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育才中学校等三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合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等三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合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6届重庆市育才中学、鲁能巴蜀中学、万州中学等3校高三上学期10月联合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蜂询养
(361)什么是中蜂
中蜂是中华蜜蜂的简称,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蜜蜂品种,民间称为“土蜂”。
(362)中蜂与西方蜜蜂相比有哪些特点
中蜂的飞行敏捷,嗅觉灵敏,善于采集零星蜜源,饲料消耗少,辅助蜜源期也能生产商品蜜。中蜂出外采集早,收工晚,每天采集时间较长,比西方蜜蜂多采集2-3个小时。耐寒力强,哺育幼虫所需的巢内温度,为33℃-34℃,比意大利蜂低2℃左右;当外界温度下降到10℃时,西方蜜蜂不出巢,而中蜂仍能安全采集飞行。当气温下降到8℃时,还可以出巢活动。但中蜂的分蜂性强,较难维持大群,群势达到6-8框时,便开始产生强烈的分蜂热。中蜂的恋巢性及护子能力都比西方蜜蜂差,巢内缺蜜或受病敌害侵袭容易弃巢迁逃;受到震动之后,工蜂会离开巢穴不护子,爬到一边结团,使幼虫受冻,导致其发育不良或死亡。
(363)中蜂目前是怎样的现状
中蜂长期处于野生和半野生状态。营巢山区,巢穴分散,自然分布广。中蜂是以杂木树为主的森林群落及传统农业的主要传粉昆虫,有利用零星蜜源植物、采集力强、利用率较高、采蜜期长及适应性、抗螨抗病能力强、消耗饲料少等意大利蜂无法比拟的优点,非常适合中国山区定点饲养。2006年,中蜂被列入农业部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
中蜂有7000万年进化史。中蜂抗寒抗敌害能力远远超过西方蜂种,一些冬季开花的植物如果没有中华蜜蜂授粉,必然影响生存。中国许多植物繁衍下来,中蜂功不可没。中蜂为苹果授粉率比西蜂高30%,且耐低温、出勤早、善于搜集零星蜜源,对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而西蜂的嗅觉与中国很多树种不相配,因此不能给这些植物授粉。毁林造田、滥施农药、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中蜂生存危机。而引入的意大利等西方蜂种,是对中蜂最大的威胁。这些西蜂对中蜂有很强的攻击力,且工蜂翅膀振动频率与中蜂雄蜂相似,导致中蜂误认,从而可以顺利进入蜂巢,还得到相当于同伴的待遇和饲喂。不同种群不能共存,西蜂杀死中蜂蜂王不可避免。自1896年西方蜜蜂的优良品种如意大利蜂和喀尼阿兰蜂的引进和大量的繁育以来,中蜂受到了严重威胁,分布区域缩小了75%以上,种群数量减少80%以上。黄河以北地区,只在一些山区保留少量中华蜜蜂,如长白山区、太行山区、燕山山区、吕梁山区、祁连山区等,并处于濒危状态,蜂群数量减少95%以上;新疆、大兴安岭和长江流域的平原地区中蜂已灭绝,半山区处于濒危状态,大山区如神农架山区、秦岭、大别山区、武夷山区、浙江南部、湖南南部、江西东部、南部山区、南岭等地区处于易危和稀有状态,蜂群减少60%以上;只在云南怒江流域、四川西部、西藏还保存自然生存状态。
中蜂人工驯养时间比西方蜜蜂短。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活框养殖技术传入中国,养蜂者发现该技术可提升蜂群管理效率和产量,但是在很多地方仍沿袭“毁巢取蜜”的旧的饲养方法,致使中蜂蜂蜜产量低、质量差,同时又破坏了中蜂蜂种资源。有的地方虽然也采取新的饲养方法,但由于操作技术不高,管理不当,仍介于自然放养和人工饲养之间,蜂群发展缓慢,产量不高。
(364)中蜂有什么特点
蜂王:最长寿命3-5年,产卵盛期在第二年,寿命比意蜂短,产卵盛期也短。
工蜂:中蜂的工蜂以黑色环为主。寿命与外界蜜源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流蜜期为40-50天,零星蜜源期60-70天,越冬期没有工作任务时约150天。
雄蜂:体为黑色,全身被黑色绒毛。寿命约10个月,但一般到秋季往往被工蜂驱赶出巢而饿死。
(365)什么是中蜂过箱
过箱就是指把饲养在旧式蜂巢中的中蜂人为地迁到活框式蜂箱中饲养的一项操作技术。
(366)新法饲养有什么好处
旧式饲养的中蜂,完全处在自生自灭的自然状态下,饲料来源只能靠蜜蜂本身出外采集。常因不能进行检查和处理而造成自然分蜂、飞逃、病虫害等损失,取蜜落后,每年只能取1-2次蜂蜜,不能充分发挥中蜂的采集力,产量很低,一般年产5千克左右,最多15千克。而且是“一锅煮”的毁巢取蜜方法,致使蜂蜜中杂质多、质量差。
而新法科学饲养的蜂群,在外界蜜粉充足时,人们可以取其产品,增加收入,外界无蜜源时可以饲喂蜜蜂,保存蜂群。过箱后能及时检查,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进行人工育王、人工分蜂、防病治病等蜂群管理工作。能加快繁殖,适时取蜜,充分发挥中蜂的采集能力,提高蜂蜜质量,产量也比旧法饲养提高3-5倍以上。
(367)过箱对蜂群有什么影响
过箱对蜂群来说,是强迫性迁居,会打破蜂群原有的生活状况,造成巢内秩序的暂时混乱,蜜蜂对这种刺激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所以过箱要选择在外界蜜源、气温等条件较好的时期进行,使蜂群能尽快地恢复正常生活,增加对新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
(368)中蜂过箱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正确选择过箱时间。要求天气晴暖无风,气温在20℃以上,具体时间根据季节而定。夏季避开烈日照射时间,宜在傍晚六点至九点进行,春秋应选择气温较高时进行过箱,宜在下午两点至六点。冬季不能过箱,雨天、雾天、风天也不能过箱。
要有比较强壮的群势。过箱对蜂群来说,就是一种人为地强迫性迁巢。经过过箱,蜂巢和蜂群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干扰和打乱了蜂群的正常生活。准备过箱的蜂群要有比较强壮的群势,至少要有3足框蜜蜂,5000只工蜂以上,壮群过箱后有能力保持温度、清理巢脾、扩房造脾、保育幼虫,蜂群能够稳定,能够克服过箱之后的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如果群势太弱,加上过箱受损,不利于蜂群的恢复发展。
外界蜜粉源应当充足。应该选择外界蜜源充足时进行过箱,有2种以上蜜粉源植物开始或正在流蜜时,最好选择在流蜜初期,有利于蜜蜂采集和繁育,有利于蜂群恢复与群势发展。
(摘编自汪应祥、张世文主编《养蜂知识问答1000题》,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蜂具有西方蜂种难以比拟的优点,在采蜜时长、耐寒力、抗病能力、护子能力等方面都强于西蜂。
B.毁林造田、滥施农药、环境污染等因素是中蜂面临的主要生存危机,因此保护环境对中蜂意义重大。
C.中蜂的蜂蜜产量不高的原因是,中蜂驯养时间比西蜂短,且仍旧沿袭旧式饲养方法,蜂群发展缓慢。
D.过箱是强迫性迁居,会对蜂群造成一定的刺激,因此要在气温、群势、蜜源等条件较好的时期进行。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362和363两问都与西方蜜蜂进行了比较,比较目的不完全相同,但强化了读者对中蜂特点的认知。
B.363问中使用了“严重威胁”“保留少量”等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没有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特点。
C.368 问都采用总分结构,符合“先整体后局部”的一般认知习惯,对养蜂从业者有很强的指导性。
D.本文在介绍中蜂的相关知识时,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既有利于知识的传递,又有一定的深刻性。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阿坝中蜂主要分布在四川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中华蜜蜂中被公认的具有优良生产性状的蜂种,除了在海拔 3800m以上的高原、高山区域难发现野生蜂群以外,其余区域都栖息有大量的蜂群。阿坝中蜂具有个体大、群势强、采蜜力强、耐寒、分蜂性弱等特点,可作为 的优良材料。
阿坝中蜂在高寒地区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尤其与高海拔地区被子植物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阿坝中蜂的种群数量的下降将会对高海拔地区植物授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高山植物 ;另一方面,加强对阿坝中蜂的保护,并通过扩繁,应用于生产,这对生态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农业产业的发展导致中蜂生存环境变化,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以及 等因素严重威胁中蜂生存,阿坝中蜂的保护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4.中蜂目前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对此,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5.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记述的境界,如科学文字、法令文字及其他的诠释文等,都以使人理会事物的条理、事物的概况为目的。而要使人理会事物的条理、概况,就须把对象分明地分析,明白地记述。”请分析本文是如何做到“分明地分析,明白地记述”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万物凝视
鲍尔吉·原野
光线给桌子写信
亲爱的桌子,我是光线,哈哈,没想到我会给你写信吧。我每天都在你的桌面上走一走,迈着光的大步,穿光的皮靴,欣赏你身上的花纹。
喜鹊说你成为桌子之前是一棵榆树。我猜你是果尔果日河边的榆树。外皮纵裂的沟被雨水浇过,长出绿色的苔藓。榆树身体向河水倾斜,好像有一件东西掉进河里,它拿枝杈去捞。
我是光线,我看过许多东西,也抚摸过许多东西。我抚摸过屋檐下的小燕子,摸过它们的眼睛和黄色的嘴。凶狠的牧羊犬睡觉时,我摸过它的牙。
你可能认为速度最快的是牧民吉日格朗的雪青马。我要告诉你,太阳在博格达山上升起,不到一秒钟,光线就到达果尔果日河对岸的白桦林。要知道,这两个地方相距33公里,我们只用了不到一秒钟。雪青马完全做不到。
如果没有光,就没人知道你是一个方桌子,有美丽的花纹。因为有光,大仁钦才知道他的妻子贵丽丝花是一个漂亮的女人。贵丽丝花的头发像密密的乌云堆积在头顶。稍微一激动,她的脸色就会变红,眼睛里浮起泪花。没有光,小狗进屋偷吃羊骨头,你们也不会发现。没有光,大仁钦找不到他藏在箱子底下的酒瓶子,同样找不到偷偷放在炕席底下、顶棚上面和外屋粮食里的钱。
我羡慕你身上摆着最美丽的食物。那些像羊脂一样切成小方条的奶豆腐,像蜂蜡一样放在木碗里的黄油,同样放在木碗里的炒米和奶茶,都在桌子上飘散香味。人们在桌子前喝奶茶,抽旱烟,商量各种各样的事情。作为一个桌子,摆满羊肉的时刻让你最自豪。
大仁钦手拿小刀子,刀刃朝里,把羊肉削成小片送进嘴里。他长时间研究一块带肉的羊骨头,吃光所有的肉丝,把干净的骨头放在桌子上,微笑欣赏。蒙古人认为不吃尽骨头上的肉,会受到老天的惩罚。酒瓶子和酒盅也要摆上桌。酒从瓶子里流进酒盅,再流进人肚子,把这个人变成另一个人。温顺的人变成暴躁的人,懦弱的人变成勇敢的人。人们在酒精的指引下转换各种各样的性格,这一切都在桌子前发生。你享尽了荣华富贵,期待你的回信。
爱你的光线
桌子的复信
亲爱的光线,收到了你的来信。我仿佛看见你在桌子上爬。早上五点多钟,太阳从东边的伊和塔拉草甸上升起,你趴在房子的墙壁上等待进屋,你们不会拐弯,要等到太阳转过身才穿过玻璃来到桌子上。窗户有一块玻璃碎了,蒙着塑料布,把一些光线挡在外边。从我的角度看,塑料布被晨光照得鲜红,像一块橘子皮。
你们每天从玻璃窗挤进来检查炕上的每一样东西。大仁钦被烟熏黄的炕席已经铺了很多年,你们每天都检查炕席的篾片。你们想要找到什么呢 我告诉你们,大仁钦是个穷人,他家里什么也没有。你们已经看到了,他炕上放一个蓝底带黄色向日葵图案的布枕头,枕头永远放在炕东,不换位置。地下的东西你们也检查过了,一把铁锹,一双带黄条纹的黑色雨靴,纸壳箱里放着马铃薯袋子。马铃薯上面放花生袋子。正对炕的位置摆一对红漆木箱。木箱顶上挂着大镜子。
箱子锁着,你们进不去。即使不锁,你们也进不去,因为光线只能穿透透明的东西。箱子里放着一件蓝色的绸蒙古袍,带橙色滚边。腰带也是橙色的丝绸。箱子里还有一双羊毛里子的军用大头鞋,大仁钦一直没舍得穿。还有一件紫色的毛衣,被虫子咬出好多洞。这些东西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那个黑人造革兜子,里面放着绿软布包袱。打开绿包袱,露出灰蓝两色的羊毛围巾。打开它,见到一个防雨绸兜子。里面装着草场证,证明有一片草场属于大仁钦。还有林权证,证明果尔果日河左岸的杨树林是他的。还有一个包红绸子的铝制纪念章,这是大仁钦在那达慕大会获得摔跤冠军得到的奖章。这些东西除了大仁钦和贵丽丝花,其他人没见过。我今天透露给你,是因为你对世界上的秘密特别有兴趣,而我也轻松了一点。
亲爱的光线,你们会睡觉吗 白天你们飞到蒙古包的顶上,飞到鼠李的小白花瓣上,飞到牛犊的小屁股上,连洋铁桶存的雨水里都进入好多光。你们甚至趴在牛粪上。
我喜欢主人大仁钦咳咳地咳嗽,好像要说出让人惊奇的话语。我还喜欢主人脸上的皱纹,像老树的年轮一样。大仁钦坐在桌子边上喝酒,他那张脸好像是一张地图。从天空俯瞰大地估计就是他脸的样子——皱纹代表河流和道路,但没人知道顺着他脸上的皱纹会走向哪里。
你知道大仁钦用什么东西来装饰这间贫困的房子吗 歌声。他唱起歌来,房子变得亮堂堂,好像有金色的蜜蜂飞舞,屋里每个角落都有泉水的回声。大仁钦最喜欢歌唱自己的母亲,可惜他母亲没有听到。歌唱的时候,大仁钦两只眼睛像亮起两支蜡烛,火苗战栗又抖动。他唱母亲,唱山峰,唱天上的飞鹰,唱羊羔。这些歌唱完后,屋子变得非常整洁,不用再打扫,大仁钦的气色也变得很好。
亲爱的光线,你下回给我写信,请告诉我果尔果日河的情形,我想念这条河。它的左岸长着芦苇,驴蹄草和核桃、楸树,还有槭树。右岸长着甜杨树、山杨树和鸢尾草。是不是有很多小鸟在那里做窝 还会有骨顶鸡和灰椋鸟在树上对唱。我相信你一定看到草丛里有很多鸟蛋。我还想知道博格达山的山梗上的藜芦开花了没有,它开白花。八角茴香开红花。河边上有松鸦吗
我想让大仁钦背着我去看看这条河和这些树。但我每天有很多事要做,背上放着奶豆腐、炒米、红茶的茶缸,还有烟灰缸。我像家庭妇女一样,哪儿也不能去。希望你下次写信告诉我。
爱你的桌子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光线羡慕桌子上可以摆放美丽的食物,它认为摆满羊肉让桌子倍感自豪,对比之下觉得自己不如桌子有价值。
B.大仁钦吃尽骨头上的肉以免受到“老天惩罚”这一细节,反映出蒙古族传统习俗中对自然和食物的敬畏之心。
C.桌子称大仁钦的歌声能让屋子“变得亮堂堂”“非常整洁”,体现了他试图用歌声来掩盖对贫困生活的无奈。
D.桌子在回信结尾询问果尔果日河与博格达山的近况,表明它作为榆树的记忆已模糊,渴望通过光线更新信息。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赋予无生命体以人的情感与思想,让“光线”与“桌子”互通信件,这增强了文本的趣味性和哲理性。
B.桌子回信中“爬”“趴”等词刻画的光线形象,与前文光线的骄傲自得形成反差,暗含了万物平等的主题。
C.本文语言充满诗意、温情,富有生活气息,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独特认知,看似浅显,实则韵味深长。
D.作者在讲述中刻意隐去了自己的声音,完全让光线、桌子成为叙述主体,从而确保了故事客观冷静的基调。
8.桌子在给光线的回信中,事无巨细地描述了主人大仁钦的日常生活。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9.本文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都饱含着对物的深情“凝视”。请结合文本,分析两篇作品中的“凝视”有何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说车赠杨诲之①
柳宗元
杨诲之将行,柳子起而送之门。有车过焉,指焉而告之曰:“若知是之所以任重而行于世乎?材良而器攻,圆其外而方其中然也。材而不良则速坏工之为功也不攻则速败。中不方则不能以载,外不圆则窒拒而滞。方之所谓者箱也,圆之所谓者轮也。匪箱不居,匪轮不涂。吾子其务法焉者乎?”曰:“然。”
曰:“是一车之说也,非众车之说也,吾将告子乎众车之说。……其类众也。然而其要,存乎材良而器攻,圆其外而方其中也。是故任而安之者箱,达而行之者轮,恒中者轴,揭而固者蚤②,长而挠,进不罪乎马,退不罪乎人者辕,却暑与雨者盖,敬而可伏者轼,服而制者马若牛,然后众车之用具。
今杨氏,仁义之林也,其产材良。诲之学古道,为古辞,冲然而有光,其为工也攻。果能恢其量若箱,周而通之若轮,守大中以动乎外而不变乎内若轴,摄之以刚健若蚤,引焉而宜御乎物若辕,高以远乎污若盖,下以成乎礼若轼,险而安,易而利,动而法,则庶乎车之全也。……凡人之质不良,莫能方且恒;质良矣,用不周,莫能以圆遂。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遇阳虎必曰诺,而其在夹谷也,视叱齐侯类畜狗,不震乎其内。后之学孔子者,不志于是,则吾无望焉耳矣。”
诲之,吾戚也,长而益良,方其中矣。吾固欲其任重而行于世,惧圆其外者未至,故说车以赠。
材料二:
名二子说
苏洵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材料三:
[注]①杨诲之:柳宗元原配夫人杨氏之弟。②蚤:车辐与车辋 (车轮的外圈)的联结部分。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材而不A良B则速C坏D工之为E功也F不攻G则速H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轮,本义为车轮,位于车的两侧,如《荀子·劝学》中“以为轮”的“轮”即为此义。
B.盖,伞以及车上遮阳避雨的伞型篷,与《项脊轩志》中“亭亭如盖”的“盖”意思相同。
C.轼,意思是车辕前端的横木,如《曹刿论战》中“登轼而望之”的“轼”即指这一部件。
D.辙,车轮在路上轧出的痕迹,与成语“重蹈覆辙”“如出一辙”中的“辙”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中柳宗元称赞杨诲之学习古人的正道、写作古代的文辞,性格谦逊而有文采,为后文进一步劝谏其加强修养作铺垫。
B.材料一中柳宗元劝诲之要坚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来勉励外在行为,同时不改变内心的节操,像“轴”一样,保持恒常中正。
C.材料二采用递进对比结构,说明社会分工需各司其职的道理,同时展现苏洵对二子性格与命运的洞察,文章短小而富有哲理。
D.两篇文本均采用了借物说理的方法,但二者文体不同,一则为赠序体散文,一则为“说”这一文体,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其在夹谷也,视叱齐侯类畜狗,不震乎其内。
(2)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14.两篇文本均以“车”为喻来说理,但各有特点,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两文在喻体的选择和写作目的上有何差异。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同程九早入中书
唐·钱珝①
汉家贤相重英奇,蟠木②何材也见知。
不意云霄能自致,空惊鹓鹭③忽相随。
腊雪初明柏子殿④,春光欲上万年枝。
独惭皇鉴明如日,未厌萤光向玉墀⑤。
[注]①昭宗时,钱珝被宰相王抟荐为中书舍人。②蟠木乃屈曲之木,不成材。③鹓鹭:比喻班行有序的朝官。④柏子殿:即柏梁殿,汉武帝诏群臣和诗之处。⑤玉墀:宫殿前的台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以汉喻唐,既点明了自己的入朝背景,又借“蟠木”表达对举荐者的感激,言辞恳切。
B.颔联承接上联,进一步抒发意外跻身仕途的感慨,其中“空惊”二字暗含与百官同列的虚幻恍惚之感。
C.颈联宕开一笔,由抒情转向写景,描绘宫廷清晨壮丽景象,此景并非单纯实写,景中寓情,别有寄托。
D.尾联的表达直白显豁,其中“明如日”“萤光”等意象意蕴尽显,富有极强的情感冲击力,引发共鸣。
16.“春光欲上万年枝”与“未厌萤光向玉墀”两句,分别以“春光”和“萤光”为核心意象。请结合诗歌分析这两个意象的意蕴。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明登顶泰山,望见日出后的群山绚丽多彩,领略了“一览众山小”的风光,联想到姚鼐《登泰山记》中的“ , ”两句。
(2)听完当代琵琶大师方锦龙的演奏会,你想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两句,来表达难得听到美妙音乐的愉悦感受。
(3)很多人在学习诗歌时,总是分不清“巅”和“颠”,其实二者词义是有区别的。“巅”一般指“山顶”,如“ ”;而“颠”则可泛指“顶部”,如“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比拟,是一种超越现实逻辑的审美创造,是语言主体将自我意志投射于万物。
比拟不同于比喻。比喻的基础是相似关系,关键在“喻”——用甲物来喻乙物,“喻”者使之明白。比拟不在乎相似不相似的。比拟也不同于借代。借代的基础是相关关系,关键在“代”,以甲物代乙物。比拟也不强调相关关系。比拟的关键是“当作”,将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赋予其乙物的特性。比喻的相似点、借代的相关点,具有客观性;①而比拟中的“当作”,则源于主体全然的情感投射与审美想象中产生,是一种主动的再造与赋予。
拟人是把万事万物当作人,给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物,被注入人的执念与哀愁,成为有情生命的延伸。
拟物,就是将对象当作物。我们认识世界的时候,要求把不同事物区别开来,不可浑为一谈。然而在表达中,我们却有意打破这种界线,将甲物视同乙物。如孔捷生写道:“我把青春栽种在这里,尽管时直严冬,却终于尉然成林。”②作者将抽象的“青春”视为可种植、可生长的植物,在语言的土壤中获得生命。
拟物可以是把人当作物。例如“屡败屡战的孩子们,硬是在泥泞中开出了花朵”,将孩子视为植物,表达出对其坚韧精神的诗意礼赞。又如“你又翘尾巴!你的尾巴翘上天啦!”“应当夹起尾巴做人”这些句子,把人当作有尾巴的动物,借其生物特征传递批评或劝诫之意。
拟物还可以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柔石笔下写道:“春天底(今用“的”)口子咬住了冬天底尾巴,而夏天底脚又常是紧随着在春天底身后。”季节在此处被赋予动物的特征,时间流转被转化为生灵间的互动,平淡的时序更迭顿时充满了动感与张力。
18.文中第四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19.文中两处画线部分表述不当,请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文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B.“香——雪!快——回——来——哟——”台儿沟的姑娘们站在远处,拖长了声音呼唤她。
C.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是持之以恒,是爱岗敬业,是守正创新——这一切的核心是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D.袁隆平踌躇满志地将这些种子播撒出去,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稻谷的表现固然不错,但稻草却多收了一倍。
21.下列诗句中用到了比拟手法的是( )
A.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C.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2.在现代汉语里,有一种“反义倒错”现象,它以词语内部相对稳定的结构为依托,通过改变词语原有的自然顺序,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语义,产生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例如,材料中加点的成语“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构成反义倒错。
示例:
屡战屡败:每次战斗都失败,强调失败的结局,多为描述一蹶不振的精神状态。
屡败屡战:即使每次失败,仍然继续战斗,强调不屈不挠、永不气馁的精神。
请参照示例,从以下词语中选择一个,写出与其构成反义倒错的词语,并分别解释两个词语。
大材小用、事半功倍、咫尺天涯、眼高手低、量入为出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9月19日傍晚,某艺术家联合某以环保理念著称的品牌商家,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脊举行烟花艺术表演,通过火药爆破,依次点燃三幕烟花,升起的彩色烟雾形成约三千米的“龙形”动态景观。该艺术家表示,希望在“大自然的原初气息之中,开展一场关于人、自然、宇宙与灵魂的对话”。
尽管主办方一再强调手续合规,使用环保材料,事先对鸟兽进行驱赶,在燃放后立即清理残留物并对草甸、农田进行翻土与植被修复,确保不留生态隐患,但此事仍引发公众激烈争论。
材料二:
真正伟大的作品,只是经过大地,从不曾改变过大地。
——作家李娟
材料三: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习近平总书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 人工选育(其他答案:人工驯养、人工饲养、人工育种、活框养殖、新法饲养、定点饲养、优良生产等) 生态系统(其他答案:生态环境、繁衍、生存等) 西方蜂种的引入(其他答案:外来蜂种的引入等) 4.①要警惕西蜂的破坏性,充分认识其危害,审慎借鉴,不能任由西蜂威胁本土蜂种(从如何对待西方蜂种角度)。 ②要借鉴西蜂的养殖技术,不断优化、提高养殖技术,提高中蜂的产量和质量。或:要新式饲养和旧式饲养方法创新融合,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创新(中蜂适合中国山区定点饲养,西蜂适合人工饲养,两种饲养方法要结合)(从养殖技术角度)。 ③要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中蜂的生存环境(从环境角度)。 ④要加大科研投入,选育优良中蜂进行育种从中蜂进行育种角度。⑤要有制度保障,限制不当的引入(从国家层面、制度角度)。 5.①全文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质朴平凡,准确科学,便于读者阅读操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②全文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行文,层层推进,条理清晰,既方便作者介绍知识,又方便读者获得知识,能有效解决养蜂过程中的各类难题。③全文都围绕着“中蜂询养”的专业知识展开说理,没有旁逸斜出,使读者能系统集中的了解、学习养蜂技术。④全文使用了大量的数据来说明,使读者准确明白地了解相关专业知识。⑤文章从中蜂的定义、特点、现状、饲养方法等各方面概述分析中蜂,条理清晰。
6.B 7.D 8.①塑造桌子“静默观察者”的形象,体现其情感依赖:桌子因自身无法移动,其全部价值和世界都系于它所承载的家庭生活。这种事无巨细的叙述,将其塑造为一个深沉、忠诚且充满温情的家庭见证者,表达了对主人及其生活的深厚情感。②塑造大仁钦的人物形象,于贫困中展现精神丰盈:通过桌子列举的枕头位置、箱中珍藏(证件、奖章)、歌声装饰房屋等细节,侧面描绘出大仁钦虽物质贫困,但生活有序、内心怀有荣誉感、且富有艺术精神力量的丰满形象。③对光线的信中关于大仁钦生活片段的描写进行了对比和补充。光线给桌子的信中描述了大仁钦妻子的美丽、藏起来的酒瓶和钱、美丽的食物及吃羊肉的片段,与桌子给光线的回信中大仁钦的生活状况不尽相同,后者能使读者对大仁钦日常生活的印象更丰富、完善。④深化文章“万物有灵”与“平凡即诗”的主题:作者让一个无生命的物件成为故事的叙述者,它眼中琐碎平凡的生活细节——哪怕是马铃薯袋、旧毛衣一一都充满了温度和意义,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万物皆有灵性、平凡日常中蕴含诗意与光辉的深刻主题。 9.①凝视的发起者与关系不同:本文是双向平等的对话,光线与桌子互为主体,互相凝视与通信,构成一种万物有灵的共生关系。《我与地坛》是单向的凝视。主要是“我”(史铁生)、地坛,地坛作为客体默默承受我的情感投射。②凝视的内容不同:本文是于对日常生活中平凡事物的关注,如大仁钦家的布枕头、马铃薯袋、红漆木箱等;《我与地坛》中主要关注的是地坛中为人忽视的带有生命力的事物,如爬行的瓢虫、高歌的雨燕、苍黑的古柏等。③凝视的目的(即文章主题)不同:本文凝视器物、光线、自然,是为了展现一个温暖、丰盈的外部世界,传达了万物平等,万物有灵的观念。《我与地坛》中“我”凝视古园、草木、其他游人,是为了映照自身的残疾、苦难与生死困惑,最终达成与命运的和解,指向深刻的内心世界(展现对生命本身的哲学思考)。④凝视的情感基调不同:本文的基调是温暖、好奇、充满童趣的。凝视中充满了对生活细节的玩味与欣赏,是一种诗意的、乐观的审美。《我与地坛》的基调是沉静、苍凉、饱含哲思的。凝视中交织着痛苦、迷茫、顿悟与感恩,是一种背负着生命重量的深沉思考。
10.BDF 11.C 12.C 13.(1)但是他在夹谷中,看着齐侯并且痛骂他,就像对待一只家养的狗一样,内心没有畏惧。
(2)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在车上都各有职能,而只有车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 14.
(1)喻体选择不同:①柳文以车的整体构造作喻,详细列举了“箱”“轮”“轴”“辙”“盖”“轼” 等多个部件及其功能。②苏文仅选取“轼”“辙”两个部件作喻。
(2)写作目的不同:①柳文为友人赠言,旨在全面比喻修身所需的各种品质,劝谏杨诲之“内外兼修”/“内方外圆”。(“方其中”与“圆其外”并重)②苏文为教子家训,解释了为儿子取名的深意,表达了对儿子的告诫与期望。
15.D 16.春光:①暗指皇恩、恩宠。“春光欲上”描绘出一幅恩泽即将普照、生机勃发的画面;
②表达诗人初入中书省,正值政治生涯的上升期,对未来充满期待。
萤光:①暗指诗人自谦的微末才能和卑微身份。萤光微弱,与日光(诗中“皇鉴明如日”)无法相比。诗人以此比喻自己才疏学浅,在人才济济的朝廷中显得微不足道。
②“萤光”暗含诗人受到重用后的谦卑、惶恐的心理。
③暗含着虽如“萤光”微末,也要发光发热,为朝廷尽忠职守的心志。
17.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明 可以横绝峨嵋巅(栗深林兮惊层巅) 鸡鸣桑树颠(溪口石颠堪自逸/从云落树颠)
18.浑为一谈→混为一谈;界线→界限;时直→时值;尉然成林→蔚然成林。 19.①修改为:而比拟中的“当作”,则源于主体全然的情感投射与审美想象,是一种主动的再造与赋予。(或:而比拟中的“当作”,则从主体全然的情感投射与审美想象中产生,是一种主动的再造与赋予。)
②修改为:作者将抽象的“青春”视为可种植、可生长的植物,使其在语言的土壤中获得生命。(或:作者将抽象的“青春”视为可种植、可生长的植物,让它在语言的土壤中获得生命。) 20.D 21.B 22.参考示例:
大材小用:才能很高却屈身于低下职位,人才使用不当,不能人尽其才。
小材大用:才能平平却备受器重、恩宠,以小的才能而任大事,指用人不当或表自谦。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