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 届高三 10 月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题号 1 2 3 6 7 10 11 12 15 19 20答案 A B A C B CEG C B C D A1.A【解析】B 项,因果关系有误,由原文“基于对土地价值的认识,我国先民把农业置于百业之首”可知,我国先民意识到农业的重要是因为认识到土地的价值。C 项,“提高农业生产产量的关键在于深耕土地”理解有误,“深耕”“施肥”“灌溉”三者是并列关系,原文并没有表达“提高农业生产产量的关键在于深耕土地”之意。D 项,“他们认为,顺应农时,就一定能够获得丰收”表述绝对化,原文中“不违农时,益于提高工效;违误农时,则徒劳无益”说明农时的重要,但不能据此理解为“顺应农时,就一定能够获得丰收”。2.B【解析】第画段论述的是“农谚”中体现“争分夺秒,以得农时”的观念,“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是诗句而非谚语,不能作为论据。3.A【解析】材料主要肯定了农业谚语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突出了其指导价值。选项 A“农业谚语的智慧与价值”全面涵盖了这两层含义,与材料主旨高度契合,其他选项均不够全面准确,因此 A 项最为恰当。4.①“仰则观象于天”指先民通过观察天象来感知气候变化规律,用以指导农业生产;②“俯则观法于地”指先民通过观察动物及其他物象的变化来预测天气,以此指导农业生产。【评分细则】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解析】①理解“仰则观象于天”;原文指出“天象类的如“立春落一滴,蓑衣挂上壁·······体现了先民对天象的细致观察”,且说明通过天象“测阴晴雨雪”“指导生产”,这正是“仰则观象于天”的具体表现,即观察天象掌握气候规律以指导农业 理解“俯则观法于地”:文中提到“物象类的谚语有”鸠唤雨,鹊唤晴'······通过观察身边动植物以及其他事物的变化来预测天气”,这对应“俯则观法于地”,即观察地面物象预测天气以指导生产。5.(1)第①条合适。理由: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情感。“惜良田”直接强调对土地的珍视,“深耕细作”呼应文章中“护土惜土法则”。(2)第③条合适。理由:体现“顺时而作”的思想“循时序”“春播夏耘”“秋收冬藏”明确强调遵循季节和农时进行生产。(3)第④条合适。理由:体现因物制宜的思想。“谷麦果蔬各有时”说明不同作物有各自适宜的生长周期和栽种时间,“顺其天性”强调尊重作吻待性。【评分细则】每点 1 每,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通过设置“合适”与“不合适”的对比,要求考生不仅理解核心思想,还能辨析思想的偏差,增加对概念的深度运用能力。首先根据原文,可以概括出中华民族的农耕思想,如“护土惜土”“顺时而作”、因物制宜等。然后,结合提供的宣传语的内容具体分析即可。其中,第中条强调“人定胜天”和不切实际的高产,与文章中的科学思想相悖。第⑤条忽视因物制宜的原则,错误认为“千种万种”可在“同一时”种植,与文章中不同作物各有适宜栽种期的认知矛盾。6.C【解析】“骨头汤具有神奇的疗效”错误,从原文“喝了骨头汤,再吃几副药,半月后,二爷竞神奇地下地了”可知,二爷痊愈还有草药的作用:“二爷为了报仇,放火烧了杨百川的家”依据也不足。7.B【解析】A 项,“表明了大爷的性格”“也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错误,介绍大爷的经历,并没有表明其性格,后文也没有相关情节与此呼应。C 项,“暗示了父亲心情的沉重,强化了悲剧色彩”错误,从下文“父亲咧着干瘪的嘴巴笑”可知,此时父亲内心是释然的,此处的描写暗含温情,不存在“强化了悲剧色彩”。D 项,“小说通篇语言平实、质朴、简洁,富有乡土气息”错误,文中大爷的话语是“文雅的”;语言风格是作者表达主题的需要,并非为体现“对乡村生活的认识”。【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4 页)】 SX--19.D【解析】括号前强调“同音事物种类纷繁”,需填入体现汉语同音字词数量多的词语。A 项“俯拾皆是”、B项“比比皆是”、C 项“不胜枚举”均表示数量极多;D 项“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与“种类纷繁”的语境不符合,故不恰当。20.A【解析】横线处需体现谐音运用巧妙、自然融合的状态。A 项“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指事物虽相隔遥远,但结合后能像肝胆般紧密,符合谐音中不同事物因音近而巧妙关联的语境;B 项“音同形异,同则易合”中的“同则易合”是陈述语音相同自然是结合的基础,与前文“如何谐得巧妙,切合得自然”不能衔接;C 项“貌异实同”不准确,谐音事物本质不同,只是音近;D 项“形迹相隔,终难调和”表无法融合,与文意相反。故 A 项衔接最恰当。21.句①,“对于审美追求来说”修改为“就审美追求来说”;句⑤,将“这种”放在“含蓄”的前面。【评分细则】每修改正确一生得 2 分,其他修改方法正确亦可。【解析】句①中“对于审美追求来说”结构混乱,可以修改为“就审美追求来说”;句⑤的定语语序有误,将“这种”放在“含蓄”的面面。22.左图示例:寓意:五指临门解释:图画由五只蝙蝠和大门构成;“蝠”和“福”谐音,“五只蝙蝠”即“五福”,与大门合在一起即“五福临门”。右图示例:寓意:马上封侯解释:图画主体由猴子、马和蜜蜂构成;“猴”和“侯”谐音,“蜂”与“封”谐音,“猴”“蜂”在马背上,合起来即“马上封侯”。【评分细则】寓意 2 分,解释 2 分,共 4 分。【解析】要准确解答此题,需紧扣“剪纸形象构成”与“谐音关联”两大核心要素,先通过画面元素推导寓意,再用“形象+谐音”的逻辑链条验证并解释,最后组织答案即可。23.【写作指导】这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个体与时代、个人与集体、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袁枚的《苔以“苔花”为喻,强调渺小生命的顽强与自信,即使平凡如苔,也能像牡丹一样绽放光彩,体现了微小个体的价值与尊严。毛泽东的诗句照展现了革命者的豪情与牺牲精神,个体因崇高的理想而超越自我,以奋斗和奉献推动时代变革,彰显了“小我”融入“大我”的壮烈情怀。约翰·多恩的诗句则从哲学层面指出,人类命运紧密相连,没有人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强调个体与世界的关联性,启发我们思考个人对他人、社会乃至人类共同命运的责任。三者层层递进:从肯定平凡个体的价值,到强调本献粘神的可贵,再到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物下质。写作时可围绕“平凡与伟大”“个人与时代”“责任与拒售”等角度展开,结合现实,体现当代古年的思考与担当。【参考立意】①苔花虽小,亦可绽放-平凡生命亦能书写不凡价值;②以奋斗为笔,绘时代新篇-个人奉献汇聚民族复兴伟力;③命运与共,责任同行-在人类共同事业中实现自我价值【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第 4 页(共 4 页)】 SX他。他的谨慎,是他浅陋的原因。那浅陋,是下贱的人待人接物的方法,你却称赞他。我告诉你:我,作为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我在天下不算卑贱了。然而我拿着礼物去求见的有十人,带着礼物回见的有三十人,以礼相待的有一百多人,想进言而让他说完的有一千多人,从这些人中我仅得到三个士人,来使我的行为端正,来使天下安定。我得到这三个士人,不是在十人和三十人中选取的,而是在一百多人和一千多人中选取的。每个人都认为我越过等级喜欢士人,所以士人来到了,士人到来后才能观察事物,观察事物后才能知晓是非。警惕啊!你凭借鲁国的地位做慢待人,就危险了!”材料二:周公登上帝位七年,身着平民服装、手持礼物以拜师之礼求见的有十人,以朋友之礼相见的有十二人,对住在偏僻小巷、简陋房屋中的人优先接见的有四十九人,当时主动进献善言的有一百人,接受他教导的有一千人,在朝廷上担任官职的有一万人 在这个时候,如果周公骄傲而且吝啬,那么天下的贤士来投奔他的就会很少了。周成王把伯禽封到鲁词,周公吉诫他说:“去吧!你一定不要因为拥有鲁国就对士人傲慢!我,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又辅佐天子,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低了。然而我还是洗一次头要多次握住来干的头发“去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吐出嘴里的食物(去应酬),尚且担心失去天下的贤士。”材料三:捉住头发,吐出食物,根本没有这样的事。古时候天下政治清明,提拔贤能之人,乡里有举荐的制度,邻里有选拔的办法,只要有一位贤人,没有不知道的,知道了,就没有不任用的。所有的卿、大夫,士都是贤才,所有的贤才也都是卿、大夫、士,周公哪里能得到平民身份的士人去接见并礼遇他们呢!古时候的士人注重气节道义,都自重而轻视功名,不愿做臣子就不出来拜见。春秋之后还是这样,何况周成王那个时代呢!天下的贤士谁会委屈自己去拜见周公,而烦劳周公做出吐喷、捏发的举动呢!到了战国时代,卿大夫大多是世代享有俸禄的人,不然就是那些有姻亲关系的人、受见信的人,贤才隐居而没有门路得到任用,因此作为士人不以求见权贵来谋求荣华显达为耻辱,所以有黄卖君这类人因喜好士人而闻名。那些人大概是看到当时的风气如此,于是推测像周公这样的大圣人必定有比这更甚的举动,就编造出了这样的说法:这种说法来源于《荀子》,其中的文字和这里稍有不同。15.C【解析】两者意境不同,前者凄凉、萧瑟,后者则雄浑、壮阔16.①“但恨征轮无四角”中,诗人“恨”车无角,希望它有角能停任;②这种违背常理的想象,表达出对漂泊生活的厌倦。【评分细则】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若署言定成理亦可。【解析】车轮本为圆形以滚动,“生四角”违背常识,是不可能实现的“无理”之事,但诗人却“恨”征轮无四角。结合诗人罢官归家、半生漂泊的骨景,“恨征轮无四角”并非真怨车轮,而是将“渴望漂泊止步,早日安定”的抽象心愿,转化为“盼车轮长角停狂”的具体期待,让厌倦漂泊的心境更可感。17.(1)纷吾既有此内美分 又重之以修能(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3)示例一: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示例二: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示例三: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评分细则】每空 1 分,错、漏、多字均不得分。【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第一、二题的内容分别出自屈原的《离骚》、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第三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应理解图画的内容,再联系相关篇目的内容作答。18.“勾通”修改为“沟通”;“包缊”修改为“包蕴”;“雕朔”修改为“雕塑”。【评分细则】改对一处得 2 分,修改两处即可。【解析】“勾通”侧重暗中勾结,含贬义;“沟通”指双方相通,此处指“声”和“气”相互感应,应用“沟通”。“包缊”为错误写法,“蕴”指包含,“包蕴”意为包含、蕴藏,故改为“包蕴”。“雕朔”中“朔”指北方,“塑”指塑造,“雕塑”是正确的艺术术语,故改为“雕塑”。【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第 3 页(共 4 页)】 SX8.①增强历史真实感,说明大爷的死亡是日寇暴行的真实记录;②将大爷的牺牲从“为兄弟送汤意外去世”的个人悲剧,升华为日军侵华背景下的民族苦难,深化主题;③史志的客观冷峻与肖福清讲述的感人细节形成对比,使得表达更有张力。【评分细则】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得 4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①史志作为官方编纂的史料,具有客观、严谨的属性,与小说中父亲口述的家族故事形成“史实十个人记忆”的互证。②史志的介入,直接点出悲剧的根源是“日伪屠杀”,瞬间将叙事主题从“个人亲情”拉升至“民族苦难与抗争”。③史志的冷峻凸显了悲剧的普遍性,肖福清的讲述则赋予悲剧具体的情感落点,一冷一热、一宏观一微观的碰撞,让故事的感染力更强。9.①骨头汤是西杨岗集市的特色食物,象征着平凡生活的烟火气,最初是大爷逃避劳动的“慰藉”;②大爷喝汤时不忘给二爷也拎上一瓦罐,临终仍执着于“给二兄弟送汤”,骨头汤成为兄弟情谊的载体;③大爷为护送骨头汤而被日军残忍杀害,骨头汤成为悲剧的见证;④小说结尾,父亲想象两位爷爷喝汤,骨头汤成为家族记忆的符号。【评分细则】每点 5 分,答出三点得 6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①大爷因“不擅农活、不屑苦力”,在“双抢”时节以“挑不动草头”为由,赌气去西杨岗喝骨头汤。此时的骨头汤是西杨岗集市的特色食物,是大爷暂时逃离繁重农活、享受片刻安逸的载体。②大爷虽爱逃避劳动,却始终惦记二爷,即便遭遇日军屠杀,临终前仍“抱着罐子不放”。此时的骨头汤已超越食物本身,凝聚着血脉相连的兄弟情。③大爷为送骨头汤,在西杨岗遭遇日军屠杀,染血的瓦罐与带热气的骨头汤,成为日军暴行的直接见证。④骨头汤已不再是具体的食物,而是承载家族故事、连接三代人的记忆符号。10.CEG【解析】“越逾好士”是“以我为”的宾语,“好士”后面的“然故”意思是所以,故在 C 处停顿。“然故士至”意思是“所以士人来到了”,表意完整,故在 E 处停顿。“士至而后见物”与后文“见物然后知其是非之所在”构成连贯的逻辑链条:土人到来后才能观察事物,观察事物后才能知晓是非,故在 G 处停顿。11.C【解析】两者意思不同,前者理解为“不要因为”;后者理解为“无从”12.B【解析】“之后直接告诫伯禽不可骄人”错误,并非“直接告诫”,而是在自身求贤经历之后说明“士至而后见物,见物然后知其是非之所在”的道理,再引出对伯禽的告诫。13.(1)古时候的士人注重气节道义,都自重而轻视功名,不属做臣子就不出来拜见。【评分细则】“敦”“咸”“不见”各 1 分,句意 1 分。(2)因此作为士人不以求见权贵来谋求荣华显达为耻辱,所以有孟尝君这类人因喜好士人而闻名。【评分细则】“耻”“干谒”“属”各 1 分,们能 1 分。【解析】(1)“敦”,注重:“咸”,都:“不见”,不出来拜见。(2)“耻”,以······为耻;“干谒”,求见:“属”,类人。 14.①西周选贤制度完善。当时天下有道,贤人皆通过乡里推举被任用,无需周公如此急切求 1,②士人自重不枉见。古之士人崇尚节义,非臣属则不见权贵,不可能频繁主动求见周公,致其“握发吐哺”。③“握发吐哺”之说源于战国寻期 因当时贤才难进、土人需干谒权贵,后人据此揣度周公而编造【评分细则】每点 3 分,答出两点得 5 分,意思对即可。【解析】①材料三提到“古者天下有道,进贤使能,乡有举,里有选”,说明西周通过乡里推举制度选拔贤才,贤人会被及时发现并任用,无需周公通过“握发吐哺”这种急切方式求才,因此质疑其真实性。②材料三指出“古者士敦节义,咸自重而轻功名,不为臣则不见”,说明当时上人有操守,非臣属关系不会主动拜见权贵,不可能频繁求见周公,自然不会导致周公因接待而“挥发吐哺”。③材料三指出,战国时期,贤才因世禄制度等原因难以晋升,士人需主动干谒权贵,如孟尝君好士,后人受此风气影响,揣度周公作为圣人会有更甚于此的求贤行为,便编造了“握发吐哺”之说,且明确指出其源头是荀子》中的相关记载。【参考译文】材料一:【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第 2 页(共 4 页)】伯禽将要回到鲁国去,周公问伯禽的老师说:“你们就要走了,何不说说你的弟子伯禽的美德呢?”回答说:“他待人宽厚,喜欢自己处理事情,而且谨慎。这三方面,就是他的美德。”周公说:“唉!你把人们厌恶的当作美德吗?他待人宽厚,处理事情就没有分别,你却称赞他。他喜欢自己处理事情,是气量狭小的原因,你却称赞SX【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第 2 页(共 4 页)】2026 届高三 10 月质量检测语文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阅读(72 分)(一)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①农耕乃衣食之源,人类文明之根。我国是一个农耕大国,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古代先民发现和掌握了大量农业生产法则,并把这些法则用谚语的方式加以总结和传播,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繁荣农耕文化。让我们重温中华传统农谚,品味其语言艺术,提炼其思想精华。②我国农谚中多有重土类谚语,如“无土不养民”“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等。土地能产万物,这是土地赋予人类的价值感。土地价值感的存在,让农民对土地有了别样的情感。如“土中生万物,地内产黄金”就把土地视为生命之源、无价之宝;而“财主爱钱,农民爱田”则以对比方式表明了农民对土地的情感。基于对土地价值的认识,我国先民把农业置于百业之首,“七十二行农为本,万顷良田粪当先”。③面对这片赖以栖息的土地,中华民谚中有三条护土惜土法则:深耕,施肥,灌溉。如“深耕长谷,浅耕长草”“田土耕得深,瘦土也出金”等倡导“地要深耕”;而“肥田出好种”“金筐银筐,不如粪筐”等则极言施肥的重要性。除施肥外,作田还要灌溉,“田是崽,水是娘”“水利不修,有田也丢”等则阐明“水”于庄稼的重要。④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先民发现土地的耕耘、收成的好坏离不开温度、雨水等自然条件,因此,为了求得与天地同频共振,先民开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通过细致观察、深入思考,从中找出气候变化规律,用以指导生产。众多气象类谚语也由此生成,具体包括两种类型:天象类和物象类。⑤天象类的如“立春落一滴,蓑衣挂上壁”“夏至见青天,有雨在秋边”“十月无霜,下年无糠”等。上述谚语体现了先民对天象的细致观察。在长期与大自然密切接触的农耕生活中,先民深刻感受到了人与天地的和谐共生,因此,从天象观自然之风雨,以风云变幻来测阴晴雨雪也就成【高三语文 第 1 页(共 8 页)】 SX为农耕民族的认知方法;而农业的靠天吃饭,又使预判天气、前瞻风雨成为生活之必需。由此,各种气象谚语应运而成,成为语言的精品,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⑥物象类的谚语有“鸠唤雨,鹊唤睛”“石头出汗,有水煮饭”“蚂蚁搬家蛇横道,暴雨欲来风满楼”等。通过观察身边动植物以及其他事物的变化来预测天气,充分体现出我国先民“观法于地”的认知方式。由此,先民从动物活动的方式中发现了天气变化的规律,如“蜘蛛添新丝,明日大天晴”;从动物活动的规模上,找到了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如“蜻蜓千百绕天空,不过三天雨蒙蒙”;还从动物活动的时间上,找到了天气变化的规律,如“鸡若上笼早,明日天气好;鸡若上笼迟,有雨不多时”。这些气象谚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先民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⑦我国自古重视农业的季节性,历代都有“不违农时”的法令,有“农者,时也”之说。顺时而作的稼穑作息观映射在语言世界里,便是众多农耕时序谚语,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顺应天时,可得地利;二是争分夺秒,以得农时;三是物各有时,区别对待。⑧如“芒种插田是个宝,夏至插田是根草”“芒种插薯,一莞一柱,小满点棉,费力枉然”“七月耕金,八月耕铜”“霜降到立冬,翻地冻害虫”等提倡顺应天时的谚语。天时条件,直接影响着工效:不违农时,益于提高工效;违误农时,则徒劳无益。⑨在农业生产中,各项农活适宜的时间均较短促,因此须“争分夺秒”。对此,谚语中多有总结,如“清明谷雨两相连,漫种耕田莫迟延”“小满插秧日当日,芒种插秧时当时”“插秧要抢先,割麦要抢天”等。由此可见,从浸种到插秧到收割,每个环节都要争分夺秒。为了体现时间的紧迫性,谚语的创制者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表达,如“春耕如救火,一刻值千金”比中有夸;“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一个春”则以对比方式说明耽误农时的严重性。此外,还有“春耕功夫忙,半夜喊天光”等谚语,对春耕生产场景进行直接描写,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农忙时节农夫们争分抢秒的紧张工作氛围。⑩农作物种类繁多,不同作物因生长周期不同,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也不同,各有适宜的载种期和收割期。对此,谚语中也多有总结,如“正月整田小浸谷,二月整田禾穗长,三月整田禾穗短,四月整田一把秆”“谷雨前,好种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等。上述谚语对各奥农作物的栽种时令进行总结,其语词精简、语义浅显、音韵和谐,易于在口头传播。 “种田如绣花,半点不能差。”我国农谚对农业生产方方面面的经验加以概括总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思想,是我国贡献给人类的宝贵农业文化遗产。(摘编自姜珍婷《中华农谚中的农耕理念》)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农谚是我国先民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既指导了农业实践,也繁荣了农耕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B.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我国先民对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因而把农业置为百业之首,以农为本。C.“深耕长谷,浅耕长草”“田土耕得深,瘦土也出金”等农谚表明,提高农业生产产量的关键在于深耕土地。D.众多农耕时序谚语体现出我国先民对农业的季节性的重视,他们认为,顺应农时,就一定能够获得丰收。【高三语文 第 2 页(共 8 页)】 SX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农谚作为例证,如“无土不养民”等,既增强了说服力,又生动展现了农耕文化的智慧。B.“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出自杨万里的《插秧歌),描写农民争分夺秒插秧,可以作为文章第⑨段的论据。C.农谚“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对不同农作物的栽种时令进行总结,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利用。D.文章不是简单地介绍农业知识,而是以“农谚”为切口,挖掘其承载的农耕思想,体现“小切口,大主题”的写作思路。3.如果给材料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农业谚语的智慧与价值 B.农业谚语的局限与创新C.农业谚语的地域性与时代性 D.农业谚语的科学性检验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4 分)5.某农耕文化主题公园计划在宣传栏张贴 3 条宣传标语,旨在传递中华民族的农耕思想。请从下列标语中选出合适的 3 条,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选择理由。(6 分)①土肥苗壮收成好,深耕细作惜良田 ②敢教日月换新天,亩产万斤不是梦③春播夏耘循时序,秋收冬藏获丰登 ④谷麦果蔬各有时,顺其天性播好种⑤万物生长靠太阳,千种万种同一时(二)阅读 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到西杨岗去喝骨头汤谈旭华父亲说:“你爷爷辈,有弟兄两个。你爷爷是老大,曾中过晚清举人,武昌首义后便在乡下教蒙童为业,人称大先生。你二爷呢,人称二杠子,三十多了还没娶媳妇,一直帮你大爷勤扒苦做养活一家人。我那时也就十二三岁吧,也没钱去念书,只得到西杨岗地主老财杨百川家去放牛混口饭吃。”其实,无论是我大爷还是二爷,我都没见过,因为他们去世时,我还没出生哩,什么事都是后来听我父亲讲的。我这两位爷,身板都不算太高,也就一米六吧,容貌也相似,都是小头小脑的,但脾气不像,大爷性子温暾,做事慢条斯理,还张口“子曰”闭口“诗云”的;二爷肠子直心眼实,做事凤风火火,说起话来像木杠两头一般粗。大爷租了杨百川家的几亩田来种,立夏前种早稻,立秋抢插晚稻,秋收后还要赶播一季冬小麦,一年四季的农活儿多得像葡萄串一嘟噜一嘟噜的。大爷不擅干农活,也不屑做这累得血喷心的苦力,所以总变着法子要奸偷懒。正是犁把水响的“双抢”时节。二爷挑着草头往返打谷场已经好几趟了,再回到田头时,仍见大爷躬着身围着草头打转儿,气就不打一处来。二爷吼:“哎大先生,您做什么呢?拿着草腰子围着草头转圈,难道是要绑猪杀么?”【高三语文 第 3 页(共 8 页)】 SX大爷干咳说:“非也,非也。这一担草头有一百多斤重,我挑不动哩。哥拿草腰子匀一匀,好把一担分作两担挑。”奶奶踮着小脚给大爷摇蒲扇,说:“就是,把一个草头杀成两个草头,你哥才挑得动。哎大先生,可别累着了。”二爷的鼻子都气歪了,“嗬,这哪是干活儿的架势?都滚吧,别再在这儿丢人现眼了!”大爷立时羞愤难当,便一家伙扔了冲担说:“兄弟,好生无礼!好,我滚,就滚到西杨岗去喝骨头汤。二杠子,那这些草头,就拜托了!”说着还朝二爷作了一揖。西杨岗街上有几家肉案子,其中一家黄姓的肉案除了卖肉外,但凡逢双日的大集,还赠送些骨头汤。骨头汤是用架起的大铁锅熬煮的,几根排骨、筒子骨在锅底劈柴的加持下不停地翻滚,诱人的肉香味就弥漫了整条街。大爷换上长布衫,步行大半个时辰后就来到了汤锅前,从怀里摸出十几个铜子,再打上二两吊酒切上二两烤馍,然后就着一碗骨头汤滋润地喝起来。末了,还不忘给二爷也拎上一瓦罐。大爷租的地与杨百川的田紧挨着,中间仅隔道狭长的田埂。杨百川做事绝,暗地让长工在犁田时不断地削田埂,后来越削越细,硬是把大半个田埂给削到他家了。二爷看不过,便去找扬百川评理。杨百川耍横说:“我削你的田埂?那泥埂上可有你的名字记号?别忘了,就连你家租的地,也是我杨家的!”二爷被呛得面红耳赤,就冲上去想接杨百川一顿,结果反倒让人家给打得半死。大爷就请来镇上的郎中闵三先生,给二爷看伤。闵三先生看后直摇头,说这伤淤在心里,难治啊。闵三先生是镇上的名医,说话向来一言九鼎,他说难治,就等于给人判了死刑。大爷一听便哭:“好你个二杠子呀,你跟杨百川杠什么呢?杠命吗?都怪哥无能,至今还没给你娶个媳妇哩!呜鸣。”闵三先生不忍,又撂下几副草药说:“这些药吃吃看,好便好,不好便拉倒。如果他想吃什么,可别省,说不定以后就吃不成了啊。”草药一天天在减少,二爷也一天天在消瘦。奶奶记起了闵三先生的话,含泪问:“二兄弟,你还想吃点啥?”二爷嘟噜着喉结,语焉不详。大爷坐到床沿,紧握住二爷的手说:“兄弟,你是说,明天是不是西杨岗的集?哦,你是想喝骨头汤吧?”第二天一大早,大爷抱着瓦罐去了西杨岗。到了中午,大爷没回来,瓦罐却回来了,是邻居肖福清抱回来的-据《澴川革命史志记载:1942 年 6 月 17 日,花园日伪驻军派出一个小分队蹿至西杨岗抢夏粮,屠杀群众 36 人。我大爷便是其中一个。肖福清说:“大先生本来是跟我一起逃跑的,但他抱着罐子,怕洒了骨头汤,就落在了后面,被鬼子追上,一刺刀给挑了。等鬼子走远了,我才敢从田沟里爬出来,找到奄奄一息的大先生,他还抱着罐子不放。大先生说,这汤一定要带回去,给二兄弟喝。说完了,便断了气。”土黄的瓦罐,已经染成血红色。奶奶掀开盖子时,骨头汤还有些热气,用筷子搅了搅,里面还漂着几片猪肉。喝了骨头汤,再吃几副药,半月后,二爷竟神奇地下地了,又活了三十多个春秋。【高三语文 第 4 页(共 8 页)】 SX是夜,杨百川家里突然失了火。 后来,我父亲投奔了在大悟山坚持抗战的新四军,直至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今年清明时节,已是 95 岁高龄的父亲要去再给二位爷上一回坟。大爷和二爷的坟紧挨着。两堆纸钱刚烧着,风一吹,烟灰便合到了一起,飘上了天空。父亲咧着干瘪的嘴巴笑:“肯定是你两位爷拿了钱,一起去街上喝骨头汤了。”(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大爷最初“滚到西杨岗去喝骨头汤”是逃避农活的借口,符合他“不擅干农活”,不屑做苦力活的特点。B.二爷为田埂被削与杨百川争执,体现了他“肠子直心眼实”的性格,也反映了旧社会地主对佃农的欺压。C.骨头汤具有神奇的疗效,二爷喝了骨头汤后痊愈;痊愈之后的二爷为了报仇,放火烧了杨百川的家。D.父亲投奔新四军、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让家族故事与时代洪流形成关联,使小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曾中过晚清举人”“武昌首义后便在乡下教蒙童为业”,表明了大爷的性格,也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B.盛汤的瓦罐“已经染成血红色”,里面的汤“还有些热气”,这一描写将残酷与温暖浓缩于一物,画面极具冲击力。C.结尾描写“我”的父亲上坟的场景,“烟灰便合到了一起,飘上了天空”,暗示了父亲心情的沉重,强化了悲剧色彩。D.小说通篇语言平实、质朴、简洁,富有乡土气息,作者使用这种语言风格是为了体现自身对乡村生活的认识,看似平淡,实则很有韵味。8.文中引用《澴川革命史志》相关的记载,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 分)9.小说中“骨头汤”贯穿全文,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多重意蕴。(6 分)(三)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2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材料一:伯禽将归于鲁,周公谓伯禽之傅曰:“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对曰:“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此三者,其美德已。”周公曰:“呜呼!以人恶为美德乎?彼其宽也,出无辨矣,女又美之。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宴小也,女又美之。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浅也。彼浅者,贱人之道也,女又美之。吾语女:我,文王之为子,武王之为弟,成王之为叔父,吾于天下不贱矣。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貌执之士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于是吾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吾所以得三士者,亡于十人与三十人中,乃在百人与千人之中。人人皆以我为越逾好士然故士至士至而后见物见物然后知其是非之所在。戒之哉!女以鲁国骄人,几矣!”(节选自《荀子·尧问》)材料二:【高三语文 第 6 页(共 8 页)】 SX周公践天子之位七年,布衣之士所执费而师见者十人,所友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所先见者四十九人,时进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朝者万人。当此之时,使周公骄而且吝,则天下贤士至者寡矣。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戒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节选自《韩诗外传》)材料三:握发,吐哺,无此事也。古者天下有道,进贤使能,乡有举,里有选,有一贤人未尝不知,知之未尝不用也。凡卿大夫士皆贤才也,凡贤才皆卿大夫士也,周公安所得布衣之士而见之而礼之乎!古者士敦节义,咸自重而轻功名,不为臣则不见。春秋以后犹然,况成周之世乎!天下之贤士谁肯自枉以见周公者,而烦周公之吐哺、握发乎!战国之世,御大夫多世禄,不则其姻族嬖幸之人,贤才伏处而无由进,由是为士者不耻干谒以求荣显,是以有孟尝之属以好士闻。彼盖见当时之风气如是,而因亿料周公大圣之必有更甚于是者,遂撰为是说耳。此说本之《荀子》,其词与此少异。(节选自《考信录》)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人人皆以我 A 为越逾 B 好士 C 然 D 故士至 E 士 F 至而后见物 G 见物然后知 H 其是非之所在。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盍,何不,与《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中“盖”的意思相同。B.正,意为使······端正,与《兼爱》“故亏父而自利”中“亏”的用法相同。C.无以,无从,与《劝学》“无以至千里”中“无以”的意思相同。D.枉,屈尊,与曹操《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枉”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材料一中,周公认为伯禽的“宽”“好自用”“慎”并不是美德,反而分别存在“无辨”“窭小”“浅陋”的不足。B.材料一中,周公阐述观点时,以自身求贤经历作为佐证,之后直接告诫伯禽不可骄人,层层递进且逻辑严谨。C.材料二在列举周公执政期间因谦逊而贤士云集的情况后,又假设周公骄吝则贤士寡少,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D.材料二中,周公以“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强调自己礼贤下士的态度,并以此告诫伯禽不可轻视天下贤士。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古者士敦节义,咸自重而轻功名,不为臣则不见。(4 分)(2)由是为士者不耻干谒以求荣显,是以有孟尝之属以好士闻。(4 分)14.材料三质疑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真实性,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 分)【高三语文 第 6 页(共 8 页)】 SX(四)阅读 IV(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梦游散关渭水之间①陆游平生望眼怯天涯,客里何堪度岁华?但恨征轮无四角②,不愁归路有三叉。驿窗灯暗传秋柝,关树烟深宿暮鹅。叱犊老翁头似雪,美渠生死不离家。【注】①此诗为绍熙三年秋作于山阴,诗人因“喜论恢复”“不合时宜”罢官归家。②四角;车轮生因角则难以转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首联上句中的“怯”字极具表现力,精准地点明诗人对离开家乡、远赴天涯的心理感受。B.首联下句点出诗人客居他乡时的处境,“客里”二字则与题目中“散关渭水之间”相呼应。C.颈联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梦境中的散关之景,其意境与“铁马秋风大散关”句相同。D.尾联上句刻画了老翁呵斥牛犊的生活场景,其中“头似雪”的描写凸显了老翁的年老态貌。 6.“无理而妙”,是指艺术作品的某些内容不合常理反而能达到一种较好的艺术效果。请结合这一理论赏析诗句“但恨征轮无四角”。(6 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屈原在《离骚》中通过“ ”两句表明自己具有美好的内在品质与才能,这也是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2)初春时节,济南趵突泉景区内,草木滋长,泉水涌动,让人不禁联想到《归去来兮辞》中的诗句:“ ” (3)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古人认为事物的“声”和“气”之间能相互感应和勾通,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声”的“声”即声音,也可以指语音,即事物命名的各种语音形式。在跳跃的、发散性思维的促动下,同样的语音外壳可以包怨不同的意义内核。然而在特定环境下,本音与谐音之间却建立起较为稳固的关系。比如,苹一平(平安幸福)、柿一事(事事如意)。年画、剪纸、雕朔等艺术形式更将此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同声相应”来说,只要音同音近,就能发生相互作用,就有互谐的可能。虽然声音的相同、相近是容易遵循的必要条件,但是谐音的两者之间那种隐微关系却是难以把握的。同音事物种类纷繁,汉语同音字词( ),如何谐得巧妙,切合得自然,做到“ ”,则需要智慧和体悟的参与。否则,如现在网络上时见的“谐音梗”,为谐音而生拉硬凑,除了一笑了然,并无意趣。【高三语文 第 7 页(共 8 页)】 SX①对于审美追求来说,②中华民族具有含蓄、内敛的特点,③在文学艺术上崇尚“文隐深蔚,余味曲包”。④人们会把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隐藏在语言深处,讲究言外之意。⑤汉语谐音艺术正好体现了含黄、内敛的这种审美意趣。谐音可以将看似无关的物象联系起来,委婉地表达某种期愿,满足人们的交际或表达需要。18.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4 分)19.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俯拾皆是 B.比比皆是 C.不胜枚举 D.信手拈来20.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物虽胡越,合则肝胆 B.音同形异,同则易合C.貌异实同,妙合无垠 D.形迹相隔,终难调和21.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22.剪纸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常用具体的形象表达美好的寓意。请从下面剪纸画中任选一幅,说明其寓意,并从图画构成和谐音两方面进行简单解释。(4 分)三、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七律·到韶山》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约翰·多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高三语文 第 8 页(共 8 页)】 SX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6届山西省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26届山西省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 2026届山西省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答案.docx