歌中的矛盾,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两首诗的画线句都表现了人物的矛盾心理,请分别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作者表现这种矛盾心理的用意。
(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1. “去以六月息者”中的“去”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记之而去 B. 相去甚远 C. 去粗取精 D. 大势已去
12. 对“天之苍苍,其正色邪?”中“正色”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看到天色湛蓝,但质疑这是否是天的真正的颜色。
B. “苍苍”是世人共识的天的颜色,但因天地距离遥远,这未必是天真正的颜色。
C. 鹏鸟高飞,视野和人一样有局限,向下看到的颜色也并非真正的颜色。
D. 因为“苍苍”不是天空真正的颜色,所以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13.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翻译:当它发怒而高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理解:鲲化作鹏后,体型硕大无比,振翅高飞,威力无穷。
B.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翻译: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翔至九万里的高空。
理解:大鹏振翅拍水,力量无穷,也需要借助大风的力量飞往九万里的高空,飞向南海。
C.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翻译: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理解:“野马”“尘埃”渺小因而处在一定束缚中,而鲲鹏因为巨大则可以摆脱限制。
14. 根据上文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③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④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取材于老子《道德经》)
山木,自寇⑤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取材于庄子《人间世》)
注: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辐条,古代车轮由30根辐条构成。②毂(gǔ):即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穿轴的地方,用来穿插辐条并连接车轴。③埏埴(shān zhí):指揉和黏土制成的供人饮食使用的陶器。④户牖(yǒu):门窗。⑤寇:砍伐。
老子和庄子在“有用无用”的哲学观念上既有深刻的联系,又有各自独特的发展。他们的思想均植根于道家“自然无为”的核心。老子以“无”为根本,用车轮、陶器、门窗的中空,提出了“①____________”的观点;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哲学思想,指出“②____________”,直接点明“无用”的更高价值。在《北冥有鱼》中,鲲鹏③____________在世俗眼中是“无用之举”,却实现了精神的自由,恰恰是通向“逍遥”的路径。
三、名著阅读(5分)
15. 学校要开展以“名著里人物所表现思想认识与其所处的时代”为辩题的辩论会。正方观点是“名著里人物所表现的思想认识有可能超越其所处的时代”,反方观点是“名著里人物所表现的思想认识不可能超越其所处的时代”。你会选择哪一个观点?请结合阅读过的名著内容,陈述理由。(10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共19分)
(一)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六河五湖”生态治理与修复。六河五湖是指海河流域京津冀地区滦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南运河六条重点河流和白洋淀、衡水湖、七里海、南大港、北大港五大重点湖泊湿地。永定河是“六河五湖”的重要河流之一,是京津冀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永定河流域目前存在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承载力差、生态系统破坏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就北京而言,永定河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影响了沿河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开展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打造绿色生态河流廊道,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生态领域率先实现突破的着力点,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能较好支撑建设“人文北京、绿色北京、科技北京”和世界城市的战略构想。
材料二
①《北京市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规划方案》(2009年)根据永定河流域自然生态情况,将北京境内的永定河自上而下分为官厅山峡段、平原城市段和平原郊野段,从而把总体生态修复理念确定为形成山峡段源于自然、城市段融入自然、郊野段回归自然的空间景观布局。
②官厅山峡段河道常年尚有间基流存在,以恢复母亲河生机为目标,结合北京市总体规划功能定位和“源于自然”的理念,治理模式采用在维持现状河床基础上的生态建设。平原城市段河道河床遭受破坏,且常年断流,要结合 【甲】 的理念,重点突出 【乙】 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河床塑形,构建生态蓄水环境,建设湿地公园。平原郊野段河道常年断流,河床遭受严重破坏,且部分河道堤防防洪标准低,治理模式以恢复河流自然特性为重点,即“回归自然”,采用“以绿代水”,加固堤防,彻底消除防洪安全隐患。
材料三
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受气候变化、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用水增加等因素影响,永定河上游来水急剧减少,2005—2014年下游河段年均干涸121天、断流316天,官厅水库和三家店年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满足程度仅为32%和6.8%,北京市南六环路—梁各庄等河段河流廊道生态功能基本丧失。近些年,中央和北京市政府及相关水利部门为了遏制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永定河进行生态治理和修复。北京永定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有所好转,森林覆盖率上升,风沙灾害减少,特别是三家店到宛平湖一带河水复现,河道湖泊替代了干涸的河床。河道景观明显改观,河流恢复自然形态,溪流联通湖泊和湿地。永定河平原河道周边地下水水位有较大幅度回升。其中三家店至卢沟桥段两侧10km范围内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4.71m,卢沟桥以下两侧3km范围内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0.40m。
②按照《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目标,到2025年,永定河绿色生态河流廊道将基本建成,上游山区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升,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以及森林公园建设逐步完善,河流生态水量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16.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永定河是首都的母亲河,是京津冀鲁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
B. 永定河山峡段河道常年有充足水量,保障了生物的多样性,使河流生态环境质量能够提高。
C. 永定河曾经受到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生态严重退化。
D. 随着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永定河流域的生态涵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17. 根据材料二的文字内容和图表信息,在材料二的【甲】【乙】两处补写相关内容。
18. 上面三则材料主要从永定河生态修复的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每空限5个字以内)
(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贺兰山凝眸
乔洪涛
①隔着车窗,一扭头,就看到西边的那片风景:一轮硕大的太阳将坠欲坠,天与地之间一带墨绿的山脉挺拔嵯峨,看不到尽头,山与车之间的阔大空地上,几个沧桑古老的土墓,静立着,白得耀眼,让山脉更显深沉。
②我知道,那就是贺兰了。许多年前,我第一次到银川,刚走近贺兰山,就被它震撼过了。它横亘在偌大的西北平原,用宽厚坚实的臂膀,为一座银光闪闪的平原之城阻隔风沙,成为族群繁衍生息的依赖,成为远古文明传承的活化石,成为西北精神的某种象征。
③我还没有近距离感受过这样一座峭拔嶙峋又沉默厚重的西部之山;东部山脉,植被繁茂,多秀气,很难见到这种颜色的山石,以及那样白水奔涌的山泉。
④这是一座坚硬之山。南北绵延二百多公里的长度,东西四十多公里的厚度,最高处海拔近三千米的高度,在这茫茫戈壁,怎么不成为一处坚硬的风景?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直到走近了,仰首瞻看,才发现山石之间,峭拔的巨石罅隙,有更为倔强的植物,在岩峰中成为更为坚硬的风景。荆棘、沙柳、低矮的蕨类……在干燥的沙砾中,它们是如何扎根的?它们是如何在烈日下生长的?它们是如何不被风沙吹折而顽强存活的?
批注:第④段写作者俯瞰贺兰山,看不到生命的痕迹。走近时,却被巨石罅隙间倔强的植物所震惊,发出了它们如何扎根、生长、存活的思考和感叹。
⑤车在一条山路上蜿蜒而上,除此之外,没有看到任何可以攀登的道路。忽然,几只褐色的山羊,从陡峭的山岩上腾跃而下,“之”字形的路线,闪电般的速度,像鹰隼,像精灵,蹄子踩踏过处,溅起迸溅的沙砾,啊,是岩羊!我还以为这是一座沉寂之山,死亡之山,但一队岩羊瞬间改变了我的看法,这矫健的山中尤物,如履平地的奔跑姿势,让自以为擅长奔跑的人类相形见绌。我们停下车,它们在车边停下,抬头看我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与一只岩羊对视,它圆圆的眼球中,我可以看到孱弱的我,以及我背后巍峨的贺兰山脉。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
⑥抵达山门,我们下车,顺着一条蜿蜒的山谷,深入腹地,去探寻贺兰山岩画。贺兰山脉是一个山群,每一座山之间,相连而又彼此独立。沿着一条有柳树绿意的小路,向里面走去。一条小沟渠里清澈的山泉奔腾而下,两侧峭壁罗列,奇形怪状的山石,悬在头顶,摇摇欲坠;黑褐色的巨石,仿佛排兵布阵的怒目金刚。抬头所见的天空,越来越逼仄,越来越促狭,我这是自投罗网,成为山石困兽了。幸亏脚下有一脉水,捎带着两岸的绿树青草,向远处,更深处蜿蜒而去,让我心悸稍安。
⑦接着顺着山路深入,峭壁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岩画——粗粝的笔画,看似单调的线条,形成一只羊、一只鹰,一个劳动的场景,一个铭记的事件……试想,几万年前,一群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动物,捕猎、生火、繁衍……不仅如此,他们用手中的坚硬的石头,在另一块坚硬的石头上刻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刻下委屈、勇敢和琥珀般风化的眼泪。用手触摸着这些隐隐约约的线条,我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那一只手的温度,圆圆的太阳,四射的光芒,峭壁之上,那些历经岁月淘洗而不磨灭的线条,放射着灼热的光,照耀着循迹而来的后人的眼睛,以及眼睛里涌出的泪水。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
批注:第⑦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这是一座精神的山脉,它不仅发挥着一座山在物理意义上的最大作用,以高耸的躯干和骨骼为银川这座城遮挡风沙,护佑出一方绿地,更成为大西北平原上的一个突起,一个依靠,一个记载和传承文明的载体,成为生活在它周围人群的膜拜牵引和主心骨。它所蕴含的精神意义,庇护着、滋养着一方水土下的一方人群。
⑨“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塞北绿洲因一座山而成;“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鼙鼓声声,古战场雄风犹在;“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山势险峻,又温柔可亲……贺兰山,贺兰山,这草原上奔驰的骏马,这平川耸立的雕塑,既沉稳坚硬,又灵动高拔,凝结成一种高古的西北精神。
⑩起风了,凝眸贺兰山,心旗烈烈。
(选自《经典美文》2023年第3期,有删改)
19. 阅读④—⑦段,完成表格。
所至 所见
走近山脉 巨石罅隙间的植物
(1)____________ 岩羊
(2)____________ (3)________
深入山路 岩画
20. 结合文意,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
21. 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对贺兰山的感受也不断深入。请仿照第④段的批注,给第⑦段做批注。
22. 作者由贺兰山的景物引发对“西北精神”的思考,请联系全文内容,谈谈“西北精神”的内涵。
五、作文(习作40分+提纲2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23. 按要求作文。
繁星朗月可敬,野草芳花可敬,良师益友可敬,英雄伟人可敬,凡人常人亦可敬……世间一切美好皆可敬。
请将“________,可敬”补充完整,构成你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4. 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难免会有忧愁和困扰,如何排解呢?旅行可以解忧,美景与文化让我们纾解心绪;兴趣可以解忧,艺术与技艺让我们转变心态;读书可以解忧,真知与灼见让我们豁然开朗……自古以来,很多事物被赋予了神奇的解忧力量,花可以解忧,琴可以解忧……假如你化身为忘忧花、解忧琴……你会如何帮助他人解忧呢?
请以“________可以解忧”为题目,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北京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
初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考查目标
1.基础:考查学生对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一至六单元相关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 2.阅读:阅读古诗文,考查学生识记、理解、提取、概括的能力。阅读名著,考查学生理解、形成解释的能力。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考查学生提取、概括信息,形成解释的能力。阅读记叙文,考查学生整体感知、品味语言、把握主旨的能力。 3.写作:考查学生根据要求,完整叙述事情,表达真情实感,书写规范的能力。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为试卷和答题卡,共15页;其中试卷9页,答题卡6页。全卷共五道大题,23道小题。
2.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3.在试卷和答题卡的密封线内准确填写班级、姓名、考号、座位号。
4.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1~7题答案】
【答案】1.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 B 3. A 4. B
5. 在“七成版图”后面补充“的水域”。 6. C
7. ①. 宋代 ②. 柳宗元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一)默写。(共6分)
【8题答案】
【答案】 ①. 无为在歧路 ②. 盗窃乱贼而不作 ③. 斗折蛇行 ④.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⑤. 琴瑟友之 ⑥. 钟鼓乐之
(二)
【9~10题答案】
【答案】9. ①. 吏呼一何怒 ②. 趾高气扬、仗势欺人
10. 《石壕吏》中,“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展现了老妇在家庭男丁已被征尽、自身年老力衰的情况下,仍被迫自请服役的矛盾行为。这一举动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走投无路的无奈抉择,深刻反映了战乱时期百姓深受兵役之苦,连老弱妇孺亦无法幸免的残酷现实。杜甫通过这一矛盾,强化了对战争与官府压迫的无声控诉。
《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表现了卖炭翁在严寒中衣着单薄,却因担心炭价下跌而盼望天气更冷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深刻揭示了底层劳动者在生活重压下的艰难处境,反映了白居易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劳苦人民的真挚关怀。
(三)
【11~14题答案】
【答案】11. A 12. D 13. B
14. ①.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②.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③. 凭借海运、大风迁徙南海
三、名著阅读(5分)
【15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
我选择正方观点。《简 爱》中的简 爱便是有力例证。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被视作男性附属品,依附男性生存。而简 爱虽出身卑微、历经苦难,却坚决拒绝被物化,主张爱情中灵魂的平等,坚持以工作实现经济独立与精神自洽,甚至拒绝无爱的功利婚姻。这种女性独立意识与平等价值观,远超当时的时代局限,成为跨越百年的女性精神灯塔。
示例二:
我选择反方观点。《水浒传》宋江。北宋“忠君报国”是主流思想,宋江虽率梁山好汉反贪官,却未突破时代桎梏。他改“聚义厅”为“忠义堂”,打“替天行道”旗号,核心是盼朝廷招安;即便遭陷害,仍让李逵殉葬以保“忠名”。其所有行动围绕“招安报国”,未质疑皇权合理性,是当时“忠君”思想的典型,印证人物思想难超时代。
四、现代文阅读(共19分)
(一)
【16~18题答案】
【答案】16. C 17. 融入自然 景观美学
18. ①. 原因 ②. 理念 ③. 成效
(二)
【19~22题答案】
【答案】19. ①. 蜿蜒而上 ②. 抵达山门,深入腹地 ③. 山谷中的山泉、峭壁、巨石
20.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岩羊比作贺兰山诗歌中灵动的符号、山之子,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岩羊的灵动与神奇,表达了作者对岩羊的赞叹以及对贺兰山孕育生命的惊奇之感。
21. 第⑦段写作者看到贺兰山岩画,通过触摸岩画的线条,联想到几万年前人类的生活与情感,发出了关于血脉相通和精神传承的思考与感叹。
22. 贺兰山是一座粗粝不毛的坚硬之山,但巨石罅隙间生长着倔强的植物,它们顽强扎根;陡峭的山岩上跳跃着一对灵动的岩羊,他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坚硬的石头上镌刻着令人惊叹的岩画,他们是祖先智慧和不屈的剪影。这些品质从古至今一直流淌在西北的土地上,流淌在西北人民的血液里。凝聚成了宽厚沉稳、坚强不屈、灵动睿智、勇敢无畏的西北精神。
五、作文(习作40分+提纲2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街头修车匠,可敬
在城市的喧嚣角落,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平凡如尘,却用自己的双手,为生活添彩,为他人解忧。我家楼下街角的修车匠张大爷,便是这样一位可敬之人。
张大爷六十多岁,身形瘦小却精神矍铄。他的修车摊十分简陋,一把破旧的遮阳伞,几个工具箱,还有一辆装满零件的三轮车,便是全部家当。可就是这小小的摊位,却成了附近居民的“救星”。
记得一个冬日的傍晚,我放学骑车回家,突然“咔嚓”一声,车链断了。天色渐暗,寒风凛冽,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我想起了张大爷的修车摊。
我推着车匆匆赶到,张大爷正收拾东西准备收摊。看到我,他立刻停下手中的动作,关切地问:“孩子,咋啦?”我着急地说:“大爷,车链断了。”张大爷二话不说,重新打开工具箱,拿出工具,蹲下身开始修理。
他的手布满老茧,粗糙却十分灵活。在寒风中,他专注地摆弄着车链,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有力。他先将断链的两端对接,然后用钳子夹住,小心翼翼地调整着位置。突然,一阵寒风吹来,他不禁打了个寒颤,手也微微抖了一下,但他立刻稳住,继续操作。
“好了,孩子,试试。”不一会儿,张大爷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我骑上车,轻轻一蹬,车轮顺畅地转动起来。“大爷,太感谢您了,这么晚了还麻烦您。”我感激地说。张大爷笑着摆摆手:“没事,孩子,快回家吧,别让家里人担心。”
看着张大爷在昏暗灯光下略显佝偻的背影,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用自己的技艺和热情,为人们解决出行难题。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这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张大爷,这位街头修车匠,用他朴实、善良和敬业,诠释着可敬的含义。他就像一颗微弱的星,在城市的角落散发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
【24题答案】
【答案】例文:
茉莉可以解忧
我是一株生长在老院墙角的茉莉,淡白的花瓣总裹着清甜的香。初夏的风刚吹暖青砖,我便看见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蹲在我面前,肩膀一抽一抽的,泪珠砸在泥土里,晕开小小的湿痕。
她叫林溪,前几天在学校的小提琴比赛里出了错。本该流畅的《茉莉花》被她拉得支离破碎,台下的窃窃私语像小石子,硌得她夜里总睡不着。此刻她指尖轻轻碰我的花瓣,声音带着哭腔:“茉莉呀,我是不是特别没用?”
我晃了晃枝叶,让香气飘得更近些,悄悄落在她的发梢。夜里露水重时,我听见她在窗边练琴,琴弦总在同一个小节卡住,最后她把琴弓一扔,趴在桌上啜泣。我便借着月光,把花瓣上的露珠聚成小小的光斑,映在她的乐谱上——那光斑跟着晚风轻轻晃,像在替她打着节拍。
第二天清晨,林溪惊喜地指着光斑:“你在帮我吗?”我赶紧把更多香气送进屋里,绕着她的小提琴打转。她重新拿起琴弓,这次指尖不再发抖,光斑晃到哪里,她的弓就跟到哪里,破碎的旋律竟慢慢连贯起来。练完琴,她摘了片我的叶子夹进乐谱,笑的时候,眼角还带着未干的泪痕,却比朝阳还亮。
往后的日子,林溪每天都来陪我。她会给我浇水,会跟我讲学校里的趣事,也会对着我拉小提琴。起初,她的琴声还有些生涩,但渐渐的,琴声越来越动听,《茉莉花》的旋律在院子里回荡,引得蝴蝶都来翩翩起舞。有一天,林溪告诉我,学校要举办文艺汇演,她想报名参加,拉《茉莉花》。可是她又有些犹豫,怕自己再像上次那样出错。我使劲晃了晃枝叶,让满院的香气都围绕着她,仿佛在告诉她:“别害怕,你一定可以的。”
文艺汇演那天,林溪穿着漂亮的裙子,抱着小提琴走上舞台。台下坐满了人,她深吸一口气,目光好像穿过人群,落在了我院子的方向。当第一个音符响起时,所有人都安静下来。那琴声清澈又温柔,像山间的泉水,像清晨的露珠,更像我身上淡淡的清香。
一曲终了,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林溪站在舞台上,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那笑容比我所有的花瓣加起来都要耀眼。
后来,林溪还是会经常来看我。她不再是那个只会哭鼻子的小姑娘了,她的眼睛里有了光。风一吹,我的花瓣落在她的肩上,她会笑着说:“茉莉,谢谢你,是你帮我解开了心里的结。”
其实我知道,真正解开忧愁的,是她自己的勇气和坚持。而我能做的,不过是在她难过时,送她一缕清香,陪她度过那些难捱的时光。毕竟,每一朵花的使命,都是用温柔,点亮别人心里的光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