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名词解释】
“左”倾与右倾:“左”倾指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右倾是指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无论是“左”倾还是右倾,它们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都把主观和客观分裂开来,使认识与实践脱离。
【基础过关】
原因 (1)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2)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开始 1934 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 时间 1935年1月 地点 贵州遵义 遵义会议精神: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
内容 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 (1)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2)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方针、路线、政策问题)
路线 中央革命根据地→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 →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茫茫草地→突破腊子口→进入甘肃(特点:历时长、规模大、行程长、环境险恶、战斗激烈)
结束 (1)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三大主力会师
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毛泽东曾称“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伟大长征精神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
1.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决定( )
A.坚守中央革命根据地 B.发动武装起义
C.御敌于国门之外 D.进行战略转移
2.下图是小明制作的读书摘要卡片,该读书摘要涉及的会议是( )
读书摘要
时间:1935年1月
内容: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3.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1935年5月初,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从云南禄劝皎平渡口顺利渡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挥师北上。这反映的是红军长征途中( )
A.强渡湘江 B.四渡赤水 C.巧渡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4.长征中的标语是红军的一把精神利剑。下图标语反映了长征( )
A.调整了斗争策略 B.播下了革命种子
C.完成了战略转移 D.保存了骨干力量
5.歌曲是时代的产物,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唱道:“一道道那个山来呦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咱亲人迎进来……”歌曲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C.第五次反“围剿”的开始 D.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6.作家魏巍写道:“它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这条诗意而壮美的红飘带背后,是……滔滔江河,是饥饿、寒冷、疾病、硝烟,是理想、信念、意志……”下列对“红飘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起因于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
B.它开始于中央红军突围西进,最终结束于吴起镇会师
C.它背后的故事先后有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
D.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二、非选择题
7.某班开展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下列问题。
[开天辟地的诗篇]
材料一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1964年4月5日董必武题诗
[星火燎原的雕塑]
材料二 
[战略转移的路线]
材料三
遵义会议会址
(1)材料一诗中“画舫”因为哪一次重要会议而闻名天下 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A、B两座雕塑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分别有何突出的地位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哪一次重要会议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4)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得出哪些感悟与认识
8.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某校八年级(3)班同学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他们在学习任务中遇到一些问题,请你参与其中,共同解决问题。
任务一 [看时空——追寻长征足迹]
把任务一的时空坐标补充完整。
任务二 [品故事——体会长征艰难]
故事一:我上到山上感到气也喘不上来。山顶空气稀薄,不能讲话,只能闷着头走,不管多累,也不敢停下来休息,一坐下来就可能永远起不来了。 ——《聂荣臻元帅回忆录》 [说明]长征路上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夹金山,海拔4 000多米,一上一下35 000米,高山缺氧,积雪终年不化,翻越十分困难。 故事二:那草丛间呈深褐色、透着腐臭味的沼泽,一下子就陷进去了一位战友,另一位战友去救,也被拉了进去。早上还在一起吃饭的战友,眨眼之间就不见了…… ——老红军袁美义回忆 [说明]一望无际的草原是比雪山更可怕的死亡地带,很多地方都是死水潭,脚踏上人就陷下去。
根据任务二,分析红军克服并战胜这些困难依靠的是什么。
任务三 [唱歌曲——感受时代旋律]
图一
根据任务三歌曲简谱,概括歌曲传唱的意义。
任务四 [读图像——感悟可贵价值]
图二 遵义会议会址  图三 泸定桥  
图四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部分将士留影
(4)根据任务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幅图像资料,说出它的历史价值。
参考答案:
1-6DDCBDD
7.(1)会议:中共一大。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A地位: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B地位: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指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联系: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3)会议:遵义会议。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感悟与认识: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艰难曲折;中国革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言之有理即可)
8.(1)①瑞金;③遵义;⑧吴起镇。
(2)依靠: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意志、乐观向上的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3)意义:歌曲表达了红军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了红军长征必胜的革命信心。
(4)答案:图二遵义会议会址:了解这段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遵义会议,发扬遵义会议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用革命文化传播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三泸定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已经被拆除了80余米桥板的铁索桥上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卫,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通过泸定桥能再现当时战争的不易、残酷,让后人对革命先烈勇于斗争、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有深刻认识等。图四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部分将士留影:再现当时会师的场景,展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团结、拼搏和奋斗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任选一图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