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课件(共32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课件(共32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二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2.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1.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开创、坚持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创新成果。 2.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 3.综合运用各种论据,阐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重点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容、地位和联系。
难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容、地位和联系。
主议题:中国奇迹背后的密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子议题一
子议题二
子议题三
溯·不同时代之思想路径
探·伟大成就之根本原因
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好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开创和发展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P36第一段)
(1)标志: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
(2)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②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
(3)创立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自信
【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时间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不是1982年十二大。
时间 党的会议 大会主题
1982年 十二大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 十三大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1992年 十四大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1997年 十五大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
二十一世纪
2002年 十六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007年 十七大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012年 十八大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017年 十九大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2022年 二十大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从党的十二大到二十大,比较历次大会主题,同学们有何发现?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都紧紧围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展开
七大
1945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思想
十五大
1997
十六大
2002
十七大
2007
科学发展观
十九大
201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革命,建设
改革,现代化建设
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取得了哪些理论创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时代背景:
“十年内乱”后思想混乱,经济滞后,人民困苦,世界飞速发展,改革开放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要不要继续改革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1)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主要内容: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政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②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③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3)意义: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1)从1981年至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从1991年至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知识拓展: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立国之本。
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三步走战略:
(1)从1981年至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从1991年至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时代背景:
经济上: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严重束缚生产力,经济萧条。
政治上:苏联和东欧共产党领导人脱离群众,大搞特权,从人民利益的代表蜕变成少数人组成的权贵集团,最终丧失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1)主题: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2)主要内容: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意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相关链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时代背景:
200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倒逼企业进行改革……
重大疫情、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接连袭来……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凸显……
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1)主题: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2)主要内容:
①抓住重要战略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④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3)意义:
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后)
相关链接: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 可持续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时代背景: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
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突出,霸权主义抬头。
贫富差距、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上升。
(1)主题:
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主要内容:(补充拓展)
①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3)意义:
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
知识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这是我国发展方式的思想指引。
“五位一体”: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问题认识的深化。
“四个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
01
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02
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形成、发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03
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是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指导思想。
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后党形成的思想体系,不包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内。
3.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时间节点 主题 地位/历史贡献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知识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党的十六大以后
党的十八大以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加深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自信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通过劳动铸就的。今天,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中国人民用实干精神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④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⑤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E.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小试牛刀
(变式训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巨幅画像分别在“建国伟业”“关键抉择”“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伟大复兴”方阵的簇拥下依次经过天安门广场,不同方阵代表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①“关键抉择”——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科学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③“与时俱进”——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伟大复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新时代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C
政治
稳步推进
国家治理现代化
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社会
人民由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向美好生活目标迈进
文化
中国“软实力”
受全球关注
经济
经济总量
稳居世界第二
思考: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议题二:探·伟大成就之根本原因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开辟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自信)
(必由之路)
形成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论自信)
(行动指南)
确立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制度自信)
(根本制度保障)
发展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自信)
(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
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议题三: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坚定道路自信,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支撑。目前,一批重大航天工程陆续实施,一批航天成果集中涌现,我国正在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上豪迈前行。
我们坚定自信,再创辉煌!
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
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部分技术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分析我国航天科技蓬勃发展的原因?
①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党对经济特区建设的领导,始终保持对航天事业的正确方向(道路自信)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是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自信)
③理论指导实践,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理论自信)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心的强大力量。(文化自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1)内容:
(2)地位
(作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途径
【政治保证】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基本路线】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五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②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
(1)内容:
(2)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行动指南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3)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补充:地位(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行动指南。
(1)形成: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
(2)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3)地位(作用):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②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优势):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②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③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十四亿多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制度保障
(1)来源:
(2)地位:
(3)内容: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力量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③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 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但不能说中华文化具有优越性,文化是平等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①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②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关系
(1)相互关系:
(2)基本要求(如何坚持和发展中特):
课堂小结
构成 地位 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联系】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行动指南。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③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坚定道路自信
坚定理论自信
坚定制度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最低阶段。
课堂小结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邓小平理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提出:党的十二大开幕式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小结: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从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成就来看,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4)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归纳运用:为什么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从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成就来看,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4)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易错矫正
2.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纠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纠正: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纠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4.理论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
纠正: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纠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