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动物是否拥有尊严?人类尊严的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当一个人被当作“牛马”般驱使时,我们会谴责这有辱其尊严。然而,当真正的牛或马被纯粹用作工具或被视为物品时,这是否也侵犯了它们的尊严?动物具备感受能力,因此人类在与动物互动时,应当考虑它们的感受。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为名词的“尊严”被定义为“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那么,什么样的生命体可以拥有这种身份或地位?康德认为,尊严属于有理性自主能力的人类,动物则缺乏这种理性。尽管康德反对虐待动物,但是他坚持认为尊严属于有理性者。也有人会说,尊严是一个纯粹的人类社会建构的概念,动物不会用这个概念来思考。然而,仅仅因为动物不会使用某个概念,就断言该概念不适用于它们,这过于草率。例如,动物不使用“利他”概念,但它们仍能表现出利他行为,如狼群中的互助行为;动物不使用抽象意义上的“痛苦”概念,但它们无疑会感受到痛苦。然而,尊严这一概念也许不同。动物会关心自身的痛苦和身体完整,也会关心同伴,但它们是否关心自己被尊重或被侮辱?换言之,将尊严适用于动物,是否要求动物具备某些与尊严相关的复杂认知能力?
许多动物确实显示出这些能力。研究表明,很多动物(如大猩猩)拥有自我意识,能够反抗不公平待遇,比如对动物园强制施加的表演训练表达抗议。这表明有些动物可能具备构成尊严的心理要素。然而,如果我们用如此高的认知能力来衡量个体是否具有尊严,会将许多人类和非人类动物一起排除在外。比如,一个先天性严重智力障碍者可能既没有尊严的概念,也无法形成与之相关的心理状态,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是否被侮辱,我们就可以不尊重他,欺辱他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尊严不是强势者的奖章,而是弱势者的盾牌。尊严不依赖个体的理性能力或语言能力。玛莎·努斯鲍姆认为,即使一个智力障碍者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仍拥有主观体验,能够建立情感联系,参与社会互动,并拥有在自身潜能范围内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我们应尊重其作为一个个体的繁兴(flourishing),而繁兴的生活是有尊严的。努斯鲍姆将其理论框架延伸到非人类动物,认为一切有感受力的动物都是有尊严的,动物个体的繁兴应当得到尊重。然而,当一个动物被关在养殖场的笼子里无法转身,生活在痛苦与恐惧中,无法展现自然天性时,其尊严未得到承认,完全被用作一个物品。在努斯鲍姆看来,尊严应基于个体的繁兴及其脆弱性,而不是被人类自视为优越的理性能力。汤姆·雷根认为,那些作为“生活主体”的动物拥有自己的偏好,拥有自己想过的生活,具有自主性和固有价值,因此应当得到人类尊重。
然而,将尊严扩展到动物,引发了“贬值”的担忧。反对者担心这会稀释尊严概念,使其无法有效保护人类弱势群体,如智力障碍者或儿童,所以应当将尊严视为人类专属的,以维护其道德力量。但这种担忧可能适得其反:承认至少某些动物拥有尊严,反而可以为智力障碍者的尊严提供更加坚实的哲学基础。许多倡导动物尊严的哲学家,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为残障者尊严发声。通过强调繁兴和脆弱性,尊严概念可以变得更具包容性,更有力地排除各种基于优越能力的歧视。将尊严概念与高水平的心理能力(如理性)相绑定,这对一些智力障碍者来说是很危险的。当然,反对者也许会说“因为人是人,所以,所有人都拥有所有动物都不具有的尊严”,但这种基于同义反复的推论是无效的。
我们还可以从关系性尊严理论来思考这个问题。在关怀伦理学中,我们不能因为个体达不到某个较高的能力标准就否定其尊严,因为尊严是一个关系性概念,它不完全依赖于个体的内在特征或心理状态。我们作为道德行动者,应关怀那些与我们有道德关系的弱势个体,即使后者因缺乏能力而成为道德接受者。但这不表明我们可以不尊重那些无任何关系的个体,如一个被父母发现有智力障碍而惨遭遗弃的孤儿。相反,我们应当普遍扩展关怀的范围,使我们与这样的脆弱个体至少建立某种最低的道德关系。
最后,尊严的关系性还体现在另一个层面。洛丽·马里诺认为,当施害者无视受害者的尊严时,如当一个人残忍虐待动物时,他自身也会丧失尊严。也就是说,一个道德行动者不是仅仅因为自己拥有某种内在认知能力就拥有尊严,还要看他有没有尊重其他道德行动者与道德接受者。马里诺认为,如果你剥夺他者的尊严,你也在否定自己的尊严。身为拥有尊严的道德行动者,我们应当尊重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他者,即使其生活形式与我们非常不同。
(摘编自王珀《动物是否拥有尊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汉语词典》中,“尊严”被定义为“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这一定义并未明确限定其适用的具体范围。
B.康德认为尊严只属于人类,动物因缺乏理性而不具备尊严,但其反对虐待动物的立场与这一观点并不矛盾。
C.玛莎·努斯鲍姆认为,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个体都有主观体验,能参与社会生活,有成长与发展需求,因而都拥有尊严。
D.洛丽·马里诺认为,施害者剥夺他者的尊严也会丧失自身尊严,道德行动者的尊严不仅源于自身能力,还在于尊重他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通过“人类被当作牛马驱使是侮辱尊严”,引发人们对“牛马被当作工具是否侵犯尊严”的思考,进而引起对动物尊严问题的关注。
B.文中以“狼群互助”“动物感受痛苦”为例论证“动物虽不使用某些概念,却能表现出相关行为或状态”的观点,进而直接证明动物拥有尊严。
C.作者引用玛莎·努斯鲍姆的“繁兴”理论,是为了证明动物与人类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应享有相同的权利保障。
D.文章提及“反对者担心动物尊严会稀释人类尊严”,这一论述的目的是否定反对者的观点,强调动物尊严的优先性。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某动物园为吸引游客,强制大猩猩进行钻火圈、骑自行车等表演训练,引发动物保护组织的强烈抗议,他们认为这严重践踏了大猩猩的尊严。在他们看来,大猩猩虽然没有 ,但它们具有自我意识,能感知不公与痛苦。动物园的做法,剥夺了它们自由运动的权利,忽视了它们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完全违背了 这一“尊严基础”。更何况,大猩猩拥有自己的偏好和想过的生活,具有 ,动物园将其视作没有情感与价值的工具,显然是对尊严的无视。
4.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论证“动物是拥有尊严的”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卢梭在《怜悯是人的天性》中提出,怜悯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使人能感知他人痛苦并产生同情。请结合本文中“动物是拥有尊严的”的观点,分析人类的怜悯心与尊重动物尊严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老校长的雨靴
庞余亮
一个人的身份与穿着绝对有关系,比如我们校长曾经到村里的裁缝店做过一套西装。瘦瘦的校长穿起来就不伦不类,反倒是他穿上蓝卡其的中山装好看些。不过他到乡里开会到城里办事还是穿上了他的宝贝西装,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已经歪斜了。看得出他穿上西装的感觉并不好,可是他说有什么办法呢,上次进城,人家都以为他是个老古董,还是穿西装好些,穿西装人家的目光就少了,走路就轻松些,城里人就喜欢穿西装。
穿西装也就穿西装吧,可是一到下雨天,穿上西装的他偏偏又蹬上了一双中帮雨靴,这就更加不伦不类了,怎么看怎么别扭。每当他穿上这件衣服,学生们就在背后叫他“德国鬼子”。但乡下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一走路就是一脚的烂泥,想甩都甩不掉。如果还想“甩”的话——用校长的话说就是想要派头的话,皮鞋一会儿就变成了小泥船,所以雨靴还是更适合于土路。看来校长穿雨靴还是穿得理直气壮的,既然穿着理直气壮,别人怎么看也就无所谓了。他心安理得地穿着后摆有点吊的西装和粘着烂泥的雨靴到乡里或进城办事。回来时他乐呵呵的,他似乎没少什么,实际上雨靴上已少了许多烂泥,而原先黑色的泥渍变成了白色的泥斑,像踩了一脚的雪。
本来我早已不用雨靴了,过去在上师范前下雨赤脚;上师范时下雨也无所谓,到处都是水泥路。可是到我们学校就行不通了,烂泥似乎见皮鞋见得不多,反而亲昵得太过分了,开始我还“甩”,下雨穿皮鞋,后来再也不行了,我心疼。乡里经费紧,工资不仅发得迟还总打折,我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我托穿雨靴的校长到乡供销社买回了一双雨靴。
新雨靴锃亮锃亮的,亮得能照见人的脸,雨珠滴在上面一会儿就滚走了。我走路时觉得有人在看我的脚。不过雨靴老得很快,不出几个雨天,雨靴就老得和校长脚上的雨靴差不多。似乎只有老了的雨靴才更和泥土亲近些,老了的雨靴更协调些。每年开学前校长和我们都要乘船到城里新华书店一趟。我们在城里往船上搬书,搬完书后一起去一家馄饨店吃馄饨——校长说这是城里最好吃的馄饨。吃馄饨时还可以在碗里多撂一些辣椒,那个香啊,那个辣啊,吃得鼻子上都冒汗。吃完了我们一身轻松,校长还脱掉了西装,露出两种不同颜色织的毛衣,然后我们再一起乘船回去。有一次开学前去城里,正好早晨下雨,我们都穿了雨靴,然后又一起穿着雨靴上了船。上了船校长还指挥我们在船帮上把雨靴上的泥洗掉,用校长的话说,要让城里人认为我们穿的是马靴,而不是雨靴。亏他想得出来!到了城里,太阳升上来了,城里的水泥路不像乡下的泥路,乡下泥路要晒两个晴天才能晒干,而城里的水泥路只要一个钟头就干了。穿着雨靴的我们几个好像是“德国鬼子进城”,雨靴底在水泥路上总是要沉闷地发牢骚,天不热,我身上全是虚汗,到了新华书店,上楼梯时营业员都哧哧地发笑。如果这还不算尴尬的话,我在回船的路上居然遇到了我城里的同学。同学笑眯眯的,目光却朝下,他看到了我的雨靴,我们的雨靴。后来好不容易同学走了,我觉得满街上的人都在看我。我躲到校长他们中间走,他们走路声居然那么响,都有点步调一致了,我都感到全城人的目光在喊口令了:“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可校长和其他同事并没意识到这些,他们旁若无人地走着,他们要带我一起去吃馄饨。
回去的路上,校长首先把那双在水泥马路上叫了一天的雨靴脱下来,然后就躺到了我们刚从新华书店买回来的书捆上,我们也相继把雨靴脱下来。河上的风吹过来,吹得我们双脚那么舒坦,校长一会儿就在新书捆上睡着了。摇船的节奏好像在催眠,他还发出了呼噜声,而他的旧雨靴,一前一后地站着,像哨兵一样守卫着他的梦乡。
文本二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后来她问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
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
……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上。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长特意做了西服且“不伦不类”地穿在身上,是为了开会、办事方便,并不是真的为了“身份”。
B.“我”一开始因为现实环境的需要不得不穿雨靴,后来在穿雨靴的过程中对雨靴有了新的认识。
C.小说围绕“雨靴”展开情节,描写雨靴意在象征乡村生活,体现出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差距。
D.“怎么看怎么别扭”“亏他想得出来”等叙述,似贬实褒,鲜明地表现出了校长的性格特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文本都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文本一中“我都感到全城人的目光在喊口令了:‘一二一……’”刻画了“我”对穿雨靴的坦然心理。
B.两则文本都以“我”为叙述者、亲历者,这既真实又有助于展现人物和主旨,如文本一中“我”的感受,强化了老校长对“我”的影响,深化了主旨。
C.两则文本的语言质朴自然,但又各具特色,文本一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呈现出独特的意趣;文本二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来叙事,淡化了战争的血腥意味。
D.两则文本都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通过小事件、小细节来反映重大主题,事件微小、人物平凡,却让人感受不平凡的力量,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
8.小说中的老校长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中的物象是作者精心设计的重要道具,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主旨的表达都密不可分。请分别分析两则文本文末加点意象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无忌不忠于太子建,日夜言太子短于王。平王囚伍奢,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伍胥遂亡,楚并杀奢与尚也。伍胥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而楚平王卒,子轸立,是为昭王。吴王僚因楚丧,使二公子将兵往袭楚。吴国内空,而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庐①。阖庐既立,得志,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四年,吴伐楚,取六与灊。六年,楚昭王使公子囊瓦将兵伐吴,吴使伍员迎击,大破楚军于豫章。九年,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与楚夹汉水而陈。吴乘胜而前,五战,遂至郢。己卯,楚昭王出奔。始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其后五年,吴王兴师北伐齐。伍子胥强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益疏子胥之谋。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第六》,有删改)
【注】①阖庐:亦作“阖闾”。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必树吾墓A上B以梓C令D可以为器E而抉吾眼悬F吴东门G之上H以观I越寇之入J灭吴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文中指辅导太子之官,始设于西周,也是朝廷的辅佐大臣,明清时多为虚职。
B.质,人质,与《送东阳马生序》“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的“质”意思不同。
C.己卯,天干地支可用来纪年、月、日,此外还可用年号、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文中用干支纪年。
D.以,用,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逃到吴国后,看出公子光想杀掉吴王僚自立为王,就把刺客专诸推荐给他,之后专诸果然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成为吴王阖庐。
B.伍子胥的父兄皆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最终辅助吴王打败了楚国,楚昭王逃走,伍子胥把楚平王的尸首拖出,鞭尸三百,报了大仇。
C.夫差打败了越国,在勾践亲自来吴国请和时,伍子胥就已经通过勾践忍辱负重、拉拢百姓的举动判断出越国会成为吴国大患,可惜夫差仍与越国讲和了。
D.伍子胥劝谏夫差不要和越国讲和,又在吴国准备攻打齐国时劝说先灭越国,但已逐渐疏远伍子胥的夫差听信了太宰嚭的谗言,最终赐死了伍子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年而楚平王卒,子轸立,是为昭王。
(2)伍子胥强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
14.申包胥如何评价伍子胥的复仇行为?理由是什么?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紧扣“春日”二字,点明最先让人感受到春天气息的是松动的土壤。
B.为了不耽误春耕,老农半夜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展现了农民日常生活。
C.妻子和孩子前来送饭、探看,侧面表现农忙时节农人劳动的忙碌。
D.诗人以议论结尾,直言政府发布政令,应该选在全年风雨时才合适。
16.本诗和杨万里《插秧歌》都通过选取特定场景来正面突出农事活动的紧张,两诗选取的场景有何异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 , ”,他以“古仁人”为榜样,否定了被个人得失和环境变化所支配的情感。
(2)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作用,《沁园春·长沙》中“ , ”两句,展现了这样的图景。
(3)含下图这一景物的古诗文名句很多,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羽衣甘蓝、红菜头、奇亚籽……①想必这几种“超级食物”的名字对每一个运动健身、减肥养生的人都不陌生。羽衣甘蓝饮品,依靠“低卡”“无负担”收割了不少流量;甜菜拿铁、红菜头紫甘蓝美式等饮品,因为高颜值和健康属性掀起一波热潮:奇亚籽冲剂被称为“管理期液断的好帮手”……当下,一些年轻人对于食物的追求已经转向了“防病”“养生”,而这些贴上了“有机”“进口”标签的食材,正好填补了这种心理空缺。
“超级食物”仿佛成为“自律”的代名词,好像谁的盘子里没有这么一样“超级食物”,就显得不健康、不养生一般。有不少人质疑,超级食物是“智商税”吗?从营养学角度看,它们的确富含某些成分,比如红菜头富含硝酸盐有助于改善血压,姜黄有抗炎作用。但也有数据指出,牛油果的脂肪含量比猪腿肉还要高,羽衣甘蓝虽然富含钙元素,但草酸会影响钙的吸收等等。可见,这些食材并不是“吃一口就排毒”“喝一杯就能瘦”的。要看到,这些食物的走红,______。大家都明白,真正的营养是需要每顿饭按时按量摄入碳水、蛋白质、维生素,少吃精加工食品,这也就是不少健身达人推崇的“吃得干净”。毕竟,在物质条件丰富的当下,“吃得干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偶尔来一杯富含红菜头的“美颜瓶”,给自己摆上一盘( )的“能量碗”,或许也是一种生活的调节,一些坚持的乐趣。
②羽衣甘蓝等“超级食物”受到追捧,藏着人们真实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生活的渴望。我们不必给这种消费行为贴标签,也要看到,消费可以给生活加点糖,但真正的健康,永远得靠最朴素的坚持。
18.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述不当,请加以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体现了大众健康意识的觉醒,也表现了当代消费观的变化
B.表现了当代消费观的变化,也体现了大众健康意识的觉醒
C.是大众健康意识觉醒的体现,更是当代消费观变化的表现
D.是当代消费观变化的表现,更是大众健康意识觉醒的体现
20.填入文中第二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五彩缤纷 B.斑驳陆离 C.姹紫嫣红 D.异彩纷呈
21.请分析“消费可以给生活加点糖”这句话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2.学校健身社特邀营养学专家做“超级食物真的超级吗”专题讲座,请你结合材料拟写一则宣传语,不超过20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亲历战争的幸存者逐渐老去,但是年轻人通过AI修复影像、全息投影、沉浸式游戏等渠道接触了这段历史。科技能改变记忆的存储方式,但我们捍卫真实、传承历史的责任始终不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 2.A 3. 理性能力 个体的繁兴(及其脆弱性) 自主性和固有价值 4.①认知角度,许多动物具有自我意识,能反抗不公平待遇,符合尊严所需的心理要素。
②需求角度,“繁兴”论认为,动物的主观体验与自然需求应被尊重。
③关系性角度,无论个体与我们有无道德关系,都应该得到尊重,包括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他者。 5.①怜悯心是尊重动物尊严的情感基础。卢梭认为怜悯心使人能感知他人痛苦,而本文指出动物能感受痛苦,怜悯心会促使人类关注动物处境,尊重其尊严。
②尊重动物尊严是怜悯心的延伸。本文认为应该尊重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的个体,包括动物,体现了对生命的怜悯和普遍关怀。
③怜悯心与尊严理论互补。卢梭的怜悯心强调情感共鸣,而本文尊严理论强调道德义务,二者结合,互为补充。
【导语】文章围绕“动物是否拥有尊严”展开深度思辨,先以人类尊严为参照提出核心问题,再结合词典定义、康德观点等辨析概念适用边界,借大猩猩、智力障碍者案例打破认知能力与尊严的绑定。引入努斯鲍姆“繁兴”理论、雷根“生活主体”说支撑动物有尊严,又回应“贬值”担忧,还从关系性尊严理论深化论证。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个体……”错误,从原文“努斯鲍姆将其理论框架延伸到非人类动物”看,上述内容指向人类。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直接证明动物拥有尊严”错误,例子是为了反驳“因动物不使用概念就不适用于该概念”的观点。
C.“是为了证明动物与人类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应享有相同的权利保障”错。努斯鲍姆的“繁兴”理论强调动物的自然天性与生存需求应被尊重,但并未主张“动物与人类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或“享有相同的权利保障”,属于过度解读。
D.文章提及反对者的担忧,是为了通过后续论证说明这种担忧“可能适得其反”,而非“动物尊严的优先性”。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康德认为尊严属于有理性自主能力的人类,动物缺乏这种理性;也提到有人认为动物不会用“尊严”概念思考。但动物保护组织认可大猩猩有尊严,故横线需体现大猩猩没有人类所强调的与尊严相关的高阶能力,可填“理性能力”。
②原文明确玛莎 努斯鲍姆的观点:尊严应基于个体的繁兴及其脆弱性,而非人类优越的理性能力,且强调动物个体的繁兴应被尊重。动物园强制大猩猩表演,使其无法“繁兴”,违背了这一尊严基础。因此应填“个体的繁兴(及其脆弱性)”。
③原文指出汤姆 雷根的观点:作为“生活主体”的动物,拥有自己的偏好、想过的生活,具有自主性和固有价值,应得到尊重。大猩猩符合“生活主体”特征,动物园将其视作工具,正是忽视了其“自主性和固有价值”,故横线填“自主性和固有价值”。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认知能力角度:作者指出许多动物拥有自我意识,能反抗不公平待遇,具备构成尊严的心理要素;同时反驳“以高阶认知能力定尊严”的观点,以先天性智力障碍者仍需被尊重为例,说明动物无需复杂认知也可拥有尊严。
②个体需求角度:援引努斯鲍姆理论,提出尊严基于个体“繁兴”与脆弱性,有感受力的动物有成长发展、展现自然天性的需求,其繁兴应被尊重;又借雷根观点,强调动物作为“生活主体”有偏好与自主性,具备固有价值,应获尊重。
③关系性伦理角度:从关怀伦理学出发,指出尊严是关系性概念,不应因动物缺乏某些能力否定其尊严,人类作为道德行动者需扩展关怀范围;结合马里诺观点,提出尊重动物尊严也是维护人类自身尊严,进一步支撑动物拥有尊严的观点。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①怜悯心是尊重动物尊严的情感基础。卢梭提出怜悯心使人感知他人痛苦,本文也指出动物具备感受能力,能感知痛苦,人类的怜悯心会促使自身关注动物的痛苦处境,进而考虑其感受、尊重其尊严。
②尊重动物尊严是怜悯心的延伸。本文认为应普遍扩展关怀范围,尊重无直接关系的个体(包括动物),这正是将对“人”的怜悯,延伸到对有感受力的动物的关怀,是怜悯心覆盖更多生命的体现。
③二者互补。怜悯心侧重情感共鸣,驱动人关注动物痛苦;本文的尊严理论(如基于繁兴、脆弱性)则明确道德义务,二者结合,既凭情感触动,又以道德规范约束,共同支撑对动物尊严的尊重。
6.C 7.A 8.①热爱教育事业。对乡里、城里的开会等教育活动重视;每年亲自去新华书店购书。 ②豁达乐观。穿着雨靴进城买书,城里人的目光,他毫不介意。 ③温暖亲切。帮青年教师捎回雨靴,带大家吃馄饨。 ④质朴淳厚。穿着歪斜的老皮鞋、旧雨靴和两种不同颜色织的毛衣。 9.①文本一将雨靴比作哨兵,守卫校长的梦乡,象征着校长一心守护农村教育的初心;雨靴与河风、摇船一起营造出静谧和谐的氛围,表达了“我”对老校长的敬佩之情。②文本二中百合花象征新媳妇的纯真、善良,象征了小战士的淳朴、真诚和高尚;作者借以赞美美好的人性以及纯洁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意在象征乡村生活”有误,更重要的是刻画校长的形象。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刻画了‘我’对穿雨靴的坦然心理”有误,从“我躲到校长他们中间走”可以看出我穿雨靴的尴尬心理。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热爱教育事业。结合“不过他到乡里开会到城里办事还是穿上了他的宝贝西装,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可知,对乡里、城里的开会等教育活动重视;结合“每年开学前校长和我们都要乘船到城里新华书店一趟”可知,每年亲自去新华书店购书。
②豁达乐观。结合“校长和其他同事并没意识到这些,他们旁若无人地走着回去的路上”“回去的路上,校长首先把那双在水泥马路上叫了一天的雨靴脱下来,然后就躺到了我们刚从新华书店买回来的书捆上”可知,穿着雨靴进城买书,城里人的目光,他毫不介意。
③温暖亲切。结合“我托穿雨靴的校长到乡供销社买回了一双雨靴”“我们在城里往船上搬书,搬完书后一起去一家馄饨店吃馄饨——校长说这是城里最好吃的馄饨”可知,帮青年教师捎回雨靴,带大家吃馄饨。 ④质朴淳厚。结合“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已经歪斜了”“穿上西装的他偏偏又蹬上了一双中帮雨靴,这就更加不伦不类了”“校长还脱掉了西装,露出两种不同颜色织的毛衣”可知,穿着歪斜的老皮鞋、旧雨靴和两种不同颜色织的毛衣。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物象作用的能力。
①文本一“他的旧雨靴,一前一后地站着,像哨兵一样守卫着他的梦乡”将雨靴比作哨兵,守卫校长的梦乡,旧雨靴代表了校长的形象,校长穿着它为教育事业奔忙,象征着校长一心守护农村教育的初心;结合“河上的风吹过来,吹得我们双脚那么舒坦,校长一会儿就在新书捆上睡着了。摇船的节奏好像在催眠,他还发出了呼噜声”可知,穿着旧雨靴的校长在河风吹拂下,在摇船呼噜声中睡着了,雨靴与河风、摇船一起营造出静谧和谐的氛围,表达了“我”对老校长的敬佩之情。
②文本二中,新媳妇在通讯员牺牲后献出被子,盖在通讯员的身上,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格美。所以,百合花象征新媳妇的纯真、善良。“借被”情节中,可看出通讯员的憨,不善言辞,更主要的是由于在革命队伍里受到党的教育和战斗生活的锻炼,他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革命责任感。在取得总攻胜利的前夕,通讯员为了保护担架队员英勇捐躯,表现了他对革命和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的崇高精神。百合花象征了小战士的淳朴、真诚和高尚。百合花喻指纯洁高尚美好的军民之情,作者借百合花赞美美好的人性以及纯洁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10.CEH 11.C 12.C 13.(1)过了五年楚平王死了,他的儿子轸即位,这就是楚昭王。
(2)伍子胥劝谏说:“勾践现在吃饭不吃两个菜肴,吊唁死去的百姓,慰问病人,这是想(将)要用到老百姓的缘故啊!” 14.观点:申包胥认为伍子胥的复仇行为太过分了。
理由:①伍子胥曾经是楚平王的臣子,曾经侍奉过楚平王。②伍子胥鞭打死人,违背天理。
【导语】这篇《伍子胥列传》节选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的历史图景。文章以伍子胥复仇为主线,通过“鞭尸三百”等细节刻画其刚烈性格,同时揭示了吴楚越三国间的权力博弈。文本叙事紧凑,既有宫廷阴谋(费无忌谗言)、刺客政治(专诸刺僚),又有战略对决(吴楚之战)。人物塑造鲜明,语言简洁有力,对话极具戏剧张力。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一定要在我的墓上种上梓树,让它长成之后可以做成器具,还要挖出我的眼睛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之上,来观看越国的军队攻入并灭掉吴国。
“树” 作谓语,“吾墓上”“以梓”作后置状语,应在C处断开;
“可以为器”前省略主语“之”,“(之)可以为器”整句作“令”的宾语,其后E处应断开;
“吴东门之上” 是 “悬” 的状语,中间不断开,且“以观越寇之入灭吴”是“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的目的,所以应在H处断开。
故选CEH。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人质/资质,禀性。句意:用父亲作人质。/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
C.“文中用干支纪年”错误。从原文“五年而楚平王卒,子轸立,是为昭王”“四年,吴伐楚”“六年,楚昭王使公子囊瓦将兵伐吴”“九年,悉兴师与唐、蔡伐楚”等表述来看,这里的“五年”“四年”“六年”“九年”等都是以王公即位年次来纪年,“己卯”在文中是用干支来纪日的。
D.正确。用/认为。句意:你用这把剑自杀吧。/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夫差打败了越国,在勾践亲自来吴国请和时,伍子胥就……”错误。根据原文“越王勾践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可知勾践是派文种来吴国请和的,并且伍子胥认为“越国会成为吴国大患”发生在“其后五年,吴王兴师北伐齐”时,不是在文种来请和时。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卒”,死;“立”,即位;“是为”,这就是。
(2)“强谏”,竭力劝谏;“重味”,两种菜肴;“吊”,吊唁;“问疾”,慰问病人。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观点:“子之报仇,其以甚乎”表明,申包胥认为伍子胥的复仇行为太过分了。
理由:①伍子胥曾是楚平王的臣子(“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臣子不应侮辱君主。②鞭尸行为违背人伦(“僇死人”),是“无天道之极”的表现。
参考译文:
伍子胥是楚国人,名叫员。他的父亲叫伍奢,哥哥叫伍尚。楚平王有太子叫建,楚平王派伍奢做太子的太傅,费无忌做太子的少傅。费无忌不忠于太子建,日日夜夜在平王面前说太子的坏话。平王囚禁了伍奢,用父亲作人质,骗着召他的两个儿子。伍子胥于是逃走了,楚国便把伍奢和伍尚一起杀了。伍子胥到了吴国,吴王僚刚刚执政,公子光做将军。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有在国内夺取王位的心意,想杀掉吴王僚而自立为王,于是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过了五年,楚平王死了,他的儿子轸即位,这就是楚昭王。吴王僚趁着楚国办丧事,派两位公子率兵去袭击楚国。吴国国内空虚,公子光就命令专诸暗杀了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庐。阖庐做了吴王,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就召回伍员让他担任行人的官职,和他一起谋划国家大事。阖庐四年,吴国攻打楚国,夺取了六地和灊地。阖庐六年,楚昭王派公子囊瓦率兵攻打吴国,吴国派伍员迎战,在豫章大败楚军。阖庐九年,吴国出动全部军队,联合唐国、蔡国一起攻打楚国,和楚军在汉水两岸列阵对峙。吴国的军队乘胜前进,经过五次大战,就打到了郢都。己卯这一天,楚昭王出逃。当初,伍员和申包胥是好朋友,伍员出逃的时候,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灭亡楚国。”等到吴国的军队进入郢都,伍子胥到处寻找楚昭王。没有找到,就挖掘楚平王的坟墓,拖出他的尸体,鞭打了三百下,这才罢休。申包胥逃到山中,派人对伍子胥说:“你报仇的手段,也太过分了吧!你从前是平王的臣子,亲自称臣侍奉过他,如今竟然侮辱死人,这难道不是不讲天理到了极点了吗!”伍子胥说:“替我向申包胥道歉吧,就说我因为年纪大了,而报仇心切,就像眼看要日落西山,而路途还很遥远,所以我才做出这种倒行逆施的事情来。”此后过了五年,吴国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带兵迎战,在姑苏打败了吴军,击伤了阖庐的脚趾,吴军退却,阖庐创伤发作,快要死的时候,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夫差回答说:“不敢忘记。”当天晚上,阖庐就死了。夫差即位做了吴王,任用伯嚭做太宰。两年后,吴国攻打越国,在夫湫打败了越军。越王勾践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嚭,请求讲和,愿意交出国家大权,和妻子一起给吴王去当奴婢。吴王打算答应越国的请求。伍子胥规劝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够吃苦耐劳。现在大王不消灭他,以后一定要后悔的。”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话,而采纳了太宰嚭的意见,和越国讲和了。此后又过了五年,吴王出动军队,向北攻打齐国。伍子胥劝谏说:“勾践现在吃饭不吃两个菜肴,吊唁死去的百姓,慰问病人,这是想(将)要用到老百姓的缘故啊!这个人不死,必定成为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了越国,就好像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而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于攻打齐国,这不是很荒谬的吗!”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攻打齐国,大败齐军,从此吴王便更加不听从伍子胥的计谋了。吴国的太宰嚭和伍子胥早就有了矛盾,于是进谗言说:“伍子胥为人强硬凶暴,缺少恩德,多疑而狠毒,他对大王的怨恨不满恐怕早晚要成为大祸害的。”吴王说:“即使没有你这番话,我也早就在怀疑他了。”就派使者赐给伍子胥一把属镂宝剑,说:“你用这把剑自杀吧。”伍子胥仰天长叹道:“唉!奸臣伯嚭在作乱了,大王反而来杀我。”便告诉他的门客说:“一定要把我的坟墓上种上梓树,让它长大可以做棺材。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来观看越寇的进入和消灭吴国啊。”于是自刎而死。
15.D 16.①相同之处:两诗都通过选取顾不上吃早饭的场景来突出农事活动的紧张。
②不同之处:《春日耕者》选取的场景单一,只选取了顾不上吃早饭的场景来突出农事活动的紧张;《插秧歌》除此之外,还选取农夫一家不等雨停而冒雨插秧的场景来突出农事活动的紧张。
【导语】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春天农田的景象,通过对农民艰辛劳作的描写,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和敬意。诗中还融入了对政令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农民实际需求和困境的关注。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应该选在全年风雨时才合适”错误。尾联说的是纷纭多样的政令是无补于农事的,还是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诗人通过议论表达对政令混乱无益的批评,并不是建议政府发布政令时应选在特定天气。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①相同之处:由杨诗“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苏诗“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可知,两首诗都写了忙于春耕的农民连送来的早饭都顾不上吃,以此来突出农事活动的繁忙紧张。
②不同之处:《春日耕者》中由“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可知,苏诗选取的场景比较单一,只选农夫努力插秧,顾不得吃早饭的场景,从而突出农事活动的繁忙。而《插秧歌》中除了写农民顾不上吃早饭,还写了“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选取农夫一家冒雨插秧的场景,大家各有所司,不敢稍有懈怠,突出农事活动的紧张。
17.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己、遏、暖、喧、浣、莲。
18.①想必每一个运动健身、减肥养生的人对这几种“超级食物”的名字都不陌生。(或者修改为:想必这几种“超级食物”的名字对每一个运动健身、减肥养生的人来说都不陌生。)
②羽衣甘蓝等“超级食物”受到追捧,藏着人们真实的生活态度和对健康生活的渴望。 19.C 20.A 21.含义:消费可以调节生活。
效果:使用比喻修辞,表达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22.①“超级食物”是神话还是科学?
②揭秘超级食物真相,科学呵护身体健康。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句,“想必这几种‘超级食物’的名字对每一个运动健身、减肥养生的人都不陌生”主客颠倒。正常的逻辑是“人对事物熟悉”,而原句表达成了“事物对人熟悉”,可改为:想必每一个运动健身、减肥养生的人对这几种‘超级食物’的名字都不陌生;或者添加“来说”,可改为:“想必这几种‘超级食物’的名字对每一个运动健身、减肥养生的人来说都不陌生”。
②句,“羽衣甘蓝等‘超级食物’受到追捧,藏着人们真实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生活的渴望”中,“健康生活的渴望”成分残缺,按照语言习惯,应该添加介词“对”,即“对健康生活的渴望”,可改为:羽衣甘蓝等“超级食物”受到追捧,藏着人们真实的生活态度和对健康生活的渴望。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从文段可知,“超级食物”走红这一现象,既与人们健康意识相关,也和消费观的变化有关。前文提到年轻人对食物追求转向“防病”“养生”,说明大众健康意识觉醒;同时,这些贴上“有机”“进口”标签的食材填补了人们心理空缺,且“超级食物”仿佛成为“自律”代名词,体现出消费观的变化。因此此处填入的句子要能合理衔接上下文,还要准确概括“超级食物”走红的原因,且要体现出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A.“也”表示并列关系,没有突出两者之间的主次或递进关系,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文段中“超级食物”走红更侧重于消费观变化这一潜在逻辑,所以不合适。
B.同样是用“也”表并列,没有体现出两者的逻辑层次,不能精准地衔接上下文,所以不合适。
C.“更”表示递进关系,强调了“超级食物”走红更重要的原因是当代消费观的变化。结合前文“超级食物”被赋予各种光环,成为一种消费潮流,以及后文提到偶尔消费“超级食物”是生活调节等内容,说明消费观的变化在“超级食物”走红中起到了更关键的作用,所以此句逻辑合理,衔接恰当。
D.递进关系强调的重点与文段不符,文段重点强调的是消费观变化对“超级食物”走红的影响,而不是健康意识觉醒,所以不合适。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根据原文“羽衣甘蓝、红菜头、奇亚籽”等内容可知,这些“超级食物”颜色多样,“能量碗”中放置着各种不同颜色的“超级食物”,所以此处应体现颜色丰富多样的意思。
A.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能量碗”里一般会有多种颜色的食材,用“五彩缤纷”能形象地描绘出“能量碗”食材丰富、色彩多样的特点。
B.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斑斓绚丽,多用来形容色彩杂乱的事物,通常带有一种不规整、杂乱的感觉,不太适合形容精心搭配的“能量碗”。
C.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主要用于形容花卉,不能用于形容食物。
D.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一般用于形容精彩的场面、活动等,不用于形容食物的外观。
故选A。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含义:“消费可以给生活加点糖”这句话中,“消费”指的是购买像“超级食物”这类产品的行为。“给生活加点糖”意味着这种消费行为能为生活增添乐趣和色彩。在人们追求健康生活但又面临规律饮食不易的情况下,偶尔消费“超级食物”,比如一杯富含红菜头的“美颜瓶”、一盘“五彩缤纷”的“能量碗”,可以作为生活的一种调节,带来一些乐趣,就像给平淡的生活加上了甜蜜的糖一样。
表达效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消费“超级食物”带来的积极影响比作“给生活加点糖”,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这种消费行为对生活的积极意义,增强了句子的感染力和趣味性。
22.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
首先明确题目核心。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为“超级食物真的超级吗”专题讲座拟写宣传语,且宣传语需控制在20字以内。
然后分析材料要点。
材料介绍了羽衣甘蓝、红菜头、奇亚籽等“超级食物”受运动健身、减肥养生人群追捧,它们被贴上“有机”“进口”标签,仿佛成为“自律”代名词。
从营养学角度,“超级食物”有一定营养成分,但并非“吃一口就排毒”“喝一杯就能瘦”。
强调真正的健康需按时按量摄入各类营养,“吃得干净”,不过消费“超级食物”可作为生活调节。
其次确定宣传语方向。
宣传语要体现对“超级食物”是否“超级”的探讨,吸引听众关注讲座以了解真相。可以从质疑“超级食物”的“超级”属性,或者引发大家思考其与健康关系的角度入手。
最后组织语言并控制字数。
根据以上要点,用简洁且有吸引力的语言组织宣传语,确保不超过20字。
23.例文:
以科技为舟,载历史之魂破浪前行
当AI修复的抗战影像让士兵面容重焕清晰,当全息投影让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穿越”讲述苦难,当沉浸式游戏还原平型关大捷的激烈——科技正为80年前的历史记忆寻找新栖居地。亲历者老去让“活态记忆”面临断层,但科技并非篡改记忆,而是注入传承活力。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技术革新中守住历史真实,以不变的责任让民族集体记忆在数字时代永不褪色。
科技为历史记忆搭建跨越时空的桥梁,让沉睡史料焕发出触手可及的生命力。过去,历史传承多依赖文字与口述,年轻人对战争的认知常停留在教科书的冰冷数字与抽象描述中。而今,B站UP主“大谷Spitzer”用AI修复《一寸河山一寸血》,既为黑白影像上色,又以算法还原战场声音,让观众仿若置身1937年淞沪战场,真切感受战士“宁为玉碎”的抗争精神;故宫博物院“数字多宝阁”通过三维扫描,还原抗战南迁文物,观众指尖滑动便能看清文物上的战火裂痕,这些裂痕成为历史与当下对话的鲜活见证。倘若没有这些技术,承载民族创伤与荣耀的记忆,或许会在时光中模糊,难与年轻一代产生情感共鸣。
但科技是把双刃剑,能为历史记忆插上翅膀,也可能因过度娱乐化或主观篡改让记忆偏离真实。近年部分网络平台的“抗战游戏”,将严肃历史简化为“打怪升级”,甚至调侃英雄烈士,看似“创新”实则亵渎民族记忆。而纪录片《二十二》团队用4K技术记录“慰安妇”幸存者故事时,坚守“真实高于一切”,不刻意煽情、不过度修饰,仅客观呈现老人生活与口述,这份对真实的敬畏赢得年轻观众认可,许多00后观影后自发参与历史纪念馆志愿讲解。这不禁引人反思:科技终究是服务历史传承的工具,脱离对真实的坚守,再先进的技术也只是无源之水,甚至会消解历史严肃性。
无论科技如何改变记忆存储方式,捍卫真实、传承历史的责任,始终是中国人的精神基因。敦煌研究院年轻学者用数字技术修复莫高窟壁画,不仅守护古代文明,更传承“以文化自信抵御侵略”的抗战精神;海外华人学者吴振洲历时十年,用大数据整理海外抗战史料,建立“全球抗战文献数据库”,让被忽视的历史细节重见天日。从亲历者口述,到学者整理,再到年轻人数字创新,每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历史记忆注入活力。若失去这份担当,即便有先进科技,也无法阻止历史记忆流失,更难让年轻一代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节点,我们更需思考如何让历史记忆在科技时代焕发光彩。科技不是历史传承的终点,而是新起点。它让我们以更丰富的方式触碰历史,也要求我们以更坚定的态度守护真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