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法治社会 课件(共15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 法治社会 课件(共15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8.3 法治社会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二、建设法治社会
离婚找律师,需要法师找律师,老子赌博儿子能否高考问律师,骂街找律师,打架也找律师,只要有事都找律师……虽然有些需求很离谱,但律师能帮的都帮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相信律师,有事找律师,这反映出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人们对法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请总结归纳法治社会的内涵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前提
保证
目标
1.法治社会的内涵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法治意识(信法)
法治实施
(守法)
实施效果
(用法)
2.地位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法律成为所有人应该遵守的基本规范。
法治意识
信法
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无论是在私人生活还是公共领域、权利得到实现、义务得到履行,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法治实施
守法
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实施效果
用法
3.具体表现
和解
诉讼
仲裁
调解
双方当事人协议将争议提交由非司法机构的第三仲裁机构(具有公认地位的)进行评判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通俗理解就是让大家来评评理。
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就已经发生的争议进行协商并达成协议,自行解决争议的一种方式。
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就是调解。
诉讼俗称“打官司”,在纠纷主体参与下,由法院解决纠纷的活动,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
拓展:区分和解、调解、仲裁、诉讼
二、建设法治社会(怎么做)
线索指引:
1.群众法治意识缺失(认为言论自由、法不责众)
2.案件侦破效率不高( 不好取证)
3.受害者维权成本高( 法律支援?)
4.犯罪根源未消除(动机、市场的自发性、博眼球)
思考:针对网络暴力问题,如何提高社会法治化水平?
二、建设法治国家
(一)措施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有意识)
具体要求: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有氛围)
具体要求: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有依托)
具体要求: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司法部)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的律师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给予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




司法救助,又称诉讼救助,是指司法机关对于当事人因经济确有困难,向政法委申报给予经济救助的制度。
国家赔偿、诉讼费减免
国家帮助请律师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有机制)
具体要求: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具体措施: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小结:怎样建设法治社会
总要求: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
有意识
有氛围
有依托
有机制
思考:这些措施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二)法治社会意义:
(1)通过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维护社会秩序;
(2)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法治
社会


法治意识
法律实施
实施效果
建设
措施
意义
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