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一2026年度上学期河南省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古乐府《江南》是现存较早的乐府歌辞之一,也是诗题中出现“江南”的最早文学作品。在讨论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时,人们常按照当下对“江南”的理解,将之定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地。然而,近来学界对“江南”概念的研究表明,先秦两汉时期“江南”一词多指长江中游洞庭湖南北的楚地,吴地则多被称为“江东”。这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古乐府《江南》的来源地,以及古辞中的“江南”究竟是洞庭湖南北的楚地,还是太湖流域的吴地?不少乐府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在谈论古乐府《江南》时谨慎地将之称为“吴楚”的民歌,但是此曲究竟产于吴,还是产于楚,还需要进一步考察。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古乐府《江南》的演唱方式。《宋书·乐志》在介绍汉代相和歌时讲到了《江南》古辞(古乐府《江南》),可知古乐府《江南》是汉代相和歌中的一曲。古乐府《江南》后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学者多据此判定其采用了一人唱、多人和的演唱方式。这种演唱方式具有明显的楚地歌谣特征。再来看押韵方式。黄节先生在《汉魏乐府风笺》中认为古乐府《江南》后四句中“西”与“北”隔句押韵,并以楚辞《大招》中“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只”同用“西”“北”押韵为例。黄节先生的论证,表明古乐府《江南》后四句的押韵方式和韵部均与《大招》相同。此外,古乐府《江南》从东西南北四方描写游鱼的手法,与楚辞《大招》从四方展开叙事的写法,也是非常相似的;《招魂》末尾的“魂兮归来哀江南”,更是“江南”第一次出现在韵文中的例子。因此,无论是从演唱方式来看,还是从押韵与叙事手法来看,古乐府《江南》都显示出了与楚地民歌较强的亲缘性。古乐府《江南》首句即“江南可采莲”,可见“采莲”是人们观念中“江南”的一项标志性活动。那么早期人们的观念中“采莲”活动的主要地域是哪里呢?《尔雅·释草》云:“荷,芙渠。…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可知莲与菡萏、藕等一样,都是荷(芙蓉)这种植物的一部分。在先秦两汉,出现这类意象最多的作品,无疑就是楚辞。《离骚》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湘君》有“塞芙蓉兮木末”,《招魂》有“芙蓉始发,杂芰荷些”等,都是楚辞“香草”意象的组成部分。在汉代,荷花也被认为是楚地的特产植物,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楚客子虚描述云梦泽的风物,就特别提到“莲藕觚芦…外发芙蓉菱华”。相反,在秦汉文献中,几乎难以找到将莲或荷花视为吴地特产的例子。东晋之后流行的吴歌之中,也有不少与“莲”相关的作品,但用法与古乐府《江南》有很大区【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Q夸克扫描王极速扫描,就是高效 2025一2026年度上学期河南省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B(A项,“这种做法忽略了其重章叠句演唱方式所体现的楚地歌谣特征”不合文意,原文未提有人忽略了其重章叠句演唱方式所体现的楚地歌谣特征。C项,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关系。D项,“主要源于李白《采莲曲》中的有关描写”分析不当,“李白《采莲曲》中的有关描写”是“唐代的一些诗人开始将‘江南采莲’的背景完全置于经济日渐繁荣的吴地甚至越地”的表现,而不是原因)》2.B(分析不当,“这种演唱方式具有明显的楚地歌谣特征”仅总结上文,没有引出下文的论述,仅能“承上”,不能“启下”)3.①多与“江南”相关②由楚地到吴地的变迁③被文人不断引用和书写【评分参考】每处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的情给分。概述不准确、不完全吻合语境的的情扣分。4.①文章先指出人们常将古乐府《江南》涉及的“江南”归为吴地的误区,借“江南”地域概念的学术新见引出核心问题。②接着从演唱方式、押韵与叙事手法三个方面论证古乐府《江南》的楚地歌谣特征,并通过“莲”的意象在楚地、吴地歌曲歌谣中的不同用法进行对比分析。③最后得出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属楚地的结论,并阐释后世文学中“江南”地域概念东移的历程和原因。【评分参考】第①点答案,答出“将‘江南’归为吴地”“借学术新见引出核心问题”,1分。第②点答案,答出“从演唱方式、押韵与叙事手法三个方面论证古乐府《江南》的楚地歌谣特征”,1分:答出“通过‘莲’的意象在楚地、吴地歌曲歌谣中的不同用法进行对比分析”,1分。第③点答案,答出“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属楚地”“阐释‘江南’地域概念东移的历程和原因”,1分。意思答对即可,要点不全的的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5.①《涉江采芙蓉》中“芙蓉”这个意象蕴含的地域文化背景应在楚地。②文学传统上,楚辞及汉赋均将芙蓉视为楚地特产,此诗将“关蓉”作为“香草”意象的组成部分,延续了楚辞的传统。③意象差异上,吴地歌谣中“莲”多借“莲”“怜”谐音双关表达爱情,而《涉江采芙蓉》中以芙蓉寄寓羁旅怀乡之情,未用谐音双关的修辞。④时代背景上,《涉江采芙蓉》反映的是东汉的社会现实,而东汉时“江南”仍指楚地(长江中游),吴地的“莲”文化尚未兴起。【评分参考】第①点答案,答出“·芙蓉’这个意象蕴含的地域文化背景应在楚地”,2分。第②点答案,答出“楚辞及汉赋均将芙蓉视为楚地特产”,1分:答出“此诗将‘芙蓉’作为‘香草’意象的组成部分”,1分。第③点答案,答出“吴地歌谣中‘莲’多借‘莲’‘怜谐音双关表达爱情”,1分;答出“《涉江采芙蓉》中以芙蓉寄寓羁旅怀乡之情,未用谐音双关”,1分。第④点答案,答出“反映的是东汉的社会现实”,1分:答出“东汉时‘江南’仍指楚地(长江中游)”,1分。【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河南省多校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pdf 河南省多校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