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育才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测试(一)物理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育才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测试(一)物理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重庆市育才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阶段测试(一)
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是一物体的x-t图像,则该物体在6s内的位移是(  )
A.0 B.6 m
C.10 m D.12 m
2.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5s末的速度为10m/s,则(  )
A.第6s初的速度是12m/s B.第5s内的平均速度9m/s
C.前5s内的位移是50m D.第5s内的位移是10m
3.2022年十一国庆长假期间,张家界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又迎来了一大批游客。小明早上9:30乘坐索道,天门山的索道全长7454米,高度差1277米,共有轿厢98个,单程运行时间约30分钟,10:00到达目的地。沿途风景极其壮观,惊险刺激。对于乘坐索道缆车正在观光的某游客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7454米”指的是位移
B.9:30和10:00指的是时间
C.“30分钟”指的是时刻
D.以自己为参考系,看到前面的山迎面而来
4.图示为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x-t图象。其中t2=2t1,x1=2x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0~t2内,质点的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B.在0~t2内,质点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C.在0~t1内,质点速度方向与在t1~t2内质点速度方向相反
D.在0~t1内,质点速度大小是在t1~t2内质点速度大小的2倍
5.如图所示,在位移—时间图()和速度—时间图像()中,1、2、3、4四条线分别代表物体1、2、3、4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1沿正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物体2在内先加速后减速运动
C.内,物体3的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反
D.内物体4的平均速度大于
6.如图所示,在一个桌面上方有三个金属小球a、b、c,离桌面高度分别为h1∶h2∶h3=3∶2∶1。若先后顺序次释放a、b、c,三球刚好同时落到桌面上,不计空气阻力,则(  )
A.三者到达桌面时的速度大小之比是3∶2∶1
B.三者运动时间之比为3∶2∶1
C.b与a开始下落的时间差小于c与b开始下落的时间差
D.b与a开始下落的时间差等于c与b开始下落的时间差
7.一辆汽车以速度v0在平直的路面上行驶,某时刻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一警示牌,于是他立即刹车。汽车刹车后第1s内的位移大小为24m,第4s内的位移大小为1m,若将汽车刹车后的运动看作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忽略司机的反应时间和制动系统的响应时间,则(  )
A. B. C. D.
二、多选题
8.高层建筑室外玻璃清洗风险较大,工人身上都绑有安全带,安全带上有救生缓降器。工人从高处通过缓降器返回地面全过程的图像如图所示,时刻工人的速度达到最大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时间内工人的平均速度大于 B.时间内工人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运动
C.时刻工人的加速度为零 D.时间内工人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
9.雨滴从高空由静止开始下落,由于空气阻力作用,其加速度逐渐减小,直到变为零(整个过程其加速度方向不变),在此过程中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
A.速度一直保持不变
B.速度不断增大,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
C.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小
D.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小
10.甲、乙两车在一条宽敞的直道上行驶,它们运动的位移x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乙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10s时刻图线与t轴相切,对于两车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的运动方向相同 B.乙车的加速度大小为1.2m/s2
C.乙车在前5s内运动的位移大小为40m D.在7.5s时甲乙两车速度大小相等
三、实验题
11.在利用光电门测量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实验中,把铁皮加工成如图甲所示的“工字型器件”,该器件由一条形铁片,与宽度均为L的挡光片1与挡光片2(L足够小)组成,两挡光片的前沿距离为h,将器件由高处从静止释放,测得两挡光片的挡光时间分别为,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1)为使测量的速度值更接近挡光片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应选用更 (填“宽”或“窄”)的挡光片。
(2)挡光片1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为 (用题中所给符号表示)。
(3)实验所测得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为 (用题中所给符号表示)。
12.用如图甲的装置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已知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Hz。
(1)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A.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
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夹板上,让纸带穿过限位孔。
C.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重锤。
D.扶着重锤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重锤与纸带相连。
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填写字母)。
(2)图乙中标记的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限为0.1s,则每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 个点未画出。
(3)计数点C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为 m/s(本小题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4)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计算重锤的加速度大小g= m/s2(本小题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四、解答题
13.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途中依次经过相距24m的A、B两点所用时间为2s,汽车经过B点时的速度为14m/s。求:
(1)汽车经过A点时的速度大小;
(2)A点与出发点的距离。
14.航空母舰的舰载机需要在航母上起飞和降落,但因为航母跑道长度有限,舰载机在航母上降落时需要阻拦索使飞机迅速停下来。若某次飞机着舰时的速度为,着舰后即开始做加速度大小为6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1s后飞机钩住阻拦索,再经过2s停下来。若将后一段运动也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求:
(1)后一阶段飞机的加速度大小;
(2)航母跑道至少为多长才能保证飞机安全降落?
15.某同学利用数码照相机连拍功能研究运动物体的残影,拍摄过程中每次曝光以及曝光之间的时间间隔固定不变。实验者使一弹性小球从某砖墙前自由落下的同时开始连拍,观察到如图14所示的情景(图中1、2、3……是由于小球的运动而在照片上留下的模糊径迹)。测得每块砖的平均厚度为5cm,第3、9条径迹的长度分别为2.2cm和8.2cm,小球刚好在第9次曝光结束时与地面碰撞,从下落点到第9条径迹上端共有16层砖的厚度,整个过程不计空气阻力及碰撞时间。求:(g取10N/kg)
(1)连拍过程中的单次曝光时间。
(2)相机每隔多长时间曝光一次。
(3)若小球每次与地面碰后速度反向,大小仅为碰前的一半,试计算第25次曝光开始后多久小球触地。
参考答案
1.A
【详解】该图是位移图像,从图可知该物体在6s内的位移是0。
故选A。
2.B
【详解】A.第6s初就是第5s末,所以第6s初的速度是10m/s,故A错误;
B.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
第4s末的速度为
第5s内的平均速度
故B正确;
C.前5s内的位移
故C错误;
D.第5s内指的是t=1s的时间间隔,第5s内的位移
故D错误。
故选B。
3.D
【详解】A.“7454米”指的是路程,故A错误;
B.9:30和10:00指的是时刻,故B错误;
C.“30分钟”指的是时间间隔,故C错误;
D.以自己为参考系,看到前面的山迎面而来,故D正确。
故选D。
4.D
【详解】ABC.在x-t图象中,斜率代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故在0-t2时间内,速度方向始终与规定的方向相反,而0~t2时间内质点的斜率变小,故物体做两段匀速直线运动,第二段的速度比第一段的速度小,故ABC错误;
D.平均速度为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故0~t1时间内平均速度大小为
t1~t2时间内平均速度大小为:
故0~t1时间内平均速度大小是 t1~t2时间内平均速度大小的两倍,故D正确。
故选D。
5.D
【详解】A.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根据图像可知,物体1沿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根据图像可知,物体2在内先减速后加速运动,故B错误;
C.图像中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根据图像可知,内,物体3的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同,故C错误;
D.图像与时间轴所围几何图形的面积表示位移,内若物体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其平均速度为,但该运动的图像与时间轴所围面积小于物体4的图像与时间轴所围面积,可知,内物体4的平均速度大于,故D正确。
故选D。
6.C
【详解】A.设,则由得
得到达桌面时的速度之比
选项A错误;
B.由得三者运动时间之比
选项B错误;
CD.b与a开始下落时间差为
c与b开始下落时间差为

选项C正确,D错误。
故选C。
7.D
【详解】AB.假设汽车第4s末停止运动,则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第4s内的位移之比为7:5:3:1,第1s内与第4s内的位移之比为7:1,如果汽车在第4s末未停止运动,则第1s内与第4s内的位移之比小于7:1,根据题意,第1s内与第4s内的位移之比为24:1,说明汽车在第4s末前停止运动,设汽车在第4s内的运动时间为t0,由逆向思维,根据位移公式得
解得
AB错误;
CD.汽车的初速度为
C错误,D正确。
故选D。
8.AC
【详解】A.若0~t1时间内工人匀加速下降,如图中虚线所示
则平均速度为
而实际图像围成的面积大于虚线围成的面积,即实际位移大于匀加速的位移,则实际的平均速度大于匀加速的平均速度,即大于,故A正确;
B.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由图可知,0~t1时间内斜率减小,即此时间内,工人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故B错误;
C.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时刻斜率为零,所以时刻工人的加速度为零,故C正确;
D.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t1~t2时间内工人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故D错误。
故选AC。
9.BD
【详解】ABC.由于下落过程中,雨滴的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且下落过程中加速度逐渐减小,则雨滴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当加速度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大,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AC错误;
D.加速度反映了速度的变化率大小,由于雨滴下落过程中加速度逐渐减小,则雨滴的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小,故D正确。
故选BD。
10.BD
【详解】A.由x-t图像的斜率可知甲沿x正方向匀速直线运动,乙车沿x反方向匀减速直线运动,甲乙运动方向相反,A错误;
B.在10s时刻图线与t轴相切可知,该点乙的速度为零,反过来看,乙车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运动,则有
根据图像可知
解得
B正确;
C.根据B选项的解析可知乙车后5s内运动的位移大小为
前5s的位移为
C错误;
D.5秒末时,甲乙两车相遇,可求出甲匀速运动的速度
乙在7.5秒时的速度大小为
D正确。
故选BD。
11.(1)窄
(2)
(3)
【详解】(1)为使测量的速度值更接近挡光片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即平均速度更接近瞬时速度,则应选用更窄的挡光片;
(2)挡光片1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为
(3)挡光片2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为
所以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为
12. BDCA 4 2.20 9.85
【详解】(1)[1]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为:先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夹板上,让纸带穿过限位孔,然后扶着重锤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重锤与纸带相连,再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重锤,最后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故顺序为BDCA。
(2)[2]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Hz,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限为0.1s,因为有
故可知每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
(3)[3]根据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平均速度得
(4)[4]由逐差法可得重锤的加速度为
13.(1)10m/s;(2)25m
【详解】(1)A、B两点的平均速度为
代入数据即

(2)汽车运动的加速度为
由速度位移公式得:A点与出发点的距离
14.(1)32m/s2;(2)131m
【详解】(1)着舰后1s后的速度,根据
解得
后一阶段飞机的加速度大,逆向思维
(2)着舰后1s的位移
解得
后一阶段的位移,逆向思维
航母跑道至少为
15.(1)0.02s;(2)0.05s;(3)0.0075s
【详解】(1)块砖的平均厚度为,下落点到第9条径迹上端时间
从下落点到第9条径迹下端时间
则单次曝光时间
(2)第3条径迹中间时刻速度
第9条径迹中间时刻速度

其中,则相机曝光的时间间隔
(3)第9次曝光结束时的触地后反弹速度
从此时开始,第n次反弹速度
从此时开始,到第n次反弹经历的总时间
又第9次曝光结束到第25次曝光开始经历时间为0.78s,即第25次曝光在第3次反弹到第4次反弹之间
或数列求和
则第25次曝光开始到小球触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