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章末总结一、选择题2025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以“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为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管理能力。据此完成1~2题。1.下列现象或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D )A.塔克拉玛干沙漠三个月未下一滴雨B.化工厂废水泄漏,水田被污染,有刺鼻的臭味C.一游客违反规定在林区吸烟,乱扔烟头引发森林火灾D.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把地里的西瓜砸烂了【解析】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而非个人行为所引起。据此可判定“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把地里的西瓜砸烂了”属于自然灾害,D正确;“化工厂废水泄漏,水田被污染,有刺鼻的臭味”和“一游客违反规定在林区吸烟,乱扔烟头引发森林火灾”属于人为灾害;塔克拉玛干沙漠荒无人烟,三个月不下雨不会造成损失,不构成灾害,A、B、C错误。故选D。2.下列自然灾害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A )①地震 ②滑坡 ③泥石流 ④寒潮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而旱灾、洪涝、台风、寒潮等属于气象灾害。故选A。南昌市气象台2024年4月2日发布冰雹红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2小时内,我市部分地区将出现大冰雹天气,并可能造成重雹灾,局地伴有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请注意防范。据此完成3~4题。3.此次南昌的冰雹、雷暴、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易引发的气象灾害是( C )A.台风 B.寒潮C.洪涝 D.冻雨【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降水导致地面积水,排水不畅易引发的气象灾害是洪涝,C正确。4.遭遇强对流天气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①不要站在大树下躲雨 ②电闪雷鸣时,应立即关掉室内的电视机、空调等电器 ③冰雹来袭,要迅速进入室内或到坚固的遮挡物下躲避 ④远离高大建筑物,尽快跑到空旷的高地上去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遭遇强对流天气时,做法正确的是不要站在大树下躲雨;电闪雷鸣时,应立即关掉室内的电视机、空调等电器;冰雹来袭时,要迅速进入室内或到坚固的遮挡物下躲避,①②③正确;空旷的高地上易受雷击,非常危险,④错误。故选A。据相关部门报告,2024年各地区有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发生。读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分布图,完成5~7题。5.下列气象灾害中,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是( D )A.冰雹 B.洪涝C.台风 D.干旱【解析】读图可知,我国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都会有干旱发生,相对于冰雹、洪涝和台风而言,干旱在我国分布最广泛。故选D。6.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位置较低,但春季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冻害的影响,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 )①春季多阴雨②冷空气势力强大③农事活动较早④春季台风多发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位置较低,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远,冬季风到达华南地区时势力一般会被削弱。但是有时冷空气势力特别强,致使到达华南地区的冷空气势力强劲,也会造成低温冻害的影响,再加上华南地区春季阴雨多,更加剧了低温冻害的影响,①②正确;农事活动较早属于人为原因,③错误;夏秋季节台风多发,④错误。故选A。7.为减轻图中各种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下列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D )A.修筑水库和分洪工程B.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C.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D.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解析】修筑水库和分洪工程有利于减轻旱涝灾害,A正确;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有利于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B、C正确;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不利于经济的发展,D错误。故选D。地下水漏斗区是由于集中开采地下水,开采区域的地下水水位下降,从而致使周边地下水流场发生变化,形成了漏斗状的凹面(如下图所示)。华北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据此完成8~10题。8.华北平原成为地下水漏斗区的主要原因是( D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降水季节差异大C.水污染情况严重D.过量开采地下水9.我国华北平原严重缺水,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主要有( B )①人口稠密,工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③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④耕地面积广,采用大水漫灌方式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10.目前,缓解华北地区缺水的主要工程措施是( D )A.大规模海水淡化B.人工降雨C.大量开采地下水D.跨流域调水【解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缓解华北地区缺水的主要工程措施是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D正确;大规模海水淡化成本过高,A错误;人工降雨需要满足相应条件才能实施,且成本高,B错误;大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面沉降等问题,C错误。故选D。读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11~13题。11.图中甲→乙→丙→丁降水量逐渐减少,导致这种变化的影响因素是( A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C.地形 D.人类活动【解析】读图可知,甲、乙、丙、丁由于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因此降水量越来越少;纬度位置、地形、人类活动对降水量影响不大。故选A。12.甲区域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该区域过度放牧导致的生态问题是( D )A.酸雨B.冰川退化C.森林面积锐减D.土地荒漠化【解析】甲区域位于内蒙古牧区,草场广布,该区域过度放牧导致的生态问题是草场退化,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D正确;过度放牧与酸雨、冰川退化、 森林面积锐减无关,A、B、C错误。故选D。1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下列开发与保护措施,不正确的是( B )A.合理发展畜牧业B.大力发展种植业C.适度发展旅游业D.防治土地荒漠化【解析】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可合理发展畜牧业,A正确;旅游资源丰富,可适度发展旅游业,C正确;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防治土地荒漠化,不能大力发展种植业,D正确,B错误。故选B。14.纸张的循环使用,可直接保护( A )A.森林资源 B.矿产资源C.土地资源 D.水资源【解析】森林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木材,是造纸的主要原料,纸张的循环使用,可直接保护森林资源,与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关系不大。故选A。15.践行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理念,我们应当( B )A.经常乘坐私家车上学B.使用帆布包超市购物C.在公园里露天烧烤D.使用一次性筷子就餐【解析】经常乘坐私家车上学,在公园里露天烧烤,使用一次性筷子就餐,都会对环境和资源造成污染和破坏,不符合践行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理念,排除A、C、D;帆布包可以循环使用,使用帆布包超市购物,可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符合践行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理念。故选B。二、非选择题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24年10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并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布局分布图。(1)北方防沙带:主要位于西北地区,该地区主要属于______________气候。(2)黄河重点生态区:黄河发源于____________山脉,注入________海。黄河中游流经的____________(填地形区),是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本区通过采取____________(填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措施相结合,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3)长江重点生态区。①长江发源于________省,受我国________的地势特征影响,注入东海。长江________(填“上”“中”或“下”)游水流落差大,水量丰富,蕴藏了巨大的________资源。清洁能源开发有利于缓解生产生活用能紧张状况,减少________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②夏季,长江进入汛期,此时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预防________(填自然灾害)灾害的关键时期,请你为长江中下游治理该自然灾害提出合理化建议。(至少两条)(4)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位于我国地势第________级阶梯,这里有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为了应对全球变暖,我们能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答案】(1)温带大陆性(2)巴颜喀拉 渤 黄土高原 植树种草(3)①青海 西高东低 上 水能 碳 ②洪涝 加固堤坝、退耕还湖、修建水库等措施治理洪涝灾害。(4)一 绿色出行、节约用电、低碳出行(回答两点即可)【解析】(1)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该地区主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2)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黄河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由于土质疏松,又缺乏地表植被保护,是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可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3)①长江发源于青海省,受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影响,注入东海。长江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海拔4 000米以上)流到第二级阶梯,水流落差大,水量丰富,蕴藏了巨大的水能资源。清洁能源开发有利于缓解生产生活用能紧张状况,减少碳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②夏季,长江进入汛期,此时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预防洪涝灾害的关键时期;可以采取加固堤坝、退耕还湖、修建水库等措施治理洪涝灾害。(4)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为了应对全球变暖,我们能做的是绿色出行(骑自行车、坐公交车等)、节约用电(随时关灯)、低碳出行等。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是控制其西部荒漠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生态地位显著。但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条入湖河流,不仅水量在逐年减少,而且流域水土流失形势异常严峻,给环湖地区生态和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带来严重危害。材料二 下图为青海湖附近区域示意图。(1)青海湖入湖河流水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青海湖入湖河流水量减少可能带来哪些危害?(3)当地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避免青海湖环境进一步恶化?【答案】(1)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沿湖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答案合理即可)(2)由于入湖河流水量减小,水位下降,部分河道干涸,青海湖生态系统中“水—鱼—鸟”生态链条的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环青海湖流域草场的退化。(答案合理即可)(3)加快入湖河流流域水利工程建设;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植树造林等。18.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涝灾的自然原因。(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答案】(1)可能发生在6—9月(夏秋季节)。原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6—9月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以外泄,甚至出现河水倒灌入湖的情况。(2)完善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耕还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章末总结一、选择题2025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以“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为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管理能力。据此完成1~2题。1.下列现象或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塔克拉玛干沙漠三个月未下一滴雨B.化工厂废水泄漏,水田被污染,有刺鼻的臭味C.一游客违反规定在林区吸烟,乱扔烟头引发森林火灾D.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把地里的西瓜砸烂了2.下列自然灾害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①地震 ②滑坡 ③泥石流 ④寒潮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南昌市气象台2024年4月2日发布冰雹红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2小时内,我市部分地区将出现大冰雹天气,并可能造成重雹灾,局地伴有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请注意防范。据此完成3~4题。3.此次南昌的冰雹、雷暴、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易引发的气象灾害是( )A.台风 B.寒潮C.洪涝 D.冻雨4.遭遇强对流天气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①不要站在大树下躲雨 ②电闪雷鸣时,应立即关掉室内的电视机、空调等电器 ③冰雹来袭,要迅速进入室内或到坚固的遮挡物下躲避 ④远离高大建筑物,尽快跑到空旷的高地上去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据相关部门报告,2024年各地区有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发生。读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分布图,完成5~7题。5.下列气象灾害中,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是( )A.冰雹 B.洪涝C.台风 D.干旱6.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位置较低,但春季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冻害的影响,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①春季多阴雨②冷空气势力强大③农事活动较早④春季台风多发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7.为减轻图中各种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下列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A.修筑水库和分洪工程B.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C.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D.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地下水漏斗区是由于集中开采地下水,开采区域的地下水水位下降,从而致使周边地下水流场发生变化,形成了漏斗状的凹面(如下图所示)。华北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据此完成8~10题。8.华北平原成为地下水漏斗区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降水季节差异大C.水污染情况严重D.过量开采地下水9.我国华北平原严重缺水,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主要有( )①人口稠密,工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③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④耕地面积广,采用大水漫灌方式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10.目前,缓解华北地区缺水的主要工程措施是( )A.大规模海水淡化B.人工降雨C.大量开采地下水D.跨流域调水读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11~13题。11.图中甲→乙→丙→丁降水量逐渐减少,导致这种变化的影响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C.地形 D.人类活动12.甲区域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该区域过度放牧导致的生态问题是( )A.酸雨B.冰川退化C.森林面积锐减D.土地荒漠化1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下列开发与保护措施,不正确的是( )A.合理发展畜牧业B.大力发展种植业C.适度发展旅游业D.防治土地荒漠化14.纸张的循环使用,可直接保护( )A.森林资源 B.矿产资源C.土地资源 D.水资源15.践行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理念,我们应当( )A.经常乘坐私家车上学B.使用帆布包超市购物C.在公园里露天烧烤D.使用一次性筷子就餐二、非选择题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24年10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并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布局分布图。(1)北方防沙带:主要位于西北地区,该地区主要属于______________气候。(2)黄河重点生态区:黄河发源于____________山脉,注入________海。黄河中游流经的____________(填地形区),是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本区通过采取____________(填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措施相结合,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3)长江重点生态区。①长江发源于________省,受我国________的地势特征影响,注入东海。长江________(填“上”“中”或“下”)游水流落差大,水量丰富,蕴藏了巨大的________资源。清洁能源开发有利于缓解生产生活用能紧张状况,减少________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②夏季,长江进入汛期,此时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预防________(填自然灾害)灾害的关键时期,请你为长江中下游治理该自然灾害提出合理化建议。(至少两条)(4)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位于我国地势第________级阶梯,这里有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为了应对全球变暖,我们能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是控制其西部荒漠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生态地位显著。但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条入湖河流,不仅水量在逐年减少,而且流域水土流失形势异常严峻,给环湖地区生态和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带来严重危害。材料二 下图为青海湖附近区域示意图。(1)青海湖入湖河流水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青海湖入湖河流水量减少可能带来哪些危害?(3)当地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避免青海湖环境进一步恶化?18.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涝灾的自然原因。(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章末总结 - 学生版.docx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章末总结.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