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保定市第二十六中学八年级物理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中国古代测量长度通常以人的身体为标准,如“舒肘为寻”指的是成年人伸展两臂的长度为“一寻”。你认为“一寻”的长度约是( )A.1.7mm B.1.7cm C.1.7dm D.1.7m2.下列实例中能说明分子是在不停运动的是( )A.秋天树叶纷纷落下 B.煮饭时米粒在水中翻滚C.扫地时尘土飞扬 D.炒菜时满屋闻到菜香味3.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A.船 B.山 C.河岸 D.岸边树木4.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共用了一个小时时间,前20分钟内的平均速度是,后40分钟内的速度是,则该汽车在这1小时内的平均速度是A. B. C. D.5.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时,两车相距约20米B.甲车做速度大小为10m/s的匀速运动C.出发后甲车始终在乙车后面D.通过60米路程,两车相差2秒6.下列对常见现象的能量转化分析,不正确的是( )A.摩擦生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B.太阳能发电——太阳能转化为电能C.电风扇工作——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D.蓄电池充电——电能转化为化学能7.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D.“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8.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发射成功。航天员在舱外作业时无法面对面交谈,其原因是( )A.太空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太小 B.太空中航天员的声带不能发声C.太空中航天员发出声音的音调太低 D.太空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9.根据下图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Hz的声音B.人能听到狗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C.蝙蝠可以获取地震时的次声波信息D.频率为10Hz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10.我们听不到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的声音,而能听到蜜蜂飞行时翅膀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们翅膀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 )A.频率不同 B.振幅不同 C.音色不同 D.响度不同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12.UTG是一种超薄柔性玻璃,用于制造折叠屏手机屏幕,目前国内已经研制出的超薄柔性玻璃,最薄厚度仅为30微米,该厚度合___________m。13.小华用塑料卷尺测一张桌子的长度,他不怕麻烦测了五次,这是为了_______;五次测量记录分别是:75.1 cm、75.2 cm、75.1 cm、77.2 cm、75.3 cm,但以上测量记录有一次记错了,剔除错误数据后,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__________cm。14.我国航天、潜水、5G、机器人等科技举世瞩目。2025年春晚节目《秧BOT》中,机器人手上转动的手绢丢到空中仍然转动,是因为手绢具有_____;如图,节目结束时,机器人由演员推着下去,以演员推机器人的手为参照物,机器人的肩膀是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以_____为参照物,机器人是运动的。15.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体育课上,小强、小华和小明进行100m跑步比赛:姓名 小强 小华 小明成绩 12.5s 13s 13.1s三位同学跑步的成绩如表所示,则全程平均速度最大的是______同学,为______。三、实验题:(16题、18题每空1分,17题每空2分,共19分)16.小梦买了一种叫“吹泡泡”的玩具,发现有时能吹出泡泡,有时又吹不出泡泡,爱动脑筋的她产生了一个疑问:泡泡的产生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她提出了以下猜想:①泡泡的产生可能与吹泡泡用的管子粗细有关;②泡泡的产生可能与泡泡液的浓度有关。(1)为了验证猜想①,小梦应该控制___________相同,实验测量的结果如下表所示,由实验数据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液体 泡泡液管子直径/cm 3 5 10 20 50泡泡产生的情况 容易 较易 较难 难 不产生(2)小梦选用相同直径的管子去探究泡泡的产生与泡泡液的浓度的关系,发现当泡泡液的浓度约为6%时最容易产生泡泡,说明生成泡泡液的浓度__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影响泡泡的产生;(3)结合生活实际,你认为影响泡泡产生的因素还有___________。(写出一条)17.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_____。(2)实验时,应该适当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这么做的目的是便于测量_____。(3)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AC段时间,则BC段的平均速度_____。(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18.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用细线悬吊的乒乓球慢慢移近并接触发声的音叉,会看到乒乓球不断被弹开,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产生的。我们如果用更大的力敲击音叉,此时将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更远,说明声音的响度与_____有关;(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将乒乓球弹开,这个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如果把图乙实验移到月球上进行,敲击右边的音叉,挂在左边音叉旁边的乒乓球_____(选填“会”或“不会”)弹起,说明真空_____传声(选填“能”或“不能”);(3)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将实验现象放大,这种实验方法是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四、计算题:(19题5分,20题6分,共11分)19.一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后,司机刚好听到笛声的回声,(当时气温:15℃)(1)求:声音传播路程是多少?(2)求:汽车行驶的速度?20.高铁改变了人们的出行速度,下表是从西安北站开往北京西的G652次高铁列车运行时刻表,问:站名 西安北 郑州东 石家庄 北京西G652 到站时间 - 09:52 11:20 12:52发车时间 07:52 09:55 11:22 -里程 - 524 936 1216(1)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结果保留整数)(2)列车从西安北到郑州东和石家庄到北京西哪一段运行得快?(3)次高铁列车车身长200m,在行驶途中以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1000m的隧道,列车全部通过隧道的时间是多少?2025年09月29日xx学校初中物理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中国古代测量长度通常以人的身体为标准,如“舒肘为寻”指的是成年人伸展两臂的长度为“一寻”。你认为“一寻”的长度约是( )A.1.7mm B.1.7cmC.1.7dm D.1.7m1.答案:D解析:成年人伸展两臂的长度与身高相近,现代成年人身高一般在1.5米至1.9米之间,结合选项,“一寻”的长度约为1.7米,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2.下列实例中能说明分子是在不停运动的是( )A.秋天树叶纷纷落下 B.煮饭时米粒在水中翻滚C.扫地时尘土飞扬 D.炒菜时满屋闻到菜香味2.答案:D解析: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作为机械运动,而分子的运动是用肉眼看不到的。ABC.秋天树叶纷纷落下、煮饭时米粒在水中翻滚、扫地时尘土飞扬,属于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机械运动,故ABC不符合题意。D.炒菜时,满屋闻到菜香味,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符合题意。故选D。3.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A.船 B.山 C.河岸 D.岸边树木3.答案:A解析:A.以船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且船向前行,以船为参照物,山在"后退".故A符合题意;B.若以山本身为参照物,那它只能是静止的,而且一般是不能选研究对象为参照物。故B不符合题意;C.以河岸为参照物,山与河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山是不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D.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山与岸边的树的位置没有发生了变化,山是不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4.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共用了一个小时时间,前20分钟内的平均速度是,后40分钟内的速度是,则该汽车在这1小时内的平均速度是A. B. C. D.4.答案:D解析:前20分钟内的路程后40分钟内的路程该汽车在这1小时内的平均速度故选D。5.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时,两车相距约20米B.甲车做速度大小为10m/s的匀速运动C.出发后甲车始终在乙车后面D.通过60米路程,两车相差2秒5.答案:B解析:ABC.根据图像信息可知,甲乙两车均做匀速运动,行驶路程80m,甲乙两车分别用时8s和12s,分别求出两车速度,出发后甲车始终在乙车前面;时,两车相距约故AC错误,B正确;D.通过60米路程,两车相差时间为,故D错误。故选B。6.下列对常见现象的能量转化分析,不正确的是( )A.摩擦生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B.太阳能发电——太阳能转化为电能C.电风扇工作——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D.蓄电池充电——电能转化为化学能6.答案:A解析:A.摩擦生热是通过克服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而不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A错误,符合题意;B.太阳能发电是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电风扇工作时,电动机通过电流做功,将输入的电能转化为电风扇叶片转动的机械能,从而产生风,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蓄电池充电时,是将外部提供的电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蓄电池内部的化学能储存起来,故D正确,符合题意。故选A。7.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D.“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7.答案:D解析:A.“鱼洗”发出的声音靠盆中水和空气传入人耳,故A错误;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鱼洗”发出嗡嗡声是由盆和水共同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传播声音的介质不变,不能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众多“鱼洗”声汇集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D.“鱼洗”的振动使得“水花四溅”,这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D正确。故选D。8.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发射成功。航天员在舱外作业时无法面对面交谈,其原因是( )A.太空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太小 B.太空中航天员的声带不能发声C.太空中航天员发出声音的音调太低 D.太空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8.答案:D解析:A.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等有关,在太空中因为是真空,声音无法传播,而不是传播速度大小的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B.太空中宇航员的声带是可以发声的,声带振动就能产生声音,故B不符合题意;C.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与在太空中能否交谈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太空是真空环境,没有传声的介质,所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宇航员无法面对面交谈,故D符合题意。故选D。9.根据下图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Hz的声音B.人能听到狗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C.蝙蝠可以获取地震时的次声波信息D.频率为10Hz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9.答案:B解析:A.由图可知,蝙蝠的发声范围为,不能发出400Hz的声音,故A错误;B.由图可知,狗发声范围为,而人的听力范围为,所以人可以听到狗发出的声音,故B正确;C.由图可知,蝙蝠的听力范围为,而地震属于<20Hz的次声,所以蝙蝠不能获取地震时的声音,故C错误;D.人的听力范围为,所以10Hz的声音人是不可能听到的,故D错误。10.我们听不到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的声音,而能听到蜜蜂飞行时翅膀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们翅膀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 )A.频率不同 B.振幅不同 C.音色不同 D.响度不同10.答案:A解析:我们听不到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的声音,是因为蝴蝶发声的频率不在人的听觉感知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内.而能听到蜜蜂飞行时翅膀发出声音,是因为蜜蜂发声的频率在人的听觉感知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内.二、填空题1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11.答案:1mm;2.86cm解析:由图可知,该刻度尺一大格是1cm,一大格中有10小格,故分度值是1mm。物体的边缘和刻度尺的"3"对齐,因此,"3"就相当于刻度尺的"0"刻度,因此,所测物体长度为2.86cm(因为最后一位是估读值,所以在结果之间都正确)。12.UTG是一种超薄柔性玻璃,用于制造折叠屏手机屏幕,目前国内已经研制出的超薄柔性玻璃,最薄厚度仅为30微米,该厚度合___________m。12.答案:解析:根据长度换算关系可知,则13.小华用塑料卷尺测一张桌子的长度,他不怕麻烦测了五次,这是为了_______;五次测量记录分别是:75.1 cm、75.2 cm、75.1 cm、77.2 cm、75.3 cm,但以上测量记录有一次记错了,剔除错误数据后,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__________cm。13.答案:减小误差;75.2解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所以用塑料卷尺测了五次,是为了减小误差;77.2cm与其它四个测量结果比较,差别最大,所以此数值是错误的,应该舍去;物体的长度为。14.我国航天、潜水、5G、机器人等科技举世瞩目。2025年春晚节目《秧BOT》中,机器人手上转动的手绢丢到空中仍然转动,是因为手绢具有_____;如图,节目结束时,机器人由演员推着下去,以演员推机器人的手为参照物,机器人的肩膀是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以_____为参照物,机器人是运动的。14.答案:惯性;静止;大地解析:当机器人将手绢丢到空中时,手绢由于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转动状态,所以手绢丢到空中仍然转动。节目结束时,机器人由演员推着下去,以演员推机器人的手为参照物,机器人的肩膀相对于演员推机器人的手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机器人的肩膀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机器人在演员的推动下,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机器人是运动的。15.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体育课上,小强、小华和小明进行100m跑步比赛:姓名 小强 小华 小明成绩 12.5s 13s 13.1s三位同学跑步的成绩如表所示,则全程平均速度最大的是______同学,为______。15.答案:小强;8解析:据可知,在路程相等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大。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小强用时最短,故全程平均速度最大的是小强同学。小强的平均速度三、实验题16.小梦买了一种叫“吹泡泡”的玩具,发现有时能吹出泡泡,有时又吹不出泡泡,爱动脑筋的她产生了一个疑问:泡泡的产生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她提出了以下猜想:①泡泡的产生可能与吹泡泡用的管子粗细有关;②泡泡的产生可能与泡泡液的浓度有关。(1)为了验证猜想①,小梦应该控制___________相同,实验测量的结果如下表所示,由实验数据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液体 泡泡液管子直径/cm 3 5 10 20 50泡泡产生的情况 容易 较易 较难 难 不产生(2)小梦选用相同直径的管子去探究泡泡的产生与泡泡液的浓度的关系,发现当泡泡液的浓度约为6%时最容易产生泡泡,说明生成泡泡液的浓度__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影响泡泡的产生;(3)结合生活实际,你认为影响泡泡产生的因素还有___________。(写出一条)16.答案:(1)泡泡液的浓度;相同条件下,管子直径越大,越难产生泡泡(2)会(3)泡泡液的种类(吹泡泡的速度)解析:(1)根据题意知道,泡泡的产生可能与管的直径、液体的浓度有关,所以研究泡泡的产生是否与管的直径有关时,由控制变量法知道,应保证泡泡液的浓度不变。由表格数据知道,管的直径越来越大,泡泡的产生越来越难。故得出结论:相同条件下,管子直径越大,越难产生泡泡。(2)根据小梦的实验知道,泡泡液的浓度不同,产生泡泡的难易程度不同,约为6%时最容易产生泡泡,由此说明泡泡液的浓度会影响泡泡的产生。(3)泡泡的产生可能与管的直径、液体的浓度、液体的种类、用力的大小、液体的温度、蘸液体的多少等多个因素有关。17.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_____。(2)实验时,应该适当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这么做的目的是便于测量_____。(3)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AC段时间,则BC段的平均速度_____。(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17.答案:(1)(2)减小;时间(3)0.5(4)错误解析:(1)本实验通过测量物体运动路程与运动时间之比,来间接测量平均速度,所以实验原理是。(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少,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应适当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3)小车通过BC段的时间为由图可知,BC段的距离,则BC段的平均速度为(4)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所测的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该做法是错误的。18.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用细线悬吊的乒乓球慢慢移近并接触发声的音叉,会看到乒乓球不断被弹开,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产生的。我们如果用更大的力敲击音叉,此时将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更远,说明声音的响度与_____有关;(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将乒乓球弹开,这个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如果把图乙实验移到月球上进行,敲击右边的音叉,挂在左边音叉旁边的乒乓球_____(选填“会”或“不会”)弹起,说明真空_____传声(选填“能”或“不能”);(3)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将实验现象放大,这种实验方法是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18.答案:(1)振动;振幅(2)不会;不能(3)转换法解析:(1)将细线悬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以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音叉振动的同时发声,该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敲击音叉的力增大时,音叉会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到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更大,说明了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将乒乓球弹起,说明是右边音叉的振动引起了左边音叉的振动,而它们之间的介质是空气,所以这个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月球是真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如果在月球上进行图乙实验,敲击右边的音叉,挂在左边音叉旁边的乒乓球不会弹起,说明真空不能传声。(3)两次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乒乓球的振动而得知音叉的振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四、计算题19.一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后,司机刚好听到笛声的回声,(当时气温:15℃)(1)求:声音传播路程是多少?(2)求:汽车行驶的速度?19.答案:(1)1700m(2)20m/s解析:(1)声音传播路程(2)当气温为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声音传播的时间汽车行驶100m的时间与声音传播的时间相同,,汽车行驶的速度20.高铁改变了人们的出行速度,下表是从西安北站开往北京西的G652次高铁列车运行时刻表,问:站名 西安北 郑州东 石家庄 北京西G652 到站时间 - 09:52 11:20 12:52发车时间 07:52 09:55 11:22 -里程 - 524 936 1216(1)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结果保留整数)(2)列车从西安北到郑州东和石家庄到北京西哪一段运行得快?(3)次高铁列车车身长200m,在行驶途中以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1000m的隧道,列车全部通过隧道的时间是多少?20.答案:(1)(2)列车从西安北到郑州东的速度快(3)40s解析:(1)列车全程的运行时间为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列车从西安北到郑州东的时间为路程为列车从西安北到郑州东的速度是列车从石家庄到北京西的时间为路程是列车从石家庄到北京西的速度即,则列车从西安北到郑州东的速度快。(3)列车的速度为列车全部通过隧道的路程是则列车全部通过隧道的时间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6中八年级物理月考试卷.docx 26中八年级物理试卷 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